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转让合同 文学论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信息技术推动特殊教育方式转变(5篇范例)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夜色温柔 时间:2024-08-12 09:53:3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信息技术推动特殊教育方式转变

    利用信息技术加快特殊教育的步伐

    特殊儿童普遍存在记东西速度缓慢、语言理解能力低下、兴趣特长狭隘等缺陷。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希望能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为有着不同教育需求的残障学生提供各种新的教学策略和评估策略。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具有补偿、教育和交流作用,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从技术特性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的实践场域为辅助技术应用与远程技术应用;从信息无障碍技术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可分为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无障碍技术,具体包括服务器端语音推送技术、交互式智能语音技术、公共场所听力补偿关键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能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发挥补偿、辅助、指导、交流等作用。

    构建绿色畅通学习环境,助力信息获取与认知

    在特殊教育中,要使残障学生获得生涯发展,资源作为知识形态的技术、人类思维程序的外化,其建设绝不亚于搭建环境。丰富的资源,使残障学生在无障碍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尽可能多的、丰富的“生涯体验”。信息技术能为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开发配有字幕的音频和视频资源;为有视觉障碍的学生开发大型文本书籍和听读资源。信息资源开发技术能将普通书籍扫描后形成图像资料,利用声音合成软件,转化为音频信息,扩展了视觉障碍学生的可用资源;网站设计开发技术能利用数据库和网页制作结合的方式开发方便视觉残疾者阅读的网页。绿色畅通无障碍学习环境包括物质无障碍学习环境、信息获取和交流的无障碍学习环境等。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体现在:智慧教室能够随着温度、湿度、光线、空气的变化自动开启调控系统,调整教室的温湿度、光线射入角度等,改善残障学生的学习环境;随处可及且有网络连接的电脑、可触摸电视等能够使残障学生随时获取外部信息,扩大交流范围;数字辅助设备使听力言语和视力有障碍的学生能够方便直接地获取信息,进行交流。例如,南京聋人学校每个教室都建成了多媒体教学环境,教学楼走廊配有触摸电视,学生可以随时使用。此外,学校还为每个学生配备平板电脑(Pad)终端,并全面覆盖无线网络,学生能通过平板电脑扫描二维码,轻松获取资源。

    通过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儿童融入社会的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感官的延伸,能够支持呈现、模拟、放大教学内容,创造更多观察、触摸等亲身体验感知的机会,积极开发潜能,补偿缺陷。信息技术能够对康复训练起到支持作用,发展残障学生控制环境及根据经验做出选择的能力,有益于其获取信息和知识,培养学生的感知觉、生活技能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在康复方面,全国部分学校建成了语言康复室、听觉康复室、感统教室、多感觉律动室、听觉康复室、多功能感官室、体感教室和视觉康复室。在补偿方面,我校建成了多感觉律动教室,可以将音频信号通过震动地板、音箱的听觉效果、灯光的视觉效果、分别或同时传递给学生,训练听障学生的反应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律动技能。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拓展了教育的新领域,推动了教育方式的转变。残障儿童普遍存在感受性慢、辨别力低,注意范围窄、稳定性差,识记速度缓慢、语言理解能力低,动机不足、求知欲差及兴趣范围狭窄等缺陷。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有不同教育需要的残障学生提供各种新的教学策略和评估策略。突破交流限制,让社交更广泛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残障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技术能够改善和突破残障学生与他人交往中的限制,使他们与别人的交往更加便捷。例如听障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或手机上利用电子邮件、微信与教师、家长、同学实现互动交流。

    为了使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尽可能地发挥作用,到2024年,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应从环境、资源、应用、人才培养、管理等方面实现以下目标:

    (1)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无障碍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教育信息获取与交流的无障碍;

    (2)基本建成康复训练环境,普及康复训练系统,实现康复与教学的整合;

    (3)特殊教育数字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缺陷补偿、康复与教学相结合等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不断创新;

    (5)完善特殊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形成建设、培训、宣传和应用推广保障机制。

    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特殊教育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就是推动转变增长方式

    张文魁: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就是推动转变增长方式

    2024-03-08 “毒药”还是“良药”?

