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销售合同 口号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南溪镇中心中心校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开题报告[精选5篇]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倾听心灵 时间:2024-09-21 07:12:0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南溪镇中心中心校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开题报告

    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小学教师

    校本培训研究

    研究单位:

    宜宾市南溪区南溪镇中心校

    课题负责人: 邓 甲 富

    “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小学教师校本

    培训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各位专家、领导们:

    宜宾市南溪区南溪镇中心校申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经四川省电教管评审,已获批准立项省级规划课题。现就开题工作作以下汇报,请各位审议。

    一、课题的提出:

    教师是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课程设计的参与者,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贯彻落实,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成败的关键,自然教师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校本培训”研究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能为校本培训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途径。把校本培训对象确定为教师,探索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富有成效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方法,很有研究价值。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教师老龄化,参与培训意识不强,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不很熟练,制约了我镇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由于我镇学生生源少,生均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培训经费短缺,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很难解决我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探索有效的提高我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综合素质的校本培训模式、方法,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营造有利全体教师终生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为学校创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是一

    种不仅解决了我镇教师培训经费短缺问题,还可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又能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教师培训方式。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当今世界所有较发达国家都把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在美国,教师的继续教育已成为整个师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学校本位”师资培训模式,就是近年来探索出的一种新的培训模式。

    目前,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大规模推进,我国中小学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教师培训在与本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向多样性和开放性转变。教育部基教司负责人表示:“在新课程实验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不断探寻教师培训的新模式。”肖川教授也认为:“教师培训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尤其是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工作在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推广前景。”在我国沿海地区及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在对于教师校本培训方面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为此课题的研究带来了较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进步的国际化潮流。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科学模式。我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工作,以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尤其是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轮波澜壮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浪潮,在经费投入、建设规模、硬件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并结合学校实际,把培训与教师的教学实践、3

    研究融为一体,并藉此创造性地完成教师的培训任务,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终身教育思想:它是是教师校本培训探讨中贯穿始终的思想,强调校本培训是每一位从教者自我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不可放弃的人生权利,是终身学习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成人学习理论、成人发展理论以及学习风格的研究也都构成了校本培训开发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强调学习发生在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真实情境”中,强调学习者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意义建构”,强调社会性相互作用的“经验”进行“意义建构”,强调社会性相互作用的“对话”、“合作”、“人际互动”等等。教师无疑只有在学校工作、实践这样的“真实性学习”中方能获得更的成长。

    3、现代教育技术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形成良好的情感基调,提高教学效率。运用信息技术,能很好的储存资料,跨越时空,促进教师协同发展。

    (二)现实依据:

    当前,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究与培养方式——“信息技术教育的掌握”,已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教师掌握和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获得学科专业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实现校园内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是十分有效的。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该课题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服务于学生为已任,着眼于学校的

    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通过“以校本培训”,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反思性的实践和专业成长。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帮助教师实现从职初教师、经验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跨越式发展为目标。

    2、该课题有利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深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改革试验,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研究工作。

    3、实现信息技术资源共享的校园环境。该课题就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大面积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专业资源的收集能力、信息资源的理解能力、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并将掌握的信息技术和专业信息资源用于教学实践中,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真正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良好环境。

    五、关键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多媒体、电子白板、通讯等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作用下的环境。

    2、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地,以本校教师为对象,由学校发起、组织、计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六、研究的目标、对象、内容和观点:(一)研究目标:

    1、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索我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

    2、构建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培训的机制。

    3、开发相应的校本培训课程及教材。

    4、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的对象: 全镇在岗教师(三)研究内容

    1、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

    2、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校本培训机制

    3、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培训课程、教材的研究。资

    4、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

    (四)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①农村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分层推进,形成一定的梯度。首先应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入手,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师学习、培训、考核制度。要立足实际,注重效果。

    ②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和教师培养模式是提高教师教育技能的有效手段。③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充分、科学的运用是提高教师有效教育技能的关键所在。

    2、创新之处:

    ①结合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利用和网络信息,提出农村小学教师技能培养与提高新模式。

    ②立足农村实际,开展实效性校本培训活动,最大限度发挥传统教育技能的有效性,从而整体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七、研究的方法

    课题将以调查法、行动研究、实证研究、量化研究、经验总结等为主要

    研究方法,完成课题的预期目标。采用行动研究法,使课题研究置身动态的环境中进行,走“实践-研究-行动-反思-发展”的行动研究技术路线。

    1、开展团队学习

    组织开展课题组成员参与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和网络运用技术培训,使部分教师能熟练自如地掌握信息技术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2、促进自我积累提升

