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其它礼仪 开幕词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平湖市十二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雨后彩虹 时间:2024-09-10 01:01:22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平湖市十二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

    平湖市十二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

    近年来,我市坚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发展。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重新提出“再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低碳发展、产业提升、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更加迫切。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市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巩固发展优势,研究“十二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无疑是保障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成效明显

    “十一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传统产业逐步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也已形成一定规模,特色产业逐步做大做优,新兴战略产业初见规模,大企业数量明显增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嘉兴各县(市)区处领先地位。

    (一)工业经济支撑明显。近几年全市经济增长较快,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百姓收入大幅增长,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2024-2024年工业增加值从102.35亿元增长到200亿元(2024年数据为预测数,下同),年均增长15%,比GDP年均增长12.8%快2.2个百分点。2024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4.8:64.2:31.0,工业占据重要地位。规上工业2024年实现实缴税金22亿元,比2024年增长57.1%,占财政总收入的50.3%,城市居民收入近50%和农村居民收入近60%来源于工业。

    (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结构已由轻变重,2024年重工业占比超过50%并逐年提高,预计2024年轻重工业比将达到40:60,我市重型化程度基本处于全省平均水平,快于嘉兴市平均水平。对照“十一五”规划的“二三五”产业发展定位,2024-2024年各产业比重变化明显,光机电和临港两大产业主导作用逐步显现,占比从58%增长到63.5%,服装、箱包、造纸三大传统产业稳中有降,占比从39%下降到25%,童车、洁具、医药、家具和金属制品五大特色行业占比基本保持在5%。各产业规模、实力实现迅速提升,光机电、服装产业2024年产值就超100亿元,临港产业(含嘉兴港区化工)2024年产值突破200亿元,2024年将突破300亿元。2024年光机电产业还被列入我省首批21个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十一五”期间,我市成功创建“中国卫浴名镇”、“中国童车生产基地”、“中国旅行箱包之都”等国家级区域品牌,加上之前的“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中国服装跨国采购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光机电产业基地”,国家级区域品牌已基本涵盖全市主要产业。

    (三)企业转型步伐加快。通过持续推进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创牌,“十一五”期间品牌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成功创建中国名牌3件、中国驰名商标13件,浙江名牌产品等省级品牌30件(累计44件)。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断加大,2024-2024年,全市R&D经费支出从2.46亿元增长到6.04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1.5%增长到2.09%,规上企业技术开发费从4.19亿元增长到10.1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1.2%增长到1.6%,全市专利申请1176件,专利授权834件,比2024年仅授权155件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省级企业(行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中小企业(行业)技术中心17家,全市经认定的浙江省级首台(套)产品2只,嘉兴市级的首台套产品8只。景兴纸业2024年成功挂牌上市,2024年又成功增发,全市上市企业数达到2家。2024年景兴纸业、晨光电缆列入浙江省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

    (四)资源利用水平提高。2024-2024年,通过强化投资管理等措施,工业生产性投资量质并升,完成投资从46.6亿元增长到90亿元,亩均投资强度从90万元/亩提高到110万元/亩;工业产出大幅提升,亩均工业增加值从46.95万元/亩提高到60万元/亩,亩均应交税金从4.87万元/亩提高到7.06万元/亩;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从1.02吨标煤降低到0.76吨标煤。存量资源挖潜盘活力度加大,2024-2024年三年共盘活建设用地5300亩,挖潜节地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0亿元。

    (五)平台承载能力增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园区承载能力和能级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开发面积2.12万亩,完成基础设施和征迁投入23.1亿元,承载企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园区内新增企业800多家,累计1600多家,园区工业总产值从200

    5年的207.2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480亿元,占全市比重从72%提高到88%,集聚度明显提高。平台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加快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建成了嘉兴市纺织面料(服装)检测中心等行业测试平台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服装、洁具、童车和五金机械等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也相继投入运行。2024年建成启用的平湖市科创中心一期工程已有12个高新项目入驻。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具备产品研发、设计等服务职能,在加速研发成果产业化、吸引高新项目入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势在必然

    进入“十二五”,工业经济仍将发挥推动经济发展支柱作用,通过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抢占经济制高点已成为战略共识,对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势在必然。

