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其它合同 教学资源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调整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暖阳如梦 时间:2024-07-28 03:58:07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调整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调整

    摘要:人才类型结构调整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才类型调整本质上是一个如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以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问题。人才培养类型调整中应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在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关系上,应对接和适应社会和未来;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应加大实践、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在人才类型上,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关系上,要拓展实战空间,提升动手能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 人才类型专业结构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名言,说明从古代起,人们就已认识到教师是既当“经师”,又当“人师”。经师教学问,人师则要教行为,教道德,教学生怎样做人。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他们应当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当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要的教育法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念。高等教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从单一结构向多种结构演化,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态势之一。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不仅需要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

    人才,而且需要大批中级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建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才结构,改革传统高等教育象牙塔式的结构,实现教育结构类型的多样化。这具体表现为多种形式办学,除扩充原有的大学外,大力发展学制不同的短期大学和初级学院,使各类高等学校并存,培养目标互异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从世界上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来看,研究生、本科、专科这三个层次呈金字塔形,其中的短期大学和初级学院近几年来尤为受到重视,并获得了很大发展。如目前美国的初级学院或社区学院已发展到1500多所,学生注册人数达650万,约占全美大学学生总数的50%以上,是当今美国高等教育中发展最快的学校。德国的初级技术大学发展也很快,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德国共有850所初级技术大学,占其高等学校总数的一半左右。日本的短期大学从1980年的270所、在校生30万人,增加到1994年的625所、在校生190万人。由于各国短期大学和初级学院都以培养目标明确、学制短、收费低、区域性强、就业容易而见长,因而颇受各企业生产部门和人才劳务市场的欢迎,促进了其自身的规模和数量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也逐步趋向合理。本科专业总数在1993年的调整中由813种减少为504种,1998年又调整为249种,拓宽了专业面,增强了适应性。教学改革不断全面深入开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时入实质性阶段,许多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由试点走向推广应用,预计到2024年将推出100种新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编写出版1000种“21世纪课程教材”;一批文、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工科基础课基地正在重点建设和深化改革,为新世纪输送优秀的基础人才;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取得可喜成果,1999年初,教育部在全国确定了32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增强质量意识和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在持续健康进行;教学合格评价和优秀教学工作学校评价试点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将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质量宏观监控体系;

    所有这些,将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

    科研、教学、生产一体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科学和经济综合发展的产物。从宏观上看,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的、同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将是世界各国推行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模式,它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新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反映了科学理论对新技术的指导作用以及科技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大学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最能产生新知识、开发新技术,与企业合作就可以把大学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新兴产业的建立、新技术的开发,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天,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现实社会经济,并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这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战略目标。

    教育结构调整是适应时代要求和面向未来的大战略,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结构包括规模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层次和类型结构等。仅就人才类型结构调整作一探讨。

    一、人才类型调整本质上是一个如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以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器求的问题。

    伴随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在校大学生总规模已增加到2024年的2700万人。在笔者看来,高等教育的适应性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数量规模问题了.更重要的是人才的质景、规格和结构问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之一。原本社会需求大、专业热闹、企业急需的一些专业毕业生也出现了“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凸现对高等教育自身提出了挑战。

    伴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会发生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取向推进“五化”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数量、结构、质量方面大力度的高速和转变。

    二、在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关系上,应对接和适应社会和未来。

    提高学生知识结构应对市场的的适应性,首先要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找准专业的对应性。目前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在探索自设专业方向并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和自设专业。专业面拓宽和新专业的设立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所学专业向跨学科、跨专业发展。学生入学后进入相关的专业院系学习.但专业归属并不是意味着‘’一锤定终身“锁定学生的学习取向和发展方向.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在课题设置和学分规定上加大了跨院系、跨专业选课并认学分的举措。还有些高校探索给予学生入学后一次“转专业”选择的机会。一般高校和职业类院校更是根据自身特点探索有差异的人才培养定位.由“专业型转向通用型和适应型“。这些多路径的探索试验为人才培养对接和适应社会和未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应加大实践、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有了新的内涵。从需求角度看.市场和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付诸于工作实际的能力及开展开创性工作的能力。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问题的出现即使对所学专业知识也有一个不断更新和根据工作实际学习新知识的需求。而更新知识和学习新知识主要路径是自身的再学习能力,即根据工作实际需要通过实践再学习的能力。

