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日记 500字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高中语文蜀道难知识点(五篇范文)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空谷幽兰 时间:2024-06-23 06:01:57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高中语文蜀道难知识点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蜀道难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蜀道难知识

    1、字词注音

    鱼凫fú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巉chán岩

    飞湍tuān喧豗huī砯pīng崖吮shǔn血咨zī嗟zījiē

    抚膺yīng渚zhǔ

    2.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匪通“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3、一词多义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上屋骑危屋脊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尚能饭否还

    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樵采者前往,到···去

    以手抚膺坐长叹徒,空 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因犯···罪或错误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后一个坐为“座位”

    4、词类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意动用法,以……为愁苦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5、词语解释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蜀道难读后感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诗歌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使读者在心目中对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按由秦入蜀的路线(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具体写蜀道之难。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为乐府诗,形式自由,每句字数从三言至十一言,参差错落,且三次换韵,非常适合表达大自然的奇观和诗人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融神话、传说、谚语与景观、人事、心理于一炉,想像丰富奇特,夸张新颖独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蜀道难》的中心思想

    诗人通过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抒发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赞美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也从侧面表达出他对友人的情谊(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以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高中语文蜀道难知识点

    第二篇:高中语文陈情表知识点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陈情表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陈情表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1、选自南朝梁萧统编选《文选》。李密:字令伯,一名虔,西晋文学家

    2、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二.实词

    (1)臣以险衅(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见背(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夺:改变)

    (4)门衰祚(zuò)薄(祚:福分)

    (5)终鲜兄弟(鲜: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

    (8)未曾废离(废:停止侍奉)

    (9)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察:考察和推举)

    (10)寻蒙国恩(寻:不久)

    (11)则刘病日笃(笃:病重)

    (12)听臣微志(听:准许)

    (13)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拔擢:提升)

    (1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15、除臣洗马除:授予官职

    16、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或许。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不行:不能走路

    2、至于成立:成立:成人自立

    3、举臣秀才:秀才:优秀人才

    4、非臣殒首所能上报:上报:报答皇上

    5、臣欲奉召奔驰:奔驰:奔走效劳

    6、有所希冀:希冀:非分的愿望

    7、臣之辛苦:辛苦:辛酸苦楚

    8、则告诉不许:告诉:报告申诉。

    三、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

    4、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臣少仕伪朝。做官

    (二)形容词作动词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夙遭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2、猥以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

    3、愿陛下矜悯愚诚诚心

    4.凡在故老:年老之人

    5.沐浴清化: 清明的政治教化

    (四)名词作状语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在家外。

    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在家内。

    3、则刘病日笃。一天天

    4、躬亲抚养 亲自

    (五)使动

    1、无以终余年。使……终

    2、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使……闻,使……知道

    五、句式

    1、判断句

    (1)“……为……”式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非……”式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被动句

    A、而刘夙婴疾病

    B、.则告诉不许

    3、倒装句

    (1)状语后置

    A、急于星火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2)宾语前置

    慈父见背

    4.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2)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

    (4)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

    (5)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

    (6)人命危浅: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

    (7)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8)皇天后土:古代对天地的尊称。

    陈情表读后感

    本文以孝道观念为中心结构全文。忠孝观念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一组对立统一而居核心地位的伦理意识。李密作为亡国贱俘,在得到新朝任命诏书后,如不应征,就有眷顾旧朝的嫌疑,甚至有杀身之祸。李密在文中以孝亲之情为依据,并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反复诉说自己终养祖母的请求,化被动为主动,使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本文主要申说作者辞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说道理,而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以情感人。本文首先陈说祖母对作者早年的养育之恩和祖母晚年对作者的依赖,其次表明作者对州郡、朝廷屡下征举的感激之情和眼前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表明心迹,不奉诏出并非别有希冀,反复申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最后申明所说一切都是实情,希望晋武帝予以体察。文章极力渲染自己的不幸和家庭的悲苦,反复陈述祖母年老多病、危在旦夕的情景,读来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据说晋武帝读后曾动情地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晋书》卷八十八)

