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代理合同 书信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六号文库

    渗透法制教育说课稿

    栏目:六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心旷神怡 时间:2024-06-08 03:55:4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渗透法制教育说课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们同仁,大家(下午)好:

    我来自金沙县第二小学,陈俊。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由于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交流的主题是怎样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所以我在说课的过程中,就省略了常规说课的某些步骤,重点讲述我在这一节课中是怎样渗透法制教育的,现在我就开始说课。

    首先我说教材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学会这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平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而且,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认识单位是角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 用。

    4.培养节约用钱的好习惯。

    5.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教育学生知道要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不可能讲解过多过深的法律知识,所渗透的法律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浅显易懂的,所以就没有重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鉴于一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购物,换钱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认识人民币的功能和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看钱、认钱换钱、摆钱等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各个动手,主动探索,建立爱护人民币的法律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个过程中,出示模拟钱币。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人民币的面值种类,给学生讲清楚这些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就是人民币。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

    师: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教育学生: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看来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设计目的:这一设计是让学生了解人民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功能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教育学生保管好自己的零花钱,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养成节约的良好品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包括认识人民币和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没有涉及到法律知识的讲述)

    1、认识人民币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发言。

    师:大家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几分,你们知道吗?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不过分这个单位,现在我们这里已经不用了)。(板书:元角分)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么多面值的人民币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你们真棒,用这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下面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进行分类?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分完后汇报交流。

    甲组: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

    乙组: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硬币分成另一类。

    师用课件展示这种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1、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12种人民币(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再展示以角为单位的6种人民币。

    3、展示以分为单位的3种人民币。

    师: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哪种面值的人民币种类最多,哪种最少?

    设计目的:这一设计,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参与、交流、探索、归纳对我国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进一步学习了分类的方法,巩固复习了最少、最多。通过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2、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1)师生做换钱游戏。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2角币,用1角币的来换老师的2角币需几个? 生上台用2个1角币换。

    老师接着出示5角币,让学生用1角币换。

    师:老师有1枚1元的硬币,你们应该用几个1角币来换。

    同桌摆学具,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归纳:1元=10角(板书)

    (2)师生、生生之间做换钱游戏

    1元能换()张2角?1元能换()张5角?

    5角能换()张1角和()张2角?……。

    设计目的:这一设计是在认识人民币基础上,通过换钱游戏,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单位有元和角,知道他们的关系是十进关系。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鉴于一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年龄的特点,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设计了一个超市购物活动来吸引学生,一方面作为渗透法制教育的契机和切入点,一方面巩固所学内容。

    (1)超市购物

    我们在开展一个“超市购物活动”之前,先分组,每组选出一名售货员。由售货员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然后请同学们拿着钱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在此我有意识的给学生一些被损害的人民币和一些假币(人民币是用于教学的学具)。

    学生自由购物(活动开始)

    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买到了自己喜欢的物品,而拿着假币和被损害了的人民币的同学就没有购到物品,这个时候,我把它作为渗透法制教育的切入点和契机,问学生:你们哪些去超市没有买到自己喜欢的物品,为什么?我就由此而渗透相关的法制教育,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禁止损害人民币和妨碍人民币流通。你们手里的假币和被损害的人民币都妨碍了人民币的流通。在实际生活中,凡是制作、使用假币和损害人民币的这种行为都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由于学生知识特点,就不能过深过多的讲解,这个时候我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刚才活动所涉及到的法律,就(展示图片)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来理解。

    (2)做一做第一题和第二题。

    设计目的:这一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

    (3)学生课后查阅有关爱护人民币的法律资料,进一步加深法律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的高兴吗?谁能说一说你们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设计目的:师生共同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

    我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是时时进行,而应有计划、有契机,注意把握一个度,这样才能既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也能让学生建立相关的法律意识,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我的说课完毕,有说得不正确的地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五)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元、角、分1元=10角

    第二篇:2024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第1篇

    2024年10月21日年我校举行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学习会议。听了两节不同学科的示范课说课并进行了讨论。总的感觉,这次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题明确,突出了学科如何渗透法制教育;二是学习形式注重示范性,两节示范课说课分别从不同学科演示说明了学科如何很好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问题。我认为,作为教师应有如下要求:

