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转正申请书 商标专利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精选)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雪域冰心 时间:2024-07-18 09:55:07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精选)

    同 课 异 构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

    一、同课异构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新教材更具开放性;新的教材观,新的教学方式,倡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具有独特个性,有追求自我提升和成长的需要。“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是在基于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改变教学方式,促进所有教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

    同课异构,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通过观摩课活动,自主性、创造性地对原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进行再次的自我设计。同课异构,是一种求变求新的创新设计,突出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的独特理解与应用;突出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特点,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主动吸收原课堂教学中的好策略、好方法、好手段,注重教师设计学生喜欢学的、教师能教的、新的教学方案。

    同课异构,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有利于构筑校本研究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动,而且它应该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关注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倾向于一种力量的感召,这样才能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教师的思路,真正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是实在又有实效的教研方式。

    二、理论依据

    1.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一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氛围。“同课异构”是最直观地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土壤。2.新课程改革的召唤。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背景下,对于“教师成为行动的研究者”、“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些新名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但“如何成为”、“如何促进”却还欠研究。“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对探索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研之路意义重大。本课题研究把重点锁定在“以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来源于课堂、根植于课堂、还原于课堂、运用于课堂的一些实际问题”上,采用 “以人为本、指导到位、直面问题、课例教研、教师论谈”的动作策略,建立有利于 “ 实践反思、合作分享、专业支持”的教学研究范式,开展具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

    3.班都拉的自我强化理论。在班都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强调了自我强化作用。当在学习或活动中取得成绩时,内心感到喜悦,同时产生向下一次努力的愿望,这已经是在进行自我强化了。实践证明,也只有内部的自我强化才能真正起到了强化作用,实践最久。“同课异构”中,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参与备课者或课堂现场评价者,都在经历着真正意义的自我强化过程,而这必将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同课异构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主持人耿顺传老师最早参与了新课程教材培训,通览了各版本实验教材。于2024年参与编写了山东省高中地理教师参考书(必修一),并参与编写了临沂市高中课改地理新学案。在临沂一中担任学科地理带头人,对新课改教材研究早,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厚,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法灵活,启发探究,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语言生动流畅,深受学生的喜爱。在2024年临沂市首届新课改地理优质课评比

    中获一等奖,在2024年山东省首届新课改地理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多次举行市、县级公开课。

    2.本课题组成员情况。

    李慎中,为临沂市高中地理教研室兼职教研员,一直参与临沂市课改新学案的编写,理论和实践基础雄厚,课堂教学设计新颖,教法灵活,深受学生喜爱。

    李庆安,地理学科带头人,参与编写了课改新学案,课堂教学教法灵活,扎实有效。2024年获临沂市地理新课改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闻民勇,硕士学位,理论基础雄厚,经验丰富。

    范建芳,课堂教学机智灵活,敢于探索,于2024年获临沂市新课改优质课评比一等奖。3.临沂一中一直是全国新课改的试点学校,课改的氛围浓厚,实践经验丰富,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本课题主持人自觉实践与思考已多年,开展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受到一线青年教师欢迎,应该说课题研究起步很早,有了一定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该课题研究将主要采取行动研究和文献法。将以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同课异构”课例为研究参照物,进行总结与反思,探寻构建“同课异构”这种教研基本范式的规律,提炼出产生教学差异的根本原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具体研究时间安排:

    1.准备阶段(2024.10――2024.11):采用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对近年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梳理,学习有关理论,并对核心概念作初步的界定,最终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在广泛搜集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整理出有关“同课异构”研究资料,开展文献研究。2.实施阶段(2024.11――2024.4):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全年级教研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并加强研究过程性资料的收集与总结。同时,根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3.阶段成果展示(2024.5――2024.6):形成阶段研究成果,提供“同课异构”相关的理论学习资料、课例以及相关研究论文。

