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辞职报告 保险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诗两首导学案(模版)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紫竹清香 时间:2024-07-01 03:48:22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诗两首导学案(模版)

    《诗两首》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雨 巷

    戴望舒

    学习目标

    1.熟读这首现代诗,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3.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4.尝试从多种角度对《雨巷》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课前预习案】

    一、文学知识

    1.中国现代诗

    中国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主要指新体诗(新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胡适的《尝试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出一种崭新的面貌。而为新诗地位的确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现代诗歌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2.现代诗派简介

    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3.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 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4.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1926年,作者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和追捕,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据施蛰存回忆:“望舒、杜衡都隐迹在我松江家里的小楼上。闲居无事,就以译书消遣。”“望舒译诗的过程,正是他创作诗的过程。译魏尔伦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因而,《雨巷》的问世,是他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该诗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撑()着

    ②彷()徨()

    ③寂寥()

    ....④彳()亍()

    ⑤惆()怅()

    ⑥颓()圮()

    ......⑦雨巷()巷()道 ⑧走尽()尽管()

    ....2.词语释义

    (1)彳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彷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颓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太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凄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哀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导学案】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探究点一 初读

    【问题1】这首诗描绘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问题2】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境遇? 【问题3】结局是怎么样的?

    探究点二 感受意象

    【问题1】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

    【拓展】意象:是融入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感的一种手法。

    【问题2】这些意象特征词传达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语言品味)

    【问题3】这些意象组合到一起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拓展】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探究点三 走近《雨巷》,解读《雨巷》的象征意义 【问题】你对诗歌表达的思想主旨有怎样的理解?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课前预习案】

    一、文学知识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8年到1922年,先后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开始写诗。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乘飞机在山东济南开山遇难。因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奇才”。

    徐志摩的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年)、《翡冷翠的一夜》(1927年)、《猛虎集》(1931年)、《云游》(1931年)。徐志摩的诗大多是抒情诗,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致力于创造一种建筑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的诗歌语言,语言自然、纯熟,既是地道的口语,又经过艺术的提炼,独具清莹流丽的情致。2.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徐志摩是新月派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闻一多卓有成就,他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3.作品时代背景

    《再别康桥》:1920年,23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这一段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此,他在1922年起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诗人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处倾诉,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篇《再别康桥》。4.诗人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康桥情结贯穿在诗人一生的诗文中。

    二、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荡漾()

    ②青荇()

    ③浮藻()

    ...④沉淀()⑤长篙()

    ⑥漫溯()...⑦满载()

    ⑧斑斓()

    ⑨笙箫().....

    【课内导学案】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探究点一 初读

    【问题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问题2】这首诗歌在送别对象上与传统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

    探究点二 感受意象

    【问题1】读了全诗,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提示:读过这首诗后,你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吗?如果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问题2】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问题3】这些意象构筑出了一幅幅什么样的图画?又浸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 探究点三 表现手法

    【问题1】诗歌第1节写自己“轻轻的走”“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写自己“悄悄的走”“不带走一片云彩”,二者是否有些重复呢?

    【问题2】赏析“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拓展案

    一、搜集整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如:(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于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怀远等情思。如柳永的《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5)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象征美丽、高洁;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所以丁香也代表愁怨。

    二、素材运用,仿写句子。

    1.【2024·沈阳】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画线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6分)

    读哲学使人深刻,读历史使人睿智,读诗歌使人灵透。你看:一篇《祸兮福兮》给了我们一把利剑,劈开纷繁的世界,让人将利弊得失看得清楚;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书呈现的不仅是语言文字之美,更有隐在其后、超越其上的一种大美情怀。

    2.【2024·成都一诊】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四位作家或文学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大致相同。(6分)

    人物:陶渊明 徐志摩 桑地亚哥 巴金

    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1)答:(2)答:

    3.【2024·资阳二诊】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学意象或文化景点常常萦绕于我们的脑际,甚至日久弥深,不时触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两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分别写一句话。要求:①展现景点或意象特征,内容得体,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6分)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

    三、徐志摩的离别诗《沙扬娜拉》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赏析:

    诗的伊始,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贴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象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

    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蜜甜的忧愁”当是全诗的诗眼,使用矛盾修辞法,不仅拉大了情感之间的张力,而且使其更趋于饱满。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 最美丽的移译,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

    这诗是简单的,也是美丽的;其美丽也许正因为其简单。诗人仅以廖廖数语,便构建起一座审美的舞台,将司空见惯的人生戏剧搬演上去,让人们品味其中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这一份驾诗驭词的功力,即使在现代诗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而隐在诗后面的态度则无疑是:既然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一寸人生!

