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五号文库 租房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高中摩擦力的知识点[精选合集]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霞与孤鹜齐 时间:2024-08-17 00:11:5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高中摩擦力的知识点

    摩擦力作为高中物理的难点之一,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也有很多,很多同学都说记不住,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摩擦力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摩擦力的知识1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

    (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高中摩擦力的例题

    1.关于由滑动摩擦力公式推出的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动摩擦因数μ与摩擦力F成正比,F越大,μ越大

    B.动摩擦因数μ与正压力FN成反比,FN越大,μ越小

    C.动摩擦因数μ与摩擦力F成正比,与正压力FN成反比

    D.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由两物体接触面的情况及材料决定

    解析: 动摩擦因数只与两物体的材料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FN的大小及F的大小等无关.2.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受到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B.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运动的C.静摩擦力可以是动力,而滑动摩擦力只能是阻力

    D.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解析:静摩擦力发生在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滑动摩擦力发生在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这里所说的“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是分别以这两个物体为参考系而言的,若以其他物体为参考系,则可能都是静止的,也可能都是运动的.而摩擦力阻碍的也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若以其他物体为参考系,摩擦力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3.有关滑动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

    A.有压力就一定有滑动摩擦力

    B.有滑动摩擦力就一定有压力

    C.滑动摩擦力总是与接触面上的正压力垂直

    D.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受重力成正比

    解析:本题考查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由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可知,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而正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所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两物体的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垂直,故选项C正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成正比,但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故选项D错误.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C.4.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与摩擦力有关的问题.你认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D)

    A.人走路时,会受到静摩擦力作用;在水平面静止不动时,不受摩擦力作用

    B.消防队员双手握住竖立的竹竿匀速攀上时,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匀速滑下时,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上的C.将酒瓶用手竖直握住停留在空中,当再增大手的用力,酒瓶所受的摩擦力不变

    D.在结冰的水平路面上撒些盐,只是为了人走上去不易滑倒

    解析:无论沿竿是匀速攀上还是滑下,摩擦力的方向都是向上的.在结冰的水平路面上撒些盐,一是为了人走上去不易滑倒,二是使冰雪融化得快.5.如右图所示A为长木板,上表面粗糙,在水平面上以速度v1向右匀速运动,物块B在木板A的上面以速度v2向右匀速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BD)

    A.若是v1=v2,A、B之间无滑动摩擦力

    B.若是v1>v2,B受到了A所施加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C.若是v1

    D.若是v1>v2,A受到了B所施加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解析:若v1=v2,则A、B间无相对运动,故A正确;若v1>v2,则B相对于A向左运动,故B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A相对于B向右运动,A受到向左的滑动摩擦力,故B、D正确;如果v1右运动,B受到向左的滑动摩擦力,所以C错误.学好高中物理的六大方法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能开小差

    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若能做到这“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保证听课过程中能全神贯注,不开小差。上课前必须注意课间十分钟的休息,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激烈争论或看小说或做作业等,以免上课后还气喘嘘嘘,想入非非,而不能平静下来,甚至大脑开始休眠。所以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3、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4、作好笔记

    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重点,难点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以便复习,消化

    5、要认真审题,理解物理情境、物理过程,注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迁移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摩擦力的知识点

    第二篇: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归纳(定稿)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归纳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 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第三篇:高中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人教版)

    刘旭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建立正确的摩擦概念。

    2.探究滑动摩擦的规律,会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3.探究静摩擦的规律及最大静摩擦力与那些因素有关;会用静摩擦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4.知道生活及生产实践中,增大摩擦与减少摩擦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滑动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将物理课本的逐页对插叠压在一起,然后从书背提出其中一本书,将会发现另一本书并不会滑落;也可让一位同学尽其力拉两书背,观察是否能将两本书拉开。提问:实验中,很难拉开两本书的原因是什么?(用设疑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一.摩擦力