    一是提高平湖产业层次的必然要求。我市工业以传统加工制造产业为主,尽管近年来光机电、临港等产业发展迅速,但总体上工业产业层次仍较低,规上企业中传统企业占比70%左右,传统企业占用大量资源要素,2024-2024年工业用地调查显示,服装、箱包等传统企业新增用地4312亩,占全市新增工业用地的60%。同时我市大部分企业处于加工制造环节,产业链延伸不够,成套设备生产企业少,虽然截止2024年全市共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81家,其中包括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但大多数都是光机电企业,传统产业中研发型、设计型高端企业并不多。按照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的发展要求,提高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是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是平湖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我市人均GDP已突破8000美元正向10000美元迈进,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推进阶段,但工业经济尚停留在低价格、低成本的竞争状态,制造业内部结构偏轻、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偏低的问题突出,如2024年全市规上企业用工数20.4万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仅8.45万元/人,处于嘉兴市五县(市)两区较低水平,企业生产经营受劳动成本等要素价格不断提高影响较大。我市外贸依存度较高,后金融危机时代要继续巩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开拓国内市场领域、提高国际竞争地位,改变发展模式、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市偏向于扩大投资的粗放型增长,主要依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不断占有环境容量和大量使用劳动力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期间,能源、土地等要素约束将进一步加大,工业用地将更加紧张,环境容量趋于饱和,节能减排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工业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将大大制约工业经济发展。多重因素的“倒逼”下,必须想方设法节约集约用地、挖掘用地空间、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必须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才能确保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四是把握优势和机遇的必然举措。临港、临沪的区位条件是“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优势,而且目前全省正加快推进“海洋经济”,上海、杭州等城市正加快结构调整和实施“退二进三”,也为我市加速发展临港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对接带来良好的发展时机。国家、省、市新兴战略产业的提出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是我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机遇,对照国家九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浙江省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要求,结合长三角发展规划,我市要在加速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选择符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且具有广阔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发展,增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围绕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主线,坚持“创新发展、集群发展、生态发展、集约发展、融合发展”五大发展原则,抓住“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四大重点,取得“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生态建设”三大实效,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生产性投资”两个翻番,达到做大做强做优平湖“工业经济板块”一个目标(简称“十二五”工业经济“五四三二一”总体目标)。在“加快发展”上取得实效,力争全市工业总产值“十二五”末比“十一五”末翻一番,2024年达到1800亿元;在“转型升级”上取得实效,确保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十二五”总量比“十一五”总量翻一番,力争工业生产性投资“十二五”总量比“十一五”总量翻一番,五年累计达到680亿元,新建项目亩均投资强度每年递增10万元,达到200万元/亩;在“生态建设”上取得实效,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COD、SO2排放水平在“十一五”低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下降,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原则。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加快产学研成果转化,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成果,提高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坚持集群发展原则。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和各镇、街道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大力发展与各产业合作配套、上下游补链和终端产品项目,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坚持生态发展原则。加快生态园区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加大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投入。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倡导使用新材料、新能源和再生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坚持集约发展原则。突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工业园区投入产出率,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技改,降低能源使用成本。

    ----坚持融合发展原则。做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融合,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加速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分工与合作。

    (三)产业发展目标

    结合国家、省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产业振兴规划,充分发挥我市临港临沪区位交通、资源要素及产业基础的优势,“十二五”拟确定“三五三”的产业发展定位。

    一是重点发展光机电、临港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动力产业”。主要发展目标是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力争“十二五”末,“三大主动力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其中光机电产业达到300亿元,临港产业达到5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达到100亿元。巩固提升光机电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光电子专用材料等高新项目以及汽车关键零部件、数控机床等先进制造业项目。着重推进研发中心本土化,鼓励以日本电产为主的光机电企业从组装中心向生产研发一条龙基地转型。发展壮大临港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港口码头、临港金融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港口服务业。突出发展发电、石化、港口等重型装备项目,重点发展自动化、精密仪器、超高压电缆等高技术装备。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已投产生物医药企业扩大产能并吸引更多生物医药项目落户,着力引进发展医药制剂制造、细胞因子重组、生物工程和康复护理设备、医用卫生用材料的特色医疗器械。

    二是提升发展服装、箱包、造纸、童车、洁具五大传统特色产业。主要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加大改造整合,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力争“十二五”末,五大传统特色产业产值在总量提升的同时占比调整至20%以内,其中服装产业超过200亿元,造纸产业超过100亿元,箱包产业达到60亿元。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对骨干企业的重点扶持,鼓励改造、整合、提升,实现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加快建名企、创名牌,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发展总部经济。鼓励中小企业做优、做特,延伸产业链条。注重加强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国际大企业、国际品牌的合资合作,加快发展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配套,鼓励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实现集群发展。鼓励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制造”向“创造”转变。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意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产品档次,鼓励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形成一批“专精新特”产品(技术)。

    三是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三大新兴战略产业。主要发展目标是发展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力争“十二五”末,三大新兴战略产值占比超过

    10%,其中新能源产业达到100亿元,新材料产业达到5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达到50亿元。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以现有太阳能光伏产业带动产业链中后端及终端产品制造,发展光伏发电、硅晶体电池、光伏玻璃材料等新能源项目。引进核电、风电、水电、潮汐等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扩大半导体照明(LED)灯及太阳能LED应用产品制造。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引进新型建筑材料、防水保温材料、优质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建筑陶瓷及卫浴洁具项目,开发纳米材料、新型功能材料、耐高温工程塑料及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新材料。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制造新型节能产品和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节能设备,鼓励制造环保治理设备,开发环保产品和环保材料,引进空气、水污染、固体废物处理设备制造项目。

    (四)平台建设目标

    结合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实际,按照集约集群生态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工业发展平台,形成“两区”为龙头、“六镇、街道工业园区”为补充、“三大特色产业园区”为特色的“二六三”工业平台格局,为“三五三”产业发展提供承载。

    一是抓住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两区”发展“龙头”。以“整合提升”为契机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大力发展光机电、生物医药主动力产业,全面改善经济开发区形象、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呈现“工业新城”形象,力争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区镇合并”为新起点加快独山港区开发建设,加快大征迁、大开发、大建设步伐,完善港区港城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着力培育港口仓储物流,“十二五”末,“现代港口新城”和“临港工业基地”初具规模。二是提升新埭、新仓、曹桥、林埭、广陈、当湖“六镇、街道工业园区”能级。六镇、街道工业园区着力转型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光机电、临港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动力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三大新兴战略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十二五”末,新埭、新仓和曹桥三个工业园区达到特级工业园区标准,工业经济总量力争超过100亿元,林埭、广陈两个工业园区达到甲级工业园区标准,当湖工业园区达到乙级工业园区标准。

