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模版]
第一篇:论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作者:周燕玲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24年第12期
[摘 要]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必须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过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必然加大消费需求和就业需求,并给环境、自然资源带来沉重压力。
[关键词]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第二篇:长沙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情况简析
长沙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情况简析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24-04-12 10:35:2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口问题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人口发展在实现和谐社会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现根据有关人口和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从构建和谐社会高度对长沙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2024年长沙市人口发展状况
2024年,长沙市总户数为187.70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3.6万户,增长
1.96%,各区、县(市)均有增加。年末户籍总人口为631.00万人,比上年净增10.0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323.17万人,女性人口为307.83万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4.57万人和5.51人;男女性别比为105:100。全市城镇人口356.52万人,乡村人口274.48万人,城市化率为56.5%,比上年增加2.63个百分点。
2024年常住人口为646.5万人,比上年增加7.2万人,其中市区为241.33万人,县区为405.1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4.07万人和3.13万人。
二、2024年长沙市经济发展状况
1、整体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平稳增长势头。据统计,2024年长沙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增幅比全国快4.1个百分点,比全省快2.7个百分点。全市经济总体上保持较快、平稳的增长势头。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达27853元,比上年增加3885元,增长13.3%。
在全省引领地位更加突出,率先发展的优势加速扩大。长沙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为23.9%,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与其他市州相比较,长沙14.8%的GDP增速遥遥领先。
劳动就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365.18万人,比上年增加6.2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达131.3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
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5.61亿元,增长1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9.81亿元,增长22.57%。经济运行已进入快速平稳增长时期。但由于长沙人口基数大,使其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占有量在全国仍处在中等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甚远。
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2024年,GDP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3.25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
实现增加值774.66亿元,增长15.9%,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584.41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92.75亿元,增长15.3%。在GDP增幅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0.4、6.7、7.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9%、45.3%、51.8%。三次产业的比例为6.9:43.3:49.8,与上年相比较,一、三产业比重分别降低0.6、0.5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四个季度的GDP累计增幅分别为14.1%、15.0%、14.8%和14.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快于第一、三产业持续上升,工业化进程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综上所述,长沙市经济总量大,增长速度较快,人均居中等水平。总的来说长沙经济发展有喜有忧,保持了持续较快、平稳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全国和其它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比起来,在速度、效益方面都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长沙人口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五大变化
1、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人们的生存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合理的人口规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长沙是湖南的省会,人口总量大,增速快,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是制约长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行计划生育国策30多年来,长沙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口过快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据统计,2024年底,长沙户籍总人口为631万人,比2024年增加10.08万人,增长1.62%。2024年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06‰,人口死亡率为5.05‰,自然增长率为5.01‰,与2024年相比,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略有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0.99个千分点,但仍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长沙市人口出生率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大幅下降,由1990年的16.1‰下降到2024年的10.64‰,近几年一直稳定在10‰左右的较低水平。长沙市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实现由上世纪70年代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据测算,如按上世纪70年代24‰的出生率水平简单测算,到2024年,长沙市总人口将比实际人口多出316万,相当于目前内五区的总和另外还要加两个雨花区。总的来说,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一定程度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构建和谐长沙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2、促进城乡和谐,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构建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别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人为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并且在社会发展成果,在资源、权益如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享用程度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城乡差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痼疾。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促进城乡同繁荣、共发展,加快长沙社会和谐发展步伐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来抓。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对农业和非农业