    1.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其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做摩擦力。用“f”表示。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相互接触,有压力,并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3.摩擦力的方向:

    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f的大小介于0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fmax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

    即: 0

    (2)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成正比。

    即: f=μN

    其中:μ是动摩擦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是没有单位的,μ是f 与压力N 的比值。

    5.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接触面的粗糙程度(μ);(2)物体对接触面正压力(N)的大小。6.摩擦力的作用点:

    在物体的接触面上,在作图时也可以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思考与讨论】

    结论:

    图l 物块A与木板接触,但物块A与木板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木板对物块A没有静摩擦力。

    图2 物块A与木板接触,A在重力的作用下相对木板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有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加大压力F时,静摩擦力不变,人大小等于重力G。

    图3 物块A与木板接触,A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有沿木板向下滑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有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图4 物块A与木板接触,沿木板向下匀速滑动,与木板有相对运动,因此木板对A有沿着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等于重力的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图 5 物块 A 不与木板接触,因此木板对 A没有静摩擦力,但是 B对 A有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木板对B也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二.摩擦力分类 1.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

    在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要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如:有沙子的地面;滚动轴承等。

    三.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1.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1)增大压力;如:机动车刹车。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冰面上撒沙子。2.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1)减小压力;

    (2)使接触面光滑;

    (3)使接触面分离;如:润滑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等。

    (4)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如:给冰柜装轮子等。【板书】 一.摩擦力

    1.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3.摩擦力的方向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 0

    2.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

    三.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1.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 2.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练习】

    题1:如下图1,重50N的物体在F=40N的水平压力作用下沿墙面匀速下滑,已知物体与墙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0.2,求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F

    图1

    题2: 如下图2中,物块A重10N,A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当悬挂物B重3N时,物体A开始沿桌面滑动。求:(1)B物体重1N时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2)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

    (3)当A物体上再加上重10N的C物体,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

    图2

    课后反思

    1.摩擦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例子和简单的学生实验来进行的,一定要注意避免的是把知识点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 2.这些内容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学习中.

    第四篇: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

    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

    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通过对静摩擦力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认识“力”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最大静摩擦力进行的实验探究及数据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好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静摩擦力的应用,进一步体现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四、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研究静摩擦力大小的范围。

    2、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二)难点:如何对静摩擦力进行方向的判断。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模式

    实验和多媒体教学:

    (1)教师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气球,玻璃球,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红墨水,细线,木块,矿泉水瓶,PPT课件。

    (2)学生用实验器材2人一组: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趣味实验演示

    向压实的整杯米中插进一根筷子,用筷子将米杯提起,将气球放进玻璃杯内,向气球内充气,用气球将玻璃杯提起。

    发问设疑:将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么呢?

    2、深入分析:

    对整杯米进行受力分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还有筷子对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个作用力可能是什么性质的力,进而给出在物理学中像这样产生于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接触且相互挤压

    通过回顾课前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向学生发问,为什么干瘪的气球不能够提起杯子?

    对比分析,当气球充满气时,气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时气球与杯子接触且存在挤压,当气球内气体放出时,气球与杯子不接触且不存在相互挤压,气球也不能提起杯子,进而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两物体接触并存在挤压。

    ②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仍然由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入手,当气球与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对桌面静止时,气球和杯子之间不产生静摩擦力。当气球提起杯子时,气球和杯子之间就产生了静摩擦力,这是由于当气球提起玻璃杯时,玻璃杯会“想”相对气球向下运动,我们将其称为玻璃杯有相对气球向下的运动趋势,进而自然得出静摩擦力的又一个产生条件是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③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夹玻璃球竞赛:

    竞赛规则:谁能在十秒钟之内,用筷子夹起的玻璃球多谁就获胜。

    十秒钟过去,我们会发现,一位同学夹起了几个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学几乎没有夹起玻璃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追问,为什么比赛结果会如此悬殊?