    一、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

    每个教师都应树立和强化学科渗透的观念和意识。把学科渗透的观念牢牢地扎根在心里,化为内心信念,再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凡事只要我们用心了,效果肯定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学科渗透问题,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对学校有用、对学生有益的如何做人的问题。

    三、用力实践和探索

    给力就是要不遗余力,不怕吃苦和受累,不怕劳心劳力,只要有利于学生做人的养成,在所不惜。教育必须对生命丰富的、差异的、深刻的内涵作出回应。执着是生命中最美的东西。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们的生命航程中,因教育而赋予了我们许多的亮点和精彩。

    四、创新教育

    毫无疑问,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的意义在于不断适应学校法制教育的新形势、解决学校法制教育的新问题、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每个教师都应该关注并致力于学校法制教育的创新。这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自我反思,需要我们有敢于打破传统、置疑一切的勇气。

    五、教师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独一无

    二、不可复制。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成为他自己,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其次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他们、感染他们、影响他们。简单地说,要教育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人,你首先是一个遵纪守法者。

    总的感觉,这次学习主题明确,突出了学科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形式注重示范性,分别从不同学科演示说明了学科如何很好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问题;突出了参与与互动,讨论很热烈,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很投入。

    通过这次学习,有很多的收获的启发,我相信在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观念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在具体操作上有了更多一些的感受,在今后的工作思路上更加清晰,从而为今后更加搞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2篇

    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在上升,所以,教育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个不容轻视的问题,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经过学习,我受益匪浅,故作出总结如下:

    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教学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而又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科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另外,我还学到了如何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方法,就是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还有渗透法制教育要 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等等;再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要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在具体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是在平时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如:上《伤仲永》就渗透《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条文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同时也是自己的责任。

    二是通过教研组共同备课的方式渗透法制教育,本学期我们七年级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是《斑羚飞渡》,本课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通过学习,让学生们认识到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独一无

    二、不可复制。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成为他自己,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其次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他们、感染他们、影响他们。作为教师,你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和份量,决 [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定你必须特别注意你的言行举止。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细节、一个字,哪怕是无意的,都可能对你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乃至终身的影响。你的价值存在,就可能包融和体现在学生对你的每一声真诚的问候、每一次深情的关注和会心的微笑之中。

    总之,关于教师人格榜样的作用,从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韩愈的以身立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最直截了当地说:要教育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人,你首先是一个遵纪守法者。

    第三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那树》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字词间流露的情感。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教学重难点

    1.了解树的生命历程,通过树的形象、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语言的特点,学习从字里行间分析形象,把握主题的方法。3.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自然遭到破坏的有关素材。

    2.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课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简单的调查,小组交流。教师课前准备

    根据有关材料截取一段有关树木被砍伐、特写的年轮的片段。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当我们看到参天的大树被砍伐,成群的野羊被追杀,大批的鸟儿被迫迁移……我们是否想到生活在自然界里的任何生物都有情感,他们也有痛苦,也有感情,也有生存的权利,但是人们往往在发展自己的文明的时候忽略了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自然成为发展的牺牲品。即使是一颗老树也难逃人类的伤害。你是否听到有隐约的呻吟,是那树……(用情景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在解说的同时播放有关影音片断)文学常识和人物背景介绍:

    1.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山东临沂人。他的创作很广,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很多。

    2.作品:《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王鼎钧自选集》《钟》。整体感知课文:

    1.全体快速浏览,用笔划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以及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的不容易读的长句子和优美的词句。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结组,完成整篇文章的阅读。可以采取你小组内认可的形式。完成下面任务:

