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诗句大全 IT行业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公路运输发展调研报告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春暖花香 时间:2024-09-03 02:54:22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公路运输发展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一、客运量持续增加,旅客周转量突破120亿人公里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外地来洛旅游观光等各类人员流动显着增强。据运输管理部门统计,年全市客运量为1.60亿人,较上年增加2670万人,增长20.0%;旅客周转量突破120亿人公里,达到124.28亿人公里,创历史记录,较上年增加20.91亿人公里,增长20.2%。

    二、货运能力不断提高,货运周转量完成358亿吨公里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市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全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速,工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各类商品消费持续旺盛。统计显示,市货物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年货运量达到1.63亿吨,较上年增加2892万吨,增长21.6%;货物周转量达到358.09亿吨公里,较上年增加66.39亿吨公里,增长22.8%。

    三、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一)公路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村公路建设等级较低,维护养护资金匮乏,与公路配套的停车场所规划、建设滞后,公路建设科学性、前瞻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个体货物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

    年,市对几家大型公路运输公司进行了整合改制,经营主体集中化程度得到提高。但在货运方面,存在大量个体私营货物运输业主,管理松散,专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成本攀升增加企业营运压力

    油价、人员工资不断攀升,增加了运输企业经营成本。近年来,汽柴油价格持续在高位徘徊,汽油价格达到历史高位,推高了企业经营成本,货物每吨公里运输成本已达到0.7元左右,一些运输企业经营困难。

    (四)超限超载等非法营运依然存在

    对货物运输车主的调查显示,由于货源少、车辆多,加之信息缺乏导致的无序竞争,一些运输车主把货物运输价格降到每吨公里0.4元左右。为了不亏本赔钱,部分车主存在超载超吨经营,增加了运输业经营风险。

    (五)行业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运输业经营线长面广,管理难度较大。当前运输市场监管力度、管理方式、技术手段亟需加强,信息化

    第二篇:公路运输调研分析报告

    **公路自从2024年底开通以来,各级管理部门不断尝试摸索,积累了不少营运管理的经验。**管理处在营运管理的实践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兄弟高速公路的先进办法和经验,结合本路段高速公路的实际,从四班三运转转换为四班二运转;开展打击假行驶证和车型小改大并实行奖励的措施;组织业务技能卷面考试和技术比武;实行竞聘上岗、末位待岗;推出“窗口规范服务考核办法”,以此来规范窗口的优质服务水平;实行星级收费员、等级管理人员考核办法,用分值量化考核每位员工,实行绩效挂钩,取得了不少成绩。当前,在营运管理中,**管理处各个收费所均能够做好文明服务工作,均能够严格按照法律开展收费工作并出色的做好应收不漏工作。车型小改大能力,辨别真假、新旧行驶和打击假行驶证能力较强。**收费所就2024年3月份出口付费车辆N辆,小改大N辆,车型小改大率达到N4%;**收费所2024年3月份出口付费车辆N辆,小改大N辆,车型小改大达到N%**收费站出口付费车辆N,小改大也达到N辆,车型小改大达到N%;两个收费所自从2024年10月份开始开展打击假行驶证工作,到2024年5月接省交通厅通知暂时停止打击为止,**所收缴超过N本,**所收缴假行驶证N余本。营运过程中,当前各个所存在的突出问题经过调查分析,是车道畅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处营运管理部门和处领导已认识并着手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

    一、改判率考核办法制定缺少经验,各所各个类别之间车型判别难易度不同却按照相同考核办法进行考核,产生考核偏差的问题

    **开通后,各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营运管理的办法,车型判别的统一问题始终是贯穿于我们营运管理的各所的棘手问题。两年来,各所相互之间通过会议交流、监控电话通知等办法力争提高车型判别能力和准确率,减少车型改判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管委会同时也将车型改判率的高低作为2024考核我们全线各所的营运管理能力的重要依据。在全处各所领导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就去年下半年来,两个收费所三个站点的车型改判率均逐渐降低,虽然我们还未达到管委会的考核控制在千分之二内,但这由客观的原因存在。我们**和**还没有开通,目前还是断头路,**是终点站,车辆多;去年6月全国开展整治超载超限**设置固定检测点来,很多**、温州来往金华方向的大货车改行**互通上下高速,所以两个站点的车型结构都比较特殊,二类车以上车型均占总车流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判别难度大。

