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礼仪范文 供货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人口社会学笔记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心旷神怡 时间:2024-09-25 09:49:2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人口社会学笔记

    人口社会学笔记整理

    第二讲:人口研究资料的来源

    孔德提倡的实证主义虽然经过马克思韦伯的修改已经有了更具现代性的意义,然而任何一项实证研究都要求有自己机具信服力的研究资料。人口社会学也一样,人口是一个非常巨大范围的定义,人口资料的取得有一定的难处。目前来看,人口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来源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 人口普查

     人口抽样调查

     人口经常登记

    一、关于人口普查

    1、定义:现代人口普查(census)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全体人口在某一特定时点的人口、社会和经济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评价跟分析发表的过程。

    2、人口普查的特征:

     集中性:集中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集中在某个时点。由国家统一举办,以官方名

    义进行,也称为官方性。

     普遍性: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人口进行的调查;

     统一性:由中央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统一要求表格、方法、时点去进行资料的收集;  个别性:对每一个人的属性进行登记的,记录每一个人的特征;

     定期性:每一次的人口普查都是有时效性的,定期取得资料,有利于人口研究的对

    比研究,也有利于保证资料的正确性。中国一般是十年一次。

    3、中国2024年人口普查:(“五普”口径)

     居住本乡、镇、街道。并且在本乡、镇、街道办事处常住户口登记的人;

     已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以外的人;

     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

     普查时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常住户口待定的人;

     原住本乡、镇、街道,普查时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暂无常住户口的人。

    4、人口普查的时间选择原则

     人口相对稳定流动量不大:国庆黄金周、春节等时间不适合做人口普查的时点。 气候条件适宜现场登记:大寒大暑不适宜于调查

     数据可用性强:注意到自己普查时候的调查项目设置,利于日后的研究取证。 资源与成本:时间成本、人力财力物力成本等

    4、人口普查项目设置:

     1953年6项

     1964年9项

     1982年19项

     1990年21项

     2024年85项

    二、关于人口抽样调查:

    1、定义:遵循随机原则,按照一定的抽样比,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从被研究的人口中抽

    选一部分单位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所得的结果,推断全部人口相应的各项指标。

    2、人口抽样调查的特点:

     费用低、时间短:规模比较小,小得多;当然费用跟时间上会少很多了。

     准确度高:不难理解,数据越少错误的机会越少,而且误差也越小。即使有了错

    误也容易去更正。

     可以灵活应用:

    3、我国的人口抽样调查:

     1%人口调查抽样(小普查)

     生育率抽样调查

     儿童状况抽样调查

     劳动力调查

     残疾人状况抽样调查

     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

     人口迁移抽样调查

    三、人口经常登记:

    1、定义:在法律的保障下对人口事件的发生及其特征进行连续、永久和强制性的记录。

    2、人口经常登记的种类:

     人口(户籍)登记:公安部门

     婚姻登记:民政部门,如今要比80年代简单得多了。

     出生登记:卫生部门颁发出生证。

     死亡证明:也由卫生部门出具相关证明。

    3、人口经常登记的特征:

     强制性:大都都有专门的政府部门负责执行,不容你不登记。

     政府或者权威组织:公安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

     事件由当事人或者代理人申报:结婚男女双方、小孩父母、死者家属;

     有确定的登记期限:小孩户籍登记最具代表性;

     有明确的登记地点:公安局、民政局、派出所、医院、殡仪馆等。

    四、人口研究中的注意事项问题

    1、选择合适的变量

    2、明确变量的定义

    3、明确变量的等级

    4、评价地区数据的可比性

    5、评价数据的时间适用性

    6、评价数据的准确度

    7、确定数据的载体形式

    第二篇:人口社会学

    我国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人口、资源、环境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们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一个关联的整体,其中人口因素又是关键和核心。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口增长速度却是急剧变化,同时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一直处于很低的状态,人口出现老龄化的现象的,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带来了危机,针对这些变化,如何实现人口与经济发展值得我们去思考?