户口性质的划分,同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人口在居住、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享受与城市人口同样的待遇。这些政策和措施的贯彻实施,促进了人口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限制和不公平待遇有了较大改善,也使长沙城市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据统计,2024年长沙市常住人口为646.5万,其中城镇人口为365.2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56.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81.23万人,占总人口的43.5%。城市化水平与1990年和2024年两次人口普查时的28.92%和44.63%相比,分别上升了27.58和11.87个百分点。
3、优先发展教育,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加大教育投入,近5年来长沙市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年均增长8.49%;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办学投入成倍增加,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从2024年起已开始实施,政府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施,在最大程度上和最大范围内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公平。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大力发展,长沙市学龄儿童和初中适龄人口的入学率和升学率逐年上升,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也不断提高。
据统计,2024年,长沙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生入学率达到99.8%,与2024年相比,分别增加1.28和0.1个百分点。2024年,普通小学在校生为36.61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5.91万人,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14.8万人,长沙市普通高中较2024年增长7.3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为41.81万人,比2024年增加29.21万人。长沙市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随着长沙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4、促进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各项优惠措施,如税收减免、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公共就业服务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等,鼓励企业吸纳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在内的困难群体就业,或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此外,政府还购买公共服务岗位,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就业。这些优惠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对长沙市就业再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长沙市近几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24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与前几年相比,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长沙市就业再就业问题正在得到改善。
5、加强环境保护,人口生存环境不断改善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多年来,长沙市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长沙市城乡居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据统计,2024年,长沙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为45.6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7.7平方米。年末全市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5181.48公顷,比上年增加462.18公顷,增长9.8%,其中公共绿地面积达1589.86公顷,增加209.26公顷,增长15.2%。建成区绿地率达33.87%。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9.27%,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全国第三个“国家森林城市”。建成烟尘控制区2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206.8平方公里。建成区环境噪声达标区2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146.0平方公里。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率为76.71%,比上年提高9.59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地表水满足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达100%。
第三篇: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24年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一年。08年残奥会的召开,使残疾人工作进入更多的视野,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残疾人事业它的服务对象是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因此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本质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提高残疾人的素质,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残疾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营造一个“助残、爱残、扶残”的社会环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前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是发展不平衡性较突出的时期,残疾人事业面临许多新课题。几年来,南开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很快,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残疾人事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工作成绩与残疾人期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残疾人事业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要把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而长期的任务,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的原则,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坚持“四个纳入”完善促进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坚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各级、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文件,政府分管领导要协调,确定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从而保证了残联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从整体上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残疾人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区委书记、区长等领导同志多次听取残疾人工作情况汇报。每年南开区都要根据残疾人的切实需求,为残疾人办10件实事,从政策、资金、人员、项目等多方面给予保证。
坚持把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以政府拨款为主,社会、单位和个人多渠道筹措的投入机制。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加大投入,落实配套经费。进一步规范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确保保障金专项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不足部分从福利基金提取。动员社会力量筹资,鼓励民间资本投入。
坚持把残疾人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综合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硬性指标。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是系统工程,应有权威、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制度规范。
