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赠言大全 购房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定稿)(共5则)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寂静之音 时间:2024-07-04 22:04:0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定稿)

    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恩施市教育局(2024年1月)

    恩施市现有初中25所(民办1所),在校学生30449人,其中农村初中21所,在校学生21827人,占全市初中生的71.68%%。小学140所,教学点44个,在校学生46331人,其中农村133所,44个教学点均分布在偏远山村,在校学生32444人,占全市小学生的70.02%。

    农村学校由于山大人稀,受交通、信息、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发展不够。从教师年龄结构看,2024年,我市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达45.5岁,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03岁,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的村小还有11所。从教师专业结构看,农村学校英语、地理、生物、历史、政治教育等学科有很大一部分由非本专业毕业的老师跨专业代课,有相当一部分村小无法完全按课程标准要求落实科学课程,音乐、美术、体育则普遍由非专业教师兼代或者用上大课的形式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这种现象造成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差距过大,导致农村薄弱学校学生纷纷流入城区学校或质量较好的乡镇学校,从而形成超级大班。城区初中、小学只有10所(不含民办),不到全市学校总数的十分之一,却容纳了占全市近30%的学生,最大平均班额超过80人,严重影响着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而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小学生源日渐萎缩,造成校产资源闲臵,这就使义务教育走进了乡不均衡,城也不均衡的怪圈。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当说,学校发展关键在教师,核心是提高质量,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部分学校短时间难以完全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相对优势学校的优质教师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的辐射作用,帮助和引领农村薄弱学校摆脱师资不足、管理落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困境是推进学校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这种认识,恩施市开始了建立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着力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努力缩小校际差距的探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市域内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总体架构

    恩施市城区学校数量偏少,不可能一下子与所有农村学校结成发展共同体,因此,恩施市立足于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辐射作用”,在全市形成“一个树形,一个圈”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总体架构。“一个树形”即一所优质城区学校在2至3年内与相对薄弱的一所农村乡镇所在地的初中或中心小学结成发展共同体,确保结成一个,成功一个,经过两三个轮回,城乡发展共同体的作用就可以基本覆盖所有农村乡镇。与此同时,与城区学校结对的乡镇学校与乡域内其它学校也形成发展共同体,使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延伸,辐射到村级学校。“一个圈”即在打造共同体学校的同时,强化对每一所学校的规范管理,加大全员培训力度,组织城区学校和一些乡镇优质学校开展覆盖全市学校的名师送课、巡回帮扶、联片教研和跟岗培训等活动,整体推动全市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共同发展。

    二、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主干 恩施市首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诞生于2024年,位于城区的施州民族小学和距城区70多公里的新塘乡中心小学“喜结连理”。在此基础上,2024年9所城区优质学校分别与农村学校结为发展共同体,即施州民族小学与新塘乡中心小学、市实验小学与红土乡中心小学、二实小与白果乡中心小学、三实小与屯堡乡中心小学、逸夫小学与白杨乡中心小学、舞阳中学与沐抚办事处沐抚初中、小渡船中学与芭蕉侗族乡民族初中、书院中学与盛家坝乡民族初中、舞阳办事处七里初中与白果乡初级中学。辐射农村乡镇面达到64.3%,辐射学生28357人,教职工1636人,分别占全市学生、教职工的36.93%和32.26% 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学校保持原有法人地位、法人代表、领导班子、教师编制等不变,由共同体学校双方的校级领导组成既相互联合又相对独立的工作组织机构,共同管理两校事务。在共同体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上,实施理念共享、文化共构、资源共用、管理共融、团队共生、考核共担的“六共”策略:

    1.理念共享

    共同体学校通过两校领导、师生座谈,结合学校地域、文化、团队背景,商定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如施州民族小学的办学理念以“德”为核心,新塘乡中心小学通过学习借鉴,确立了以“德”立校,以“德”育人的办学思想。恩施市实验小学与红土乡中心小学共同探讨,在市实小打造“翔”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构建学习型校园的共同办学理念。