    关键词:人口经济发展老龄化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决定了中国的人口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独特性。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决定了中国亚人口问题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大局,人口问题在本质上还是发展问题。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发展和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差不多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中国经济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到2024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成果毋庸置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计划生育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24年就成为国家的法律了,出现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人口增长一直处于很低的状态,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有所扩展,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保障承担着巨大的负担,对于以后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的储备后劲不足。

    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人口质量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深刻影响, 积极促进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机结合。中国人口日益膨胀, 超规模的人口老龄化、巨大的人口就业压力及文化素质低下的人口群等。已构成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制约因素。

    我们应当警醒, 自觉认识到我国是在人口多、科技、教育尚不发达、人口素质低下、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金缺乏的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 而人力资源开发却严重滞后, 因而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和提高人力资本效益改善人力资源开发情况, 扭转人力资源开发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被动局面。为此,中国面临着重要的抉择?实现人口与发展的最优效果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不可逃避的问题,如何实行人口的合理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人口与发展相关理论的研究概况

    (1)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将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资本的一种形态即人力资本, 认为它的形成是对教育、卫生、健康、劳动力迁移等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 它能更大程度上带来经济效益, 从而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后,贝克尔又丰富了人力资本理论, 强调教育、培训等对于人力资本形成重要作用, 并对人力资本投资、生育率、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许多新的人力资本分析力祛。舒尔茨和贝克尔利用自己创立的理论对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了比较合理的理解, 强化了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认识。西方学者关于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典理论是西方和世界人口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这些经典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尽管这些经典理论中也存在不足 但它们为我们探讨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提供了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尤其对正确认识、把握和解决我国人口经济问题、促进我国人口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启示,特别是对人力资本的论述,对我国庞大的人口来说,如何从人口数量转变为人力资源值得深思。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野生动物基金会,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口问题是必由之路。

    三、实现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我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自改革开放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就,人口基数大,其人口总量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0%,人口与经济发展始终是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我们今天所面临人口膨胀的挑战、人口素质的挑战、人口结构步入老龄社会的挑战、巨大的人口就业压力,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指数的制约因素,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决好这些问题,统筹兼顾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具有中国重大意义。

    (1)统筹解决人口膨胀。尽管中国的出生率、总和生育率已经大幅度下降,但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在1100万左右,增长量仍然很高。两年的增长量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的人口,继续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制定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时,应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并结合国情制定科学、严谨、具有代表性的指标。2024年我国已在部分地区放松对“二胎”政策的实践。中国的人口政策要始终贯穿要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制定中期、长期规划时,要考虑到中国的现状,以及未来反战的前景性,明确制定发展目标的依据和测算方法,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正、负面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对公共服务的影响等。国家还得继续推进应该研究生育政策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它对长远计划和短期计划的影响以及对长期、短期计划的指导性意义。

    (2)人口老龄化的缓解。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截止202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中国政府的最新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有关专家预测,到2024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201

    4年我国已在部分地区放松对“二胎”政策的实践,“二胎”政策的开放将对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未来正对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完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的优化,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加教育投入,加快转变人口资源高效转化为人力资本。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和人口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一个国家的教育强则综合国力强。要想是国家人才济济,各项事业繁荣、蒸蒸日上的发展,就必须建设好教育事业。教育作为国之根本,良好的教育能促进认得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的创造力的产生。人口作为一种资源,人力资本是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资本的一种形态,它的形成是对教育、卫生、健康、劳动力迁移等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我国人口资源不能转化为人力资本一是受国民经济的制约,教育的投资不足,二是我国的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和健全,教育的投入与效益产出明显不高,三是教育与就业技能的断缺,很多人过早的辍学步入社会去挣钱。要解决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需要国家对教育的投资额度的增加,继续深化和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实现教育资源的产出与效益的平衡,促进教育与就业技能的合理有机的结合。

    (4)人口的就业压力。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转变,就业趋向于多元化,人们寻找适合自己自己的职业,实现了人力资本和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然而,随着大学的扩招和教育的普及化的提高,市场却不能提供满足需求的就业岗位,人口的人力资源就转变人口负担和压力,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人口的就业技能和素质明显不高,致使找工作也成为难题,大大制约着经济的稳步前进,国家加大对国民的就业技能的培训和扩大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机制能更好的带动社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是多因素制约下的问题,深入了解和认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必然全方位、多视角、多学科地加以研究分析,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其深刻内涵我们应该本着客观的角度,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与时俱进,制定出适应时代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口政策制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色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李通屏郭熙保等 《人口控制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综述》期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11月第9卷第6期