    各所为了确保车型改判率达到上级要求的标准,均制定各种考核办法对收费员进行严格考核。收费班组、收费员为了能够降低个人的车型改判率,想尽种种办法。一方面通过交流沟通学习提高,一段时间还出现不同所收费员个人之间相互沟通,私人感情的对于对方错判车型车辆不改车型的包庇行为;另一方面,采用核对行驶证的办法(据了解,目前N%的二类车以上的货车均查看行驶证),原来的凭肉眼和经验判别车型转变为依懒行驶证判别车型。对于收费员来说,车型改判率考核重,压力大,不看看行驶证心里总不塌实。查看行驶证一方面增加了收费员的工作量,最关键的是造成车道不畅通。

    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究其原因,就是车型改判率考核的偏差问题,如何找到一个更合理科学考核车型改判率的办法,是我们的解决办法。改判率要控制,两年多来,在我们全线各所的努力下,目前改判率较低,取得不少成绩。但是就目前收费车道实际和收费员收费过程中压力最大的也是改判率。怎么样减少收费员这种压力,如何保证车道畅通又能够控制住改判率,既要按照采用“进口高判、出口韧收”,又能够让改判率不能过高,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流量少的时候,对于疑难车辆看看行驶证未曾不可,还能够提高收费员的认识和经验,但当遇到车辆高峰时,就应该采用就高原则判别车型,从而减少出口收费员的收费难度又确保畅通。管理处营运管理部门目前对**出口和**出口的各个类别之间的改判情况,从2024年4月开始到2024年的3月份一年的资料进行计算并分析。按照各个类别之间的改判情况以及权重,分析发现各个类别之间的改判率差距甚大,就**出口对其他所改判车型一年来的数据显示,一类车的改判情况相对较少,为千分之N,说明目前收费员由于工作失误错判教少,对于一类和二类小货车之间的判别也已经相当准确;而二类车型的改判为千分之N,三类车型的改判率为N,四类车型的改判率为N,五类车型的改判率为N,三类车改判率最高,为一类车型改判的N倍。(省联网中心要求全省联网单位努力将车型改判率控制在千分之N以内,但从**所显示的资料,均大大的超过N%,是因为**对于疑难车型采用就高原则判别收取通行费的缘故,所以将其他高速公路的判小车型改大很多,故提高了其他站点的改判率)

    管理处营运管理部门按照以上实际情况,对车型改判率考核办法进行调整,首先按照各所一年来的出口各个类别其他收费所误判被更改比率折合相同标准计算各个类别的车型改判率,用车型改判率考核得分10分计算,车型改判率少的前二分之一位得满分,之后用10去除改判数量超过前二分之一位的最后一位的改判比率为收费员考核得分,科学计算每位员工的考核分,使得各所按照不同实际用相同的办法对员工进行合理考核;另外,按照所辖各所汇总计算制定管理处考核各个收费所车型改判率考核办法,用所有员工的得分情况进行汇总累计计算考核所得分数来权衡各所的车型改判率考核情况,实现科学对比和评价。

    管理处营运管理部门及时调整车型改判率考核办法,科学合理考核每位员工,努力营造收费员对于疑难车型实行“进口高判、出口韧收”的氛围,实现入口不看行驶证,确保入口车道畅通,从而也减少其他站点出口收费工作的难度,为出口车道畅通打好基

    第三篇: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近年来,大力发展以“乡镇增财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为重点的乡镇经济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这是因为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乡镇经济最能激发基层的活力和创造力,对推进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意义

    1.乡镇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引擎与支撑。发展乡镇经济要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乡镇经济的发展是乡镇范围内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致富农民、繁荣农村就要依靠乡镇经济的带动,做大做强乡镇经济,才能够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提升农村产业化水平,推进城镇化进程。

    2.乡镇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小城镇建设将是我国目前二元体制结构改变的交汇点与平衡点,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格局,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是乡镇经济的发展的趋势。而乡镇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生活,扩大经济辐射面,从而-1-

    有力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3.乡镇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县域经济的运行。乡镇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丰富的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潜力巨大,通过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会使周边乡镇迅速成为其中心城市的卫星小城,带动它的全面发展,进而整个经济的互动会愈发明显。