    要求全镇教师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规划,根据实施方案的阶段安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通过课题研究,不断突破自己的努力上限,提升自我的专业化水平,提升生命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生价值。

    3、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理念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努力实践在教学设计的编写上、在教学软件的选择、使用、在课堂教学实施上等环节有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意识和行动,并将传统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的整合。

    八、研究人员、周期和步骤

    (一)研究人员:

    1、课题组长:王炼刚,中心校副校长,40岁,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具有很强的课题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善于从教育管理的理论高度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能结合实际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法。

    2、主要成员:

    罗淑方:教导主任,37岁,小学数学高级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员、四川

    省数学骨干教师。善于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有丰富的教师培训经验,有多篇论文在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秦有才:副校长,45岁,小学高级教师,擅长计算机教学和维护维修,负责信息技术平台的策划、建立;

    徐文芝:电教管理员,24岁,小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中“远教资源”的接收、整理、归类及资源库的建;

    陆 松:小学一级教师,擅长课件制作,负责信息技术资源的制作; 课题组其他同志,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都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都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教研能力。

    (二)研究周期:(2024年9月------2024年9月)实施步骤:课题研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启动申报阶段(2024.9-2024.9)。

    这期间主要任务是:召开课题组成员会,确定申报课题;制定实施方案等,确定培训内容,建立专题网站;课题组制定培训计划,教师撰写自训计划:确定内容、形式等;建立教师成长资料库,编写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教材;阅读教育教学著作,定期组织理论学习。确定研究课题的主要任务,明确研究途径和方法,整合研究资源,分解研究任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24.9-2024.9))。

    这个阶段任务是: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力争圆满完成试点研究任务。具体实施实践时间安排是:2024年9月~2024年7月,开展教师校本培训实践。2024年7月~8月,课题组成员再集中学习和研究,总结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体验,反思培训的实践活动。2024年9月~2024年7月,在总结前一段时间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实践、再发展,进一步提升教师有效教育技能应用水平。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24年7月~2024年9月)。对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和数据,写出课题研究报告,深化课题研究,编写相关校本培训教材。组织发表系列个人研究论文,汇编论文集。撰写结题报告、结题工作报告,接受省市专家评估组验收,结题。

    九、预期成果

    1、预期成果:经过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培训”后,教师普遍具有对信息获取、整理、利用的能力,并能将所收获到的资源有意识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丰富和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老师们能够在信息环境下广泛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经验和成果。

    2、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典型课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教师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成果论文;完善的教师校本培训资源库。

    十、课题实施保障条件

    1、本课题组的负责人由学校校长亲自担任,并有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支持,人力资源丰富。

    2、我校是区校本培训先进单位,教研风气浓厚,有良好的教研基础。

    3、我校结束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语、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市级课题研究,有一定的教育技术运用基础和课题研究的能力。

    4、研究资料:学校订购教师培训的指导教材,做到课题组成员人手一套学习材料。

    5、经费保障:在2024-2024年经费预算中,把教师培训经费的20%列入课题研究专项经费,用于课题试验与研究工作。

    6、设备保障:学校有1个远程教育专用教室、一间微机室(配备50台

    微机)、一个多媒体教室(配备一套多媒体设备)。

    《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二年五月三日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现代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与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他们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评价要依据多元智力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要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被评价者,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别人的评判。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自评与互评可以使学生客观地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活动经历,使评价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和发展的过程,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媒体共同积极参与的立体式交互活动。靠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必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的深刻变革。

    二、研究的意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新的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化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寻求信息技术在教育环境中作用的最佳模式,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1、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由于基于信息技术的环境的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网络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基于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教学的质量。

    2、寻找信息技术在教育环境中作用的最佳模式。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此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

    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们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探索、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施,适应教育的“三个面向”的要求。

    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

    2、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和评价。

    3、信息技术环境的构成及发展研究

    4、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研究。

    ①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课程的学习效果研究

    ② 信息技术环境下非活动课程的学习效果研究

    ③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对环境课程的学习效果研究

    重点与难点: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

    ①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显性课程效果的评价

    ②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隐性课程效果的评价

    通过研究,我们努力把信息技术贯穿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始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必经之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

    2、从信息技术的优势来看:它集文字、图形、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

    3、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和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应理解为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过程。而信息技术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它是确定呈现教学材料顺序的理论依据。

    五、研究的方法、步骤与时间安排

    1.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对目前中学课程教学中网络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调查分析。

