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七号文库 高中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含五篇)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花无言 时间:2024-09-26 03:13:12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

    一、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 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

    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

    三、解释重点实词

    甚蕃(很多)陶渊明独爱菊(惟独)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表示转折)(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清水)(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蔓延)(分枝)香远益清(更加)(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亲近而不庄重)

    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畅通 挺直)

    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五、写作手法:

    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六、结合文意,自拟对联

    ⑴周氏爱莲比君子 陶公喜菊胜群芳 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七、填空题。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⑵本文写作顺序是先总后分,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⑶作者开篇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⑷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

    ⑸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⑹作者以莲花自况,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⑺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⑻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⑼本文的线索是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⑽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⑾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⑿第二段文字从句子的用途看,采用了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从修辞手法看,采用了排比、反问、比喻修辞手法。

    ⒀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格高尚的人。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上寄予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操。

    ⒁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⒂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议论,文中“谓” 能集中体现出来。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⒃《爱莲说》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作用是开篇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继而描写,突出形象;卒章议论,在于赞美。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

    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爱慕富贵的人多,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作者的知己少

    ⒅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贵人,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视”的情感。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赞美”的情感.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比喻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

    1、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与李宽、韩愈、张拭、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24年版)。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学创始人、二程(程颢和程颐)的老师。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人民的赞赏。

    这篇文章是周敦颐做南康(今江西庐山市)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儿,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过分艳丽,(它的柄)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

    第二篇:《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

    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

    三、解释重点实词

    甚蕃(很多)陶渊明独爱菊(惟独)世人盛爱牡丹(非常)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表示转折)(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清水)(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蔓延)(分枝)香远益清(更加)(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亲近而不庄重)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畅通 挺直)

    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五、写作手法:

    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六、结合文意,自拟对联

    ⑴周氏爱莲比君子 陶公喜菊胜群芳 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七、填空题。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⑵本文写作顺序是先总后分,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⑶作者开篇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⑷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

    ⑸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第1页 010-82609600

    ⑹作者以莲花自况,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⑺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⑻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⑼本文的线索是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⑽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⑾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⑿第二段文字从句子的用途看,采用了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从修辞手法看,采用了排比、反问、比喻修辞手法。

    ⒀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格高尚的人。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上寄予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操。⒁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⒂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议论,文中“谓” 能集中体现出来。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⒃《爱莲说》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作用是开篇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继而描写,突出形象;卒章议论,在于赞美。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

    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爱慕富贵的人多,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作者的知己少

    ⒅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贵人,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视”的情感。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赞美”的情感.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比喻

    八、主题思想。

    ①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九《爱莲说》分段:

    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十、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⑶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⑸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⑹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⑺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⑻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⑼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⑽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第2页 010-82609600

    ⑾《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⑿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⒀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⒁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⒂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⒃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⒄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十一、问答题

    1、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

    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6、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

    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第3页 010-82609600

    态度?

    答: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

    1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16、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

    1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18 本文的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这样有什么好处? 答:骈散结合.使人读起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致.十二、拓展延伸发挥题:

    1、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答: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梅花,你傲立雪中的高洁,坚忍不拔的毅力,卓尔不群的品格,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2.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 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

    5.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答: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6.《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答: 三种:1隐逸的人生观;2贪图富贵的人生观;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现象?请你结合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受.答:比喻人在浑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主观试题答案自拟.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第4页 010-82609600

    第三篇:《爱莲说》知识点

    爱莲说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4、《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5、《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

    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

    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

    颐()甚蕃()淤泥()濯()清涟()枝蔓()亵玩()隐逸()噫()

    三、解释重点实词

    甚蕃()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中通外直()

    四、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普遍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五、1、特殊句式 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2、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六、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全文的中心句是:

    ⑵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⑶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⑷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⑸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⑹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⑺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⑻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

    ⑼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 ⑽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

    十一、问答题

    1、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

    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6、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7、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12、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

    八、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五、写作手法: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 “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 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 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六、结合文意,自拟对联