    二、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是缺工业用地,有的大项目无法落户;二是缺优秀人才,各行各业缺领军人物,有的企业老板缺乏社会责任感;三是缺稳定且充满活力的乡镇干部队伍,尤其是搞经济工作的人太少;四是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些地方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五是机构改革中出现了管理“梗阻”,新的条块分割,使乡政府职能弱化,成了政治上的空架子,经济上的空壳子,无权无钱,使得调控、协调能力变弱,难以担负起组织乡镇经济发展的重任。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二、三产业严重滞后。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不足,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犹如杯水车薪。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农业产品加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乡镇的工业建设起点不高、层次较低,技术水平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经济超常规发展主要是依靠增加投入和铺设新摊子,实行的是外延式扩张,缺乏对传统产业改造和辐射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不十分明显。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均收入少,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取向改革不到位以及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开放的非均衡的发展也是导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3.对发展乡镇经济的思想认识不清。有些乡镇的党政领导缺乏对乡镇经济的整体认识,认为发展经济是省市区(县)各级领导的事情,自己所处的乡镇区域小,招商引资困难,能够把目前的乡镇企业保持现状,不让其迁走或破产就是行了。乡镇企业绝大多数为私营企业,一般是本地人投资或借资兴建。私营企业主多是农民,思进心不强,加之整体素质较低,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洞察能力使其不能做大做强。此外,农民种地,农资价格偏高,收入也不多,虽然近几年政府给种粮补贴,但很难改变农业整体收入低的现状。大多数农民宁愿取得较小的土地收益,也不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思想上是小农意识作祟,认为土地是自己的,纵使无力耕种也不愿让给他人经营。

    4.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认识不足。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治、社会和舆论环境。但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工商税费等方面由于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而民营经济的目标本身具有趋利性,个别的企业在成长初期,为了发展会偷税漏税,尤其是法制不健全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短期化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行为。对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管,势必会导致恶性循环,民营企业局限于“小打小闹”,很难发展壮大,不能真正发挥民营企业拉动乡镇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发展乡镇经济的策略

    1.以招商引资为突破,破解乡镇特色经济发展资金难题。乡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在乡级财政实力薄弱、资本积累困难、政府投资困难的情况下,要把推进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放在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和项目建设上来,招商引资是最为有力的依托。要优化经济环境,把握招商引资的主动权。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可采取土地入股方式,来吸引企业的进入;二是完善招商引资措施,大力推介乡镇的地理位臵优势、交通发达优势、土地资源优势、投资环境优势,降低“门槛”,放弃眼前利益,谋求长远利益;三是坚持发展规模型企业和质量效益型企业并举,形成“大中小结合、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格局,逐步建立“投资-回收-积累-再投资”的良性运作机制,培育新的增长极。

    2.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抓手,破解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难题。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主要做到“三抓”。一抓基地建设,“突出特色、壮大规模、集中连片、整体开发”优化品种结构,壮大规模。二抓示范点建设,集中建设一批农业专业化生产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三抓科技,继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

    3.以农业结构调整主线,破解产业结构单一的难题。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探索“多业并举”的发展模式,实现增值增效。种植业向优质化、集约化发展,养殖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二、三产业向观光型、效益型发展。农业结构调整要重点突出本乡镇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

    4.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着力点,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难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村环境田园化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要的是抓龙头企业,建原料基地,之后是用发展工业理念提升传统农业。以公司为依托,以专业村、专业合作社、专业户为主体,以服务为纽带,合理布局并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的结合,形成“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品牌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会促进农村分工分业,同时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

    5.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契机,破解农民知识化难题。农民要富裕必须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促进本地区的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收益。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力度。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引导乡镇、中心集镇附近的农民率先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使更多农民在输转中实现劳务移民。

    四、发展乡镇经济应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

    1.农业集约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由于小农经济存在缺乏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能力、无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高成本、低收入、阻碍技术进步等等弊端,它的必然结果是两极分化和土地兼并。而发展现代农业是个动态的概念,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集约化水平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调查显示,74%的村干部和农民认为有必要健全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随着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各地农村已经自发地出现了一大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涵盖了农村的各个领域,包括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等。因此,发展乡镇经济就要不断探索集约化发展之路。