    (2)对比实验比较:将5年级5个班分成两个组,一个是网络教学,一个是传统教学。

    (3)教育实验法: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采用教育实验法,制定实验程序、提出假设、确定变量、选定实验对象、实施实验步骤等。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理论探究法:在调查、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教育改革动向进行理论探讨。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24年3月-2024年5月

    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计划,准备研究实验材料,组织研究力量.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状态、能力水平。

    (2)实施阶段:2024年6月----2024年6月

    2024年6月---2024年12月:实验研究的老师对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网络技术 进行学习深造。撰写实际可行性报告,并收集整理成文。

    2024年9月:学校建立电子网络备课室,为网络教学研究创造条件;投资40万元建 校园网和宽带网。

    2024年1月-2月: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上网的培训。建立学科教育资源,上传网上教学资料,建立网上检测和题库系统.2024年3月-2024年9月:网络教学实施、比较、推广、资源开发。

    2024年9月-2024年6月:交流、总结、整理研究材料,写出研究报告,汇集网络课件。

    六、研究的硬件及其环境

    1、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主要领导分任子课题负责人,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行政干部年终考核的重点,以确 保课题研究的推进。

    2、研究小组成员精干:

    课题负责:钱永东(校长)

    课题管理:王卫平(副校长)、余智(副教导主任)

    课题组成员:杭强圣、丁荣、张美娟、唐晓明、韩春华、许玲、成建萍、王汉光、李金燕

    3.硬件设备先进:

    学校现有电脑60多台,多媒体教室1间,电子网络备课室一个,宽带网正在安装。教师绝大部分配置有电脑并上因特网,研究教师都能较熟练开发课件。

    七、研究成果预计

    1、研究总结报告。

    2、信息环境的建设途径。

    3、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3、学科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经验性论文。

    4、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专辑(光盘)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开题报告

    边 昭 学 校

    宋 颖

    《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

    1、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网络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中小学生逐渐成为“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人格结构尚未完全成熟,分辨是非、判断善恶、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加上网络管理、网络社会的道德的有待规范,因而网络也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我校部分学生沉迷虚拟世界,荒废学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障碍,急需在网络环境下给予纠正和治疗。

    (2)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现状。据统计,现在中学生心理疾病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面——59%的未成年人有厌学心理;考试方面——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情绪意志方面——41%的未成年人情绪波动性大,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另外,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心理等。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必要和重要内容。

    2、网络环境下进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首先,网络心理教育资源丰富,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支撑。由于网络信息量大,随意搜索,就能拥有从心理教育理论到案例的丰富内容,有心理专家的讲座和教师的心理教育心得。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无论为老师的心理教育和辅导还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疏导、调节自身的心理方法的掌握都能提供有利的参考和借鉴,为开展心理教育提供有力的材料支撑。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更能让学生表露真实的自我,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对症下药。再高明的心理医生面对始终保持沉默甚至不愿接受心理辅导的人也会束手无策,所以要切实使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实效,必须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愿意说出他的困惑,烦恼,表露真实的自我。但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传统偏见,以及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无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还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都不愿或不敢暴露自己,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学生甚至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鸵鸟政策”,讳疾忌医,不敢去咨询机构寻求帮助。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现实中的痛苦和内心的思想,在网络中学生面对陌生的人,消除了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卸下了伪装,往往可以无所顾忌的表达,他们愿意真实地表述自己,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减少传统心理咨询中阻抗的发生,从而更有利于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最后,网络交流形式多样,便捷,为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便。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和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而我校于2024年建立了校园网,网络已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师的计算机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上网率比较高。据统计,我校有80%的教师和86%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学习和游戏,这为在网络环境下对未成年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网络上用于交流的工具很多,如电子邮件、QQ、聊天室、BBS等,而且交流形式多样,文字或者视频、音频等,非常方便快捷,为学校利用网络开展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进一步扩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样良好的历史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2、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更由于自身所具备的交互性和可选择性,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带来了可能,使得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3、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而且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4、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情况,进行对此进行归类整理,为下阶段研究提供依据;

    2、充分利用和创建网络资源,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3、形成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4、形成一套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系统。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科研成果,在充分吸收他人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环境的优势,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将本课题组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利用信息环境形式强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上面。

    2、进行深入的调查,将调查的典型案例及其他信息收入相关的资源库。形成案例、文本、图形、图像、数据、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储存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3、建立适应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的具有特色的立体教学新模式,为未成年人心理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信息技术教学平台。

    4、通过信息环境,实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5、“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件”采用了跟综国际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提取、筛选、加工、充实转化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体现立体新型教学模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有效的认知工具,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性、超文本的结构性和友好的交互性等优势,构建信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机制。

    六、对课题实施保障条件的论证;

