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购房合同 述职报告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关于市农信社支农情况调研报告专题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梦中情人 时间:2024-08-14 04:10:3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关于市农信社支农情况调研报告专题

    ——关于**市农信社支农情况的调研报告

    加大金融创新步伐 发挥支农主力优势

    市财政局: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对财政促进金融支农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的要求,我市农信社就辖内支农的相关工作情况作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农信社始终坚持‚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遵循‚重农不轻城、抓小不放大、城乡统筹发展‛的经营思路,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断调整优化资产配置,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千方百计大力组织资金,不误农时加大信贷投入。

    截至****年*月底,我市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净增*.**亿元,增幅**%。各项贷款余额**.**亿元(不含贴现),比年初增加*.**亿元,比年初增长**.*%。其中:涉农贷款余额**.**亿元,占总贷款的**%,比年初净增*.**亿元,增幅**.*%,高于去年同期的占比(**.**%)和增量(*.**亿元),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二、主要开展的工作

    前三个季度,我市农信社累计发放各类贷款*.**亿元(不含贴现),其中涉农贷款发放*.**亿元,较好的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我们共发放辖内中小企业贷款**笔,金额*.**亿元,其中为我市**家规模以上企业发放贷款*.**亿元,占企业贷款的**.**%,重点支持了****公司、****公司、****有限公司、****公司等规模以上企业;我们发放了农村专业经济组织贷款**笔、金额****万元,主要支持了****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社。

    今年以来我市农信社在全市上下推行‚阳光信贷工程‛,公开办贷条件和程序,实行限时服务,减少办贷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全方位立体式的做好信贷服务。我们在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办各类抵质押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展,积极引导建立各层面的联保组织体系支持农村专业组织发展,积极运用‚***‛、‚***‛等自身开发的信贷品种支持地方客户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和操作了林权、经营权、应收账款等一系列新的信贷模式,较好地满足了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客户的信贷需求。

    三、下一步的打算

    后期,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信贷服务措施,服务地方农业发展,支持县域经济建设,为市政府建设中的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旅游经济区‚三大经济板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进一步做好支农服务。‚三农‛是农信社生存发展的根基,支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我们将毫不放松地抓好服务‚三农‛工作,继续加大支农信贷投放力度,加强农村服务网络、队伍、市场营销策略、产品开发、制度考核五大基础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开发农村市场。

    进一步拓展‚三农‛贷款。我们将按照‚三万‛活动要求,强化为农服务意识,积极推广农户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种养殖大户贷款、专业组织贷款及农村个体经营户贷款等信贷品种,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紧紧扎根农村,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切实体现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进一步支持县域发展。我们将集中部分信贷资金,为****、****、****、****等多家县级中小企业以及市政府重点关注的****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信贷服务,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将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进一步强化信用环境。我们将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指导,实现贷款经营的规范化和管理的精细化,降低贷款风险,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流入农村经济实体。积极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街道‛、‚信用社区‛、‚信用乡镇‛和‚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工程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二○一一年十一月五日

    第二篇:农信社支农贷款发放情况调研分析

    **办事处总面积239.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8个自然屯,4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全旗“50强”村1个,全盟百强示范村2个。现有4806户,人口15946人,其中:现有农业人口1.2万人,直属、驻办事处单位11家,各类工商户、私营企业户200多户,其中:粉条加工企业60余家,经济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信用社位于办

    事处主街道东侧,距办事处党政机关700米,现有职工10人,其中:内勤3名,外勤6名,后勤1人,是**办事处辖区内唯一一个金融服务机构,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信用社广泛开展支农服务工作,发挥着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全力支持办事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

    **信用社坚持“条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在旗信用联社和地方党工委、办事处双重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运营,没有发生违规操作和违章经营事件。在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下,**信用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不动摇,想方设法组织支农资金,千方百计增加支农贷款投放,发挥传导支农货币政策职能,不遗余力做好金融支农服务工作。

    二、支农贷款发放和回收情况

    认清宏观形势,明确支农目标,**信用社坚持服务宏观调控政策不含糊,服务“三农”市场定位不动摇,一手抓资金总量扩张,聚集各种可用资金,二手抓贷款灵活调度,提高支农贷款运用效率。截止2024年底,共吸纳各项存款164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880万元。2024年投放贷款1390万元,其中支农贷款612万元,2024年底回收600万元,回收率98%,其中食用菌项目贷款54万元,只回收15万元。2024年已投放贷款1600万元,其中支农贷款1000万元,**信用社将进一步加大支农贷款投放力度。不良贷款余额254万元。各项收入3万元,其中利息收入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万元,增长比重为50%,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信用社理事会成立及作用发挥情况

