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建筑工程合同 委托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六号文库

    灰领人才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的研究1

    栏目:六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霞与孤鹜齐 时间:2024-06-13 06:55:0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灰领人才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的研究1

    灰领人才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的研究

    一、依据

    1、课题研究产生的背景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所谓“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明确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实施人才生根战略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人才,人才就是决定性因素。

    2024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昆山全面落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的关键一年。对昆山来说,“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在新的起点上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发挥灰领人才的作用,这是本课题研究产生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说:“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2024年6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天津市调研人才工作时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之路;人才强国是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各地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省、人才强市、人才强县之路,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优势作为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大力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

    重视人才工作是历届昆山市委、市政府的光荣传统。昆山是各类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天堂,人才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昆山 要在新起点上开启人才国际化新局面,构筑发展新优势。昆山经济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势头,与人才的支撑密不可分。

    在人才资源中,灰领人才处于特殊地位,具有特殊作用,他们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短缺的重要力量。昆山肩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灰领”人才作为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已成为近期人才流向和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志物。

    3、国内外研究现状

    灰领(Gray collar worker)灰领一词起源于美国,作为一种全新的职业概念的提出,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择业观念的思考,更是带动了全社会对“灰领”职业的探讨。“灰领”人才的内涵是动手与动脑能力的结合,他们是“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技能人才”。灰领指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人才。简单来讲,就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根据工作的行业和工作性质,“灰领”可以理解为是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他们不仅是某些关键生产环节中的操作者,还是整个生

    1产环节的组织者;同时他们还具备很强的技术革新开发攻关、项目改进的能力。德国是“灰领”培养比较成功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注重职业教育, 其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 灰领” 人才的主力。目前, 德国约有2/3的工程师、约1/2的企业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毕业于高等专业学院。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成为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应用型工程师,为了使学生将来在社会中有较强的竞争力,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一方面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业性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于评价的能力。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李景元是“中国灰领”概念提出第一人,他于1994年提出的中国灰领阶层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是对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事业作业现场多重专业岗位高技能运作与管理人员职责科学归纳和总结,这一界定使与白领、蓝领相对的灰领阶层具有技术与经济学科的特征,揭示了现场专业技能人员的运作规律,开拓了企业管理学科新的方向和研究领域,填补了我国这一方面的空白。李景元教授首次提出的中国灰领及其定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对中国灰领内涵表述实现了“动手与动脑、管理与操作、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体现我国企事业作业现场基础层次的主体管理、群体管理、民主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等相关内容。

    昆山经济的发展,经过“农转工”、“内转外”、“低转高”的三次大的飞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都更新换代,从“昆山加工”向“昆山制造”、再向“昆山创造”转变,昆山经济的每次飞跃和转变都与人才紧密相关,如何有效利用灰领人才促进昆山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问题,这是本课题所要着重研究和探讨的。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

    1、加强对灰领人才的认识。灰领这个概念在我国才出现十几年,很多人还不知道有这个名字,更谈不上认识,所以有必要宣传、引导,让大家都来认识灰领的作用。

    2、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情况分析。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通过对有关政府部门、外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等调查研究,寻找企业转型升级的出路。

    3、灰领人才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中作用情况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讲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通过创新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结果。决定产品市场需求和供给成本的力量是产业升级的动力,企业是产业升级的主体和实施者。灰领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作用不可或缺,利用知识型技能型人力资源的新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4、引进和培养灰领人才情况分析。要创造一种能够吸引各类人才的创业机会、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形成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做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制度环境,充分利用我市知识型技能型人力资源的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1.调查法:课题组成员将深入有关企事业单位、走进社区,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积累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了解人们对灰领的认识以及灰领在企事业单位中的作用;

    2.文献法:课题组成员将通过学习有关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邀请和组织有关专家讨论,通过对昆山产业转型升级,从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中,形成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灰领人才关系的科学认识;

    3.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才能发现进步,我们将采用比较对不同时期、不同产业的灰领人才和产业转型升级关系的比较,进行跟踪和比较,确保研究时效性、真实性;

    4.访谈法:通过课题组成员和受访灰领、有关人士的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灰领人才的心理和行为,一边访谈,一边了解灰领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想法以及企事业单位对灰领人才的需求情况,确保所得到的资料的研究价值。