    ⑴周氏爱莲比君子 陶公喜菊胜群芳 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七、填空题。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⑵本文写作顺序是先总后分,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⑶作者开篇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⑷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

    ⑸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⑹作者以莲花自况,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⑺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⑻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⑼本文的线索是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⑽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⑾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

    目的。

    ⑿第二段文字从句子的用途看,采用了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从修辞手法看,采用了排比、反问、比喻修辞手法。

    ⒀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格高尚的人。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上寄予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操。⒁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⒂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议论,文中“谓” 能集中体现出来。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⒃《爱莲说》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作用是开篇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继而描写,突出形象;卒章议论,在于赞美。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 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爱慕富贵的人多,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作者的知己少

    ⒅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贵人,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视”的情感。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赞美”的情感.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比喻

    十二、拓展延伸发挥题:

    1、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答: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梅花,你傲立雪中的高洁,坚忍不拔的毅力,卓尔不群的品格,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2.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 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

    5.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答: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6.《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答: 三种:1隐逸的人生观;2贪图富贵的人生观;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现象?请你结合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受.答:比喻人在浑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主观试题答案自拟.

    第四篇: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是一篇精彩的课文,里面也是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学习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爱莲说的说课稿,欢迎大家的阅读。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对于九年级来说则更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3、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4、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八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很啊抓基础,确保他们合格毕业。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活动安排:搜集写作背景给予本课相关的链接。

    2、教师课前活动安排:准备好幻灯片和上课所用媒体;教学资料。资料如下:

    写作背景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宋史》上说他“博学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的话,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江西南康郡为官期间,亲自率领部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并独出心裁地把莲池叫“爱莲池”。每当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倾心欣赏,全神思索。经过酝酿、构思、推敲,终于写下了流芳百世的篇章《爱莲说》。

    (四)教学流程

    (1)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

    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在回忆诗句的过程实际是检查学生的积累。在交流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笔记的形式积累诗句获得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学习内容:(多媒体展示)

    ①什么是“说”?

    ②关于作者的情况。

    ③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④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这篇课文已经学过,以上几个问题没必要过多讲解,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索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探究文章的内容,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①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②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③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

    ④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⑤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复习已经学过的写法。是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意知识点的整合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加深课文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时整理。)

    (5)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

    “莲花”与“君子”的联系。

    (这个教学环节用3分钟,目的是通过探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指导背诵: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目的是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掌握。)

    (7)、课文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作者的思想过时吗?

    (这个教学环节用2分钟,从课程的设计来看,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来看能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从问题的设计上,从体现梯度。)

    第五篇: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难点】

    学习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这些图片上是什么花呀? 没错,就是美丽的莲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菡萏。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志士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人咏荷的诗句?(接力展示)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嗯,这位同学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下一位同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再下一位同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再下一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两个即可)大家的课外积累真丰富啊!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莲有关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音频,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两个词句的翻译即可。2.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翻译全文,概括文章大意。(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喜爱莲花呢?你从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快速阅读,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小组讨论)明确:生长环境——高洁、质朴,体态、香气——正直、芳香,风度——清高

    3.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1)菊花有怎样的衬托作用? 明确: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个“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2)牡丹有怎样的衬托作用? 明确: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展示牡丹的图片)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不愿意)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4.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一再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几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同桌交流)明确:菊花——隐逸者——惋惜(正衬)牡丹——富贵者——讽刺(反衬)莲花——君子者——赞美

    5.纵观全文,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莲花的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以莲花自比,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四)拓展延伸

    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玫瑰——象征火热的爱情,爱情的美好以及对爱情的向往。)(五)小结作业

    本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衬托、托物言志)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某种植物的喜爱以及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板书设计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五、教学反思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含五篇)
    2024脱贫攻坚个人自查材料引言(5篇可选)
    老师我想对你说日记[共5篇]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主题作文(含五篇)
    经典幼儿故事三年级范文大全
    上一篇:作文锦集(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