    由于**信用社不是法人单位,隶属于旗信用联社下属机构,按照金融系统管理要求,不设理事会,谈不上作用发挥与否。

    四、信用社增资扩股、社员入服及股金兑现情况

    **信用社广泛开展增资扩股业务,引导社员积极入股,并向社员下发股金证,到目前为止,共吸收社员现金入股103万元,社员凭借身份证、股金证等凭证随时可到**信用社办理支农贷款业务,为农户提供了极大方便。

    五、推动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一)经营方向规范,支农贷款投放比重明显提高

    2024年,全年**信用社共投放支农贷款612万元,而2024年1—4月份就投放了1000万元,支农贷款比重较2024年全年增加了的63.4%,经营方向规范,支农贷款占比明显提高,**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二)支农资金供应能力增强,有力支持了当地农牧业发展

    每年的2月份是信用社春节前后存款季节性增长的旺季,也是信用社全年资金最为充足的一个时段,但因面临上半年年贷款投放即将大面积铺开,资金缺口仍然很大。**信用社通过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支农贷款,有效缓解了信用社资金缺口,扩大了信用社支农贷款规模,保证了农民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有力支持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三)推进农村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农业实际情况的限制,农业贷款的投向大多集中在种植业,并且存在着极大的季节性特征,农业贷款投放对象较为单一。近几年来,**信用社对辖区内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资金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根据情况逐年加大了对农村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贷款投放规模,提高对农村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例如扶持乌兰村养殖业发展,扶持全发村奶牛养殖业发展,扶持义新村粉业经济发展等等,通过信贷政策的倾斜有步骤、有结构地引导农民进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营多样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密切社农关系,为农业丰收保驾护航

    **信用社广泛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对小额贷款实行信用放款,不需要抵押担保,对联保贷款确定联保对象,实行多户联保、按期存款、分期还款,大大简化了农户贷款手续。通过与农户建立经济档案卡,明确实际信用状况,确定授信额度,办理贷款证,凭身份证、贷款证、股金证随时贷款,提高了贷款工作效率,方便了农户。农户能够尽快拿到贷款,投入到备春耕生产中不误农时,适时早播,为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客观存在当

    第三篇:财政支农政策调研报告

    财政支农政策调研报告

    随着上级支农惠农政策加强,财政支农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资金渠道多、管理乱、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为了贯彻落实好各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积极谋划“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24年财政支农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上级要求和工作需要,对我县财政支农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就如何整合支农资金提出了一些思路。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政府支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相对应的建议

    (一)存在问题各级政府投资规模的不断加大,为我县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在资金使用上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近年来,各级财政对“三农”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道路、环境整治、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投入总量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县人多地广,财政困难,短期内很难大幅增加对农村建设的投入。比如我县农田灌溉工程,点多面广,特别是大中型灌区,建设时间较早,老化失修严重,加上原先田间配套工程做的较少,一遇旱情,即受旱灾。

    近几年来投入一直不足,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要求。2、配套资金往往难以到位。目前支农项目建设大都采取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的模式,而我县经济实力不强,配套资金显得捉襟见肘。如我县2024年安排各类配套资金11403万元,占当年预算财力的13.9%,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31.4%。

    乡村财政更为困难,部分乡村财力薄弱,历史负债一大堆,成为影响政策效应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3.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绩效有待提高。来自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重复交叉,如农民培训项目,就有劳动、科技、农业、扶贫等多个部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农业开发和水利两个部门存在重复;水土保持项目在水利、林业两个部门均有安排;扶贫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及公路建设项目有相同的建设内容。项目的交叉重复现象,造成不同渠道的投资相互不配套,给资金和项目管理带来困难,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使有限的资金分散化,稀释了支农惠农政策效应。农业项目点多面广,单个项目投资额较小。一些部门在安排支农投资时撒“胡椒面”,甚至出现“人情项目”,人为造成项目数量多,资金使用分散。如作为各级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的沼气建设项目,每座补助400元,与国债沼气项目1320元补助标准相比,差距较大,导致农民建池积极性不高,依赖国债项目思想严重。加之每年上级政府下达硬性指标任务,造成市县沼气项目实施困难,工作难度增大。