    三是创建新埭沪浙机电制造业、新仓光伏新能源和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三大特色产业园区”。新埭沪浙机电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区要加强与上海开发区合作,重点发展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等精密机电制造项目,大力引进和发展机械电子关键部件生产、成套机电设备制造等项目。新仓光伏新能源特色产业园区要加快规划区域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中下游环节和终端产品,争取亿元以上光伏产业项目有重大突破,光伏产业成为新仓经济增长点。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对规划1000亩的范围实施征地拆迁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引进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落户,推进生物医药产业成为经济开发区又一支柱产业。

    (五)投资准入目标

    进入“十二五”,新建项目投资强度要求达到200万元/亩,其中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力争高于300万元/亩,注册资金100万元/亩以上。全市平均建筑容积率要求达到1.2以上,其中五金、化工、造纸、机械行业不低于1.0,电子、电器行业不低于1.3,服装、箱包行业要求达到1.5以上。

    四、平湖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工作措施

    (一)提升块状经济,形成现代产业集群

    按照“三五三”产业定位,抓好项目推进,以生态发展原则提升现有块状经济,加快形成现代产业集群。一是抓好产业规划编制实施。贯彻落实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导推进光机电、临港和生物医药等产业规划编制实施。研究提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体举措,大力发展各产业间合作配套、上下游补链和产业终端项目,推进产业集聚。二是抓好项目推进。强化招商引资、大企业培育等有效措施,抓紧引进一批带动产业结构提升的大项目,推进实施一批“三五三”产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带动作用强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坚持民营经济“富民工程”,着重培养一批能延伸产业链的中小企业。三是推动经济生态发展。

    坚持生态发展原则,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高耗能产业实施节能技改,加大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投入,引导企业使用新材料、新能源和再生资源。

    (二)加快平台建设,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以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全面构筑功能完善平台体系。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征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园区内交通、电力、给排水等配套设施,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和循环发展,加快生态园区建设。二是抓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和各镇、街道工业园区,着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物流服务,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构建物流、营销、研发、会展等服务体系。抓好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研发机构和试验基地,搭建产学研平台。三是注重行业协会商会引导。通过健全组织管理,提升协会在行业培训、行业引导、行业自律、品牌创建、组织参展、应对壁垒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制定行业标准,有效规范行业企业竞争行为,为企业间合作搭建平台,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三)培育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注重培育与引进并举,推进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来平投资。一是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通过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增发股票等方式融资。推进新秀箱包争取挂牌,指导晨光电缆、茉织华印务、莎普爱思药业、鸿禧光伏做好材料申报准备。加快欧迪恩汽车零部件、美嘉保温容器、英厚机械、中亚神力机械、亿达生物等企业股改工作。对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进行上市调研和上市方案论证,争取尽早在中小企业板、国内创业板上市。二是做好企业发展规划。指导服务景兴纸业、晨光电缆2家省级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以及筛选确定一批平湖市级重点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编制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三是强化企业服务。建立政府与企业沟通联系制度,深化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一对一”服务。注重服务指导,会同专家指导企业产品升级、技术改造和组织结构调整。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争创并打响品牌,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一是提高创牌意识。加大品牌示范企业宣传力度,使企业家了解自主品牌对竞争力提升的积极作用,提高创牌意识,加快品牌创建,以商标、质量、标准为基础提高创牌能力。二是加大创牌投入。鼓励优势企业依托研发设计中心,加大产品设计、开发,不断更新产品款式,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三是争创自主品牌。鼓励出口加工企业向设计、自主经营品牌转变。积极争创特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品牌,推动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五)推动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扎实推进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效相结合的全方位创新,变资源驱动为创新驱动。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和加大技改投入,鼓励优势企业建立科研中心和技术中心,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不断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规上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二是加强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完善组织结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生产经营能力,降低管理成本。鼓励企业延伸产品营销网络,加大信息化技改,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等营销手段。三是加强营销创新。指导企业注重国内外市场并举,强化自我宣传,通过电视、网络和期刊杂志等媒体积极塑造企业形象,增强品牌运作能力和自我推介能力,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六)加强培训指导,打造现代企业家队伍

    制定实施符合实际的人才战略,抓好多层次人才培育。一是全面提升高层次管理人才素质。利用好平湖市中小企业培训服务中心资源,组织开展EMBA研修班和学习教育培训,推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学习,提高企业家的决策能力和管理素质。二是培养引进一批高技术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拓宽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建立人才中介机构和开发机构,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所合办科研机构、实践基地,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帮助企业

    培养和引进一批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三是培育一批高素质“接班人”。加强民营企业接班人培训,通过新老企业家结对交流、专题座谈、企业家沙龙等方式交流思想、沟通信息、共谋发展,加快新生代企业家成长步伐。

    (七)鼓励“走出去”发展,巩固扩大国内外市场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努力提高市场拓展能力,开拓国内外两大市场。一是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充分利用扩大内需机遇,鼓励出口导向型企业积极开拓西南、中部等国内市场,主动接轨上海等先进地区,主动参与制造业分工和协作配套,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在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东盟、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对参加各种国内国际展会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鼓励“走出去”发展,实现产业转移,发展总部经济。三是进一步拓展营销模式。鼓励企业利用专业批发市场、展销会、商场专柜、连锁专卖等传统营销方式的同时,加强开发地区代理、电子商务、虚拟经营、工程承包等多种营销网络,不断拓展潜在市场。