    四、计划进度和考核指标1、2024年3月到4月,课题审报、立项阶段,课题组初步筹建,组员开展理论学习,完成“设计任务书”,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2、2024年5月到11月,课题组将开展一系列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将有关资料汇总,完成“灰领人才情况调查表”和“企事业单位灰领人才使用情况调查表”等有关调查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

    3、2024年12月,课题研究进入后期整理、分析、提炼阶段,完成具有较高质量的有关论文和调研课题报告,侧重将理论和资料研究转化为理论结果。

    第二篇: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江苏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实现更大突破;下更大力气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沿海开发开放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条件,统筹推进苏北振兴、苏南提升和苏中崛起,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是江苏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第三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现在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阶段,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向创新型经济升级,着力建设“三个高地”:就是建设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加快实现“三个提升”:就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一目标,发展理念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路径要进一步转轨,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转型。

    首先要关注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一是新能源产业。围绕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和智能电网三大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新材料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化进程。

    三是新医药产业。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积极开展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领先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医药产业群。

    四是环保产业。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发展环保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加强环保基地建设,促进环保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五是软件和服务外包。积极开拓市场,加快软件园和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从一般外包向品牌外包转变,着力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六是新传感网产业。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建立产业基地。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其次,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科技服务“四大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更多的“江苏制造”变为“江苏创造”。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创新载体。最后,要突出抓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在大规模培训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同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实行优先投入,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特别要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另外,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基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差异,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既是江苏的重要特点,也为我们转型升级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处理好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的关系,发展新兴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立足当前保增长与着眼长远促转型的关系,企业主动、市场驱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第三篇:我市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

    近几年来,*市围绕“打造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经济转型的工作设想,并且通过制订规划,推进转型来加快经济发展。作为2024年三大规划(“十一五”规划、经济转型规划和激活民资规划)之一的经济转型规划将勾画出*市未来的经济发展蓝图。

    一、*市经济发展情况

    *市是河南省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扩权县(市)。全市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303个村委会、27个居委会,人口75.5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

    改革开放以来,*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综合开发,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以煤炭、耐材、造纸、建材四大传统产业为支柱,化工、服装、食品、医药、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多业并举的工业体系,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和一次创业,顺利实现了由农业县(市)向工业县(市)的跨越。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120.9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4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3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4.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64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953元。全市经济进入了加快转型、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总结*市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大。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三个指标,在河南省县(市)中分别排第五、第三和第二位,综合经济实力两年来均居全省第二位,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2024年在全国县(市)中居169位。

    二是集群产业经济优势明显。全市主要工业企业超过1300家,四大支柱产业近1000家。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近80%,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近70%。并且出现了超化耐材、大隗造纸、曲梁服装、白寨建材等一些专业乡镇和特色经济群区。耐材产业在全国居优势地位,2024年耐材产量159万吨,占河南省耐材产量507万吨的31%,占全国耐材总产量1800万吨的9%;煤炭产业2024年产量957.8万吨,占郑州市煤炭总产量2500万吨的38%;服装产业年加工西裤200多万条,占郑州市西裤批发市场的86%。

    三是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强劲。通过推进产业整合、加快产品科技提升,四大支柱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生产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小煤矿年生产能力均在6万吨以上;造纸行业联合治污得到新的推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5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10余家;耐材行业生产工艺和产品档次不断提高,隧道窑生产线达50多条。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医药、服装、食品、机械制造、化工等产业发展较快,出现了一批如豫密药业、泛美制衣、国华食品等龙头企业。三年来,规模工业增加值高于生产总值10个左右百分点增长,规模工业企业在发展中迅速崛起,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317家,销售收入超2亿元的工业企业3个,超1亿元的9个,超5000万元的58个。

    四是原始积累雄厚。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近几年增长速度惊人。2024年为69亿元,2024年达到84.7亿元,今年八月底已增至99.4亿元。

    五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接近90%,从业人员近20万,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六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曲梁科技产业园等园区经济带动,2024年至2024年两年,全市有效利用外资1566万美元,利用国债及专项资金1.42亿元。目前,*市的独资、合资企业23家,具有出口所有权的企业达26家。2024年外贸出口增长形势良好,元至七月份,直接出口609万美元,同比增长了59.8%。*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初步显现。

