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知识产权合同 其它礼仪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精选合集)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星海浩瀚 时间:2024-05-28 03:05:24

    第一篇: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相信自我是成功的基石,完善自我是成功的阶梯,突破自我是成功的钥匙,合谋共处是成功的翅膀,确立目标是成功的起点,付注行动是成功的号角!古代文人也不乏这种精神。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 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用一句名言回答)

    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

    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

    ③不应而还 音 义

    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答:

    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答:

    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

    ③虽有至道()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推敲《诗话总龟》

    【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阅读训练】

    1.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退之立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瞑 D.怅恨久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 炼之未定

    ③观者讶之 ④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3.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

    答:

    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阅读训练】

    1.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愚公者,年且九十。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执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译文:4.作 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

    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3.A 4.略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 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见译文 4.C5.一丝不苟 天才出自勤奋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1.①zhì;同“识”记 ②shuì;劝说 ③xuán;同“旋”,转身 ④cuō tuó光阴消逝 2.D.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4.C 5.要点: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1.①提出疑难 ②也许,或许 ③增加知识 ④判断,解决 2.C.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4.好学尤当勤问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进 ③虽,suī;即使;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

    【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B 2.①想到②锻炼,此指反复思考 ③惊讶 ④详细 3.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2.B、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拿 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第二篇: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

    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

    ⑥曷不听其所为?

    16、翻译下列句子:

    王冕者,诸暨人。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17、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9、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七、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20、加点词的意思

    去:()方:()欲()还:()

    21、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2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3、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八、日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24、解释加点字:

    1、是非君子之道()()

    2、以待来年然后已()

    25、翻译下面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

    (2)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译文:

    九、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 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始折旋疾徐()

    乃四顾胆落()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译文:

    椎鼓径进……

    译文:

    28、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29、解释加点的词。

    (1)将援引射之()(2)宜燔()(3)烹燔半焉()(4)已而索雁()30、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 只是致力于读书.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12.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14.对比,立志。

    15.给加点字解释

    捉:捡

    掷:扔

    废:放下

    观:观看

    16.句子翻译:

    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17.略。言之成理即可。

    18、①我想要去楚国 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9、①南辕北辙或 背道而驰

    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20、:(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

    21、(老妪)

    (以前的知识)

    22、答: 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24(这)(做法)

    2、(停止)25:(1)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3)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26、慢 看

    27、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28、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自满或应该不断进取)

    29、牵引 应当 烧 寻找

    30、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

    31、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第三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外训练

    (一)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②反归取之()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反归取之()

    ②何不试之以足()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答:

    (三)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

    ③特与婴儿戏耳()④婴儿非与戏也()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四)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席上啖菱()②或曰()

    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③臣闻之()

    ④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加点词的意思

    去:()方:()欲()还()

    2、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七)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 ②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处: ③复徙居学宫之旁

    徙: ④遂居焉

    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②此可以处吾子矣

    3、你从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得到什么教益?

    (八)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子之少也

    2、翻译句子

    孟母以刀断其织。

    旦夕勤学不息,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加以评点么

    (一)1、① 跑 ② 放下 ③ 希望 ④ 自己

    2、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二)1、① 坐 座 ② 反 返

    2、D 度

    3、① 尺码 ② 履 ③到、往、尺码

    4、①(你)怎么不用其所长脚试试它呢?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呀。

    5、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言之成理即可)

    (三)1、① 同“汝”,你 ② 回来 ③ 罢了 ④ 开玩笑

    2、D

    3、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妈妈欺骗儿子,儿子自然不信任自己的妈妈,不能以此作为一种教育。

    4、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意思对即可)

    (四)1、① 吃 ② 有人 ③ 剥掉 ④想要

    2、B

    3、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4、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五)1、①晚 ②怎么 ③ 听说 ④ 好

    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六)1、离开

    想要

    回去

    2、老妪

    以前的知识

    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七)1、游戏,玩耍

    安置、居住

    搬家

    2、经常把处理丧事作为玩耍。这里可以用来安置我的孩子了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熏染太重要 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

    (八)1、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故:原因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 副本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划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 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

    5、翻译下列句子。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7、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三、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解释文段中划横线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 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

