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哲学论文 行政公文范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人文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征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青灯古佛 时间:2024-06-02 00:46:32

    第一篇:人文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征

    从总体上可以说,人文科学既是一种理性分析和逻辑说明的科学,更是一种情感体验和心性理解的科学。因此,人文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需要特别兼顾认识对象和认识认体两者的关系,从主体与客体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关系上来理解人文科学的研究过 程和人文精神世界的本质。一方面,人文科学所涉及的在研究以想象并不是完全随意可以想象、任意解释的。文学、美学、历史学、艺术学和宗教学所涉及的人文世界,不是纯主观的,它总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不知发生直接与间接的联系,它也受着时 代条件和物质生活环境的制约。因此对人类精神文化世界的认识研究,也需要有规范和确定的理性原则,需要从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外部制约关系上对人文精神世界作出把握认识。但另一方面,人文科学所涉及的价值意义世界和情感领域,又与自然物质世界有 很大的不同,它本质上是一个精神和观念的领域,尽管这个精神和观念的领域有其相应的物质社会空间,但它的主体性和观念性又是需要从认识主体的角度来加以把握的。在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研究者的主体性选择与价值阐释使它与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形成 很大的区别。主体性原则是人文科学更加突出的方法论上形成很大的区别。主体性原则是人文科学更为突出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特征。

    因此,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人文科学的研究活动,一方面离不开理性思维,也需要运用实证或罗辑的方法,但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比较而言,人文科学却在更广泛和更普遍的领域中需要借助于研究者个人的主体性内心感受、情感体验和心性直觉的方法,借助于研究者个体生命中直接的体司过程,以艺术的、诗性的、灵动的方式,在理性与激情、理智与本能、思想与意志的既矛盾又统一的运动中,来把握人的精神、情感价值意义这个特殊的世界。

    第二篇:认识论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认识论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篇: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

    佛教的认识论就是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这十二因缘概括起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关系,也就是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不断。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佛教的四圣谛:1,人生本有一些无法避免的苦事。2,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招致更多的苦。3,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减少不必要的苦。4,离苦得乐的方法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这八正道概括起来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1,人生观就是自己对人生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及人的自然使命的认定或观点。正确的人生观是这样的:人生目标就是富裕与安全,这和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追求与希望是完全等同的,当然人还应负责家人及社会的富裕与安全。佛教的人生目标就是离苦得乐。人的自然使命就是在实现富安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及劳动,它是实现富安的方法及过程。2,世界观就是个人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及互相作用的看法观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包括家人、同事、邻居、所认识的人及各种事情,也包括衣食住用及山河大地。正确的世界观是这样的:周围的人事物和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隔的,具体就是任何人事物都属于我个人的,或我家庭的,或我社区的,或我地方的,或我国家的,或我天下的一部分;无论他们是好是坏,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当然自己也是他人或它物的一部分。周围的人事物是构成自己与他人的整体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断变化的,不会静止的,不会随意地按任何人的意愿喜恨而改变的。但其变化是有规律的,对其善,其对我就善,我就会富安乐;对其恶,其就对我恶,我就会贫困苦。善等同于良心好心;恶等同于坏心害心。

    3,价值观就是事情、兴趣、念头、观点等等对于自己的好坏益害的自我认定。能最终增加自己的富安乐,减少自己的贫困苦的事情与观念兴趣就是好益之事;能最终增加自己的贫困苦,减少自己的富安乐的事与观念兴趣就是坏害之事。传统标准:坏害之事为:打闹,奸淫,偷盗,欺骗,自赞,说是说非,辱骂,贪求份外,生气暴怒,言行意不坚持善得福、恶得祸的标准。益好之事为:欢喜敬益,和睦勤劳。

    4,方法论就是实现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手段办法。得富安乐离贫困苦的方法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第四篇:人文科学