    4.全面总结(2024.6——2024.7)撰写研究论文,进行成果鉴定活动。

    五、“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采取的几个步骤

    1.确定课题,自主备课

    教研组内每位教师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挖掘各种可用的教学资源,再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个性解读和本人教学优势制订教学目标,预设教学过程,提出疑惑之处。选定的课题从两方面准备,一是具有理性思维的课题,在必修一中选定;二是具有综合思维的课题,在必修二中选,经过最终遴选,却定了如下课题:

    (1)从必修一中选定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

    大气的运动。该课题需要的基础知识较多,空间思维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2)从必修二中选定了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该课题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高,根据具体的案例进行问题分析。

    2.说课讨论,修改教案

    在教研组活动中,每个教师把自己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设置、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预设以及设计理念进行阐述,也提出自己的困惑供大家讨论。可以按每位教师的设计一课一课地讨论,也可以就其中的某几个环节有重点地讨论。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适宜,整个教学预设是否科学合理,尤其是在重难点的处理上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最有效,或者某

    个情景的创设、某一课件的运用是否有实在意义等等问题进行商讨、剖析。大家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确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或者比较新颖的设计方案两篇进行细致的讨论、斟酌,再让这几位教师分别进行上课;也可以轮流上课。

    “同课异构”的目的不在于评出课的优劣,也不是比谁的教学能力强,而是将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用在课堂实效上,以便共同提高。

    3.上课,评课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备课研讨中遇到的问题,预设的教学过程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等问题,在比较中就有了结论和答案。

    每一次教学都是一种尝试。有尝试,有比较,有反思才能有提高。上完课后,首先让上课教师作课后小结,然后其他老师进行互动评课,最后总结出值得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4.写课后反思或评课稿

    最后,每位老师写出教后反思或评课稿,为撰写教学案例积累材料,也作为教研组活动的资料。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要求每位教师经常反思,以发展变化的眼光、以新课程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新的问题,找到新的研究方向。

    六、同课异构的实验反思

    从酝酿到实验,经过短短半年的探索,“同课异构”的设想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1、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一学期中共有7位教师开设了质量高、形式新、探索性强的公开课,并有一人次参加市级优质课评选并获得一等奖。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认真设计教学方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相互评课议课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上,根据自身实际灵活使用教材,突出个性特点和风格,也使教师从课程从属者的身份,变成了课程的建设者。通过这次实验,教师们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反思自身及同行出现的教学问题,及时总结,取长补短,使教师们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确立了新的课程教学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教师们在课堂的运作上有意识地进行了这三方面的整合,不仅关注自己是怎么教的,更关心学生是怎么学的。如:《大气的运动》、《旅游业与地理环境》,巧妙新颖的情景设计,小组合作围桌而坐,自由组合公开讨论,为学生创设的是一个开放轻松、乐于表现的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体参与,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预设与生成要相得益彰

    从“同课异构”课的比较中,会发现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教学总要写教案,教案就是预设的东西,但面对鲜活的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和意想不到的变化,老师会面临很多新生成的问题。处理生成性的东西要求老师把握问题的发展方向、及时地引导问题、化解问题,这需要老师具备知识储备、教学技巧、应变能力和对学生的关注意识。老师要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探究、运用网络查阅、发动学生讨论、参与学生交流等等,结合自己的经验就能游刃有余的解决问题。

    平心而论教师观课,最喜欢看到的就是看看老师如何处理那些生成性的东西,那样可以感受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可以感受师生之间的思想交锋、可以体验一次完美的教学过程。相反,如果一切尽在意料之中,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课堂就会少了一份活力和激情,多了一份压抑,理所当然,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丧失、课堂教学生命在泯灭。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解决生产的问题,是教师不断追求的更高教学境界。

    4、出现的问题与思考

    (1)关于教案编写。这次实验也是教师们撰写教案的一次再提高,强调了对设计理念和教学反思的内容,以及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的思考。在备课中,从课前预案、课中调整到课后修改,教案呈现显得充实而全面。交流中也反映出一些教案编写上的缺陷:如罗列资料式教案;,流水帐式教案;淡化学生学习过程式的教案,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2)关于本体语言。传统的教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新课程力图改变这种过多关注地理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做法。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时,就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何降低地理知识技能的难度和要求,是教师们争执的问题,“同课异构”也显露了每位教师对此问题的取向。如:大气的运动中的热力环流的形成的理解,让学生从图中发现并探究问题,对问题的争论更能引起对教学的研究。