    2.农产品深加工是主要发展方向。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与市场连接的重要纽带,是农产品商品化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同时也

    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按照各自的经济实力确定起步水平,制定发展规划。生产过程和产品向标准化,加工生产和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大农业支撑的保护力度,以此带动农业附加产值产出效益的能力。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原则。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耕地、草地等主要农业资源不断减少,严重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要转变农业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就要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保证数量、注重质量追求社会效益室外发展方式;由单一农业功能转变为多元化的农业功能;由牺牲环境、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绿色”节约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创新乡镇经济发展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促进乡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篇:纺织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全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及运行特点

    是的传统产业,也是的4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纺织业(含服装工业、下同)已成为拥有最初的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其内容已涵盖化纤、织造、针织、脱漂、服装五个重要的纺织领域。

    截至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29家,占全市规模工业总数的18.1%,单位个数居市县市区之首,主导产品有棉纱、药纱坯布、医用纱布片、服装、涤纶短纤维、防护口罩等若干个品种,全市纺织行业已涉及纺纱(6家)、医用纱布(5家)、棉布(12家)、化纤(2家)、服装(3家)等6大门类,现有纺纱能力30万锭(其中:朝阳纺织5万锭、凯达纺织5万锭,中冠纺织11万锭),资产总额91408万元,从业人员7099人,占市属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数的30%。年底,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6697万元,其中:奥美、朝阳公司分别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总额13000万元,入库税收3000万元以上。主导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年产混支纱3万吨,药纱坯布2.75亿米,医用纱布片7033万包,各类服装500万件,涤纶短纤维3500吨,防护口罩6000万片。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改上档升级,纺织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织造行业拥有各类织机1500台,其中:喷气织机80台,剑杆织机110台;拥有各类细纱机480台套(按420锭1台车计算),位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中高档缝纫机700台套。

    (一)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纺织业已成为拥有从最初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进行纺纱→织造→脱漂→制造。朝阳纺织、中冠纺织、森达纺织、金格纺织等4家主要棉纺织企业全年耗用本地棉花1.5万吨,纺纱后链接到下游卫材行业,卫材行业全年耗用棉纱1.4万吨,以此生产制造医用药纱布、帆布,然后链接到服装企业生产服装。

    (二)块状特色比较鲜明。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医用卫生材料为主导,江南产棉大镇百里洲镇以棉纺织业为主,仙女经贸区以服装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开发区工业园特色鲜明,已形成织造、折叠、脱漂一条龙生产体系。

    (三)纺织行业外向度较高。近几年,我市坚持“工业立市、开放活市”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外资,努力扩大出口,外向型经济尤其是纺织产业对全市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年全市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2849万美元,纺织服装业成为我市四大出口创汇支柱产业之一。

    从我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看,影响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偏小,缺乏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三是产品档次偏低、附加值不高;四是创新和市场应变能力不强。

    二、准确把握纺织工业发展趋势,合理定位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随着社会进步和纺织后配额时代的来临,纺织工业的发展受消费需求变化、国际竞争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总体来看,目前国际国内纺织业总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四点:项目注重高起点,产品注重高品质,技术注重快创新,产业注重大集群。我市纺织工业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找准自己的定位,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我市纺织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我市纺织工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培养优势企业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集约经营,突出发展“专、精、特、新”产品及本地优势产业,努力争创名牌,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纺织工业。

    (二)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目标

    到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5亿元以上,出口8000万美元以上。纺织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和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40%以上,新创省级知名品牌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00万元的纺织企业发展到15-20家。纺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达到25万元以上。

    (三)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重点

    1、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

    纺织工业要追踪国际新技术的发展,继续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棉纺织:加快更新改造落后的纺锭生产能力,淘汰有梭织机,提高清钢联机组、精梳机、自动络筒机、电子清纱器、无梭织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使60%左右的纺纱设备在室国际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精梳纱比重达到30%以上,无结头纱、细支纱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化纤及化纤原料: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对现有优势企业的改造和提升,形成技术创新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改造现有装置,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针对市场需求,适时扩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使之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医疗卫生保健材料、环保材料、防护材料、包装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