    (八)完善政策激励,保障新型工业化有力推进

    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强要素保障等措施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强新型工业化考核评价。完善镇(街道)、部门和企业考核评价制度,以新型工业化为衡量标准,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形成体现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二是发挥政策导向。制定产业招商政策,完善产业招商目录。重点支持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加大新兴特色产业园区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和股改上市,加强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改造。每年表彰一批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一批优秀企业家。三是加强要素保障。合理配置土地、资金、能源、人才等生产要素,确保新增用地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倾斜。创新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与企业加强对接,推动银企合作。坚持人才引进与培训相结合,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正常有序开展。

    第二篇:平湖市十二五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平湖市十二五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文化是城市之魂、城市之根。相对于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言,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谋划好“十二五”期间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市“十二五”期间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课题调研组,就我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畔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名市的城市定位,在突出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从“大文化”着眼,从具体项目着手,扎实推进“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中国书法之乡、浙江新魅力之城称号,并继续保持了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省“双拥”模范城等荣誉,一个大气、开放、务实、和谐的城市新形象已经开始展现。

    (一)坚持文化工作公益化,切实保障百姓基本公共文化权益。认真落实中央、省和嘉兴市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将文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做到了领导重视、规划科学、政策支持,有力地保障了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强化组织领导,专门建立由市主要领导亲自抓的建设“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名市”领导小组,将文化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健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管理组织网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文化工作专题会议,出台工作要点,明确保障措施,推动文化建设持续发展。优化规划引导,先后制定出台了《平湖市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建设规划(2024-2024年)》、《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2024-2024年)》等一系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文化建设的目标、重点和措施。深化政策指导,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平湖市重大节庆文化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一些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扶持。出台了《平湖市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试行)》,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

    (二)坚持文化工作项目化,不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以“项目化”为抓手,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每年梳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列入政府实事项目重点加以推进。近几年,在东湖景区周边先后新建了广电中心、体育场、体育馆、图书馆、游泳训练馆、沙滩排球场等一批文体设施,去年还重点引进了市外资本投入的省内一流的五星级电影院——平湖银河电影院。同时,结合创新发展“新仓经验”,推进“五位一体”村综合服务社(村为民服务中心)建设,2024年底实现了标准化村级文化阵地全覆盖,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48500平方米;先后建成开放新埭、新仓、全塘、黄姑、林埭、广陈等6个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年内将全面完成镇(街道)图书分馆建设,一个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经形成,有效解决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等问题;此外,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站房建设和新一轮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已全面完成。

    (三)坚持文化工作品牌化,努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在名人、名景、名品三大文化品牌上下功夫,努力增强文化工作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平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响名人文化品牌,把李叔同、陆维钊、吴一峰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加以深入挖掘宣传,先后举办了第二届弘一大师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三届李叔同湖畔音乐会、纪念陆维钊先生诞辰110周年《书法》杂志第二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吴一峰百年诞辰画展、“海上因缘——李叔同、陆维钊、吴一峰书画沪上精品展”等系列活动,积极展示名人文化,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打响名景文化品牌,城市规划建设充分吸收了亲水文化的理念,着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景点,加强市域公共文化区域规划布局,将东湖景区和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在文化发展空间布局上分别定位为市民文化休闲活动区和商务文化休闲活动区。东湖新区已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并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已建成游艇码头、马会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小普陀观音禅院等高端商务文化休闲项目,并成功举办帆船、马球、赛马等多项国际体育赛事。打响名品文化品牌,经过多年精心培育,打响了以西瓜灯、九彩龙、平湖糟蛋等为代表的一批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了既富本土特色、又具竞争优势的文化“金名片”。

    (四)坚持文化工作民俗化,充分挖掘弘扬本土文化。坚持文化遗产基地化传承与创造性保护并举,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建成文化遗产培育传承基地11处。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加强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文艺节目创作,九彩龙表演和西瓜灯雕刻成功入选2024年上海世博会“浙江周”展演活动。西瓜灯文化节在2024年中国节庆高峰论坛上被列为中国节庆品牌百强,2024年又被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社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坚持“种文化”和“送文化”相结合,各镇(街道)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打造当地特色文化品牌,2024年实现了“种文化”工作“一镇(街道)一品”、“一村(社区)一品”全覆盖。同时,积极倡导“镇镇办节”,8个镇(街道)均形成了一个特色节庆文化品牌,使我市的节庆文化成为一种常态文化,在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中实现文化育民,有力地弘扬了本土特色文化,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坚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以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为龙头,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在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中实现不同群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城区重点开展了“十个文明我参与”活动,在农村重点开展了“十万农家创文明”活动,并以此为主抓手,深入开展“感动平湖人物”评选、“文明家庭”评创、“春泥计划”、“农民文化体育周”和“邻居节”等系列活动,同时借助“平湖论坛”、“市民讲坛”、“茶馆讲堂”、“广场课堂”、基层党校、村镇简报等载体,全面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积极培育企业文化,全市已有408家企业创办了企业报(简报),136家企业有了自己的企业歌曲,544家企业办起了宣传栏、提炼了企业精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平委发〔2024〕27号),把满足新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实行“文化绿卡”制度,免费为新居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每年组织开展“我们是一家人——新居民中秋联欢晚会”、乡风文明走进新居民、新居民才艺展示等活动,丰富新居民的文化生活,帮助他们融入“第二故乡”。

    二、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十一五”以来,我市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在推进文化软实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城乡公共文化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近年来,虽然我市通过加快市图书馆镇(街道)分馆、“五位一体”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基层文化阵地硬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相关配套仍未完全跟上,文体设施还存在总体不足与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农村,村级文化阵地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是部分设施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存在开展活动较少、设施利用率较低等现象。同时,在全市“两新”工程建设推进过程中,随着集聚点大幅减少,大量已建村级文化阵地面临着“建后即搬”。城市社区特别是老小区的文化阵地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市区广大居民的文体娱乐需求。

