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工作计划 应用文书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我看老子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寂静之音 时间:2024-08-28 22:07:4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我看老子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

    我看老子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

    来源: 作者: 出处:巧巧读书 2024-02-18 进入讨论组

     关 键 词:人力资源管理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思是说,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既可参透老子学说,以观察其对现代中国人思想深出的许多固有观念,明了管理思想轨迹;又可从老子智慧的言论中觉悟出许多具体的管理技巧和手法,《道德经》管理思想对企业领导者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老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企业的成长发展靠的是企业的社会主体——人,因此对人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被现代企业家所重视。

    1、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这里的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本原和实质,或说是一种规律。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达之意。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人的管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规律的,如果说有的话,那也只能是“以人为本”,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人在社会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行为结果等等都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正因为这“道”具有的只是一种共性的特征,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条件、问题不一样,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生搬硬套的,唯一所能做的也只是正确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积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借鉴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失败的教训,结合自身企业人力资

    源管理的实践,遵循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客观规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努力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制高点。

    2、人力资源管理之“法”

    这里的“法”,可以理解为方法、技巧,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人力资源之“法”。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具备“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博大胸怀、宽广胸襟。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员工要“公”,要从员工的利益角度考虑,对员工的培训、考核、晋升、提薪都要公平、公正的进行,客观的分析员工的个人整体水平,不能掺杂有任何一点自己的私心,要以员工的心意为自己的心意,以员工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比如说在考察一个员工的水平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凭借平时的印象来完成,而要以他的本人的个体水平(即追求卓越的渴望度、前瞻主动性、专业造诣情况、分析概括能力、谋略策划能力、自我功效、情绪管理能力、执着专注力等)、人际水平(即组织用人能力、培养下属能力、诚信正直度、说服感召力和行为塑造力等)、组织水平(平级合作、市场意识、管理上级、组织觉悟、关系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讨论评价。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无为而治”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貌似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提倡“无为”,实则“无不为”。这里所说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为”,并非要求人们毫无作为,听从命运的摆布,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运用撼人心灵的艺术手法实施管理,强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每一项管理措施既合乎倒立,又激发民情;理治于外,情感于内,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无为而以为的境界。老子曾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51章)即创造他但不占有他,提高他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培训他但不去主宰他,让企业的员工真正的感到主人翁的地位,这也许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所在吧!

    3、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识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老子提出了大国与小鲜的原理,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意思是治理一个国家好象箭小鱼一样,不可乱翻动,翻的多,小鱼要碎,损坏鱼型,烹时要掌握火候,不能大也不能小,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要恰到好处,这样煎成的鱼好吃亦好看。其实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也是这样的道理。人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企业中本身人际呈现多层关系,存在着领导和被领导、单位同单位、技术人员和工人之间的矛盾,要管好人,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解决好各方面的矛盾,也应本着“烹小鲜”的精神,按照规律,顺应本然去做,不能妄为、妄动。

    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中气以为和”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第42章)。“和”者,原意为互相调和,而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和”即意味者能善于抓住企业员工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在工作过程中,善于让员工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局面,既能有利于把员工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又能更好地加强企业的凝聚力,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种拼搏向上的奋斗趋势,只有这样方能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挥。

    老子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思想很丰富,以上仅仅是择其几点予以介绍,便可看出其中奥妙之所在。老子的思想逐渐被世人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关于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我们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第二篇:老子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

    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有着很深的挖掘价值,本文将从老子思想对现代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的“道”和“法”两个大的影响面来探讨其重大价值,有许多不成熟的见解,望能予以指正。

    正文: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思是说,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既可参透老子学说,以观察其对现

    代中国人思想深出的许多固有观念,明了管理思想轨迹;又可从老子智慧的言论中觉悟出许多具体的管理技巧和手

    法,《道德经》管理思想对企业领导者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老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

