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历史论文 教育论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六号文库

    让乡土文化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吐露芬芳

    栏目:六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柔情似水 时间:2024-06-25 18:49:1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让乡土文化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吐露芬芳

    让乡土文化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吐露芬芳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品德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在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课程资源中,乡土资源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正越来越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它是品德课程资源的一朵奇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乡土资源取材于本地,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教材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发掘、保护、开发、利用这一乡土资源,必将极大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能让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获得生动、多样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本人现就乡土资源与品德学科的整合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利用乡土资源,充实品德课堂活动

    家乡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如国家级五泄风景区、美丽的西施故居、红色旅游胜地滴水禅寺、奇特壮观的五指山、小天竺、千柱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人文景观、历史沧桑已是耳濡目染,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必将让乡土文化在品德课堂中焕发奇光异彩。

    1.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家乡是一片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朝气蓬勃的现代文明交融的土地,不仅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而且回荡着社会进步的足音。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写,每课都有很多留白,旨在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利用和创造的空间。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提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注重开发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学《我们的家乡》一课时,以了解西施故里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通过调查、走访、查阅书籍、上网阅读等途径了解到许多这方面的资料,如“浣纱桥”的由来,“沉鱼落雁”的故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史事等等。课堂上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快板、三句半等活动把相关的内容表现出来,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接受了家乡文化的熏陶,对生我养我的家乡产生了更深的感情。

    2.饱览家乡名胜,陶冶自然性情。家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里民风淳朴,耕读传家;这里绿树掩衬,风光清幽;这里是美丽的土地,有五泄、西施殿、斗岩等风景名胜区。五泄景区还被评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五泄飞瀑素有“越中小雁荡”之称。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家乡风景名胜这一有利资源,尽情地将这些风景名胜的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并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激起学生身为家乡人的那份自豪感和保护环境、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爱乡之情。再如在学习《家乡的变化》一课时,可带领学生亲临家乡母亲河——浦阳江,去感受大江两岸杨柳依依、鸟语花香的秀美风光,以及岸边高楼林立、大厦成排的现代气息,让学生在乡土风光的长河里徜徉,领略家乡的美丽可爱,激起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与赞美。

    3.研究丰富物产,激发朴素乡情。家乡不仅人杰地灵,而且物产丰富,盛产香榧、板栗、草莓等,还有山下湖的珍珠、大唐的袜业、店口的五……这些都是享誉全国的特色产业。在《家乡的特产》一课中,我将这些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家乡特产请进课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甚至亲自尝一尝,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特产,更接近于家乡的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来给家乡的特产作一个推介,或者运用恰如其分的“解说词”来介绍这些特产的特点。在自我创编的真切体验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展示,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4.关注家乡建设,感受时代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的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家乡的今昔变化与喜人景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做一名家乡人的自豪感。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时,教师可将事先收集到的新旧两组照片展示在课堂中,让学生在今与昔的对比中,充分感受到家乡人民生活的改善。又如在教学《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时,教师可从谈自己童年时家乡的道路状况入手,引入如今的家乡拥有宽阔平坦的大道,如杭金线、绍大线等交通要道的开通,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推波助澜。家乡的种种喜人变化,无不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家乡浓浓的时代气息以及催人奋进的时代精神。

    二、挖掘乡土资源,开展品德课外实践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学生仅靠课堂上所学的有限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品德学科更是如此。品德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全面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品德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不断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乡土资源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传统特色,是当地精神文化的“根”,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是丰富学生精神家园的有效途径。1.体验民风民俗,感悟淳朴浓厚的乡情。家乡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如端午裹粽子、清明包清明果、元宵节舞龙灯、夏至吃麦饼……这些贴近生活的民俗活动学生甚感兴趣,以此作为学生课外实践的资源,不但独具特色,而且效果明显。如在《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中,可引导学生亲临现场看一看粽子的制作,试一试清明果的捏法,尝一尝香脆可口的夏至饼,舞一舞独具特色的龙灯,找一找存在家乡人生活中的陈规陋习、迷信现象等;也可设计、模拟民俗表演活动,真正走进家乡的民风民俗,体验家乡真实有趣的生活,感受家乡淳朴可爱的乡情和饶有特色趣味的生活。