    (1)结合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意。字词处理:认读并记忆字型。

    倒塌 佝偻 踝骨 默契 紊乱 虬须 周道如砥 引颈受戮 星临万户

    (2)找出老树生命的几个阶段,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做好记录。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在这部分写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这是粗看时的容貌;它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这是细看时的容貌。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此情此景远离现代文明。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对肆虐的台风屹立不动,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成为生命界蔑视和抗击台风的榜样;有人到树身的洞里插一炷香,祈求平安,获得心理安慰;在炎热的夏天,它撑开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在夜晚,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它还“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扩张着荫庇的面积,滋润着周围更多的泥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之,大树状貌不凡,实为世间珍奇之物,又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田园风光,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大树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为人类造福。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在这一部分里,可以看出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造成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首先写了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写了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作者假定大树有感觉、知觉,有灵魂、性情,所以引发大树的深刻自省。大树一方面明知早晚面临引颈受戮的命运,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迁徙逃亡,只能“效死”于泥土,“绿着生,绿着死”。但即使这样,大树仍默默地作贡献,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豁达、忍辱负重的胸怀。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束):描写现时的大树。此前是对大树的一般性叙述;到了这一部分,文章转为具体描写,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这是全文写作重心所在,大致写了四件事:一是醉汉驾车出事,二是电锯锯倒树身,三是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四是挖树根、平路面。这几件事本身具有隐含的倾向性、思想性。首先,这几件事似是前后相关联,有顺承关系,但是后三件事竟由醉汉驾车生祸这一事而来,显得颇为滑稽、不合情理,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批判态度。其次,电锯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这样的描写真惨不忍睹;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充满悲壮的气氛,从动物王国里也看出恻隐之心。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也是作者的恻隐之心。此情此景,不须特意点明,读者即可明了其中的意蕴。

    4.小组推荐朗读好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1)文中描写的老树的形象有哪些句子?用笔划出来。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树有什么品格,最终遭到了什么样的命运?(3)结合我们课下找到的有关资料,谈谈文中老树的命运和我们找到的资料中自然生物的命运有什么异同? 学生读文,学生讨论回答以上的问题。总结:

    这一课,我们就着老树的一生命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了解到老树不同寻常的一生,在课下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老树有如此的命运呢?在头脑中连成一段话,表达出来。第二课时 前一课回顾

    老树的命运如何?可以结合书上的句子表达你的看法。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全文分析探讨:

    1.老树在三个生命历程中,有不同的形象找出来,比较分析一下。明确:

    第一阶段,“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象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象生铁铸久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浮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浮脉。”“千掌千指托住阳光”。

    第二阶段,“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第三阶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日光月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那么一棵树。” 2.(1)结合课文,大家探讨一下,老树在不同时期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2)它的消失,仅仅是因为酒后驾驶者的死亡吗?如果不是说说你的理由?你可以从那些语句找到依据? 学生讨论,做好发言记录。明确:

    (1)三个不同时期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是,从始至终,老树表现的都是默默的奉献,和对人们的恩泽,同时也有无奈和忍辱负重的情感。在文中,作者把老树当作有感情,有思想的人,面对,人类的破坏无可奈何。作者并借助近似与内心活动的文字表现老树的思想:““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它至死都赋予人们绿的生机。

    (2)老树的消失,甚至被遗忘,并不仅仅是一个酒后驾驶者的死亡所表现的那么简单。它的消失是一个必然,在此之前已经有了预示: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我们看到了一个喧嚣的世界,没有了大树生存的空间,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使得人们开始厌恶大树的存在,其实是对纯自然的东西的一种破坏,和对环境的虐待。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人们已无视它的存在,觉得是一种负担,这种单方面发展而忽视自然不正确的认识,将在未来的文明发展中出现更为严重的矛盾。所有的事例证明,大树的消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只有人们解决了文明发展与自然相调和的问题之后才能更好的使大树物尽其用。

    3.生总结作者借用大树要表达什么样的主旨? 明确:

    总的说来,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第四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概念解说

    一、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含义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黔教法发〔2024〕152号文件)指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依托:依靠;凭借

    (1)没有学科教学,法制教育便失去基础(借船过河,搭顺风车,学科是“船”和“车”)

    (2)法制内容与学科内容有密切联系,否则既无法“依”,又无法“托”(加速度-环境保护、八竿子打不着)

    (3)学科教学为主,法制内容渗透为辅(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固有的:

    (1)教材本身包含有(高中地理:水污染及其成因——水体污染现象-《水污染防治法》)

