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知识产权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常熟2024经济运行分析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日斜阳 时间:2024-06-09 13:25:1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常熟2024经济运行分析

    经济加速转型 民生显著改善

    ——2024年常熟市经济运行简析

    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以“转方式、抓创新、重统筹、惠民生”为主线,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强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升,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发展动力全面增强,民生事业持续推进。

    一、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据初步测算,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0.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4.8:43.2。实现财政总收入352.09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2.5亿元,同比增长22.4%。

    1、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2024年,全市农业生产继续增产增收,实现农业总产值5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实现粮食总产量32.14万吨,增长3.0%。其中,种植业实现产值28.82亿元,增长16.3%;渔业实现产值13.85亿元,增长10.7%。现代农业有效推进。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5万亩,其中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1万亩,高效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80%。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新增各类先进的补贴农机具10400台,稻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达97.5%,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80.2%。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拥有农业龙头企业共52家,2024年销售收入144.23亿元,为农业总产值的2.5倍,农产品出口创汇6700万美元。

    2、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2024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27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287.4亿元,增长18.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6.9%。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1933.72亿元,增长21.5%,高于轻工业7.3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达41.2:58.8。新兴产业主导作用增强。八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114.85亿元,增长30.3%,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3.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0.7%。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000.64亿元,增长25.8%,增速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0.1%。品牌经济做大做强。全市省级以上名牌企业共完成产值1071.72亿元,增长19.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2.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3、服务业发展加快提速。2024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3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可比价),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2%,位居苏州五县市第一,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各类景点接待境内外游客1733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96556人,分别增长10.1%和12.7%,实现旅游总收入251.89亿元,增长23.7%。金融运行平稳。截至202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17.71亿元,比年初增加175.92亿元,增长10.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319.52亿元,比年初增加189.87亿元,增长16.8%。其中,短期贷款746.23亿元,中长期贷款541.46亿元,分别增长22.6%和11.0%。港口吞吐能力不断提升。常熟港实现货物吞吐量5702万吨,增长13.1%。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036万吨,增长9.8%;集装箱吞吐量32万标箱,增长3.9%。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年内新增制造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企业65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7.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实现服务外包接包额12050万美元,离岸执行额4365万美元,分别增长92.8%和30.0%。

    二、三大需求协调拉动

    1、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24年,全市完成全社会投资535.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工业投资278.01亿元,增长17.1%。重大项目引领增长。在建重大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的内资项目和1亿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共24个,当年完成投资99.81亿元,增长94.3%。其中,工业项目和服务业项目分别为10个和14个,分别完成投资52.59亿元和47.22亿元,分别增长81.6%和110.6%。新兴产业投资发力。八大新兴产业在建项目共144个,当年完成投资98.88亿元,增长42.8%,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21.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8.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产业(34.12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27.21亿元)、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业(11.77亿元)占到七成以上,分别增长165.2%、14.3%和77.7%。基础设施建设强劲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29.47亿元,增长48.9%,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速27.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24.2%。服务业投资比重提升。

    1完成服务业投资255.15亿元,增长26.5%,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5.8%提高为47.7%。其中,房地产投资完成93.02亿元,下降3.1%,为近年来首次负增长。

    2、消费市场繁荣发展。202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实现零售额24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达1205.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专业市场实现成交额1017.11亿元,占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的比重达84.4%。服装城市场成交额突破800亿元,达800.58亿元,增长22.6%。城乡市场共同发展。2024年,城区实现零售额221.66亿元,农村实现零售额203.56亿元,分别增长18.2%和17.9%。家电下乡成效显著。全年家电下乡共销售家电8.45万台,实现销售额2.15亿元;家电以旧换新共销售各类家电13.27万台,实现销售额5.30亿元。消费热点频现。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企业的零售情况看,建材类、家具类、家电类热销,分别实现零售额15.74亿元、15.5亿元和20.74亿元,分别增长41.0%、49.7%和34.1%;石油制品类较快增长,实现零售额23.99亿元,增长29.6%;金银珠宝类消费受宠,实现零售额3.84亿元,增长26.0%;汽车消费增长趋缓,实现零售额56.29亿元,增长21.7%,增速比年初回落23.5个百分点。

    3、外贸出口增速放缓。2024年,全市积极应对外贸市场变化,克难求进,外贸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98.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出口135.46亿元,增长16.2%,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进口62.58亿元,增长10.5%。贸易方式加快转变。一般贸易实现进出口额74.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0%,高于加工贸易17.6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7.4%。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73.76亿美元和53.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和6.0%。,占全市的54.4%和39.5%。新兴市场加快拓展。对台贸易实现进出口额13.07亿美元,增长41.4%,台湾地区成为我市继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和东盟之外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与东盟进出口比上年增长32.0%。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贸易份额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20.0%、21.6%和36.3%,占比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三、民资外资齐头并进