    4、项目计划批复与资金指标不同步,资金到位中间环节多,影响项目实施。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财政的钱要逐级拨付,资金到位相对缓慢,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行业部门的钱按条条拨付,有些资金在部门内部运转,造成资金沉淀现象,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有时还会出现项目计划资金与实际到位资金不符现象等等,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进度,常常出现跨实施,造成资金滞留。

    5、对农补贴标准低,补贴方式有待改善。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增长,农业生产成本增长较快,而目前对农民的各种补贴仍沿用以前的标准。比如实行的小麦、玉米每亩补贴10元,水稻每亩补贴15元的标准,在走访中,群众普遍反映过低。我县小麦良种补贴实行种子售价折扣补贴,即将补贴以良种的形式发放给群众。虽然这种补贴方式确实起到了加速品种更新换代的作用,但供种的过程中,时间紧,品种少,可供群众选择的余地小,群众意见大。另外,种子售价折扣补贴容易形成单一品种种植面积过大的情况,考虑到近年来气候异常,可能因气候等非种子质量原因造成减产,从而引发群众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稳定。在调查中发现群众普遍认可直补到户的补贴方式。

    6、工程项目后期管护不到位现象严重。随着“三农”投入的增加,项目不断增多,项目单位后期管护的责任越来越大,由于没有足够的维护经费,加之部分项目单位存在重建设、轻后期管理意识,导致工程项目管护缺位,毁损不能及时修复,直接影响项目的后期使用效益。比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与沼气池数量不匹配,对沼气池及灶具的维护不到位,影响群众使用。

    (二)、实施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几点建议1.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高于”的财政投入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用足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金、土地出让金等各类资金。二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做到“重心下移、财力下倾”,逐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三是进一步做强做大县域经济,克服对上级级财政的过度依赖,逐步解决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拉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加大财政支农直补力度。要突出补贴重点,以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根据财力状况,逐步扩大直接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的“激励-约束”导向机制,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补贴效率。要切实加大“一折通”推进力度,积极探索改进惠农补贴资金发放方式方法,逐步将发放到户的惠农补贴资金归并管理,分帐核算,建立以财政统一管理资金、部门分口把关的工作机制,实现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直接到户。

    3.调整优化财政支农结构。财政支农投入要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保障基本公共品供给为重点,在市场主体竞争秩序公正性上发挥更大作用,积极营造更加公平有效的和谐环境。

    (1)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科技攻关扶持力度,提升我县农产品深加工档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二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贴息贷款、税收优惠、建立发展基金,以及对发展规范、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以奖代补。对具有组织章程、管理民主、财务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投入的项目资金可以折股量化到社员,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积极扶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整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品种引进、技术推广、品牌建设、质量建设等专项资金,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对发展设施农业并能带动其他农户增收的,采取差级扶持办法,分档进行“以奖代补”。四是积极扶持农产品市场和基地建设。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张良姜、鲁山柞蚕等一批鲁山特色农产品,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健全农产品营销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营销网络,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农业品牌。

    (2)开展环境治理,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一是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环卫保洁新体系为目标,加快建设大型垃圾处臵场、垃圾中转站、垃圾池和公厕,各级财政分担镇村在清运车辆配备和保洁员工资发放所需的运转经费,切实做到建管并重,促进长效管理。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费支出,稳步推进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清淤,加快沼气、秸杆气化等农村清洁能源发展步伐。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确定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标准,大力实施增绿复绿生态工程,增加“绿色园区”管护投入。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建立促进伊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根据出入境水质状况确定横向补偿标准,实现乡镇供水全覆盖,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加大污水处理场和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工业园区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努力实现达标排放。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高水平的规划为引领,突出农村道路交通、教育、医疗等重点,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对接。积极扶持农村干线公路和村组道路建设,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提升工程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县级现代化医院、乡级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服务站建设,改善农民就医条件。

    (3)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一是改善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二是继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按照农村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以及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要求,建立农村低保标准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逐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负债问题。

    4.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为主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推力。