    二、*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近几年经济发展情况看,*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稳定增长。虽然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对*市未来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受国家政策影响支柱产业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目前,*市四大支柱产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家产业发展、环保治理、安全生产等政策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煤炭和造纸产业企业数量大幅萎缩,耐材和建材产业企业数量也将走向萎缩。

    煤炭行业。全市煤炭企业数量最多时期有552家,近些年在五次大规模的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中,*市关闭了许多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加之部分煤矿因资源枯竭相继闭坑,到2024年全市煤炭企业仅剩213家。2024年,根据河南省进行资源整合

    第四篇:浅谈人才战略在二次转型中的作用

    浅谈人才战略在二次转型中的作用

    有句话说得好,企业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人的问题,把人改造好了,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农信社之所以要进行“二次转型”,就是因为在多年的改革发展中积累了各种内外部问题,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要破解这些问题,也必须从自身的人力资源部门入手。

    原广东省联社罗继东理事长在全省农合机构2024年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实施二次转型要以人力资本为基础支撑。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二次转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我省农合机构是否具有充足、有用的人力资源。”充分说明了人才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关键在于人,谁重视人的因素,谁尊重人的价值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谁就抓住了根本。没有人才作支撑,企业战略转型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信社要推进二次转型,缩小与先进商业银行的差距,也要从人才战略抓起。可以说,只要解决好人才管理机制上的问题,统一思想、凝聚智慧、形成合力,二次转型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

    当前很多农信社仍实行“按级论、大锅饭”的绩效与薪酬管理制度,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对改革发展极为不利。要留住人才,推动农信社二次转型,就迫切需要加强人才管理机制建设,健全、完善、优

    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一是要重视人力资源部门建设,发挥人力资源部的伯乐作用,打破近亲繁殖的现象,为农信社引进优秀的人力资源人才;二是要根据业务发展规划和员工利益,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以及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职务序列和员工级别管理办法,让人才有发展利好;三是要做好外来人才的安置计划,为其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关心其感情生活,让新进来的大学生既来之,则安之,甘心为农信社作奉献;四是要注重人才的差异化培养,通过培训等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发掘员工潜力,发现员工特长,区别对待操作型人才和销售型人才;五是要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的理念,为各类型人才提供展示拳脚的舞台,把现有人才用好,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六是要坚持人才需求导向性原则,根据专业人才缺口情况,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与农信社业务发展规划的链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七是要坚持能人导向,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在用人上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激励干部员工干事创业;八是要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改变一劳永逸的人才任用制度,用好人才储备库;九是要坚持贡献导向,以对企业的“贡献度”为考量,优化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扫除不干事吃白

    饭等不公平现象。

    当然,农信社发展人才战略,也不能搞一刀切。在当前农信社的队伍中,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思维方式等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未能根本转变,对新知识、新业务掌握较慢。搞一刀切不仅会伤害到员工,影响到业务,还会增加农信社改革发展的不稳定性。但也不能一味的换血,不计成本地大量输入新员工进行换血,只会大大增加人力成本,不仅人均效益很难提高,人才也留不住。二次转型是全体信合人共同参与的农信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农信社在推进二次转型的时候,要把广大干部员工的利益当作改革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毫无疑问,改革会触及各个方面的利益,改革也是利益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走极端,只能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阶段实施,平稳过渡。让老员工乐意继续发光发热,让新员工乐于立足农信事业,才是我们农信社人才战略的目标,才能推动农信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才是现代企业的黄金资源,是现代银行未来竞争制胜的关键。农信社推进二次转型,出主意得靠人才,用干部得找人才,干事情得要人才。只要我们把人改造好了,具备充足、有用的人力资源,就能化解各种内外部矛盾和压力,顺利实施二次转型,并在现代银行的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五篇:经济转型升级及招商引资

    昆山经济转型升级及招商引资

    区工商质监局

    刘锋

    内容摘要:昆山在打造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紧紧咬住四个坚持和使用一套组合拳,第一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互动并进;第二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第三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第四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

    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苏州市下辖县级市,荣获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两个第一、昆山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实现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七连冠”等等殊荣。