    熠,至今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企业的成长发展靠的是企业的社会主体――人,因此对人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被现代企业家所重视。

    1、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这里的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本原和实质,或说是一种规律。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达之意。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之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人的管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规律的,如果说有的话,那也只能是“以人为

    本”,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人在社会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行为结果等等都具有

    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正因为这“道”具有的只是一种共性的特征,而在企业的人

    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条件、问题不一样,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生搬硬套的,唯一所能做的也只是正确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积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借鉴其他企业人

    力资源管理失败的教训,结合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遵循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客观规律,制定

    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努力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制高点。

    2、人力资源管理之“法”

    这里的“法”,可以理解为方法、技巧,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人力资源之“法”。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具备“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的博大胸怀、宽广胸襟。

    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员工要“公”,要从员工的利益角度考虑,对员工的培训、考核、晋升、提薪都要公平、公正的进行,客观的分析员工的个人整体水平,不能掺杂有任何一点自己的私心,要以员工的心意为

    自己的心意,以员工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比如说在考察一个员工的水平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凭借平时的印象来完

    成,而要以他的本人的个体水平(即追求卓越的渴望度、前瞻主动性、专业造诣情况、分析概括能力、谋略策划能

    力、自我功效、情绪管理能力、执着专注力等)、人际水平(即组织用人能力、培养下属能力、诚信正直度、说服

    感召力和行为塑造力等)、组织水平(平级合作、市场意识、管理上级、组织觉悟、关系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讨

    论评价。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无为而治”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貌似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提倡“无为”,实则“无不为”。这里所说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为”,并非要求人们毫无作为,听从命运的摆布,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运用撼

    人心灵的艺术手法实施管理,强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每一项管理措施既合乎倒立,又激发民情;理治于外,情感于内,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无为而以为的境界。老子曾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第51章)即创造他但不占有他,提高他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培训他但不去主宰他,让企业的员工真正的感到

    主人翁的地位,这也许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所在吧!

    3、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识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老子提出了大国与小鲜的原理,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意思是治理一个国家好象箭小鱼一样,不可乱翻动,翻的多,小鱼要碎,损坏鱼型,烹时要掌握火候,不能

    大也不能小,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要恰到好处,这样煎成的鱼好吃亦好看。其实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也是这样的道理。人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企业中本身人际呈现多层关系,存在着领导和被领导、单位同单位、技术人员和

    工人之间的矛盾,要管好人,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解决好各方面的矛盾,也应本着“烹小鲜”的精神,按照规

    律,顺应本然去做,不能妄为、妄动。

    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中气以为和”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第42章)。“和”者,原意为互相调和,而对

    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和”即意味者能善于抓住企业员工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在工作过程中,善

    于让员工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局面,既能有利于把员工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又能

    更好地加强企业的凝聚力,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种拼搏向上的奋斗趋势,只有这样方能使企业的人力资

    源得到更好的发挥。

    老子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思想很丰富,以上仅仅是择其几点予以介绍,便可看出其中奥妙之所在。老子的思想逐渐被世人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关于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我们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第三篇:浅析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

    浅析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

    ——老子《道德经》管理思想启示之二

    中国管理传播网(域名:http://manage.org.cn)

    作者:张向前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4-8-

    31(国立华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11)

    内容摘要: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关键在管理,本文借鉴了《道德经》智慧,分析了管理者的分类,管理者的领袖,管理者的心理素质,管理者知人与自知,管理者功成身退等。

    关键词:现代企业 人力资源 管理者

    现代社会,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关键在管理,随着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扁平化,企业更需要优秀的管理者。《道德经》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勾划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最高境界。所以积极借鉴《道德经》管理智慧,对成就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管理者分类