    (3)关于综合拓展。“自主探究”作为这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学习领域,除提倡多种教学内容的融合,还表现在教学方法上的综合。“同课异构”在教学设计中,强调教材内容与师生实际的结合,教学方法上则更多地运用了综合与拓展。这点上,年轻教师接受得快,综合也成为其教学上的一个亮点,但在寻找课程内容连结点时,应避免人为和牵强的感觉。地理课也不乏见到,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媒体演示、学生分组讨论、活动探究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参予,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地理学科把大量的不是必需的科学知识、社会知识作为拓展的内容,既浪费课时与精力,也往往会造成课程的重复教学。大家认识到只有在把握地理本体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综合才是有意义的。

    新课程的改革关键在于教学实施,实施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在教材处理、教法研究,教学实施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课异构”鼓励着每个教师都在摸索着往前走。

    七、教学案例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以《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为例

    浠水实验高中

    余丽

    【摘 要】:新课改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重要成长途径的教学反思,也应对照新的教学理念来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反思

    【正 文】: 自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观念,已被人们所广泛的接受。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

    下面我结合自己两次讲授必修三第二单元《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本节内容以著名的鲁尔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很多传统工业区都面临衰落问题,例如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学习本节课具有现实意义。

    鲁尔区这节课,从知识难度上讲,没有什么难点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了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现在再来归纳鲁尔区的形成条件、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应该不是问题。

    首次讲课我是将课本上的插图制成幻灯片,对着幻灯片,我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的提出问题,学生基本上都回答出来我预想的答案,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最后的反馈练习的效果也很好。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仍然是抛开图表不看,直接从书本文字中找出答案,在反馈探究成果时,较好的同学还能总结文字用精炼的语言表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把成段的文字一字不漏的读出来。对于“设疑探究”只是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从书本文字中“找到”知识的习惯,长久以来他们的意识里已经默认了“接收――记忆”这样一个角色。作为引导者,我一开始也错了,我给的这几幅图无疑就是想把他们往标准答案方向引,况且旁边有现成的文字答案,谁愿意再花力气从图中探究得出呢?所谓的探究活动完全偏离了原来的本意,学生只是在教师“问题”的牵引下,一步步回答,得出答案。

    为此,我仔细的研究了《地理课程标准》,并在参考了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

    一、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了解并不多,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引入:通过鲁尔区概况录像,让学生了解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繁荣等概况,在此基础上引出鲁尔区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在学生分析前,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已学习过的工业区位理论,找出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这样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在地图中搜索信息。讨论三分钟后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指图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通过录像和地图,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区位优势的方法。

    接下来引导学生推断:根据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学生能够很快的分析得出鲁尔区发展炼焦、电力、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重工业。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继续播放录像,展示鲁尔区衰败的景象,同学们心中都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曾经繁荣的鲁尔区如今怎么衰败成这样?教师适时的让学生读材料、讨论,找出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没有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文字叙述,而是给出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加符合新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要求。师生共同总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紧接着创设情境探索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面对这样的现状,假若在座的同学都是鲁尔区大小官员,面对你的城市经济一天天衰落,环境一天天恶化,你该怎么办?随后展开小组讨论,共同制定鲁尔区综合整治方案,讨论五分钟学生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情境,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快的突破重点,为破难点打下基础,也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了思路。

    三、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最后,通过课件展示辽中南工业区的图片,讨论分析: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什么异同?辽中南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谈谈你对振兴辽中南工业区的看法?通过案例的分析,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升华,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打破了“讲解、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和过程意识的培养,由于教学活动设计新颖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问题设计有梯度,实现了分层次教学,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