    由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撰写的一份报告,再度引发对国企改革的热议。

    世界银行在其网站公布了报告全文,其中结构性改革部分由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ArdoHansson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共同负责。我们对张文魁进行了专访,他就为什么要改国企、如何改革国企一一作答。

    在张文魁看来,过去三十多年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不能回避。中小型国有企业可以整体出售,而大企业和特大型的企业应该实行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

    而对于一些自然垄断、关系国家安全、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承担普遍性服务的国有企业,暂不适宜产权改革,但应该着力于加强政府监管和改善公司治理。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研究推进铁路、电力等行业改革。不过,张文魁也强调,国企产权改革的前提是,政府自身的改革要跟上,比如透明度和问责制。

    现在的国有经济不是“全民所有”,是“全民没有”

    效率低的国有部门以相对低廉价格获得更多资源,对效率高的民营部门获得资源形成了“挤出效应”。而现在的国有经济不是“全民所有”,而是“全民没有”。

    主持人:很多观点认为,这几年国企改革在市场退出和整合兼并方面停滞,在这方面您怎么看?

    张文魁:首先对国有经济应该有一个清醒正确的判断,这是制订国有经济改革政策的前提。现在有些机构或者学者的判断就是,国有企业效益搞得好,为什么要改呢?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那么改革的必要性不大,至少改革的紧迫性不强。

    但我通过大量研究分析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国有企业与十年前相比的确更好,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上世纪末的改革红利和本世纪前几年的重化工业景气带来的;而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总体而言差距很大,而且越来越大。

    国际上最通用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采用ROE(净资产回报率)指标来衡量效益。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报的数据来算,国有企业净资产回报率明显地低于私营企业,也低于外资企业。2024年的时候国企和私企的这个指标还差不多,私企13%,国企12%,2024年国有企业净资产回报率略微高于15%;民营企业已经是23%了,非常平稳地上升,2024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稍微有点下跌,但这两条线差距越来越大。

    还有一个是采用TFP(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来衡量效率。几乎所有经得起推敲、具有引用价值的研究都显示,国有企业TFP的全要素生产率远远低于私营企业,过去30年国有企业TFP年均增长大概1.5%,而私营企业是4.5%。无论是ROE指标,还是TFP的指标,在过去十年国有企业发展壮大最快最明显的时期,都远远低于私营企业。尽管过去十年是国有企业盈利增长最快的时期,但实际上盈利集中在少数具有所谓“市场力量”的企业,11.5万家国有企业目前的亏损数达到1/4以上,而《国有资产统计年鉴》2024年之前的数据显示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40%以上,这里面有统计口径不一样的原因,但是现在统计口径调了之后也是25%以上。

    而民营企业的亏损10%多一点,10%亏损率在市场经济当中是正常的。

    当然,有些学者也会强调国企效率较低是因为国企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我个人非常重视这些争辩,并努力寻找这方面的系统的、有力的证据,但是很遗憾,我所能得到的所有分析都是零碎的、不具备引用价值的。我个人承认这方面的因素,但这个因素并不足以推翻上述判断。主持人:过去几年国有企业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张文魁:国有企业即使跟十年前的面貌相比有很大改观,也是因为上个世纪末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制重组,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享受改革红利,而上一轮的改革的边际效果逐年递减,如果仅仅坐享其成,以前的改革红利将消耗殆尽。因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上世纪末改革之后几年,国有企业ROE大幅度地提高,而2024年之后它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甚至有下降趋势。当然,国有企业2024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壮大,也与这一轮重化工业景气有很大关系,因为保留下来的国有企业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重化工业领域的大企业。但问题在于,重化工业的鼎盛时期也会过去,重化景气带来的红利也会消失。

    国有企业过去几年在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方面的成绩也成了许多人争辩国有企业优越性和竞争力的证据。但我们的研究结论恰恰相反。我对一些国有企业过去在自主创新方面的进步感到振奋,这方面的成绩一点也不能否认。但是通过系统的研究可以发现,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也是明显比民营企业低很多。这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投入的创新资源取得了多少创新成果就可以比较出来。国有企业在过去几年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经费,也取得了成果,但是我们可以进行一下比较,比如说,国有企业每投入一亿元研发支出所获得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大概是18,而民营企业是43,差距不只一倍;国有企业每100名研发人员获得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是3.7,民营企业是7.4,差距也不只一倍。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的创新效率比国有企业高一倍以上,这个是中国科技统计研究的官方数据。