    (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当前,我市文化产业总体上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市的“短腿”,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我市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状态,2024年至2024年三年中,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4.73亿元、7.96亿元和8.5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2%、2.94%和3%,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文化产业的行业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传统的文化娱乐业、印刷业所占比重较大,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会展业、文化产品制造等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三是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不够健全,社会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的仍然较少,缺少文化大企业、龙头企业。

    (三)文化发展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思想认识上,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客观上存在经济工作和文化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在机制上,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鼓励支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机制还不活、政策还不多,特别是在出台考核评价指标上,仍较偏重于经济增长等硬性指标。在经费投入上,对文化事业的公共财政投入还没有真正到位,缺乏一套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在人才保障上,文化人才相对不足,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引进渠道不够畅通,缺乏众多有广泛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文化领军人物。同时,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奖惩、待遇等各个环节上保障乏力,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三、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区域竞争力,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充分感悟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切实增强加快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文化建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文化本身,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取决于文化的软实力,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融入到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提升文化软实力特别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育、激励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促进民众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和推动经济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十二五”期间我市实现包容性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精神动力。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随着物质生活的殷实富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追求知识追求快乐追求美好的愿望更加强烈。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和社会和谐程度(“两感两度”)的提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理念,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努力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我国的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作为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对于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市目前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正在向10000美元迈进,即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要再上新台阶,必须把握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真正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十二五”期间我市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工作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思路是:以文化工作项目化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全面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激励、人才支撑三大保障,推动平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二五”期末,我市市民整体素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实现省示范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新一轮“五城同创”一批创建目标,建成市文化馆新馆(科普活动中心)、市博物馆新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以工业设计为重点的一批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力争达到6%,确保我市文化建设水平在全国县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不断推进我市科学发展、转型发展。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升文化发展的凝聚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固本强基、凝魂聚气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努力在全市形成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强市的精神支柱。

    1、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强化市、镇(街道)和部门两级中心组的示范学习作用,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平湖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思路、决策和能力。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贯彻落实《中共平湖市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平委﹝2024﹞12号),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来引领学习型城市创建,积极打造“书香平湖”。深入开展面向基层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以“市民讲坛”、基层党校、广播电台(站)为主阵地,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学习教育工程、“茶馆讲堂”(“茶馆党课”)、“广场课堂”、村镇简报等载体,扎实推进理论宣传教育大众化。

    2、深化文明创建。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牢固树立“以文明促和谐、以和谐保稳定、以稳定求发展、以发展解民生”的文明创建理念,广泛开展“树典型、学先进、创业绩”主题活动和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在城市,重点是以省示范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全面推进“五城同创”工作,注重文明创建工作外在形象和内在功能相统一,不断提升公民素质和城市形象。力争2024年创建成为省示范文明城市,同时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农村,继续关注农民、新居民、农村未成年人等三大重点人群,深入推进以“十万农家创文明”、企业文化建设、“春泥计划”、“双百结对、共创文明”活动等重点工作,促进我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

    3、净化社会环境。善待、善用、善管网络等新兴媒体,牢牢把握网上舆论的话语权、主导权。以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为重点,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扎实推进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阵地、精品、绿网、净化、帮护“五大工程”,进一步开展“倡导文明上网、抵制低俗之风”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文化的亲和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能体现文化的民生诉求,体现人民群众在文化成果方面的共建共享。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重点推出一批公共文化的优势项目,完善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1、建成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健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优化15分钟群众文化服务圈。强化市域公共文化区域的规划布局,形成市区以东湖为中心的市民文化休闲活动区,以南市新区为中心的城市文化展示区,以平湖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新居民文化娱乐区、以九龙山旅游度假区为中心的商务文化休闲活动区和以广陈金龙门、曹桥澳多奇为中心的生态观光休闲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建成区的亲水景观廊道建设,彰显江南水乡亲水城市特色。重点建成文化馆新馆(科普活动中心)、博物馆新馆、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书画创作培训中心、平湖围棋棋院、陈巨来篆刻陈列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做好“东湖东进”文章,打造“大东湖”景区,建设市民公园、龙湫公园、新华公园、湿地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休闲场所。同时利用平湖城乡古建筑资源和民间收藏资源,积极引入民间资本,筹建糟蛋馆、平湖名人馆等专业性民间博物馆,完善体育中心建设(健身大厦、游泳馆、网球羽毛球馆、体育场东看台)等。

    2、拓展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阵地设施的管理,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在镇(街道)图书馆分馆、村(社区)图书室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镇、街道图书分馆为纽带,村(社区)图书室和图书流动车为补充的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图书馆分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非经营性的公共上网场所(电子阅览室),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及新居民上网需求,规范网吧管理,进一步净化我市网络文化经营环境。积极探索“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农村数字电影改革发展新路子。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文化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场馆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继续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学校、机关和其他社会团体等)向社会开放。

    3、开展一批群众性文化活动。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本地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统筹安排好各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市级层面,精心办好中国?平湖西瓜灯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着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强化节庆活动在文化传播、助推经济、凝心聚力等方面的突出作用。镇(街道)层面,在实现“一镇(街道)一品”、“一村一品”全覆盖的基础上,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强化“镇镇办节”效应,每个镇(街道)结合当地实际,整合文化活动资源,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打造好一个体现各镇(街道)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进而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