坚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特别是中央文件中强调的残疾人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都应纳入法律体系。认真落实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各级法律服务网络、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体系,通过区法律援助中心和社区维权岗,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二、实施“四项工程”,加大促进事业发展工作力度。
按照“普惠”加“特惠”原则,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实施劳动就业工程。进一步贯彻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和天津市关于 的文件,建立政府、社会扶持就业服务平台,坚持按比例分散就业和集中安置、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原则,拓宽就业渠道。区、街两级残联每年举办就业洽谈会、专场招聘会,主动为企、事业单位推荐、选送残疾职工,残联就业服务中心在其他部门就业招聘会摆上“摊位”,为用人单位推荐残疾人。全面推行按比例就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1.5:100的比例吸纳就业,确保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扶持福利企业稳定、健康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子们举办福利企业。实施就业援助和保护,保证残疾人优先享受优惠政策措施,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扶持自主创业服务机制,落实扶持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盲人医疗和保健机构,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残联培训机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技能培训。实施扶残助困工程。将残疾人生活保障工程统一纳入全社会保障体系同步实施,给予特别扶持。我们建立了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联动保障机制,民政、卫生、劳动、残联做到了联动,为残疾人的困难生活救助、大病救助、医疗救助、再就业援助各负其责,分别制订了救助制度。2024年制定了南开区扶贫助困十大重点项目,由区政府副区长亲自挂帅,残工委部门各负其责,深入调研、加强协调、严密组织、认真落实,确保工作圆满完成。凡符合低保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有残疾人证的再给予残疾补贴,对未列入低保且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适当予以生活补助。完善城镇残疾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险制度。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和进城务工的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把残疾人100%纳入城乡养老保险体系,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全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对低保残疾人予以照顾,应由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从特困医疗救助基金中划拨。加大重度残疾人生活保障力度,对低保家庭中持证重度残疾人,单独实行低保,全额享受地抱紧,确保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100%得到救助,实现残疾人低保和救助全面覆盖。
实施康复安养工程。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各界参与的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加强区康复指导中心等康复中心建设。探索残联自办、联办、民办公助、支持社区和个人兴办等方式,加快智力、精神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采取适当收费、社会捐助、政府补贴的方式,为家庭照料有困难的中度、重度残疾人提供工疗、日托服务。以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多元化的康复医疗保障体系和残疾预防机制,建立城镇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网络,深入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和白内障无障碍区活动。以迎接中残联“十一五”计划中期检查工作为契机,以“人人享有康复”为目标,规范社区残疾人康复档案的管理,组织来自全区12个街136名残疾人社区康复协调员参加了康复工作上岗培训,为他们更好地为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奠定基础。区残联投入44万元,全区12个街道建立社区康复中心,60个社区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并以水上公园街观园里社区作为示范点,购建器材和办公设备,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残疾人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站为基础,以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
实施教育辅助工程。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步伐,加强特教师资培训。探索残疾人学龄前儿童教育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新路。鼓励各类普通学校都接受残疾人,创造条件帮助完成学业。建立教育资助长效机制,完善帮困助学制度,投入14万元资助各类残疾学生373人次。对考入普通高校或中等学校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自学成才这给予奖励。社会教育机构向残疾人开放。支持兴办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基地建设,2024年组织311名残疾人接受了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加残疾人技能,提高就业几率。
三、优化“四个环境”,营造促进事业发展良好氛围。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使残疾人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困有所帮、残有所为。
优化人文环境。重点建设全市一流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设知识和各类残疾人特点的康复、文体、就业培训项目。市、镇、街道、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创所提供方便,增添适合残疾人需要的设施。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做好运动员选拔培训。利用社会资源开辟活动场所。市图书馆与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开辟和完善盲人阅读场所。认真落实免费游园和视力残疾人免费乘车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助残志愿者队伍。
优化舆论环境。宣传、新闻、教育、文化单位加大宣传力度。报社、电视台开设专题栏目,宣传残疾人事业知识,刊登、播出事业公益广告。凡涉及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和新闻,使各新闻媒体优先优惠刊登播放,做到残疾人事业宣传“报纸有版面、广播有声音、电视有画面、网站有专题。”围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开展志愿者助残活动。定期评比表彰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助残先进个人和自强模范,加强对扶残助残及自强典型的宣传。
优化服务环境。强化“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树立求真务实作风。及时调整了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并对残联工作人员进行明确分工,规范岗位责任,细化内部管理。同时完善了会议制度、考勤制度、财务报销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管理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街道“三站一办一岗”(即:街残疾人康复站、残疾人服务站、志愿者助残联络站,残联办公室、残疾人维权示范岗)的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展服务范围。全区12个街配备了残联理事长,配齐了残疾人工作专职干部、专职联络员。社区残疾人人数在10人以上的都成立了残协,配备了???名专职委员,使残疾人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
优化无障碍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和市残联《关于2024年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建设安排意见》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积极开展争创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区活动。我们采取新建和改造相结合的办法,在主次干道、市区级商业街、步行街和人行道,修建盲道1.66万米;在公园、广场和重点公共建筑道口,设置缘石坡道86个;在大型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建筑、园林建筑、老年人福利院所、室外公共厕所等各类公共建筑,添置一批无障碍设施和标志。我们还从更加人性化的目的出发,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引进社区、引进残疾人家庭。今年完成了180户视力残疾人和肢体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进行了蹲便改坐便,为315户视力、听力残疾人安装了语言和闪光门铃,自2024年率先在全市启动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进家庭活动以来,三年来累计对1035余户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完成了无障碍改造。