    国有部门作为一个整体而言,从ROE、TFP和创新效率等典型指标来看,其总体效率明显不如民营部门。但是许多经得起推敲的严肃研究都发现,国有部门占用了与其规模和效率不相称的经济资源和创新资源,而且很多时候是以相对较低廉的价格占用了重要资源,而国有企业天然的“政商联结”加重了这种情形。

    想一想,效率低的部门反而能以相对低廉价格获得更多资源,这是什么情形难道不是很清楚吗?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国有部门存在大量的经济租,严重地扭曲了资源配置机制,对效率高的民营部门获得资源形成了“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国有部门的经济租和营业利润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基本没有,老百姓没有享有应有利益。国有部门大约雇佣了三四千万员工,员工当然得到了工资收益,但这些人只不过占我们全部人口的3%、全部从业人员的5%、全部城镇就业人员的10%,所以并没有惠及多数人。从这个角度而言,现在的国有经济不是“全民所有”,而是“全民没有”。

    从上面这些分析来看,国有企业到底要不要改不是很清晰吗? 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就是推动转变增长方式

    要顺利转入内生增长,必须更加依靠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效率提升竞赛,而不是政商联接和资源投入竞赛。主持人:国企改革有何好处?

    张文魁:中国过去30多年平均每年9.9%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拉动,意味着要不断投入经济资源,投入大量的要素来发展经济。

    这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通过国企改革,让效率高的民营部门获得更多的资源,而缩减效率低的国有部门规模,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资源配置的扭曲状态,完全不需要这么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就可以保持相对比较高的增速,这非常有利于一直讲的转变发展方式。

    依靠这么多的投资和大量的资源消耗、资源投入来维持高经济增长,发展是根本没法持续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方式转变进展不大,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因为国有企业处于粗放、低效率的发展状态。而且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和测算,现在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当中,由于国有部门的强势以及同政府存在天然的千丝万缕的纽带关系,使它更容易获得资源和各种商业机会,政府隐含的担保和救出(bail-out)也使它们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得较多资源,使资源配置扭曲、竞争无法平等。

    而民营企业为了抢夺经济资源,可能会采取更加不理性、不光彩乃至不合法的方式,这样整个经济就会出现“政商联接”大竞赛和资源争抢大竞赛,而不是效率提升大竞赛和自主创新大竞赛,最后的结果是,高增长伴生着严重的过度投资和信贷膨胀以及金融隐患,公司治理和宏观审慎出现严重问题,收入分配扭曲和财富掠夺成为常态,而高增长也将戛然而止。看一看一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东南亚国家的历史状况吧,就是这样的情况。

    因此,我们必须对国有部门进行根本性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整个企业领域、财政领域、金融领域、政府领域改革和要素市场改革,我相信中国经济能够以较低的储蓄率和投资率来获得较高的增长速度,并有利于使经济结构获得再平衡,这就有利于中央一直强调的“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

    当然,我们对于国有企业过去几年该肯定的成绩都肯定。很多国企开展公司制改革,进行大规模重组,日益重视研发,市场表现的确有所改善。

    主持人:既然在过去几年国有企业市场表现有所改善,那么当前如何寻找改革动力?因为老百姓很难像学者那样通过“识别”隐忧来呼吁改革。

    张文魁;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我认为,发展阶段的转变、增长动力的转换已经使国有部门的低效、对资源配置的扭曲、对平等竞争环境的妨害成为一个越发迫切的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隐患。客观地讲,国有企业加上强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还是能够发挥较大作用,因为追赶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动员和资源投入,对产业结构的选择、对产业技术的采用、对产业组织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拷贝、模仿和引进,这些因素几乎都可以是“外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就是资源动员和资源投入的可靠“平台”,国有企业可以较好地充当这样的平台。现在许多地方积极引进央企,其实是在通过引平台来抢资源。

    但是随着中国一步一步地接近追赶式发展的边界,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遇到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问题,我称之为内生增长阶段,这是借用增长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当中的词汇。如果不能顺利地从追赶式增长转入内生增长,发展就有可能停止,就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要顺利转入内生增长,必须更加依靠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效率提升竞赛,而不是政商联接和资源投入竞赛,此时国有企业在过去的优势就会丧失并成为阻碍。因此,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其实就是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

    主持人:既然非改不可,那国企改革如何寻找方案?