    老子对古代“君主”进行分类“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第17章)用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可分为四类,第一等,称之为“大上”,即最好的管理者下属只知道有他的存在;第二等的管理者,下属愿意亲近,并歌颂他;第三等管理者,下属敬畏他;第四等的管理者,下属侮辱他。管理者若是诚信不足,下属就不会信任他,所以第一等的管理者凡是深思熟虑,注意自己的每个言行,管理成功了,下属不知道是他故意所为,不会感觉受控制,而是觉得一切顺其自然。

    二 管理者领袖

    如何成为管理者中的领袖,老子以江海为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第66章)江海能汇集一切溪流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溪谷的下游。管理者若要成为管理之王,必须先从言语上对下属表示谦卑,即“礼贤下士”,这也是中国人的优良品德,所以要成为管理者,就必须把自身的利益放在员工利益之后,这样的话,当他作为管理者,下属就会拥戴他,不会感觉自己处理被管制或剥削。“非以其无诤(通‘争’)与,故天下莫能与诤”(第66章)。本质上看,老子的“退”是为了“进”,“退”是“进”的一种手段。这里“退”不能教条的理解,“退”是指对自己谋利应当退,而为员工的利益应当是勇于开拓,敢于进取,不甘落后。现实中,当管理者随着自己地位不断提高,往往恃大而骄,这样就很难成为管理者中的领袖,所以越是职位升迁,越要“礼贤下士”,这样想成为“百谷王”,终会水到渠成。

    三 宠辱不惊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做到“宠辱不惊”“舍身天下”,这是老子“上德若谷”的思想在荣辱观的具体表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第13章),一个人受到宠爱和侮辱都会感到惊喜或惊恐,重视大忧患就像重视自身一样,这种人不可能成为“上德若谷”的管理者。只有一个人能做到“无私”、“忘我”,能忍辱负重时,就不会有“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而是“宠辱不惊”,这是老子所提倡的,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最好应当做到的,在管理过程中,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管理者需要正确看待得失,时时处处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对于一时得失,注意调整心态,正确对待,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管理之中,这样的人才才能放心企业管理重大任务交付给他。

    四 宽阔胸怀

    《道德经》提出“致虚”“守静”“归根”“复命”,(第16章)是世间万物动静变化的永恒规律,人只要能认识这个规律就是包容一切,所谓“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能包容公私就合乎王道,合王道就合天理自然,最终就能长久。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这句名言用来形容人的宽阔的胸襟的,这一思想已积淀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了优良传统的组成部分。一个企业之中人员形形色色,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出千姿百态,世俗之人说三道四是常见的,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则会影响工作情绪和身心的健康,为此应有管理者就有宽宏大量的气度,这样就会减少管理者的思想压力,愉快的投入工作和生活。

    五 自知与知人

    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做到知人与自知,只有知人才能正确任用人才,只有自知,才能正确对待自己,但人往往缺乏自知之明,总不能正确的估价自己,常常自作聪明,自命不凡、盛气凌人。针对这种人的特点,《道德经》指出:“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第33章)意思是:关于了解别人的是有智慧,能够认识自我的才是真正的高明。作为成功的高层次的管理者,通常也是善于授权者,把权力授予适当的人,这就要有知人本领,才能保证事情圆满完成。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自知的精神,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这对管理知人,育人,用人,留人等都有重要意义。《道德经》还提出了胜人者力,自胜者强,道出管理者如何“胜人,自胜”。

    六 功成身退

    《道德经》认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9章)对于功成身退用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三个境界,第一层,见好就收,防止自我膨胀,适可而止,很多管理者很难做到这一点,最后恰恰为自己种下了灾祸。第二层,为自己的事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功能身退,不是说就不做事,有些行业管理者可能因为自己的年龄或其他条件所限,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适宜在原工作岗位上继续工作,这时功成身退向另一个行业,或从技术岗位退向管理岗位,或退向顾问岗位等。第三层,为自己的事业寻找接班人,中国传统有父业子承情况,这种情况在现代家族企业仍不少见,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为自己寻找事业的适当接班人,美国“王安”电脑就因为“父业子承”而破产。著名企业家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在55岁时说过:“5年后,如果我还以现在的身份做联想主题报告的话,就意味着联想发展得不好”。(吕进,2024)柳传志做到了,至少从现在看来是成功的,因为他选择了两个优秀的接班人郭为与杨元庆,而自己已逐渐退居二线。