    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围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重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抓紧研究制订县级保险品种目录,及早落实财政预算,确保农业保险基本涵盖到主要种植品种和多经项目,基本涵盖发生频率高且易造成较大损失的灾害风险,基本涵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加工的各类主体。二是是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差价的确定和分配,提高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标准,按规定及时拨付和发放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补贴,同时,加大对被征地农民再就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培训补助和给予自主创业人员贴息贷款扶持,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5.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一是深化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强化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健全各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县级报账制、项目法人制的管理方式,通过资金整合,总结扩大试点经验,使财政资金能够集中用于支持农村重点产业发展,减少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重复交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调整财政投入管理办法。按照“谁投入、谁决策”的原则,进一步简政放权,健全支农投入的科学决策机制;完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好农业项目投资中的产权虚臵、政府投资负责主体的问题;健全项目监督制约机制,做到项目立项审批实施与监督相分离,加强审计和监督检查,将财政支农资金的跟踪监管、效益评价放在与资金分配同等重要的位臵,确保资金使用绩效。

    6、完善工程项目后期管护机制,确保项目投资长期发挥效益。一是明确工程项目后期管护主体,做到管护责任明确,避免推诿扯皮;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财政、村组集体组织、受益人要按照科学的比例合理分摊后期管护费用;三是要建立管护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管护不力,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等等,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二、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24年重大财政支农政策的建议按照“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加强配合、规范管理、运转高效”的思路,加强各类支农投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集中安排,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政府支农投资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益。

    1、建立统一领导机制,解决统筹协调难的问题建立由县级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支农投资领导小组会商协调机制,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规划,提出支农投资的安排原则和使用方向,衔接各项支农投资的建设重点和项目布局,统筹协调支农投资中的重大问题,汇总编制政府支农投资指南,指导各部门支农投资安排。

    2、统一规划,突出重点,解决项目交叉重复的问题。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必须规划先行。各部门根据全县实际-10-和本部门管辖范围,制定水利、农业、林业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提出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总体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县整合支农投资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制定的行业规划,编制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发展规划,规划要统筹全县,相互衔接,重点突出,避免重复,对一些重大项目要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在规划指导下,今后所有渠道的投资和项目,都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力争建一个成一个,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使全县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有明显的改善。

    3、整合资金,集中使用,解决支农资金分散的问题。

    支农工作线长面广,涉及部门多,职能交叉,形成支农资金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格局。各部门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和资金分配上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阵,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影响支农资金的正常运转和及时拨付。有些领导个人支配使用的随意性大,分散重复使用普遍。有些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将支农资金分散拨付到各个部门单位或乡村使用,点、线、面统筹发展不突出,真正用于项目建设上的少,项目资金整合效应差白白浪费的多。今后在支农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探索财政资金“打捆”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举全县之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部门合力、-11-资金合力。比如沼气建设要提高补助标准,压缩建池数量,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同时进一步加大沼气服务网点项目批复建设力度,提高网点建设数量和标准,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要加大大中型水库灌区节水灌溉配套力度,提高粮食主产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

    4、规范资金划拨形式,解决中间环节过多的问题。

    中间环节过多是影响资金高效运行,造成一部分资金流失的关键问题。一是创新资金运行机制,设立专户直接拨付。

    今后对上级下拨的财政资金,由县财政直接划拨到项目实施单位;对上级有关部门下拨到县有关部门的资金,采取由财政统一拨付的办法,下拨到项目单位;防止各部门索、拿、卡、要支农资金,减少沿途跑冒滴漏,保证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要简化报账程序,减少中间拨付环节。规范资金的管理运行,使支农资金管理清晰、用途清楚、职责明确。要特事特办、单列急办,必要时直接将预算内的支农项目资金拨付到各乡镇的财政支农专户上。三是项目计划与资金批复计划同步下达,以便及早进行招标采购等系列工作,也便于抢抓建设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逐步减少现金拨付,增加专项转移支付,把部分小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级政府部门,加快资金拨付和项目建设。

    三、在财政支农工作中加强两基”的建议

    1、创新监督管理机制,解决支农资金利用效率低的问-12-题。创新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审批报账手续。根据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只注重前期申报立项,而不注重后期跟踪服务管理的苗头,上级政府和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资金的后期跟踪管理,不断加大支农项目资金的审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管理职能,在项目管理上做到“四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把好“四关”,即把好项目设计规划关、工程施工关、资金使用关、工程验收关。不断完善防腐防渎机制,对重复立项、违规挪用、虚报开支、巧立名目等方式套取、骗取国家支农资金的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终身追究,根据责任大小分别予以党纪、政纪处分。