    张文魁:我国过去这三十多年的成败教训已经告诉我们哪些是行得通的,怎么改是不行的,基本上不需要从别的国家找经验,当然如果别国有正确的经验方法可以吸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国企改革,像中国这样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反复之多和试错之频。我们自己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中国很多改革都是地方上先进行试点,比如说中小企业改革由山东诸城试点改革,或者叫“试错”,从自身经验和教训当中来寻找答案。这个答案就是:产权改革无法躲避。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我们的研究恰恰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和教训寻找答案,可以说是一副良药。是良药就可能会苦口,但是要治病就必须下药,必须克服不良反应,如果吃药可能会反胃就不吃肯定不行,可以加一些补药来调理,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国企三类企业之外都可以实行产权改革

    大型特大型国企的国有股,可以设立相应的投资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来持有,对国有股进行管理,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主持人:国企改革的具体路径是什么?

    张文魁:产权改革是核心。过去三十多年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产权改革是必由之路。但是要搞稳妥的改革,不能很激进的大爆炸式改革,但稳妥不等于不改。中小型国有企业可以整体出售,而大型和特大型国企应实行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在此基础上,大力改革公司治理。总体而言,应该是产权民间化、治理商业化。

    也有少数国企可能暂时不太适宜推行全局性的产权改革。这包括三类企业。第一类是自然垄断,包括电网、基础电信和一些公用事业(自来水、燃气等);第二种是关系国家安全的,如航空航天;第三类是承担普遍性服务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如邮政和市政等。对于这些企业,应该加强政府监管,并改进公司治理,提高透明度和规范性。这三种之外的都应该产权改革。当然随着时代发展,上述三类企业也可以进行分拆和引入竞争,这样也有可能在某些环节进行产权改革。

    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不会完全民营化,可能长期保持一种混合所有制状态,这也是可以的,关键要加快国有股的证券化,提高国有股的流动性,从而改进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我们也必须承认,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民企的逐利动力更强,合规意识乃至守法意识更弱,社会责任和社会诚信比较缺乏,再加上一些官员腐败,民众对许多民企颇有些怨言。也就是说,学者可能看重效率,而民众可能更看重效率之外的东西。因此上述领域的国有企业在一定时期保留还是有必要的,哪怕牺牲一些效率。同时,民企必须要加快提高合规意识和守法意识,增强社会诚信和社会责任。

    主持人:国外有没有可以借鉴的产权改革模式?

    张文魁:以德国汽车工业为例,三大汽车公司中奔驰和宝马完全是民营的,大众算国有企业,由州政府持有大宗股份。

    大众原来是纯国企,后来一步一步形成了股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并上市。中国的大型、特大型企业,国有股可以保留一定股份,但是这部分股份证券化、可交易,这样的话,公司治理就可以改进,并且让这个企业同其他纯粹的民营企业去竞争。

    所以宝马、奔驰、大众,这三家企业有一家是国有占大股的企业,两家是纯粹的民营企业,它们就可以平等竞争、相互促进。中国的国有企业就应该以大众为标杆。

    国企与外企对标,不只是技术对标,还有制度对标。

    这些大型特大型国企如此改造之后,其中的国有股如何管理和运营?可以设立相应的投资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来持有这些国有股,对国有股进行管理,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完全可以效仿中投或者汇金,不断追求国有资本的回报,提高国有资本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形成现代化的国有资产组合。可以预期,现代化的国有资产组合将成为我国国民的一笔巨大财富,通过支持社保体系和民生投入等途径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所以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国企改革应该是“国资变社保,国企变民企”。这样就能使国有资产从“全民没有”以全新方式重新回归“全民所有”,我想老百姓一定喝彩而不是倒嘘!拖延改革的巨大代价其实由老百姓买单 上世纪末的改革给本世纪带来了改革红利,但付出了高昂代价,大概有2万亿的改革成本,如果我们再次拖延改革进程,改革成本将大得多。

