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心得体会 管理论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浅析电影《人生》中的悲剧成分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琴心剑胆 时间:2024-06-02 15:39:42

    第一篇:浅析电影《人生》中的悲剧成分

    浅析电影《人生》中的悲剧成分

    《人生》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它通过对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青年人的生活、理想和追求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特点和存在的矛盾。小说塑造了高加林这样一个处于人生岔道口的农村知识青年的典型形象。通过高加林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追求及失败的描写,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电影《人生》是根据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篇而成的,它拍出了大西北的风土、人性、民俗。《人生》使“西部片”这一名称得以确立。《人生》遵循现实主义的理论原则,也为“西部片”带来了我国电影艺术现实主义的好传统,它成功塑造了高加林这个农村知识青年的形象,也成功塑造了反映西部农村妇女命运的女性形象—刘巧珍。《人生》给人一种真实而又自然流动的美。

    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悲剧,或许一早已经注定。有文化的高加林始终想的是怎样走出贫瘠的山川,他没有对大字不识一斗的巧珍说过一句“我爱你”。而高加林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或许出于他在农村的困顿。困境下的爱情,往往徒有其形而已,文化上、精神上的差异才是他们之间最大的障碍。重温《人生》,才明白一颗总要飞得更远的心,是永远无法与生了几只猪崽又死了几只这般平淡的生活丝丝进扣的。

    爱情是无常的,幸福却是真实的。对于巧珍来说,马拴的一句话“我一辈子就是当牛做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乡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何尝又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幸福千千万,存于心而不是显于形。对于高加林来说,做了场好梦,猛摔下来,他也不该惋惜失往爱情,他的爱情不在这里。《人生》所体现的,不仅仅是高加林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所有农村青年的悲剧——他们在一个较小的社会氛围中出生,一个小的宗族中长大,接受不健全的小学、中学教育,不完整的家庭教育,以一种不满、骄傲、憧憬和一种无所畏惧的自信往大城市读大学、工作,城乡文化差异带给他们一种深深的伤害,这中间,有挣扎、有撕裂、有抉择,也必然有放弃。就像高加林一样,他也不想走一个大圈子,最后再夹个行李卷回到出发点:他无法突破的,是城乡差别的深深鸿沟。

    这是对80年代相认真实的再现。一个农民的普通孩子,在很长时间内是没有任何途径走出农村的。从1977年开始,高考才成为他们进城的一条独木桥。80 年代后期,个别富裕的农民也可以花大约一万块钱买一个城镇居民的身份了,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赎身。即便破除了划地为牢的户口制度,撤销了农民进城的禁令,《人生》中高加林与巧珍的悲剧,仍在不断地上演。直到今天,城乡两级的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了,以“农”字为耻的国民心态仍然没有改变,实际利益的歧视更加不胜枚举。城乡二元对立的悲哀,丝尽不输于《人生》所存在的80年代。《人生》留给我们很多启迪,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第二篇: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摘 要】爱情是永恒的母题,而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尾。在路遥的小说《人生》中,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三个年轻人的爱情纠葛最终成为了悲剧。本文将从这三个青年不同的爱情观,高加林的“前途高于爱情”,刘巧珍的“依附式爱情”,黄亚萍的“爱情理想主义”来分析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例如性格、境遇变化、社会历史等原因。而了解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有助于我们对整部小说的解读,且对我们现在的青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生》;爱情观;悲剧

    路遥的《人生》发布于1982年,三十多年来依旧广受读者的喜爱,没有失去其独有的魅力,不仅是因为其特有的时代意义,在新的时代浪潮下,年轻人的奋斗与抉择,还是因为书中高、刘、黄三个人的爱情悲剧打动人心,也让许多读者产生共鸣与思考,分析《人生》中的爱情观与爱情悲剧,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小说的主题。

    一、三人不同的爱情观

    (一)高加林的爱情观

    高加林出生在乡村,却想要离开农村,成为城市人,他有能力,有志向。在未考上大学的情况下,他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却被大队书记儿子三星的顶替,从教师变成了农民,他难堪、惆怅与痛苦。

    从县城卖馍回来的路上,巧珍向加林表白,加林被动地接受了,但很快就后悔了,“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要是和巧珍结合在一起,他无疑就要拴在土地上了。”高加林后悔是因为他认为如果和巧珍恋爱,就得当一辈子农民,而他不愿意。在加林看来,巧珍的爱只是在他落难时的安慰,对他的前途却没有助力,所以在后来也抛弃了巧珍。

    之后加林去县城当宣传干事,亚萍强烈地追求他,并想让他跟她去南京工作时,“他反复考虑,觉得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了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这也许是决定自己整个一生命运的转折!”他决定与巧珍分手,与亚萍在一起。

    由此可见高加林的爱情观是“前途重于爱情”。

    (二)刘巧珍的爱情观

    刘巧珍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她有着殷实的家底和“盖满川”的样貌,而且聪明、悟性高。她虽没能接受教育,可是她没有自暴自弃,她选择了有文化的高加林。

    她对高加林的爱更多表现在对他的关心与依附上。高加林去城里卖馍失败,她会考虑他的心情,帮助他卖馍;在“卫生革命”后,她给予苦闷的加林以关心与支持;她想象和加林在一起后的生活是男主外女主内,加林是她的依靠。

    同时巧珍对加林也有决断。在高加林去城里当了干事,抛弃了巧珍,她在爱情无可挽回的时候,敢于正视现实,果断放弃。而在高加林因举报而被撤职回村当农民后,巧珍会阻止想要前去羞辱他的姐姐和母亲,甚至希望村小学增加教师时,首先考虑高加林。在这一方面,巧珍的爱格局更大了。

    (三)黄亚萍的爱情观

    黄亚萍是接受现代教育的爱情理想主义者,她崇尚爱情平等与独立自主。“在她看来,追求个人幸福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权力干涉她的追求。”

    然而,她同时也囿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她在高中时欣赏高加林的才华,毕业后由于家庭和身份的缘故与高加林联系不多,当加林成为了通讯部干事后,似乎他们的身份变得平等了,亚萍对加林的爱慕之情重燃,在一次次交流接触后,他们就恋爱了。而当加林被人举报失去工作时,亚萍甚至想要和他一起去农村成为一个农民,但这也只是亚萍的异想天开的冲动而已,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比脆弱。她的“理想主义的爱情”在现实面前终究是个理想罢了。

    二、造成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1.对爱情与人生追求的侧重不同

    之前说到高加林的爱情观是个人前途高于爱情的,而刘巧珍的爱情观更多是对加林的依附。巧珍的家庭观念还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她就在家里好好劳动,把娃娃抚养好。将来娃娃大了,有个工作的老子,在社会上也不受屈。再说,自己的男人在门外工作,她脸上也光彩”。而加林更加看重于他的个人前途,他可以为了个人前途而抛弃爱情,他想要往上爬,成为城市人。

    2.文化水平的差异

    高加林有文化,而巧珍却一个大字也不识,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没有一致的精神追求和共同语言。高加林可以和黄亚萍谈论文学,谈论世界形势,但是和巧珍的话题却只能是家里的母猪产了几个仔。这样的相处模式让高加林感到了情感上的空虚。“现实满足的不能实现,使人宁可沉溺于审美的境界之中,而不愿面对现实”。