    2、创新支农投资体制,解决农业投资过分依赖政府支农资金的问题。针对新时期呈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特点,要完善政府支农投资方式,改变目前单一的、直接的、无偿的政府支农投资方式。发挥政府支农投资的引导作用,根据项目性质,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等方式,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投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等各种经济成份从事农业建设,调动各方面发展农业的积极性。要有效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支农政策,逐步完善支农措施,创新支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规范运行,提高效益,努力形成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支农政策体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县财政部门要站在党的基层政权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要把乡镇干部和乡村财务人员培训工作作为财政的工作重点之一,明确培训重点,提高培训水平,特别要对乡村干部和新调整人员及“民主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适时培训,进一步提高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收支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还人民群众一个明白,还乡村干部一个清白。要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切实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中受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努力推进商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创新财政支农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农业财政工作水平。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财政支农工作才有生命力。各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大财政贴息的力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央财政将出台一些政策、要求,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促进解决龙头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有效地引导社会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投入。

    二是探索开展农业信贷担保试点。由财政、银行、龙头企业和相关部门共同组建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对企业向银行贷款进行担保,有效地放大了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支持规模,产生了财政投入引导的乘数效应。三是继续探索小农水“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的投入激励机制。各地的实践证明,这-14-种机制可以有效地调动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以奖代补”将成为今后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方式。四是创新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服务机制。认真总结推广湖北省“以钱养事”和“花钱购买农业服务”的经验,推进农口事业单位改革。五是要创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在做好支持整村推进、扶贫贷款贴息改革试点、扶贫贷款奖补资金试点等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四到县”的管理机制、扶贫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的有机整合机制、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进退的动态管理机制以及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监督的强化机制等。

    5、促进农业体制机制放活,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近几年,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出台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屠宰税、农业特产税,进行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重大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今后,应在促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放活”上多下功夫,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农口事业单位改革,包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水管单位改革等。同时,积极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小农水设施产-15-权制度改革,并研究建立建设与管护并重的长效机制。

    6、进一步规范支农资金监管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支持效率。为规范和强化支农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主管部门一定要抓好落实,务求实效。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在清理现有财政支农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各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理财。二是要加强支农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开展经常性自查、重点检查等活动,及时发现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认真加以整改。三是要自觉接受审计、监察、纪检等部门的审计、监督,对核实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四是要加强队伍建设。随着政府支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强化,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大多数县从事财政支农管理的力量比较薄弱,很难适应这一要求。因此要加强基层农财队伍建设,适当充实力量。同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政策能力和工作水平,使财政支农管理工作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篇:寒假支农支教调研报告

    此次活动由我院团委西部之窗协会主办,旨在关注和服务农村,关注农村的经济、教育、信息等方面的发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服务社会意识,培养农村调研能力。院团委给予了大力支持。18队员是:宗习均、李学文、杨军云、唐珊珊、王兴艳、张憬雯、穆司南、汤彦、任倩、王蓉、万明、刘金觉、阮仕龙、吴昊、杨泓峤、卓玛、覃思源、王华伟。

    feisuxs范文网[CHAZIDIAN.COM]

    坎坷路上,支农调研

    南方雪灾波及四川。活动期间,大雪纷飞。当地一位70来岁的老爷爷说,在他的印象中,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而久的雪。

    上午,队员开展特色支教,下午则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学校所在的峡口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深入6个村庄进行支农调研。此次支农调研通过学习“三农”材料、探讨“三农”问题、学习新《劳动合同法》、文艺演出和实地调研等,锻炼了队员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加深了他们对当代农村现状的了解。

    每天冒着雨雪,跋涉甚至是一两个小时的山路,走访23个小扁担尚需确定是否资助的贫困生。同时进入其他的老乡家,宣讲新《劳动合同法》、开展文艺演出、专项调研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以及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期望、发放并讲解农业科技方面关于养殖种植知识的宣传册、当场写对联送上新春的温暖。

    第五篇:财政支农政策调研报告

    财政支农政策调研报告

    随着上级支农惠农政策加强,财政支农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资金渠道多、管理乱、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为了贯彻落实好各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积极谋划“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24年财政支农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上级要求和工作需要,对我县财政支农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就如何整合支农资金提出了一些思路。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政府支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相对应的建议