    (2)程 芸 彭尚平《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期刊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4年12月(中旬刊)总第560期374

    (3)彭佩云《中国人口与发展问题》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年9月第5卷第3期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 期刊《人口与计划生育》2024年第期

    第三篇:人口社会学

    浅谈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看法

    社会0801 刘彦 110008031

    5计划生育,顾名思义就是有计划有节制的生育,是对生育进行预先的设计,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计划生育一词最早由中国正式提出,代表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政府推动和实施的家庭计划类型。我国《婚姻法》指出计划生育就是在全国或整个地区范围内,对人口发展行有计划的调节,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从宏观角度看,其主要内容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变人口结构,使人类自身生产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微观角度看,是实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和优育,为社会和家庭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建国初期,即从1971年起,中国开始推行人口的计划生育,提出“晚、稀、少”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进一步重视人口问题。197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人口非控制不可”的指示后,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80年中共中央l号文件提出“鼓励只生一胎”的指示。从此,我国开始了漫长和具有探索性的计划生育之路。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出对我国的发展起了不可估摸的作用。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前,长期推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在这种发展战略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很慢,加上本来底子就薄,根本无力负担大基数的人口增长,当时的中国连温饱都成问题。然而人口生育率在没有外在人口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就会像印度那样下降的非常慢,而不会像韩国、泰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东亚经济发达国家那样下降的非常快。因此,如果没有1971年开始推行的“晚、稀、少”的政策和1980年开始的“一胎化"政策,中国人口可能要比现在多好几亿。

    虽然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同样也会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显现出它的负面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挑战:首先,人权之争;其次,性别平等开始变得复杂化、混合化;最后,一些人口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人口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问题、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问题。

    2024年,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老龄化将会越来越严重。老龄化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年轻人的生育率不足,使人口增长率下降。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升使老年人平均寿命增加。人口老龄化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养老机构承载力不足,可吸纳老年人的能力有限,养老保险体系有待完善,尤其农村急需建立养老保障体制等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的主要体现:一孩化政策强化了家庭的抚育功能,家庭内部的消费取向发生变化,从“偏重成人”向“偏重子女”的方向变化。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致使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尽全力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不忍心子女吃苦。这种做法对子女的成长非常不利,不仅不能培养子女的抗挫折能力而且由于什么事都替子女操办,导致子女责任感的缺失。此外,由独生子女组建的家庭,常常因为春节回家团圆的事情发生争吵。因为双方都是各自父母的独生儿子或女儿,无论去和谁的父母团圆,都会有一方做出牺牲,但谁都不想让步,这样以来,双方由于不能达成一致而产生冲突。与此同时,夫妻两人需要赡养四位老人,这也无疑为夫妻两人增加了负担。这些问题和负担严重威胁到夫妻两人婚姻的稳定。这也是现在离婚率高的原因之一。至于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问题则体现在:男性

    婴儿明显多于女性婴儿。这是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养儿能防老,儿子才是继承人。由于我国施行一胎制,再加上现代医学的提高,生产男婴的概率明显提高。因此,我国会出现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现象。

    从以上社会人口问题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实施的成本是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投入;效益是这种投入能够为国家和个人带来的益处。由于人口增长的周期相对较长,计划生育政策的效益是长远的,因此制定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需要战略眼光。若稍有不慎,则会产生不可估摸的严重后果。

    根据人口政策理论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现状,我认为我国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如每户只能生一个孩子,因为事实已经证明我们不能坚信“只生一个好”这一原则。我认为应该在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原则不变的基础上,分区域来实施不同的生育制度。如:对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可以施行“二胎”政策,即每对夫妻可以生两个孩子,但由于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工作压力较大,政府可以为第二胎提供补贴,为他们减少抚育后代的负担,从而激励他们生二胎。对于中西部欠发达或落后地区,可以施行“一胎制”,即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由于他们所生活的地区相对落后,抚养一个孩子可以减少他们的经济负担,可以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这样以来,人口问题不会成为建设欠发达地区的障碍。对于人口问题中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问题,我认为还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够,没有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因此,政府还要进一步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将男女平等的思想灌输到人民心中。

    由于世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平衡原则,所以我认为这种“分区计划生育制度”可以实行“周期制”,即在实行一段时期后如每隔30年,两大区域的政策可以相互调换一下,从而保持两大区域的人口数量和性别的相对平衡。