    (2)可以引申、联系(高中化学:正确使用药物-《药品管理法》;高中音乐《梁祝》-《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

    (3)可以借用、“借题发挥”(抄袭作业-《著作权法》)

    (4)可以创设(高中英语:《cloning(克隆)》-创设“掌握了克隆技术,我们能否随意克隆几个人”的话题)

    教学活动中:

    上课、辅导、作业、实验、实际操作、考试„„(信息技术课-电子论坛-《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考试-将法制内容与考试内容结合,作为素材、作为背景材料或者直接作为考试内容等等。命题的巧妙性)

    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

    (1)具有一定目的(增加法制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激发法制情感、培养法 制行为。法制教育≠法律教育。不盲目)

    (2)具有计划性(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综合提升;730个渗透点、渗透内容、方法、目标、要求等等。不盲目、一个学科看起来是不零碎、整体是统一的、系统的)

    (3)有构思、有设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讲究技巧方法、因“材”、“课”施教。

    (4)有原则(尊重教学、科学导入,份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

    (5)学生、教材、教学形式(环节)、社会、法制综合考虑

    (6)不伤害学科、不增加负担。

    渗透:

    某种事物逐渐进入另外一种事物,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有“机”可乘,才能渗透

    (2)有机结合: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有主次、主客之分

    (4)有分量、程度上的控制

    (5)有过程、方法上的策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不露痕迹,不急不躁、不要求一蹴而就,明确提出追求趣味性、感染力、吸引力,强调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

    (6)实现事物品质、性状的改变或因此而引起其他事物的改变(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法制素养。从质、量两个方面改变)

    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1)法制知识>法律知识

    (2)知识是基础(正确理解“知识”的含义:①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②学术、文化或学问。不要和素质教育对立)

    (3)法制理念(意识、思想、观念。意识、思想、观念不一定正确,但是如果讲“理念”,一般是指正确的观念。胡锦涛: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4)情感(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此处泛指心理、态度、在个人情绪上的反映。嫉恶如仇、打酱油、敬畏感、恐惧感、马加爵)

    (5)法制实践(行为、行为能力、控制力、药家鑫)

    (6)法制知识、法制观念、法制情感、法制行为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制情感教育也是法制教育。

    二、关于法制教育中几个必须理清的问题

    (一)法制教育是否仅仅是违法犯罪预防教育?

    法制教育包含预防性教育,但是不仅仅是预防性教育:

    1.预防是有发生的可能性才防。按此理解,马加爵、药家鑫都可以不防。“学生不违法犯罪就行”、没有违法犯罪苗头就可以不管,实际工作中危害很大。

    2.预防性教育只讲“守法”,强调“守”,既是被动的,也不完整。完整的法制教育既讲“守”,也强调“用”和“护”、“学”。

    3.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既体现在法律法规中,更应该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中,一个没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公民,不是一个思想健全、素养良好的公民;一个没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公民,如果将来参与到立法、司法、执法活动中,后果可想而知;没有全体公民法制素养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将成为空谈。法制素养是个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法制教育的素质教育是残缺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国人的规则意识、法制意识整体上不敢恭维)

    5.《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科任教师到底应不应该承担法制教育责任?

    1.法律规定:《教育法》第六条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第三十二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法》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2.胡锦涛讲话: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3.《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4.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教学教育性原则的体现。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三)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和德育其它方面到底是什么关系?

    1.理论层面:不是有我无他、我进他出、相互对立的关系。不是要厚“法制”而薄其它。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关系。

    2.实际操作层面:①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理想、道德、纪律、国防、民族团结教育联系在一起(见《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若干渗透点);②心理教育、美育等联系在一起(见《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若干渗透点);③有机适度、自然巧妙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但不会影响学科教学,有时反而能够促进学科教学,或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或密切教学内容与社会时间的联系,或提高学生应用学科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或增强学生的过程体验和过程体验。

    3.德育与智育“两张皮”的问题必须解决。

    4.改变考试制度、彻底放弃“应试教育”,人们的担心才会消除,注意力才会转移,观念才会真正转变,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能“形成气候”。

    (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按照《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提出的内容、数量、目标要求渗透,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分述如下:

    1.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分量、难度上有严格界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在35个学科中共设计了730个渗透点。12年大致有480个教学周、14000个课时,平均每周只有1.52个渗透点,也就是平均每19节课,法制内容才会在教学中出现一次,频率不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安排渗透的法制内容,都是普通的法制常识和比较容易理解的法律法规,不会超过学生的认知能力,既有对象上的针对性,又属于普法范畴。

    2.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结合《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科学融入、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潜移默化效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并且在《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中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五)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伤害学科本身?