    1、民资发展量质齐升。2024年,全市多措并举,抢抓机遇,奋力争先,民营经济发展再创佳绩。个私注册总量持续攀升。当年新办私营企业再次突破3000家,达3095家,注册资本99.28亿元;新批个体工商户10799户,注册资金9.39亿元。期末个私经济注册资本达888.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继续位居全省前茅。全市净增民资(内资)注册资本250.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2.1倍。内在质量不断提升。当年新办有限公司2855家,注册资本总额达96.6亿元,分别占新办企业总数的92.2%和注册资本总额的97.3%。新办私营有限公司平均注册资本达338.5万元。当年新办注册资本超千万元有限公司287家,比上年增加46家,注册资本127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占全市净增民资(内资)注册资本总额的50.8%。其中,超5000万元的有26家,超亿元的有31家。个私经济财税贡献再上台阶。全市个私经济实现入库地方税收40.93亿元,增长20.3%,占入库税金(不含耕占税及契税)的47.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稳居各经济类型之首。

    2、外资外经阔步前行。2024年,全市充分发挥两区两园集聚功能,加快引进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科技型、基地型、龙头型外资项目和外资研发机构,依托优势企业积极拓展外经合作,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助推外资经济转型。利用外资扎实推进。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76项,注册外资20.08亿美元,到帐外资9.02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外资16项,注册资本1.64亿元,到帐外资2亿美元,增长89.4%。批准五大新型产业项目110项,总投资31.34亿美元,注册外资14.35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69.8%和67.2%。外经合作稳步拓展。新办境外企业18家,增资6家,当年投资12127万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 5960万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同额11815万美元,完成营业额997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2.4%和37.1%。服务外包加快推进。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6家,累计达到52家,新增受训人员超700人,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软件开发、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全年实现服务外包接合同额12050万美元,同比增长92.8%;离岸执行额4365万美元,同比增长30.0%。

    四、科技人才战略强力推进

    1、人才工作成果喜人。2024年,成功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积极赴各地进行人才推介,着力构建人才集聚高地。苏州(常熟)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合作洽谈会落户52个项目意向,其中35个项目初步达成了协议,24个创新创业项目正式签约,已有3个项目正式落户。有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实现了零的突破;新增省双创人才计划7人,苏州姑苏人才9人,引进市双创人才团队42个;新增省级博士后工作站7个,新引进在站博士后2人;新增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2家。据初步统计,2024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78万人,当年新增2.51万人,其中博士116人,硕士1057人,高级职称人员671人,专业技术人员9098人;完成高技能人才鉴定1924人,其中高级工14个工种1728人。

    2、科技创新有效加强。2024年,全市申请专利1.64万件,增长28.1%;授权7980件,增长88.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415件,增长14.7%;授权261件,增长12.1%。新增“月龙”、“扬帆”、“阿里山”、“ENOX(强盛)”4个中国驰名商标。科技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全年新增苏州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5个,其中省1个,苏州市级4个;新增省级科技创业园、孵化器1个。新增企业技术中心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新增省级外资研发机构1个。年内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351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教授柔性进企业活动达成技术合作协议44项。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高新产品227只,新增省创新型企业16家,省民营科技企业90家。

    五、民生福祉显著改善

    1、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全市围绕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以促进就业为根本,积极实施各种富民增收政策措施,统筹提高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着力构建城乡居民增收长效机制,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城乡居民大幅增收。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41元,比上年增长1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289元,增长17.9%,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2.03:1。年末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812.08亿元,比年初增加56.04亿元,同比增长7.4%,列全省县级市第一。按年末户籍人口计算,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达到76096元,比上年增加5209元。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城镇居民人均服务业性消费支出6237元,增长26.1%,住房装修、交通工具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消费支出全面增长。城镇居民人均网上购物消费217元,增长1.3倍。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2382元,增长19.9%,文教娱乐消费占比达18.1%;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4407元,增长14.7%。2024年末,全市私家车拥有量164437辆,比上年增长23.3%。按户籍户数计算,全市每百户私家车拥有量达49.2辆,较上年增加9.4辆,平均每两户居民家庭拥有一辆私家车。

    2、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2024年,全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大民生投入,加快推进城保扩面,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措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果卓越。各类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全面并轨,统一调整为500元/月。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每月1140元。养老保障待遇全面上调,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每月增发157元,农保退休人员人均每月增发33元,征土(地)保养人员人均每月增加120元,无地无保障人员人均每月增加50元,老年补贴人均每月增加20元。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农保转城保4.2万人。年末本地户籍劳动力养老保险覆盖人数51.85万人,覆盖率达到99.6%,养老保障率达99.6%。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工伤保险、城镇生育保险、失业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8%。养老事业加快推进。出台《常熟市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幸福养老工程”。年内新建成养老机构1家,扩建养老机构5家,累计拥有养老机构24家,其中民办养老机构4家,新增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1400张,累计拥有6180张。

    总体来看,2024年经济社会运行平稳向好,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全市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生产成本持续拉升;资源环境制约加剧;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堪忧;税制改革调整;出口拉动持续减弱;转型升级动力不够强劲等。2024年,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胜之年,也是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新的一年,全市要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在变局中把握机遇,提振精神,乘势而上,以创新驱动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增创发展优势,致力民生幸福,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城乡统筹、民生保障、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六大工程,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求进、好中求快。

    第二篇: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 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国家各项政策机遇,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全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前三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较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商贸旅游繁荣活跃,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同期增长12.6%,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9%;第二产业增加值6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12.8%。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面99.5万亩,较上年增长4.9%,其中:粮食作物播面60万亩,同比增长0.9%;蔬菜播面30万亩,增长16.6%。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2.6万吨,较上年增长3.8%。共推广种植全膜玉米10.7万亩、优质洋芋26.2万亩、优质豆类和中药材5.4万亩,新建果园2万亩、养殖小区6个、规模养殖场9个。输转劳务

