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精品范文 理工论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推荐阅读)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紫陌红尘 时间:2024-08-21 06:03:3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期末复习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无从下手,都不知道哪些知识点是重点,这样的话你肯定是考不出好成绩的,一定要学会列复习提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

    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3.时间计算: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⑵ 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H=90°-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大气运动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2.5、2.6、2.7)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10)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参看课本P37图2.13、2.14)

    2.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2.15)

    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参看课本P41图2.18、2.19、2.20)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参看课本P44图2.22)

    3.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体分类(课本P54)2.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3.水循环类型(课本P55图3.3)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⑴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参看课本P57图3.5,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称)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看课本P58~60)⑴对气候的影响(参看课本P59案例1)

    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

    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3.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

    步骤: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⑵判断寒暖流

    依据: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例如:右图中,从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可判断是南半球,流经AB附近的是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此海域水温比同纬度相邻海域高;也可根据流向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来判断),流经CD的洋流是寒流。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分布(课本P61图3.10)

    ⑴各大洲的分布: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⑵各国的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我国居第六位

    ⑶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⑵ 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⑶技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发海水淡化技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3.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课本P69~70)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参看课本P71图4.3—4.6,地图册P32-33)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参看课本P72图4.8)①岩冷却凝固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

    1.褶皱山和断块山(课本P73~74)

    2.板块运动与地貌(参看课本P73图4.10)

    3.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① 斜: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课本P74活动)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5.火山(课本P75)

    6.山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课本P76活动)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课本P77图4.17,P78图4.18)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

    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课本P86)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三种地域分异规律(课本P91~94)

    3.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4.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课本P39图2.16,P91图5.6)

    表1.气候分布规律图

    表2.陆地自然带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6图1.6)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9)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

    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2~13)

    三、P14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课本P18图2.1)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1)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7)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课本P25~26)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本P28~29图2.13,2.15)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3.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7,2.18)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20)

    2.逆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9)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5)

    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6)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3.3)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P45~46图3.9)

    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3.10)

    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P49~50图3.13,3.14)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47~48图3.10)

    二、乳畜业(课本P52~54图

    3.19,3.20)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2.不同类型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原则(课本P58图4.2)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2.案例分析——钢铁工业区位变化(课本P60图4.5)

    3.社会、环境需求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课本P61图4.6)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课本P62~63)1.工业联系

    ⑴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⑵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3.工业地域

    ⑵工业地域按形成分类

    ⑶工业地域按性质分类

    业地域形成原因:工业集聚

    二、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课本P63~64)

    1.工业分散

    2.工业地域联系

    一、传统工业区1.概述(课本P65)

    2.鲁尔区(课本P65~67图4.9、4.12、4.13、)

    ⑴区位优势: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较近(法国洛林铁矿);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因:

    ①生产局限于传统工业;②煤炭在世界能源费消构成中的比重下降(原因: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减少);③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及其替代品的广泛应用;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发展条件的对比(课本P67~68图4.14)二、新兴工业区1.概述(课本P68)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课本P69图4.15、4.16)

    3.美国“硅谷”(课本P71~72图4.19)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课本P78表5.1)

    2.运输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课本P79~80图5.3)

    2.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

    3.南昆铁路的建设(课本P80~81图5.4)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课本P82图5.5、5.6)

    2.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课本P83~84图5.8、5.9)3.集镇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交通线路的改变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如陕西勉县的长林镇。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课本P90)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本P92)⑴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⑵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⑶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问题类型及产生(课本P93~94图6.8)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分布(课本P94~95图6.11)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课本P99)⑴人口众多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⑵资源短缺——原因:①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②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自然资源利用率低。

    ⑶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表现:①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且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②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剧

    2.实施: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21世纪议程》,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本P101~103)

    三、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课本P103)

    第二篇:高一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2024-2024上学期高一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注:第一章和第二章占20-30%

    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结构(P3)

    2、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P13-20)

    3、地球上有生命的基本条件(P6)

    4、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8-12)

    第二章:

    1、热力环流(P30)

    2、气压带和风带的颁布及成因(热力和动力原因)(P34)

    3、季风环流(P38环流图、分布、类型、成因)

    4、季风活动带来的影响(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5、了解天气系统过境时的特点及成因(P41-43)

    第三章:

    6、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水循环、大气环流、生物循环(P85页)、地壳物质循环(P72)

    7、洋流分布模式图(P57-58)

    8、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P61)

    9、流水作用与地貌(P77-78)

    10、降水的季节变化与旱涝灾害

    11、河流与聚落分布的关系(P81)

    12、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即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P92)

    13、洋流(分布的判断)寒暖流的判定。利用等温线判断洋流所在半球及性质

    14、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与风向的关系(P57)

    15、河流地貌,河谷的地貌发育过程(P77)

    1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修建水库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下渗的影响因素等(P55-56)

    第四章:

    1、地貌: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重要的地貌类型

    2、地壳水平运动产生褶皱,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块状山地的形成第五章:

    1、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知道如何判定规律及产生的原因;注意山地的基带是由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的;判定

    大致在什么纬度位置;向阳坡及背阳坡的判断;基带的气候类型;山地自然带的影响 因素因素(纬度、海拔)。

    地理填充图册精典例题:

    P1,2;P2,4;P10,4;P14,1、2P15,5;P19,3、4P20,2;P25,4;P27,3;P28,1;P34,5

    第三篇:高一数学复习提纲

    高一数学复习提纲

    必修一:

    第一章:集合1.1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1.1.1集合的概念

    注意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以及常用集合的符号表示法

    1.1.2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1.2.1集合之间的关系

    注意空集是任意一个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意一个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1.2.2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注意反演律的运用

    第二章:函数+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

    (一)主要明确函数定义(映射:一对一或多对一)

    研究函数主要从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周期性等角度入手

    函数常见问题:

    1.求解析式

    2.求值域(方法很多,如:观察法(由自变量x的范围出发求f(x),分离常数法,配方法(化为二次函数求最值,判别式法,图像法,换元法(等量换元)解决带有根式的函数,反解法,单调性法,不等式法,数形结合法等等)

    3.证明单调性(定义法证明)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把握其定义以及图像性质

    比较幂函数大小时可以采用做差、做商、取中间值比较

    二次函数区间根问题把握五要素:过定点函数值、开口方向、区间端点函数值、对称轴、判别式△

    必修二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三视图和斜二侧画法

    点线面位置关系把握几大定理及其推论

    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明确数轴上的基本公式,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两点间距离公式)基本问题:点线(点线距离)、线线(相交、平行、平行线间距离)、线圆(圆心到直线距离)、圆圆(圆心距)

    空间直角坐标系与空间两点距离公式(明确基本原理即可)

    可能比较简略,还望海涵。祝你期末数学考出好成绩

    第四篇:高一政治生活复习提纲

    政治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课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还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2)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而且还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对势力。(2)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转正式民主的保障。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写入宪法。(2)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和控告权)义务的内容:(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

    7.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2)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3)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4)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8、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为何结合?怎样结合?原因: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要求:(1)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2)当三者出现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9、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要求?本质:崇尚民主与法制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2)学习政治知识(3)贵在实践

    第二课

    10、民主选举的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11.公民应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一时不强的表现。

    (2)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的神圣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

    低的重要标志。只有每个人都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透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1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哪些方式?

    社情民意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13.公民为什么要参与民主决策?

    地位:公民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决策。意义:(1)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族,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2)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3)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4)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和决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地 政治责任感。14.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利于扩大基层民主(2)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3)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4)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15.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有哪些?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制度。16.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1)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2)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3)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17.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第三课

    18.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19.我国政府的作用?

    (1)管理人们的公共生活(2)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公共服务。20.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21.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

    (1)工作态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工作作风: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工作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第四课

    22.什么是依法行政?

    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各种事务。23.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必要性: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从根本上讲,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一句话,及时为人民服务政府的根本要求。重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4.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总体要求: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政府行使权力必须接收人民的监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当④高效便民⑤诚实守信⑥权责统一基本要求:(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25.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必要性+意义)

    必要性: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意义:

    (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3)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4)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5)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6、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利?

    (1)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2)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27、政府为什么接受人民的监督?

    (1)从根本上说,是有我国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执行人民的意志,捍卫人民的利益,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2)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所以说,自觉接收人民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28、如何接收人民监督?

    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例如,“阳光工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29、“阳光工程”意义

    (1)一方面是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2)另一方面,是保障人民的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说明政府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在逐步加强。(3)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4)利于群众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5)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30.政府权威表现、怎样树立(最根本的三点)体现:(1)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群众中有较高的的信誉。(3)富有威望和影响力,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4)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知道和促进作用。要求:(1)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2)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在根本的是坚持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第五课

    3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性质:是最高按国家机关

    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2、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3、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注意: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是间接行使者。

    一方面,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的权力。另一方面,人民代表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4、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任民德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5、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政体由国体决定,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有重大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36、民主集中制体现

    (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一直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地位:

    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择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0“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第六课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P64

    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意义:(1)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而且必须领导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含义、原因、具体要求及三者的关系)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关系:依法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工作。

    4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及内容:(1)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

    (1)确立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体现了党的吉贝尔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5、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核心、本质)

    (1)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它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典范。(2)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3)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46、中国共产党为何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他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后点。

    47、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2)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8、我国的政党制度优越性?

    (1)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3)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49、我国的政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绝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的原因?实质: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后果: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

    第七课

    5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51、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原则。

    52、共同繁荣的必要性?

    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53、三原则的关系?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54.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该做什么,能做什么)(1)我们应该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

    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种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已由宪法予以确认,也是我国在各族人民生活中都能体会到的感受到的。我们应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2)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

    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5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机关。5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57、我国的宗教政策有哪些?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有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4)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58、弘扬科学精神的原因?怎样弘扬科学精神?原因:(1)我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不懈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

    (2)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怎样:(1)我们要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2)不断提高科学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人生。

    59、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含义、原因、要求、根本特点?

    含义: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原因:(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也越发展。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要求:(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广泛的系统工程。(2)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60.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八课

    61、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62、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63、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宗旨:(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觉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3)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4)简单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作用:

    (1)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面临诸多挑战,改革任重道远。64、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65、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决定因素和重要因素)

    决定因素:国家利益——(1)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3)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

    影响因素:国家力量-----(1)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是含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3)是衡量一个国家杂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66、为何要坚决维护我国的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际礼仪,并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第九课

    67、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的表现?(和平问题的影响因素)当今世界很不安宁: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2)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3)西方国家对这些纠纷插手和利用(4)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

    68、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69、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1)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70、世界为何会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71、各国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有有利地位。72、中国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

    我们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利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73、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第五篇:高一地理。(范文模版)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推荐阅读: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推荐阅读)
    学会欣赏作文高二900字(推荐五篇)
    保护视力的手抄报精美又好看资料[大全5篇]
    有关路口作文五年级[合集]
    关于生活积极向上的话[大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