    2.收集民间掌故,积累丰富有趣的百科知识。民间掌故指的是民间流传的优美传说、人物事迹、制度改革等。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究和挖掘,可让同学们查阅本地县志,到档案馆、博物馆查阅相关资料,采访当地上年纪的老人等等。在学生踊跃的参与和活动中,收集的资料层出不穷,有古越大臣文种的“伐吴九术”、“荷花神女”西施的动人传说,以及农民从事农作劳动中积累的丰富农谚……师生合力编辑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民间百科》。通过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寻找资料、与人交流的能力,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掌故,而且让他们在乡土文化的怀抱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3.了解桑梓才俊,激发崇敬先辈的情怀。家乡历来俊贤咸集,人才辈出,古代有西施、王冕、杨维桢、陈洪绶等文化名人,现代有俞秀松、张秋人、宣侠父等中共早期革命家,当代有赵忠尧、金善宝、毛汉礼等著名科学家……这些可敬的家乡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给家乡增添了光彩。在《可爱的家乡人》教学中,可开展“寻找名人足迹”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寻访、调查、对话中悟家乡名人爱家乡之情感,求做人之品质,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心灵的震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崇敬。

    另外,为了加强和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除了利用乡土资源充实课堂活动和丰富课外实践外,还组织学生参与相关乡土资料的选择和校本教材的编写。一方面,因为学生知道的事物、游戏、信息等教师不一定知道,学生参与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乡土资料,以利于校本教材的编写;另一方面,学生参与选取,会更适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会增强其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通过挖掘,学校师生已整理出如《西施出世》《西施浣纱》《西施美酒》《西施豆腐》等一系列校本教材,真正体现了乡土文化的传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乡土文化,积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我们的品德学科定能在乡土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二篇: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主体教学目标:了解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些基本常识与道德规范。初步了解社会机构、公共设施及其功能。初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知道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法律常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品德与社会学科,也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呢?

    我从以下四方面:“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法制”为主题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认识“生命与健康”的关系

    通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载体,展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生命的美丽,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在父母、老师及其他长辈呵护下成长的。我们现在也有能力呵护比我们弱小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自己能够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同时也能够对其他弱小的生命起到保护的作用。并学习如何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及一天的活动,防止各种因不良习惯产生的疾病,如儿童肥胖症、龋齿等。活动也涉及到心理健康的内容,如结合《想想他们的难处》一文,介绍了桑兰以惊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战胜病魔,重新鼓起生命风帆的事迹;史蒂芬·霍金克服了残疾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一颗超新星。以他们健康的心态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当身体健康无法挽回时,心理的健康就尤为重要!

    “生命与健康”系列活动又从反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知道“诱惑”来自哪些方面:迷恋电子游戏、吸烟、酗酒、吸毒、迷信等。通过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案例,使学生深刻感悟到这些“诱惑”都是致命的,所以从小就要懂得远离这些“诱惑”,珍惜现在的健康的生命,学会对诱惑说“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再从正面引导学生正确安排自己的生活,如早睡早起、邻里和睦、讲究卫生、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等。建立自己的健康生活小档案,培养自己乐于交往、渴望成功、勇于克服困难、热爱生活的良好心态。知道家庭、学校及社会,为了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了那些具体的、无私的关爱。让学生学习各种养生之道,学会如何呵护生命,让自己健康长寿地度过一生。

    二、理解“生命与安全”意义

    本文主要从交通带来的生命危机讲起,结合《怎样到达目的地》一文进行教学。首先对交通及交通工具的发展作了介绍,说明交通带来的好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交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交通拥挤,汽车尾气污染严重,交通事故频繁。这些状况给我们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我们正在接受污染所造成的伤害。如果不改变这种状态,我们的生命就不再安全。从小树立学生关心大自然及环境保护,勇于探索开发新型汽车,激发学生为减少交通拥挤、交通事故而努力学习的精神。