第四篇:某某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思考
**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思考
(201*年*月)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客观上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环境问题既成为制约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成为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相辅相成、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也逐渐被充分认知。
**市位于**东部、**山脉南段,**江、**江、*江中上游,与**、**、**接壤,平均海拔***米以上,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生态环境的自然退化比较突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要着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人类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总结发展过程中历史经验与教训,就是需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生态价值实现过程中人类的生存与生产力价值发展共存互进的问题。**作为**生态环境脆弱、****色彩浓厚、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集中综合*域,协调促进生 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凸显。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我们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一直以来,特别是市委*届六次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既定目标任务,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使命担当,敏锐地抢抓机遇,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补齐短板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措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追赶跨越强劲势头;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强产业推进“三转三变”、抓改革放活农牧*经济社会、拓空间增加农牧民收入、补短板改善农牧民生活,为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顶层设计,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以工匠的精神、绣花的功夫抓实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年,全市完成地方生产总值****亿元,年均增长***%(可比价),是****年的*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亿元,年均增长**%,是****年的**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亿元,年均增长***%,是****年的*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元,年均分别增长11.5%、13%,分别是****年的1.72倍和1.84倍,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均高于全*平均水平。投资结构实现从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向财政、金融、社会等多元投资转变,投资方向实现从注重基础设施向培育产业、改善民生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从单一投资拉动向投资拉动、产业推动、消费带动的多轮驱动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从单一传统种养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产业发展实现从低层次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转变,发展质量实现从高速高位运行向高速高质齐头并进转变,经济社会结构更加优化、质量更加高效、社会更加公平、发展更可持续,既符合中央、全*经济社会工作会议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又符合**实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思想在**的鲜活运用,也是落实*党委稳中求进、进中求好、补齐短板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在**的成功实践。
(二)环境保护工作现状。**是****悠久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是****的物资集散地、连接****的枢纽和**通往祖国**的重要门户,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 地、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的革命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就有“*******”之说。全市幅员面积**万平方公里,下辖**县(*)***个乡(镇)****个村(居),总人口***万,居住着*、*、*、**等**个民族。全市现有耕地**万公顷,天然草场***万公顷,林地***万公顷。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铜、铅锌、菱镁等*大类**种,各类矿床(点)***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量****万千瓦以上,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心关怀和***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新时期治*方略和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确保**生态环境良好”为战略目标,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把保护好*东高原生态作为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严格落实中央和***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科学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社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 统一,促进了发展、稳定、生态协调并进,开创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相融互促的良好局面。目前,**主要江河干流、流经主要城镇的河流和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主城*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在权威第三方机构关于《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析报告2024》中,****市和云南丽江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并列第一),森林覆盖率由34.18%提高到34.78%,森林蓄积量2.61亿立方米,生态环境持续良好。
二、**市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困难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充分印证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制约、相克相生、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市始终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不片面强调任何一方,坚持做到在开发建设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开发建设,实现保护生态与富民利民同抓共进。
(一)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社会成本的组成部分,把环境保护作为降低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途径。**市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坚定不移地践行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在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上,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以清洁发展为根本,依法拆除***、**县旧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万吨,完成******酒业、****公司等生产线技术改造,建成****建材公司**兆瓦余热发电项目,鼓励支持成立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家;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一支笔”审批制度,坚持“安全、环保、稳定”三条底线和“三优先、过三关、出三效”原则,实现了“三高”项目和企业“零审批”“零引进”;加快推进“****”接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编制《***域太阳能发电基地开发建设规划》,完成光伏发电项目投资***亿元,并网装机***兆瓦,始终如一恪守“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理念。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经济结构的优化布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效益共同提高、质量同时改善,谋求社会全面进步。