    9.3万人(次),创收8.5亿元。交通道路、节水改造、梯田建设、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扶贫开发、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展良好。

    (二)工业经济增速稳步回升。受天水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好转的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增速继续回升。1-3季度全县7家规模企业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89亿元,同比增长17.8%,较1-8月份提升1.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6.1亿元,增长24.5%,实现销售产值6亿元,增长21.6%,利税总额4836万元,下降26.3%。工业主要产品水泥产量70万吨,下降25.5%。规模企业生产用电量累计达到8689万度,同比下降9.1%。

    (三)项目工作成效显著。前三季度,全县共组织实施各类在建项目137项,总投资23亿元。争取到国家投资项目69项,总投资6.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7亿元。在项目建设的强力带动下,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县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同比增长43.7%,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3%。其中500万元以上城镇投资26.6亿元,增长1.2倍;房地产投资3亿元,增长23.1%;500万元以上农村非农户投资2.8亿元,增长21.7%;农户投资2亿元,增长16.9%。

    (四)消费市场活跃旺盛。前三季度,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亿元,增长26.6%,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0%。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商品销售额2280万元,同比增长43%;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额4007万元,增长47.9%;限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923万元,增长46.5%;限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09万元,增长54.2%。

    (五)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30.5%,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5.5%。财政支出达9.2亿元,同比增长39.9%。1-8月份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亿元, 同比增长24.7%,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24.2亿元,同比增长18%。贷款余额为19.6亿元, 同比增长57.6%,存贷比首次达到53.2%,较1-7月份提升1.2个百分点,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9154元,同比增长2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完成2940元,增长21.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前三季度,全县经济在面临诸多困难的形势下,仍然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压力仍然很大,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村发展基础脆弱,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二是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重点企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50%。三是保持固

    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困难较大。因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统计500万元以上城镇、农村非农户项目和农户投资,将500万元以下城镇、农村非农户投资项目不再纳入统计范围,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存在较多困难。四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支撑不够。另外,在财源培植、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问题改善等方面还有不少欠账。

    三、做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建议

    (一)认真学习贯彻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县第十六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精神。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县第十六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精神,正视当前及今后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机遇,明确今后全县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以及县委、县政府对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全面完成今年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任务。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65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是今年全县的中心工作。要充分利用剩余时间,查漏补缺,加快进度,严格按照要求,保证按期完成任务。一要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抓好蔬菜主导产业发展,集中力量搞好国家级渭河川道10万亩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渠路配套、科技示范园土地流转和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改扩建三项工作。抓好秋季造林,完成1.5万亩果园建设。抓好全膜玉米地块预留,力争完成3万亩秋季覆膜任务。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和梯田建设进度,确保全面完成当年建设任务。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和城乡一体化试点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二要抓好城镇经济发展。继续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开展。加强联系与洽谈,全力争取祁连山水泥异地迁建项目早日启动。加快县工业园区建设进度,力争10月底前园内道路和部分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发展商贸旅游经济,搞好商贸市场建设,积极落实各项刺激消费政策,进一步扩大全县消费规模。打好“五色旅游”品牌,加快发展旅游经济,重点抓好景区景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宣传推介。抓好财政金融工作,力争全面完成今年财政收入任务,保持全县金融平稳运行。三要全力抓好项目工作。要抓好已上报项目的争取工作,加强与省、市的沟通衔接,力争项目尽快下达投资计划。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力争项目尽快建成并发挥效益。对已下达投资计划还未开工建设的项目,要加快前期项目工作进度,抓紧办理各项手续,积极落实各项开工条件,力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并形成较多的实物工程量。四要抓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大城区总体规划修编,做好区域建设详细规划。加快武山大道、红峪河桥改造、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进度,启动建设火车站新区和渭河人行桥。加快公安、司法、人社等15个单位业务用房建设步伐。抓好供热点延伸、配套设施建设和设备检修,确保今冬按期高质量供热。认真搞好小城镇二轮开发改造。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全面完成教育、卫生、计生、社保、就业、文化文物和广播电视等各项建设任务。

    (三)抓好省市目标管理责任书任务和民生实事落实。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依法行政、节能工作、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生产安全、产品药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编制等市上与我县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精心准备好年底省市的验收,确保验收取得较好名次。同时,要全面完成城乡就业、扶贫贴息贷款、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城区供热增容改造、交通道路建设、教育项目、堤防建设、整村推进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设施配套、社会福利、提高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比例等今年县政府承诺的十二件实事办理,向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做好今年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的谋划准备。全面总结今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研究全县经济运行规律,针对薄弱环节,采取应对措施,提前做好明年工作计划。特别是要按照国家投资政策和县上需要急缓程度,提前做好2024年项目的谋划工作,做好与省、市的联系,多方掌握和了解投资信息,提前做好项目可研编制等前期工作,积极主动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力争有更多项目能够列入到省市2024年计划盘子,为明年项目争取打好基础。