    (一)存在问题各级政府投资规模的不断加大,为我县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在资金使用上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近年来,各级财政对“三农”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道路、环境整治、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投入总量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县人多地广,财政困难,短期内很难大幅增加对农村建设的投入。比如我县农田灌溉工程,点多面广,特别是大中型灌区,建设时间较早,老化失修严重,加上原先田间配套工程做的较少,一遇旱情,即受旱灾。

    近几年来投入一直不足,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要求。

    2、配套资金往往难以到位。目前支农项目建设大都采取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的模式,而我县经济实力不强,配套资金显得捉襟见肘。如我县2024年安排各类配套资金11403万元,占当年预算财力的13.9%,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31.4%。

    乡村财政更为困难,部分乡村财力薄弱,历史负债一大堆,成为影响政策效应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3.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绩效有待提高。来自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重复交叉,如农民培训项目,就有劳动、科技、农业、扶贫等多个部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农业开发和水利两个部门存在重复;水土保持项目在水利、林业两个部门均有安排;扶贫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及公路建设项目有相同的建设内容。项目的交叉重复现象,造成不同渠道的投资相互不配套,给资金和项目管理带来困难,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使有限的资金分散化,稀释了支农惠农政策效应。农业项目点多面广,单个项目投资额较小。一些部门在安排支农投资时撒“胡椒面”,甚至出现“人情项目”,人为造成项目数量多,资金使用分散。如作为各级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的沼气建设项目,每座补助400元,与国债沼气项目1320元补助标准相比,差距较大,导致农民建池积极性不高,依赖国债项目思想严重。加之每年上级政府下达硬性指标任务,造成市县沼气项目实施困难,工作难度增大。

    4、项目计划批复与资金指标不同步,资金到位中间环节多,影响项目实施。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财政的钱要逐级拨付,资金到位相对缓慢,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行业部门的钱按条条拨付,有些资金在部门内部运转,造成资金沉淀现象,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有时还会出现项目计划资金与实际到位资金不符现象等等,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进度,常常出现跨实施,造成资金滞留。

    5、对农补贴标准低,补贴方式有待改善。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增长,农业生产成本增长较快,而目前对农民的各种补贴仍沿用以前的标准。比如实行的小麦、玉米每亩补贴10元,水稻每亩补贴15元的标准,在走访中,群

    众普遍反映过低。我县小麦良种补贴实行种子售价折扣补贴,即将补贴以良种的形式发放给群众。虽然这种补贴方式确实起到了加速品种更新换代的作用,但供种的过程中,时间紧,品种少,可供群众选择的余地小,群众意见大。另外,种子售价折扣补贴容易形成单一品种种植面积过大的情况,考虑到近年来气候异常,可能因气候等非种子质量原因造成减产,从而引发群众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稳定。在调查中发现群众普遍认可直补到户的补贴方式。

    6、工程项目后期管护不到位现象严重。随着“三农”投入的增加,项目不断增多,项目单位后期管护的责任越来越大,由于没有足够的维护经费,加之部分项目单位存在重建设、轻后期管理意识,导致工程项目管护缺位,毁损不能及时修复,直接影响项目的后期使用效益。比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与沼气池数量不匹配,对沼气池及灶具的维护不到位,影响群众使用。

    (二)、实施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几点建议1.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高于”的财政投入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用足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金、土地出让金等各类资金。二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做到“重心下移、财力下倾”,逐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三是进一步做强做大县域经济,克服对上级级财政的过度依赖,逐步解决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拉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加大财政支农直补力度。要突出补贴重点,以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根据财力状况,逐步扩大直接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的“激励-约束”导向机制,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补贴效率。要切实加大“一折通”推进力度,积极探索改进惠农补贴资金发放方式方法,逐步将发放到户的惠农补贴资金归并管理,分帐核算,建立以财政统一管理资金、部门分口把关的工作机制,实现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直接到户。

    3.调整优化财政支农结构。财政支农投入要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保障基本公共品供给为重点,在市场主体竞争秩序公正性上发挥更大作用,积极营造更加公平有效的和谐环境。

    (1)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科技攻关扶持力度,提升我县农产品深加工档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二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贴息贷款、税收优惠、建立发展基金,以及对发展规范、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以奖代补。对具有组织章程、管理民主、财务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投入的项目资金可以折股量化到社员,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积极扶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整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品种引进、技术推广、品牌建设、质量建设等专项资金,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对发展设施农业并能带动其他农户增收的,采取差级扶持办法,分档进行“以奖代补”。四是积极扶持农产品市场和基地建设。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张良姜、鲁山柞蚕等一批鲁山特色农产品,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健全农产品营销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营销网络,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农业品牌。