    教师解密,这是由于老师给“获胜”的同学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层“橡胶外衣”,进而使筷子与玻璃球接触的表面变得粗糙,才使得“获胜”同学顺利夹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第三个条件是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2、静摩擦力概念

    通过得出了静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可进一步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具体概念,即:两个相互挤压且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给出定义后,教师提出一个将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分开的小游戏,让学生亲身体会静摩擦力“巨大”力量,进而对静摩擦力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3、静摩擦力的三要素

    ①、作用点

    引导学生通过定义直接得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接触面上。

    ②方向

    ①用刷毛弯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导学生分析静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这一结论。

    ②对被气球提起的杯子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逆向思考,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

    ③大小

    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杯子与木块相连,不断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块滑动,可直观定性的观察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自然提出猜想,静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个限度,教师加以解释说明,给出静摩擦力大小情况: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即fmax,这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其数值范围fmax≥f≥0,且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4、巩固提高

    ①引导学生利用定义判断静止在曲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让学生分析在超市电梯上的人的受力情况,和人走路及传送带上的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

    教师加以纠正和强调:受到静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静止的物体,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应用

    教师给出静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的相关实例,并给与解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摩擦力的利与弊。领会自然的神奇力量。

    七、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静摩檫力

    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相互接触、挤压(弹力产生的条件)

    2、与接触面有相对运动趋势

    3、接触面粗糙

    二、静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檫力。

    三、摩擦力的方向:所以无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四、摩擦力的大小[来静摩擦力的大小0

    八、作业设计

    课后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习”中1、2、3题。

    九、问题研讨

    (1)物理研究以实验为基础,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利用身边的现象设计小实验的方法来探索物理问题,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实验让学生探索物理问题?

    (2)利用学习小组分组实验并讨论,如何运用小组评价机制?

    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作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五、教学仪器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六、教学过程

    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互相接触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滑动摩擦力

    引入:a.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通过上述实验得出:

    1.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静摩擦力产生条件是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B.滑动摩擦

    力产生条件是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

    2.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A.接触面平行,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B.与接触面平

    行,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通过演示实验,用弹簧秤拉木块,从零开始不断增大弹簧秤的拉力,要求学生观察拉力的变化(保持木块的静止)。引导学生用二力平衡

    知识可以得到:小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也是从零开始不断增大。

    继续实验,要求学生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可以得到:物体刚开始运动时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就是最大静摩擦力。

    结论:0<F≤Fm,Fm为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要求学生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拿出尺子夹在书中合上课本,体会用手抽出尺子时的用力;然后在合上的课本用另外一只手对课本施加一个压力,再一次体会用手抽出尺子时的用力。

    实验结论:通过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只改变压力,得到摩擦力与压力有关。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F=μFN,μ是比例常数,没有单位,叫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跟两接触物体的材料及接触面的情况

    3.滑动摩擦力公式的应用

    通过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滑动摩擦力公式的应用.课堂小结

    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内容,制定了“透析生活中的摩擦”的教学设计方案。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学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以“激发— — 冲突— — 顺应(或同化)— —建构” 为基本模式。在上课之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 播放大约2分钟的与摩擦力有关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上课时再辅以生动形象的影视剪辑画面引入课堂,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首先设计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拖动和用手握住玻璃杯两个小试验,让学生体会感受摩擦力.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使学生逐渐深入地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及生活、生产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其中的摩擦现象。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科学,从而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物理课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学习任务分析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动摩擦力的概念,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活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该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现象,引发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培养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为高中学习摩擦力打下基础。

    (1)教学重点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教学难点

    难点为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初二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喜欢自己动手实验,比较好动活泼。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能力,已经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思想,如控制变量法。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各种影响因素,灵活运用f=u、N.知道如何区分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知道静摩擦力为O

    2.过程和方法。经过摩擦力的探究学习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多种影响因素中“变量控制”的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的互动与合作,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出学生精益求精的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汽车打滑,情景课件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4人一组,每组有玻璃杯,水,润滑剂,弹簧测立计,木板,毛巾,木块,钩码;小自行车。

    5、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与什么有关?

