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成语故事 服务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1.《荷塘月色》练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1)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海棠云影 时间:2024-08-14 12:54:49 下载.docx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第一单元

    第1课

    荷塘月色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听到过顶楼的人说,在那里可以俯瞰武大风光,整个珞珈山尽收眼底,到处是蓊蓊郁郁的绿树。

    B.

    一些人的工作内容重复性高、对外接触较少、琐事多,工作期间无所事事,甚至很少和周围人说话,这是中了职场“慢性病”的招。

    C.

    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这首歌颠覆了凤凰传奇之前豪迈动感的形象,风格清新婉约,别有风味。

    D.

    城门的石块历经风雨后,已经斑驳陆离,断墙石缝里长出许多杂草、野花。瑟瑟秋风中,枯黄的杂草点缀在灰色的天空下,一种苍凉弥漫开来。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风致

    寂默

    迷迷糊糊

    风姿绰约

    B.

    渺茫

    羞涩

    十分妥贴

    文气酣畅

    C.

    霎时

    约略

    月色均匀

    风流倜傥

    D.

    嬉戏

    消受

    没精打彩

    浑然天成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谦卑是一种睿智。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

    ①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

    ②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

    ③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

    ④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以及自己的局限性

    ⑤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

    ⑥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

    A.

    ⑥①③②⑤④

    B.

    ⑥③①②⑤④

    C.

    ③⑥⑤①④②

    D.

    ③⑥④①②⑤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歧(zhī)韵

    一椽(yuán)嘶(sī)叫耗(hào)子

    B.

    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

    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着(zhuó)衣

    混沌(dùn)椭(tuǒ)圆

    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赔衬。

    B.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浅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D.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比喻)

    D.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于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尚且坚守节操,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8.请简单赏析“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一句。

    9.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

    ①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海市蜃楼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

    ②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叉叉丫丫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③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分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间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④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可以打牌。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

    ⑤北门外一带,叫作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得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错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⑥“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选自《朱自清散文精选》,有删改)

    10.“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开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11.这篇文章写了扬州夏日的哪些方面的特点?试就文章中间四段分别作出归纳。

    12.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一句中“瘦”字是什么意思?

    ②文章末尾,作者为什么“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13.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营造语言之美的。

    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回 声

    水 兵

    ①五月的麦浪就要在隆隆的机声中倒下,田野里充满新麦的清香,外出的人们回来了,连老人孩子也出动了,村庄再一次因麦忙和成熟的歌唱,热热闹闹,排排场场。可再有一二场夏雨或一二声炸雷,麦客们依次而去,乡村又将空空荡荡。

    ②在城市的深处,在一幢楼的高层,在一个深夜,我听到了一种隐隐的声响,这声响仿佛发自天边或大地深处,引起一阵沉闷孕育的震荡。

    ③那是去年,我正走在深秋的乡下,乡下寂静得有些吓人,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还没有返回村庄。田野似油画,亮色是那满枝的棉花、金黄的谷穗和红红的高粱。这些曾被遗弃的庄稼兄弟重又回到了我的村庄,它们羞涩地挂在枝头上。这时,有噼剥的豆荚炸响,几粒忧伤的豆子在我眼前坠落。我听到的那种隐隐的响声,肯定是来自于这个过程,我知道,那是土地发出的回声。一株庄稼在角落里的成长会引来阳光下的回声,这种回声甚至携着土地的名字穿越历史,长久地留在一代一代农人的记忆中。

    ④土地是能发出声响的,它承载着万物,万物发出的声响,就是它的声响。春耕时,稻田水响,那是冬眠后的土地舒展筋骨的声响;七八月间,原野上一片金黄,风过处,谷穗点头,沙沙作响,土地奏起金子般的乐章。就是这声响,唤醒炊烟,于是,每个清晨,每家每户的主人将大门推开,“吱呀”的一声,震开薄雾,村庄就醒了。老村长燃一筒旱烟走在田埂上,他的咳嗽声在田野里回荡。春天里,我们都能听到杨柳枝条摩挲的声音,听到花苞抽长的声音。而在夏夜,小河泛着月色在村旁流过,叮叮咚咚,那是土地在为我们的梦境伴唱……

    ⑤而现在,你走在乡间,你会惊讶于那红红的大枣柿子为何老挂在枝头,你也许觉得那是风景,根本没有察觉到土地的黯然神伤。我常常在梦里返回村庄,那枝叶间的果实,像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欲滴未滴,那其中的一颗,两颗,终于坠落下来时,有谁能倾听到那是来自土地的回响?