    在学校里,学生主要表现在做事有秩序有规则。上下楼梯,学生能主动靠右侧通行,能给老师和小同学让路,课间不追逐打闹,不玩耍有危险地游戏,真诚而礼貌地对待他人等,赢得家长及社会的好评。

    学校不远自己走就行了,开车污染环境,造成道路的拥挤。我认为孩子说得对,听从了他的劝告。”有位家长说,孩子每次坐公交车,都是最后一个上车,还让其他人排队上车。在车上,主动给老孕病残让座,比我们大人都强。还有一位家长也反映:“我每次开车出去,孩子总是提醒我,慢点儿开车、注意安全!我听了很感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孩子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些事情比我们想得都周到。”

    三、感悟“生命与法制”内涵

    活动则从遵守《守则》、《规范》入手,制定班级的管理制度,再谈到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危险后果,教育学生“德在自律”,最后让学生懂得我国的几项基本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让学生知法守法,并会用法律保护自己。通过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依次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所禁止的事,发现违法行为,积极举报。

    遇到事情,学生谈得最多的就是法。“不行,你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让我上学,就是违反了《义务教育法》。”这些话,经常出自学生之口。有的家长说,孩子大了,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了。我说他,他就用“法”说事,我都说不过他了。学生讲起“法”来,头头是道。美术老师说:原来上课不守纪律的孩子,也变得规矩起来。他们知道,从小守规范,长大要守法,这样才是优秀的公民。

    四、提升“生命与人生”价值

    生命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更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所以,生命教育的目标不仅要使珍爱生命,还要使他们感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使生物层面上的个人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上面的相对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即成为大写的“人”。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挑战苦难,磨练意志。因为没有相对苦难的挑战,自然体会不出生命的甘甜。要有意创设一定的逆境,以磨练学生的意志,使他们体验生命的艰辛。还要通过对死亡的了解,使他们看到生命的局限性,从而更加欣赏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达到健康成长、拥抱人生的目的。

    总之,通过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提高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为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生命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生命观、增强生命意识、掌握生存知识、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生命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更加灿烂辉煌。

    第三篇:教育故事:让所有的花儿吐露芬芳

    让所有的花儿吐露芬芳

    王静***

    一、问题叙述

    2024年9月我新接任一个班,一进班,我就看见这个小女孩,她挺奇怪的,大大的头,头发蓬乱。嘴也很大,嘴上有明显的因兔唇手术后留下的疤痕。她的身体瘦弱,走路速度很慢,而且是夹着大腿踮着脚往前走。上语文课,我叫她站起来读书,她结结巴巴读不出来。我正无可奈何地看着她,她忽然莫名其妙的大笑,而且一笑就笑个不停。我只好让她坐下来,可是不一会儿,她就举手说她憋不住小便了,我告诉她下课再去,可没想到,她居然尿湿了裤子。我带她换了裤子,同学走过她身边偷偷地轻笑,她气不过,抄起小拳头就打同学。同学告诉我,她就这样,她还骂同学。刚回办公室,就有老师跟我诉苦,说教她很难,学什么都学不会。面对这样的“祖国花朵”我该怎么办?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二、原因分析