    (二)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1.性格因素

    高加林自尊心很强。他去城里掏粪时被嘲讽的不服与决心,成为通讯部干事后被赞美的自豪与骄傲。

    但他又很矛盾地自卑。他为了生计去?h城卖馍时害怕遇到熟人,遇见了高中同学只能酸酸地说了句:“你现在位置高了,咱区区老百实在不敢高攀”。一句话将加林的自卑展露无遗。

    而后来加林被撤职回家时坚决地同亚萍提出了分手,既由于他自卑于和亚萍的身份差距,又自尊于应有的担当,所以也导致他的爱情悲剧。

    2.复杂的社会因素

    小说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先进的城市和落后的农村对比鲜明,农村的高加林恰巧生活在这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内心对农村厌倦,强烈渴望能到城市里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但却受到环境和现实的制约,只能苦苦挣扎。

    其实高加林和黄亚萍高中毕业不再联系,之后的分分合合,说白了就是他们之间身份阶级变化的体现,或者说是建立在加林是不是农民的基础上。是,他们身份就有差距;不是,成了通讯部干事,身份似乎平等了。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农村与城市的差异的问题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三、总结

    总的来说,高加林和刘巧珍、黄亚萍俩人之间的爱情都是悲剧,究其原因不仅仅是他们迥异的三观和爱情观,也是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

    但同时也正是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而作者路遥没有对其进行单纯的道德审判,而是从人物遭遇中去寻找矛盾的深层冲突点,让读者不仅仅局限于爱情的思考,而是延向更远的社会层面。

    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依旧存在,例如传统的家庭生活与去大城市闯荡之间的矛盾等。而通过对小说爱情悲剧的探源,将有助于我们甚至现代“高加林”们正确地看待人生和爱情道路上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孝阳.试析路遥《人生》中人物的爱情观[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24(70).[2]周燕芬.路遥《人生》爱情内涵新解[J].名作欣赏,2024(12).[3]陈为民.浅论路遥《人生》高加林的爱情悲剧[J].安徽文学,2024(6).[4]刘好梅.浅析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重读路遥《人生》[J].电影评介,2024(9).

    第三篇: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人生

    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人生

    目录

    摘要„„„„„„„„„„„„„„„„„„„„„„„„1 引言„„„„„„„„„„„„„„„„„„„„„„„„„„2 第一章 林冲悲剧人生的历程„„„„„„„„„„„„„„„3

    (一)悲剧的开幕„„„„„„„„„„„„„„„„„„„„3

    (二)悲剧的发展„„„„„„„„„„„„„„„„„„„„4

    (三)悲剧的高潮„„„„„„„„„„„„„„„„„„„„4

    (四)悲剧的落幕„„„„„„„„„„„„„„„„„„„„5 第二章 林冲悲剧的成因„„„„„„„„„„„„„„„„„5

    (一)腐朽的政治风气营造下的悲剧„„„„„„„„„„„„6

    (二)林冲自身隐忍性格下的悲剧„„„„„„„„„„„„„7

    (三)忠义社会营造下的悲剧„„„„„„„„„„„„„„„8

    (四)作者矛盾创作心理下的悲剧„„„„„„„„„„„„„9 第三章 林冲悲剧的现实意义„„„„„„„„„„„„„„„„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致谢词„„„„„„„„„„„„„„„„„„„„„„„„„13

    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人生

    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人生

    摘要: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从108个人的人生经历演绎了108个人的悲剧人生。林冲算是108水浒英雄中少见的悲剧人物。多少年来,看过水浒的人们都不禁为林冲的悲剧潸然泪下,正是因为他的悲剧人生在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共鸣。本文将从林冲的悲剧的一生的人生经历入手进行研究,以此来剖析林冲的悲剧人生的成因。其成因主要有:当时的政治风气;林冲的自身的隐忍性格;当时的忠义社会风气;作者矛盾的创作心理。以此来警醒读者,观照林冲悲剧人生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冲 悲剧 人生 成因 意义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一部巨作,作者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农

    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人生

    民革命的哀歌。这108个悲剧中,林冲的悲剧是施耐庵在水浒中塑造的极悲剧的一个人物形象。林冲的形象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的烙印。正是林冲这样的悲剧人物才更加体现了小说的主旨。让我们来揭秘林冲的神秘面纱,剖析林冲的悲剧形象。我们接下来就林冲的悲剧人生来揭示探讨林冲的悲剧人生形成的成因,以此来观照林冲悲剧的现实意义,挖掘林冲悲剧人生对我们的深刻启示。

    说到林冲,林冲是个怎样的人?这从鲁智深的眼中就可得知,但见“头戴一顶轻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1]38”。从他的穿着:轻纱头巾,又是白玉圈连珠鬓环,还有双搭尾龟背银带,这些不是一般的人该有的打扮,可看出他家境在当时的社会是不错的小康家庭。他的身份是东京80万禁军枪棒教头,他虽然是个端得好武器且武功高强的武将,但是从他端得那把折叠纸西川扇子,又能看出来他在霸气中又有着“羽扇纶巾”的儒雅文人味道。可谓他是武将却不失儒雅风范,即儒即雅的侠义人物。由此可见,他是个英雄非凡的人物形象。可就是这样一位真春风得意的侠义人物却有着曲折坎坷的悲剧人生。

    一·林冲悲剧人生的历程

    (一)悲剧的开幕

    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身为宋朝官僚阶层的一员,有一个漂亮的娇妻,又有着一身的好本领。在京师还享有盛名,父亲和丈人都是教头,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以说是很幸福的“小康家庭”。但是一切的美好都在同妻子去大相国寺还香愿时被打破了。这源于他的娘子貌美,貌美本何罪之有?但问题是被高太尉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这就注定林冲要倒霉了,从此拉开了他悲剧人生的帷幕。当时林冲正与好兄弟鲁智深把酒言欢,却不知悲剧在此刻已经降临在他的身上。忽闻娘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调戏,林冲气愤难当地疾奔到现场,等要狠狠地教训那人时,却认得是高衙内,他惧怕了、隐忍了,于是先自手软了。林冲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心中虽是怒气翻江倒海,却只能忍气吞声,双眼睁着瞅高衙内,楞是没敢动手打他。只想着:不怕官,只怕管。所以当鲁智深要替他教训 高衙内时,他竟然反去劝说鲁智深算了。这不禁让我们想到“英雄气短”四个字,真是悲从中来。至此,林冲的稳定幸福的生活已经愈见裂痕,就像破镜已无法再