    ⑥有个在城里打工的女孩曾这样告诉我,她一天只要洗脚三个人,就可以挣得六十元,一月两千多,一年可挣几万元,那是她父母种地十年的积累,她家的柿子、红枣都挂在树上,让它红,由它落。即使麦收秋忙,她也不回去。她很热爱城市。我们无法去责怪这个现实的女孩,我们只能垂下头颅,面向土地。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依偎和亲昵,而把城市崛起作为现代的标志?一座座的城市就要联成一体,城与城之间的土地,一座小桥、一条小溪、一汪水塘、一片草地,就在这机声隆隆中被吞噬;当打桩机将钢筋水泥柱深深地刺入土地时,你听到了土地发出的阵阵呻吟了吗?

    ⑦我庆幸我在城市的一角,在一幢楼的高层大凉台上,还藏有来自家乡的泥土,在一个个深夜,还能听到果坠叶落的声音,并通过我的笔端,把大地的回声传递给外界。

    ⑧一个人,一株植物,都会有青春和浪漫的季节,但随着时间和岁月,亮色、光泽、力量都会慢慢消失,直到形容枯槁,肢体变得比榆树皮还要皲裂。惟有土地,永远青春和浪漫依旧。哈尼夫库雷在《身体》这部小说中警告:你终究会发现,世间只有一件无价之宝,既非金子,亦非爱情,而是时间。而我要说:世间最金贵的,既非金子,亦非时间,而是土地,能发出声响的土地。

    14.文章第①段写五月的乡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全文,概括“回声”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现代化进程正在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提出挑战,土地作为农耕社会赖以生存的根本,其最基本的粮食生产功能正在被人们忽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白马湖

    朱自清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作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面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惝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删改)

    17.白马湖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8.作者重点写了哪几个季节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9.作者在本文结尾从描写白马湖的景又转到了写人,请从文章结构和立意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三、语言表达

    20.仿照下面这段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1.请简要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某网友发布微博称:“呼吁无座火车票应该半价!”此微博一出,瞬间引爆网络,截至昨晚6时,已被转发近16万次。包括《人民日报》和《新华视点》等媒体微博都发起讨论,某网站投票显示近8成网友支持站票半价。

    铁路部门相关人士表示,根据目前实施的《铁路客运运价规则》,车票价格主要是依据其距离长短制定的,距离长票价就高。“无座票”是目前铁路运力和供需还存在矛盾的情况下的“折中”办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不卖站票,很多人都回不了家”。

    22.调整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前后表述一致。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水”,①有汪汪一碧的,有晶莹清澈的,有凌空飘逸的,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②色、形、质。

    答:①

    四、作文

    23.一群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座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座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别大?为什么在屋檐下面还做了一间小巧的屋子?他们正在争论,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挡风遮雨,歇脚过夜的。游客们哑然了,同时感到一种从远古流传过来的温暖。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做一个屋檐,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吧。因为,人心毕竟比屋檐大。

    请以“心灵的屋檐”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4.请以“我所了解的朱自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B项,“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事可做,指闲着什么事也不干。此处宜用“无精打采”。

    2.【答案】C

    【解析】A项,默—寞;B项,贴—帖;D项,彩—采。

    3.【答案】D

    【解析】③紧承“牛顿晚年的一段话”,⑥④回答“许多人……不解”的原因。②的“这一点”是指牛顿理解①的内容,因此①②不能分开。⑤是对牛顿理解爱因斯坦原因的解释。

    4.【答案】A

    【解析】 A项,“歧”读qí;“椽”读chuán。

    5.【答案】D

    【解析】 A项,赔—陪;B项,雕—凋;C项,浅—潜。

    6.【答案】B

    【解析】 A、C项均无比喻,D项无对比。

    7.【答案】B

    【解析】B项,本段所描写的是想象之景,并非眼前所见。

    8.【答案】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

    9.【答案】①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②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③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

    10.【答案】文章开头,先“扬”一笔,许多人称道扬州是个美丽的好地方;然后“抑”一笔,“我”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继而再“扬”,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抑扬自如,曲折有致,突出了作者对扬州夏日的怀念。

    【解析】题干中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是重要的提示,解答时指出作者是怎样制造“波澜”的即可。