    “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铺叙忌繁冗。”(吴讷《文章辨体序说》)《陈情表》洵为书表类文章的典范之作,语言质朴淳厚,语气谦恭,语意委婉,辞气怊怅,音韵和谐。在句式上以四字句为主,对偶句迭出,间以长短参差的句子,整齐中有变化。语言朗朗上口,极具抒情色彩,有强烈的感染力。有些四字句,简明练达,生动形象,已凝练为后世常用的成语或习语。

    陈情表的主旨

    《陈情抄表》的“情”袭可以有三个层面的理解:一、情况。申说了自己与祖i母相依为命不能离开,皇帝征召,虽感念国恩,却难以赴命的两难处境。二、情感。字里行间,传达了与祖母的一片深情。三、情理。圣朝的主张与自己的请求的合理性。综合在一起,本文的“情”复杂而深刻。这里有:对祖母养育的报答之情,对祖母缠绵病榻将不久人世的悲戚之情,对圣上拔擢的感激之情,对忠孝难全的狼狈之情,对难以赴命的焦灼之情,对朝廷催迫的不满之情,在等候观望中的惴惴之情等等,正因为这种复杂与深刻的情感的表现,使文章具有了历久不衰的魅力。

    高中语文陈情表知识点

    第三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文学斯蒂芬多少常识

    [知识要点]

    文学常识比较零碎,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需要整理一下。

    一古典文学

    (一)春秋时期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伐檀》《硕鼠》

    《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六则 《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荷 丈人》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

    面的大事,相传是左秋明所作。《曹刿论战》《 之战》

    (二)战国时期

    《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著作。《庖丁解牛》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齐桓晋文之事》《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

    《荀子》,作者荀况,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劝学》

    《韩非子》,韩非和后人所作,法家的作品。韩非,荀子的学生。《扁鹊见蔡桓公》《智子疑邻》《五蠹》

    《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辑而成,杂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察今》《察传》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作。《愚公移山》

    《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作者不可考,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共33篇。《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刺秦王》

    《楚辞》,西汉刘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汇集而成,共17篇。屈原(约前340~约前

    278年),楚国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离骚》为代表作。《涉江》

    (三)汉朝

    贾谊,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过秦论》《论积贮疏》 《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门客编辑,为杂家著作。《塞翁失马》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

    化的历史。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年),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业任太史令。《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

    《汉书》,纪传体史书,东汉史学家班固受诏编写,未完,死于狱中,后由班昭、班彪等完成。《苏武》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大约产

    生于汉代末,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

    (四)魏晋南北朝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诸葛亮(181~234年)政治家、军事家。《出师表》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诗人,曹操的第三子。《七步诗》

    《搜神记》,笔记体志怪小说,作者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干将莫邪》

    陶渊明(365~427年),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字潜,字渊明),存留120多首诗,其中20多首田园诗,开辟五言诗的新境界。《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古代一部记我国河流水道的书,郦道元为之作注。《三峡》

    《后汉书》,南朝史学家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张衡传》

    丘迟,南朝齐、梁间的文学家。《与陈伯之书》

    《木兰诗》,民间叙事诗,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木兰诗》

    吴均,南朝人。《与朱元思书》

    (五)唐朝

    唐初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之涣,诗人,歌咏边塞的诗歌最著名。《凉州词》《登鹳鹊楼》 孟浩然,擅长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王孟”。《春晓》《过故人庄》

    王昌龄,擅长七绝,主要写边塞诗和宫怨诗。《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人称“王右丞”,其诗有诗、画、音乐合一的特色。

    《观猎》《鸟鸣涧》《送元二使至安西》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存诗近千首。

    《夜静思》《送友人》《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天门山》

    《秋浦歌》《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杰出现实主义诗人。曾任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其诗感情真切,思想深刻,意境深沉,语言准确,存诗1400多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深刻反映现实,反映民众的疾苦,感情充沛,语言通俗,雅俗共赏。存诗近3000首。《钱塘湖春行》《忆江南》《卖炭翁》《琵琶行(并序)》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留下大量