    总之,我认为计划生育政策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其长远有效的实施。

    第四篇:笔记

    读书笔记

    读者将自己在阅读时获得的资料或者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在阅读时,人们或摘录各种精彩词句、至理名言,或归纳书中的重点内容,或表达对文章内容的感受体会,形式多样。它既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也是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的一种好方法和好形式。目录

    1笔记格式 2笔记写法 3热门读书笔记 4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笔记 ? 1笔记格式

    它不同于读后感,虽然也有几种分类,但有一些要求是相同的,希望你交来的作业,能够符合这些基本的要求:

    一、标题

    二、下面写书名、作者、全书字数、出版社等资料以及你的阅读日期。(假期布置的是读一本传记)

    三、介绍一下整本书,比如是传主的人生,或者作者写这本书的特色。可参看目录、序言或简介等资料。

    四、重点写你看过的内容,做些摘录,写写感受。(最吸引你的地方详写)补充:抄录原文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摘录的后面,最好对摘录内容进行点评、比较、分析等。2笔记写法

    它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笔记。这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前人的写作,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1)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即记录自己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的体会和感想。可以着重谈一点或几点自己感受最深的体会,可以对正确观点补充发挥,或对某一错误观点加以分析、评论和批判。

    (2)摘录笔记。就是把书籍或文章中一些重要的观点,精采的描写,或与自己的学习有密切联系的词句或数字材料,按照原文准确地摘录下来,便于查找应用。

    (3)提纲笔记。就是把一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分段写成提纲,以便于分清文章的层次,抓住中心,记住要点。

    (4)提要笔记。即把一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地写下来,以便于我们理解、记住全文的内容,锻炼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也有助于复习、参考

    写读后感或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已。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

    常用的形式有:

    提纲式—— 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摘要式

    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精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索引式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抄录原文式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评注式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

    评注式读书笔记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评注读书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鄙,然亦足以惩奸矣。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寥寥六十字,写尽三态。(鲁迅《集外集拾遗·书苑折枝

    (二)》)

    补充原文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心得式

    心得式读书笔记,即读后感。是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常用方法有:札记,它是摘记要点与心得结合的产物;心得,也叫读后感。将读书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综合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并记录下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

    札记

    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

    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综合读书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上述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不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目是都是为学习、工作、科学研究和写作服务。作笔记时开始可采用摘要式,以后读书多了,有了比较,产生了看法,就可以写译注式,至于心得式是更进一步了,它是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1]??。

    水浒传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4-07-23来源:读书笔记 手机版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祖籍:江苏兴化。《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小说的先河。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它的内容写的是当时社会黑暗,官府腐败,地痞流氓和官府串通,欺压老百姓,官逼民反,农民被迫爆发出了自己的力量,走向反抗的道路。故事的情节描述的跌宕起伏,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一代佳品。

    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从聚义梁山,受到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故事。读完此书,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和“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情节:当时林冲被发配沧州,差点被两个衙役结果了性命,最后多亏鲁智深一路跟踪,拔刀相助,救出林冲。本以为很平安,可朝廷又让林冲看管沧州城外的山神庙,陆虞侯等也暗自跟踪过来。在山神庙,当时天下着大雪,刮着大风,林冲要去买酒,保暖身体,回来的路上,偶尔听见陆虞侯和富安设计圈套害自己,最终林冲被逼杀他们。这不就是“忠”和“义”吗?

    令人崇敬的好汉们哪,我将铭记你们于心;令人发指的小人们哪,我将憎恨你们到死;可歌可赞的巾帼女哪,我将敬佩你们千年;梁山泊的一百单八将,你们为了自由,为了摆脱军官的束缚,无畏地抗击,勇敢地杀敌,无论你们成功与否,我都是为你们加油打气的支持者。?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品《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主要回忆了作者小时候的事情,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城南旧事》读书笔记400字,欢迎阅读。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400【一】

    前几天,我看完了《城南旧事》这本书。刚看完,我的感受犹如山泥倾泻一般涌了出来。

    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林海音在童年发生的事。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惠安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这几部分。