    11.【答案】第②段:支流众多,曲折幽静。第③段:沿河风景,别有风味。第④段:三种游船,各有韵味。第⑤段:临河茶馆,既多且好。

    【解析】题干已经明确了概括的范围,可以采用提取要点法逐段概括。

    12.【答案】①意思是“瘦西湖”名字起得没有新意,或想起得高雅却反而起得很俗气。

    ②扬州的夏日美好、闲适。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夏日感到轻松愉快,在这样美好平和的地方暂时放松身心。繁忙的一天结束,轻松之余,自然可以想起古人的这一句诗了。

    【解析】①结合“雅得这样俗”,可以知道作者是说“瘦”字形容西湖太俗了。

    ②这是文末点睛的一句话。作者在上面的文字中写了西湖的诸多美妙之处,其目的就是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只不过这里信笔借用古人的一句诗表达出来而已。

    13.【答案】①用平白如话、自然流畅的口语。如“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

    ②注重遣词用字的准确贴切。如使用“坐”“站”“撑”。

    ③叠字叠词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加深情感的融入程度。如“一下一下”,不仅表明撑的次数多、稳当,还富有动态美、节奏美。

    ④用比喻,将一人坐船一人撑船的情形比喻为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以实喻虚,生动地揭示游览者的惬意之情和愉悦之感,也形象地刻画出这种观赏风景的方式极具诗情画意。

    【解析】题目要求分析语言之美是怎样“营造”的,其实就是分析这句话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样写得这样美的。只要能围绕语言表达的技巧分析即可。

    14.【答案】 ①突出主题。写出了乡村五月应该有的热闹和欢畅,与后文我们对土地和乡村的淡漠形成对比。②呼应题目。写乡村收获季节收割机的隆隆声、农人的欢笑声、五月的雷声,呼应“回声”。③引出下文。引出对村人不愿回乡、农作物无人收获的萧条境况的描写。

    【解析】 这道题考查句段的作用。作答时,可从主题、题目和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

    15.【答案】 ①农人在土地上耕作、收获时发出的声音;②植物(农作物)在土地上成长时发出的声音;③农人们在乡间生活的声响;④农作物成熟(掉落)时发出的声音;⑤城市化建设中机器的隆隆声(乡村被吞没时土地的呻吟)。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读全文,逐段概括大意,然后紧扣“回声”整合出相关要点。

    16.【答案】(示例一)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要防止过度开发。人类社会无论怎么发展,科技无论怎么发达,我们的吃穿用度等基本生活需求,始终是直接来自于土地的。事实上也只有这些直接来自土地的生活资料,才让我们更放心。保护土地,保障土地的基本生产功能,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就是在保障人类的未来。

    (示例二)追求土地的高附加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地球上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导致土地的传统生产功能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人们要生存,要生活得更好,向土地寻求更高价值的产出就成为一种必然。这当然会对土地的传统生产方式形成挑战,但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解析】 对于题干中所提及的问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肯定“土地作为农耕社会赖以生存的根本”,强调过度开发土地资源的危害;二是认可“粮食生产功能正在被人们忽视”,强调对向土地索求更高价值的必然。

    17.【答案】白马湖清静幽雅的景色以及与丏翁等朋友的和谐相处,使作者对这个地方难以忘怀,以至几年后仍念念不忘。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写了白马湖的景色之美和与朋友们相处的和谐之美,这是作者印象深刻的主要原因。

    18.【答案】作者重点写了春、夏两个季节的特点。春季的特点是:山青,水满而软,桃柳相间,菜花鲜艳,可以说是别有风味的。夏季的特点是:可以在湖里划船,感受世外之感;可以看成千成百的萤火闪烁。表现了作者对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的留恋之情。

    【解析】从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夏夜也有好处”。因此,写作的重点首先是春日的白马湖,其次是夏日的白马湖。表现了作者在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时的愉快生活。

    19.【答案】结构上:照应开头,完整,简洁,让人思索。立意上:作者不仅依恋白马湖的美景,更醉心于他与挚友深厚的情谊,喜爱这淳朴的民风、优美的环境、闲适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恬静生活的怀念。

    【解析】这是一篇写景怀人的文章,作者对美好景物的回忆正是对美好友情的怀念的铺垫。因生活的愉悦和可留恋而热爱这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题目要求从结构和立意两个角度分析,因此要注意结构的特点和文章表达的情感。

    20.【答案】悠悠白云之下,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解析】注意题干中“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句式基本一致”“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等要求,还要注意例句中博喻、排比的特点。所写句子用词要准确、生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要恰当。