    1、硬环境方面: 我校已经配备有多媒体电脑和具有多媒体设备(液晶投影仪、VCD、功放、实物展台)的多功能网络教室以及多媒体教室作为实验的学生使用。校园网及教委主干网的建立和开通,为实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软件资源和必要的硬件设备。学校为课题组提供了良好的办公环境。

    2、软环境方面:(1)课题组由校高级教师负责,各信息技术教师做了大量工作。(2)自愿参加课题组的教师大部分经过了理论学习,基本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计算机网络知识校本培训,深入学习有关的技术技能。(3)对自愿报名的学生进行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培训。从中抽取各层次的基础好、有较大潜力的学生作为网络班的成员。(4)初步组建了学科资源库。

    3.研究内容方面: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至少包含5个层面的内容:网络心理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心理教育过程,网络被视为心理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介;网络心理教育意味着把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一种环境,网络成为开展心理教育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网络心理教育是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的资源,网络心理教育就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生;网络心理教育把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内容,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如“网络焦虑”,“网络成瘾”等;网络心理教育着力于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快捷便利条件形成心理教育的网络系统,即利用网络来矫治网络问题行为。

    七、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报告

    2、撰写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4、公开课、研究课的资料

    八: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24年9月-2024年12月)

    做好课题设计报告并收集有关资料,组建课题组,课题申报。

    2、实施阶段:(2024年3月-2024年9月)

    根据设计报告开展研究和实践,设立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认真做好资料积累和问题反馈工作,边实验,边小结,边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收集并组织学习有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制订可操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构建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具体分工。

    3、总结阶段:(2024年9月-2024年7月)

    结合平时的记录、积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后,以论文形式进行课题结题工作。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培训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培训

    安徽巢湖黄麓师范 陈永生

    摘要: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校本培训,引导教师自主学习和积极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 G632 进入21世纪,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学校是教师专业生涯的主要环境,同事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主要合作伙伴,学校组织和学校同事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而校本培训已经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环节。校本培训的优势在于学校提供了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活的实践基地,教师实践的经历有了,如何引导教师通过反思将经历转化为经验,并通过行动研究等方式提升经验,是校本培训必须考虑和实践的问题,专家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学校要研究学校组织和学校同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数量多,地域分散,很难组织足够数量的专家学者到每个学校开展较长期的、有连续性的培训活动;送培送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一线的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也不能长期、连续地起作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硬件条件基本满足时,信息技术具有:

    1、能拓宽信息来源,增大信息量。教师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除教科书、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外,互联网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2、加快信息获取的速度,提高信息的时效性。互联网的快捷性和可选择性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对信息的可选择性,大大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时效性。

    3、拓展交流平台,活跃思维。互联网可以非常容易的跨越地域界限实现实时沟通,不管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还是复合信息的传送都非常方便,使交流更通畅。

    那么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便成为解决上述难题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基于此,本文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培训的组织和实现形式。

    一、构建现代化的校本培训平台

    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化教育,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是其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其特征。加强学校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以教学信息化驱动校园网建设,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完善校园网的组织管理和网络共享平台,链接互联网的教育信息,为教师提供便捷查询和下载的优质课件、课堂实录、专家讲座、教学辅导资料、网上阅读期刊图书等学习内容;通过自主开发、选择性购买等措施建设教师培训和研修的资源库,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给技术支撑。只有当信息技术能够用来支持课程实施的时候,教师才会自发地、自如地在课堂上应用技术。

    学校坚持为教师搭建多元发展的平台,设计“有层次、有梯度、有质量”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框架,对初级水平教师实行“个案追踪,带动发展”,对中级水平教师“递近规划,顺势发展”,对学科骨干教师采取“任务驱动,自主发展”,对信息技术能手则“满足需求,特色发展”,引导教师体验阶梯式不断上升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围绕“信息文化”开展有关能够促进教学策略、反思能力、课程开发的反思性网络教研,在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中培植起“信息”的意识,获得专业发展的新突破。

    充分发挥校园网、“农远”项目卫星资源系统,为实施校本培训构建了现代化的平台,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空间。

    二、抓“个人、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三要素

    校本培训强调教师工作与学习、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强调教师相互之间、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因此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与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培训的三个核心要素,而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与引领则是开展校本培训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力量。(一)教师个性化学习

    校本培训是教师全员参与、合作探究的大众化的教学科研。个性化学习的关键是教师们愿意学、自主学、轻松学。网络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便利的使用操作,有其他媒体不具备的独特优势,给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广阔的舞台。信息技术,能够更方便地突破了校园围墙的局限,可以和全国各地的同行进行自由切磋交流研讨,可以开拓教师的眼界、及时更新知识观和教育思想方法等。(二)教师合作化学习