(二)坚持发展中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对全世界其他地*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的认知,**市深刻认识到: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反之经济社会得不到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会因财力的匮乏而得不到有效改善,最终制约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决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构建安全屏障,大力实施*东“**”流域造林绿化、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村集体、合作社、群众个人承包荒坡荒滩荒地开展绿化造林、经济林木种植和人工种草,2024年以来全市已建成重点乡(镇)公益林专业保护站***个,管护面积****万亩;完成营造林***万亩,实施退耕还林**万亩、禁牧还草***万亩,兑付草补、林补资金**多亿元;结合实际科学提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目标,目前已成功创建***级生态园林城市。全力推进生态脱贫,正确处理生态保护和富民利民的关系,深入实施生态助民脱贫工程,招收**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管护员,占全市精准扶贫总人口**%以上,实现人均增收 ****元以上;实施重点*域造林项目带动****户****名贫困人口,户均增收****余元。竭力保护自然资源,持续加强对江河源头*、草原、湖泊、湿地、天然林和地质遗迹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建设,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空间。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类保护*、公园**个,其中国家级*个、***级*个、县级**个,总面积**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同时,以防治水污染为重点,投入****万元完成11县(*)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完成*家国控*控重点污染源和***家餐饮、住宿、医疗机构等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持续筑牢绿水保护防线。扎实开展***级生态村创建,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村容村貌整治行动,累计创建***级生态村***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3以上,农村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反哺”,是经济社会发展、财力的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实际成果。
(三)发展与保护互促共进的不足。受特殊地质结构和地理条件影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应对气候变化和抵御灾害能力还比较弱;同时,面对**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总量小、层次低、质量不高,“六大”经济社会指标人均排名全*垫底,“开发和保护、建设和 吃饭”的两难问题始终存在;产业结构不优、效益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未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差距较大,特别是深度贫困地*脱贫攻坚、高质量标准教育、优质公共医疗服务等保障改善民生任务极为繁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中央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相比,与*党委、政府建设美丽**的工作要求相比,与**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相比,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相比,与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
三、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环保问题已成为全市人民共同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之一,成为解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挑战。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即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要求。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这“七个坚持”贯穿了党的十九大精神,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发展和贡献,是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以***书记为班长的*党委在全面总结**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十三对关系”,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鲜活运用,是全*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方法,顺应新时代新理念新要求,完全符合**实际,应当一以贯之、长期坚持。要深刻学习领会好、切实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正确运用好“*****”指导实践,就需要我们从适应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扭转过去唯GDP论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美丽**,切实筑牢*东生态安全屏障,为“美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最大贡献。
(一)准确把握“三大攻坚战”的新部署新要求,全力以赴打好**********保卫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确定的今后*年必须完成的重点任务,关系到我国经济顺利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我们必须立足**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所处的特殊战略位置,围绕打好*********保卫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持续巩固扩大中央和***环保督察成果,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好美丽**。一是全面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持续加大对江河源头*、草原、湖泊、湿地、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11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划定工作,启动土地防沙化治理工程,加快*****国家级自然保护*五期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四期项目建设,大力实施以乡土品种、乡土苗 木为主的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开展荒山、荒滩、荒坡等具备条件*域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面推进城镇周边绿化、国省道绿色通道建设和县乡村所在地、学校绿化工程,探索推行农牧民群众承包荒山荒地荒坡等造林,建设苗圃基地、种植生态林木和经济林木,成立贫困群众造林合作社,广泛组织贫困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积极创建***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重点抓好新增经济林、森林抚育、人工造林以及退耕还林、种苗基地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全市绿色覆盖面。二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环评审查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生态环境关、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节能减排关,严禁“三高”企业或项目进入**;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河长制工作,启动开展湖长制、林长制工作,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及其影响农产品质量调查,守住蓝天、碧水、青山、净土;清醒认识**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领跑全国,但绿色发展指数却排名靠后的严峻挑战,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创建行动,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三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认真落实中央和***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 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积极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力争将全市自然保护*和禁止开发*全部纳入生态功能*转移支付范围,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扎实开展湿地和水资源补偿试点,争取将**纳入国家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先行先试*,逐步建立生态综合补偿长效机制。