    对于学生不太了解的历史背景,我利用材料补充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在读图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线索的能力,从而导出原因,以及通过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观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点燃,真正的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余培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于2024/12/28获得县级“课后反思论文”比赛二等奖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理解鲁尔区经济辉煌和衰退的原因

    2.探索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教学重点: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教学难点:

    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书5分钟

    视频展示鲁尔区,简单介绍:鲁尔区位于德国的西北部,5°E—8°E,50°N—53°N,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沿岸,面积占全国的1.3﹪,人口占全国人口9.1﹪,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19C中叶,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持续辉煌了100多年。

    学生看视频,地图展开讨论分析,分析鲁尔区辉煌的原因

    一、辉煌的原因

    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学生补充

    引导:通过对区位优势分析,它有利于哪些类型工业的发展?(煤炭、钢铁、水电、化工、机械等工业)从产品性质看属于哪一类型的工业?(重工业)以煤炭和钢铁为支柱性产业。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同时,鲁尔区经济却开始走向了衰退,看视频,衰退后的鲁尔区,展示材料,鲁尔区是以重工业为主,在发展中可能面临哪些问题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二.衰退的原因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炼钢的耗煤量降低,煤炭开采成本上升,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出口钢国家越来越多,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用地紧张,环境污染

    鲁尔区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导致鲁尔区在经济衰退的挑战面前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归纳总结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通过改善环境,完善交通,发展科研教育等一系列措施还有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鲁尔区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中心之一,不仅促进了鲁尔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同时保护了环境,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区位因素分析鲁尔区辉煌和衰退的原因,为此,鲁尔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值得许多传统工业区借鉴

    五.案例研究 辽中南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以《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为例

    浠水实验高中余丽

    【摘 要】:新课改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重要成长途径的教学反思,也应对照新的教学理念来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反思

    【正文】: 自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观念,已被人们所广泛的接受。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

    下面我结合自己两次讲授必修三第二单元《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本节内容以著名的鲁尔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很多传统工业区都面临衰落问题,例如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学习本节课具有现实意义。

    鲁尔区这节课,从知识难度上讲,没有什么难点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了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现在再来归纳鲁尔区的形成条件、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应该不是问题。

    首次讲课我是将课本上的插图制成幻灯片,对着幻灯片,我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的提出问题,学生基本上都回答出来我预想的答案,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最后的反馈练习的效果也很好。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仍然是抛开图表不看,直接从书本文字中找出答案,在反馈探究成果时,较好的同学还能总结文字用精炼的语言表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把成段的文字一字不漏的读出来。对于“设疑探究”只是教师问一句学生

    答一句。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从书本文字中“找到”知识的习惯,长久以来他

    们的意识里已经默认了“接收――记忆”这样一个角色。作为引导者,我一开始

    也错了,我给的这几幅图无疑就是想把他们往标准答案方向引,况且旁边有现成的文字答案,谁愿意再花力气从图中探究得出呢?所谓的探究活动完全偏离了原

    来的本意,学生只是在教师“问题”的牵引下,一步步回答,得出答案。

    为此,我仔细的研究了《地理课程标准》,并在参考了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

    一、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了解并不多,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引入:通

    过鲁尔区概况录像,让学生了解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繁荣等概况,在此基础

    上引出鲁尔区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

    势区位条件?在学生分析前,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已学习过的工业区位

    理论,找出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这样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在地图中搜索信

    息。讨论三分钟后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指图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课件

    展示总结。

    通过录像和地图,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

    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区

    位优势的方法。

    接下来引导学生推断:根据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学

    生能够很快的分析得出鲁尔区发展炼焦、电力、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建材

    等重工业。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继续播放录像,展示鲁尔区衰败的景象,同学们心中都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

    曾经繁荣的鲁尔区如今怎么衰败成这样?教师适时的让学生读材料、讨论,找出

    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没有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文字叙述,而是给出材料让

    学生自己分析,这样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加符

    合新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要求。师生共同总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

    加深印象。

    紧接着创设情境探索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面对这样的现状,假若在座的同学都是鲁尔区大小官员,面对你的城市经济一天天衰落,环境一天天恶化,你