    不会。这得从渗透原则说起。

    第一,“尊重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教学中不能因为法制内容的渗透,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教学程序、教学结构,打乱学科教学秩序,更不能冲淡教学主题,喧宾夺主。

    第二,“分量适中、目标恰当”的意思是既有渗透,又在量、度、时间上有严格的界定,不能把教学课上成法制课。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但不会伤害学科本身,有时还能促进学科教学,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或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或促进学科知识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试举一例: 九年级语文《威尼斯商人》一课,如果仅从教学的一般层面理解,学生可能只停留在鄙视夏洛克的自以为是、佩服鲍西娅的机灵智慧这个层次上,但是从公平正义原则(此处涉及民法、合同法)去分析夏洛克的所作所为,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到夏洛克的阴险和不法,更深刻地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如果事情发生在今天,安东尼奥和鲍西娅根本没有必要那么绞尽脑汁去“解套”,因为事前的合约本身就是不合法的,是无效合同(《威尼斯商人》实际上涉及到比较复杂的法律问题,教学上一般只宜讨论到此。有兴趣的教师可以查阅网上相关资料)。

    不要陷入思维怪圈:有我无他、强调甲等于放弃乙、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抢”时间、“抢”资源。

    防止教学中不科学安排时间,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甚至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1.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法制教育是教师的法定责任,是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具体要求,是教学教育性原则的具体贯彻,它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了更具体的依托。

    2.教师要增强紧迫感。学生违法犯罪及受害案件不断发生,一些家长、教育工作者用“提心吊胆”、“心惊肉跳”来形容自己的担心和恐慌;一些学生人生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扭曲,大家忧心忡忡。必须增强紧迫感,各方面、各途径配合,主动出击,加强学生法制教育。贵州3400余万人口,学校师生差不多占四分之一,涉及千家万户,这部分人的法制素养提不高,给百姓生活、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将带来什么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3.教师要形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要增强责任心,增强主动性,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变成自觉的教学行动和自然的教学习惯。

    4.要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要多学习法制知识,解决好“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要为人师表,做遵纪守法的楷模,不但用知识,更要用行动感化学生。

    5.要精心备教。要舍得花时间、精力,精心准备拟渗透的法制内容,认真研究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时间利用率,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有效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学科素养和法制素养的双提升。

    6.要主动探索创新。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一项新要求、新任务,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教师要在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30年的经验有两条)

    四、如何参与全省的交流互动?

    (一)关于贴吧

    1.如何在百度上注册?

    (1)符合身份、工作性质的用户名

    (2)恰当设置密码

    2.如何进入贴吧?

    3.如何申请贴吧会员资格?

    (1)申请办法

    (2)为什么要申请?

    4.如何在贴吧里提问?

    5.如何发帖、回帖?

    (1)发帖、回帖方法

    (2)政治性问题的处理技巧

    (3)遵守互联网有关规定,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

    (4)如何做链接

    (5)礼仪

    (6)及时性、责任心

    6.如何创建一个贴吧?

    7.如何进行贴吧设置?

    (二)关于工作空间

    1.如何设置自己的个人空间(工作空间)?

    (1)如何更改空间名称?(设置/空间资料/空间设置)

    (2)如何上传头像?(头像处)

    (3)如何发表文章?(写新文章)

    (4)如果发表照片?(相册/上传新照片)

    (5)如何发表视频、PPT等等资料? 2.如果进入别人的工作空间?