(二)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坚决把好生态环境保护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性安排,将会带来乡村发展方式、发展质量的深层变革和乡村环境风貌的重大变化。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指出,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因此,就“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而言,将生态环保理念和实践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是客观所需、农民所盼。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中国梦的高度,深刻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义和具体路径。从现实和长远的维度,看到乡村振兴战略给环保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找准环保工作在乡村振兴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担当,弄清环保部门在乡村振兴中将要扮演的角 色和工作重点,主动服务好以发展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二是要精准掌握本地环境容量,做好近期长远环境规划,为制定乡村经济规划、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禀赋之上。对符合产业政策及各类规划、环境影响可控、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项目,要充分发挥好环保审批的“闸门”作用,把好乡村产业和重大项目的环境准入关。坚决把工艺设备落后、污染负荷严重、缺乏发展潜力、没有环境效益的项目拒之门外,促进经济发展决策与环境保护决策高度融合,确保乡村发展始终保持磅礴之力。三是要因地制宜,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固废等常规污染问题综合治理。突出农村化肥农药污染专项治理和土壤污染综合整治,确保农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绝对安全,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总结近年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经验教训,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中长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振兴规划,并抓好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使其发挥真正效益。
(三)准确把握生态环保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全力推进产业强市战略的实施。生态环保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保不断强化的基础上,又反 过来促进生态环保管理质量的提升,二者是良性互动、循环推进的辩证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生态环保无疑是为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市要紧紧围绕中央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牢牢抓住国家建设“****”接续基地、**特色文化保护地和*******的有利契机,大力培育风、光、水电和旅游服务等一批绿色发展新动能,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是着力打造清洁能源、绿色矿山经济。紧紧抓住国家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电力供应、用发电权交易办法进行补偿等新机遇,主动加强与各水电开发企业合作,坚持干流定时序、定投资、定进度、定奖惩加快督促开发,支流争取创造条件自主联合开发,加快推进***、***、**、**等电站建设进度,协调实施**电网通向内地的高压走廊,推动建设千万级太阳能外送基地;同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高度重视库*周边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综合研究对应的生态修复、补偿措施,及时做好水土保持和恢复植被工作。加强大江大河鱼类生态习性研 究,在干支流统筹考虑鱼类栖息地保护,并通过设置过鱼设施、生态调度和增殖补偿手段减小水电开发对江河(曲)生态环境的影响。积极适应矿产资源开发绿色、低碳、环保需要,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和环境保护工作规划,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矿业权登记备案、信息公示、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三同时”、土地复垦、排污收费和违约退出机制等一系列制度,紧盯优势矿产资源,落实抓重点、定任务、定时限、出效益,全力推进**铜矿、******菱镁矿和**新型干法水泥厂等一批具有开发价值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环境影响小的矿产资源开发,做大做强建筑建材、天然饮用水、生物医药、民族手工业等产业。二是积极培育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为契机,着眼增加“特色、高端、精品”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求,以发展多元型旅游业态、实现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为重点,结合蓝天碧水、空气清新的优良生态环境,树牢大旅游、大产业、大统筹、大规划、大投入、大发展和“请专家来发现价值、请策划家来提升价值、请企业家来实现价值”的意识,注重党政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发挥**历史、*位、生态、资源、文化等独特优势,把旅游产业资金和基金重点投向保障要素、完善设施和鼓励扶持农牧民群众“吃上旅游生态饭” 上,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和旅游标准化、景*精品化建设,鼓励支持国道沿线群众改善旅游住宿条件,主动融入*****旅游经济圈,推动全域旅游向质量效益、环境友好和产业集约化方向发展转变,努力实现旅游经济和生态效益“双增收”。三是重点建设绿色经济开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开发*发展的根本依托。硅谷、新加坡裕廊工业*等世界成功经济功能*的实践表明,开发*要聚集“财气”(创业)和“人气”(居住),必须实现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成为开发*的*域品牌和招商引资的“名片”。“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在国内外一些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已经有过非常深刻的教训。因此,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对全市各级各类经济开发*、产业园*按照“环境保护好,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利用集约度高,经济运行质量高”的目标,通过加强*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项目环保审批、探索构建“林带+林*+园林”多层次的园*绿化体系和完善的*域环境监测及检测体系等措施,并充分借助援*省市企业在科技、信息、管理、人才、资金特别是生态型经济园*建设方面的资源和优势,致力打造创新高地、创业基地、就业福地、财富宝地、生态绿地和城乡统筹、改善民生、改革开放的窗口,确保我市各级各类经济开发*、产业园*绿色发展、持续发挥产业聚集、拉动经济、辐射带动等作用。