    首先,惠安馆主要是说林海音在惠安馆发生的事。惠安馆里有一个女人,名字叫秀贞,人人都说她想自己的孩子想疯了,但林海音并没有嫌弃秀贞,依然与她交往,由此看出林海音非常有同情心。后来才发现,原来林海音的朋友妞儿竟然是秀贞的女儿,林海音促使她们母女见面,我觉得林海音心地特别好。最后,林海音为了让他们母女见面,不但给了她们一只金镯子,而且自己也病倒了,整整昏迷了十天。这里可以看出林海音是个为人着想的人。

    还有一部分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这一章主要说林海音毕业后,爸爸去世了。林海音毕业那天她的爸爸就病倒了,到她毕业典礼过后,厨子老高把消息告诉林海音后,林海音十分冷静,只是说了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这里可以看出林海音在打击前十分冷静,也十分爱爸爸。

    最后,我觉得《城南旧事》想告诉我们童年有悲有喜,不论是悲是喜,都要乐观面对。童年是美好的,但乐观的童年更美好。

    《城南旧事》,真的让我学会不少!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400【二】

    寒假期间,妈妈带我去图书馆买老师推荐的书,我把书买了回来,便聚精会神地看书,我最喜欢林海音奶奶写的《城南旧事》这本书。

    《城南旧事》就像是一幅幅怀旧的黑白照片展现在我的眼前:缓缓的骆驼队、惠安馆、胡同的井、闹市僻巷、草垛子,还有这些地方所浮现的人物:冬阳下的骆驼队、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子秀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陪伴英子度过多彩的童年生活。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样一个片段:秀贞总是让人家讨厌,可本性善良的小英子却对她不离不弃,总是找她聊天。后来,小英子察觉到妞儿是秀贞的女儿时,便找一切机会让她们见面,然后把妈妈最珍贵的金镯子送给她们,让她们去找妞儿的“爸爸”。让我喜欢的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英子。她那种善良、聪明、勇敢的性格和那种单纯乐于助人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我,一个六岁小孩子竟懂得爱,懂得友谊,值得我们都要向英子学习。

    我们的童年虽然无忧无虑,却没有英子过得精彩。就让我们用善良纯真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去拥有多彩幸福的童年吧!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400【三】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记述的自己小时候在老北京的那一段童年生活,文中的每一处都深深的体现了“我”对那一段早已过去的童年的深深的怀念,读了这本书后,难道自己的童年不会浮上心头吗?

    文章主要写了《冬阳·童年·骆驼队》,《惠安馆》,《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落了》,这五件事。从一开始的“我”还是那样天真,还在冬阳下学骆驼咀嚼,到小学毕业了,到医院看望爸爸经过花园时,看见了爸爸的花落了,自己也不再是小孩子了,中间的那一段美好的童年生活,早在时间的流逝中悄然而去了,剩下的,只是那一段美好而又模糊的回忆。

    在《城南旧事》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冬阳·童年·骆驼队》。那文中的小英子所做的那一些“傻事”,不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童年时的写照吗?可年复一年,“我”长大了,那在冬阳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多么想念自己的童年啊!”是啊,文中那扣人心弦的语言,把我们难忘的童年一次又一次的从脑海中浮现出来,童年是多么的难忘。

    “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这是书中的最后一句,随着“我”的童年逐渐走向尾声,我对童年的怀念又加深了一层,读了这一本书后,难道自己的童年不会浮上心头吗?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400【四】

    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有不少的收获;每一次阅读,我的心灵都会被深深地震撼。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城南旧事》的小说,里面有活泼可爱的英子、严厉的爸爸、“疯子”秀贞、热情的宋妈、“小偷”„„其中,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小英子认识了一位厚嘴唇的年轻人,并和他成为了好朋友,而且立下“我们看海去”的约定,英子在荒地里见到了一块铜佛,警察根据英子的线索,把厚嘴唇的年轻人给抓走了。

    这位年轻人是为了自己的弟弟上学才迫不得已偷了东西。我仿佛看见了一只小小的萤火虫,在茫茫的天空中漂泊,它没有像蜜蜂一样的黄金宝库,也没有像蝴蝶一般的美丽衣裳,它只有默默地为弟弟献出自己的热光,为他带来黎明前最后的希望。

    记得有一次,我表妹来我家,她管我要糖吃,我就把糖都藏起来,拿出一个妹妹最喜欢吃的棒棒糖,我在她面前,小心翼翼的刨开糖纸,放在嘴里,说:“嗯,好好吃哦!”妹妹气得直跺脚,哭了出来。