    印染后整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色彩、手感、风格,要继续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必要的工艺技术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同时,要切实解决印染的环保问题,要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和染料助剂,制订较为合理的印染工艺,重点提高化学类(如重金属残留、含氯酚、气味等)、pH值、色牢度、甲醛、AZO(禁用偶氮染料)等纺织品生态检测项目的合格率。

    服装:优化服装加工能力,搞好服装研究设计、流行趋势与生产加工的结合,搞好生产与营销的结合,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提高原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注重开发品牌服装、童装、中老年服装和特种服装,研制开发生态、保健服装,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服装,使服装生产适应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和扩大出口。

    2、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整合优势

    继续支持优势企业、出口骨干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按经济规模组织生产,提高生产集中度,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强产品开发与设计、市场营销与服务两个重要环节的建设,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投资办厂和推行国际化营销。

    通过联合、兼并等资产重组方式,支持化纤企业,建成跨地区、跨行业的集团,向下游整合发展,引导化纤面料开发较好、并有一定市场的占有率的纺织企业向上游整合发展,提高生产集中水平、技术先进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化纤及化纤原料基地。鼓励优势企业在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环节上集中精力发展,而对那些不专长,不便于集中管理的环节进行外包,形成一个优秀企业与多个外围企业甚至个体生产这个共生体,共同打造我市纺织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调整,形成2~3家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业主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重点是通过调整与重组,向开发型、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培育核心竞争力

    面对“后配额时代”,纺织行业要想求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必然转变一味追求扩大产能的发展方式,积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增强创新能力,三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要从更新设备、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工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注重产品的绿色环保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纺织品的质量,创优质品牌,以较高的产品品质在市场上站住脚跟,谋求发展。

    增强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企业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二是中小纺织企业要借助大企业的设计研发能力,加强与大企业的联合与配套协作;三是要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设计能力,逐步发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市场瞬息万变,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是纺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中心,广泛收集国际国内政策、行业发展、市场变化、原材料生产与价格等各方面的信息,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回避风险。

    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传统产业在加快改造、升级过程中,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要用信息技术带动纺织工业调整、发展和产业升级,把信息技术渗透到纺织生产全过程。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要从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纺织企业传统生产、经营和基础管理模式入手,推广应用生产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以及市场快速反应系统(QR)等。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网络,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提高整体竞争能力,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创造条件。

    5、加快项目建设

    根据国际国内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内在生存、发展要求,我市纺织企业在今后3-5年要重点加快医用卫材和印染项目建设,拉长延伸纺织产业链,填补“印染链”的空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三、加快纺织行业发展的几点政策思考

    (一)加快纺织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业主开发”的原则,通过高标准规划、培植地方纺织产业集群,进行上下游资源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发区纺织工业园,使我市纺织产业适当集中连片,发挥聚集效应;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要求,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发展项目。要把发展纺织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我市纺织工业的重要平台,在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优化服务环境

    一是抓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进一步整治发展环境,为纺织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竞争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更广泛的服务。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支持重点企业上市或“借壳”上市。三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扩大利用国内外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形成投资多元化格局。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对棉纺生产能力继续实行总量控制,防止重复建设。

    (三)推进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通过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体系、中小企业信息网、中小企业培训体系、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体系等五大体系对纺织行业进行扶持和引导,促进纺织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白云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白云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十二五”期间,白云区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24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78.2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3亿元,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98.94亿元,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占全区规模工业总量的比重提高到51.6%;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了白金大道、白龙大道、云环中路、云环东路、南湖西路、马掌坡路等骨干道路,完成了白云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七彩湖上下游排污沟治理、沙文镇截污管网等工程;民生事业稳步推进,新建了高新一小、南湖幼儿园、恒大幼儿园、白云四中等学校;建成了贵医白云分院,改扩建4家乡(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完成了白金生态公园、金山山体公园、曹关湿地公园建设和大人山公园改造,2024年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8.9%。

    一、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示范区,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近年来,白云区大数据产业不断发展,引进了唯品会贵州运营中心、易达建材供应链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中光信息光纤通信项目、供销集团跨境电商等四个龙头标志性项目。以白沙关社区作为试点探索“社会和云”大数据云平台的运用,全面收集社区街道、院落、人口、企事业单位等信息数据,形成地理信息数据库、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全面提升网格化治理和服务水平。