    主持人:产权改革会涉及中小型国企整体出售和大型国企国有股转让,但老百姓非常担心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张文魁:首先,我国民营经济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实力、有能力、有责任的民营,它们可以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可以到国外去收购跨国公司,如吉利收购沃尔沃,怎么就不能收购国企呢?其次,我们已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职工利益受损,现在的制度规定国有产权转让必须要进入产权交易平台,并规定了严格程序。全国现在至少有几十家这样的平台,北京、上海、重庆等地都是国资委认定的全国性交易平台,技术上完全没有问题。再次,国家有相应法律,可以严惩以身试法、侵吞国资的人。只要认真执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国资流失和产权改革中的腐败。

    主持人:虽然有这么多规章制度,但为什么屡屡出现侵吞国资的情况呢?

    张文魁:关键是在于执行制度的人不能腐败,所以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国企产权改革,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政府必须要有约束,有透明度,要问责制。事实上,政府改革可能比国企改革还要重要。

    主持人:但政府改革比国企改革难度还要大,这是否会导致改革一再拖延?

    张文魁:现在是改革的进程在与国有企业的兴衰周期律赛跑。国有企业有它的兴衰周期律,过去几年是第二轮黄金时代,现在应该是进入了第二个白银时代,如果不改革,将会陷入第二个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这是一种非学术的表述。到那个时候被动地进行改革重组,代价会更高。上世纪末的改革给本世纪带来了改革红利,但付出了高昂代价,大概有2万亿的改革成本,那时候GDP一年才8万亿,占百分之十几的GDP,多大的代价。如果我们再次拖延改革进程,若干年之后,改革成本将大得多。这些代价其实最终由老百姓买单,可是老百姓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才是令人悲哀的事情。

    作者: 耿雁冰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年03月07日

    第三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http://news.hebei.com.cn/sybjzx/syxwpd/xwpdztk/hbcyjgtz/cyjgzxdt/200912/t20091223_917645.shtml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明年我省经济工作的核心是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这是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对我省经济发展方略的准确把握。就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不少困难和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和滞后。正因为如此,“河北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在这个事关我省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上,我们务必做到思想统一、态度坚决”。

    由于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引发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损害生存环境生产初级产品和低端产品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的关键时刻。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发生了转变,主要是看产业结构是否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层次偏低,是长期困扰我省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为方向和目标,抓住关键环节,从优化产品结构入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产品结构优化是整个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石。产品结构优化是指企业在国家法律政策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在现有生产要素条件下,寻求企业各种不同产品之间的最佳组合。一般说来,优化产品结构是企业的产品战略决策。企业产品的组合随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经营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主要是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来完成的。提升产品竞争力是产业升级的开端,而产业升级则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先导。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产业门类。这些不同的产业,由于要素条件和需求空间不同,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等方面都会有很大区别。包括产业构成和各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产业结构状态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的发展水平。一个经济实体产出的各种产品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决定了其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可以说,一个没有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不可能是一个摆脱了粗放式发展方式的产业。一个缺少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体系,其结构也不可能是先进的、现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把产出优质或高附加值的产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核心,才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为优化整个产业结构找到实实在在的抓手,进而打开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天地。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推动产品升级换代的主要动力。产品的升级换代是指当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增加资本投入和机器的使用仍然难以支撑企业发展时,通过提高设计能力和水平,不断开发出技术含量更高、质量更好的新产品,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力。这一过程需要多种生产要素的支撑,但技术要素是关键。在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以后,还应通过产品的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或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如将生产环节转移出去,保留或增加产品设计和销售的功能等。正因为如此,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全面提升产业和行业技术水平。”河北产业结构不合理,归根到底是行业的技术水平低、最终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衡量经济结构合理与否,主要看产业、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不完全在于三次产业比例高低、轻重工业份额大小。如果各类产品包括工业产品、农副产品、服务产品,都能够走上技术的高端,那我们的产业结构必然是优化的、具有竞争力的。所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要重视抓好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努力在全省形成大气候。