    第三篇:经济运行分析

    2024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

    发布时间:2024-10-19 13:00:5

    5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转型升级、谋求新跨越”工作主题,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步伐调结构促转型。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0亿元(预计数),同比增长16%。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36.1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0.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3%和29%,增幅均列苏州五县市之首。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工业经济高开稳走。前三季度实现工业总产值1376.26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088.73亿元,同比增长30.0%。规上工业一季度以36.8%的增速高开之后,上半年和三季度的增速均维持30%以上的高位增长。规上工业占比提高,达到79.1%,比上年末提高1.9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高新产业贡献加大,实现产值203.25亿元,同比增长36.9%,较规上工业增速高出6.9个百分点,高新占比18.7%,较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主导行业加快增长,石油制品、机械、金属加工行业同比增幅均超50%,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幅20多个百分点。工业效益快速提升,前八月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利税、利润分别为82.42亿元和62.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8%和68.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2.8%,较上年同期提高19.3个百分点。

    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获得“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称号。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4亿元,同比增长24.2%,占GDP比重达39.6%,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税收贡献提高,共实现地方税收15.27亿元,同比增长36.8%,占地方税收的比重达56.6%,同比上升了3.6个百分点。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集装箱三期、万方件杂货码头投入运行,玖龙纸业件杂货泊位开工建设;新辟南美西远洋等航线7条;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9.15万标箱,同比增长47%,超去年全年集装箱吞吐量总和,完成货物吞

    吐量5771.51万吨,同比增长6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973.61万吨,同比增长131%;新增四家国家3A级物流企业,隆兴物流跻身中国最具竞争力50强物流企业前20强,主营业务收入超15亿元。服务外包强势发展,105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接包合同额1.37亿美元,离岸执行额0.46亿美元,同比增长66.4%和16.8%;4家企业获得国际资质认证。地方金融稳健发展,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太仓支行开业投运,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存额805.89亿元,比年初增长26.3%,贷款余额678.78亿元,比年初增长20.6%。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8.09亿元,同比增长17.6%。市场建设大力推进,粮油批发市场规模扩大,成交额达5.59亿元,同比增长27%,森茂汽车城创新经营模式引领汽车消费产业化;月星家得乐居家生活连锁太仓店盛大开业。旅游业大力拓展,沙溪古镇河南街促织馆开馆,依托金仓湖、郑和公园等旅游景点成功举办太仓国际旅游文化节等各类系列活动,吸引各地游客144万人次,同比增长78.8%,星级酒店客房入住率高于去年同期30多个百分点,多家经济型连锁酒店入驻。房地产市场保持活跃,商品房销售84.78万平方米,销售额4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和30.5%,实现地税收入7.81亿元,同比增长83.4%,占地税总量的28%。

    3.新兴产业规模壮大。126家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278.42亿元,同比增长48.3%,增速高出规上工业18.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5.6%。其中25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完成产值45.48亿元,同比增长176.7%,9家新能源企业完成产值41.12亿元,同比增长67.2%。产业招商力度加强,前8月引进外资新兴产业项目18个,注册资金3亿美元,到账外资1.2亿美元,占全市23.5%和21.1%;前三季度引进内资新兴产业项目18个,注册资金13.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完成投资30.89亿元,同比增长186.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22.9%,其中电子通讯设备投资21.25亿元,同比增长521.3%,医药制造投资

    5.51亿元,同比增长218.5%。

    4.自主创新不断突破。新区入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苏州五县市首家;

    市政府与南通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健雄学院联合8所国内知名高校成功组建联合研究院。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增强。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26家,高新技术产品66个,省民营科技企业36家,全市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1家,软件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222只,省民营科技企业226家;前8月共申请专利2517件,同比增长7.1%,专利授权2024件。名品名标工作着力推进,新增申报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5件、苏州知名商标7件、省名牌21个。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人才总量达86618人,每万人拥有人才1858人,高于苏州全市平均水平;拥有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8250名,其中博士以上48名、硕士以上1171名、海外归国人员208名。

    5.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6.25亿元,同比增长19.1%。工业投资动力增强,完成工业投资134.79亿元,同比增长39.7%,增速列五县市之首,较上年同期提高43.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57.1%,较上年同期提高了8.5个百分点。开发区引领增长,完成工业投资82.76亿元,同比增长45.9%,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1.4%,其中港区完成投资57.02亿元,同比增长114.6%。房地产投资放量增长,完成投资40.19亿元,同比增长66.7%,占服务业投资的39.6%,占比高于上年同期15.8个百分点,其中新区完成22.37亿元,同比增长106.8%。新批项目快速增长,共批项目438个,计划总投资538.86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民营工业项目占据主导,20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19.85亿元,占工业项目的78.7%。重点项目着力推进。66个重点项目,开工57个,完成投资75.7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32.1%。省重点项目太仓港三期通过通航安全验收,为长江流域最高等级的集装箱码头。耐克物流、奥特斯维太阳能一期等项目顺利竣工。

    6.招商引资量质并举。利用外资强劲回升。1~8月,全市累计批准外资项目98只,累计完成注册外资12.56亿美元,同比增长41%,超序时进度11.3个百分点;实际到帐外资5.65亿美元,同比增长32.1%,超序时进度3.6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增幅均列五县市之首。外资项目质提量升。单个项目的平均注册外资为1281.81万美元,超千万美元项目46