    大学生毕业后经历的第一关是就业和创业。其由学生转变为一个建设者或创业者,能否尽快完成这一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期间是否具备了就业、创业的心理准备和技能训练。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分离开来将学校培养视为是知识教育而将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推到大学教育之外社会环节是对现代教育体系的误解。近年来各院校推出的“百项工程”、“创新实验.“模拟创业“等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这一育人模式的转换不仅提升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也积累了学生走入社会的就业创业技能。

    四、在人才类型上,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型。除培育创新型拔尖人才和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外.育人的主要类型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根据笔者对天津、山东、河北的调查,大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失衡较突出的是职业技能人才的缺乏和创业型、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不足。前者是指既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又具有较高操作技能的毕业生后者是能在工作中或在市场上适应环境变化开展开拓性工作或创业的毕业生。

    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应定位并重视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一方面目前我国普通本科生在学人数约4000万人高职高专生在学人数4000万人成人本专科及其它学历教育在学人数800万人。无论是从学生结构看还是未来高教育规模扩展看.培养的主体应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专业分工工深化。无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对员工素质、技能、动手能力和开拓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电子信息、航天工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对有专业知识、技能较强的中高级技术型人才需求成旺。金融保险、物流、文化创意、会展、科技服务、社会工作《如商会、行业协会)等产业或部门亚待集聚有专业知识、能开展开拓性工作的人才。

    定位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转变办学理念改变培养目标的理解错位和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扭转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校正在办学取向盲目地追求“研究型“,甚至不切实际地争上硕士点甚至博士点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及时地根据社会需求结构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目标的倾向。

    五、在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关系上,要拓展实战空间,提升动手能力。

    不同于基础理论人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需要拓展实战空间提升动手能力。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程设计上应相应地增加技能训练的课程,并把创业教育当作重要的教研课题来对待。需要创设各种学生“身临其境“、’‘真刀实弹”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实践平台。同时充实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教育,注重识别能力、管理技术、想象能力‘道德品质、情商等方面的引导与训练。

    第二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类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类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讲,人才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旨在发展理论并对实践中的有关现象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探讨,并通过抽象概括来揭示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称之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称之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以依据不同的工作范围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这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不同的。

    一般来讲,学术型人才主要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其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工程型人才是运用科学原理进行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与运行决策,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以及开发设计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技术型人才主要是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成物质形态;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操作技能完成一线生产性工作任务。

    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都强调应用性,但两者是有所区别的。技术型人才主要侧重于对生产技术的把关和对一线工人的技术指导,如工厂技术员、施工工程师、车间主任等;技能型人才则侧重于一线操作,主要是依赖技能进行工作。

    本内容由【中科网:】热心网友收集整理,如有侵权请您与我们联系。中科网(全名:中国科技信息网)国内首家公益性科研技术人才求职招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汇集全国各大高校专家助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技术难题的突破。

    第三篇:(监理)工程类型专业调整系数

    施工监理服务收费专业调整系数表

    工程类型专业调整系数

    1.矿山采选工程

    黑色、有色、黄金、化学、非金属及其他矿采选工程0.9 选煤及其他煤炭工程矿井工程、铀矿采选工程

    2.加工冶炼工程

    冶炼程船舶水工工程各类加工工程核加工工程

    3.石油化工工程

    石油工程化工、石化、化纤、医药工程核化工工程

    4.水利电力工程

    风力发电、其他水利工程火电工程、送变电工程核能、水电、水库工程

    5.交通运输工程

    机场道路、助航灯光工程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轻轨及机场空管工程水运、地铁、桥梁、隧道、索道工程