    2024年10月22日至25日区委党校安排2024年秋季主体班赴昆山学习调研,时间紧任务重,现就昆山经济升级转型及招商引资做一下粗略的归纳。

    昆山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

    昆山在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牢牢树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在突破全生产底线、环境保护红线的情况下的硬发展没道理,多还旧账,不欠新帐,实现了由加快速度发展到加快转型的转变。”2024年1月,昆山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昆山在打造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紧紧咬住四个坚持和使用一套组合拳。

    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互动并进;第二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第三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第四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

    一套组合拳:

    (一)、注重四大抓手:一主抓高端产业培育;二主抓创新要素集聚;三主抓企业创新发展;四主抓传统制造业升级。

    (二)、做好三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新兴产业“插柳成荫”。

    也就是说要加快高端人才高科技企业的引进,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推动创新驱动,牢牢树立投资是第一大动力,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项目建设是第一抓手,有效益的项目速度不能慢,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不能让,有竞争力的投入不能停。要加快开工一批项目,抓紧实施一批项目,如期建成一批项目。要强化项目建设责任制,做到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狠抓项目进度,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达到“插柳成荫”的效果(没有产业支撑的增长,是不可能持久的)。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组合拳中间的重要议程,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昆山在2024年到2024年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昆山制造”向“昆山智造”转变。昆山现在新兴产业投资重点行业和重点的领域一个是高端装备制造,一个是新型平板显示,一个是新材料,还有生物医药“小核酸”全国最大基地就在昆山。这些产业落户昆山后为昆山的经济提速和转型升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篇文章,原有企业“老树开花”。

    转型升级并非要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创新的办法来提质增效,实现产业的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培养专、精、特、新产品,来加快化解产能过剩,来淘汰低端的设备工艺。“老树开花”既是企业的共同要求,更是保持持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转型升级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把转型的重心落在传统优势产业上,要鼓励现有的企业就地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内涵发展能力,推进产品产业的结构高端化,企业不在低端抢饭吃,而在高端有作为,老产业要有新的绝活,收到“老树开花”的成果。

    第三篇文章,落后产能“腾笼换鸟”。

    加快淘汰(关停并转)落后产能,盘活土地存量,拓展发展空间,斩金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依靠优势企业带动落后企业走出困境,获得新生,尽可能变包袱为财富,从而降低处置僵尸企业的社会成本。僵尸企业已稀释银行贷款和政府资源,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土地等宝贵财富及发展资源,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政府与其补贴僵尸企业,不如对参与这个重组兼并的优势企业进行补贴,政府腾出宝贵的土地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以实现“腾笼换鸟”的目的。

    昆山围绕推进转型升级,狠抓项目落实;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两手抓;实现经济发展既有量的提高又有质的提升;做到减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通过写好三篇文章,构建科技含量高,项目产出高,税收贡献高,产业带动能力强,三高一强的产业新体系。

    为了打好这套组合拳,昆山做到“政府推动,部门互动,企业主动、政策推动,上下联动”。

    通过三个支持:通过支持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服务链的完善,来打造创新发展新的环境;通过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来实现转型升级的新跨越;通过支持兼并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来实现经济更具有质量更优结构更有效率的持续性发展。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对于昆山来说是稀缺资源,土地资源紧缺是制约招商引资经济发展一大瓶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这是昆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出路。其用地总规则是:用好总量、用活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防止“征了不用、多征少用、征作它用”。具体:

    一、企业投资要有强度,外资企业每亩八十万美元以上,内资企业500万人民币以上,投资在一千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在昆山拿不到土地,只有去租厂房。

    二、配套土地有限度,不允许拿了土地后迟迟不投入,改变土地性质。

    三、厂房建设的高度,随着现代化的提升,没有航车了都是office,都是电脑机器控制的,所以厂房(除加工厂房)的高度一般情况下是有限制的。

    四、土地开发要有精度,城市扩展要有规划和精度,不能多年后出现无序状态。

    五、村庄整理(城中村改造或项目动迁)要有深度,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要做好,配套还建要做好,动迁就快,投资项目落地就快。