    第二篇:诗两首导学案

    课题:咏雪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24.9 主备:郑祚军审核: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重点)3.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难点)资料链接 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juàn)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放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掌握字音:

    谢太傅.()雪骤.()差.可拟()柳絮.()王凝.之()无奕.女()道韫.()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编者是。

    4、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

    内集:儿女(古今异义词):俄而:骤:

    欣然:拟:差: 未若:因:

    5、用“/”给文章断句,疏通文意。

    二、整体感知

    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三、合作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2.“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四、拓展延伸

    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你能不能也说说“纷纷白雪”像什么?你还能说出几句咏雪的古诗句吗? 1.纷纷白雪像2.咏雪的古诗句:

    古人吟咏白雪时用比喻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课后反思:

    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24.9 主备:郑祚军审核: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3.学会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尽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注意 语调。

    3、处理好语句停顿,读出节奏。

    二、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遇到疑难问题,要用笔做标记,为交流作准备,完成下面练习。

    1、用君、家君、尊君填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期.日中(2)去后乃.至(3)尊君在不.(4)相委.而去(5)友人惭.(6)下车引.之

    3、翻译下列句子。(1)期日中,过中不至。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用文中语句回答。(1)太丘为何舍友而去?(2)客问元方,元方以何答之?(3)客为何怒? 元方何以对答 ?

    (4)友人惭,何以见得?

    三、合作探究

    1、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哪两点错误?

    2、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有人认为做得对,有人认为不对,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四、拓展延伸

    这个小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结合自身实际反思日常行为有无做到诚信?

    关于诚信的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祝福语: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课后反思:

    课题:荷叶母亲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24.9 主备:郑作军审核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通过品读分析,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3、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领悟母爱的伟大。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领悟母爱的伟大。资料链接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代表作《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等。冰心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温柔亲切的感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而不露的手法,清新秀丽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二、读“荷”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自主梳理生字词。

    姊妹()散()菡萏()徘徊()欹斜()荫蔽()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4、学生齐声合乐朗读课文。

    三、品“荷”悟情

    1、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

    烦闷————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2、具体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3、分析荷叶与母亲的关系,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A、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哪怕是弱不禁风,在保护自己的儿女时,也会表现出她的勇敢!生命中有许多不幸,可是母爱能把这些轻轻抹去!)B、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四、拓展延伸

    1、引用资料:暴走妈妈——陈玉蓉的故事。

    2、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你的?

    有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的母爱故事。

    3、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仿写,表达爱

    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双眼;让我们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你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

    请你模仿本文,不妨用这样的句式仿写:

    母亲啊,你是,我是,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

    示例: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

    课后反思:

    课题: 金色花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24.9 主备:郑作军审核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美,人性美。2.品读课文,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3.创读课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顺利过关)

    1、查阅资料,走近作者,解读背景,了解文体。

    泰戈尔(1861——1941)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在二十一世纪20—40年代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称为“”代表作品有诗集 《》《园丁集》《》《吉檀迦利》等,1913年获得奖。

    2、散文诗是兼有和的特点的一种文学形式。不押韵,写法同散文一样,但注重语言的节奏,内容富于诗意。

    3、自由朗读课文,把你朗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或你认为是应该重点掌握的字词找出来写在下面,查字典或求助老师解决。

    4、感情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

    文中的“我”变成了什么?课文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二、合作探究(群策群力,体会情感)

    精读课文,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然后以“我读出了一个妈妈(或孩子)从文中可以看出”的形式说话。

    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回报母爱)

    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宁愿化作一朵圣洁的金色花,悄悄地爱着母亲,带给母亲一份芳香,一片影子,一个惊喜,善良而富有想象力的你们呢?将以怎样的方式回报母亲,为爱你的母亲做点什

    么呢?请你按照“假如我变成了我要”的句式,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吧!

    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只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的甘甜,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四、反馈练习(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笑嘻嘻()嗅到()匿笑()祷告()沐浴()花瓣()

    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A.我要悄悄的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将我小小的影子又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C.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D.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不响。

    3、读下面的这首小诗,不屑第二节的空缺内容,是指与第三节保持连贯。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绵绵。

    4、实践作业

    回家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如:做家务、洗衣服、洗碗、扫地等)并写一篇心得体会。课后反思:

    第三篇:《诗两首》导学案

    达州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初2024级语文◆导学案

    编号: DW-J2014-C004

    内容:诗两首

    编写:冯颖

    校审:

    第四课 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学习诗歌朴实、真诚的语言,理解诗歌的表现角度。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选择。【学习重点】有表情的朗读诗歌。【学习难点】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1、走近作者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了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其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以及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校的女儿》等。他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被誉为“诗歌的太阳”。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诗集有《波士顿以北》《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弗洛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场》(1936)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选择时的心态,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而且没有回头路可走,因此必须慎重,更不能随波逐流,应独立思考,自主选择。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女儿的纪念册上。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 达州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初2024级语文◆导学案

    编号: DW-J2014-C004

    内容:诗两首

    编写:冯颖

    校审:

    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他这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3、学法

    在自主学习中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义——读出情感——读出哲理;在合作互动中通过: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预习检测】 读一读,写一写

    伫()立 涉()足 延绵()萋 萋()足 迹()路 径()【理解探究】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2、说说两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合作释疑】

    1、《未选择的路》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既然是选择道路,作者为何要写“未选择的路”,而不写已选择的路?

