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精品范文 应用文书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人品与官品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心旷神怡 时间:2024-08-08 00:52:42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人品与官品

    人品与官品

    转载《人品与官品》一文请注明出自〖北屯在线〗。谢谢合作!文章地址:

    人品,乃为人处世之本。是品质、思想、道德、精神、作风、气度的集中体现。

    官品,是为官从政之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组织信任、职工群众拥护、社会公认,廉洁勤政的体现。

    人品包括了官品,官品是人品的其中一部分。一般来说,人品好的为官者,官品可能也不错,官品好的人肯定人品也会好;反之,一个人品不好的为官者,他的官品也一定不会好。依此而论,人品是官品的基础,官品是人品的发展,有好人品才会有好的官品。所以,好的官品源于好的人品,连人都做不好的人肯定不是好官。

    但是,好人并非一定就是好官。因为好官除了有好的人品外,还须有为官的能力和水平,有为民办事的才干和为民服务的学识。有的官确实是好人,任劳任怨,不贪不占,与人为善,但因为缺乏魄力和领导能力、组织能力,谋不成好事,干不了大事。这样的人只能称得上是好人,但不是好官,职工群众也赞成这样的官。

    要有一个好的人品和官品,一是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和组织的长期教育;二是离不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自觉的锻炼。一个人的层次和品位的高低,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不断历练而成的。概言之,人品要从执政为民的品质来体现,官品要靠科学发展的实践来检验。好的人品与官品,是党的要求,时代的需求,职工群众的希望。

    转载《人品与官品》一文请注明出自〖北屯在线〗。谢谢合作!文章地址:

    第二篇:演讲稿-用人品塑造官品

    用人品塑造官品

    陈云同志多次遇到有人向他送礼,但都无一例外的拒绝了。他说:“送礼是有求于我,收下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在一生的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不收礼、不吃请,有口皆碑。我们党内有许多优秀干部都像陈云同志一样,从点滴小事入手,自觉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人品是官品的基础,官品是人品的延伸,人品和官品决定事业的成败。剖析近几年查办的各类违纪违法案例,一些领导干部出问题往往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品德上,大多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开始,小节失守,大节不保。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除了靠制度约束,还需要用人品塑造。

    做官的根基是做人,官品来自于人品。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以好的人品为基础,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心系群众,视人民群众如父母,才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目标和人生的最大追求,真心实意为民服务、为民奉献。没有好的人品做底子,缺乏做人的基本品德,心里只有自己,就会视人民如草芥,以权谋私,争权夺利,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无从谈起。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杨善洲崇高的官品就是建立在高尚的人品之上的。他在县市领导岗位上干了三十多年,家里人“农转非”转不了,新房盖不起,连一次公车都“蹭”不上。退休回到老家,一把锄头、一顶草帽、一双草鞋,在生命后半程的22年时间里,在大亮山上带领群众造林致富,最后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林场无偿交给国家。他用一名共产党人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在人民群众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但人格不能小、官品不能低。为官要有官品,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殷切期盼,更是加强反腐倡廉的迫切需要。高尚的道德和操守如磁石、如号角、如清风,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领导干部品德高尚,就能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威望,号召力就强,就能卓有成效地带领人民群众前进。反之,道德低下,靠“官大一级压死人”,既不能长久,也不能奏效,还会离心离德、涣散人心,不仅达不到教育、引导群众的目的,反而会把党的形象搞坏,把党的事业办砸。

    好的官品需要用好的人品去塑造。好的人品需要坚持不懈的自我锤炼。一是要坚持自省。人是在不断反思和修正错误中进步的。“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凡是认识不到自己弱点、缺点和错误的人,不会成就大事业。要具备良好的人品和官品,一定要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养成经常反思自己的习惯。二是严格自律。自律是一个人道德意识高度自觉地表现,做到了严格自律,就找到了提升道德修养、控制道德行为的方法和途径。“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应当远离诱惑和应酬,学会放弃的智慧,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是持之以恒。良好的人品与官品靠一点一滴养成,要“积小善成大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慎微、慎独、慎始、慎终,不仁之事不为、不义之财不期、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事不干。这样,天长日久,锲而不舍,人品自然出类拔萃,官品定能高风亮节。