    2.文化共构 为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彰显特色,施州民族小学与新塘乡中心小学以“德”为主题共同制定了两校的校园文化整体实施方案,并绘出了实施样本。恩施市实验小学则以“文化润校”这一校园文化品牌帮助红土小学构建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校园文化。六角街道办事处逸夫小学充分利用百年老校所积淀的文化优势帮助白杨乡中心小学制定了以快乐学习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其他共同体学校也通过调整、创新和整合,确立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在营造共融共生的校园文化过程中使城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相得益彰。

    3.资源共用

    一是整合物质资源。首先,在建设规划、资金投入上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近几年共投入资金23526万元,新修了168328平方米的校舍,其中教学楼及综合楼79679平方米,学生宿舍楼30375平方米,学生食堂31473平方米,教师周转宿舍26801平方米。所有共同体中的农村学校都在其中受益,如新塘乡中心小学获得了财政投入、社会捐赠等多渠道资金300万元,维修加固两栋教学楼,新建了师生食堂和塑胶运动场,学校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其次,城区学校充分利用本校教育装备为共同体学校提供支援与服务,如恩施市第三实验小学通过学校配臵的协作办公平台“百会办公门户”与屯堡中心小学、舞阳办事处长堰小学实行了资源共享、管理互通、教研联动、文化共建、互助共赢。第三,城区学校为共同体农村学校捐物、引资,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仅2024年就达20.8万元。其中市实验小学为红土乡中心小学捐图书200册、课桌180套,折合现金21500元;施州民族小学为新塘乡中心小学捐课桌400套、校服800套,折合现金100000元;市三实小为屯堡小学捐赠5套不锈钢宣传栏,折合现金15000元;逸夫小学为柏杨乡中心小学捐体育器材15件、图书2800册,折合现金44000元,为建设操场引资10000元。

    二是整合教师资源。除按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市政府每年及时向农村学校补充新教师外,共同体学校建立了教师交流机制,城区学校选派教师到结对的农村学校支教任课,农村学校则分期分批派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的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顶岗执教,三年内完成一个周期的全员跟岗培训。2024年共同体学校之间轮岗交流教师52名。

    三是整合教学资源。如市实验小学“361”快乐高效课堂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之后,即在红土乡中心小学推广。逸夫小学将“四定”、“七备”、“六统一”的集体备课制度运用于共同体学校,与白杨乡中心小学多次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施州民族小学发挥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的优势,派出艺术教师指导新塘乡中心小学组建民乐团、舞蹈队、美术班、鼓号队,帮助开展“民族舞蹈、民族歌曲、民族乐器进校园”活动。

    4.管理共融

    一是互派管理干部挂职参与学校管理。如施州民族小学派出了电教中心主任到新塘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市实小、二实小分别选派了一名管理者到共同体学校担任副校长;逸夫小学和白杨中心小学互派教科室主任到对方学校担任校长助理。2024年秋农村学校干部到城区学校挂职一年的有4人,短期到城区学校交流的有27人次,城区学校干部到农村学校挂职一年的有6人,短期到农村学校交流的有72人次。

    二是互访研讨推进学校管理。两年来,施州民族小学与新塘中心小学管理干部互访22次,帮助新塘乡中心小学修订了学校发展规划和130项制度,使学校管理走向规范化。三实小与屯堡中心小学采取处室对接的办法,定期研讨,改进和完善管理措施,增强了学校管理精细化程度。据统计,2024年以来全市共同体学校召开管理研讨会6次,举行管理知识讲座8场,互访商定计划、制度、措施120人次,给农村学校管理注入了活力。