    该怎么办?随后展开小组讨论,共同制定鲁尔区综合整治方案,讨论五分钟学生

    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情境,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很快的突破重点,为破难点打下基础,也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了思路。

    三、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最后,通过课件展示辽中南工业区的图片,讨论分析: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

    区的区位条件有什么异同?辽中南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谈谈你对振兴辽中南工业区的看法?通过案例的分析,使本节课的知

    识得到了升华,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打破了“讲解、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

    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索意识

    和过程意识的培养,由于教学活动设计新颖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问题设计有梯度,实现了分层次教学,这样可以活跃课

    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

    对于学生不太了解的历史背景,我利用材料补充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在读

    图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线索的能力,从而导出原因,以及通过原因

    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形成事物之间

    联系的观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

    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轻松、愉

    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点燃,真正的发挥

    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

    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余培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版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4年版

    本文于2024/12/28获得县级“课后反思论文”比赛二

    等奖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理解鲁尔区经济辉煌和衰退的原因

    2.探索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教学重点: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教学难点:

    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书5分钟

    视频展示鲁尔区,简单介绍:鲁尔区位于德国的西北部,5°E—8°E,50°N—53°N,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沿岸,面积占全国的1.3﹪,人口占全国人口9.1﹪,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19C中叶,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持续辉煌了100多年。

    学生看视频,地图展开讨论分析,分析鲁尔区辉煌的原因

    一、辉煌的原因

    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学生补充

    引导:通过对区位优势分析,它有利于哪些类型工业的发展?(煤炭、钢铁、水电、化

    工、机械等工业)从产品性质看属于哪一类型的工业?(重工业)以煤炭和钢铁为支柱性产业。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同时,鲁尔区经济却开始走向了衰退,看视频,衰退后的鲁尔区,展示材料,鲁尔区是以重工业为主,在发展中可能面临哪

    些问题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二.衰退的原因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炼钢的耗煤量降低,煤炭开采成本上升,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出口钢国家越来越多,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用地紧张,环境污染

    鲁尔区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导致鲁尔区在经济衰退的挑战面前采取

    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归纳总结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通过改善环境,完善交通,发展科研教育等一系列措施还有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鲁

    尔区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中心之一,不仅促进了鲁尔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同时保护了

    环境,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区位因素分析鲁尔区辉煌和衰退的原因,为此,鲁尔区在可

    持续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值得许多传统工业区借鉴

    五.案例研究辽中南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并从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行为,提出了地理教学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提高地理家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 积极学习地理教学 新课程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1.积极学习与消极学习

    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注重的是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很多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上课是明明把所有该讲的问题都讲清楚了,学生也说听懂了,但是到了课后,或是做练习的时候,大部分知识都被遗忘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参与进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消极的,而非积极的。

    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呢?在积极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积极学习是一种快步调的、有趣的和支持性的学习,并有个人参与。通常学生表现活跃,出声思考。

    如果学习是消极的,学习者就不会对结果(也许除了分数)感到好奇,不会提高,不会产生兴趣;如果学习是积极的,学习者会寻找某些东西,想要某一问题的答案,需要信息来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寻找做某一工作的方法。2.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从理论上讲,有效的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的水平上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饿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二、地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着和引导者,因此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成为有效教学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效教学的过程可以有多种描述:如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杜威的“按时---问题---假设---推理---用行动检验假设”等。但不管那一种,有效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以下几个行为。

    1、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当教学目标是传递信息时,教师讲授是有效而经济的。教师讲授是可以更好的对班级进行调控;有益于学生成功,尤其是信息性的知识的获得,讲授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教师讲授是对时间有效的使用,是学生获得知识最经济的一条捷径。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⑴使讲授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精心设计的导言;把目标告诉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等,都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

    ⑵使讲授保持一定“节奏”:教学节奏应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不仅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还可以使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

    ⑶提供鼓励性的及时反馈:“行为与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行为与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 及时反馈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