    (同学回答的有:)

    与重力有关;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实验

    次数

    实验条件

    弹簧秤

    示数

    压力情况

    接触面情况

    木块

    木板

    木块

    毛巾

    木块加钩码

    木板

    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6、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课前播放有关“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影视。播放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

    师:同学们,看到画面中的主人公“骑鱼”时是多么的浪漫,为何在鸡蛋清中却狼狈地摔倒?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课题:《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摩擦力。请大家先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下,然后把手用力压在桌面再一次拖过。(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动手体验)

    师: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多媒体呈现上面这段话.同时向学生介绍: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 自评·学生通过观看实例后。直观地知道什么是滚动摩擦力,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减少了对有关概念的.机械记忆。

    师: 同学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你们所知道的或看到的有关摩擦力的例子?

    生1:人跑步时有摩擦力。

    生2:滑旱冰时有滚动摩擦力。

    生3:擦桌子时有摩擦力。

    师:同学们谈得非常不错,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到处都是。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同学们知道怎么测量它的大小吗?

    生:用弹簧测力计。

    师:对,不过拉动时得匀速拉动。至于原因吗?我们下节课再探讨。(教师边讲边演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然后分四人一组进行一个体验实验,然后交流:“你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让学生用一只手握住一圆柱形空玻璃杯的外壁,让玻璃杯静止在空中.此时学生能轻易地把玻璃杯握住.

    (2)当在玻璃杯的外壁涂上一层润滑油后,学生再握住玻璃杯时就感觉到杯子要往下滑落,若想握住玻璃杯就必须用稍微大一些的力.

    (3)不断地向杯子中注入水.随着杯中水的不断增多,学生就会感觉到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此时要想能握住杯子,必须不断加大握杯子的力.

    (4)当水加到一定量以后,不论该学生怎样努力却再也握不住杯子了,杯子不断地向下滑落.

    完成上述实验后,可以进行如下的分析:

    (1)手握杯子且让杯子静止在空中,则手必须用力握住杯子,即手和杯子接触并且挤压了.也就是说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是接触并且挤压.

    (2)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杯子相对手的运动趋势是向下滑落.若要杯子保持静止,则由二力平衡知识可知,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即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同时也说明了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之一是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随着杯子中的水不断地增多,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变大,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然而,杯子并没有下落,说明手给杯子施加的静摩擦力越来越大,即静摩擦力的大小会随着物体所受的其他力的变化而变化.

    (4)没有涂润滑油之前能轻易地握住杯子,涂润滑油以后要握住杯子就必须用大一些的力,说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静摩擦力的产生有影响,即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接触面粗糙.

    (5)第四步实验现象说明静摩擦力的大小有一个极大值— — 最大静摩擦力.当水和杯子的总重力大于手和杯子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时,则杯子开始下滑.这个现象还说明了,在该实验中,能让杯子处于静止状态的力并不是手握杯子的力(手施加给杯子的弹力),而是手施加给杯子的静摩擦力.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虽然不能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到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但是却能通过自己的触觉强烈地感觉到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以及相对运动趋势的激烈程度,从而能正确地判断出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方向变化,对学生加深理解静摩擦力有很大的帮助。

    充分交流后,请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内容板书:

    与重力有关;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师:为了获得答案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其过程是: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制定计划;

    D.收集证据;

    E、分析与论证。前两步我们已经做了,现在从第三步开始做。

    师: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同学们知道需要用到什么研究方法吗?