    目前,白云区在推动大数据的政用、商用、民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大数据产业基础薄弱。相比发达地区甚至邻近的高新区、经开区、乌当区等,目前白云区信息制造业企业偏少,尤其缺乏引领性企业、带动性项目。二是呼叫中心建设推进缓慢。白云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商用写字楼资源极其匮乏,交通设施基础滞后,商业配套不足,招商引进呼叫中心与服务外包企业难度大。三是大数据企业招商引进困难。由于受配套设施、政策落实等因素制约,特别是与高新区、经开区相比,在土地配置、产业扶持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大数据企业引进困难。四是大数据专业人才不足。由于白云区是传统工业区,电子信息企业较少,大数据专业人才储备较少,引进大数据产业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困难大,制约了大数据企业的经营和成长。

    白云区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全面开启以大数据为引领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示范区新征程。为此,建议:一是突出抓好大数据的思想认识问题。白云区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不敢、不想、不会”的问题,破除畏难情绪,消除等待、观望等被动心态,尽心尽力为打造创新型中心示范区作贡献。二是突出抓好大数据企业的招商引资。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提供全程优质招商服务,以引进龙头企业、品牌企业、配套性企业为重点进行招商引资。三是突出抓好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白云区以大数据为引领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示范区,需要采取措施着力补齐大数据人才缺乏的短板。比如,依托“黔归人才” “筑巢引凤”计划、数博会、“云上贵州·大数据招商引智”等载体,进行精准对接、精准引进,吸引大数据专业人才集聚白云。四是突出抓好数据开放和应用创新。要充分挖掘大数据政用、商用、民用价值,促进政府数据进一步开放,加快数据汇聚、融通与应用,推动政府及其部门业务流程再造,推动社会、企业数据开放共享。五是突出抓好对外开放和区域联动发展。要抢抓贵州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要积极与高新区、综保区、观山湖区、清镇市、修文县,以及贵安新区进行对接协调,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工矿型城市成功转型

    近年来,白云区积极引进了广州恒大集团、上海绿地集团、新疆广汇集团、北京燕京啤酒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九州通医药集团等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共20余家,积极实施了康师傅、新天力铝箔、拜特二期、娃哈哈五期、康恩贝、唯品会、大自然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初步实现了产业比重优化转换,铝及铝加工产业比重大幅下降,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产值均实现快速增长。

    同时,白云区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三规”不统一,项目落地难。比如,一个地块的开发利用,往往路通了,三规不符土地不能利用,或者企业看中了,协议签订了,但三规不符,项目落不了地。二是行政审批时间长,项目推进慢。跨部门的行政审批制度、机制与流程导致审批时间长,项目完善手续时间长,直接影响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投产进度。三是高端配套能力弱,企业运营成本高。比如,在燕京啤酒项目的引进中,企业看中的是白云区的产业基础,但在实际运行中,白云区的几家纸箱厂和玻璃瓶厂,都达不到啤酒包装储运的强度要求。四是“僵尸企业”更替慢,影响转型升级。但由于产业发展环境变化快,一些企业不能适应产业和市场要求,逐步被淘汰形成“僵尸企业”,这些企业在占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又不能产生效益,退出机制不完善,影响园区产业转型升级。

    为此,建议:一是坚持“多规合一”原则,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白云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多规合一”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着力促进经规、城规、土规、林规统筹协调。二是围绕“三个姊妹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以铝厂搬迁为契机,围绕“三个姊妹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矿型城市成功转型。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园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依托铝加工产业园发展铝精深加工制造,全力推进拜特制药、富美生物、娃哈哈、康师傅、燕京啤酒等医药食品大健康产业发展壮大。三是消除“灰色地带”,减少行政审批环节。要按照中央、省、市关于简政放权的要求,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消除审批管理的“灰色地带”;取消和简化投资、创业创新、生产经营、高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前置性审批,对企业投资的项目,实行“宽进、简批”。四是清理“僵尸企业”,促进园区产业良性发展。要积极探索研究经营不善企业的退出机制和前置土地回收条件,对不适应市场变化,经营困难甚至严重亏损的企业,要痛下决心,采取并购重组、托管经营、破产退出等方式,进行清理处置“僵尸企业”。