    3.及时性、责任心

    (三)关于电子邮件

    1.养成经常查看电子邮箱的习惯;

    2.有条件,和手机关联;

    3.及时性、责任心;

    4.保持电子邮箱的稳定性;

    5.喜欢用QQ的最好用QQ邮箱,提倡注册163.com邮箱

    6.建立分组通讯录

    (四)关于手机飞信

    1.好处:快捷、方便

    2.需要申请,只能是中国移动手机,能够发送的内容短小

    3.要建立群组才方便

    4.好处是节省费用

    5.适宜上网吧方便的地区

    (五)关于QQ 1.好处:实时、快捷、方便,可以传大型文件

    2.群组建立要求高、人数有限制

    3.适宜在小范围使用

    (六)注意事项:

    1.省级培训组有36个贴吧,各个地州市、县市区有关建立一个贴吧

    2.以后能够在贴吧、工作空间发布的内容尽量在贴吧、工作空间发布,要随时上网了解

    3.不适宜在贴吧、工作空间发布的内容才发在电子邮箱里。

    4.每天都必须上网看帖、看空间、回答提问、看电子邮箱,这是工作要求(普遍性的问题一次性回答)

    第五篇: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

    摘要: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材料,抓住适合的契机,通过生活实际,案例分析,充分利用实验过程等渗透法制教育,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化学

    教学

    渗透

    法治

    教育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加上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所以要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党的十七大中也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因此普法势在必行。而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如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因势利导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呢?

    一 结合教学材料,抓住适合的契机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环保污染,燃料的利用,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食品安全,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等知识,也就是说化学学科中本身就隐藏了一系列的法律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材料、把化学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化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化学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有意识、有计划、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如,在燃烧与灭火——三易燃易爆的安全知识:结合教学材料,常识性介绍易燃易爆物品方面的安全知识级安全图标,展示事故图片,并演示面粉爆炸的实验,顺势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介绍相进行拓展研究,作为公民,可以随便储存或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吗?有何危险和安全隐患?进而顺理成章的提出国家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定的安全管理条例。让学生了解违法违规生产,实用易燃易爆物品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

    二注重联系实际,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

    化学教学中涉及易燃、易爆、腐蚀性、毒性等物质很多;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污水处理方法、光化学污染、臭氧层破坏、重金属污染等污染事件原理分析与对策;涉及到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国家法规要求,一次性快餐盒、方便袋的卫生标准,新装修房屋中常会有的超标物质———甲醛,工业酒精为何不能勾兑白酒等。这些教学内容无不与生活、生产中的法制紧密相连。2024年2月27日,贵阳市一辆237路公交车在云岩区金阳南路发生燃烧。事故已造成6人死亡、35人受伤, ,经公安机关侦破,,犯罪嫌疑人在贵阳市237路公交车上将一汽油桶

    点燃,酿成此次悲剧。在爱护水资源中,学生知道人没必须要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因利诱导学生介绍周围的河流的近况,再向学生介绍二十多年前身边这条河流的情况,过比较就会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教师进一步举一些关于水污染的相关事件”,如日本的水俣病和痛痛病”、“赤潮”和“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泄漏事件”等,此时再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社会责任感,还能增强学科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三,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体验中树立法治理念

    在化学实验中,为了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如浓硫酸的腐蚀性,把浓硫酸滴在之上,火柴头放入浓硫酸中等现象,害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若浓硫酸实用不当,会给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带来伤害;在氢气的爆炸性实验中,学生亲自目睹了混有空气的氢气的爆炸情况。由于有亲身体验,对加油站、矿井“严禁烟火”,认同感会更强,行为也会更加自觉。另外,学生做过了酸碱的试验后,会更加的了解酸碱的腐蚀性,会更深刻认识到废弃液不能随便倒入下水道中 应根据具体情况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经处理后再排放等。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时机的渗透法律教育,不能把化学课变为法律课,也不能忽视法律教育的存在,只关注学科知识,必须坚持法制内容与学科知识,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注意渗透的趣味性和感染力,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体验,才更好的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化学教中。

    参考文献:(1)《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2024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九年级化学》上下册,2024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阅读:
    渗透法制教育说课稿
    纪律检查细则
    注意人才管理发挥人才效益
    高中美术说课稿
    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服务全市发展大局-日报专版-1-19范文大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