(四)准确把握制度建设对工作推进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切实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要善于从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入手,坚持以环境法治作为统领和指导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性制度,按照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健康风险防控的管理导向,围绕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优良环境公共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按照“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补齐环境保护工作短板”工作思路,进一步调整和改进**环境管控制度,建立最严格的源头严防制度、最严格的过程严管制度、最严格的后果严惩制度、最有效的经济调解制度,从根本上规范环保执法监管主体及相关利害人的行为,确保全市经济社会活动朝着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调整和改进。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将环境保护工作摆在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同谋划、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及时成立、动态调整充实各级各类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职能部门牵头、各方支持参与的整体工作合力。同时,要坚持把中央和***环境保护各项决策部署、环保法律法规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注重学习考核;并探索健全党委、政府每年专题听取环境保护汇报,定期分析研究重点环保工作制度,推动中央和***关于环保的 各项部署在**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二是强化制度保障。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实际,制定并完善一批生态文明建设规定和环保目标责任落实机制,逐级与县(*)、乡(镇)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把环保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的绩效目标管理,强化生态保护建设“人、财、物”保障。充分用好重点工作定期调度制度,动态掌握各县(*)、各部门推动环保工作情况,精准督导、协调解决全市环保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用好大气联防联控机制,从影响大气质量的餐饮业油烟、建筑工地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着手,强化由市环保、住建、发改、食药、交通、城管等部门共同执法、多方整治的有效工作机制。充分用好网格化管理机制,以全市11县(*)建立的“条块结合、划片包干,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定人定岗、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环境管理体系为工作基础,真正做到环境监管无缝隙、全覆盖。三是强化纪律保障。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的制度规定及《**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真正将环保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中的权重,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针对全市环保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庸政、懒政、怠政等问题,坚持先查处、再整改、后追责,对每个问题、每个案件做到现场核查、追根溯源、厘清责任、依法处理、限期整改、及时问责、长效跟踪,以绝不姑息、绝不手软的铁腕追责问责确保环保工作落到实处,既对环保监管单位、责任主体和具体责任人形成强大震慑,又亮明市委、市政府加强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四是强化舆论保障。坚持把强化宣传引导,凝聚力量和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行为自觉作为一项重要抓手,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全民参与,突出宣传教育的引导性、针对性和多样性。借助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媒介,依托“四讲四爱”、“三爱三美”、“小手拉大手”和“参观环保设施”等活动载体,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采取点对点、面对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市各族群众的环保意识,树立自然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能够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生产力的思想,营造人人关心、支持、爱护生态的浓厚氛围。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放到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相适应的位置,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对待,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坚定不移地在保护好环境 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决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见与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见与思考
作者:宋礼孝
为了积极探索宁陕县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跳出“就农民论农民,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维定式,重抓“五项统筹工作”。即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工农经济、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城乡保障、统筹乡镇协调发展,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统筹城乡规划,科学合理建设新农村
宁陕县城区发展日新月异,职工住宅宽敞漂亮,但是,由于前几年城区建设规划滞后,出现了住房布局无序、土地浪费的现象。为了科学合理推进城区规划上档次、上水平,开展高标准、高起点修订和细化城区建设规划。在县城建设上,主要是启动“五个一”工程,这就是新辅中心广场至公路段一条街道,改造县城供水一套管网,整修一批背街小巷,规范一处农贸市场,亮化美化城区一段河。在农村建设规划上,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规化,重抓村镇建设,按照集镇示范村、农村示范村、农村整治村三个不同类型全面规划。集镇示范村实行两户联建,提倡建设多层住宅,以节约土地;农村示范村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六化”要求实施;农村整治村按照“环境整洁、村貌美化、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要求,因地制宜开展整治。县上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乡镇按照1:1或者1:1.5配套实施。
二、统筹工农经济发展,打造坚强后盾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经济后盾。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以工业为核心,城镇化为载体,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互进。
一是大力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努力实现矿产、水电开发的新突破,充分利用我县铁、矾、钼等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水电开发上,对池河、旬河、汶水河水力资源,按梯级开发思路,对外组织推介,广泛开展招商。通过加大精神激励、政策激励和服务激励,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形成投资、创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坚持工业重点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加强农村主导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和群团组织的作用,采取科技承包、能人带动、大户示范、培育基地等办法,大力推行支部+协会的模式,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形成网络健全、运转灵活、指导到位的有效服务体系。在全县重点培育10个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即抓好金川镇、城关镇两镇的板栗综合科管示范基地、城关镇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旬阳镇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汤坪镇渔湾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绞股兰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城关及汤坪规范化养猪示范基地、筒车湾镇土鸡林下规模放养示范基地、旬阳坝镇猪苓半野生栽培示范基地、汤坪镇青龙村棚菇栽培示范基地和袋料黑木耳良种高产栽培示范基地,为农民多渠道增收创造条件。按照“效益优先,区域特色,示范辐射,龙头带动”的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农业结构。2024年“食(绿色食品)、药(山地药材)、游(生态旅游)”三大主导产业都要有新的突破。重点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无公害基地建设以及科技兴农的扶持,通过政策激励,加强服务,充分调动农业龙头企业技改积极性。积极鼓励和帮助县内农业企业、专业大户走出去,到县外建基地、设窗口。促进农产品生产和原料收购基地建设,走共同致富之路。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融合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把加大“三农”投入,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作为一个突出重点来抓,为农民办好事、实事。进一步加快路、电、信建设步伐、以提高县乡公路通行能力为目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大力实施改造提高工程。今年力争开工建设关铁油路,建成柴四路九贯沟桥、四树坪