    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人生

    复原。这也为后来的悲剧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他的悲情人生也注定从此时开始。

    (二)悲剧的发展

    本以为这件事仅仅是林冲幸福生活中的一只不好小插曲。却往往真正的一连串的猛料竟在之后接踵而来。高衙内贪婪无耻之极,好色不成竟不死心。在这时我们不禁要提到林冲悲剧人生道路上的关键角色—陆谦,陆虞候陆谦本是自幼与林冲交好的好兄弟。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为了自己的官运前程,对高俅阿谀奉承。他毫不犹豫地出卖了林冲,成了设计陷害林冲的走狗。于是他们变本加利,设了调虎离山一计,在林冲的伤口上撒了把盐,加深了他的悲剧。一边陆谦假装探望林冲将他约去喝酒,另一边高衙内以林冲喝高晕倒为由把林娘子骗去伺机凌辱她。还好林冲发现得早,挽回了悲剧的发生。但这让他彻底成了友情下的悲剧。在此时他又英雄气短了,懦弱隐忍了。仅只是把陆虞候家砸了而给这件事以告终。正是因此,慢慢随着时间的过去将这件事放慢了。可是高俅他们却不会因此而停下歹毒脚步。这次高俅为了满足自己儿子的一己可耻私欲,卷土重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设计了一个极“完美的好计”--连环计给林冲重重一击,让他成了阶下囚,从天堂掉进了地狱。第一步:计诱林冲街头买宝刀;第二步:以比看宝刀为由计诱林冲误入白虎节堂;第三步:以刺杀上司之罪名诬陷林冲,刺配沧州。达到了林冲休妻,成为阶下囚的目的。可想而知,这是一场精细恶毒至极的阴谋。林冲这样安分守己的朝廷官员,竟被他们轻而易举的当成了枪把子使。而林冲明知是一场阴谋看着自己一步步地深陷其中,却还是禀着他的“不怕官,只怕管”思想自始而终。因为他还没完全对腐朽的宋朝廷绝望,还想继续他的美好生活。要不是他的银子上下打点的作用,以及在审案时,当案孔目孙立的帮助。估计他都已经被杀害了。说到这里,可见,他的人生有多么的悲哀,而他能做的就只是静静地坐在牢笼了令人宰割。至此,林冲从一个朝廷官员变成了一个朝廷罪犯,他的人生从辉煌跌入低谷,他的悲剧得到了发展。

    (三)悲剧的高潮

    本以为这样,他的人生至他成了阶下囚就已经很悲剧了。但这却仅仅只是悲剧的发展,接着悲剧的高潮:高俅的魔爪可谓阴魂不散,以致于延伸到了林冲之后的生活。他给林冲以致命的打击,致林冲于死地,让林冲永无翻身之日。也因此打破了林冲的心中的回归美好生活的唯一一点幻想,使林冲彻底地抛家弃妻,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人生

    上了梁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高俅为此又延伸了他的连环计。具体表现在:第一:高俅叫陆虞候指使监押林冲去沧州牢城的公人董超和董霸在半路结果了林冲;第二:买通沧州牢城的管营与差拨设计火烧草料场害死林冲。而林冲面对两个公人的百般折磨与虐待,辱骂,甚至是拿开水烫伤双脚,也只是一忍再忍,一声不吭。只是希望挣扎着回去,希望将来有出头之日。可他万万没料到他们会在野猪林要杀死他,还好鲁智深搭救,才幸免于死。当鲁智深要替他解恨时,他还劝说鲁智深放了他们。好不容易受到柴进的好待,却被他府上的洪教头百般讽刺嘲笑。同样,面对差拨的刁难与辱骂,他也只是笑着将银子奉上。却没想到最终还是被他们算计伺机谋害。若不是他的谨慎,因雪压了草料场,去山神庙休息,而躲过了这一劫,他早就没命了。这时终于到了林冲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当林冲得知这一切的阴谋缘由时,他已悲戚至极,忍无可忍。于是结果了陆谦、富安差及拨。后来一路曲折颠簸雪夜上了梁山。至此,林冲的一切希望都破灭了,而他由犯罪成了所谓的梁山贼寇,他已无法回头,林冲的人生悲剧命运已经定型了,他的悲剧达到了高潮。

    (四)悲剧的落幕

    林冲的悲剧还并未为此而结束。他的悲剧一直延伸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林冲上了梁山后,本想过着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生活。却又受到梁山的头领王伦排挤。王伦妒贤嫉能,担心林冲的本领会威胁到他在梁山的地位,百般刁难他,不让他留下,处处防他。可他一直忍受着,他在梁山的地位一直处于底层。直到晁盖等人截了生辰纲上了梁山,王伦又以对他的态度对待他们,不愿留他们。于是他彻底的愤怒了,与王伦起冲突,火并了王伦。让位晁盖,为梁山建立了奇功,之后就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三大祝家庄;高唐州救柴进;大战呼延灼;曾头市救晁盖;攻打大名府;攻打方腊等。每一次,他都是冲锋在先,可谓英勇善战。面对宋江等人的排挤,他也只是默默地安分守己而已。但他却再没有精力去享受他的战功了,最后在大胜方腊回京的途中染患风瘫,又不能痊,半载后在六和寺中郁郁而终。至此,林冲悲剧随着他的病逝而落下帷幕。

    二·林冲悲剧的成因

    林冲的一生就像是一部以悲剧为主题的电影。从开始拉开帷幕到发展到高潮到落下帷幕,都充斥着悲情的气息。他人生的悲剧不是偶然的,是历史的必然性

    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人生 的。仔细挖掘主要是当时的腐朽的政治风气的影响,林冲自身的多面性格的酿成的悲剧,以及当时忠义社会风气下的影响,还有作者施耐庵的创作思想(矛盾的心理)下的悲剧。这一切都是林冲悲剧人生的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一)腐朽的政治风气营造下的悲剧

    林冲当时所处的社会是在宋徽宗统治时期,已经到了北宋朝廷将要覆灭的时期,当时的社会阶级压迫、阶级矛盾已经到了激烈僵化,无法愈合的阶段。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统治阶级压迫农民阶级﹑上级压迫下级的局面。统治者宋徽宗不思朝政,大兴土木,只知道日夜笙歌,他常出城私会京城名妓李师师。又好玩乐。高俅本自小不成家业,是个没信行的人,又犯过罪,是个吃闲饭的破落户。没人敢收留他在家,但就是因为他最是踢得好脚气毬,加上他又善取悦于宋徽宗就这样让他当上了太尉。高俅既没学识,又无能力,只凭这点就让高俅当上朝廷重臣。可想皇帝的荒淫无道,腐朽无能。而朝政都被高太尉高俅以及太师蔡京这样的逆臣贪官把持着。他们善玩弄权术,骄横跋扈,目无王法。高俅的儿子高太尉看上了林冲的妻子却贪恋女色不成,为了满足高太尉那邪恶的欲望高俅不惜千方百计,想尽奸计玩弄权术达到目的。于是设置了重重的陷阱让林冲成为瓮中之鳖,无法动弹。整整是一连串的环节陷阱:从一开始的设计林冲买刀到诱引林冲误入白虎节堂,到之后的林冲刺配沧州牢城,到野猪林设计谋杀,再到火烧草料场。林冲只是一般中下级官员与这样有权有势位于权利之颠且奸诈非常的高俅成为了对立局面的时候,就注定了林冲要倒霉了,从一开始就预示着:对于林冲而言,就是一部死棋。宋朝的那时“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官场风气。官场可谓一片黑暗腐朽至极。更别说:他们俩官位权势财势相差多少级了。林冲的命在他的心目中根本就不值一提的。林冲之于高俅就像一只羔羊之于一条贪婪凶狠的狼。不论林冲走到哪,权高位重的高太尉就能把魔爪伸到哪。甚至是上了梁山,高俅也一样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处处刁难他们阻止他们接受招安。我们不禁感叹:天理何在,国法何存。当时的官场一片混沌腐朽,只要在官场的人都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都指望着能借助高枝使自己的官运更上一层楼,且别说,公人董超和董霸本因高俅的指使要杀了林冲,心想得了钱又作了高太尉的人情。于是把一个与他们毫不相干的人折磨得死去活来,还设计要在野猪林杀林冲。就说陆谦本是与林冲自幼交好的好兄弟。但在官场中的他也早已经随波逐流,变得腐朽不堪