    个(含增资1000万美元项目6个),其中超三千万美元的8个,包括注册资金3000万美元艺康化工和注册资金1亿美元的宝洁日用品等500强项目。引进了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18家,注册外资3亿美元,占总量的24%;到帐外资1.2亿美元,占总量的21%。欧美和台资表现凸出。引进美国项目7个,注册外资12752万美元;引进德国直接投资项目12个,注册外资3327万美元;引进加拿大项目3个,注册外资9727万美元;引进台湾直接投资项目22个,注册外资17554万美元。服务业利用外资发展较快。1~8月,服务业批准外资项目31只,注册外资和到帐外资累计分别完成2.93亿美元和1.99亿美元,分别增长107.5%和222.4%。引进内资成效显著。1~9月份共引进内资项目807个,新增注册资本71.06亿元,同比增长55.1%,完成年计划的142.1%。内资项目规模扩大。5000万元以上项目18只,注册资金41.75亿元,占比58.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2百分点。成功引进奥特斯维能源(太仓)有限公司、太仓四方友信制桶有限公司、华东环球商贸物流域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绿地集团(太仓)置业有限公司等大型项目。两区效应突出。两区共引进内资项目401只,注册资本41.04亿元,占全市总量比重57.8%。粤闵项目占比提高。广东、福建地区引进内资占比达35.1%,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5.1百分点。

    7.对外贸易恢复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61.96亿美元,同比增长57%,其中进口和出口额分别为32.75亿美元和29.21亿美元,增幅分别为70%和45%,增幅均居苏州各县市前列。加工贸易增长快于一般贸易,实现进出口22.8亿美元,同比增长54.8%,增幅高于一般贸易12.9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较高增速,分别实现出口额13.89亿美元和1.2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3%和61.2%。主要出口市场整体回暖,对欧盟和日本的贸易保持高增长,增幅达72.8%和34.2%,对东盟和台湾的贸易总量实现快速突破,分别实现进出口额6亿美元和4.3亿美元,同比增长69.9%和140%。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对照全年工作目标,工业产值、服务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一些主要经济指标还稍有脱幅。

    二、下阶段工作重点建议

    1.确保完成及“十一五”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全面总结盘点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和“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对主要指标任务要逐项对照,找短板、寻难点、破难题,下功夫弥补薄弱环节,确保今年和“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特别要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协调,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企业的增长潜力,释放优势特色产业产能,下大力促进工业稳定增长。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年内力争多开工、早开工一批重点项目,并认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做实做细前期工作,为明年扩大投资和新上项目打好基础。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和实行工程项目建设,按计划完成工作量。坚持招选并重的原则,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在引进“污染少、消耗低、科技含量高”与我市产业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的国内外知名企业上下功夫见成效。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抓基地、育集群,扶龙头、建体系,抓技改、促转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全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3.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和重大项目谋划工作。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按时间进度高质量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任务,同步推进区、镇的发展规划及16个专项规划。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根据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科学论证,梳理和提炼一批符合“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要立足本地特色和国家产业政策,集思广益,力求“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更具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做到国家政策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有机对接,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在今后一个时期持续较快发展。

    第四篇: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县202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4年,**县紧紧围绕财政收入增长、城乡居民增收、就业岗位增加、发展后劲增强的目标,齐心协力,真抓实干,认真落实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全县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1—5月,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49万元,同比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97万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1156万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12896万元,增长13.8。在全面免征农业税的情况下,预计全县1—6月完成财政总收入3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2。

    一、上半年经济发展基本形势

    (一)农业产业建设稳步推进

    继续推进以竹、药、菜、菌、茶、畜六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设。悉心培育、用心打造**特色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到目前为此,全县已落实无公害蔬菜10000亩,发展食用菌大棚755个,新增中药村7900亩,其中草本药材5200亩、木本药材2700亩,新种有机茶400亩,转换改造有机茶园1100亩。大力推广“公司 基地 协会 农户”等产业化模式,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基地,提高产能,畅通销售,增强示范和带动功能。东莞世腾公司租赁大塘乡全溪村、沙田镇江湾村、周江村等地土地1000亩,种植青瓜、红茄等反季节蔬菜;深圳鹏大公司在寒口乡上东村租地种植白磨菇120棚;老桂岽食品有限公司在三洞乡高龙村租地150亩创办高山茶基地;寒口秋里草食动物开发公司投入资金20多万元,养殖良种牛600头、羊1000余只,播种黑麦草、三叶草等良种牧草5000多亩。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稳步增收强基固本。整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加快以农田水利、饮水安全、通信通电、广播电视、乡村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到目前为此,共新修和整修农田水利设施200处,改造中低产田1200亩,改造7个村41.3公里通村公路。与此同时,大力实施“以气代薪”工程,抓好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全县已建成沼气池100余个,另有700多农户提交了建池申请。

    (二)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进一步挖掘水电潜能,使小水电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产业、第一财富,实现山水资源向山水经济转变。目前全县在建电站项目43个,总装机3.15万千瓦,新建成投产电站5座,装机3480千瓦。同时继续做好化工冶炼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文章。小水电、化工冶炼、农副产品加工几大支柱工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目前,清泉、昌桂等硅厂完成了技术改造,达到了装炉3600千伏安的要求,全县新增硅厂装炉5600千伏安,预计全年新增装炉可达1.2万千伏安。大塘电子厂、振兴织衣厂、兴业针织厂、兴旺毛织厂等企业进展顺利。1—5月,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8324万元,同比增长2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3522万元,增长26.7。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逐步淘汰能源消耗高、就业水平低、投入产出比不相称的项目,整合土地、电力等资源,优化结构,腾出发展空间。不再出口原竹、原木和未经人工栽培驯化的花卉、苗木,分批关闭小型的圆条、板材粗加工企业,重点扶持竹胶板厂、青天木业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优势扩张。大力加强矿业秩序专项整治,禁止引进破坏污染环境的挖采项目,坚决关闭非法矿山,扶持引进精加工、深加工等能形成产业链、附加值高的项目。分步关停装炉3600千伏安以下的金属硅厂和其他小冶炼企业,重点扶持高氯酸钾厂、湘肇化工厂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安全、环保、有规模、回报率高的能耗项目,适当引进能创造就业岗位、繁荣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三)城镇建设不断加强