    4、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文艺精品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精华,是城市文化创新和繁荣的高度体现。要加强文艺精品创作规划和实施。按照“实施一批、准备一批、酝酿一批”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工程,制定全市文艺精品创作规划,明确重点,分步实施。根据上级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部署要求,每年举办文艺“金平湖”政府奖评选,推进本市文艺创作,努力创作一批思想内容丰富、艺术质量上乘、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力争1-2件文艺作品分别获得省级以上“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群星奖”等奖项。通过设立“李叔同文艺奖”,不断提高我市文艺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保护一批文化遗产。适时启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妥善处理文物保护、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加强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的挖掘、保护与科学的开发利用,完善莫氏庄园保护规划。以行政中心搬迁为契机,打通南河头与东湖水系,对南河头及周边地区进行“大手笔”保护性开发建设,形成既展示平湖历史文脉,又具有旅游观光、休闲购物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抓紧征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有计划地资助、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编纂出版一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成果。在推进“两新”工程过程中,依托博物馆、民俗风情馆等文化场馆,因地制宜采取各种保护方法,加大对被征迁地域的历史文化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收集、保护。同时,依托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及展示中心,加大对“平湖钹子书”、“平湖派琵琶”、“平湖九彩龙”和围棋“当湖十局”等重点项目的挖掘力度。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文化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深入实施“两个优先”(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一批在全省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文化主导产业,到“十二五”期末,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力争达到6%。

    1、加快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结合“十二五”规划,制定出台《平湖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形成切合平湖产业特色、以工业设计为主要内容的“一园二区多点”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一园”是指依托城市北部正在建设的平湖?中国服装城和规划建设的平湖国际箱包城,构建一个服装箱包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二区”是依托新埭和新仓两个中心镇的产业特色,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区;“多点”是指依托其他镇(街道),包括一些大的企业,发展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点,如永成制衣面向长三角的服装研发中心、伊爱夫纺织面向欧美的动漫游戏装研发中心。

    2、加快发展文化重点产业。按照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分类,依托“一园、二区、多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结合我市文化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十二五”期间,在核心层方面,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影视传媒、节庆文化开发等相关行业;在外围层方面,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品牌创意、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相关行业;在相关层方面,重点发展文化产品制造等相关产业。具体而言,重点发展以下五大行业:

    (1)文化创意业。依托服装、箱包等传统制造业的基础,借助平湖?中国服装城和平湖国际箱包城两大平台,利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平湖院区、平湖科创中心、嘉兴学院平湖校区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人文积淀丰厚的优势,在传统制造业中融入文化创意元素,积极打造具有平湖产业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与沪杭同城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入海内外创意研发企业和机构,包括动漫游戏、品牌创意等企业落户平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大力发展广告业,把握广告与营销传播一体化融合的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既竞争又合作的趋势,促进广告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广告策划、创意、制作的整体水平。

    (2)文化旅游业。以九龙山旅游度假区、金龙门生态休闲园列入世博旅游体验之旅示范点为契机,大力发展富有平湖文化元素的现代旅游业,重点打造以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和东湖景区等为主线的现代休闲游,以莫氏庄园、李叔同纪念馆、陆维钊书画院、吴一峰艺术馆等为主线的历史文化名人游,以金龙门生态休闲园、澳多奇农庄、金稼园农业科技生态园等为主线的生态农业体验游。同时,注重海洋文化资源挖掘,积极发展特色海洋文化旅游项目;注重旅游产品的组合推荐,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历史内涵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注重与西瓜灯文化节等节庆品牌的融合,扩大节庆活动周边辐射影响力,吸引八方来客。

    (3)文体产品制造业。培育扶持文体产品研发机构、设计创意服务机构和体育产品制造企业,大力发展以运动休闲服装、游戏服装、旅行箱包、乐器制造、印刷机械、童车玩具、照相器材、游艇等为代表的文体用品制造业,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形成若干知名品牌的规模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创作生产具有平湖文化特色和一定品牌基础的工艺美术品等文化产品。

    ⑷印刷业。鼓励现有印刷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快实现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实施数字化战略,大力推进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工程,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改造我市印刷产业,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同时依托新华书店,培育形成纸质图书、电子出版物等文化出版物交易平台。

    (5)新媒体传播业。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网络信息、网络教育、网络培训等服务。加快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力争2024年基本完成、2024年全面完成。拓展视频点播和高清电视业务,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报业经营向多元化发展,办好平湖网,开发拓展“掌上平湖”等新媒体业务,发挥报网互动、联动优势。

    3、加快培育文化骨干企业。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十二五”期间,在明确文化产业主导方向的基础上,要加快对文化骨干企业的培育力度,壮大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重点是做好“三个一批”:扶持一批,充分发挥我市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完善民间资本办文化的市场准入机制,降低文化产业投资门槛,大力培育、扶持一批以商业性演出经纪、民间艺术展示、文化创意、广告策划、休闲旅游和健身娱乐等为经营内容的文化体育产业主体,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龙头企业;改造一批,推进一批文化事业单位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平湖市广播电视台、嘉兴日报社平湖分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采取政府贴补、市场化经营的模式,科学管理,有效发挥文化馆新馆剧场、广电剧院的作用;引进一批,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实力雄厚、市场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经营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企业。