    六、盘活存量要有力度。

    七、市场化操作要有透明度。

    在国务院2024年5月10日印发《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之前,昆山早在2024年就实施了“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自创品牌”的三自创新战略,实施了六个一批专项计划:办成一批核心技术项目,扶持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培育一批自主品牌,做大做强一批品牌企业,孵化了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最后申报了一批自主专利技术,确保自主创新取得实质性效果。

    为了不让创新成为空中楼阁,昆山把握了五大要素:一、人才是基础;二、企业是主体(政府不是主体);三、政府是推手(政府给政策);四、园区是载体;五市场是导向(没有市场哪来钱)。

    一、人才是基础。

    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必须牢牢抓住人才这个根本,谁拥有创新的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作用,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发展之基。

    昆山在2024年就开始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大幅度增加人才投入,大力度推进人才国际化,大范围用好用活人才,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地。事业因人才而新,人才因事业而聚,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昆山将自己打造成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昆山对人才引进和产业升级,制定了一个政策总纲和23个配套细则,形成一套人才政策体系。

    在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单个人才最高可获1000万元奖金,团队最高可获5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对引进的院士和国家最高科技奖项获得者,给予最高一亿元的支持。

    另外推出高质量发展3015财政扶持的政策体系,30就是市和区镇两级财政每年投入超过30个亿,重点用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15就是建立15亿规模的专项资金池,重点奖励顶级科创企业。

    在资金服务实体方面,昆山设立一个是5亿规模的综合风险资金,另一个是总规模6亿的市场化的创新投资基金,扩大国有担保公司资金池的规模到10亿来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

    为了强化人才支撑,激发创新活力,昆山从2024年开始实施了人才和工匠经济政策,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社会氛围,累计评定享受政府人才津贴人员到目前为止是6513人,发放人才津贴总额是1.73亿人民币,涉及到1050家重点企业。

    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政府制定措施是:评选一次可享受政府津贴连续三年。政府津贴分三个档次,原来是每人每月一千、两千、三千三个档次,到2024年这个档次升为每月一千五、三千、五千三个档次。

    昆山对接国家公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体制改革意见》、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自身制度改革意见》,开展了昆山工匠评选,分三个档次,一昆山工匠、二高科技重点人才、三高科技优秀人才,让人才和工匠价值获得充分认可,使更多的人有志于成为好工匠和创新人才。

    昆山每年开展各类的竞技大赛,搭建技工成长平台,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爱护技能人才、培育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厚植工匠文化,使工匠人才有舞台、有支撑、有激励、有荣誉感、有自豪感、有获得感,从而激发技术工人创造性的精神动力。

    昆山看到了高技能人才对实体经济的特殊重要性,“实体经济需要博士,然而更需要技师”,昆山让有特殊技能的工人的薪酬水平高于公务员和大学教授的薪酬水平。

    所以2024年12月29号,光明日报又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通讯——“江苏昆山:这个转型发展的人才密码”文章不仅全面展示了昆山人才工作的突出成绩,而且深刻阐述了引进一个领军人才,集聚一个高端团队,新办一个优质企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这样的连锁效应是创新型经济发展一种新模式。

    现在昆山的人才贡献率为56%,超过江苏全省水平十四个百分点,人才结构日益在优化,人才效益日益在凸显。

    昆山有2024多名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这是昆山在全球召过来的),不是留学归国人员我们都要,符合我们产业对接的我们才要,对接不上我们不要,要了也没用,浪费人才。昆山在世界上有五个留学人员的工作站:美国的纽约、波士顿、日本的东京、德国的杜塞多夫、新加坡,也是全球五个人才工作招聘站,互相对接,这2024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昆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8个,国家重点科技、重大科技专项32项,占全国地级市首位;获得中国专利奖金项一项,优秀奖四项,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17名,两院院士18名,院士工作站有8家,拥有国家重点新产品33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省著名商标75个,省品牌产品113个。

    2024年昆山人发明专利是57项,为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昆山在2024年就荣获了中国县级市聚集创新竞争力城市,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是依托,“产、学、研”合作是纽带,三者合一,必须要完善。企业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来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

    昆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是1064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69家,各类企业与全国一百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464个“产学研”联合体,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700多项,院企合作、校企合作在技术转让、成果推广、产业基地等方面实施了数百个合作项目。拥有院士工作站8个,博士后工作站62人,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为96.7%,成为企业转化成果和实现利润的核心动力。