    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人生

    了。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地位,处处奉承迎合高俅。他甚至为了高衙内的一己之私竟毫不犹豫的出卖了林冲,还替高俅出计陷害林,冲,成为高俅陷害林冲的走狗,成为林冲悲剧的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还有富安、府尹、管营与差拨等人。正 是这些人的推波助澜,才使得高俅的阴谋易如反掌。可见当时的社会腐朽到了一 个怎样的地步,这是造成林冲悲剧人生的一个重要成因。

    (二)林冲自身隐忍性格下的悲剧

    林冲的悲剧人生的根源是他的自身隐忍性格在当时社会所体现出来的弱点。正是由于这种隐忍懦弱的性格占着主导地位,才使他的性格的反抗的一面被压制着。于是他遇到各方人物对他的诬陷、刁难、侮辱从来都是隐忍。从而只能看着一个个悲剧向他袭来,看着自己一步步地陷入悲剧当中,从而造就了他的悲情人生。林冲是《水浒传》中将“忍耐”达到最高境界的一个人物形象。我想即使在当今也鲜少有人能将“忍”达到这种如火纯金的地步。林冲一生中“隐忍”可谓是无处不在。“隐忍”是林冲人生的主线。真可谓是“忍活一世”。当他得知有人调戏林娘子时,他怒气冲冲地赶到现场,将那人肩胛只一扳过来......当所有人以为他要教训那人时,他却“等下拳打人时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1]38。”,之后就这样慢慢地把这件事给放慢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懦弱和隐忍。他一方面很气愤他的娘子被人这样当众调戏,任谁都羞愤难当;另一方面他心里又畏怕高俅的权势,吓得手都软了。心中只想着“不怕官,只怕管[1]39。”敢怒不敢言,敢怒不敢打。只把心中的愤怒压在心底,隐忍着这一切。其实他是怕因此而得罪高俅丢了自己的官职,丢了自己宁静美好的生活。可他这样做的后果却是整日郁郁寡欢,他的一切生活节奏已经被打乱了,从而引来了后面的一系列的悲剧的发生。他不知道此时的他已是被拉进了漩涡之中,已身不由己。在这种腐朽不堪的肉弱强食的政治环境下,不论如何隐忍都是没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这种隐忍只会因此显得懦弱无能。再说去沧州的路上两个公人董超和董霸一路作威作福,百般折磨林冲,甚至用开水烫伤林冲双脚,甚至还辱骂林冲。到了这里,你们肯定以为他不能忍受,一定会以牙还牙。却不知:“林冲那里敢回话,自去倒在一边[1]44。”两个公人这样刻意地烫伤他折磨他,甚至辱骂林冲。可他却连话也不敢回,只能自己默默地忍受着,不敢吭一声。从这里能看到林冲的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人生

    隐忍懦弱。他以为只要默默地忍受一切,直到有朝一日能够刑满回家与妻子团聚,回归他的幸福生活。所以,以致于后来他们要在野猪林结果了他。自己都命悬一线了,他堂堂七尺男儿却背靠着树束手就死。这不禁让人心寒,真是英雄气短啊。要不是鲁智深的及时搭救,他早就没命了。甚至当鲁智深要替他解恨时,他还劝说:“非干他俩的事[1]45。”这不禁着实让我们感到可笑又可悲。他以为只要忍了就可以了,却不知当时的政治社会社会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两个公人怎会错过这个绝好的讨好高俅的机会,而放过他。他心中的所谓的美好生活也只不过是泡影而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不会因为“隐忍”就能再次拥有这种美好生活了。到了沧州牢营,他还是继续秉着他的“隐忍”。面对差拨的:“你这把贱骨头,教你粉骨碎身......[1]49”这样的无故辱骂,这是辱没了他的尊严的话。相信任何人到了这里都会气愤难当,怕案而起。但林冲却只是等他发作过了,取了银子,陪着笑脸把银子双手奉上。每每看到这里,不禁很是“怒其不争”。面对这样的羞辱,他竟然还能陪着笑送银子,一忍到底。在这里完全显现了他的奉承与懦弱。主要还是,他的对当时的政府还抱有一定的希望。他还幻想着能回归他以前的生活,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出人头地。但是,差拨却没有因他的奉承而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甚至是后来,他们得寸进尺,设计火烧草料场害死林冲。要不是他命大,早就被害死了。他的隐忍只是在不断地促进他的悲剧而已。上了梁山,面对无能的王伦的妒贤嫉能:以各种理由搪塞林冲,不愿林冲留在梁山。林冲却只是对他说:“小人一身犯了死罪,因此来投入伙,何故相疑?[1]57”那时的他经历了那样的悲剧,可是,一到梁山却又随遇而安,隐忍的性格又占了上风,于是,他又忍着王伦。这样一个威风凛凛的禁军教头受如此的气,屈居于小人之下,还敢怒不敢言,最是可悲。好不容易留在了梁山,于是他安于现状了,他一直为了梁山的事业又隐忍了直到郁郁而终。他的一生一直把“隐忍”奉行到底。这是他的处事之道,但是也正是他的隐忍,才使得他一步步地掉进了悲剧的漩涡。

    (三)忠义社会营造下的悲剧

    林冲所处的社会因统治者荒淫无道,奸臣当道,于是当时社会统治下的人民民不聊生,人民苦不堪言。人们热切的渴望能够摆脱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于是社会上就有很多人揭竿而起,为除奸臣,民平愤树立了一面旗帜。就如鲁智深为了替金翠莲打抱不平而打死了镇关西,因此,丢了自己的官职被逼落草。可见“忠

    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人生

    义观”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他们心中。他们上了梁山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专为除暴安良。林冲正是这种忠义社会影响下的一员。忠义观对他而言一是:对皇帝的忠;二是对“梁山”这个集体的义。他一直都对宋徽宗统治下的朝廷忠心耿耿,尽管他被高俅设计陷害而成了阶下囚,已经对以高俅为首的奸臣已经失望透顶。当沧州牢营差拨说道:“林教头,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1]49。”可见他一直没对朝廷失望。就希望能挨到回家与家人团聚,得到翻身的机会。可见他对朝廷的朴忠。在与朱贵在梁山脚下喝醉酒后题的诗: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东。可以看出他还梦想着能够得志成名,对朝廷的愚忠,还有他也正是这种朴忠才使他成就了无法挽回的雪夜上梁山的悲剧。林冲的后半生也一直处在梁山泊这样一个以忠义为主要思想的环境下。林冲不论对外对内都奉行忠义。林冲对水泊梁山的兄弟是绝对的忠与义,虽然他上了梁山,但一直没忘记家仇,当他托人回家打听妻子的消息,却得到了因高衙内威逼林娘子,宁死不从而死的噩耗。至此,他与高俅已结了血海深仇。但是当梁山好不容易三拜高俅,活捉了高俅,他却不能报仇雪恨。林冲虽时刻都想手刃了高俅,但是为了梁山的出路,为了招安,为了顾兄弟大忠大义。却也只见林冲怒目而视,不能拿他怎样,只能心里更加郁郁,以致于慢慢地积郁成疾。他本是不赞成招安的,但是为了兄弟的大义,他也只能与梁山一起接受招安。再加上之后,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征辽,征四虎,王庆,征方腊上报效国家,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积劳成疾。得了风瘫。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报了家仇。正是当时忠义社会深刻地影响到了他的悲剧人生。