    21.【答案】八成网友支持站票半价,铁路部门称站票全价是“折中”办法。

    【解析】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答题时要明确每段的内容,明确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筛选重点词语(句子),归纳主要意思;最后根据字数限制组织答案。一般思路:谁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22.【答案】 ①有凌空飘逸的,有汪汪一碧的,有晶莹清澈的②形、色、质

    【解析】 ①处三句的排序应与下文“瀑布、深潭、琼浆”的排序对应;②处三个词语的排序应与①处调整后的三句顺序对应。

    23.【答案】古人在屋檐下建一个小屋,为的是让流浪汉躲避风雨,歇脚过夜,让人感觉到阵阵暖意。其实并不是这小小的屋子让人感动,让人感动的是主人那颗仁义的爱心!

    那间小小的屋子才能让几个人躲避风雨,过夜歇脚?但这屋子的存在让那些依然在风雨中流浪过夜的人感到一种爱的存在,有了这种爱,即使仍旧处在那风雨之中,也不会觉得寒冷。

    这种爱是发自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我妈的一点点爱心就可以温暖许多人。所以很多人在心灵上建起了这爱的屋檐,用它去温暖别人!

    丛飞,一个重病在身却依旧关心他人的人!他为了那些上不起学的农村学子做了无数次演出,用那些钱帮助众多失学儿童完成学业,圆了大学梦!虽然在他生命垂危之际,那些孩子并没有站出来回报他,但他的爱已播撒了大地,无数人为之感动,在他心灵的屋檐下,无数的人躲过了风雨。这道屋檐帮助了无数人,现在虽然他倒塌了,但却在更多人的心灵上建造起来遮阳挡屋檐。

    还记得5.12大地震吗?顷刻间城市的繁华尽埋地下!人们无家可归,悲痛欲绝。可这个时候,身为一国的总理,不顾个人安危,在第一时间感到灾区,用着自己的力量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下建造起来让灾民躲避风雨的小屋。“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近百倍努力!”温总理让世人都感到了温暖,在他的心里永远装着人民。在这屋檐下,四川人民挺过来了,因为他们感受到了那屋檐的爱!那屋檐的力量!

    中国功夫皇帝李连杰,在印尼海啸中险象环生。在那次海啸中,他看到了太多的灾难,他为了帮助那些人,创办了“壹基金”慈善事业。如此,他也建造了一个屋檐也帮助了大家!

    太多太多的人都建造了心灵的屋檐,供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躲避风雨!有太多太多的爱让我们感动!感动源于心灵,在心灵上建造一个屋檐并不需要我们如何费钱费力,其实有时候我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可!心灵的屋檐只需我们用心去维护!

    让我们共建心灵的屋檐,让爱温暖他人!

    【解析】该题是个譬喻,考生必须弄明白“屋檐”一词所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这对考生理解题意、选择最佳切入点、拓展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审题层面来看,应从“屋檐”的作用,尤其是“温暖”一词来多极思考,积极思维,话题中“屋檐”应含有如下内涵与特征:

    ①爱——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学会关爱、怜爱、博爱,真正的奉献不问对象。

    ②容——包容、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原谅、体谅、理解、谅解他人。

    ③助——援助、捐助,扶助弱者,不唯“回报”是图,不要太吝啬自己的爱心,要保留一份悲悯情怀。

    经过这样的细化,就可避免“屋檐”内涵的泛化,而使文章的笔力高度集中。从选材层面来看,对“屋檐”的构建者和享用者的选择,应充分注意到两者之间的落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落差的大小与文章的震撼力是成正比的。从切入层面来看,应从细节入手,从一言一行入手,于细微处体现主旨和精神会更具有真实感、真切感、真挚感。只要你有细心观察之眼、普施大爱之情、纵横捭阖之思,即可笔下生花。

    24.【答案】舞文以自清,弄墨常佩弦

    ——谈我心中的朱自清(崔彧)

    从小学时,我们的课本中就常常出现一个人名——朱自清。那时我的感觉是这个人写的作品轻柔,美丽。大概这人长得应该眉清目秀,一副书生样。后来看过他的照片后,觉得跟预想的也没多大出入,只是多了一副眼镜,一身长袍。从《春》,《匆匆》,《荷塘月色》,到《背影》,一律是清秀的笔风。而当把他的散文集通读之后,我在他身上看到的不只是一位诗人,学者,散文家。