    努力在全省形成抓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大气候,在统筹兼顾的同时,要突出重点,力求突破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供有效的条件、支撑和保障”。优化产品结构虽然是企业的职责,但也离不开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其中各级政府的支持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各级政府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面向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下功夫;要进一步健全产业技术政策、行业发展规划,综合运用财税、信贷、环保、土地等调控手段,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些措施对企业依靠技术进步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宝贵的。当然,产出优质或高附加值的产品主要是由企业来完成的,因此,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还特别要求:要引导企业普遍开展“对标行动”,明确产品的升级目标,制订技术演进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努力培育技术品牌。这些要求非常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要我们严格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就一定能够使这项范围广、难度大的工作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二是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产品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项目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载体,好项目、大项目则是撬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杠杆。集中上一批大项目的机遇并不是总有的,在经济接近或出现过热的时候,国家通常会对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加以限制,即便是在经济正常发展时期,国家也会对大项目的实施进行适当控制。但在遭遇严重国际金融危机时,情况就不同了。通过上一批大项目加大投资力度,是各国政府拉动经济走出危机的通常做法。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

    院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战略部署,行动迅速、措施得力,谋划了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要看到,当前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因此明年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不变,同时将适时适度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重点,进一步增强其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为我省抓好在建项目并继续谋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应抓住机遇,力争在国家支持的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巩固已有的优势,同时还要通过项目建设抢占新的制高点。

    三是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人类生存面临严重威胁的新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已刻不容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低碳经济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最近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再一次提醒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鉴于此,省委明确提出要坚定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要加快培育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依赖较少的新兴产业。这一“减”一“增”的本身就是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由于受自然禀赋条件的影响及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我省目前仍处于“高碳经济”发展阶段,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敢于对落后产能予以舍弃,切不可满足于眼下仍有市场、仍有微利,而不着手淘汰和改造。要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配套政策,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关停并转。

    四是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集中度是指市场上某一行业内少数企业在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这一行业的支配程度,一般是用前几家大企业的销售额占该行业销售总额的百分比来表示。产业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的竞争力。实践表明,一个地区要提升产业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业集中度,依托大型龙头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我省要像在钢铁、能源、港口等领域推进联合重组那样,实行更加积极的产业组织政策,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要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通过深入做好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切实改变我省企业“小、散、弱”的现状,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已组建的企业集团,要进一步完善发展战略和运营机制,努力扩大优势。要继续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关联产业、同类产品中进

    行整体并购和分解收购。要积极探索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企业的兼并重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大连34中学 吕肖博

    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还要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教材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转变了教师教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有效转变了学生学的方式。因此,优化教学过程离不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那么,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原有的教学要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设了丰富多样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没有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大多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有些资源还因为现实条件的局限无法呈现给学习者。比如,生物的微观结构、生物的生理现象都无法通过图片或空间想象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却使得我们可以模拟或直观的去观察生物的真实结构、通过动画演示生物生理活动的过程等等,可以开发出更多仿真性高、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为教师和学生展现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库。

    2.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探究式教学

    其一,在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和证据的收集验证等各个环节,信息技术充当着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工具。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从多方途径搜集、分析、整理资料,更好的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其二,在探究试验和论证等环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模拟实验。模拟实验能够逼真的演示无法实现或表达不清楚的教学内容。

    其三,在探究学习的表达与交流环节,信息技术起到了展示工具的作用。采用动态视频、动画、图片和声音等来展示相关内容,使现实中无法呈现的过程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并按照教学要求逐步地呈现给学生。

    3.信息技术的运用转变了师生的教学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互动内容、互动角色都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在互动方式上,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仅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单向互动,还可以通过网络等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在互动内容上,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可以轻松地获取更多的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的运用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师如何组织、处理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关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互动角色上,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技术、技能传授者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以及作用的重大变化。教师由原来知识的传授者、提供者、灌输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设计由过去的单纯考虑“如何教”转变为现在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启发、诱导、引领学生去“如何学”;教师的主导作用由“幕前”转移到了“幕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得更为协调。

    4.信息技术为体验式教学提供平台

    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实施的关键在于有一个让学生能认知、能体验、能感悟的时空,即教学情境,而现代信息技术在体验式学习情境创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开展体验式学习,教师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将固定的、静止的教材内容活起来。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学习的机制,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引入教学过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现在各种信息技术的手段,如幻灯、实物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不仅可以增大体验情境的信息量,还可以通过其直观的听觉、视觉的冲击力,强化体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速学生内化的过程。在强化反馈阶段,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体验获得的情感、方法和知识提供大量实践、操作和检验机会,具有一定的教学效益。