    三、优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强化生态建设,全力推动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十二五”期间,白云区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不断完善,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完成了白云南路、南湖东路、白云中路改造、七彩湖上下游排污沟治理、艳山红农贸市场周边下水道管网改造、沙文镇截污管网等工程,“诗意白云”、“乡愁白云”的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白云区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规划建设用地紧张。由于贵阳国家高新区沙文生态园区及贵阳综合保税区陆续入驻白云区,白云行政区域内的项目建设用地规模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使白云行政区域内的项目建设用地规模严重不足。二是城市基础设施仍然滞后。比如,连接贵遵公路匝道的粑粑坳路段,路面破损严重,过往车辆经常需要小心缓慢通行。比如,区内道路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等过街设施不足问题,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居民需求。三是社会治理中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政府购买服务认识不够普及深入,群众习惯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对社会组织还不信任。同时,为政府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数量比较少,提供的服务种类比较单一,还不足以提供大量的服务供政府选择。四是公园建设项目资金压力较大。由于公园项目属公益性项目,通过社会融资渠道解决相对困难,市级资金部分需要项目验收完成后方可拨付,加之公园后续维护还需要大量资金,单纯靠财政投入压力较大。

    “十三五”时期,白云区提出要按照“打造白金城、建设新白云”的目标把白云打造成贵阳的第四主城区,要建设“美丽白云”。为此,建议:一是着力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和城市设计。要配合市规划局完成总规修改工作(白云区部分),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布局和用地布局,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发展;要全力抓好规划用地紧缺问题,建立灵活多样的土地供给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建立土地供给的缓冲期,防止土地的无限制供给。二是着力强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比如,打通同城大道、青龙大道、观云大道、盐沙大道(沙文段)、青山路、云保路等交通干线,完善城市、园区主次干道。比如,加快对铝厂片区、白金片区、黑石头片区、程官摆拢片区、大山洞片区、沙文片区、麦架片区等棚户区城中村进行改造。三是着力营造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要创新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方式,继续完善“社会和云”平台,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强化法治保障,着力增强社会治理工作的“数治”、“共治”和“法治”能力。四是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要继续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要继续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高标准、高效率建成一批森林公园、山体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社会事业发展,全力推动民计民生显著改善

    近年来,白云区社会事业发展较快,民计民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医疗、卫生、保障等民生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2024年修建改造校舍44933平方米,全区30所(含特殊教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营养餐,惠及11118名学生。推进公立医院改革,2024年5月出台《白云区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医院内部运行、人事管理、劳动分配等机制,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民生保障得到规范完善,修订完善《白云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灾害应急动员、救助等机制和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已建成投用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家农村互助幸福院、1个农村敬老院和4家民办养老机构,总床位数达560张。

    同时,白云区在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随着区域内人口总数增长,外来人口较集中,城区小学、初中“大班额”情况突出,城区小学、初中“大班额”率分别达45.1%、24.14%;学前教育资源紧张,全区公办幼儿园在读率仅占全区实际入园率11.56%。二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较弱。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陈旧老化严重,高端设备匮乏,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除房屋面积严重不足之外,有的建筑时间已长达30多年,并且期间未经大型修缮或改扩建。三是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存在“小而散、简而旧”问题。比如,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白云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农村幸福互助院无专职养老从业人员,缺乏运营保障制度。

    为此,建议:一是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十三五”时期,白云区在科学合理规划布局教育资源的同时,要以“大数据+教育”为重点,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促进全区教育向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比如,鼓励白云区内学校积极与发达地区优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打造一批优质高端的品牌学校。比如,利用大数据手段,开展名牌课堂、名师讲堂,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全区教育质量提升。二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十三五”时期,白云区要在改善基层医疗服务软硬环境的同时,以“大数据+医疗”为重点,以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为依托,积极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主动加大与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对接,加快白云区区级医院与社区(乡、镇)医疗卫生单位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三是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十三五”时期,白云区在积极开展养老院养老、居家养老、农村互助养老的同时,要积极探索以“大数据+养老”为重点,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及服务效率。



    推荐阅读:
    公路运输发展调研报告
    大专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3目录
    论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定稿)
    市场营销考试题范文合集
    美容事业中心人事管理制度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