    2、有效“提问”与“倾听”: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的“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教学。

    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回应,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活、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明显的教学价值。有效提问应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问题可分为:记忆型、理解型、应用型)。

    ⑵有效“倾听”: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并提供及时地反馈;教师的反馈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妨碍学生的参与。提问中对学生的关注、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提问学生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它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成功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

    三、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的准确、清晰和可操作

    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按照教材来制订,而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地理内容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情感与价值观的内涵,并以此来处理教材。

    关于大气的教学,要理解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大气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将大气自身的物理学原理作为重点。教学目标的表述从“使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使教学目标从抽象变为具体,从笼统变为准确,从模糊变为清晰,从指导教师变为指导学生,学生可以理解和操作。依此教学,不必要的难度得以降低,有示意图作为载体,能比较好地利用先前活动的学习成果来说明地理成因,并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环境观。教学目标的合理和实现,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2.联系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只是指教师开发地本教材、校本教材,主要的课程资源还是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加以开发和利用的。

    关于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非常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合。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3.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地理课程标准讲究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接受性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即使组织学生探究,也必须考虑教学时间的规定。如果把所有的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探究,势必难以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启发讲授教学方式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绝不可以误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少讲,甚至不讲了。那样做,才可能恰恰使得教学更无效。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只有当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M·希而伯曼.积极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3]绍兴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理解新课程[M].2024.单位:诸暨中学暨阳分校

    姓名:王国美

    联系电话:87111632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灵台一中

    史志红

    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自由组合、合作探究等形式,解决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素养、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等都得到较大 发展 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转变角色,创设多样地理情境,激发学生地理思维

    根据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地理新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这是“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创设材料情境,拓展教与学。如在进行必修I第一单元第二节《宇宙中的地球》中“存在生命行星”的教学时,可以展示课外阅读材料《探索地外文明》、《地球生命和地外文明》等,对课文进行适当补充、解释和拓展。学生经过阅读、理解、讨论、分析补充材料,对地球存在生命物质条件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教与学。如在进行必修I第四单元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中“火山”的教学时,我向全体学生讲了故事“庞贝古城的毁灭”:“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紧靠它的罗马庞贝古城被埋没了。18世纪初,意大利农民从地下挖出古罗马钱币及大理石碎块,揭开了庞贝古城之谜。人们在开掘时,发现了许多悲惨受难的景象。” 真实的故事和火山简介,激发了学生掌握火山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教与学。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认识特点等。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真正成为促进整个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有效环节,就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如在复习“大气环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先设计局部地区、海陆之间、山谷山坡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再扩展到地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然后提问:如果(1)地球不自转,(2)太阳直射点不移动,(3)地球无海陆之分,那么,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有何特点?如果依次去掉条件(1)、条件(2)、条件(3),气压带、风带又会怎样改变?这种改变对亚洲东部的大气环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创设图像情境,启迪教与学。如在讲到印度农作物的分布时,课件展示印度农作物分布,展示各种农作物的图像,让学生拖动农作物的图像到地图正确的位置上。创设动态图像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弘扬个性,落实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大胆实践“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

    第一,让学生“自组”。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提醒学生适当注意成绩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成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学生来主持。实践证明,让学生“自组”有利于合作探讨,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让学生“自读”。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纠正了过去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让学生“自议”。课堂上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好处。

    第四,让学生“自说”。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把所思所想说出来,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比较自卑的学生。这样,教师的教学能有针对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第五,让学生“自练”。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减负。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又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能体现层次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纠错,既落实了知识,又激励了学生对成功的追求。

    第六,让学生“自探”。“问题研究”、“课后活动”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我们根据“问题研究”和“课后活动”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思实践,课改任重道远

    三年的实践证明:“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这一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的依赖心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理和人格得到健全;学生获得了人生体验,激发了活力;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还有许多问题与困惑,有待我们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推荐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精选)
    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测试答案
    中级职称竞聘述职报告
    农安一中工作总结
    福星教育系统干部作风整顿剖析材料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