    二、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超强的交互性、参与性、信息资源的大量存储和共享等等特点将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2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其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权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1.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从为分而转为为兴趣而学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促使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型” 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则由过去的“问答式”递进转变为现在的“探究式” 递进;教学方法从过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转变为现在的启发式、独立研究式和协作探究式的教学;教学手段从过去单纯的教具演示或实验,转变为现在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了形象生动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2.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通过教师教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在 网上查阅资料,进行文本的输入,并能在网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3.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现代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很容易采取“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并且更注重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传授。教师成为真理和知识的代言人,具有绝对权威;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客体,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往往受到忽视,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则为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首先,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给予了学生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借助信息技术,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更具平等性、更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对于促进学生社会知觉的发展、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都有着非常重要 3 的意义。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由个别学习转向合作学习,从而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获得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基于网络环境教学的质量往往还不能尽如人意。为不断完善其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在教学中使用多种直观媒体时,必须依照学生的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有效地控制:

    1.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宜过多。以免造成学生疲劳,分散注意力。

    2.信息技术多种手段的使用时要注意变换呈现的形式,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要尽量变静为动,以引起学生注意。

    3.多媒体教学时,应充分凸显教学所致内容,有效利用教学环境的时间及空间条件,教师要站在屏幕侧面阴影里,手口一致、边讲边指出图上明确位置,同时要与讲解、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协调,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在设计多媒体时,仍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带来了新时期学科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我们将加强学习,深入地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不断解决新问题,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革进行到底。

    第五篇: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精选)

    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关于冀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调查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有企业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近期,河北省文化产业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组成课题组,围绕“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题,深入冀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冀东集团”)进行了调研。

    冀东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从宏观上体现思想和信念的认同,微观上又可以是指导员工具体工作的方法,对内具有凝心聚力促发展、对外具有展现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作用。同时,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认同工程”,对并购、重组的企业来说,尤其要促进企业文化的融合。只有先进的、灵活适应的、有创新力的或高品质的企业文化,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只有使企业文化体现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体现到企业改革、调整、重组、再造当中,体现到经营、管理、品牌、产品、服务当中,才能发挥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推动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从要素上包括企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等子系统的建设;从内容上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经营管理、员工素质和形象识别体系等方面;从参与主体上包括集团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一线员工及社会、客户、供应商、合作方等人员;从组织实施上包括制定政策、部署实施、评估反馈,等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只有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各方面内容的统筹兼顾、各参与主体相互配合和各工作环节有效衔接,才能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功能,才能推动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两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于企业的发展方式转变之中。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伴相随、共生共长的。企业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生动力。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现代企业,就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企业经营,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应与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步伐和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与企业发展阶段、管理水平、社会环境、人员素质等相协调,并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

    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企业责任首先包括经济责任,即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其次是社会责任,即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增强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发挥资本、科技优势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贡-1-

    献力量,从而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定和谐尽职尽责。

    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而企业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对于企业本身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切实摒弃企业文化建设可有可无的“文化虚无论”和企业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文化边缘论”,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进一步强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2024年4月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和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反映河北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的企业文化建设总体目标。目前,时间已过半。建议研究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实施方案,对《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层层进行检查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动我省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实现企业文化核心内容与我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战略决策的有效对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着眼并服务于企业发展,紧紧围绕企业重大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举措的执行来进行。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要放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放眼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进行考量,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我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战略决策的有效对接。

    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目标、认证、督查体系。实施“企业家素质提高工程”,全面提升我省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开展“企业文化认同教育活动”,引导企业特别是并购、重组和新建企业广泛发动员工开展研讨,凝练本企业特色文化;引导企业走科技型企业发展道路,通过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行动”,专门设立“科技型企业专项基金”,引导全省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开展“负责任优秀企业评选活动”,鼓励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效益;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对标行动,查找差距,明确思路,制定措施。

    形成推进企业文化发展的合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要着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企业文化的创新,发挥党委政府、部门单位、专业研究院所的作用,形成推进企业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推动特殊教育方式转变(5篇范例)
    河海大学
    2024年宿迁市教师中一职称评定考试试题及答案(合集5篇)
    完善初中教学管理之我见
    工作总结大三班2024.8(合集5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