    在县城大力实施交通畅达、亮点提升、旧城改造、南延西进战略。打通车站路、北街、解放路和罗霄广场东扩以及三台寺建设工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有序进行;湘桂大市场、罗霄大厦、检察大楼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年内可竣工投入使用;106国道新线路面硬化进展顺利,沿线土地开发已立项,正准备实施;大塘工业小区“三通一平”已基本完成,正着手配套工程建设;沙田镇农贸市场、政府办公楼、周江至水泥厂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正紧锣密鼓进行。在加快城镇建设同时,把加快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和特色的城镇第三产业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打好“红色”和“绿色”两张特色牌。抢抓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事业机遇,大力加强对红色老区的宣传推介,积极实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让**这块红土地热起来,富起来。1—5月全县共接待游客1.54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旅

    第五篇: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经济运行情况与2024年预测分析。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强调,今年全行业要保持全行业经济运行平稳,防止大起大落。同时,在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上取得新进展。

    **年行业经济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联合会分析称,202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国内市场需求强劲是拉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引擎。

    据石化联合会统计,预计全年行业总产值突破11万亿元,达到11.2万亿,增长31%;主营业务收入达10.9万亿元,增长30%;利润总额8100亿元,增幅约为19%;投资1.37万亿元,增长20%;进出口总额约为6000亿美元,增长32%。

    其中,化工行业全年产值预计达到6.58万亿元,同比增长32%,与2024年增速相当,占全行业总产值59.82%;化工行业利润总额3500亿元,增长35%,占全行业总利润额的47.1%;1—11月份,化工固定资产投资8617.2亿元,同比增长26.9%,高于全行业平均增幅5.5个百分点,占比70.12%。

    原油2024年产量基本持平,全年预计2.03亿吨;进口预计2.5亿吨,增6.3%;表观消费预计4.53亿吨,增3.5%。天然气供需快速增长,全年产量预计1020亿方,增长8%;进口突破300亿方;表观消费1300亿方左右。成品油产需总体平衡,全年未出现明显油荒。炼油版块前11月累计亏损49.83亿元,亏损主要原因是原油价格持续较大幅度增长。

    行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2024年,“调结构、转方式”成效逐步显现。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在化学工业利润增长中的比重不断攀升,成为提高行业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动力。2024年,专用化学品利润占化工利润的比重约达31.5%,合成材料占比16%。同时,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等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扩大。化肥、橡胶制品等传统化学品在利润增长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非公经济比重首次过半

    2024年前11个月,行业非公经济总产值5.12万亿元,同比增长35.8%,占比50.0%,预计全年比重将达51%,历史上首次过半。公有经济产值4.87万亿,增长29.2%,占比47.5%;其它经济比重约2.5%。与2024年相比,2024年非公经济在行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了15.8个百分点,公有经济占比则下降了16.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比重每年平均提高3.15个百分点。

    2024年行业经济运行重在“稳增长、调结构”

    李寿生表示,202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的经济运行把“稳增长”放在第一位。要求精心组织好油、气、肥的生产供给,特别要做好柴油和春耕化肥的保障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防止大幅下降和减少回落;强化行业安全生产。

    李寿生强调,行的经济运行应重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强化节能减排工作措施。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要选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的市场机制,落实化肥、“两碱”、电石、农药等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在节能减排工作上,行业将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领跑者”制度,首先在合成氨、甲醇、烧碱、纯碱、乙烯、合成树脂、子午线轮胎、电石、黄磷等十二种产品中试行开展。

    行业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

    石化联合会预计,2024年,行业经济运行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有利因素较多,经济总体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同比将会有所减缓。

    预计全年总产值增幅约20%-25%,达到13-13.5万亿元;全年利润总额约为9500亿元,增长15%;主营业务收入约13万亿元,增长20%左右;全行业投资月1.6万亿元,增长15%;进出口总额约为7100亿美元,增长约21%。

    主要化工产品需求强劲、生产平稳

    石化联合会预计,受国内农业、工业、房地产及消费市场需求影响,2024年国内能源及主要化工产品的需求依然比较强劲,同时能源生产继续保持平稳。

    预计今年的原油产量将保持在2亿吨以上,增幅约1.5%;天然气产量约1130亿立方米,增长约11%;原油加工量约为4.7亿吨,增长5%。2024年,预计化肥产量约为6400万吨,增长约5%;合成树脂产量约5225万吨,增长10%;乙烯产量约1700万吨,增长11%;硫酸产量增长9%;烧碱增长8%;甲醇增长14%。