    2、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课内精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欺骗”指的是什么? 瞬()息

    忧郁()

    幽()寂

    尴()尬()达州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初2024级语文◆导学案

    编号: DW-J2014-C004

    内容:诗两首

    编写:冯颖

    校审:

    3、“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一句中的“忧郁”还可以用什么词替换?

    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5、这首诗蕴含了什么道理?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延移】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试着概括第一小节诗歌的内容。

    2、你认为“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朗读的重音应放在哪个词上。

    3、诗中的“路”,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它的含义是什么?

    4、哲理诗给人以思考,请以自然界的某一景物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独特感悟或对生活的思考。

    第四篇:《诗两首》导学案

    2024年秋季磁灶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新语丝]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1

    [新语丝]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2

    新语丝]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3

    [

    第五篇:《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基本文意。

    3.能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4.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要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2.问题合作探究: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

    3.启示法: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锦瑟》中作者的情感。2.《马嵬(其二)》篇中作者的兴亡之叹。

    二、教学重难点

    1.《锦瑟》这首诗意象朦胧,意境凄迷,对诗意的理解存有分歧。

    2.理解《马嵬(其二)》“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写作特色。

    三、课型

    略读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李商隐诗二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六课是由李商隐的两首诗《锦瑟》和《马嵬(其二)》组成,这两篇都属于略读课文,所以作为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要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教师只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提示,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课后练习虽然没有做朗读和背诵的要求,但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要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律诗的自然节奏虽然大体相同,但也要读出快慢疾徐来。

    《锦瑟》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让学生回忆学过李商隐的哪些诗。

    2.借用PPT展示《嫦娥》及相关注释。

    3.找同学说说对诗作及作者的了解。

    【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李商隐的诗歌《嫦娥》,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与高中不同,高中生再次面对此诗,能够有理性的认知,初步体会李商隐的诗歌特点,为体会《锦瑟》的朦胧之感和《马嵬(其二)》的兴亡之慨做准备。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二十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设计意图】此处只是简单介绍了作者,作者的经历以及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并没有提及,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点,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需要借助创作背景的,可以还原诗歌的纯粹性,比如高考题,选择的是学生陌生的作家,那对诗歌的鉴赏就得从文本本身发掘,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中有大量的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内指性比较强。

    (三)整体感知文本

    1.听朗读音频,女生齐读《锦瑟》,男生齐读《马嵬(其二)》。

    【设计意图】诗歌的学习要多读,读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但读书有很多的方法,第二单元有很多的诗歌,在教师授课中,会有诵读技巧的提点,学生在通过朗读音频和教师指点后,要学着诵读,在读中思考问题,鉴赏诗歌,既抓住了字词句,又能把握全篇,也是熟能生巧的深层含义。

    2.问题合作探究。

    (1)《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参考:当代学者张中行在《诗词读写丛话》里谈到的:“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他解此诗为:第一联,意为“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第二联,意为“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第,意为“可是梦想和情思都破灭了,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最后一联,意为“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设计意图】诗意的多解性会拓宽学生的思维,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就文本分析,言之有理均可,但要避免牵强附会,教师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学生产生互动和交流。

    (2)《锦瑟》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参考: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作为主体意象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入云雾里了;用典工整适切,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设计意图】作为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文本,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侧重文本的整体性,不需要面面俱到,但是也要有所侧重,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是很高的,有自己的诗歌艺术特色,有必要让学生知晓并学会分析。

    (3)结合《马嵬(其二)》的最后一联,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设计意图】《马嵬(其二)》是一首咏史诗,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讽谏,个人觉得还有爱情层面的内容,唐明皇和杨贵妃虽然有较高的地位,但是他们的爱情应该和普通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对他们的爱情故事不应以特殊的政治色彩去解读,而应该给予平等尊重,所以其中也有作者对二人的同情和哀怜。在学生回答中教师可以做适当地引导,不可以灌输。

    (4)《马嵬(其二)》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方面说说“讽意至深”吗?

    参考:“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是近人黄侃评论这首诗的话(见《李义山诗偶评》),可以说很准确地把握了这首诗在叙事、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倒叙的方法。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

    “讽意至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前人的评语,把握这首诗的叙事特点和表现手法。

    【合作探究部分的设计思路】关于两首诗的问题设置,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思想和艺术。题目设置可以开发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收获对诗歌的理解,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启发,要有必要地提示,把课堂交给学生。

    七、课后作业

    请从李商隐的三首《无题》中任选一首,认真品读,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推荐阅读:
    诗两首导学案(模版)
    晨间锻炼课题结题_
    加区六中创书香校园阶段性总结
    第一学期德育工作总结(定稿)
    小学班主任个人述职演讲稿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