    面对这样的案例,针对这个女孩的特殊情况,我对她做了全方位的了解,包括她的家庭生活、校外生活。

    1、家庭原因

    这个孩子叫小佳。通过与家长的密切接触,我了解到小佳的家境较好,母亲在区政府工作,父亲是区危改的部门经理,生活条件优越。母亲在怀小佳时,曾不适量地服过可能对胎儿不利的药物,孩子又早产,家长溺爱的不得了。看着孩子的兔唇,看着孩子与众不同的地方,家长的补偿心理与行为就过分了许多。家长并不太注重孩子的学习状况,但却认为孩子不能吃的不好,给她好吃好喝的每天还要补钙,吃各种营养品,结果孩子有时依赖营养品,不正经吃饭、挑食,身体越补越弱,反映在缺钙、自控能力差、口吃等现象上。家长更不能让孩子在班里受欺负,家长的灌输往往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于别人的来犯就得以牙还牙。久而久之,造成了小佳养成了“人不犯我,我也犯人”坏习惯,对别人漠不关心,也不大与别的同学交往,更别提关心集体了。家庭环境给她留下的烙印,同时这也是破冰之处。

    2、自身原因

    小佳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她清楚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变得过分自尊,其实这也是自卑的反应。在家人的影响下,她自己娇惯自己,在学校吃饭时不吃这不吃那,吃妈妈带的巧克力,吃爸爸塞的奶片。过分的自尊也让她总喜欢凌驾于同学之上,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时常像一只带刺的刺猬随时抵御“来犯的敌人”。这些不良的行为与情绪使她易冲动,有时就拿大笑来掩盖心理的空虚与恐惧,有时利用上厕所来引起大家的关注,成为大家重视的焦点。这些行为都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畸形发展,在性格上孤僻、胆小、忧郁、人际关系不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合作等。

    3、学校原因

    许多老师并不了解她的情况,科任老师又换得很勤,对于小佳来讲,学习成绩不好,纪律又无法保证,总是接受老师的批评多一些。同学们也瞧不起她,厌恶她的口吃、思维跟不上,甚至不与她玩,在班里她没朋友。在同学们眼中,小佳是个另类人物,只可远观,不可近与玩焉。这样造成了大家对小佳的排斥局面,孩子就更缺乏应有的爱与关怀了。

    三、具体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个人的自尊心。”像小佳这种学生她有强烈的自尊心,别人给与她应有的尊重和关怀对她是最重要的。“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应具备的观念,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我们要站在较高的高度,学生的立场,和他们交流。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用真诚的爱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让彼此情感上融洽起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才能调动了其主观因素,对小佳转化才有了很大的可能。

    理解、体谅和支持是我应该给予她的和唯一能给的。

    1、搭建家长教师之间的情感桥梁

    充分了解了小佳的情况后,我把自己的想法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在无人的教室里,我真诚的对小佳的母亲吐露心声,把她在校的表现如实地对她的母亲做了陈述,并帮其分析了这种情况的成因及危害。我说:我们都不要把她当特殊儿童看待,她就是一个正常的好孩子,只是需要我们的关爱!我们的爱要理智要健康。她母亲眼眶红了,她感觉到了老师的真诚及对自己孩子的关心,表示一定会支持老师的工作,让孩子健康地在班级中生活。随后的几周我都如实地在家校联系本上汇报小佳在校的情况,争得家长的进一步支持。每天放学我也总是与小佳的家长交流一下小佳一天内的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后,我感觉相互配合如鱼得水,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

    2、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自信之树

    教育小佳的所有的关键在于“爱”。

    正像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留意是最简单有效的关怀。在小事上我总能让她感到我一直都在留意她。一次,我发现一位同学不小心碰到了她,她毫不犹豫地对着那个女生的肚子就是一拳,我叫她过来,她竟委屈地哭了。我告诉她,老师始终在观察她,发觉了她有打同学的现象。老师觉得她的自我保护意识是非常强的,但不能什么事情都用暴力解决问题呀!她说,我不这样做他们就该欺负我了,我在各方面都不行,我得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谁说你不行?老师相信你,你是最棒的!”她睁着大眼睛激动地看着我。随后,我帮她分析了打人的危害,并与她约定尽量去改正这个毛病,老师支持她,在她身边鼓劲儿。我们俩还勾勾手,让这约定成为我们共有的秘密。自打那以后,我总是默默注视她,关心她,在她需要我的时候帮助她,鼓励她,帮她树立自信心。她的头发乱了,我帮她梳好,桌套脏了,我俩一起有说有笑的洗干净并晾起来。我还尤其注意小佳在与我的谈心本上地反映出思想活动,并及时与她像朋友一样交流、沟通。每天我拉拉她的手,或抱抱她,或与她多一些眼神的交流,我知道她能明白我的意思,我总感觉她需要我的爱。我还经常与科任老师交流她的情况,争取老师们的支持。我感觉多一分留意使她有了持久的动力,必要的压力。同时,多留意她的一举一动,多鼓励多表扬,帮她树立自信心,在细微之处关心,才会更了解她的心理变化,不断调整和改善教育方式。