    今年原油表观消费量预计增长5.3%至4.8亿吨;天然气表观消费量预计增长15.3%至1482亿立方米;成品油表观消费量预计增长5.8%至2.8亿吨;化肥表观消费量约6230万吨,增长5.1%;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增长9.1%至8080万吨;乙烯表观消费量增长13.6%至1850万吨。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二)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大投资力度稳定经济增长的若干意见》要求,旅游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1-6月份,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近5903.5万人次,同比增长13.2%,旅游业总收入498.3亿元,同比增长13.6%,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是国内旅游增长明显。总书记半年内两次视察西安,进一步提高了西安城市及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加强网络营销,开通官方微信、手机APP和天猫旗舰店,在央视一套、新闻频道黄金时段投放西安旅游宣传广告,在国内重点客源城市开展“美丽西安――丝绸之路起点、华夏文明之源、中华文明标识之旅”实地宣传促销,举办踏青、赏花、采摘、登山、舟赛和暑游等活动,进一步拓宽了营销渠道,丰富了旅游线路产品,激活了周边和本地旅游市场。传统景区接待持续增长,上半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接待207.76万人次,同比增长14.85%;华清池接待102.43万人次,同比增长13.24%;城墙景区接待146.58万人次,同比增长68.55%。同时,通过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我市旅游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在周边的河南、山西等客源市场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北京、江苏游客进入了国内客源地前五位,标志着西安旅游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旅游客源吸引力大幅提升。

    二是入境旅游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韩国等地“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蔓延等影响,上半年,亚洲入境旅游市场普遍萎缩。加上周边旅游目的地国家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比较优势持续减弱,我市入境旅游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尤其是欧美主要客源同比呈现下降趋势。

    三是出境旅游高速增长。近年来,各国陆续出台简化签证手续等激励政策,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刺激了市民出国旅游消费的欲望。从2024年一季度监测情况看,旅行社组织出境16.80万人次,同比增长73.52%。其中,出境到新加坡6.90万人次,同比增长73.39%;马来西亚5.42万人次,同比增长111.17%;泰国4.80万人次,同比增长122.79%。预计上半年出境旅游依然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四是假日旅游拉动明显。春节“黄金周”,我市接待游客559.29万人次,同比增长17.3%,旅游业总收入26.30亿元,同比增长19.4%。“五一”小长假,我市接待游客396.21万人次,同比增长3.51%,旅游业总收入11.84亿元,同比增长1.42%。端午小长假,我市接待游客290.89万人次,同比增长14.37%,旅游业总收入10.01亿元,同比增长13.7%。假日旅游经济运行平稳上升,对国内旅游市场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上半年,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我市入境旅游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除了世界经济虽在复苏但仍不乐观之外,有两个不利因素,一是我国周边旅游目的地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比较优势持续减弱。二是旅游市场比较敏感,一些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对入境旅游影响力较大。

    下半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西安旅游的吸引力将不断提高。暑期、国庆旅游接待旺季的如期而至,进一步拉动旅游消费。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国际航线的不断增加,新景区的建成开放,以及宣传营销力度的加大,都将有力推动旅游经济平稳增长。

    三、下半年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一)稳步推进旅游深化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续推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在全市推动建立旅游综合协调机制、联合执法监管机制和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规范简化旅行社门市部设立初审、A级景区、星级饭店评定,以及旅游投诉受理等办事流程,方便企业和群众。加快旅游企业改革创新,认真落实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政策,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发展。

    (二)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进一步强化媒体和网络营销,在中国日报、纽约时报等媒体进行西安旅游宣传推广。完善升级西安旅游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打造网络营销综合平台。在新加坡、韩国、美国、英国设立“西安之窗”旅游推广中心,进一步拓宽营销渠道。提前筹备暑期和“十一”小长假西安旅游产品宣传营销工作,赴南京、杭州、武汉、长沙、成都、重庆等重点客源城市进行“美丽西安--中华文明标识之旅”专题实地宣传促销。组团参加中国西安国际丝绸之路博览会。举办首届西安大学生龙舟赛、第二届西安城墙徒步大会以及西安滑雪温泉旅游季等活动,进一步吸引本地客源。

    (三)促进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按照《西安市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及行动方案,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针对高端旅游市场,推动会展和商务旅游的发展。加大《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落实力度,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继续开展西安“最美乡村”评选活动。发布旅游商品推荐名单,引导游客自主购物,进一步扩大旅游购物消费。

    (四)整治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强化旅游市场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考核,进一步发挥区县、开发区在旅游市场监管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以整治“黑车、黑导、黑托、黑社”为抓手,重点规范火车站广场、大雁塔南北广场、兵马俑、华清池等重点区域的旅游市场秩序。持续开展旅游行业专项整治,对旅游行业重点热点问题进行明查暗访,加大处罚力度,遏制非法旅游行为及活动蔓延势头。加强联合执法监管,联合公安、工商、通讯等部门,查处无资质经营旅游业务的“黑网站”。继续向全社会发布旅游企业“红黑榜”,加强对出境文明旅游工作的检查问效。

    (五)强化旅游安全生产工作。加强旅游安全宣传教育和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强化安全工作属地管理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增强游客的自我防范意识。开展行业应急管理培训,加大安全维稳防范力度,强化重点区域和环节的监管,推进旅游保险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抓好旅行社租用车辆、星级宾馆消防、农家乐食品安全,以及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和防汛安全管控等,严格防范涉旅安全事故的发生。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三)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走势,PMI自去年12月持续下降,受春节因素影响2月份CPI涨幅创13个月新低、PPI同比继续下降、进出口总额增速回落。交通运输运行总体基本平稳,其中客货运输生产稳中趋缓,港口生产开局平稳,投资增长较快。