    5.团队共生

    一是教师交流促发展。2024年,共同体学校在交流教师52名任教1至2年的基础上,定期互派跟岗学习教师350人次。联合商派教师到全国各地先进学校跟岗培训520人次,参加国家、省集中培训800人次,市级集中培训500人次,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得到迅速提高,新塘小学一部分40岁以上的教师原来不愿意外出学习,原因是怕上汇报课“出丑”,实施共同体教师交流后,这些老师由怕到适应,现在参加交流培训争先恐后,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二是名师引领强素质。施州民族小学先后选派9名恩施名师、骨干教师,深入新塘乡中心小学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指导集体备课和研课18次。二实小将恩施名师熊桂霞选送到白果乡中心小学担任副校长,直接指导教学工作。市实小的湖北名师、特级教师轮流到红土乡中心小学举办讲座、上示范课,对红土小学的教师进行手把手的“传”、“帮”、“带”,名师引领为共同体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联动教研提效率。恩施市城乡共同体学校采取研训联动的方式,以学科为单元,统筹安排共同体的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活动。施州民族小学与新塘小学以“送课下乡”和“送课进城”的形式,组织开展集体备课、上过关课和汇报课等活动。市实验小学、三实验小学则在与结对学校教师面对面研讨交流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视频案例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网上研讨。据统计,2024年城乡共同体学校间开展教研活动35次,提供各种类型研讨课144节,参加活动的教师达560人次,使教学效率得到普遍提高。

    (六)考核共担

    为强化共同体学校建设,恩施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了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方案和评分细则,以农村学校为主,实行全方位、捆绑式联动考核。共同体学校考核得分合并计算,与两校校长业绩考核和学校评优奖励挂钩。

    三、乡镇内学校发展共同体——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延伸 在打造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基础上,恩施市进一步把这种管理机制延伸,开始在乡镇区域内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其方式有主要有两种:

    (一)“1+X”的刚性联校办学

    即在一个乡镇范围内以中心小学或相对优质的完小为依托,按地理位臵、生源范围将附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联并成一个办学实体,实行一校多区,一个法人代表,教师一体化配备,财务一体化结算,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教学资源一体化共享。这种方式缓解了一批初小和教学点师资参差不齐的矛盾,解决了边远薄弱学校(点)难以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问题,学校管理水平也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如龙凤镇建立了2个联校办学共同体,一个是龙马小学与龙马片区青堡小学、佐家小学、碾盘小学联并成共同体学校,通过统一调配老师,统一管理,使原来的三个薄弱校改变了形象,增加了学生入学信心,有效地遏制了生源流失,这三校2024年学生减少109人,减少幅度为40.8%,2024年减少人数降低到19人,减少幅度降低到17.7%。另一个是龙凤镇中心小学与三河小学联并成共同体,龙凤小学每周五派英语教师到三河小学走教英语,解决了三河小学无英语教师上课的状况。

    (二)1+1模式的柔性结对帮扶

    对在乡镇内尚未实行联校办学的学校,恩施市采取由乡镇内义务教育相对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的方式,以促进薄弱学校内涵发展为主要内容,开展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和教学教研等方面交流与协作,不断扩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覆盖范围。目前,各乡镇中心学校在实践中创造了两种帮扶模式。一是弱项结对帮扶。即针对一些学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教学中的薄弱学科,由有相对优势的学校实施帮扶,管理上给予指导,师资上给予带培,教学上共同研讨,资源上实现共享;二是促强结对帮扶,由有办学特色的优质学校对有一定办学基础的学校给予帮扶,促其进一步办出特色。

    四、全覆盖的整体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拓展 上述“1+1”模式的柔性结对帮扶是乡镇内实现整体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举措。就全市而言,恩施市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以加强村级学校管理为重点,实施学校规范管理工程。先后修订了《恩施市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村级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的通知》、《恩施市学校财务和后勤服务管理规定》、《恩施市学生资助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升管理水平。

    2.实施全员培训计划,在落实国培、省培项目和抓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创新培训方式,以跟岗培训为主,加大力度,对村级学校校长、学校中层管理干部、班主任和英语及音体美教师实施市级集中培训,近两年全市集中培训了626人次,其中参加国家培训 1064 人,参加省级培训1522人次,组织州级培训132人次,组织市级培训3448人次,参加集中培训的村级学校教师有3780人次,占受训教师的 60.3 %。组织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跟岗培训 158人次。

    3.组织城区学校和一些乡镇优质学校开展覆盖全市学校的名师送课、巡回帮扶、联片教研等活动,整体推动全市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共同发展。近两年来市组织恩施名师、骨干教师56人为农村学校送课15次80节,组织专家巡回讲座、调研帮扶 26次,组织乡际之间的联片教研活动6次,有力的推进了农村学校建设高效课堂,打造幸福教育的进程,推动了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初显成效