    一、国内部分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要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修改后的细则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11月1日5时58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583秒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11月3日1时36分,神舟八号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 成功交会对接。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太空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11月3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在法国戛纳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11月7日,新华社建社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次会议。温家宝在讲话中表示,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 年来,朝着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的既定目标稳步迈进,在成员国之间营造了团结和睦的政治环境,形成了打击“三股势力”的强大合力,密切了经济合作关系,培育了世代友好的信念。11月10日,中非合作圆桌会议发布《万宁宣言》,承诺将以民间力量,促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11月13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则表达了所有人的共同目标。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讲话。11月14日20时00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这次对接试验成功,进一步考核检验了交会对接测量设备和对接机构的功能与性能,获取了相关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

    11月13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参与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为实现亚太地区和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参加2024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的外方委员和代表,听取他们就环境与发展问题给中国政府的政策建议。温家宝说,绿色发展的本质是节能、降耗、可持续,通过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和减少污染,提高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中国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将加大力度推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11月1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今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有望统一征收,以保障参保者的利益不受损,社保基金也将应收尽收。此外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的,也有望在网上办理缴费申报。

    11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 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会议指出,该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重要补给地,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扶贫标准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

    从2024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24年底的2688万人,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11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两个多星期前发射升空的“神舟八号”飞船在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试验后,于17日19时32分在 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顺利着陆。

    1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六届东亚峰会,并发表讲话。

    11月21日,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一份文件,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根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

    11月25日,阿尔巴尼亚传来喜讯,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对抗赛提前结束,17岁的中国棋手侯逸凡 在第八盘比赛里与印度名将科内鲁握手言和,提前拿到5.5分,成为继谢军之后首位蝉联“棋后”荣誉的中国国象选手。

    11月26、27日,唐英年、梁振英分别宣布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

    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24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24年的扶贫标准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到今年年底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4%。

    11月30日上午10时,我国首艘高速客滚轮“海峡号”,搭载500多位游客,从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澳前客滚码头缓缓起航。

    11月30日,总投资逾5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顺利下水,标志着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即将建成,将推动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二、国际部分:

    11月2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重申联大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支持,并呼吁会员国继续支持其工作。

    11月10日,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组在日内瓦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俄罗斯入世条约的最终文本,从而结束了俄罗斯长达18年的入世谈判。11月13日,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正式任命蒙蒂为新总理。

    11月28日,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在南非德班开幕,各方在会议开幕式上呼吁坚持多边谈判原则,进行建设性的谈判,达成包容、平衡、公正、可信的结果,让各国根据自身能力做出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

    11月28日,数以百万计的叙利亚民众走向各大城市的中心广场举行爱国游行,谴责阿盟经济制裁叙利亚的决定,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叙内政,强调国家统一,支持国家主权独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大会于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开幕,德班气候大会会议通过了延长《京都议定书》、尽快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等在内的一揽子协议,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

    一、国内部分:

    据新华社12月1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4—2024年)》。

    12月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初步统计,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24年增长4.5%,不仅再创历史纪录,而且达到2024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这也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第八年增长。

    12月1日是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实现“零”战略目标——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我国艾滋病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12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对外贸易活力进一步增强等情况。

    12月10日,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首航仪式在云南西双版纳关累港举行,四国联合巡逻执法正式启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12月11日上午举行。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介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我国进出口总值由2024年的5096.51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2.9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1.6%,10年来,进口额累计达到7.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

    12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牵头起草的《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广纳民意。经过反复征求部门、地方、专家的意见,形成了保障就近入学,大力发展公交,重点支持农村校车服务的总体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12月15日晚,《中国新闻周刊》2024“影响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1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 工作会议时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12月3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修订的标准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及限值,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收紧了PM10、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二、国际部分:

    12月12日,加拿大宣布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

    12月11日凌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 闭幕。大会通过的4份决议,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两个根本诉求: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减排;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12月16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八次部长级会议在日内瓦正式批准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该国18年入世历程由此画上句号。根据入世协议,该国总体关税水平将从2024年的10%降至7.8%。

    12月17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 逝世。朝鲜19日宣布成立以金正日之子、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恩为首的国家治丧委员会。

    1、2012年新年前夕,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年贺词。

    2、1月1日,行政强制法、居民身份证法、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等法律法规

    开始实施。

    3、2024年1月1日起,火车票实名制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

    4、2024年1月1日起,欧盟开始征收(即所谓航空“碳税”)。

    5、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讲话,公布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新军事战略报告。新战略暗示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