    还有一次,妈妈给他了一个玩具,我就抢过去,藏起来,她又一次被我气哭了,我还高兴地不得了。

    看完这篇后,我惭愧的低下了头。这个年轻人处处为他弟弟着想,可我呢,却总是欺负妹妹。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它就像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它就像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它就像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然而,每一个人的童年岁月都不一样,酸甜苦辣,就像一个五味瓶,灌满我们的童年生活。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400【五】

    今天,我读了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品《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主要回忆了作者小时候的事情,文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上个世纪的老北京。这本书由五个篇章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胜似亲人作文)

    本文主人公林英子住在北平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胡同里有一位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子”秀贞,她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因为秀贞太思念自己的女儿,经常说一些疯话,小孩子们都不敢靠近它,而小英子对她非常同情,帮她寻找她的女儿。聪明机智的小英子仔细寻找,原来她的朋友妞儿就是秀贞口中的“小桂子”,小英子帮助她们母女相见并逃离了北平,结果母女惨死在火车轮下。

    最后,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和她丈夫也走了,英子随家人乘着马车,离开了北平。

    小英子聪明、善良、可爱,用她的纯洁的眼睛旁观着这些悲欢离合,用单纯的心体会这悲欢离合,英子的世界中充满了疑惑,她身边的人一一与她离去,甚至永别。

    看完《城南旧事》,我的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书中刻画的人物淋漓尽致,即使闭上眼睛,她们的影子还会浮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一本童年回忆的美丽和忧伤的书,是一本有益的书。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400【六】

    《城南旧事》讲了在旧时代北京城南里,小作者的一家,以及作者和周围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心中有莫名的痛楚。是为宋妈的孩子没了悲伤?还是为秀贞的孩子被送人难过呢?难道是为那个草丛里蹲的那个贼被逮到?或许为作者的父亲病故,替作者伤心?——脑海里的画面一幅接着一幅,像电影一样,让我的思想久久不能平静。然而令我灵魂惊醒的却是一句英子爸爸说的一句话:“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面对许多我们不愿做的事,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在这时,我们怎么做呢?无论有什么困难,不要退缩,要迎难而上,就能闯成功。这是英子的爸爸激励英子的话,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受启发的一句话。这就好比你去登山,看到山顶那么高,你会退缩,可当你硬着头皮爬上顶峰时,回头望望,其实并不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我们人生中无数的第一次。胆怯、迷茫、不知所措会像绳索一样束缚我们的手脚。我们要怎么办呢?硬着头皮去做、去闯!我不做停下脚步的投降派,我要做第一个冲向前方的战士,去迎接胜利的光明!

    第五篇:笔记

    (四)“发现大师”

    这实际上是一个写作教育与阅读教育的结合的问题。我们比较强调创新,并有“创新作文”的提倡,这是针对当下写作中的人云亦云的平庸状态提出的,自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作文创新应该是一个最终的目的或最后的结果,要达到创新,是需要学习与训练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不能忽略“模仿”与“积累”这样的环节,这一点对于学习写作的中小学生是尤其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学生的写作应该从模仿开始,这就好像学写字要从“描红”开始,年龄越小的孩子的写作教育越要重视模仿,从初小入学到高中毕业,是一个以模仿为主到逐渐摆脱模仿,走向独立的创新写作的过程。除了必要的写作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的介绍,以及相应的训练(造句,谋篇,为使学生掌握某种表现手段而进行的专门性练习,等等)之外,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揣摩范文的写法,从中学习“可以怎样写”。

    在作文教学中,也应该抓住“修改”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己改,也可以采取学生相互改,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修改,一边改,一边议论“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是一种最容易见效的“不应该怎样写”与“应该怎样写”的教育。而这背后,也还隐含着一个教育理念,即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的批评的精神,要告诉学生:所有的文章(包括范文)都是有缺憾,是可以而且应该不断修改的,因而是可以质疑、批评的;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与批评,不要把自己的思考、认识与表达凝固化,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校正与发展自己的思考与表达。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应该让学生养成这样的“喜欢读,并且每读必写”的习惯。我们主张“开卷有益”,提倡一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随便翻翻”式的自主的自由阅读,因此,读书笔记的写法也是随意而自由,是由简单到复杂,更准确的说,是时而简单,时而复杂的;可以是佳句的摘录,书的内容提要,可以是零星的感想,由此而引发出的自由联想;可以因共鸣而写心得,借题发挥,也可以因意见不同而与作者辩驳;可以三言两语,也可以长篇大论,写成鉴赏式的或研究性的文章,等等。

