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谚语 知识产权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浅析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雪海孤独 时间:2024-07-25 09:43:09 下载.docx文档

    浅析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政法学院思政班

    学号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从古至今,日本民族都是一个善于消化和吸收他国文化为我所用的民族,因而日本文化实际上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杂糅体。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也不例外,也有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两大来源。

    (一)本土思想和理论

    1、神道教理论教义。神道教是日本最早的宗教,神道教的理论教义包涵:神国观念。日本以神国自居,大肆宣传大和民族的优越性,吹嘘上天赋予了日本统治世界的权利。靖国神社就是当时日本社会为大力推行神国观念教育而确立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爱国”场所。事实上,神国主义观念历来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终极劣根: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这一观念的主要内容是:既然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最优秀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那么天皇就是现实人间的“活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日本要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因而日本民族所进行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的意志而进行的“圣战”。这实际上是赤裸裸的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因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造就一代又一代绝对服从天皇指挥、忠诚于大和民族、可为天皇尽忠殉节的忠臣良民,为日本天皇发动侵略战争赢得万民拥护。当然,正如前面所说,日本的神道教理论并非纯粹的本土理论。在古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儒学、佛教和道教思想;在近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又掺入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融合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理论支持。

    2、武士道精神。日本人崇拜一切形式的武士道精神。武士以刀剑效忠主君为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以修文练武为业,自幼接受超斯巴达式的严格军事训练和忠诚及献身等思想教育,以培养实干能力、尚武精神和奉献精神。武士道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就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实际上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敬祖、崇尚武勇,而且还要求武士们忠于主君、忠于日本国,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牺牲自己。它包括:一是从中国儒学中吸收的忠、义、仁、礼、信;二是日本武士本身的天职——重义理、安天命、公平、正直、诚实、勇敢等。这些德目实际上就是日本人的理想人生指标,也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外来思想和理论

    1、儒家思想。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儒学传入日本,它得到了古代日本历朝的统治者高度推崇。日本对儒学的吸收绝非照抄照搬,而是结合日本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对儒学进行了日本本土化的改造,改造后的日本儒教强调忠(忠诚)、义(礼仪)、勇(勇敢)、信(信义)、俭(节俭)五种美德,尤其是日本统治者把儒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仁(仁慈)”替换为“忠”,而且这里的“忠”不再意味着没有虚伪和私心的对自我良心的真诚,而是完全献身于自己主人的真诚,这种真诚可以达到牺牲个人生命的程度。因此,日本式的儒学完全变成了以忠诚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思想。

    2、民主主义思想。1945年美军占领日本后,在教育领域也要清除战前以《教育敕语》为指导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要求推行民主主义教育。1946年,日本颁布了以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为原则的新宪法,在1947年相应地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确立了“民主教育体制”。民主主义教育的要求是: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这种民主主义意味着价值的多样化,所以实现民主的手段也要多样化,这就是通过多渠道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根据。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是儒家文化圈的成员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走的是不同于欧洲的“非西方化”的道路,这些特别的内容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体现。

    (一)战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在1889年公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和1890年公布的《教育敕语》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纲领,从而以国家宪法和天皇敕语的最高权威形式规定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核心精神就是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

    1、国家主义教育。日本的国家主义主要是强调:日本的国土是神赐予的,日本天皇的统治是神的意旨,天皇是神的化身,以此来树立国民的神国意识,培养国民的天皇为尊的思想。它主张,个人的一切需要、一切道德都必须从属于国家,从而培养国民的皇国观念及忠君爱国的道德品质。

    2、军国主义教育。日本的军国主义向国民灌输大国思想,号称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日本国是世界的统治者,企图通过武力征服世界。当时的日本通过各种媒体和教育来传播军国主义思想,驱使日本国民勇敢地投入到日本所发起的“圣战”中来,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从而才会有亚洲及世界人民饱受战争创伤的遗憾历史。

    (二)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惨败的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不得不走上“民主化”的道路。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使得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随之而变,从而有了不同于战前的新鲜内容。

    1、民主主义教育: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民主政治下的教育制度应该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供教育机会的机构,避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科书的统一化,承认教师在教育中的自由。《教育基本法》第八条规定说:“(政治)教育必须尊重作为有健全判断能力的公民所必要的政治教养。”[3]