    到去年年底昆山上市企业突破一百家,全市还储备了近百家上市挂牌的后备企业,形成证券市场的昆山板块,募集资金130.43亿人民币。

    实体产业是经济的心脏,金融资本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离开了金融实体经济只能自我循环,有了市场、金融平台的结合,实体经济就能几倍几十倍的放大实力,效益就能成几何级数的增长。企业要把精力放在创新上,高等院校要把研究院建在产业链上,政府要把创新要素集聚在企业上,创新出成果了。

    三、政府是创新推手。

    为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昆山强化四个对接,(一)科技要同经济对接;(二)创新成果要同产业对接;(三)创新项目要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四)研发人员的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

    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落实自主创新配套政策,昆山这四年全市县研发投入占每年GDP的三点3.5%,超过100亿,设立人才和科技专项资金不低于地方财政的6.2%,超过80亿。这些拿出去的奖励纳入财政预算,人代会审核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因为主要领导更替而改变。政府要实施扶优扶强领引工程,引导企业由加工制造、设计制造向自主品牌制造发展。

    四、园区是创新载体。

    昆山一共有四大类21个园区作为创新的有力载体,第一类,四个国家级的四类开发区;第二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三类,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由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园区升级过来的);第四类,国家级服务外包商务区。14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八个特色产业基地(模具、可再生能源、机器人、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电路板、传感器、精密机械),五个国字号产业园(国家留学人员产业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创业服务中心、清华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院)。

    集产、学、研、技术合作转移为一体,这样的技术支撑体系,来助企业创新,这就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特色服务,还能为创新发展献言献策,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另外,昆山还有两个国际合作基地,一个是中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里面现在有136家企业,德国企业为主,也有欧美企业;另一个是西班牙产业基地。

    昆山还有深化两岸合作基地(试验区),这是获得国家十三五规划点名昆山项目,是国务院批准设立,因为昆山市是大陆台资投资最活跃,台商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台资占全国的台资的九分之一。

    园区经济是昆山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集聚昆山90%以上的工业产品,整个昆山就是大园区,园区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品创新的承载能力,2024年创新能力排全国所有城市第11位。

    五、市场是创新的导向。

    昆山的创新从市场的需要处出发,占领市场最高点。其创新来源于市场需求,创新的成功也来源于市场调查,即要创新也要接地气。

    在新常态下,昆山经济的发展没有停留在世界工厂定位上,其着眼于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高的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仅要适应新常态,更要引领新常态。新一轮发展目标,昆山是通过建设四个高地:(一)创新资源集聚;(二)高端人才创业;(三)科技成果转化;(四)科技金融服务;真正使转型升级的切入点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真正使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成为全面发展的突破点。

    通过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型新产业基地化、优势产业高新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产业竞争向产品竞争提升、本地制造向当地创造提升。以实现“四化三提升”来抢跑中国制造2024。

    招商引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昆山的招商引资工作就始终确立了“办好一个外资企业就是一本最好的投资指南的理念”。很多外商都是通过在昆山投资者的介绍慕名而来。

    昆山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做法为:

    一、是采取以外引外,以大引大的办法来着力吸引新办规模大、档次高的外资项目,使开发区从作筑巢引凤向引凤筑巢来转变。

    二、是走出亚洲,面向欧美,不断地拓展招商渠道,把招商引资的触角伸向世界上经济与技术发达地区。在积极的搞好对外宣传的同时昆山组织有关人员对欧美国家的驻上海领事馆、投资中介公司以及大的公司驻上海办事处,进行走访,了解投资信息,建立合作关系。

    三、是坚持双向选择,择优接纳,编制产业导向政策,把利用外资同调整优化开发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结合起来,鼓动外商兴办独资企业,鼓励外商与市县企业嫁接、合作、合资,扬长避短,各得其所。规模小,档次低,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昆山坚决不上,这是一条硬政策。

    各开发区在搞好自身开发建设同时坚持辐射性发展。昆山的开发区,尤其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它具有一把扇子两个功能,对外吸收对内是辐射的功能,有力地推动本地的对外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开发区既是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窗口,又是辐射乡镇、带动全市县区发展的龙头。