    第三篇:一壶酒品人品美文

    当初,北宋名将曹彬曾经与宋太祖赵匡胤都在周世宗紫荣的手下做官,但两人的官职不一样,赵匡胤是大将,位高权重,而那时的曹彬,只是一个负责掌管茶酒的小官。有一天,赵匡胤来到酒坊,曹彬见大将军来了,赶紧出来迎接,赵匡胤根本没有把曹彬放在眼里,开口便说道:“天太热,我口渴了,马上给我打一壶酒喝!”这句话让曹彬犯了难,因为朝廷有规定,不能私自把酒送给任何人。

    当然,这规定是死的,可现管执行起来却是活的。如果曹彬想讨好赵匡胤的话,私下里给他一壶酒喝,也没有人知道。但曹彬偏偏是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认为自己既然负责掌管茶酒,就要严格地按规定办事,不能坏了规矩。可是,赵匡胤是大将军,如果得罪了他,后果也很严重。曹彬想了想,便有了主意,于是,他对赵匡胤说:“将军,这是官酒,我不能私下赠予您。”

    赵匡胤一听,正要发怒,只见曹彬从怀里掏出一块银子,交给属下说:“给我打一壶酒来。”属下先是一愣,但很快就明白了曹彬的用意,便把银两收起来,给曹彬打了一壶酒。曹彬把酒倒进杯里,亲自端给赵匡胤,请赵匡胤喝酒,赵匡胤明白了曹彬的良苦用心,便把这壶酒一饮而尽。赵匡胤心里想,这样一个小官儿,却有这样的节操,真是难得啊!从那以后,赵匡胤就注意到了曹彬,并想方设法提拔他,委以重任。曹彬果然不负众望,成为青史留名的将军,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壶酒,事小;可是如果处理不妥,事也许就大了。曹彬,一个芝麻官,如果直接拒绝讨酒的赵匡胤,未免有些不识时务,结果只能是招来羞辱,自讨没趣;可如果不顾原则,一味奉迎,既要丢官罢职,又要毁了自己的名声。面对两难,曹彬宁愿自己出钱、吃点亏,也要坚持原则,也不使他人难堪,从而赢得了赵匡胤的敬重,最终令自己脱颖而出。

    第四篇:茶品即人品

    茶品即人品,茶道即人道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顺应时代的进步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代 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等,是人们把茶道局 限在深层次或程式化的认识所作的修正。时代的发 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小桥流水的场景已退缩至公园 或家庭—„角;人们为赶上经济大潮适应紧张的了作 节奏,即使留恋,也只能把诸如对传统文化等恪守深 刻于内心,换之以“浅然”来对待周围的人与事,花花 绿绿的消遣和娱乐也应运而生。显然,历史上文人雅 士式的品茶,会使年轻人感到气氛颇为严肃。它代表 的是延袭—种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沉积。人们对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况是高深或神秘 的茶道。好在历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国人就会喝 茶,人们喜欢茶的“可口、可乐”,由此而能带来的意 境,自然不会拒绝,毕竟,茶香在口,通过认识与引 导,还有助于为生活的诗化增光添彩,何乐而不为 呢!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当代茶艺,也可理解为在茶 的“可口、可乐”的基础上,引导茶的意境与茶道相 通,展示“真、善、美”的内涵。