    首先,他是一位画家,一位能中西合璧的画家。感触颇深的是《荷塘月色》。一片曲折的荷塘,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和亭亭的荷花。这些,如同一幅水墨画,有赵佶的细腻之处,兼备白石老人的大气,个体与整体和谐统一。而妙处又在静中有动,微风抚过,荷叶荷花的颤动,是你能感受到的,仿佛就在你眼前,触手可及。月光的那部分写得尤其出色。虽然是满月,但天上有层淡淡的云,故不能朗照——这尽管是一丝遗憾,但用得确实好。因为从中我读出了作者的心中的黯淡,心中的颇不宁静。我联想到了凡·高笔下的月色,神秘,寒冷,这难道不是印象派的画风么?而每次用不同的心情读《荷塘月色》时,带给我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是蒙娜莉莎的微笑那般奇妙。然而回到他的写作背景,大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节,为革命低潮而不能平静,因此为文章注入了一剂静心剂,文章的色彩也就不再艳丽。

    他是一位西方文化的传播者。1931年,朱自清出国游学,远赴欧洲,去过巴黎,伦敦,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名城。两年的游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内涵,也为中国带来了欧洲文化思想。朱自清好似一个探险者,用一种陌生好奇的眼光来看欧洲,发掘欧洲的美,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并且用深入浅出的笔法,与中国常见的事物比较,向国人介绍欧洲文化,通俗易懂。我也读过余秋雨的游记。余秋雨的作品带了些商业色彩,也更多的写了些鲜为人知的细处,有点深奥。

    他亦是一位哲人。尽管他的一生短暂,但是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事物有着一种敏锐而正确的判断。这使得他的散文中,流淌着哲人的血液,散发出哲理的沁香。《沉默》,《论气节》,《论诚意》,这三篇是我最欣赏的,鲁迅的针砭时弊,巴金的清新刚健,融合自己的柔中带刚。尤其是《沉默》,朱自清用婉转的笔调,幽默的言辞,以及深刻的主题,及时有效的警示青年朋友,懂得沉默,灵活地运用沉默。

    这些,或许是很表面的,但细细品味后,我恍然大悟,朱自清不只是柔,而更是刚!

    他是民主战士,和鲁迅一样,用笔杆子和反革命作斗争。而他有更多的战斗。教书育人是他的战场,示威游行是他的战场,文学创作是他的战场。他字佩弦,取意“佩弦以自急”。他时刻如紧绷的弦,抓住一切时间,投入战斗。在清华大学授课,以刚强的意志,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积极参加示威游行,尽管没有武器,但他以刚硬的演讲措辞,感染了无数人,使他们投奔革命;在文学创作上,他用表似轻柔,实则刚毅的笔锋,痛击帝国主义,痛击反革命。《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是我所感到的画与哲完美结合文章之一。细致的人物绘画,使小男孩的和平清秀的脸,瞬间变得狰狞恐怖。他用饱含哲理而极富愤怒的语言,号召广大中国人民,斗争吧!《执政府大屠杀记》,是他的亲身经历。朱自清对此十分愤慨激动,他拿起笔,用鲜血记录下1926年3月26日执政府的大屠杀。他挣扎在生死边缘,子弹从身旁飞过,战友负伤而倒下,学生被官兵殴打,一幕幕惨景,深刻的留在读者的心中,抗争情绪油然而生:“死了这么多人,我们该怎么办?”一句反问,使人们猛醒,“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就是我心中的朱自清,舞文以自清,弄墨常佩弦;

    他不是一介柔弱书生,而是一位刚强的战士!

    点评:文章从小学时代心目中的朱自清形象谈起,到后来见了照片,读了有关文集,感觉到他作为诗人、学者、散文家之外的东西。然后就从他作品中如画的描绘、文化传播方面的贡献,卓越的思想境界着笔。但又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浓笔重墨地讴歌他作为民主斗士的不屈不挠,写得感情充沛,淋漓尽致。对比描述使文章内容丰富,这也是本文的亮点。

    【解析】这道题既是对学过的朱自清文章的梳理,也是对有关智能的拓展。有兴致的同学可以借此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



    推荐阅读:
    1.《荷塘月色》练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1)
    主题教育围绕“五个方面”专题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梳理情况报告
    中小学生必背的历朝历代名篇名句400句
    幼儿园小班第一周健康安全教育主题记录
    在全县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最新讲话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