    (四)作者矛盾创作心理下的悲剧

    林冲是作者花了很大的心思和精力去创作的人物形象。在施耐庵之前几乎没有什么人提到了林冲这个人物。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心态都从这个人物形象中表现出来了。施耐庵在创作中把自己的人生感慨,理想抱负都寄托在林冲的身上。林冲是作者在水浒传中特别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首先从作者的生平来看:施耐庵:“名子安,字彦端,号耐庵,钱塘人,生活在元末明初的阶段,堪称是个奇才。不仅文才卓绝,号称管天先生,而且还善武艺。爱打抱不平,在元文宗至顺二年35岁就考中了进士,接着就在钱塘县做官,他为官贤明,深受百姓的爱戴。然

    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人生

    而,他因看不惯元朝的黑暗统治,不愿逢迎当朝权贵,于是辞官归隐了,之后又跟随张士诚,做了军师,策划了一起大规模的起义战争。本以为有一场轰轰烈烈的事业。不曾想之后张士诚在奢靡的生活下堕落了,于是他辞别了张士诚,在白驹场的石桥村隐居开始创作[6]。”可见施耐庵一方面对当时的腐朽的社会彻底绝望,想投得明主,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希望改变现状,让人们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另一方面,却找不到寻求理想的入口。虽参加了起义大军,本以为会有所改变,最后却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在这种极度矛盾苦恼的情况下写得《水浒传》可见他写林冲的悲剧人生既寄托了作者理想的美好,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残酷。表现在:林冲既想干一番大事业,报忠国家;但现实的却往往不敬人意,他不遇明主,以致于屈沉在小人之下,如高俅,陆谦这样的人物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的人生跌入了悲剧的深渊。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的矛盾心理。作者通过林冲这个人物的悲剧,还是为了突出他的关于宋朝当时的“官逼民反,乱由上作[9]5”的思想。为了突出这一思想,作者都安排了林冲的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从一开始的林冲娘子被高太尉看中到最后的林冲在家仇难报的情境中郁郁而终。充分的展现了高俅等人一步步逼迫林冲从享有盛名的英雄义士沦为有家难回,有国难投的所谓的“梁山贼寇”的悲剧命运。充分体现了当时政治社会的黑暗,人们在奸佞官员的逼迫下揭竿而起,反抗腐朽官场。也充分体现了小说的主旨。

    三·林冲悲剧的现实意义

    林冲是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悲情人物。林冲的一生的悲剧,也让林冲由一开始的悲剧开幕时对封建朝廷的愚忠到后来随着悲剧的落幕时的对朝廷的极度绝望。说明他在经历了那么悲剧的人生之后已经看清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林冲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寄寓在林冲的悲剧人生当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人的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显露了当时人们对社会动荡的根源及其治乱的极度关注和深度理性的思考。林冲的形象塑造,就像金圣叹评水浒的那样:“林冲可谓是上上人物,但就是写得太狠。[9]92”但就是林冲的悲剧人生,才使得他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让人们不禁万分同情林冲的悲情人生。这说明这是林冲的悲剧人生与封建社会以来人们产生共鸣的表现。林冲是水浒英雄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一个。在他生活的社会,在他身上可以

    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人生

    照见不同阶层人们的的身影。如果说他的正直勇猛多为豪杰所具备的话,那么他的“忍”让却多是普通人的选择。他所面临的险恶腐朽的环境又何尝不是封建社会广大人民所处的普遍的现实。他所追求的宁静美好生活又何尝不是普通民众所追求的生活。林冲的悲剧人生也揭示了几千年来的很多人有林冲相类似的悲剧。林冲只是普通民众中的一员代表而已。几千年来,尤其是清朝末期,随着外来列强的变本加厉的入侵与欺辱,中国人民所采取的态度就只是一味地隐忍,只是惧怕他们的势力与强大而不敢反抗半分半毫。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一种儒家文化思想的沉淀下来所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忍”,但是,这也是有所缺陷的。我们应该做到在恰当的时机地“忍”,而不是时时刻刻地“忍”。否则,就会产生像清朝一样的悲剧后果:被列强肆意地侵略中国的领土。相反的,就如二战时,当日本侵略我国领土时,正是中国革命军奋起反抗,终于取得了中国的独立与自强。所以,我们只有“该忍时就要忍,不该忍时不忍。”才能更好地建立和谐社会,更促进中国的进步,民族的富强。作者正是以社会生活中的原型为素材而造就了林冲的与别人不同的悲剧人生。可他的被逼上梁山所体现出来的“官逼民反,乱由上作”思想又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的一种情况。他既是整体中的个体,却也反映了普遍的整体。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人们所处的一个背景状态。正是当时的腐朽的政治才导致了林冲悲剧人生的发生成为可能。是值得我们为此而深思的。我们要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我们要以史为鉴,要吸取宋朝统治失败的教训。只有政治阶级团结一心共为国家,不腐败,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小结:

    总之,《水浒传》中的林冲是一个充满艺术美感的人物形象。他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正是他的充满悲情的人生才为他增添了一笔无可比拟的审美艺术价值。林冲的悲剧人生是社会与自身环境造成的,为此,我们应该以林冲为鉴。林冲的悲剧人生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值得我们从中挖掘出他的悲剧意义,呈现给读者以深刻的文学价值。给我们以无限的启迪。以此受审一生。

    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人生

    四·参考文献

    【1】施耐庵著《水浒传》【M】(明)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 【2】里功编 施耐庵著《水浒传》【M】北京燕山出版神2024年11月出版 【3】潘知常《说水浒传人物》【M】上海文化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 【4】刘辉《新说水浒传人物》【M】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 【5】林明解读 施耐庵著《水浒传》【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6】王立道《中外人物荟萃》【M】1983年10月出版

    【7】周思源著《名家品水浒》【M】中国华侨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 【8】王行国《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M】2024年2月出版

    【9】李卓吾,金圣叹评《水浒传》【M】四大名著经典汇评本山东文艺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

    浅析《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人生

    致谢词:时光冉冉,大学生活一晃而过。转眼的瞬间,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步骤也从一开始的课题选题到现在的论文定稿。回首过去的岁月,尽管过程辛苦也纠结,但是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负重的感觉,心中感慨颇多。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他在百忙的教学工作中审查和修改我的论文。正是老师的循循善诱的教导才给了我无限的启迪,老师的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作风正是作为学生的我学习乃至往后工作的榜样。

    我也同样感谢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给了我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正是有了他们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才使得我充实而又圆满的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写作。在此,我真诚地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第四篇:人生中那些必看的电影