    总之,老子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智者,著名的思想家,留下《道德经》之“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等宝贵管理思想,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重新认识和借鉴《道德经》的管理思想,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一定能成就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伟业,从而成就企业,服务社会(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老聃.道德经[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24.[2]王成.私营公司人员管理与控制精要[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

    1[3]吕进.巅峰管理柳传志与张瑞敏的成功之道[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

    3[4]杨大跃.现代企业领导素质与领导艺术[J],英才,2024(5):88-90

    作者简介:张向前,亦名张退之,张退知,男,汉族,福建仙游人,律师,教研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数量经济学硕士,管理信息专业及国际经济法专业的工学学士、法学学士,现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高级会员,福建行政学院、澳门国际公开大学客座教授等职。97年以来在《经济管理》、《统计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有10余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特区经济、港澳台经济》、《工业企业管理》等杂志及其他杂志《管理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福建省教育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香港中文大学课题1项,参加国家、省级课题10多项。

    文章录入:张向前责任编辑:海浪

    上一篇文章: 浅析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巧

    第四篇: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摘 要:“自然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观念。它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什么也不去做的不作为,而是指顺任事物的天然状态去作为以及排除不必要的行为或反对强作妄为。“自然无为”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如政治价值、人生价值、生态价值等。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关键词:自然无为 道 价值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是他哲学思想的全部精髓之所在,自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尊重规律而为、不做有私欲之为和适度而为。这一哲学思想对当时的治国治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距今已有2024多年,但对今天的政治、生态和做人方面仍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来阐述“自然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内涵

    “自然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都可以用“自然无为”来概括。“自然无为”是达到老子眼中理想社会的途径和方法。“自然无为”中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自”是指“自己”,“然”是指“这样”,“自然”的意思是本来这样、本来如此,它是一种状态和效果。“无为”是一种行为,是实现“自然”的途径和方法。“自然”的状态和效果要求“无为”的行为,相应地,“无为”的行为也必然体现着“自然”的理念。“自然”与“无为”看似是一对矛盾,但二者并非绝对排斥和对立,关键在于人们“为”的性质和程度,当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和强度“为”时,就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只要不是强力和勉强行为,事物就可以保持和谐、统一的状态,因此“自然无为”有三种涵义:

    1.自然无为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为。正如《老子》第二十七章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不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虽智大谜,是谓要妙”[1],意思是说人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遇事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少走弯路,顺利做好事情,如果能像圣人那样因循自然,不偏爱任何人,就能拯救所有生灵,这样的行为显然是尊重自然规律而为。

    2.自然无为是不做有私欲之为、不做有害之为。《老子》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 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邪,故能成其私”[2]意思说天地在时空上是天长地久的,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的存在呢?那是因为它们的包容与豁达,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要与万物共存,因此它能够长久,以此为标准,圣人在利益面前,是先他人后自己的,尤其在危难时候,能够不顾自己的生命成全他人,正是因为圣人没有私心邪念,才能实现为民谋利。以此为基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因此我们的“为”必须考虑他人的利益和要求,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他人的利益,我们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满足自己的利益。

    3.自然无为是适度而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物就会反向发展,因此我们为人处世要把握一定的度,做事不能太过,要适可而止。《老子》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3],意思是一味聚积财富,不会理财,不断扩充武器装备以取天下,这种行为不可能长久,富贵后骄奢跋扈,必然会自招灾祸。功成名就后另谋事业为人民造福,这才是顺应自然的道理。《老子》第四十四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唯知足,方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常久”[4]因此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为而有度。