    6、国务院1月9日召开会议,讨论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会议指出,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战略优先位置,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7、1月12日农业部日前批复了北京市大兴区等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项目。

    8、1月13日,《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专用校车座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两项国家强制性标准通过审查。两项标准涵盖了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

    9、2024年1月14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揭晓。马英九以689万多票获得连任。

    10、2024年1月16日,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

    11、1月17日公布,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5.4%。”2024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从年龄构成看,2024年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提高0.47个百分点。

    12、1月18日,全部采用国产CPU和系统软件构建的我国首台千亿万次计算机——“神威蓝光”千亿万次计算机系统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我国继美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采用自主采用CPU构建千亿万次计算机的国家。

    13、1月25日至29日,第42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即2024冬季达沃斯论坛在瑞士东部小镇达沃斯举行。2024年年会主题为“大转型:塑造新模式”。

    14、英国经济商业研究中心日前公布,英国现在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第一大经济体仍是美国,之后依次为中国、日本、德国、法国和巴西。

    15、(2024年1月27日)广西龙江河1月15日出现重金属镉含量超标,镉浓度一度超标80倍。

    16、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要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校车优先通行权利。新华社1月22日报道,发布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24—2024年)》提出,我国将实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建设”项目。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科技成为关键词。

    2、2月1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今年秋季,中小学将全面启用“新课标”。3、5、2月3日,《感动中国》2024人物评选活动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2024“感动中国”人物的是:中华之光——朱光亚、肝胆春秋——吴孟超、烈火金刚——刘金国、公仆本色——杨善洲、希望之翼——张平宜、高义薄云——胡忠、谢晓君夫妇、最美妈妈——吴菊萍、孝女当家——孟佩杰、隐形翅膀——刘伟、义侠巴郎——阿里木。

    4、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对决议草案投了反对票。

    5、2月6日国务院批复《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24-2024年)》,分为两级体系。

    6、2月9日报道,国务院已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24年-2024年)》,提出到2024年,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7、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将于2024年基本完成。政府将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吸纳基层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兴办的博物馆。同时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

    8、2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2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改革的重点工作,包括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电力、成品油和水资源价格改革,推荐社会领域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9、2月16日,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目前我国年用水量已突破6000亿立方米。到2024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到2024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

    10、2月21《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24—2024年)日前出台。规划指出,为应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日趋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我国将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地面沉降防治技术创新等四大工程。这是我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11、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包括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5万名以上全科医生;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

    12、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会议要求2024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

    13、2月14日,2024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获得202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颁奖。

    14、2024年2月16日,朝鲜在平壤锦绣山纪念宫举行隆重仪式纪念金正日诞辰70周年的“光明星节”,宣布将锦绣山纪念宫命名为“锦绣山太阳宫”,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恩出席。

    15、2月25日0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2020年左右,将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16、2月28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将学雷锋活动当做一项常态的工作来抓,制定完善考评措施,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2024年3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并作出决定,授予郭明义同志“当代雷锋”荣誉称号。

    2、3月5日莫斯科统计结果显示,现任总理普京以63.6%的得票率赢得俄罗斯总统选举。

    3、3月3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国家主席胡锦涛当日签署第5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

    4、国家海洋局日前对我国海域海岛进行了名称标准化处理,此次公布的钓鱼岛标准名称为“钓鱼岛”,同时公布了龙头鱼岛、鲳鱼岛等其他70个钓鱼岛附属岛屿的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和位置描述。

    5、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2024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6、第34个植树节到来之际,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在全国部署开展“关爱自然、义务植树”志愿服务行动。

    7、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3月24日上午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景区举行,来自海内外24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炎黄子孙,共同祭拜人文始祖。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为主题。

    8、国家主席胡锦涛25日抵达韩国首都首尔,出席26日至27日举行的首尔核安全峰会。会议通过了《首尔公报》。峰会后,胡锦涛将出席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这次会晤的主题是“金砖国家致力于全球稳定、安全和繁荣的伙伴关系”,并对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

    9、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25日揭晓。现年57岁的梁振英以689张有效票当选。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的任期自2024年7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