    6.建筑市政工程

    园林绿化工程建筑、人防、市政公用工程邮电、电信、广播电视工程

    7.农业林业工程

    农业工程林业工程

    1.0 1.1 0.9 1.0 1.0 1.2 0.9 1.0 1.2 0.9 1.0 1.2 0.9 1.0 1.1 0.8 1.0 1.0 0.9 0.9

    第四篇: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摘 要:为适应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目标,高等院校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应发挥差异性优势,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转型,创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 差异优势;教学方式;学生本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4)01-0120-05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赢得竞争优势,需要大量的发明创造,而我国现有人才队伍在数量、素质、结构、能力等各方面都显现出不适应,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普通高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载体,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下,同样担负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谈到中国大学教育问题时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因此,各类高校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各自优势,改革传统办学方式,创造杰出人才“冒出”的教育环境。

    一、创新办学理念,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相比,在生源、师资、资金、规模等软硬件条件上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基于自身历史的积淀和特长,以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发挥差异性优势,形成独特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知识更新的潜在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发生了根本变化,计算机、互联网、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系统,新兴行业,这就要求创新人才的知识必须具有基础性、适应性。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一旦融入良好的创新环境,就能激活创新潜能,产生创新智慧和能力。基础知识,是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有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是,我国普通大学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强调“岗位对接”,但“厚基础”不足,不利于培养人才的创造能力。“厚基础”有两类课程必须保证:一是非大学年龄段难以学会和掌握的知识,如数学、外语、统计学等。二是必须利用学校的教学和实验条件才能掌握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等,统常称之为“学校知识”,这些是将来知识更新、新技能训练、职业转换以及发明创造的基础保证。

    (二)知识多元化的应对能力培养

    拥有多元化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多元复合知识的特征在于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融而产生新的知识,诱导新的思维方法,形成对原知识和能力的升华。职业生涯中层次越高所需知识就越具复合性。例如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从企业管理到经营、从技术开发到生产过程管理、从市场营销到国际贸易等各方面综合性知识。人才培养,应注重使学生形成复合的职业能力,了解应对职业需要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体系。因此,要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造多元知识学习机会。如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注重在理工科学生课程中,安排学习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使理工类专业学生具有基本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使其具备承担高级管理职务的知识准备;引导经济学管理类学生履修工业制图、艺术设计、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使其将来能够借鉴理工科技能,在经济工作和企业运营方面管理精细,效率提高;提倡文学类学生选修新闻、法律、传媒等课程,为其将来拓展职业舞台做好准备。

    (三)知识国际化的竞争能力培养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要求人才的国际化。国际化人才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的知识结构、符合国际化的行为模式。有超前的国际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及时、迅速借鉴、吸收最前沿的理论、最先进的知识,通晓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普通高校实现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发挥特色,明确培养标准,规划培养途径、确立培养目标。第一,教育的国际化关键要明确国际化标准,要以建成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世界名牌大学为标准,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学习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第二,要规划教育国际化的途径,一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二是教育市场面向世界开放,丰富教育资源;三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更加适应国际交往与发展的需要。[1]第三,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通过国际化使我国教育改革“抄近路”实现跨越性发展,人才培养的平台逐步与国外大学接轨。

    (四)知识活用的实践能力培养

    知识活用的实践能力是将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直接用于社会生产活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能力。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普通高校的重要职责。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科技研发人才,同时也需要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相对于研究型人才来说,应用型人才强调复合知识、应用技能、实践能力,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这些正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应具备的优势和特长。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德国开始创办有别于传统综合性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科学大学”,其办学定位不是追求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是实事求是地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实践证明,德国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为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国际高等教育界所关注。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德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

    二、改革教学方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普通大学人才的培养必须在学校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上下功夫。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使教师的施教方式从单方面的灌输变为互动式交流。