    恩施市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时间还不很长,但已初显成效,出现了一些新气象。

    (一)学校发展由“单干”走向“抱团”。共同体的建立,使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从“单干”走向“抱团”,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开始缩小。以教学质量为例,2024年全市小学六年级学业水平检测村级小学语文、数学两科的人平分和2024年相比,与城区、乡镇中心小学之间的差距分别缩小了2.09分和3.38分,及格率分别缩小了4.32和2.08个百分点。

    (二)名优师资从“一枝独秀”变为“花香万家”。共同体组建后,名优师资不再是一所学校的资源,而是共同体学校共有的资源。他们走向多所学校,送教下乡、直接参与结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有力推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通过城乡交流、及时补充,农村教师平均年龄下降到45.2岁。

    (三)校本教研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参与”。共同体的建立,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大大增加了教师参与的比例和参与的积极性,各种优质课、展示课、闪光课、学科研讨与合作等活动,成为了各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和“助推器”。改变了原来部分学校教师人数少,研讨缺少氛围,教师缺乏“斗志”,难以获得“成功感”的局面。

    (四)教师交流从“单向流动”转为“双向联动”。共同体建立后,优质学校选派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全职支教、兼职支教,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挂职交流学习,使教师由原来的“人往高处走”的单向流动变为“上挂下派”的双向联动,激活了教师流动管理的一盘棋,新的用人机制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得以确立。

    (五)学生的视野从“狭窄”到“开放”。共同体建立后,农村学校的日常管理和班级建设,移植了优质学校长期积淀的制度文化和成熟的管理经验,让乡村的子的发展有了高起点,视野开阔了,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积极变化。

    (六)群众反响从“观望质疑”到“全力支持”。推进共同体学校之初,有不少家长和村民持有怀疑态度,认为不过是搞形式,做样子。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后,学校环境发生改变,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大家的看法变了,正如新塘乡中心小学的一位家长所说:“城里的学校来到我们家门口支持学校,城里学校有的设备,我们农村学校一样有,城里学校的好老师,同样也是我们的好老师。我们何必舍近求远送孩子去城里上学呢?”于是原来送出去的择校生“回流”了,逐渐萎缩的学校开始复兴了,家长、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也普遍提高了。

    恩施市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还将进一步探索完善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通过“填谷造峰”,为实现乡镇区域内和城乡之间“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齐、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个性一样得到尊重和发展、人民群众一样满意”的教育均衡发展继续不懈努力。

    第二篇:建设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设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西乡塘区教育研究室 罗志坚

    为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区域差距,扩大初中优质资源,提高南宁市城区、开发区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2024年2月17日(星期五)上午9:00-11:50,南宁市教育局在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召开南宁市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启动仪式暨“文化立校建设优质初中”论坛,参加这次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南宁市西乡塘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李东红、南宁市教育局施日全局长、南宁市教育局章志宏副局长、各城区、开发区教育局局长、各城区教研室主任、市教育局有关直属学校校长及分管教学副校长、各城区、开发区初中学校校长、市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市教科所中学室教研员,活动由市教育局章志宏副局长主持。

    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南宁市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启动仪式,第二阶段为“文化立校建设优质初中”论坛。启动仪式上,西乡塘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李东红为本次活动致辞,西乡塘区教育局陆局长志海局长介绍了西乡塘区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文化立校,打造“学在西乡塘”教育品牌的工作思路:按照《南宁市西乡塘区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规划,从2024年起至2024年,南宁二十八中、五中、二十中、二十四中、民大附中等5所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和西乡塘区、高新区等25所初中学校之间开展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工作,促进南宁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共同体”主要采取 “优质学校+潜力学校+帮扶学校”的方式,组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共同体”,具体为1+1+x的组建方式,即每个“联盟”以1所市直属学校和城区1所优质学校为牵头学校,集聚x所城区潜力学校为成员学校,帮扶1-2所农村学校。“共同体”学校之间实行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互助成长、捆绑考核等“七大行动”,通过城乡学校领导结对、城乡教师结对、城乡学生结对等方式,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城乡初中学校之间的交流力度,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整体提升农村初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彰显农村教育的乡村特色,发挥农村教育的生态优势和本土知识优势,为城市初中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发展空间,促进城乡学校互动发展、和谐发展。随后,各城区、开发区教育局局长和天桃实验学校、十四中、沛鸿民族中学、二十六中、二十八中、外国语学校等市直属牵头学校校长向市教育局施日全局长递交《目标管理责任书》,最后,市教育局施日全局长作重要讲话,他指出,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希望各共同体认清形势,正视问题,提高对推进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工作的认识,明确目标和责任,探索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的模式,落实任务,细化措施,全方位推进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