    这里的“政治教养”的主要内容就是日本之后所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主义,要求公民对此理解清楚。具体内容如国家政治的公共作用、民主主义的理念、新宪法的根本精神、民主政治的本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2、国体教育。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按照盟国远东委员会的决议,战后日本教育应当走“民主化”的道路,取消日本的任何军事教育,取消日本的国教——神教,不准把天皇的教育敕语作为教学的基础,凡有军国主义与国家主义倾向之教师“悉予罢免”。这些统治者们都不在乎,统治阶级最关心的是“捍卫国体”和保持天皇统治的政治体制。虽然二战后宪法的修改一度解除了日本天皇的国家权利,但并未消除天皇在日本国民心目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天皇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受到国民的崇敬,作为国民精神的体现而使国民受到鼓舞。而且,美国撤离以后,日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让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灰烬得以复燃。这种强烈的以“忠诚”为核心的国家民族意识,铸造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心理归向,使得日本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把天皇当作日本国的精神象征和政治象征而崇拜,从而维系了天皇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3、集团主义教育。日本的封建武士道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衍生了两个精神胎儿,一个是前面提到的缺乏理性指导的军国主义,另一个是有理性指导的集团主义。这种日本式的集团主义把武士的“忠诚意识”升华为公民强烈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因而“同集体化程度最高的社会的公民相比,日本人对自己所属的团体,如社会、公司等,更有责任感。看起来近乎荒谬,然而事实确实如此,这正是他们的干劲和效率的一部分。”[4]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随处可见。日本的社会和学校都强调树立集体观念、养成和群的性格。日本企业特别重视对职工进行富有日本特点的企业精神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来培养职工对团体的忠心,培养团体价值观,难怪有人称日本的工作人员叫“工作狂”、“工蜂”。这种对企业的忠心意味着对自己所属的团体的忠诚,从对小团体的忠诚逐渐上升为对大团体——国家的忠诚,形成了举国上下的推动日本飞速发展的集体力量。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文化与儿童道德的教育、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各机构所接受的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家庭中人与人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日本的妇女为了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日本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通过读书和相互交流来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日本还举办有有组织的家庭教育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协会,该协会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的学习讨论会、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会,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为道德教育,侧重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塑造,也包含了特定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能承担各项社会义务的合格公民,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直接的有规范的道德课、间接的有学科渗透、特别活动、学生指导、隐蔽课程。

    (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学者在评价目本企业教育的作用时说:日本企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秘密武器,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臣,日本花在企业教育上的投资比设备投资更高,日本的企业教育比其它发达国家要发达的多。日本企业教育的内容丰富,中

    心是技术教育、职业培训,另外就是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这也是日本企业的特色部分。

    (四)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公民馆、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特别是公民馆除进行职业教育外,还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理想公民。

    (五)宗教思想政治教育:日本素有“八百万神灵之国”的雅号,可见宗教之多。日本有民族宗教神道教,还有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宗教强调人际关系中要以“和”为贵和遵守传统道德,引导人与社会适应。宗教内,人们相互认同,互相信任,找到安全感和慰藉感,促进社会稳定,便于统治者维护。

    (六)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政治领域除官僚、政利益集团之外的日本的“第四种势力”,出现这种评价是和日本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极其强烈的政治倾向给政治产生的影响有深刻的关系,仅日本的报纸在90年代的人均占有量就达到了世界第一,因而日本的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四、当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

    日本不仅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而且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要求校长发挥组织和领导作用,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承担切实可行的教育任务。同时,日本举办的各种家长学校或专修学校的家政科,都有专门讲授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且许多社会配合学校实施德育的规定也相继出台。(日本的德育是全民教育)

    (二)实行全面主义的德育方针

    这是日本德育的另一特色,它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品质和思想观念。

    第一,加强道德课教学同时,把德育目的作为各科教学、全部学校活动和一切教师工作的总目标。既避免单一道德课的缺陷,又弥补了强调全面主义但不设道德课的问题。

    第二,道德课并不只是讲道德,除课堂外,还通过体育运动、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学会换位思考。

    (三)强调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观念相结合日本在二战前鼓吹“大和魂”,战后大举树立“高大”日本人形象,并把勇于进取、百折不挠、忠诚团结、舍身奉献作为民族精神的精髓。从日本德育教科书中,可以看出日本学校德育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同时,日本学校德育也十分重视传统道德价值观,如忠孝、家族和皇道等观念仍顽强地体现于其中,被巧妙的与“家乡建设”、“为大和民族利益”等口号结合起来,并配以各时期的“民族英雄”事迹和日本发展强大的光荣史,生动可信。(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色)

    五、日本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保障爱国主义的永恒性,实现爱国主义的生活化。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必然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永恒主题。然而,伴随着全球化地深入发展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高调化”,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因留于形式、留于口头、留于表面而成效不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基础教育道德教育的乡土教材建设的经验,即爱国主义的生活化、大众化、日常化,使得德育真正的实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第二,突出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开展德育的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宿点,因此,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学生,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借鉴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开展特别活动课,进行阶段性分层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而且有利于我们培养独立自主、全面发展并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人。

    第三,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的合力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来开展德育,在肯定借此我们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余,我们更应关注到学校中的相关学科课程领域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教育资源的不充分利用甚至巨大浪费。

    我们应借鉴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过程中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性、感染性、经常性的作用的宝贵经验,增强学校教育中相关学科课程的渗透性和融合性,发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组织教育、同辈群体教育等资源“无孔不入”的优势和作用,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处不在”。



    推荐阅读:
    浅析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专题党课讲稿:强化“四个意识”提升干部素质能力[本站推荐]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交流材料
    所属企业人事管理规定
    遗弃儿童救治工作总结(汇总8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