    二、自然无为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政治价值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在政治上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管理,另一方面是统治者治理国家。从政府管理方面来讲,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对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过去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包办一切却又办的不尽人意。因此政府的“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扮演全能政府,要使政府权力下放,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政府,由无限政府转为有限政府,减少不必要的控制和干涉。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一个事事包办的全能政府,必然会超出其能力范围,导致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经济发展迟缓,因此政府必须实现职能转变。

    从统治者治理国家方面来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得当与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统治者治国要使民安,民安要依赖君贤。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先使百姓安宁,如何使百姓安宁呢?首先统治者就要做到“自然无为”,即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要将一些东西强加于民众,不要干扰民众,尤其不要使用兵刑、法令来压制民众,而是以“无为”的方式引导、教化民众,使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老子》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2 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统治者还要以民为本和体察民情,正如《老子》第六十六章所说:“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为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5]

    (二)人生价值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对个人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讲其对个人的价值,即个人及个人与他人关系方面。从个人自身来讲,“无为”就是要求人无过多的私心贪念,要以淡泊宁静的心态面对世界,为人宽容厚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老子》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6],意思是说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会到处宣扬自己有道德,而没有德的人时刻都在标榜自己有德,《老子》第二十四章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7],意思是说想要站得高靠踮脚是不行的,想要走得快靠大跨步是行不远的,自我表现的人看不通透,自以为是的人不分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有功德,不夸耀自己的,才干才能长久。

    其次,“自然无为”思想的价值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具有社会性,每个人都处于与他人的联系中,离群索居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要伤害他人。《老子》第四十九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言,信者吾信之;不言者,吾亦信之,德善”[8],意思是说对善良的人,我要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我也要善待他,对于相信诚信话语的人,我相信他,对于不相信它的人,我也信任他,因为德是向善的,没有分别。由此可见“自然无为”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在对待人与人关系上要无私心、无贪欲、有德行,善待每一个人。

    (三)生态价值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也有重要意义。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界发生着联系。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自然界对我们如此重要,必须认真保护大自然。但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贪欲心膨胀,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导致了大自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打破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例如,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洪涝更加频繁,尤其近期出现的雾霾天气已经说明了大自然对人类肆意破坏生态平衡的报复。正如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的评论:“生活在科技文明中,我们在原始自然前不感到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担心人类会不会沉没到科学文明这种人类制造的第二自然中去,老子的‘天地不仁,万物如刍狗’的声明获得了新的威胁 3 性意义”[9]。面对这种状况,人类必须考虑应该如何解决,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就是告诫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物之则才能再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人类的有为违背了自然规律,日后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正如《老子》第十六章说:“复命曰常,知常不明,不知常,妄作凶”[10],意思是说回归自然本性叫常道,认识自然本性是明智,不知道自然本性而轻举妄动必然会导致灾祸。因此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4页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7页 [3]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3页

    [4]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9页 [5]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6页 [6]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2页 [7]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1页 [8]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3页 [9] 汤川秀树 著 《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中东方的考察》 [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版,第46页 [10]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4页

    第五篇: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中文5142何宁迪

    摘要:人们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道德经》,故认为老子无教育思想,甚至认为老子思想具有反教育的倾向。事实上,老子的“自然”、“无为”、“行不言之教”、“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等主张皆蕴含了值得珍视的教育思想。关键词:老子;教育;六步教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老子思想的产生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内容,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深切感悟思想。

    一、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转型,动荡不堪,曾经皇权至上、王室独大的局面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以及“周室衰而王道废”的社会局面,“礼乐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伐自诸侯出”所代替。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经济的建立,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态势形成,对老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铁器的发明及推广。春秋初期,我国在冶铁技术上有了突破,制造出了适用于各类用途的铁器,至春秋后期,制铁技术进一步提高,铁器的质量大幅度提升,逐步被用于制造各种农具和手工用具,到了战国后期,铁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铁器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牛耕技术在农作中的应用。同样极大地提高了农耕效率。