    3、连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

    为了让小佳能与同学们正常交往,我在班里设计了“守纪竞赛棋”就是用下棋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守纪意识。在下棋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要各执一子,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努力为自己争分前进。从下棋活动中,单靠小佳是很难爬到终点的,于是我让几个同学与她结成对子,让集体的力量帮助她共同进步。这需要同组的几个同学互相提醒、互相帮助,才能达到胜利的顶峰。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也总是适时地表扬小佳所在的组,尤其表扬小佳的进步,这无形当中给了同学们与小佳无限的动力。小佳从最初的试着迈动步子,到后来大踏步的前进,无不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在班上,我号召干部们对待小佳做到三多: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帮助、多一些交流。我在班会上讲:我们的集体就是一棵大树,我们就是一个家,我们怎能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我教同学们唱:一棵树上开满了花,花儿树儿是一家……同学们明白老师的用心,他们友谊的小手也伸向了小佳。去五楼专业教室有女同学拉着小佳的手,带她上楼。课下同学们她她一起做值日,小佳做的可带劲了。在逐渐的接触中小佳也深深地认识到同学们浓浓的爱,对同学们充满感激,也与大家亲近了很多。同学们感到了小佳的进步,乐于与之交往,集体的力量让小佳充满了自信与爱心。

    四、教育效果

    现在的小佳变化太大了,她变成了个积极向上的孩子,更爱说、爱笑了。她的笑能分场合,在自己不经意又要笑个不停的时候,同学总是提醒她,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她就会意的地止声了,这种默契是在大家共同中培养出来的。科任老师反映小佳上课时间上厕所的次数少了,她在学会顾全大局克制自己。她的学习成绩也能从门门红向达标转化。音乐课上她知道自己的声音难听,尽量小声唱歌不影响别人。美术课上在旁边同学的提醒下,她也自觉地的爱护教室的环境……在谈心本上,小佳写到:“老师,今天我们又唱您教的歌,‘一棵树上结满了花,花儿树儿是一家’,我觉得我也是花园中一朵花呀!”我看了感动极了,在谈心本中写下:我们的集体是一棵温暖的大树,你是一朵最美的花!现在这朵花开的分外芬芳,如今的小佳也分外惹人喜爱。老师的爱与同学们的爱唤醒了小佳懵懂的心,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让办理每一朵花儿都能吐露芬芳!

    五、体会与反思

    1、尊重学生教会爱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学生作为一个人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应多给予他们理解、体谅和支持,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性,发现其闪光点,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热爱生活,人只要学会爱自己,才会积极生活。教师再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不断跟踪教育,才有望从根本上转化他。师爱,既是教育者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是教育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也是形成教师机智的制约因素。对学生深厚的爱,期望学生成长的态度,会积极影响教师机智的产生和运用。同样教会学生爱,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的伟大,就会积极的面对生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德育活动,开展自我教育,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批评到主动进行自我分析和批评,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德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人的品质的完善,使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能够独立地进行道德理性思维,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觉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因此只有学生主动将道德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要求才能实现德育的目标。