    文情并茂的文章。《马说》《师说》《原毁》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解(xie)州人。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写出大量优秀散文、游记、寓言、诗歌等作品。《小石潭记》《童区寄传》《捕蛇者说》

    杜牡,字牧之,号樊川。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江南春绝句》《阿房宫赋》

    岑参,诗人,是写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刘禹锡,字梦得,著有《刘梦得文集》。《陋室铭》

    崔灏,著名诗人。《黄鹤楼》

    (六)宋朝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散文、诗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均有成就。《醉翁亭记》《伶官传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著作以史论、政论为主,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著有《嘉 集》《六国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倡导诗文革新运动。著有《东坡全集》《东坡志林》等。《浣溪纱》《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石钟山记》《教战守策》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提倡变法。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人

    称王文公。倡导诗文革新运动。著有《王临川集》等。《伤仲永》《游褒禅山记》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花了19年时间主持编写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训俭示康》《赤壁之战》

    李清照,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在散文诗词方面均有成就,后人辑有

    《漱玉集》。《武陵春》《如梦令》 陆游(1152~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300多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过小孤山大孤山》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存词600多首。《西江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履善,自号文山,庐陵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写了许多爱国主义的诗文,被俘不屈,壮烈殉国。著有《指南录》等。《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 沈括,字存中,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所著《梦溪笔谈》是综合性学术专著。《活板》《采草药》《雁荡山》

    柳永,字耆卿,北宋婉约派词人。《雨霖铃》

    周敦颐,字茂叔,著名哲学家。《爱莲说》

    姜夔,南宋词人。《扬州慢》

    (七)元明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杂剧作家,写了60多种杂剧,现存18种。《窦娥冤》

    施耐庵,著有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水浒》,是在

    民间传说、说书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杨修之死》《群英会蒋干中计》 吴承恩,在民间传说、杂剧和其他著作的基础上创作《西游记》,是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美猴王》

    冯梦龙,通俗小说作家,作品以所辑《警世通言》《醒世恒

    言》《喻世明言》最著名。《灌园叟晚逢仙女》

    张溥,明末文学家。《五人墓碑记》

    (八)清朝

    蒲松龄,字留仙、剑臣,号柳泉,代表作为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促织》

    方苞,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吴敬梓,所做《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

    曹雪芹,名,字梦阮,好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红楼梦》前80回,《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最高峰。《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

    全祖旺,文学家、史学家。《梅花岭记》

    龚自珍,散文家,“桐城派”奠基人之一。《病梅馆记》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改良主义思想家、宣传家。《少年中国说》《谭嗣同》

    刘鹗,著有《老残游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明湖居听书》

    秋瑾,字 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民主革命烈士。遗稿编为《秋瑾集》。《对酒》 二 现代文学

    (一)鲁迅(1881~1936),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一件小事》(1919)、《社

    戏》(1922)、《孔乙己》(1919)、《故乡》(1921)、《祝福》(1924)、《药》(1919)、《狂人日记》(1918)、《阿Q正传》(1921)是前期小说,除《祝福》出自《彷徨》,其余均出自《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藤野先生》(1926)、《范爱农》(1926)是前期散文,《论雷峰塔的倒掉》(1924)、《记念刘和珍君》(1926)、《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925)、《〈呐喊〉自序》

    (1923)是前期杂文。《文学和出汗》(1927)、《友邦惊诧论》(1931)、《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拿来主义》(193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34)、《人生识字糊涂始》(1935)等是后期杂文。

    鲁迅小说集有《彷徨》《呐喊》,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

    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二)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文字学家、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诗集有《女神》《星空》《前茅》《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等,历史剧有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卓文君》《武则天》《蔡文姬》等,回忆录有《洪波曲》,历史论文有《甲申三百年祭》。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天上的街市》《屈原》(节选)。