    农业生产效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商业、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使得当时社会的各类经济活动呈现一片繁荣之景,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被井田制牢牢束缚着的各种力量被逐渐释放出来,个人获得了自我生产的机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社会大动荡、大转型时期随之到来。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状况

    第一,地主阶级的兴起及迅速发展壮大,将权利的要求进一步扩展到政治层面。

    第二,社会环境黑暗,对政治清明的期盼呼声高涨。(《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第三,各诸侯国霸主逐渐意识到:要想使自身的统治基础得以巩固,只有得民心、顺民意才能完成。(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嚚享焉。神赐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

    社会环境开放,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春秋战国后期便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现象。加之边境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流,文化不再为官府所控制。

    二、老子教育思想概述

    (一)、“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崇尚“自然无为”,在教育上也同样如此。在老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或着力点是“辅”而不是“教”。老子指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教育的重点或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辅”,“辅万物之自然”。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开阔视野活跃思想、从而追求创新,也就是让受教育者的本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展现,帮助受教育者理想与追求得到实现,而即使是受教育者未来有所成就,教育者也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在这里,老子对教育之主体和客体的作用关系进行了界定,所提倡的是受教育者占主体地位的一种教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之主体性和自然性。

    (二)、“行不言之教”

    老子崇尚平等、博爱、宽容的教育思想,倡导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些教育理念又促使老子提倡启发式教育,反对权威主义教育。老子提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在这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教育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行不言之教”并不是不教育,而是要求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不能有思想上的掌控,希望教育者不要以教师或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而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并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思想上,老子希望教育者不应直接地把“思想成衣”交给学生,而需让他们自己学会“思想服装”的裁剪,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老子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的启发教育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助产知识,导引知识。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存在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老师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他们发现真理。”

    (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道”所展现出来的特性既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人类遵循的价值观。因此,“道”既是老子哲学体系中最本质的概念,也是老子要求人们去效仿和建立的一种价值观。然而,由于人的欲望等因素,人们的价值观容易出现异化,会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即使是教育也不例外。所以,老子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在老子看来,受人的欲望或物质主义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容易产生异化——走上功利主义,成为人们获取利益、功名的工具或手段。老子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历程,而不是实现物质利益的手段,它对于人就是一种充满意义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使人获得生存的工具或手段。在老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其有肉体的生命,而在于其肉体的生命中蕴涵着具有无限超越性的精神。所以,教育一方面是当下的、可感的、具体的,适应现实的需要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然而,另一方面,教育作为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工具性存在,教育又必然具有超越性。所以,在老子那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教育要超越知识异化,促进精神性本质的发展,这才是老子所强调的教育之本质。

    三、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老师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六步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点。

    (一)、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二)、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三)、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四)、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五)、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六)、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

    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

    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魏书生同志总结出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包括:第一遍,跳读。第一步记梗概,第二步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第二遍,速读。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第三遍,细读。要完成理解和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这样三步任务。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的任务,速度不限。四遍八步读书法,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这些教育经验,用现代的教育理论解释就是:变学生客体为主体,变教师主导为辅导,其实,都不如用老子的思想去解释更为精到:即“为无为,事无事”,“上无为,下自化”,“无为而无不为”,“太上,下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虽然老子思想已离我们久远,但老子的教育思想似乎没有因为时间的原因而失去其现代意义。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道家的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做出新的诠释和发展,这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专著——毛礼税,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424.[2]学位论文——张娟芳.二十世纪西方《老子》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4.5 [3]期刊论文——沈明明.“无为”,恰是老子的“作为”之道[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 7期.[4]期刊论文——陈静.道家思想的当代启示[J].世纪桥,2024 年第 3 期.



    推荐阅读:
    我看老子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
    如果产品一点都不好你怎么办
    网络营销移动营销数据分析
    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规定
    电子专业生产管理个人简历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