    网络学习需要更强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个人认为,一定程度上,自觉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更有效,而不自觉的学习者在常规的组织学习活动中更有收获。鼓励教师和其他同仁共同合作、相互学习,可采用以下一些做法:

    1、教学远程协作设计(电子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分享的方式任务明确,针对课堂,实用性强。以其实用性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而且参与面广,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经验分享和传递。另外因为放在校园网上,具有公开性和永久保存性,共享的教学资源将减轻教师资料查阅的负担,使教师更加深刻和全面地思考某一个更为集中的主题或单元。这些都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心,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质量。从保障质量的角度看,电子集体备课必须以真实对话、讨论为辅助,从而使同伴能理解分享设计思想,并使设计者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设计的认识,进行设计反思和进一步改进设计。另外,集体成果最终需要个体实现,个性化调整和补充至关重要,他们提出的“个性——共性——个性”总体思路,体现了集体智慧与个体创造的有机结合。

    2、开辟教研论坛。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一定主题的教研论坛,学生和教职工都可以登陆到网站上互相交流,论坛成为信息反馈的集散地。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放在网上,相对纸笔书写的心得,网络上的心得具有公开性,它增加了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教师将更加认真,更加负责的对待,使教师得到更自觉的自我锤炼和

    提高,同时还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三、教研专家讲座

    视频案例的教学观摩与研讨,教学案例是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与视频案例比较,平常教研活动比较真实但可重复性差,而且主题不集中,视频案例具有典型性,它的典型源于对普遍教育教学现象的真实抽象,典型还在于主题集中;文本案例、口述案例在再现真实情境方面也明显不足。视频案例的比较优势使其不断受到教师教育工作者和一线中小学教师的追捧和青睐。另外学校根据教师发展的需要及培训的进程,每年邀请一些教研专家联系学校的教育实际和教师的教学疑惑举办主题讲座,这种采取同步培训、现学现教的形式,信息量大,受益面广,能有效地提升“校本培训”的品位,使教师能在自己的实践中更好地逐步体会新课改理念。

    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平台,学校坚持为教师搭建多元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师创设和生成有价值研究问题,引导教师自主学习和积极反思,引导互动有效的团队专题研究,使教师在参与共同主张和价值观的合作创造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1] 谭龙孝.走校本研修之路 促教师专业成长[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4,(4).[2] 白宝彦.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校本研修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24,(10).作者简介:陈永生

    计算机讲师

    手机:***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海口市灵山中学信息技术组课题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 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教育能否经受和应对信息时代的冲击和挑战,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要面对和回答的时代命题。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特点,其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表征着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个性化教育组织形式,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变得灵活、多变和有效。而目前,我们农村中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努力探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在课堂上将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提高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个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甚至有人称之为“ e教学”、“数字教学”。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新的教育教学

    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信息技术环境无疑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体,使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教育教学之中,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师生均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目前,国内外总结出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多见于以下三种:

    1、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2、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模式;

    3、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的教学实践的概括,也是对相关理论的具体化。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教师控制教学全过程,占主导地位,教学设计注重系统设计,但教学流于程序化;它注重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起来;“虚拟现实教学”模式更多的应用于未来教育及培训领域,而“网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信息传播与利用率,而且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地指导与调控。

    不难看出,许多课题组正在涉足在这一领域但并未有创新性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研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与突破的方向。

    为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试图探索教育技术环境下,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工具,成为终身学习与交流的工具。通过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创新各学科的教学模式,获得成功值得推广的经验。

    (三)选题意义

    探索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新型的教学创新模式和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理论意义: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和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学论。

    实践意义: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让信息技术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

    3、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开辟新的途径,寻求学校发展的新路子。

    (四)研究价值

    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提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

    2、研究有利于发挥优秀师资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

    3、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结合,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但同时也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教与学观念的变革,而且要有学习方法重新适应的过程。

    4、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实施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初步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

    3、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4、通过课题研究,试图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二)研究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

    4、结合我校实际,丰富和完善校内教学资源,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

    (三)研究假设

    假设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我们想改变与创新原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让教师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下,寻求与探索新的教学设计,开展新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学习与协作学习等提供更宽广、更和谐、更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师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拟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功能的结合,可行性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示范性:本课题涉及的内容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是推进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创新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主体性:建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推荐阅读:
    南溪镇中心中心校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开题报告[精选5篇]
    小学安全月活动工作总结
    课题组总结
    语文教学比武总结
    研究生会学期总结

    相关文章: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