    (一)构筑跨学科专业群、导入学分制,搭建自主式学习的平台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途径的跨学科学习机会。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本科专业方向与辅修方向数量几乎同比例;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都允许学生自主设计专业,围绕一个特定知识领域,从全校课程中选择形成跨学科的课程计划,经过校方审核后开始学习,完成学习计划后,可取得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2]日本筑坡大学按学群招生,打破按学科、专业编制的院、系体制,设置理、工、农、医、经、管、文混合专业学群。

    第一,普通类院校要更多地利用开设跨学科专业群,构建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模块。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国际社会需求相吻合,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措施。多年来由于受教育体制的约束和既定运行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的培养方案一般习惯于按照严格的学科、专业分类,制订教学计划,规定学生毕业时要完成本学科、本专业的所有课程学习,包括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都不能偏离学科领域。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施教者手里,根据施教者的要求、标准来培养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和创新思维。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的学生本位地位,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和科研的自由空间,才能充分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

    第二,实现自主式学习,完善弹性选课和学分互换制度是关键。弹性选课和学分互换制度体现了突出学生本位的办学理念,是学生享有学习自主权、主动权的前提条件,是注重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潜能与特长的重要途径。导入弹性选课机制,采取互换学分方式,不仅在选择课程门数、类型,尤其是实践类及取得资格类的课程进行学分互换,还包括主辅课程兼选。同时在任课教师的选择上也给予学生自主权。基于我国普通高校现有学生、师资水平,要使自由选课学分互换制度能够发挥应有效果,必须建立严格、规范、有效的课程水平、学分质量及互换可行度的评估标准和管理体系。欧美国家及日本等在学分互换和选课制度上有成功的经验,如欧洲各校学生五级成绩的ECTS学分互换体系,①美国各校课程可比性评估(招生及学术双重评估)的学分互换制度。日本的平均成绩积分的弹性选课机制[2]等,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规划,形成有效的学分制管理体系。

    (二)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实施导师制,组成引导互动式学习团队

    实施导师制,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建立引导互动式学习团队是创新研究的组织基础。导师制是以教授为核心,组成共同教研室,学生通过选择确定导师,在导师指导下明确学习和科研方向。同一学科领域的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加入导师研究团队,与同研究室的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共同履修导师研究指导、学位论文指导等课程,参加所属研究室导师组织的科研活动,包括国内外研究会议、调研实践,承担实际研究课题。英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实行导师制,其特点是:以学业导师制为制度平台、以考核控制为主要抓手,以自主教学为课堂引领,以规则意识为行为底线,以网络应用为支持系统。[3]日本实施导师研究组(Seminar)制。研究组将属于同一导师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组成共同研究团队,共同参与导师科研及实践活动,一起上课,由导师指导其完成论文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国普通高校设置有班导师、毕业论文指导导师,但与国外大学的导师制不同,班导师负责学生学习指导,论文导师只是负责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一般在学生毕业前半年被指定指导老师。学生学习研究及其他活动都以行政班为单位,教学管理形式同高中相同,常常被称为“高中后”。

    能否实行导师制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水平及能力。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当中很多人从海外学成归国,外语能力强、研究方法新,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发展潜力,是实施导师制的有利条件。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经济技术的飞快发展,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这些都需要有国际化环境、国际化教学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应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师兼职,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出国交流、研究、学习机会,确保导师队伍的高质量、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从而逐渐弱化行政班,实施导师制。

    (三)推动传统教学方式转型,创造启发式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理念时常把教育与受教育者未来的社会身份联系在一起,特别关注如何对受教育者进行分类,无论大学还是用人单位,习惯性地关注考试分数。在育人过程中注重如何让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分数,因为考试分数是实现这种身份分类的最简单手段。[4]在考试分数至上的导向下,教学计划大都是围绕学生怎样取得高分而设计,要求学生按教师提示去思考和回答问题,按规定的题目和方式撰写论文。教学中过度关注如何解题,就事论事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普通高校长期以来在教学方法、考试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注重传授结果、定论,一切都以标准答案辨别对错,培养出的学生表现为应试能力强,动手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大学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汲取新知识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重视对问题的研究,如何解释和分析非定论问题,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异议,将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以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例,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990年在《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大学会计教育并不是也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而是应培养他们为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实际上企业在招聘考试时,更多关注的也是学生的深造潜质和学习能力。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传导,教师的职责也应从教学“主宰”转化为“服务”(Teachers ate the facilitators),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汲取新知识的渴望。