    一、客运增速继续放缓。

    1-2月份,全社会(铁路、公路、水路,下同)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为70.3亿人和5586亿人公里,同比增长4.9%和4.0%,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0个和2.4个百分点。各种运输方式客运量增速均有不同程度放缓,其中,铁路旅客发送量增长6.8%,回落3.2个百分点,接近去年最低水平;公路客运量增长4.8%,回落0.9个百分点,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增速水平;水路客运量增长0.9%,回落0.4个百分点。

    二、货运增速有所回落,铁路重现负增长。

    1-2月份,全社会完成货运量68.2亿吨、货物周转量28012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7.4%和4.2%,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2.2个和2.7个百分点,其中货运量增速自去年10月以来持续回落。

    分运输方式看,铁路、公路、水路货物运输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下降3.4%,在去年7月份实现转正之后又重新出现负增长,从主要货类看,煤炭发送量实现0.5%的小幅增长,粮食、金属矿石、钢铁、非金属矿石发送量分别下降13.0%、14.1%、5.2%和20.2%;公路货运量增长9.0%,较去年同期回落2.0个百分点;水路货运量增长6.4%,回落3.4个百分点。

    三、港口生产开局平稳,大宗商品进口强劲。

    受国际经济回暖带动,1-2月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0亿吨,同比增长5.7%,较去年四季度小幅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内贸吞吐量增长3.7%,较去年同期放慢7.4个百分点,但较去年四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外贸吞吐量增长9.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较去年四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

    ——煤炭。受气温偏高、用电负荷较往年减少及库存较高等因素影响,1月份规模以上港口煤炭及制品吞吐量同比下降0.3%,较去年同期大幅回落18.0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减缓5.5个百分点。由于国内外煤价倒挂,1月份港口完成煤炭外贸进港量3015万吨,创历年来新高。

    ——油品。受汽车销量快速增长、新炼油厂开工等需求因素带动,1月份规模以上港口石油天然气及制品吞吐量同比增长8.9%,较去年同期和12月份分别加快3.1个和4.2个百分点,其中原油外贸进港量增长13.1%,分别加快4.7个和7.2个百分点。

    ——金属矿石。在国际矿价大幅回落及春节前集中采购备货的影响下,1月份规模以上港口金属矿石吞吐量同比增长15.8%,其中进口铁矿石9318万吨,再创近年来高点,但钢材消费市场低迷导致港口铁矿石库存再次突破亿吨。

    ——集装箱。外需形势有所改善,推动我国外贸回升,1-2月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939万TEU,增长5.9%,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四季度减缓2.9个和加快0.2个百分点。1月份,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增长7.8%(去年同期为5.3%),其中欧洲、美国、日本航线分别增长5.2%、4.8%、8.7%。

    四、运输价格指数总体下跌。

    一季度迎来传统船运淡季,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2月份均值较上月下跌了22.6%;波罗的海原油运价指数(BDTI)受成交量大幅萎缩的影响,2月份均值较上月下跌了29.6%;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2月均值较上月下跌了6.0%;受外需改善拉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2月份均值较上月小幅上涨了1.4%。2月份义乌道路货运价格指数较上月下跌0.32%。

    五、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

    1-2月份,完成铁路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1508亿元,同比增长17.4%(去年同期为-1.2%),交通投资规模和增速维持高位。

    分行业看,铁路建设完成投资427亿元,同比增长13.6%。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004亿元,增长28.8%,其中普通公路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省道、农村公路分别完成投资279亿元和166亿元,增长39.1%和34.2%;高速公路完成投资519亿元,增长17.9%。水运建设完成投资70亿元,下降42.0%,部分水运大项目进入收尾阶段以及年初新开项目较少是水运投资规模回落的主要原因。

    从公路水路投资分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完成投资328亿元、233亿元和521亿元,增长4.0%、24.5%和28.0%,中西部地区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六、春运旅客继续增长,小客车免费通行平稳有序。

    春运40天,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分别运送旅客2.67亿人、32.8亿人、4345万人、4400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1%、5.9%、2.1%、15.5%。春节假期,7座以下小型客车享受免费通行政策,全国收费公路交通流量累计达到16318万辆次,同比增长16.7%,其中小型客车交通流量15094万辆次,占总流量的92.5%,比去年同期增长20.6%。

    七、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1-2月份,全国共发生运输船舶水上交通事故28.5起、死亡失踪26人,同比减少6.5起、2人。共组织、协调海(水)上搜救行动311次,人员搜救成功率97.4%。交通运输工程建设领域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2起,同比减少2起,死亡4人,与上年同期持平。港口发生安全生产事故2起、死亡2人,较上年同期减少2起、2人。道路运输领域发生较大以上等级营运车辆事故26起,死亡109人,同比分别下降42.2%和52.2%。春运期间,全国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较去年春运分别下降31.6%和38.5%。



    推荐阅读:
    常熟2024经济运行分析
    奠基典礼致词
    创业路上 成功靠人脉5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八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党的群众路线(精选5篇)
    写人的文章:
    上一篇:采购管理方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