    在第二阶段的“文化立校建设优质初中”论坛上,市教科所、良庆区教育局、十四中、三十七中、沙井中学、三美学校等6个单位代表发言,他们从教科研、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文化立校”的经验,阐述了推进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通过本次活动,增进了大家对建设南宁市城乡初中共同体的了解,明确了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交流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为南宁市城乡共同体建设拉开了序幕,为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原则,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新目标,将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提升好每一位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快建立更具公益性、义务性、均衡性的义务教育体系,切实缩小城乡之间、层级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及措施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

    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到2024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基本均衡,努力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切实消除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择校和大班额现象。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措施:依法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已出台的义务教育筹资政策,足额核定与配备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快薄弱学校硬件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大班额问题,完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依法保障特殊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工作责任制,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四)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问题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限制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区域、高质量学校、高质量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发展,而是共同发展。不能“削峰填谷”,而应在“填谷”的同时,鼓励高质量的地区、学校都能有所发展,共同发展。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绝对平均发展,而是缩小差距。有人认为:均衡发展就是绝对平均地配置教育资源、绝对平均地获得学习成绩。实际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教育理想,是一种奋斗目标,是一种基本的工作要求和过程,是要最大程度地

    缩小区域、城乡、学校、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并不是要彻底地消灭这种差距。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的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强调的是教育机会的均衡、资源投入的均衡、最低教育质量和最低教育效果的均衡,并不是要抹杀在上述基础上的更有特色、更高质量的教育。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整体发展。在实践中,有些人认为教育均衡只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但实际上,教育均衡应该是权利、机会、资源、过程、结果等的全面均衡。如果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均衡而忽视其他方面,势必会造成系统中各要素发挥效益时出现不协调,使整体最理想的效能难以实现。

    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断续发展、短期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由不均衡到基本均衡,再由基本均衡到更高层面的不均衡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阶段交叉、综合连续、动态推进、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

    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同步化的“一刀切”式的发展,而是允许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未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地区分阶段发展,但大家都要发展。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大投入,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为宗旨,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整体发展、科学发展的质量观,实施全

    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积极引导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施教,打造兴趣课堂、愉快课堂、探究课堂、效率课堂。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发展和积极主动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第四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荐)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李永荣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法,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但是现阶段义务教育中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这对义务教育的发展是十分不利。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所在的学校距离县城只有三公里,一部分学生喜欢到县城就读,导致县城学校出现大班额的现象,农村学校的生源不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县城学校相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得到优先发展。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设备、设施等存在着较大差别,客观上造成了学校之间的强弱之分。其次,人为因素造成的。县城学校在缺教师的情况下,采用招考教师的方式,选拔优秀教师。大部分优秀教师通过考调的方式进入县城学校任教,导致了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师素质低于县城教师素质,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自然有了很大的差距。再次,与受教育者的选择有关,家长与学生有权力去选择学校,这样,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就选择县城学校就读,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就只能在农村学校就读。另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适龄儿童数量多,各所学校的学生很多。近几年来,由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重男轻女”的观念有所改变,自觉履行计划生育职责。适龄儿童和急剧减少,学校面临生源不足的现象,这为学生的流动提供了条件,因为每所学校都在抢生源。这样,学校的强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实力强的学校学生较多,反之学生较少。这种现象的存在确实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是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良心工程。对个人来讲,它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对整个社会而言,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能否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认为要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 1