    生:控制变量法。

    师:对。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我们提出的猜想呢?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开始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讨论结束后,抽两组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由各组学生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记录表格用多媒体投影在屏幕上。

    收集证据

    实验

    次数

    实验条件

    弹簧秤

    示数

    压力情况

    接触面情况

    木块

    木板

    木块

    毛巾

    木块加钩码

    木板

    教师要求学生每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与证据收集,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师:同学们的实验完成了吗? 完成了的请举手。现在请同学把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哪一组先来?

    生1: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生2: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其他的几个猜想,可由同学们课后自己验证。

    · 教师自评·各实验小组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请学生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由于学生总结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在学生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与反思。

    师:摩擦对人类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呢?

    学生七嘴八舌,各说不一。教师没做说明.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 汽车打滑。

    师: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生:(齐答)增大摩擦力。

    师:谁能回答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

    生1:增大压力可以增大摩擦力。

    生2:还可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非常不错,同学们能再举些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吗?

    多媒体播放相应的画面,学生自主举手发言。

    生1:人走路时要增大摩擦力。

    生2:我的球鞋底上有明显的花纹。

    生3:汽车轮胎的花纹

    生4:在冰雪路上行驶的汽车要系防滑链。

    师:同学刚才的回答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已悟到了生活中的物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的摩擦力不总是有用的,比如转动的机器会因为摩擦而加剧磨损,那如何减小有害的摩擦力呢?

    生:(齐答)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流畅,不过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不止这些,请看屏幕。

    多媒体播放情景课件:

    1.滚动代替滑动;2.加润滑油;3.磁浮列车;4.气垫船。

    引导学生感悟画面中出现的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当画面中出现:“气垫船在草坪上行驶,从人身上碾过,将人身上的衣物弄得个精光”时,全班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有些什么感悟呢?

    生:在生活中有很多减小摩擦力的实例

    生: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很多? ?

    结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师:同学们知道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

    师:对.同学们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因此减小摩擦力的最好的办法是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加润滑油、磁浮、气垫等。

    师: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一个小朋友骑的自行车放到讲桌上)同学们看一看自行车中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 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生:(走到讲台,边指边说)轮胎、脚蹬、把套这些部件都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们上面都刻有花纹。

    生2:(指车闸)它也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使用橡胶制成.同时要用力捏闸。

    生3:(指前轴、中轴、后轴说)这些部分都减小了摩擦.因为它们都安装了滚珠轴承,同时还加了润滑油。

    师: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为他们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车轮是减小摩擦的,因为它是圆的,以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探究过程,想一想有什么收获呢?

    生1: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生2:我还知道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滑动

    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生3: 物理非常有趣,电影画面里也有物理现象.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许多物理道理。

    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师:同学们刚才总结很好!

    【小结】

    在学生阐述随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而跟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形成性练习】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7、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发展中寻求快乐,在快乐中寻求发展。在开课前和整个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情景的'渲染、营造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的效果。既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益,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将暂时兴趣转化为了持久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实践、在思考、在交流.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摩擦现象。

    8、教学设计后记

    1、本内容的设计应用多媒体创设动态的、声形并茂的情境,渲染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来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带来新感受,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地活跃起来,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的兴奋状态。并完整的呈现了实验探究,其过程是: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制定计划;

    D.收集证据;

    E、分析与论证。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 控制变量。虽然学生的方案可能不够完善、甚至很粗糙,但通过学生相互补充,教师点拨,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将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冲突产生得越强烈,顺应的过程越彻底,知识的建构才有可能越牢固。在教学设计上,本课着力表现的正是针对“摩擦力”这一概念而“激发一冲突一顺应一建构”的过程。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冈素 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摩擦力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拖”来使学生直接感受摩擦,加深对摩擦的感性认识。

    3.在教学中.将学习内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 这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 — 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这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4