    (三)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小说有《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子夜》《林家铺子》《春蚕》(与《秋收》《残冬》合称《农村三部曲》)。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白杨礼

    赞》《风景谈》《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四)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古代英雄的石像》《景泰蓝的制作》《苏州园林》《夜》。

    (五)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浙江绍兴人,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学课本中有《春雨》《荷塘月色》《绿》《威尼斯》。

    (六)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戏剧有《茶馆》《龙须沟》等。中学课本里有《在烈日和暴雨下》(选自《骆驼祥子》)、《龙须沟》(节选)、《茶馆》

    (节选)。

    (七)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著名戏剧家,主要剧本有《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改编的电影有《林家铺子》《祝福》《春蚕》,优秀报告文学《包身工》。

    (八)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小说集有《南归》《往事》等,散文集有《同情》《冰心游记》等。课本里有《小橘灯》。

    (九)巴金(1904~),原名李芾甘,四川人,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课本里有《灯》。

    (十)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著名戏剧家,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课本里有《雷雨》(节选)。

    三 外国作品(按汉语拼音顺序)

    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 小说《筑路》

    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守财奴》

    巴甫洛夫苏联书信《给青年的一封信》

    达尔文英国说明文《物种起源》导言

    都德法国小说《最后一课》

    恩格斯德国议论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法布尔法国科学小品《蝉》

    伏契克 捷克斯洛伐克 报告文学《二六七号牢房》

    高尔基俄国散文诗《海燕》

    高尔基俄国小说《母亲》

    海涅德国诗歌《西伯利亚的纺织工人》

    惠特曼美国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

    壶井荣日本散文《蒲公英》

    马克•吐温美国小说《竞选州长》

    莫泊桑法国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法国小说《项链》

    欧•亨利美国小说《警察和赞美诗》

    普希金俄国诗歌《致恰达耶夫》

    契诃夫俄国小说《变色龙》

    契诃夫俄国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威尼斯商人》

    伊索古希腊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伊索古希腊寓言《蚊子和狮子》

    第四篇: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一、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 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 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 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 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寡人之于国也》

    __《孟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 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 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 今:没有罪过)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 “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劝学》

    ——《荀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 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 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 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过秦论》

    ——贾谊

    一、实词

    1、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合纵)

    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慑)

    始皇既没(通殁,死)

    2、古今异义

    (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 今:认为)

    (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 今:指划船的工具)

    (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 今:获胜,获得)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

    ②名词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③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⑤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

    ⑥形容词作动词

    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⑦形容词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⑧形容词作动词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

    4、一词多义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遗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使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平心而度之,无果无一失乎(揣度)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2、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何也?

    3、状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2)省略宾语

    以(之)为桂林、象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3)省略介词

    聚之(于)咸阳

    《师说》

    ——韩愈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5)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

    育的机构)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无论 今:没有)

    (7)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他)并且„.今:表示因果关系)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 今:道路,道德)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出比较对象)

    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不拘于时(被,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

    (4)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 于,引进比较对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呢,表示反诘语气)

    (5)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6)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从师)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愚益愚(愚人)

    是故圣益圣(圣,圣人)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

    4.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

    (5)介词,被:不拘于时

    5.乎

    (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

    (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省略主语)

    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省略介词)

    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要词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吾从而师之(从,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第五篇: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蜀道难·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时间:2教时

    4、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1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

    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渎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

    提问一: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

    1、提问二: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讨论)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提问三: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 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 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此诗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内容加以思考。

    用心爱心专心 1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2课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提问四: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

    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提问五:《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 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 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提问六: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

    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

    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

    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

    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

    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

    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 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

    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

    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①选做一题;

    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③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用心爱心专心 2



    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蜀道难知识点(五篇范文)
    我想800字高一作文[推荐五篇]
    2024国庆节手抄报图片一等奖[五篇范例]
    记忆深处的作文高一600字(共五则)
    简单铺面转让合同(19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