    (四)强化文化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文化的支撑力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关系平湖长远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资金投入多、工作任务重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组织,强化措施,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扎实推进。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理念,把提升文化软实力摆上重要位置,自觉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形成各级齐抓共管、上下协调、合力推进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建立市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指导和协调,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时要给予文化发展一定的倾斜,进一步引导各镇(街道)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之中,做到“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不断完善政策激励。要对现有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进行及时梳理,制定和完善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新、加大文化投入的金融、投资、税收、人才、土地政策,不断破解我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人、财、物等方面的制约要素。特别是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24﹞21号)文件精神,适时制定出台相应实施办法,落实中央“关于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规定,确保新建、扩建小区配套建成高质量的公共文化设施。建立公共文化设施长效管理考核机制,着力提高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及时出台公共文化社会投入激励政策,积极探索民办博物馆等民间力量办文化形式,并以此作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有益补充。

    3.着力强化人才支撑。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在人才。要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加强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改善文化人才队伍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紧跟时代步伐、德艺双馨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造就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当代平湖文化名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做到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形成人才培养得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通过设立文化产业人才奖励基金、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等形式,加快优秀文化人才集聚,形成文化人才“洼地效应”,为全面提升平湖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三篇:谋划推进“十二五”全省新型工业化新跨越

    围绕主线突出主题

    认真谋划推进“十二五”全省新型工业化新跨越

    省经信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万 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加快发展和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二五”工业发展相关规划,对于指导推动加快湖北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举办今天这个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汇报的平台。借此机会,我就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突出结构调整这个主题,推进“十二五”全省新型工业化新跨越面临的起点、形势、目标任务,作一些判断、分析和思考。

    “十二五”全省新型工业化的新起点

    “十二五”全省新型工业化,是在承续“十一五”发展基础上的全面展开和深化。对“十一五”工业发展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判断,是做好“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是规划的起点。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的改革、调整和发展,坚定实施“工业兴省”战略,坚持探索和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全省工业发展步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十二五”工业发展,将在“十一五”这种态势和发展成就的新起点上展开。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预计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500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多。“十一五”湖北工业处在一个总量快速提升、速度明显加快的时期。这也是工业化中期的阶段特征。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十一五”前四年,工业实现利润和税金年均分别增长27.57%和29.3%,今年前五个月增幅高于前四年,“十一五”效益增幅明显高于生产增幅。预计“十一五”全省工业和技术改造投入年分别递增27%、23%,均高于“十五”时期的水平。

    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从轻重工业结构看,比重由2024年的27:71预计调整为2024年的31:69。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汽车、钢

    铁、石化、食品、电子信息、纺织六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上工业的六成以上,今年将全部实现过千亿元目标,其中,有3个支柱产业过2024亿元。汽车、钢铁、烟草、化肥等6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增幅均高于全部工业,今年占比预计在28%左右。新兴产业逐步兴起,初具规模,加快发展,光电子、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产值保持30%以上较快增长。

    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到2024年,全省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8家。2024年,全省共完成新产品开发12622个,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00余项。全省已拥有中国名牌51个,中国驰名商标21个。

    工业园区发展迅猛,产业集群逐步壮大。“十一五”以来,全省工业园区不断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增长极。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其中, 销售规模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9个,过100亿元的4个。

    市场主体加快成长,县域经济实力增强。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739家,比“十五”末增加7077家,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末过万家的目标。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145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上工业的50%。其中过100亿元的16家。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工业万元产值能耗进一步下降。

    “十一五”时期,虽然我省工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但面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挑战,面对调结构、转方式的新任务,工业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规模总量还不大,工业化水平不高;二是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条不长,产业分工仍处于价值链低端,过度依靠要素投入,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尚未根本改变;三是市场主体培育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四是资源要素约束和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十二五”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确保2024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是继续加快工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工业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是全面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工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科学制订“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必须全面分析、正确把握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阶段特征。

    从国际上看,“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如何正确引导推动全省工业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抢占先机,努力赢得后危机时代经济竞争的主动权,是“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国内来看,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历史阶段,工业发展的支撑条件没有改变。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总体上趋于协调,区域竞争异常激烈。东部沿海地区在率先发展中加快调整、转型升级;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抢抓国家加快西部开发的政策机遇,谋求又好又快发展;中部各省推进崛起,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工业发展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十二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充分抢抓国家继续实施扩内需的政策措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产业资本双转移加快、武汉获批国家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重大机遇,推动我省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工业自身发展来看,工业发展正面临重大转型,传统的以要素投入、资源消耗为主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工业发展已进入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面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的重大任务。从我省工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和阶段特征出发,加快推进“十二五”工业发展新跨越,既要坚持做大工业总量,增加工业投入,进一步壮大规模,又要不

    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真正把工业发展建立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建立在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建立在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建立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增长的基础上,建立在改善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建立在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工业走内涵式和集约式发展的道路。

    推进“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跨越

    推进“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跨越,需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从我省产业发展需要和区域发展实际出发,根据全省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省经信委全面展开了县域经济、武汉城市圈工业一体化、电子、汽车、冶金、石化、食品、纺织、装备制造、软件、信息化及“两化”融合和无线电管理等十二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被纳入省政府发布的14个重点专项规划。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了发展现状,理清了规划编制工作思路,完成了规划纲要的初稿起草,后续的起草文本、修改完善、专家论证、组织发布工作将按计划推进。

    在做好规划编制,谋划推进“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跨越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要把握“一个目标”,做到“四个体现”,处理“五个关系”,突出“五个总体”,研究“六大举措”。

    一个目标:即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指标,到2024年,总量发展目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过万亿,力争比“十一五”翻一番。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目标: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年递增15%。自主创新目标: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和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取得较大突破,重大技术装备、关键原材料、重要零部件自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1.5%左右;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家。结构调整目标: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食品、纺织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突破30%;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显著提高;轻重工业比重达到33:67。节能降耗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十一五”末降低15%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左右。