    一、教材的特点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具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木板、一块玻璃板、一条毛巾、两个钩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摩擦吗?”待学生回答后,我又继续问:“既然大家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你们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例子呢?”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学生举例后,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并将他们所举的例子进行了简单归类,同时列举了几个他们熟悉的例子。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高中摩擦力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5、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6、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教法建议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主要强调: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动摩擦因数 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摩擦力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3、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4、静摩擦力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摩擦力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最大值,当外力超过这个最大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最大限度的静摩擦力叫做最大静摩擦力().实验证明,最大静摩擦力由公式 所决定,叫做静摩擦因数,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摩擦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第五篇:摩擦力

    传送带的动力学问题

    传送带问题为高中动力学问题中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传送带问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结论的判定,即需要分析确定到底哪一种可能情况会发生;其二,决定因素多,包括滑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大小、斜面倾角、传送带速度、传送方向、滑块初速度的大小及方向等.这就需要考生对传送带问题能做出准确的动力学过程分析.下面是最常见的两种传送带问题模型。

    1.水平传送带动力学问题

    例1: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传送带以速度V=2m/s向右运行,现将一小物体轻轻地放在带的A端,物体与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2,若A端与B端相距4m,则物体由A端到B端的时间是多少?物体到B端的速度是多少?

    例2:如图所示,有一水平方向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V,沿顺时针方向运动传送带有一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面,某物体以恒定的速率V2沿直线向左滑上传送带后,经过一段时间又返回光滑水平面上,运行速率为V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V1V2,则V3=V2 C不管V2多大,总有V3=V2 D只有V1=V2时,才有V3=V1 例3.一水平的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u,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加速度a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0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

    例4.(选做)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水平段长L=6m,两皮带轮半径均为r=0.1,距地面高H=5m。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台上有一小物体以Vo=5m/s的初速度滑上传送带,物体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u=0.2,取g=10m/s2,设皮带轮匀速转动时皮带的速度为V,物体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为S,以不同的速度V值重复上述过程,得到一组对应的V,S值,由于皮带轮转动的方向不同,皮带上部运行的方向也不相同,取皮带上部向右运动时间V>0,向左运动时间V<0,在图中给出的坐标系上正确画出S——V关系图像。

    2.倾斜传送带动力学问题

    例5.如图所示,用皮带输送机将质量为M的物块向上传送,两者间保持相对静止,则下列关于物块所受摩擦力f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皮带传送的速度越大,f越大 B.皮带加速运动的加速度越大,f越大 C.若皮带速度恒定,则物块质量越大,f越大 D.f的方向一定与皮带速度方向相同

    例6.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传送带沿逆时针方向以加速度a加速转动时,小物体A与传送带相对静止,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a>gsinθ,A才受沿传送带向上 的静摩擦力作用

    B.只有a

    C.只有a=gsinθ,A才受沿传送带向上的静摩擦力作用 D.无论a为多大,A都受沿传送带向上的静摩擦力作用 例7.某飞机场利用如图所示的传送带将地面上的货物运送到飞机上,传送带与地面的夹角θ=30°,传送带两端A、B的长度L=10 m,传送带以v=5 m/s的恒定速度匀速向上运动.在传送带底端A轻轻放一质量m=5 kg的货物,货物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3,求货物从A端运送到B端所需的时间.(g取10 m/s2)2

    例8.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倾角为37度,从A到B长度为16m,传送带以10m/s的速率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A无初速度地放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求物体从A运动到B所需时间。(Sin37=0.6,Cos37=0.8)

    例9.如图,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为370,并以V=10m/s速度运行,在传送带的A端轻放一小物体,若已知传送带与物体间之间的动摩擦因数u=0.5,传送带A到B端的距离S=16m,则小物体从A端运动到B端所需的时间可能是(g=10m/s2)

    A C 1.8s 2.1s B 2.0s D 4.0s

    ()



    推荐阅读:
    高中摩擦力的知识点[精选合集]
    人生感悟经典励志名言[范文大全]
    2024年端午节具体时间是几月几号(5篇)
    2024传统春节初一作文(推荐5篇)
    高一数学知识点汇总(五篇模版)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