    2、联系家校争得爱

    瑞士国际知名心理学家丹尼什把一个孩子的成长生动的比喻为一棵树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却非常重要。看不见的部份关系着一棵树的高大强壮,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意大利但丁说:“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弥补,但道德不足却不能用知识来弥补。”古人也有“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得是小人”之说。从中我们感悟到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社会关心的问题。这方面除传授学生知识外,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密切配合,才能受到更大的综合效益。家庭的爱有时是盲目的,教师要用理智的争取一切力量,用方方面面的爱去感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应分析研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各种影响,然后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这些都缘于一个字“爱”。

    3、集体的力量唤回爱

    “世上没有不被人爱的人,除非他自己也不爱自己了,那么真的就没人珍爱他了。”生活在集体里,同学之间的友爱往往更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更能轻易接受。充足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保障。首先,让学生在集体中与同学们学会交往、融合,在集体中正确地评价自己,这种成就来得最真实。其次,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同学的帮助是增强自信的动力。调动同学们的力量去帮助这些需要爱的孩子们,小伙伴的爱最真挚。陶老说得好:小孩子是小孩子最好的老师。真的,集体的爱就是每个学生的加速器。

    我想,小佳的改变说明,教育对她是有效的,只不过我们仍需要不断地寻求更适合她的教学方法,也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时间,直到她完全转变。现在我们再多激励、关心她,发现其闪光点,引导她树立信心、端正学习态度,并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不断跟踪教育,以期从根本上转化她。

    第四篇:德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最终版]

    德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

    观看了《品社》这节课后,使我对德育教育在品社学科中的渗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德育是个系统的工程,内容也比较多,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可见,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机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紧扣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结合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把德育教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是在接受单纯的思想教育,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德育教育生拉硬套的附着在单一的知识传授上,德育教育在学科中自然而然渗透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把握学科特点,注意德育渗透的生动性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把握住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教育时,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日常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抓住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例如:教学《全家福》一课时,通过搜集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养育自己的典型事例,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习《贴春联》一课,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浓浓的春节气息,通过对家乡民间文化传统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寻求学生精神需求与德育要求的最佳结合点,增强其针对性

    德育教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还应选准它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面对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生耐挫能力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吃苦,自理能力差,父母教育方式不当,道德观念、集体观念、节俭思想意识淡薄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认准学生精神需求的同时,对症下药,对其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例如:《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针对当今学生耐挫能力差这一精神需求,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遇到困难时应该做到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的乐趣,从而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以此为德育教育的渗透点是教师最佳的选择。

    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德育内容组织要科学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的编写主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有较强的阶段性。人的品德发展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在整个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德育内容蕴含于知识内容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必须按照儿童在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年级的道德发展水平加以组织和安排德育内容,教师还应在不同的教育阶段确定不同德育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从而体现其内容组织的科学化。

    五、加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将品德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门知识去传授。品德与社会学科加强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德育的实效性,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问题在情境中提出,呈现了生活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主动的教育过程。

    总之,德育教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它必须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若能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机的渗透德育工作,学生定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收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成为建设未来祖国的栋梁之材。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谈“感恩”教育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在上周的教研组活动中,我们观看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范例,使我颇受启发。当前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啊,因此我认为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补牢”,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因此我在利用《品德与生活》这一资源不失时机地进行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记得在教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说暑假里最有趣,最快乐的一件事时这一环节时,同学们个个举起稚嫩的小手,有的说:“我暑假吃了香喷喷的肯德基。”有的说:“我了芜湖方特游乐园。”还有的说:“妈妈给自己买了花裙子„„”学生说得兴奋,我听得认真,可是一个名叫陈飞的学生说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他说:“我最快乐的事,是妈妈在我生病时,妈妈为我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馄饨,我感觉是我暑假中最难忘的事,也是最快乐的事,那是哈哈哈爱,那是妈妈爱我的心,我要感谢妈妈,谢谢妈妈为我做了可口的馄饨。”说完之后我心头一热,被眼前这个相貌普通的孩子的话感动了,震撼了。我的眼睛湿润了,多么懂事的孩子呀!的确在大多数孩子眼里,这不过是碗普通的馄饨罢了,而在陈飞的眼里却认为是哈哈哈爱,他懂得哈哈哈苦心,懂得感恩,多么难得呀!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让全班学生对陈飞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热烈而持久;对他进行了表扬,表扬他懂得孝敬父母,懂得谢谢父母,懂得感恩。于是我不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会感谢老师的批评教育,因为老师使你一天天懂事起来,是老师给了你智慧,给了你知识„„;要学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帮妈妈拿一双鞋,一句问候“妈妈辛苦了,谢谢妈妈„„”;感谢同学在你摔跤时扶你起来,在你画画时借笔给你等;总之要感谢的事有很多,在你受到帮助的同时,别忘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于是我在班里开展了“爸爸哈哈哈好孩子”、制作“赠送感谢卡”、“我为班里做好事”等活动,结果每个学生的表现比我预想得还要好。进行感恩教育,使感恩教育在每个学生身上得以体现,就像三月的阳光洒满校园的每个角落,因而受到广大家长与校领导的好评,都说我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上得好,教得“活”,抓得“实”。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好将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让感恩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亮点。渗透于教学之中。