    三、“写作状态”与师生的生命互动

    所谓良好的写作状态,就是学生不仅感觉到有许多东西(感觉,感悟,故事,景观,形象,思想,看法……)要表达,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而且打开了表达的思路,对如何表达有了或者明确,或者朦胧的感觉,处在这样一种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中,写出文章就是“水到渠成”,用文学的语言说,是“从心底里自动而自然地涌出”,而不是被动地“逼”出来的。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让孩子望而生畏的训导者、审判者的角色预设,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兄长,以至朋友的地位,首先要相信学生(这是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信任感的前提),对学生可能向你倾诉的一切怀着浓厚的兴趣与期待(想一想,一个孩子向你敞开心扉,你将面对一个你既熟悉又陌生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并有一种理解的同情(要能够设身处地:“假如我也是这个学生……”)。这样才会有轻松、自然的倾诉气氛,才会有师生之间的真正平等的自愿的倾诉与倾听。

    在对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体现在他的语言的启发性与暗示性,前提是教师主体的投入,教师是以自己的真诚的,有爱心的,充满幽默感的,平等的,亲切的语言,营造一种自由创造的气氛,设置一种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入其内,即所谓进入写作状态,而言于外,即以文字表达出来。教师要善于等待,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寻找材料,酝酿,构思的过程;还要“因材施教”,个别重点辅导;三要建立学生写作档案:记录每次写作的进步与问题。

    作文的评价。这里首先也依然是一个观念与姿态的问题:绝不能充当审判者,用自己的权力,扼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作文,那里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发现,这都是他的精神财富,即使是某些不足,甚至错误,如果引导得当,也会转化为一种财富”。教师的责任,正是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积极因素,包括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并且帮助学生将其提高为一种更为自觉的努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写作与内在精神上的问题,通过总结经验,转化为一种写作与精神财富。总之,作文评价绝不能压抑学生的写作欲望,而应该使学生感受到“我表达了,我受到尊重,也使别人(首先是老师)受到启发”的乐趣,这就是所谓“享受写作”。同时,也使学生因为某种写作的成功而增强自信;又因为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产生新的试验,新的创造的冲动,从而为下一次作文时较快较好地进入写作状态奠定了基础,这就达到了一个作文写作的良性循环。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认为,应该抓住三个环节,一是修改,二是总结,三是展示。而这三个方面,都不能只是教师的单方面的行为,而应该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修正与自我展示,自我总结,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相互修正、展示与总结。

    四,作文三阶段:“儿童趣味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 小学阶段,特别是初小阶段的写作教育必须强调三个原则:一是写作先于阅读,口头写作先于书面写作,即先说再写,在说的基础上写,有的教师主张把学生的最初写作称为“写话”,这是有道理的。二是群体性,要把教学群体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让写作教育在同学之间的七嘴八舌中进行,在集体的活动中进行;三是将写作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恢复类似原始人的音乐、舞蹈、绘画、诗歌的混融状态,即引导学生边唱,边画,边跳,边说,边写,在游戏中学习写作。不必给小学作文教育以过多过重的任务,它如果能够使学生感到写作是一件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非常有趣的事,因而愿意写、喜欢写,并且初步养成写作的习惯,学会一些简单的表达方式,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初中阶段最关键的是要唤起学生的自觉的自我表达意识,具体的说,应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两个基本的写作观念,即“是自己要写,而不是他人要自己写”,“是为自己写,而不是为他人写”。“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其次,还要强调“正确,准确地表达自己”。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写作的“基本功”的训练,即字、词、句、谋篇布局的训练。我曾多次说过,在教育改革中,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不写(少写)错别字、词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这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达到的,第三个方面的要求,即“有创意地表达自己”。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与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样一些基本的表现手段,以及必要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表现力。高中阶段,我们提出了“公民自由写作”这样的概念。



    推荐阅读:
    人口社会学笔记
    刮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2024,四川新能源产业概况
    新产品开发的必备因素专题
    历年11月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