    【感动无数人的9部电影】

    1、《恋空》

    2、《婚纱》

    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4、《我脑中的橡皮擦》

    5、《属于你的我的初恋》

    6、《夏天协奏曲》

    7、《天使之恋》

    8、《分手信》

    9、《近在咫尺的爱恋》

    【10部适合一个人静静看的电影】

    1、《阿甘正传》

    2、《肖申克的救赎》

    3、《触不到的恋人》

    4、《海上钢琴师》

    5、《千与千寻》

    6、《雏菊》

    7、《花样年华》

    8、《幸福来敲门》

    9、《蓝莓之夜》

    10、《放牛班的春天》

    【最费脑力的14部电影】

    1、《盗梦空间》

    2、《记忆裂痕》

    3、《生死停留》

    4、《死亡幻觉》

    5、《禁闭岛》

    6、《穆赫兰道》

    7、《蝴蝶效应》

    8、《恐怖游轮》

    9、《伤城》

    10、《盗走达芬奇》

    11、《88分钟》

    12、《万能钥匙》

    13、《决胜21点》

    14、《沉默的羔羊》

    【15部让你哭的昏天暗地的电影】

    1、《假如爱有天意》

    2、《我脑海中的橡皮擦》

    3、《情书》

    4、《恋空》

    5、《等待,只为与你相遇》

    6、《我们的幸福时光》

    7、《请别相信她》

    8、《触不到的恋人》

    9、《菊花香》

    10、《剪刀手爱德华》

    11、《海上钢琴师》

    12、《恋恋笔记本》

    13、《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14、《泰坦尼克号》

    15、《天使之恋》

    【18部经典天才电影】

    1、《美丽心灵》

    2、《雨人》

    3、《波拉克》

    4、《暗物质》

    5、《天才瑞普利》

    6、《猫鼠游戏》

    7、《香水》

    8、《一级恐惧》

    9、《心灵捕手》

    10、《莫扎特传》

    11、《证据》

    12、《海上钢琴师》

    13、《电锯惊魂》

    14、《沉默的羔羊》

    15、《非常嫌疑犯》

    16、《寻找弗罗斯特》

    17、《想飞的钢琴少年》

    18、《嫌疑犯X的献身》

    【人生必看的10部电影】

    1、执着——《阿甘正传》

    2、才华——《东方不败》

    3、人生——《美国往事》

    4、爱情——《罗马假日》

    5、勇气——《勇敢的心》

    6、责任——《辛德勒的名单》

    7、信念——《肖申克的救赎》

    8、童心——《E.T》

    9、痛苦——《现代启示录》

    10、哲思——《第七封印》

    【亚洲10大恐怖电影】

    1、《咒怨1》,《咒怨2》。

    2、《鬼娃花子》

    3、《午夜凶铃》

    4、《鬼来电》

    5、《笔仙》

    6、《解剖学教室》

    7、《邪降1》、《邪降2》、《邪降3》

    8、《四人餐桌》

    9、《人形师》

    10、《凶相》

    【哈佛商学院要求学生必看的10部经典电影】

    1、《华尔街1》、《华尔街2》

    2、《拜金一族》

    3、《颠倒乾坤》

    4、《抢钱大作战》

    5、《硅谷传奇》

    6、《可口可乐小子》

    7、《发达之路》

    8、《大公司小老板》

    9、《午夜巴塞罗那》

    10、《社交网络》

    11, QQ 77000112

    2【最美的10部电影】

    1、《公民凯恩》

    2、《猎人之夜》

    3、《游戏规则》

    4、《日出之前》

    5、《亚特兰大号》

    6、《M就是凶手》

    7、《雨中曲》

    8、《迷魂记》

    9、《天堂的孩子》

    10、《搜索者》

    【15部温情电影】

    1、《入殓师》

    2、《大鱼》

    3、《阳光小美女》

    4、《放牛班的春天》

    5、《天使爱美丽》

    6、《菊次郎的夏天》

    7、《天堂电影院》

    8、《蝴蝶》

    9、《蓝色大门》

    10、《曾经拥有》

    11、《诺丁山》

    12、《真爱至上》

    13、《幸福终点站》

    14、《西雅图夜未眠》

    15、《当幸福来敲门》

    【15部变态连环杀手的电影】

    1、《十二宫》

    2、《七宗罪》

    3、《沉默的羔羊》

    4、《电锯惊魂》

    5、《美国精神病人》

    6、《看见恶魔》

    7、《神秘拼图》

    8、《可爱的骨头》

    9、《天生杀人狂》

    10、《机动杀人》

    11、《香水》

    12、《八面埋伏》

    13、《黑色星期五系列》

    14、《老无所依》

    15、《女魔头》

    【唯美如画的日本纯爱系电影17部】

    1、《花水木》

    2、《恋空》

    3、《只是爱着你》

    4、《秒速5厘米》

    5、《情书》

    6、《花与爱丽丝》

    7、《泪光闪闪》

    8、《四月物语》

    9、《春之雪》

    10、《彩虹女神》

    11、《燕尾蝶》

    12、《世界的中心

    第五篇:《月亮河》电影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月亮河》电影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一、关于《月亮河》

    看完电影后,一时感到很不是滋味,第二天搜索了一下才知道这部影片是加拿大女导演梅赫塔(印度裔)导演的《火》、《土》、《水》“元素三部曲”的第三部《水》——CCTV-6播放的译名为《月亮河》,感觉这个译名与前两部的名字不是很一致。该片上映后获得很多奖项和荣誉,包括:2024年曼谷国际电影最佳影片;2024 年加拿大电影节,最佳配音、最佳摄影、最佳女主角;2024年温哥华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202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还有一个小插曲——影片上映时梅赫塔本人受到了印度教宗教极端分子对她的生命威胁,他们认为该片剧本“粗俗”是对“道德的亵渎”。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故事从一个8岁的年幼寡妇楚娅被家人送进“寡妇之家”开始,讲述了印度社会寡妇们的命运。根据印度教的传统,在印度寡妇只有三条出路:嫁给丈夫的兄弟,为丈夫殉葬或者剃发进入“寡妇之家”一生为丈夫守节并忏悔自己的罪过——因为她们被认为,是她们导致了丈夫的死。

    片中女主角,卡列安妮是“寡妇之家”中一位美丽的年轻寡妇,也是唯一的留长发的寡妇。她的美丽让纳拉扬——男主角,印度最高种姓的婆罗门贵族少爷,同时也是一位受西方文明熏染的有志青年,一见钟情,并要娶她。

    讽刺的是,影片中的寡妇不但要终身守节,还要被以为了生活的名义送到贵族那里供他们享乐,而纳拉扬的父亲——德瓦卡纳老爷——梵师(印度教祭司。按传统,印度教没有类似于基督教牧师这样的固定的神职人员,祭司由婆罗门贵族担任)——一个自诩为甘地思想的追随者的伪君子,恰恰是卡列安妮的常客。当真相大白后,德瓦卡纳对纳拉扬说:“梵师可以和任何他想要的人睡觉,而和他们睡过的女人是得到祝福的。”纳拉扬回答说:“你知不知道,上主罗摩(Load Ram)对他的兄弟说:„不要相信那些为了私利曲解圣典的梵师‟……你令人感到恶心。”

    悲剧是必然的,卡列安妮无法面对这一切,她在宁静的夜色中走进了圣洁的恒河……

    卡列安妮死后,“寡妇之家”的头头,大姐马图马蒂为了不断财源,打起了小楚娅的鬼主意,在一个同样宁静的夜晚,把她送到河对岸的德瓦卡纳那里……当沙肯塔拉大姐找到楚娅时,她已奄奄一息。