    (2)开展环境治理,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一是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加

    大财政扶持力度,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环卫保洁新体系为目标,加快建设大型垃圾处臵场、垃圾中转站、垃圾池和公厕,各级财政分担镇村在清运车辆配备和保洁员工资发放所需的运转经费,切实做到建管并重,促进长效管理。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费支出,稳步推进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清淤,加快沼气、秸杆气化等农村清洁能源发展步伐。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确定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标准,大力实施增绿复绿生态工程,增加“绿色园区”管护投入。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建立促进伊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根据出入境水质状况确定横向补偿标准,实现乡镇供水全覆盖,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加大污水处理场和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工业园区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努力实现达标排放。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高水平的规划为引领,突出农村道路交通、教育、医疗等重点,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对接。积极扶持农村干线公路和村组道路建设,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提升工程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县级现代化医院、乡级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服务站建设,改善农民就医条件。

    (3)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一是改善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二是继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按照农村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以及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要求,建立农村低保标准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逐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负债问题。

    4.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为主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推力。

    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围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重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抓紧研究制订县级保险品种目录,及早落实财政预算,确保农业保险基本涵盖到主要种植品种和多经项目,基本涵盖发生频率高且易造成较大损失的灾害风险,基本涵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加工的各类主体。二是是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差价的确定和分配,提高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标准,按规定及时拨付和发放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补贴,同时,加大对被征地农民再就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培训补助和给予自主创业人员贴息贷款扶持,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5.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一是深化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强化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健全各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县级报账制、项目法人制的管理方式,通过资金整合,总结扩大试点经验,使财政资金能够集中用于支持农村重点产业发展,减少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重复交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调整财政投入管理办法。按照“谁投入、谁决策”的原则,进一步简政放权,健全支农投入的科学决策机制;完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好农业项目投资中的产权虚臵、政府投资负责主体的问题;健全项目监督制约机制,做到项目立项审批实施与监督相分离,加强审计和监督检查,将财政支农资金的跟踪监管、效益评价放在与资金分配同等重要的位臵,确保资金使用绩效。

    6、完善工程项目后期管护机制,确保项目投资长期发挥效益。一是明确工

    程项目后期管护主体,做到管护责任明确,避免推诿扯皮;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财政、村组集体组织、受益人要按照科学的比例合理分摊后期管护费用;三是要建立管护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管护不力,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等等,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二、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24年重大财政支农政策的建议按照“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加强配合、规范管理、运转高效”的思路,加强各类支农投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集中安排,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政府支农投资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益。

    1、建立统一领导机制,解决统筹协调难的问题建立由县级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支农投资领导小组会商协调机制,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规划,提出支农投资的安排原则和使用方向,衔接各项支农投资的建设重点和项目布局,统筹协调支农投资中的重大问题,汇总编制政府支农投资指南,指导各部门支农投资安排。

    2、统一规划,突出重点,解决项目交叉重复的问题。

    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必须规划先行。各部门根据全县实际-10-和本部门管辖范围,制定水利、农业、林业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提出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总体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县整合支农投资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制定的行业规划,编制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发展规划,规划要统筹全县,相互衔接,重点突出,避免重复,对一些重大项目要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在规划指导下,今后所有渠道的投资和项目,都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力争建一个成一个,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使全县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有明显的改善。

    3、整合资金,集中使用,解决支农资金分散的问题。

    支农工作线长面广,涉及部门多,职能交叉,形成支农资金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格局。各部门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和资金分配上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阵,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影响支农资金的正常运转和及时拨付。有些领导个人支配使用的随意性大,分散重复使用普遍。有些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将支农资金分散拨付到各个部门单位或乡村使用,点、线、面统筹发展不突出,真正用于项目建设上的少,项目资金整合效应差白白浪费的多。今后在支农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探索财政资金“打捆”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举全县之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部门合力、-11-资金合力。比如沼气建设要提高补助标准,压缩建池数量,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同时进一步加大沼气服务网点项目批复建设力度,提高网点建设数量和标准,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要加大大中型水库灌区节水灌溉配套力度,提高粮食主产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