    县域经济目标:县域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 60%左右。信息化目标:“两化”融合取得明显进展,经济社会信息化基本普及;三网融合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四个体现:即体现中央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工业兴省”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工业优先发展,进一步发挥工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支撑作用。体现“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突出集约发展、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走节约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智慧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体现湖北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推动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过3000亿元乃至5000亿元的支柱产业。体现经济发展时代特征和前瞻性,突出“两化融合”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培育一批过10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个关系:即正确处理好速度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做强做大与扶小帮小相结合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发挥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作用的关系。

    五个总体:总体思路,以转变为主线,以调整为主题。总体方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总体战略,紧紧围绕全省“两圈一带”重大战略的实施。总体产业体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轮”驱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两型”发展的产业体系。总体产业布局,以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工业园区为载体实现空间聚焦,以产业集群为纽带,实现产业链有机衔接。

    六大举措:一是严格行业准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二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建立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使持续的技术改造贯穿我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推动工业内涵式发展。三是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四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深入推进“成长工程”,扩大规模以上企业总量,改善规模以上企业结构,提升规模以上企业水平。鼓励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资本为

    纽带、以品牌为依托开展兼并重组,加快形成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五是实施各类专项,落实扶持政策。以实施各类发展专项为契机,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创新主体的形成,使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六是扶持新兴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发展光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这次会议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做好“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用科学的规划勾划好我省工业发展新的蓝图,指导湖北工业发展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实现“十二五”全省新型工业化新跨越。

    第四篇: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作者:李 强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24年第04期

    [摘 要]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文章对实施和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研究,并促进了若干解决问题的举措,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政策涵义;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推进新型工业化2024工作总结

    雀塘镇2024年上半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 作 汇 报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县工业经济局的正确指导下,我镇紧紧围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把握“兴工强镇”战略契机,推动工业经济强劲发展,为构建和谐雀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领导高度重视,制定措施到位

    雀塘的希望在工业,为确保“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落到实处,我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人员到位: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周少涛为组长,镇长周晓明、党委委员唐涛为副组长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了3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干部组成工业经济线,专职开展工业经济工作。②保障到位:企业站有专门的办公室,专门制作了牌子上墙,为保障企业站聘用人员做到专职专岗,我镇在县补标准的基础上,每月补助聘用人员1000元做到了企业站人员到岗,待遇到位。再者,在工作经费上,年初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壹拾万元作为保障。③完善制度:年初党委、政府制定了《雀塘镇二0一0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

    二、狠抓经济运行,发展态势较好 1.新办工业企业5家

    鸭婆新型环保砖厂,鸭婆第二石灰厂,雀塘飞黄塑料造粒厂,邵阳市旺湘机械有限公司,黄旗焦化厂

    2.工业企业效益好 全镇工业总产值已完成19202万元,为年计划63%;工业利润845.8万元,为年计划的67%;入库税金为391.55万元,同比增长47%。

    3.规模企业技改工作进展顺利

    新邵县联群煤矿产能扩改现已完成了投资400万元,新邵县昌盛花炮厂新增生产设备,安全设备改造完成投资80万元,技改进展正常。

    4.规模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生产经营正常

    新邵县鸿远废旧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已经完成工业产值4600万元,利润204万元,入库税收92万元;新邵联群煤矿已经完成工业产值1770万元,利润81万元;新邵县鸿祥废旧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已经完成工业产值4167万元,利润184万元,入库税收140万元。

    5.我镇骨干企业:如几十家造粒厂,两家废旧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均已实行网上、网下营销相结合,鸿远废旧金属加工有限公司还通过期货市场来规避风险。

    6.今年我镇已经完成工业固定投资1600万元。

    7.每月定期与安监办对联群煤矿、新邵昌盛花炮厂进行检查。8.联群煤矿有专业技术人员28人,新邵昌盛花炮厂有专业技术人员5人。

    三、小区建设比较好

    小区企业完成产值15400万元,占全镇工作总产值的80%,小区企业入库税金314万元余元。今年以来,我们加大了对园区企业的监管。坚决杜绝园区企业非法加工医疗垃圾的行为。

    四、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镇工业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①工业企业普遍规模不大,规模企业个数太少,支柱产业塑料加工没有一家规模企业。②企业融资渠道少,扩大再生产比较困难。③税收负担较大。④环保问题较严重。解决办法:镇里出面,协调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扩大规模,扶持龙头企业,积极争取金融机构为优质企业提供融资。

    五、促进工业企业发展的情况

    1.及时建立新办企业台账,及时向县工业局报送各种表格,及时督促骨干企业按计划进行生产。联合镇安监办对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检查。

    2.督促新联群煤矿进行扩大技改,现投入400万元,新邵县昌盛花炮厂新增生产设备,安全设备改造完成投资80万元,3.培育规模企业一家,新邵县大花纸制品有限公司。新增规模企业一家,新邵县昌盛花炮厂。

    4.建议各职能部门对企业的检查职能在每月的25—30日进行,对企业进行处罚必须企业站在场。尽量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

    5.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协调周边环境,为龙头砖厂解决工农矛盾和砖厂内部老板分伙中标协议,联群煤矿产权转让及周边工农矛盾问题,为邵阳市正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了指挥部成员。一是白雀公里的修建和硬化工程,二是清水村3组和8组在公司内20亩土地的协调和租用等方面问题。

    2024年4月15日



    推荐阅读:
    平湖市十二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
    中小学开展交通安全学校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企业新进员工十条军规5篇
    2024哈工大交通工程学习心得
    培植市场竞争优势做强特色板块经济(精选五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