    第五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

    乌拉街中心校 李新宇

    一、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二、教材资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八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四、教学方法:

    1.以单元为主题来构建学习内容。教科书贯彻儿童的学习“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理念,力求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作为教科书的素材,来构建开放的学习主题。“方便面的来历”、“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三个学习主题,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展开开放的学习活动。教材设置的情境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重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指导。教科书根据不同学习主题的需要,设计了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自主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捕捉不同的信息,感悟不同的道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参与社会的意识。

    3.重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融入学生的价值观中,教育才具有实效性。教材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学生的良好品德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选择自己合理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学时间和空间具有开放性。教科书设计了许多空白的文本框,引导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感想、调查内容等写下来,这既体现了“使教材成为与儿童进行对话、需要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的设计理念,也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下空间。教科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中的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教科书还注意本课程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使教学时间得以拓展延伸。

    5.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层次性。教科书从单元学习主题的构建到板块主题的选择再到活动主题的设计,都遵循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点面结合”的设计思路,从最熟悉的内容导入,然后一步步加深,最后扩展到最前沿最复杂的内容。这样安排,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层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6.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教科书在围绕单元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时,努力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教科书将天文、地理、历史、伦理、生物科技、通信科技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科学的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实现学习内容的自主构建,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有机统一与整合。

    五、课时分配

    第一周 一:

    1、家人的爱(2)第二周

    一、2、读懂爸爸妈妈的心(2)第三周

    一、3、来自社会的爱(2)第四周

    二、1、不一样的你我他(2)第五周 二

    2、不一样的你我他(1)

    二、3、换个角度想一想(1)

    第六周

    二、3、换个角度想一想(1)

    二、4、分享快乐(1)第七周

    二、4、分享快乐(1)

    三、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1)

    第八周

    三、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1)

    三、2、阿姨叔叔辛苦了(1)

    第九周

    三、2、阿姨叔叔辛苦了(1)

    三、3、说声“谢谢”(1)

    第十周

    三、3、说声“谢谢”(1)

    四、1、学看平面图(1)第十一周

    四、1、学看平面图(2)第十二周

    四、2、校外探路(2)第十三周

    四、2、校外探路(1)

    四、3、出行的学问(1)第十四周

    四、3、出行的学问(1)

    四、4、马路不是游戏场(1)第十五周

    四、4、马路不是游戏场(1)第十六周 期末复习(2)

    六、教学评价方案 :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能力评价,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全面评价学生。

    1、进行随堂评价与回授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表现性评价。

    3、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4、依据各项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课堂活动及落实情况进行过程评定。

    5、精选习题,加强考法研究,努力改进单元达标检测评价制度。

    七、采取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推荐阅读:
    让乡土文化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吐露芬芳
    音美思学科备课检查小结
    业余党校章程
    湖北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标准(合集5篇)
    国培研修总结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