    4、规范资金划拨形式,解决中间环节过多的问题。

    中间环节过多是影响资金高效运行,造成一部分资金流失的关键问题。一是创新资金运行机制,设立专户直接拨付。

    今后对上级下拨的财政资金,由县财政直接划拨到项目实施单位;对上级有关部门下拨到县有关部门的资金,采取由财政统一拨付的办法,下拨到项目单位;防止各部门索、拿、卡、要支农资金,减少沿途跑冒滴漏,保证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要简化报账程序,减少中间拨付环节。规范资金的管理运行,使支农资金管理清晰、用途清楚、职责明确。要特事特办、单列急办,必要时直接将预算内的支农项目资金拨付到各乡镇的财政支农专户上。三是项目计划与资金

    批复计划同步下达,以便及早进行招标采购等系列工作,也便于抢抓建设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逐步减少现金拨付,增加专项转移支付,把部分小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级政府部门,加快资金拨付和项目建设。

    三、在财政支农工作中加强两基”的建议

    1、创新监督管理机制,解决支农资金利用效率低的问-12-题。创新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审批报账手续。根据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只注重前期申报立项,而不注重后期跟踪服务管理的苗头,上级政府和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资金的后期跟踪管理,不断加大支农项目资金的审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管理职能,在项目管理上做到“四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把好“四关”,即把好项目设计规划关、工程施工关、资金使用关、工程验收关。不断完善防腐防渎机制,对重复立项、违规挪用、虚报开支、巧立名目等方式套取、骗取国家支农资金的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终身追究,根据责任大小分别予以党纪、政纪处分。

    2、创新支农投资体制,解决农业投资过分依赖政府支农资金的问题。针对新时期呈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特点,要完善政府支农投资方式,改变目前单一的、直接的、无偿的政府支农投资方式。发挥政府支农投资的引导作用,根据项目性质,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等方式,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投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等各种经济成份从事农业建设,调动各方面发展农业的积极性。要有效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支农政策,逐步完善支农措施,创新支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规范运行,提高效益,努力形成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支农政策体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县财政部门要站在党的基层政权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要把乡镇干部和乡村财务人员培训工作作为财政的工作重点之一,明确培训重点,提高培训水平,特别要对乡村干部和新调整人员及“民主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适时培训,进一步提高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收支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还人民群众一个明白,还乡村干部一个清白。要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切实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中受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努力推进商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创新财政支农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农业财政工作水平。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财政支农工作才有生命力。各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大财政贴息的力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央财政将出台一些政策、要求,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促进解决龙头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有效地引导社会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投入。

    二是探索开展农业信贷担保试点。由财政、银行、龙头企业和相关部门共同组建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对企业向银行贷款进行担保,有效地放大了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支持规模,产生了财政投入引导的乘数效应。三是继续探索小农水“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的投入激励机制。各地的实践证明,这-14-种机制可以有效地调动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以奖代补”将成为今后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方式。四是创新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服务机制。认真总结推广湖北省“以钱养事”和“花钱购买农业服务”的经验,推进农口事业单位改革。五是要创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在做好支持整村推进、扶贫贷款贴息

    改革试点、扶贫贷款奖补资金试点等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四到县”的管理机制、扶贫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的有机整合机制、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进退的动态管理机制以及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监督的强化机制等。

    5、促进农业体制机制放活,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近几年,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出台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屠宰税、农业特产税,进行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重大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今后,应在促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放活”上多下功夫,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农口事业单位改革,包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水管单位改革等。同时,积极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小农水设施产-15-权制度改革,并研究建立建设与管护并重的长效机制。

    6、进一步规范支农资金监管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支持效率。

    为规范和强化支农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主管部门一定要抓好落实,务求实效。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在清理现有财政支农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各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理财。二是要加强支农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开展经常性自查、重点检查等活动,及时发现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认真加以整改。三是要自觉接受审计、监察、纪检等部门的审计、监督,对核实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四是要加强队伍建设。随着政府支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强化,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大多数县从事财政支农管理的力量比较薄弱,很难适应这一要求。因此要加强基层农财队伍建设,适当充实力量。同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政策能力和工作水平,使财政支农管理工作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推荐阅读:
    关于市农信社支农情况调研报告专题
    审计的职能案例——2024审计发现的问题(5篇材料)
    创新是人大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双柏县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调查报告
    读书心得 演讲稿读书改变心态 智慧引领人生(共5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