    教育的均衡发展,来保证教育公平。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提高认识,推进教育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关注得特别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保障问题。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认识当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差距,将缩小义务教育的差距列为重要议事日程,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的重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公平。要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认为要搞好以下两点:一要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在统筹规划、整体布局上合并一些校点,重点建设农村标准学校,真正发挥教育资源最佳效益,使农村学校在资源配置上逐步向城市学校靠拢,逐步推进农村学校城市化。二是实施城市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用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带动农村学校全面进步。近几年来,我县的“支教”和“轮岗”制度初见成效,逐渐形成“城乡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新格局。

    再次,加强培训,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是着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为他们扎根农村安居乐教提供保障。要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岗位津贴,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的各项社会保障机制。二是在保证教师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加大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

    最后,建立机制,确保教育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差别,形成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和借鉴其他地方探索的方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

    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从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总之,农村义务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只有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最终才能实现教育全面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基础教育发展速度较快,但毋庸置疑,我们的基础教育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坚持走教育均衡发展道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五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学校汇报材料

    孝德建和谐

    创新促发展

    ——xx小学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中心小学始创于1937年,前身为xx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近年来,我校以“让孩子享受快乐成长的阳光”为办学理念,围绕“促进学校和谐全面发展,提升教育品质和质量”的办学目标,优化教育环境和资源,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山里孩子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学校先后被授予“省级农村示范校”、“xx市先进教工之家”、“xx县绿色学校”、“xx县平安先行学校”、“xx县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xx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xx市先进基层党组织”、xx县“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4660平方米,建筑面积3143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2875平方米。现有7个教学班,学生235人,其中寄宿生66人,留守儿童73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5人。6-11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76%,三类残儿入学率为83.33%,在校生辍学率为0。学校有教职工49人,专任教师41人,员生比为1:5.7。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学历13名,大专学历14名,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中级以上职称33人,已聘33人,教师专业结构较为合理。学校配有仪器室、标准实验室、体育室、音乐室、美术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等,各室器材设备均达到省级评估标准,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1441.04元。

    二、主要成效及措施

    (一)改善基础办学条件,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物质环境

    1、改善基础设施,创建温馨校园。近几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抢抓机遇,充分利用政府投入、项目争取、自筹资金的方式改善办学条件。2024年,投入45万元新建了学生宿舍楼,改善了寄宿学生的生活条件。2024至2024年,投入近30万元对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宿楼进行维修及修建校门口道路等,投入3万多元对科学实验室进行改造。2024年,投入近30万元修建一条全长600米,宽3米的水泥硬化机动车道,使学校的交通运输有了全新的改善。预算投入496万新建xx中心幼儿园教学综合楼,已于2024年11月23日破土动工。新园占地3440平方米,建筑面积2481平方米,计划今年秋季投入使用。预算投入400多万元的xx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也已在新址动工,计划2024年投入使用。

    2、添置教学设施,提升教学效率。近年来,我校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共投入40多万元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先后增添了学生课桌270套,新增19.7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购置1套音响设备,建成了一间较为完善的科学实验室,各室器材设备均达省级评估标准。2024年,添置“班班通”设备11套,新增教学电脑30台,教师电脑10台,打印机3台,添置卫生室设备一套,新建电子备课室一间,音美室桌椅各40套,这些仪器和设备,最大限度的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构。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校长为安全工作领导组长,学校一层班子分管,2

    形成了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2、是强化安全教育,落实责任到人。我校牢记 “生命不保,谈何教育”的训导,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学校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措施和应急方案,做到安全教育时时讲,天天讲,常抓不懈。学校开设了健康安全教育课,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我们还多次邀请法制副校长和镇中心卫生院同志进行法律法规、卫生健康知识讲座。每学年层层签订《学校安全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安全工作真正做到学校、班级、学生、家长齐抓共管,职责明确。

    3、是重视安全防范,强化安全意识。学校坚持每月开展校园安全排查工作会议,对学校的围墙、校舍、电路、教职工宿舍等部位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排查,并及时整改安全隐患。每学期常态化地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消防逃生演练、楼梯间踩踏事故演练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逃生技能。坚持家长联系制度,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每学期放假前,向全体家长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确保学生度过安全、有意义的假期。