    9、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四、日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11、解释划横的字:

    1、是非君子之道()()

    2、以待来年然后已()

    12、翻译下面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2)是非君子之道。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

    五、睹雁烹燔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3、解释划横线的词。

    (1)将援引射之()

    (2)宜燔()

    (3)烹燔半焉()

    (4)已而索雁()

    1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究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译文: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译文: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译文:以前有个人看见雕雁在天上飞,想挽弓将它们射下来,说:“(要是)射下来了就煮来吃。”这人的弟弟争辩道:“停在地面时猎取的雁适合煮来吃,飞翔时射下来的雁适合烤来吃。”两个人就这样争吵不休,便去请社伯评理,社伯让他们把雁剖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于是他们再去找雁,但是雁已经凌空飞走很远了。

    参考答案

    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 只是致力于读书。

    4.(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5.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6.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7.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8.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9.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10.对比,立志。

    11(这)(做法)

    2、(停止)

    12:(1)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2)这不是君子的行为。(3)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13、牵引 应当 烧 寻找

    14、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

    15、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第五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外文言文训练一(教师卷)(整理:高亦梅)

    一、中考课外文言文考点:

    (一)解释词语;大量积累课内文言文中重要实词;归纳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的多种含义。

    (二)断句或翻译语句;

    断句口诀:排比对偶与顶真,修辞提供好条件;名词代词做主宾,前后往往要断句;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

    方法:“留”,就是保留; “补”,就是增补。“调”就是调整。

    意译:进行符合现代语言表达习惯的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即可,不必字字落实。

    (三)内容理解。一般为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常考内容和题型:

    1、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内容的把握;

    2、分析人物的特点,谈对人物的看法,有时要求结合选文;

    3、谈启示,悟道理。

    【阅读理解小诀窍】

    1、以注解题。就是用注释来帮助疏通文意、答题。

    2、以题解题。(1)借助标题来理解文意和答题,标题往往就是对内容或主题的概括;(2)借助题干中的信息来理解文意和答题。

    3、以文解题。就是利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答在文中,要学会利用文中的关键句。

    4、以理解题。“理”就是事理、逻辑。答题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进行推理。

    二、中考真题:

    2024年附加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0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好处就是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称:称赞

    (2)不知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法:效法

    2.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2分)

    (1)问元方父亲为官时如何赢得称赞;

    (2)问自己和元方的父亲谁效法谁。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4分)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参考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令尊在太丘县认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2024年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淳熙中,张说颇用事,为都承旨。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①②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乃命再赐。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而罢。(选自周密《齐东野语》)

    [注]①张说(yuè):人名。②都承旨:官名。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奏欲置酒延众侍从邀请.

    (2)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邀请.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3.张说“附奏”的目的是什么?(3分)

    陈良祐未到,“用事”的张说内心不快,想皇帝惩罚他。

    (这道题难在文中并没有刻画良祐,我们只能从另一个角度——刻画张说时所用的“用事”一词作推测。)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陈良祐是个怎样的人。(3分)

    根据选文中“张说颇用事”,而他上奏获准请客时大家都去捧场,独陈良祐不参与,由此可看出陈良祐看不惯张说“用事”,不畏权势,为人正直。

    参考译文:

    淳熙年间,张说很有权势,担任都承旨的职务。有一天,张说上奏说想要宴请各位侍从。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说:“我要赐酒肴为你助兴。”张说拜谢。回去后就约请客人,到了日期,客人们全都到了,只有兵部侍郎陈良祐没到,张说很不高兴。不久,中使带着皇帝恩赐的美酒佳肴到了,张说上表感谢皇帝,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原本奉了圣旨,而后才敢邀请客人的,唯独陈良祐不到,他这样做违背了皇帝的旨意。”(中使)上奏后,皇帝回头对小黄门说:“张说的宴会还没散吧?”小黄门回答说:“他既然是奉旨请客,一定会通宵达旦的。”皇帝就命令再次赐酒肴给张说。张说十分高兴,又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多次召请陈良祐,他终究不肯来。”天快要亮的时候,忽然听到报告说皇帝任命陈良祐担任谏议大夫。客人们正在尽情欢乐,听说了这件事,都怅然失意地散去。