    另外是建立配套基地,使配套区成为乡镇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乡镇开放型经济发展,把项目落实在开发区乡镇配套区,注册在开发区,享受开发区政策。

    四、是从形态发展向功能发展转变,不断强化产业导向功能、鼓励资本集聚功能、艺术孵化功能、辐射扩散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来增强持续经济发展的后劲,开拓招商引资空间,提高开发区的开放性经济水平。

    项目是地方产业成长的细胞,产业是承载项目的一个土壤,一个新的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的增长极。

    在新常新常态下,扩大有效投入有效投资,既是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关键支撑,也是新旧动能转化的一个有力抓手,更是实现经济目标的一个坚实的保障。

    产业竞争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强劲推手。龙头性的重大项目引进是今天的投资强度,是明天的经济效益,更是未来的产业竞争力。一个重量级的项目可以振兴一方经济,一个标志性的项目可以刷新一座城市的颜值。

    昆山在招商引资时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项目抓招商;

    二、意向项目抓落实;

    三、在手项目抓到资;

    四、在建项目抓投产;

    五、关联项目抓配套;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吸引上下游产品的配套企业,形成项目群、产业链。

    每个地方领导、开发区园区的主任、招商局长、搞招商人员,对园区的发展都必须要回答好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这个开发区的主攻产业是什么?第二、发展主攻产业,园区有哪些优势?围绕主攻产业招来了哪些企业?目前这些企业进展到什么程度?第三,还准备再对接哪些龙头企业?第四,围绕龙头企业集聚了哪些关联企业?

    现在园区全面招商转向集群化招商,首先要找准园区的行业龙头项目,改变过去招商都是别人介绍什么项目就碰到什么项目园区就招商什么项目,没有目的性(不能捡到盘里全是菜),现在要要搞集群化招商,要把精力下到找集群的龙头企业上。

    集群化招商就是要对入区集群化招商,对已经入区的每一个企业去了解该企业用谁的产品,谁用你的产品,最大的那个企业在哪里?这样招来一个企业跟着配套的就是一组企业,这叫做集聚关联,配套企业就是产业链,也叫集群化、集聚化,形成横向配套,纵向延伸。

    招商做到了有的放矢就会越来越轻松,不仅效果好,而且增加了你的把握度。以后每个地方每个开发区每个园区,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已经入区企业的项目推荐座谈会,缺啥补啥,定点招商。

    要设计园区的产业、地区的产业,然后按照产业链围绕产业的定位去招企业找企业。生产厂家在哪里?产业链还有哪些环节没进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按图索骥寻找对象,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找已经入区的那个企业的供销业务经理,找供销经理比找董事长更有效果,因为他更了解供销企业的脉络,对产业链招商有作用、更有效。可以说入区企业的上游和下游企业都是招商的对象,使原有的盲目招商可以变成点对点的精确制导、精准招商、精准发力,招商引资必然事半功倍。

    总之,首先要明确主攻产业,要按照地方的特点,明确自己的主攻产业,对各自的主攻产业要进行分析,加快园区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集聚。第二,培育产业龙头,这个龙头就是主导产业的核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间的复苏带动作用,使整个产业形成集聚效应。第三,要开展集群化定向化招商,也就是说要认真梳理上下游产业链中间的行业领军企业,要认真梳理上下游产业链中间的行业领军项目合作。

    集群化招商是招商引资实现突破的有力途径,关键一个就是政府的软环境,政府的面貌要改变,要完全彻底服务于招商引资,整个区域的各部委办齐心协力,为了同一目标打好组合拳,地方经济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济的增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GDP的增速,不是以增长取代转型,而是由增量转向质量,速度要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这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引进外资方面,应该以高科技、新能源、低消耗产业为主,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还应该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优势,增强自己的产业带动力,提高本地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同时也强调,转方式调结构要成为发展战略的新常态,突出创新驱动要成为发展动力的新常态,来实现我们自己的观念增速。



    推荐阅读:
    灰领人才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的研究1
    仁怀市五次党代会精神
    九年级寒假辅导六
    市卫生局关于人才工作的汇报
    赴江苏无锡培训考察报告[最终定稿]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