    4、是严格食堂管理,确保饮食安全。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的管理规定,严把食品原材料采购关、操作关、程序关、节约关,与供货方签订安全责任书,切实加强卫生检查,杜绝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让学生吃得营养、吃得放心、吃出健康。

    (三)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内涵。我校长期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利用例会定期开展教师的政治学习、党员专题会及签定师德师风承诺书等,多途径开展师德建设活动。建立师德师风监督考评机制,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引导广大教师践行师德规范,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评聘、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深入的师德建设,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关爱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为己任,在教育活动中,普遍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教育对象,使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教师:2024年9月林莉被评为南平市优秀教师;2024年1月xx荣获“中国名师联盟.希望工程园丁奖”;2024年5月xx荣获“南平市青年五四奖章”……

    2、重视教师学习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我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宗旨,以“锤炼教学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通过“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开展,搭建教师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研训平台,促使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年初制定教师培训计划,积极开展教师继续教育、骨干教师专项培训、校本研训等活动,积极参加市、县级教研和县东部片区教研活动。目前我校有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县级学科带头1人,县级教学能手1人。我校每年均派出教师到兄弟学校交流学习,鼓励教师外出听课培训,并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发达地区学校跟岗学习,回校后对全校教师进行二次培训,把新理念传达到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一人参训,全校受益。

    3、关注新聘教师成长,补充新生力量。重视教师队伍结构建设,每学年向县局人事部门申请新聘教师。从2024以来我校新聘教师3名,新教师的培训与管理采取“帮带结对”形式,即每一位新教师与老教师结成师徒关系,签定协议,有效提升新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创造机会让新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使得他们能迅速成长,成为我校的新生力量。2024年新聘教师罗丽清参加县级课堂评优活动中获一等奖。

    (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过硬质量

    1、坚持德育为首,做好管理育人。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放在首位,牢记“向上、博学、健美”的校训,努力做到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首先,狠抓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以创建文明校为契机,开展“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坚持值周行政和值日教师及学生“日评”工作,做到一日一评比、一周一总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坚持每年开展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三节”活动,并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学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书活动、清明祭扫活动、“红领巾心向党”系列活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系列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成功地占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再次,加强德育环境建设,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孝德文化为切入点,以班级文化、操场文化、寝室文化、餐厅文化为支撑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精心设计富有层次的墙体文化。使墙面“动”起来,“活”起来,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处都体现文化气息,做到环境育人。

    2、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以创建“服务、质量、奉献、创新”的教风为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明确的

    质量意识,以服务为本,积极倡导民主之风,尊重、爱护、关心学生;真诚自愿的付出,敢于突破传统,打破常规,以敏锐的思维捕捉信息,善于分析整合。我校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狠抓教学常规工作,制定校本培训制度,每学期安排教师参加县级的各种培训;校内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5次的专题讲座;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岗位大练兵活动。活动形式有:教师“基本功三字比赛”;课件制作评比;片段教学比赛;说课比赛;优质课评比等。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抓好教师日常教学管理,每学期进行两次的教学常规检查,检查结果与教师的业务考评相结合。要求教师钻研教材要深,课堂教学要实,作业练习要精,个别辅导要细,考试考核要严,评价评定要全,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繁荣校本教研,推进课改实施。加强校本教研活动,积级推动新课程改革。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和新做法,强化教师的“五个一”管理。坚持开展诸如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分析、听课评课、专题讲座等研究活动,定期开展教育经验交流、教学沙龙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互助。每学年召开一次有关提高教学质量的全体教师会议,群策群力,交流得失,分享经验,既提高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又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我校鼓励教师在各种平台上展现自已。近年来我校教师雷慧芳、林凤、王建辉等在县、市级以上的各类教学比赛中均获得好名次,在2024年教育部举办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我校共推出了14节的网络晒课,其中xx老师的信息技术课被评为省级优课,并推荐至教育部参评。

    4、丰富课外活动,实施素质教育。我校在开足开齐省颁课程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艺体特长,有效地开展音乐、篮球、书法、腰鼓、乒乓球,英语、武术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学生参与率达100%。同时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本地特色产业,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参加生产劳动,如:采竹荪、剥莲子、采包桔子等。并聘请校外辅导员为学生讲解烟叶的种植、采收、烘烤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积极配合镇文明办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带领全体学生参与到环境卫生的整治行列,向家长发《文明卫生倡仪书》的形式,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明将文明卫生教育延伸到社会、家庭。