桥、新五路小沟桥、新场桥、黄丰路石桥沟桥;改造42座便民桥;抓好通村公路普修,确保公路畅通率达95%以上,力争通过三、四年的努力,全县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目标,下决心解决群众特别是高山群众的行路难问题。启动县城输变电站建设,积极争取城区电网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不断提高供电质量。在人口密集移动通信盲区,新建一批移动和联通基站。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县城建设上,主要是启动“五个一”工程,这就是新辅中心广场至公路段一条街道,改造县城供水一套管网,整修一批背街小巷,规范一处农贸市场,亮化美化城区一段河。在集镇建设上,重点抓好江口、皇冠、汤坪、筒车湾等集镇街道硬化、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绿化美化等方面的完善配套。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社会求助体系。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进一步落实农村低保政策,逐步提高五保户生活补助标准,全面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妥善处理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障制度并轨工作,加大促进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力度。重视解决残疾人的生产生活问题,倡导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建立经常性的社会救助机制。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重点实施惠及农民群众的五大保障制度建设:一是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对全县各类建设项目新征土地失地人员,实行一次性缴足15年养老保险费和一次性支付安置补助费相结合的安置办法。二是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保障制度。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生活来源为准迁条件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职业介绍、就业服务等方面城乡同步和统一。三是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以农民大病统筹为主,政府推动、个人参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每年花10元就可以参加合作医疗,全年最高可报销8000元。四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困难群众温饱无忧,对不符合低保的特困老人和已纳入低保仍较困难的老年人实行救助。五是建立下岗失业职工社保制度。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分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五、统筹乡镇协调发展,加大欠发达乡镇的扶持
为了加大对欠发达乡镇、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县级领导联系经济薄弱乡镇和结对帮扶制度。增加县财政对经济薄弱乡镇、村的扶持,继续落实县级部门对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制度。同时,为进一步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政策措施以简介的形式印发到每个农户,把党的惠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从今年开始全县免征农业税。重点围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按照“发展、创新、稳定、为民”的总要求,扎实开展“招商突破年”、“环境建设年”、“素质提高年”三大活动。使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共享现代文明和基本社会福利与保障的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使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发展一体化。继续主攻“食、药、游”三大产业,努力实现矿产水电、生态旅游、绿色食品三大突破,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全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六、几点建议
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必须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市场的手段,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分类指导,统筹发展,整体推进。
1.加快城镇化步伐,发展本地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我县是农业县,农民达到小康,全县才能达到小康,但解决农民问题,必将跳出农村。在保持原有小城
镇数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小城镇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加速推进和完成工业化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农民就地就业,离家不离土,农闲可做工、农忙可种地,做工有收入,中的有收获。这样做工种地两不误,即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捉进了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2.做好劳务输出这一富民工程
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加快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兴产业。力争全年完成劳务输出万人以上。根据我县农民文化水平低,知识技能差的现状,建议: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以培养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及创业精神为重点,把劳动技能、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培训结合起来,因人施教,因岗施教,各有则重,经过培训的合格人员及时发给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带正输出,持证上岗。二是部门结合,通力协作,积极为务工农民创造条件,各职能部门要加强综合协调,为劳务输出搞好服务。
3.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真正变成市场竞争的主体。一是要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的基本模式。现在突出问题是,公司少,农户多,“小马拉大车”,起不到带头作用。因此,要采取措施,积极扶持农村“能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二是要努力提高各类农产品专业协会的水平。要摸清底子,采取措施,帮助协会提高层次、完善功能、加强管理,使之真正成为带领农民创市场的有效组织。三是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4.加强土地合理流转,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农地使用权流转速度加快,要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地进行。一是要严格控制征地规模,完善征地制度,改革征地办法。二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由租用企业每年付给农民租金或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法,将土地作为股份入股企业,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三是由农民自己开发。在土地流转时留有一定的面积,由农民在土地上建设市场,自主经营。四是留出征地款一部分,用于农民社会保障。总之,根据各地情况,采取多种办法,千方百计保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稳定农村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作者系:中共宁陕县委农工部副主任科员
推荐阅读:
论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模版]
干部流动调配审批工作规程
人力资源部工作流程
外资企业人才招聘制度(大全五篇)
推动教育管理 提升教学质量[5篇]
相关文章:
- [ 二号文库 ]论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模版]
- [ 二号文库 ]春蚕丝不尽 织绵暖山乡.
- [ 二号文库 ]2024—2024学年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工作总结(五篇)
- [ 二号文库 ]国家开放大学最新机械设计基础机考套题3
- [ 二号文库 ]最新委员演讲稿800字 委员演讲稿三分钟(16篇)
- [ 二号文库 ]2024年总支书记竞职演说(3篇)
- [ 二号文库 ]重阳节趣事六年级作文[范文大全]
- [ 二号文库 ]2024河南中考时间须知(5篇模版)
- [ 二号文库 ]2024年教育发展论坛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发展论坛心得体会简短
- [ 二号文库 ]最新立德树人成就最美演讲稿三分钟 立德树人师德为先演讲稿(十八篇)
- [ 二号文库 ]宪法日演讲稿600字(十九篇)
- [ 二号文库 ]2024售前工作总结最新范文多篇
- [ 二号文库 ]2024年小班老师年度工作总结范本精选
- [ 二号文库 ]励志故事的演讲稿 励志故事演讲稿800字左右(7篇)
- [ 二号文库 ]最新儿童节园长发言稿(8篇)
- [ 二号文库 ]2024年物理教学论心得体会范文 物理教学论心得体会简短五篇
- [ 二号文库 ]2024年早教老师周工作总结最新五篇
- [ 二号文库 ]最新小学生文明礼仪演讲稿300字 小学生文明礼仪演讲稿四年级(19篇)
- [ 二号文库 ]给客户的中秋祝词
- [ 二号文库 ]如何在网上给员工申报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