    (四)设计研究性的实践教学规划,建立探索式学习基地

    实践教学是转变传统教育方式,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在学校课堂学到的基础理论得到验证,进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以理论解释问题、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了解本领域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关注、聚焦、锁定研究课题,为选择确定自己发展方向做好准备。目前国内各大学都将社会实践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并将其列入必修课。但是,很多大学组织的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是为学生毕业提供就职实习场所,或是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不可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因此,将社会实践变为研究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侧重科研成果转化,探索新知识点,才能实现实践教学的本来目的。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只有在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优秀的创新人才才能脱颖而出。大学的实践教学应将实践场所作为学生施展智慧和才能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导师研究室为单位,参与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技术项目的设计、研发、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做出贡献。

    结 语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照搬国外方式,急于求成,反而会造成“消化不良”,适得其反。日本战后大学教育也曾经盲目引进美国的“宽松教育”形式,造成高等教育总体水平一度下滑。只有经过长期摸索、不断调整、逐步适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整体教育体制的改革,根据本国的历史及国情,选择吸收国外经验,既要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教育模式,又要尽快与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方式接轨。

    普通高校虽在许多方面与重点院校有很大差距,但是,学校数量多、学生人数占总体比例大、地区分布广,各种人才“藏龙卧虎”,因此,培养杰出人才义不容辞。发挥差异性优势,彰显各自特色,加大教育国际化力度,积极借鉴国外大学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创造出自由、宽松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环境,才能使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注释:

    ①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是由欧洲委员会研发和推行的在欧盟成员和欧洲经济区域内45个国家之间盛行的学分互认和转换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国梁,朱泓.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24,(10).[2]李祖超,杨淞月.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4,(8)

    [3]刘恩允.基于导师制的英国大学师生关系模式与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24,(3).[4]王树国.关于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4,(2).

    第五篇:高等教育服装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服装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

    摘要: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面对纺织服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人才的需求现状,本文通过介绍德国、日本、香港等富有成功经验的办学实例,对探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关键词:创新 服装 思维 能力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下,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服装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需要改革的问题,而其中改革的重点是构建“以创造性思维”为主线的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服装行业的需求现状,对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了一些的探讨,形成以下观点。

    一、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 1.具有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

    招聘的各类专业人才,包括服装设计、面料设计、制版师、陈列师等,还有商品企划、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

    2.缺优秀设计师成为瓶颈

    其中需求最突出的是设计类职位,如服装设计师、面料设计师、花样图形设计师、陈列设计师和打版/制版等职位。此外,品牌管理和策划、整体形象策划等人才也出现一定的需求。

    3.管理型人才成为最紧缺的人才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最需要的是企划人才和管理人才,其次是设计师,精通打版和生产技术的人才、营销人才。最后才是技术全面的生产工人。而现在许多企业,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服装企业往往把生产工人放到经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或我国的西南部地区以降低成本,前三支队伍一定放在产品销售地,服装业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

    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衡量服装设计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思想创新: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要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主动学习,与时俱进,在学习中不断融入创新意识。

    (2)、人格的培养

    爱是教育的灵魂,对学生要发自内心的爱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又要看到学生是处在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感人深者莫过于情”。对学生倾注一片真情,就会想各种可行办法,创造出最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教会学生学习规则和礼仪,学习磨炼自己的性格、意志、毅力,按规则行事。让自己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相符。对解决高校学生中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对于提高内涵和修养,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3)、教学内容创新