    第五篇:认识论

    二十一)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认识论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人的认识能力是如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史因素辩证地结合起来,从劳动实践活动既是主体和客体相分化的标志,又是推动主客体不断实现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与根本思想出发,指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劳动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专属于

    人的认识能力。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社会活动获得了不同

    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总之,以工具性为本质特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认识发生的最基本的和决定性因素。这种活动一方面内化为主体的认识结构、认识图式;另一方面外化即对象化为人生活于其中的工具和文化的世界。人通过工具和语言、符号系统作为社会传递物,使人们反映外部世界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不会随着个体的消亡而消亡。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重复和发展,人的认识成果也以积累的社会遗传方式,一代代的继承和发展着,每一代人都以上一代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作为自己认识活动的起点。因此,对有认识能力的人

    来说,他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实践决定的。

    (二十二)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贯彻于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

    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体内容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自觉的把这一原则看作是自己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反,唯心主义认识论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这就割裂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发生的客观依据,陷入了客观随意性。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其共同特点是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不相信人类为认识世界的能力。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基本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因此,肯定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主体在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首先作为认识活动结果的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再现。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还须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抽象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其次,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必须基于这种认识,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这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人的认识的显著特点在于它不仅能反映出对象

    本来如此的状态,而且能够反映出对象满足于人类社会需要所应当具有的状态。

    (3)认识对客体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认识对客体的反映和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的内容。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实践是主体-客体结构中的一种基本的功能关系,它表现为主体借助工具与客体发生实际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是把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应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4.认识的结构

    认识活动是以主体观念地改变、占有客体为目的的活动。其中,认识的主体是人,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首先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的人。它包括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团主体和个人主体四种形式。主体的最本质特性是社会性、实践性。认识的客体是与人的活动相关的客观存在,首先是指作为实践活动准备的各种观察、探索性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认识的中介是以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为要素,包括运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在内的系统,它是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志,它决定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它主要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知识)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所组成。

    下一页(二十三)认识过程中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根本的原则。毛泽东说:“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和

    ‘右’的错误思想”。

    2.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重要意义

    (1)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割裂两者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错误。

    (2)坚持尊重群众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路线。

    (二十四)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主观同客观的一致,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客观同主观的一致,创造和实现价值。

    (1)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

    真理对价值的引导作用是指真理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提出新的相关的价值追求,真理本身也具有价值并推动价值的发展。从真理走向价值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真理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内在环节,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真理指引自身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社会和自然,满足人的价值要求。真理能够引导人们通过实践而创造价值。这种由真理向价值的运动,不仅

    是实践活动的要求,同时也是真理发展的要求。

    价值对真理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价值目标的确定,必然推动人们深入全面的揭示客观真理;价值的客观实现必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这主要是因为价值目标、价值要求对发现和认识真理具有引导作用,并且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的价值对人们继续认识新的真理也具有引导作用。

    (2)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真理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是具体的,人们不可能一次穷尽真理,也不可能一次满足全部价值要求。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的价值目标,不断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真理和价值。

    总之,真理和价值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引导,并在二者的同一种共同促进人类的实践不断由一种较低的水平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使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统一。

    从方法论上看,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也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2024年07月05日 10:31来源:成人高考教育网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4、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认识规律的途径

    注意:第一,要掌握这一对范畴要注意本质与规律、必然性的联系。

    第二,现象不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假象不等于错觉。错觉是人们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属于主观领域的问题,而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但假象容易引起错觉。

    第三,在表述现象范畴时,注意用语的准确性。现象不是对事物联系的反映,现象总是要表现本质,而不能表述为反映本质。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基本概念:

    肯定,否定,新生事物,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重点难点复习:

    1、两种否定观的对立

    注意:辨证的否定特别强调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否定不是与旧事物一刀两断,是扬弃。

    2、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特点

    注意:掌握这条规律要正确理解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第二,发展的上升性、前进性,这是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

    第三,事物发展呈现周期性,特别要注意出发点的确定,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并不是人为加在客观事物上的。

    第四,重复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简单的循环。



    推荐阅读:
    人文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征
    中国服装批发市场完整
    人才,中小企业心中的痛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十二五”发展思路
    唐山矿选煤厂重介旋流器工艺技术改造(精选五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