    2024年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适巨绅家将嫁女适:恰好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谕:告知,使„„明白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第二天要全城严查的风声。而这这二人还要多次出入城门并不带行装,不得不令人怀疑。他们这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③

    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

    (1)盗贼: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

    (2)于成龙: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

    参考译文: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贼。”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2024年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言默戒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或旦而不鸣或:有的(2)皆足取祸也取:招致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2024年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

    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释】1.武阳君:苏轼的母亲。2.鷇 kòu:初生的小鸟。3.忮zhì:凶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信于异类也(使„信任)(2)去人太远(距离,离)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

    因为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或:因为(主人)对

    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例: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它动物,要与其它动物相互信任,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参考译文:

    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

    三、实战演练

    (一)刘羽冲,性孤僻,好讲古制。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1、解释加点的词。(2分)

    (1)会有土寇(恰逢)(2)沟洫甫成(刚)..

    2、断句。(2分)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

    3、文段叙述了刘羽冲的哪几件事?

    (2)得到古代水利著作,在一个村子里试验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

    4、他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他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他只会死学知识但不会变通运用。

    参考译文:刘羽冲,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难道是欺骗我的吗?”每天像这样说千百遍,只有这六个字。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式或态度来伤害其它动物。(1)得到古代兵书,苦读后训练乡兵,镇压造反,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

    (二)肃王与沈元用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出使(2)暇日无聊:空闲 ..

    (3)元用素强记: 向来(4)取纸追书之:书写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3、请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

    4、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方面让沈元用“骇服”。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

    参考译文: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空闲时间无事可做,就一同游览寺院,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于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没有遗漏的。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

    (三)解元传

    解(xiè)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青涧都虞侯④。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⑥,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閤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擢:提拔。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敌 骑 数 千 四 面 集 / 元 掷 身 陷 阵 / 左 右 鹘 击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世忠忧之:以„„为忧,感到担忧(3)备悉敌情:详细,详尽 ..

    3、翻译下面语句:“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3分)

    (士兵们)听说金兵大队人马逼近,惊讶不已,军心动摇。

    4、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力大无比,本领高强(2)智勇双全,战功卓著

    参考译文: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县人。浓眉俊目,容光焕发,高大挺立,神彩照人,臂长过膝,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外号“小由基”。能用绳索拉着犀牛(让犀牛)倒着走。曾经骑着骏马驰骋奔突于敌阵之中,来往如飞。

    当初,解元从保安军德清砦起兵,功劳累积而担任清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解元为韩世忠麾下,被提拔为偏将军。韩世忠到下邳后,士兵们听说金兵大队人马将至,大家都很惊恐,军心动摇。韩世忠对此感到很担忧。解元于是率领二十余骑兵悄悄出发,擒拿金兵数人,详细了解到敌人的军情。不久又再次出击,遭遇敌骑兵数千人从四面包围了解元,解元奋不顾身,冲入敌阵,跃马横枪,像鹘一样左右猛击,大呼一

    声,声音震动刀剑铠甲。敌酋长大惊,落下马逃跑了,其余金兵惊惧退避,望风而逃。解元以功被授予门宣赞舍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

    ②③④

    ⑤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众寡:人数少。④建:提出。⑤吴会:吴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2分)

    A.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B.乃建奇策/策之不以其道 ....

    C.身使孙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D.江南悉平/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1)躬耕于野,不求闻达。(2分)

    3、从文中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3分)

    有超群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有特别的雅量。(政治才能、军事才能、特别的雅量各1分,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4.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3分)

    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每点1分。用文段中相关语句回答也可。)

    参考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身高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战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并投降曹操,而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有特别的雅量,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和曹操交战,大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全都平定了。后来诸葛亮帮助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亲自在田间耕种,不谋求扬名显达。(3分)(躬、耕、求、闻达各0.5分,表述1分)。



    推荐阅读: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精选合集)
    捐赠书籍倡议书2024[精选5篇]
    小雪节气寓意_小雪节气习俗(共5则范文)
    创建文明城市的手抄报精简又漂亮(5篇材料)
    精美又漂亮春节手抄报内容(共五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