    现代茶科学的发展,难以对历史上文人墨客或 得道高人专利式茶道的解释,但倒是有利于作“意 境”式的诠释。茶之感人是通过茶的色香味形的充分 发挥而绐人带来舒适的感受,而现代的科学技术可 以通过了解茶的自然科学性,如学习茶的自然品质 特性——茶理.来体会茶给人带来的妙趣,像如人希 望般的品性和情境——“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 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的化身”(韩素音)。皎然所提 “茶道”诗句中的“全尔真”,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一 是茶为真正健康文明的饮料。茶的自然科学性表明: 茶无愧于是21世纪的理想饮料,茶有助于养性、静 心。在健身方而有如中医般的功效和调理机能。二是 茶与“人的自然天性”相联系,也即人性中近于“道” 的本质(有“茶道即人道,茶品即人品”的说法)。有人换了一种角 度说:当人们为诸如人性本善或本恶争吵不休,茶性 及与此相伴的意境却给人以启示:喝茶时人们所体 现的最初的一面却是最为“自然”的。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 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称举杯饮茶之“举”,理解为一种期待,颇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说:“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 导,让人们从茶的感觉中放松“心灵”,让人更睿智地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壶茶,包 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与“即茶即道”相联系了。

    说 茶 论 道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婚丧礼嫁都离不开茶,古时男女订婚的聘礼就称为“茶礼”。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哪一种饮料能够与茶相比。茶可称之为大俗大雅,我等老百姓将她作为解渴的饮料。文人雅士将她作为登得大雅之堂与骚人墨客诗词唱和的题材。

    小时候,受父辈的影响,我最喜欢喝花茶。茶中有股茉莉花的清香,遇夏天要喝好几大盅,完全是“牛饮”。只觉得一杯茶水灌下肚后,清冽爽口,通体舒畅,感觉一身的暑气都被茶水带走了,好舒服呀。

    要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重视茶文化,记得小时侯听过一个故事,齐白石去茶馆喝茶,老板见他穿着寒酸,便很不尊重的叫了声:“茶,坐。”店老板见齐白石在看他店中所挂的画,想这个人应该是个读书人,便又叫:“上茶,请坐”。这时有人来到店中,走到齐白石身前,叫了声:“ 白石先生”。这时店老板才知道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头竟是大师齐白石,老板连忙迎了上去,又朝伙计喊:“上好茶!”然后满脸堆笑的对白石老人说:“请上座”。之后老板就请齐白石留他的墨宝,齐白石便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茶,上茶,上好茶”;下联是:“坐,请坐,请上座。”此联全是老板的话,却又对仗工整,颇有趣味。

    “文革”中看京戏沙家浜,阿庆嫂与刁得一在茶馆的几句对白,就是从茶开始的。刁德一:“这茶喝到这儿,刚吃出点味儿。”当时小,听不出他的弦外之音,现在才明白,是借茶试探,一语双关。人到中年后,常听人感叹:“人一走,茶就凉。”甚至是“人还没走,茶都凉了。”这里一个“茶”字,包含了多少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茶作为我的老朋友,她与我一起经历了许多生活的酸甜苦辣,最有意思是93年夏天,一家人到新都老桂湖公园玩耍,在新都工作的小妹说公园里有一位算命非常准的李阿姨正在坐堂,在一个亭子里,坐着一个四十开外、精瘦的妇女,小妹请她为我才五岁多的儿子算命,李阿姨马上叫我给她泡一碗高级盖碗茶——五元钱,她就开始跟儿子算起命来。姑且不说她算的准不准,用一碗茶钱给儿子买个心安,得到一番安慰,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说起茶的种类,我爱喝的花茶入不了流,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真说得不错,过去爱喝“成都三花”,现在我又爱上“龙都香茗”。尽管世人都说喝绿茶如何如何健康,但是喝起来香味总不如花茶浓郁。一到周末闲暇日,我们爱邀朋约友,或是王爷庙、或是龙凤山、或是张家驼老街,一边喝茶一边畅叙友情,天南海阔,无所不谈,喝半天的茶,直喝得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喝茶的爱好还可遗传,我们一家人都爱喝茶。儿子十岁那年参加夏令营到杭州去了一趟,最大的收获就是观看了西湖龙井茶的炒制过程。别的东西没买,专门买回两盒龙井茶,一个紫砂壶,每天他煞有其事的泡上一小袋龙井茶,一边喝,一边说:“喝茶要慢慢品,才能品出味道来”。叫人忍俊不禁。