    就在这时,广播里传来甘地乘坐的火车在这里停留5分钟,他将在车站做简短的祈祷会消息。沙肯塔拉抱着楚娅随着人流走向车站。

    或许是受甘地所说:“我亲爱的兄弟姐妹们,过去,我一直深信神的存在是真理,现在我才明白,真理才是神!追求真理……对我而言是件可以不计代价的事,我相信这对你们也是一样的。”启迪,她抛弃了过去的信念,依从了良知,选择了真理。祈祷会后,她跑向缓缓启动的火车求人把楚娅交给甘地。最后,看到乘火车离开的纳拉扬,她把楚娅交给他,说:“把她交给甘地。”……

    楚娅无疑是不幸的,她幼小的生命便遭厄运,然而她又是幸运的,我相信,自由会让她生命之花美丽、动人。

    二、关于传统文化

    影片结尾出现一段文字:“根据2024年的调查,印度有3400多万名寡妇,大多数的处境依然和两千年前《玛奴法典》规定的相去不远。”让人震惊不已。据知,印度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英国人就废止了寡妇殉葬的陋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通过寡妇可以改嫁的法律,然而在印度独立并实现民主制度已经六、七十年之后,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的背离还如此严重,让人不能不重新审视传统对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影响。我想这个问题,或许同样困扰这我们国家和民族。

    很长时间以来,我总是看到所谓的“制度决定论”“文化决定论”的论述,以及关于它们之间没完没了的争论,似乎都想在论战中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我很疑惑,是否有必要争论出个高低、长短,退一步说,普通人是否有必要去讨论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争论,官方舆论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认定“制度决定论”的话,那么无法做出国家落后以及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并没让人民幸福、国家强大的合理解释;如果,认定“文化决定论”的话,又无法解释“五千年文明”的辉煌却至今落后的现状。于是就只能找各种借口、甚至不惜制造谎言掩盖、误导问题,更多的时候是随心所欲,需要什么宣传什么,不讲逻辑、不怕撞车,有时还要自掌嘴巴,滑稽至极。

    就我的观察,非官方的舆论则更多的是支持“制度决定论”的,他们简单地将对文化进行反思,对国民性批判的一概视为是“文化决定论”者,是在散布“素质论”……加以挞伐,甚至有些人为了证明中国问题的根子与传统文化无关,竟和一批老夫子走到一起,一头扎入三千年的故纸堆里找寻济世良方,真是莫大的讽刺。

    而有一些“文化决定论”者,为了证明中国问题一概皆因中国文化的糟粕,对传统文化采取了全盘否定的观点,并不惜摧毁国人本就脆弱的道德体系。不过,客观的说,中国人固有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思维模式,在两种观点的对峙中倒是表露无疑。不知这是否算是中国文化的宿命。

    我想,制度对我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直观而强有力,现在连官方都不否认这个事实。但是,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至深且不太容易察觉,它根深蒂固地影响我们的思想,继而左右我们的行动,对现代文明的抵抗也是很强烈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和制度是互为影响的——有人说,“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决定什么样的制度”,也有人说,“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没必要将它们对立起来。

    我觉得,现在我们就像一家准备出门旅行的人,不是讨论应该准备哪些东西,制订怎样的旅行计划……而是,没完没了地讨论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说的再极端一点,甚至是在讨论把左脚砍掉还是把右脚砍掉。如果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这样,一定会被当作傻子看待,但你如果关心政治,留意观察就不难发现,其实我们整天在做这样的讨论,真是愚蠢、荒唐透顶。

    从很多的讨论和事件来看,有一点值得指出,在文化与制度上的分歧,无论官方和民间之间,还是“制度决定论”者和“文化决定论”者之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反而,他们在利己主义这个问题上殊途同归,有着高度的共识,虽然表面上看上去不同,但实际的所作所为却是如此——都想摆脱自己的责任。其中,政府所做就是摆脱掉了自己对国民的福利承诺,虽然原来的福利就已经少得可怜,这一点,无论它是以什么样的理由,无疑都是极其错误的。当然,这点是我个人的观察、认识,或有偏颇。

    片中的“寡妇之家”本身也是一个社会恶的缩影,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寡妇,在她们的小圈子里依然有人——马图马蒂过着土皇帝般的生活,依然有卡拉碧那样的爪牙,她们一边欺凌比自己更弱小的寡妇,一边对贵族老爷们低三下四。

    传统文化对走向现代文明的影响是客观存在且显而易见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涵,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任何想通过一时之力就改变它,就认为能改变它都是不客观的。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优劣,发展、保留还是抛弃,这是一个应必须谨慎的问题。

    也许,我们需要一次启蒙运动,而这是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启蒙强调了一种对社会、它的传统、意识形态以及制度的批判反思。从一开始,这种精神从风格到内容便遭到狂热的反驳,反驳的暴烈程度与昔日的集权主义者和当今的宗教基要主义者们表现出的激情不相上下。”(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重申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我想,大可不必对启蒙感到恐惧,启蒙的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自由主义的美国、(民主)社会主义的北欧,相反几个集权主义危害严重的国家,其历史和文化中本就具有专制主义的基因,如:德国、日本、俄罗斯等等。

    三、关于自由

    这部影片始终萦绕着一种忧伤的气氛,唯一令人振奋的就是,沙肯塔拉大姐把楚娅交给纳拉扬那一刻——我们为楚娅最终获得自由激动。

    自由无疑是令人神往的,然而这几年,我对自由的认识却越来越模糊起来了,这主要是源于对自由主义的认识的疑惑——越来越觉得,我们现在讨论的自由主义,怎么看都像是利己主义。而支持这个观点的基础就是所谓的“性恶论”,不知为什么许多人硬要把人有私心等同于自私、自利。如果你要在讨论中表述道德、责任等观点,一定会遭到激烈的批判,什么“道学家”了、什么“连人的本性都不承认的人是混蛋”了等等,在这些人眼里“人性本恶”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了。

    那么,人的本性真的是“恶”吗?这恐怕并不像那些人说的那样确定无疑。本来以我的所学是不具备讨论这个问题的,但我还是勉强说几句。就我有限的阅读而言,“性恶论”并非所有人的共识,虽然它很容易被人接受,但毕竟只是一种学说、一个论断,至少现在还不能称之为真理(好在证伪只要举出一个特例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汉娜?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批判是深刻的,也许正是因为这点,她在我们现在的讨论中经常被提及,也就成了许多自诩为“自由主义者”的偶像,那么她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她认为:“恶绝不是„根本的‟东西,……只有善才有深度,才是本质的。”仔细

    想一想,我们确实对恶比对善更容易理解,因而,很容易就能接受“人性本恶”的观点,很容易就能看到恶的破坏力,恶的残忍,但却对善的力量是从那里来的无法理解。从这点可以说,恶是表象的、肤浅的,这大概就是阿伦特认为的“只有善才有深度,才是本质的”。她还说:“恶是善的欠缺状态……不过是隐藏着善的一种假装的姿态”。(杨布路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1961-1965》摘自《〈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

    退一步讲,即使我们认同“人性本恶”的观点,但也不应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进步是善战胜恶的历程。我们不理解善,或因我们肤浅,但这不要紧,可是如果我们把肤浅认定为真理而无视根本,可能就是愚蠢了。