    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把专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实践以及企业当前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处理教学课时比例上,减少交叉重复的理论教学内容,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并重。

    以日本文化服装学院为例,该学院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学中有这样一段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便是一个小企业,每个“企业”产生一位经理,负责策划、分工、管理。其他每个学生都充当“企业”的某一角色并共同合作,从小企业的定位构思、服装产品设计、生产到成衣包装,完成一组小批量的产品。如此的仿真模拟实习缩短了学生在校学习与毕业后将要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的距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协作能力。以上案例无疑对改进我们的教学有明显的借鉴作用。

    (4)、多元化发展

    在教师备课时,应有意识地将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到课堂上。关注与时尚相关的事物,运用他们的智慧和眼光进行分析,分辨出哪些是应该采纳的,哪些可能引导未来的潮流,从中总结出美的规律。其教学内容中应既要体现传统知识又要体现教师个人体验与学科热点话题,既讲理论又讲来自实践、来自身边的知识。同时,课堂教学也应间接地或直接地和市场、和时代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信息量得到增强,视野得到开扩。

    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参考香港理工大学服装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设计学院的学生偏重于服装艺术创作和造型设计,课程设置强调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及创作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创意的表现。学生们的毕业作品富有新意,每一个小展位都由学生任意发挥布置。从服装面料的处理、质感的表现、服装的造型色彩以及展台的设计等多方面都表现出他们非常活跃的多元化创作思维能力。

    (5)、生活创新:

    教师可根据自身爱好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创造和谐的气氛。比如教师喜欢古典音乐,可以在课堂做练习时放一段音乐。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补充其他一些艺术门类—如动画创作、交响乐、京剧等,引导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开发思维和智力,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独特的审美个性。

    2.校企联合办学

    服装院校的师资队伍是服装教育发展的关键,可采取自我培养、外聘等形式解决。进一步加强校企的联合,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课,定期邀请业界成功人士与师生进行交流讲座,派专业教师深入服装企业实践,建设实训基地等等。校企联合办学,也可以把企业一线生产的新成果引入教学中来,及时了解服装市场的变化,对于保持服装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大有益处,同时也可以减少教育成本。

    3.产学研相结合

    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产学研向教育全过程的渗透,可以建立师生工作室,也可招聘优秀学生参加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等活动。通过工作室,教师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也能以企业真实的生产内容为主线,进行案例式教学,毕业课题也可来自于企业的生产实际。

    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不仅有师生工作室,还有学生科技工作室。例如,他们先后为纺织服装企业设计并向国内外推出18个系列,300多个款式的纺织面料、服装设汁新品。这些工作室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也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4.对外开放,国际交流

    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促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的未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渠道,从而促进办学的国际化。

    结束语

    服装企业对于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因此本着“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的办学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创新型、国际化、高质量和以人为本的办学指导方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各项工作做扎实,不图虚名,为服装行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智力支持和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角力金融危机 《国际商报》 2024-10-23 [2]宁波服装节:像世界500强一样经营自己 《中国服饰报》 2024.8.11 [3]湖南师范大学 文旭明 《湖南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教育改革初论》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24(09)[4]黑龙江大学 孙晓军 服装实践教学与企业互助合作途径的研究 《黑龙江教育》2024年第6期 [5]“产学研”结合 “教学做”合一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2024.3.15 [6]史林 对我国服装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1999(06)[7]高庆阁 吉林省服装设计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构想[D]东北师范大学 200709)[8]许星 香港服装教育及对我国服装教育改革的启示[J]江苏纺织, 1999(Z1)[9]徐迅 实践性与科技性——德国高等服装设计教育[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1)[10]吕仕元 服装设计与市场的巧妙结合——观看香港理工大学服装表演有感[J]江苏纺织 1999(08)



    推荐阅读: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调整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情况
    职业培训学校的黄埔军校
    拟公开增发募资11亿 成都路桥加码天府新区建设
    关于对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汇报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