    我校还坚持开展书香(墨香)校园活动,创办了《向日癸》专刊,经孩子们搭建阅读与写作的平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坚持开展读书节活动:师生同读一本书,撰写读书笔记,经典诗文诵读等。学生各类读书征文多次在省市县获奖。如:谢冬梅、雷慧芳、刘金霞老师指导的学生征文分别荣获省一、二等奖。学校在2024年10月xx省“美丽福建 我的梦”感恩自然教育活动中获组织奖;2024年9月被授予xx省“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感恩自然主题教育先进单位。

    (五)重视义务教育公平,为教育均衡发展积累良好信誉

    1、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入学。在镇政府的领导下,联系各村组干部走访入户,帮助适龄儿童克服困难,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同时成立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学校班子成员和班主任为组员。全镇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无学生辍学,在校生巩固率达到100%。

    2、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学校建立了随班就读领导小组,完善残疾儿童确认,登记和组织入学制度,保障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6-11周岁三类残儿入学率为83.33%。同时为每一位入学残疾儿童建立成长记录袋,时刻关注残疾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3、关爱留守贫困儿童成长。近几年,我校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三分之一左右,2024年在校生235人,留守儿童73人,其中单亲留守儿童37人,双亲留守儿童36人。为了给“留守儿童”找回缺失的亲情,学校特别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完善留守儿童建档工作。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还在全校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工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结对教师与留守儿童共度中秋,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给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开通亲情热线等,通过多种措施加强“留守儿童”管理,为每一名留守儿童营造家的温暖。对贫困儿童进行慰问资助。通过“简单助学”“牵手助学”“春蕾女童”等多种方式对贫困和留守儿童进行慰问资助,发放学习生活用品,2024—2024学年受资助学生5人,发放助学金3500元,让留守儿童感受学校及社会大家庭的关爱。

    (六)创建孝德校园文化,为教育均衡发展积累深刻内涵

    1、营造氛围。我校自确立以“孝德文化”为校园文化主题以来,努力营造浓厚的“孝德文化”氛围,利用校园橱窗、板报、文化墙等地方精心布置有关“孝德”的古今图画、名人警句等,把校门口至操场的围墙布置成“孝德文化长廓”,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黑板报、广播站等大力宣传有关孝德文化内容,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孝德文化”的熏陶。

    2、学会感恩。我校对“孝德”文化的实施制定方案,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八心”、“五个一”。并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长辈的辛劳,学会感恩。

    3、学科渗透。为推进学校孝德文化课程化、校本化。我校把“孝德”文化编入校本课程。同时将孝德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孝德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4、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结合“三八节”、“母亲节”、“感恩节”等开展系列活动,开展感恩励志演讲活动,将孝德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为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

    5、示范带动。学校每年开展“孝心少年”评选活动,在全体学生中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自觉参与到“行孝”、“传孝”的行列中来。

    五、存在问题及工作思路

    (一)学校的综合教学楼建于80年代,已较为破旧,目前新教学综合楼已在新址破土动工,新教学综合楼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将是今后办学投入的重点。

    (二)近年来教师年龄老化,退休教师逐年增加,存在结构上缺编,即将面临师资不足的危机。为此在申请补充师资的同时,我校还将集中精力把师资培训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加强教学领军人物的培养。建成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三)进一步推进“孝德”主题文化教育活动。我校将继续把孝德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情导行、以行表情,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孝、知孝、懂孝、行孝、传孝。

    (四)积极开展“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从而实现内部管理标准化,办学行为规范化。

    总之,与先进学校相比,我们xx中心小学还有一定差距,学校办学条件、硬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校将以这次“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为契机,虚心汲取各位领导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领导,调整工作思路,在以后的工作中,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力争办让上级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最后,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推荐阅读:
    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定稿)(共5则)
    龙溪镇创建邵阳市文明村镇申报材料)
    2024—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政治备课组工作总结
    2024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写作能力(一)
    2024年秋季期末教学质量分析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