    说到品茶那是很讲究的,要好茶、好水、和好器皿,所谓龙井茶配虎跑水,或是“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泡茶的器皿要上等的瓷器或紫砂壶,依我看,还应加上品茶时的好心情,这样才能达到“品”的境界。可惜我凡夫俗子一天到晚还在为生计奔忙,为孩子前途担忧,所以少有品茶的闲情逸致,要达到“品”的境界,还需假以时日的修炼,“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包括物质的,精神的。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所谓茶道,简言之即品茗的方法与意境。也就是说,通过饮茶使人能够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愉悦,从而完成个性品德修养,在刹那间体会到廉、美、和、敬之真谛和永久,正所谓“道由心悟”当然意境很重要,有一个很好的意境,再加上人们用心灵去体悟茶道的玄妙感受,正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跃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月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晴,白云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个茶人由于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在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归真,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珍爱人生。

    6|评论(3)

    2024-01-25 13:59王海平1001|三级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拼音:chá dào 英语:tea ceremony)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道是将儒,道佛家的思想融在一起。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位“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杯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称为“三才合一”。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

    第五篇:粥品如人品美文

    生活中,常听人说,酒品如人品,茶品如人品,棋品如人品,当然还有粥品如人品。套用一句话说:“水至清则无鱼,粥至清则无味,数杯清水数把米,半碗糊涂半碗仙,斯文慢火,羽扇经纶,煮沸着整个江湖。”

    古往今来,名人雅士对粥情有独钟。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对粥很有研究,曾编有《粥品》一书。曹雪芹在家境衰落以后,阅尽人世沧桑,世态炎凉,也把祖父品粥的闲情带到《红楼梦》中。尤其他在去世前不久,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中,还能坚持不懈地写作他的《红楼梦》,一直熬到“壬午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他生命这盏灯熄灭为止,实在让后人敬佩。仔细琢磨,也许是粥让曹雪芹营养不良,造成了他英年早逝的不幸,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清代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给他弟弟的《家书》里说:“十冬腊月,凡乞讨者登门,务饷以热粥,并佐以腌姜。”由此可知,只有自己清寒过,才能了解别人清寒的窘境。范仲淹少时家贫,住在寺庙里发奋苦读。每天煮一锅稀粥,冷凝后划成四块,早晚各两块,以切碎的咸菜佐餐。中国文人与粥,这种不同一般的感情,都由他们自身的贫苦体验而来。正因如此,这些喝粥文人的文章里,才能反映出民间的疾苦。

    粥品如人品,吃粥意味着一种守得住清贫的淡定,一种“不改其乐”的从容。盛传的典故就是欧阳修以粥养廉——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的欧阳修,一日三餐都食粥。后来做官后,生活境况改善了,但他仍每日吃粥。有人看不下去,就送了一些好吃的东西给他。他虽然把东西接受了,但照样每日吃粥。有人问其何以如此,他说:“多年吃粥,已经习惯了,艰苦的环境能够磨炼人,如果现在改吃好东西,以后没好东西吃了,又吃不了苦该怎么办?”

    而今,一碗稀粥,看似平常,其实呢,是需要经历了文火的煎熬,才成正品呢。是不是就像人生,看似心如止水,其实已曾经沧海百年。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作家王蒙说:“粥喝得多、喝得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新鲜的大米香味似乎意味着一种疗养,一种悠闲,一种软弱中的平静,一种心平气和的对于恢复健康的期待和信心。”王蒙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主张,这的确值得人回味。

    古人说“嚼得菜根百事可成”,其实,“喝得稀粥”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稀粥绵软,入口即化,不与舌头为难,正像做人,要能屈能伸,与人方便,即是与己方便,而這,正切合了中国人温柔敦厚的传统秉性。品粥时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味觉感受,让人仿佛置身于空灵明净的佛园。痛苦时、落魄时、烦闷时、心浮气躁、目空一切时,你都不妨坐下来喝一碗粥,也许在不知不觉间,心中便有一阵春风悄然拂来了。



    推荐阅读:
    人品与官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解读
    常规纪律检查细则
    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
    县委经济工作会议讲话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