    当利己主义披着自由主义的外衣越来越侵蚀着我们的思想时,我们就不能不对自由这个几乎每天都谈及的词汇的所表达的意思梳理一下,当然,对于自由主义的论述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我同样不具备深入讨论的能力,也只能引用一些大师们的观点来对自由所涵的意义做个简单解释。

    首先,引萧伯纳的一句:“自由意味着责任,正因为如此,多数人都惧怕自由。”——将自由与责任联系到一起,而我们现在却用自私自利来诠释自由,目的无非是试图逃避责任。

    不过,我更喜欢卢梭所说的那句:“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讲的同样是责任。可是,好像现在卢梭很令一些人士厌恶,似乎他不仅要为法国大革命的杀戮负责,还要对后来的极权主义负责。仅仅这样认为,对卢梭太不公平了点,实际上《世界人权宣言》、美国宪法都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而且从我读到的有关美国社会的文章、资料来看,美国人能够充分享受的自由,也恰恰是因为他们受到各种各样规则的约束,这是对卢梭这句名言的最好佐证。

    多余的话不多说了,再多引用几句关于自由的话加强一下认识。

    目前,哈耶克受到大家的推崇,他的话大家也许更爱听一点。他在自己的名著《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一书的开篇引用了一句亚当?弗格森的话,我想这也是哈耶克本人对自由的认识:“自由,并不像这个名称本来的含义可能显示的那样,是指摆脱了一切限制,而是指使一切公正的限制最有效地适用于自由社会的全体成员,不管他们是权贵还是平民。”

    而且,哈耶克本人也说过类似的话:“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的机会并承受选择的重负,而且还意味着他必须承担其行动的后果,接受对其行动的赞扬或谴责。自由与责任(responsibi-lity)实不可分。”(《自由秩序原则》)另外他还说过:“自由一方面通过非人格的抽象规则(impersonal abstract rules)来保护个人并使他们免受其他人的专断暴力的侵犯,另一方面则能够使每个个人都去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任何其他人都不得干涉的确受保护的领域,其间,每个人都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据此我们可以说,我们之所以享有自由,实是因我们对自由的约束所致。约翰?洛克写道„因为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对某个人颐指气使的时候,还有谁能够享有自由呢?‟”(《法律、立法与自由?自由的归训》)这里把洛克的观点也摆出来了。

    我想,有这么多大师的论述,我们应该理解,自由其实是一种责任、一种平等的价

    值观。据此,任何想摆脱责任、不尊重他人的都不是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利己主义并不会把我们民族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只能将我们引向毁灭的邪路。虽然,我们目前还无力改变政府的行为,但作为一个追求自由、民主的人至少不要把利己主义那一套说辞当作自由主义来兜售。

    四、关于信念与良知

    这部影片真正令我深思的是关于信念与良知的问题,也是我前面关于传统、自由的话题的延伸。我觉得这部影片真正的主角不是卡列安妮,也不是纳拉扬或者楚娅,而是沙肯塔拉大姐。

    作为一名寡妇,沙肯塔拉恪守自己的信念,她多年来一直默默为恒河边的一位梵师主持的仪式服务(估计是义工),毫无怨言,为自己的赎罪。她坚信,寡妇的命运是有道理的。梵师也告诉她,要有信念,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

    然而,她又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女人,当卡列安妮因为要与纳拉扬结婚,被马图马蒂锁起来后。她问梵师:“大师,您饱读经书,上头是否写着寡妇就该受苦受难?”梵师回答道:“法典上记载,寡妇有三条路可以走:她们可以和亡夫一起火化陪葬;或是过著克己守贞的生活;假如家人允许,也可以嫁给丈夫的弟弟。不过……最近通过一条法律允许寡妇改嫁。”沙肯塔拉惊诧地问道:“有这条法律?我们怎么都不知道?”梵师坦言:“我们会隐瞒那些对自己无益的法律。”这里插一句,我很难说这位梵师——传统的卫道士是一个伪君子,至少,他不像纳拉扬的父亲那样虚伪、邪恶,让人厌恶,虽然后者打着追随甘地的旗号。

    之后,她回到“寡妇之家”依然从马图马蒂那里夺过钥匙,放出了卡列安妮——良知战胜了信念。

    在为卡列安妮送葬时,她安慰纳拉扬说:“圣典上说,万象都是幻化和错觉。”纳拉扬反驳道:“卡利安妮的死可不是错觉。”随后她说:“要有信念。”当纳拉扬问她:“你的信念为什么这么坚定?”她回答说:“我不知道。”那表情令人难忘——透出一种虔诚、迷茫和无奈。

    继而她说:“为什么……我们寡妇都要被送到这里(寡妇之家)来?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纳拉扬尖锐的指出:“少一张吃饭的嘴,少用四条莎丽,少铺一张床,家里也多一点空间,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理由了。用宗教来做掩饰,其实都只是为了钱。”(注:莎丽是印度传统服装)其实,许多被主义、理想之类掩盖的东西,其本意或者目的是很明显的,人们不能识别它是因为盲从或者从未想过去识别它,一经点破,则一钱不值。我曾说过:“有时候我想,也许禁锢我们思想的墙,并不存在。就像《狗镇》里居民的房子一样,虽然它们并没有墙,但人们从不穿越它,而是按固有的模式,从门出入。我们没能穿越那堵墙,或许是因为我们从未想穿越它。”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举行完葬礼,梵师对沙肯塔拉说:“甘地这样的人是世上少有的,他遵从自己良知的行事。”沙肯塔拉问道:“但是,如果我们的良知和我们的信念相冲突呢?”我想,这个问题是那位梵师回答不了的,而沙肯塔拉却用自己的行动给了我们答案——遵从自己的良知——她先是放出卡列安妮,给她选择幸福生活的机会,后来,把楚娅交给甘地,让她自由。沙肯

    塔拉无疑是令人敬佩的。

    面对纷杂的社会,面对每天都发生悲剧的现实,面对各种思潮涌动和弥散着各种奇谈怪论的时代,保持自己的良知,并遵从良知行事,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了。这两年,有个怪现象,好像越是敢于挑战道德底线的事或言论越能受到追捧,并能成为舆论的欢宴。这样的结果是,自由的权利没有争取到毫分,良知却被泯灭了,道德体系崩溃了。更应警惕的是,消灭人们的良知,恰恰是专制统治所梦寐以求的,因为这样他们才能为所欲为的作恶,有效地进行统治。

    其实,当你看到沙肯塔拉打开囚禁卡列安妮的房门并为之喝彩,当你为小楚娅获得自由而欢呼,你就已经感受到了善良的力量,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遵从我们的良知。不客气地说,在今天的中国,自由主义被搞成自私自利的形象,与许多学者不求甚解或者别有用心地对自由主义的误导有关。

    这部影片最大的悲剧在于,沙肯塔拉不仅还会继续受到良知和信念相违的困扰,更要在已经有了对自由的认识和向往之后,回到“寡妇之家”……这也是今天我们的困境。



    推荐阅读:
    浅析电影《人生》中的悲剧成分
    加强人才工作 构筑后发优势为三明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提供坚强保证
    我与读书的故事
    客服部月度工作总结5篇
    坚持依法行政县司法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发展规划6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