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教学反思(五篇范例)
第一篇:《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小编收集了《虽有嘉肴》教学反思,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篇1
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篇2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篇3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教师是也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过多的展示势必撼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缺乏了表现的机会,缺乏了“绽放”的体验后肯定是影响注意力的。这节课,我何不在“质疑”、“解疑”上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呢?何不取消那几个“有梯度”、“见水平”的预设问题呢?
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只关注教师素质的检阅,还应成为学情研究的真实素材。
过多地关注教师素质,只会促使“作秀”、“表演”,而关注学情,课后共同研究学情,则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增强。比如这节课中,学生不能提出“‘由学讲到教没有过渡,缺乏逻辑性’的说法正确吗?”这个问题,教师值得研究;学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抄笔记值得研究;平日里学生发言积极,大型活动就胆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绩最差的张文迪同学大胆发言,正确地回答出问题值得研究……
完不成既定任务又何妨。
绝大多数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坦承:“这课还得‘回火’,不然孩子没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讲深讲透文意,否则学生月考就要“愁断肠”了。何不上成常态课?何不实实在在地完成前几个环节?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课,就尽情地读,敞开了说,热烈地讨论,不见得不精彩。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会发觉自己课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着“人的教育”的初衷不变,惟愿学生们能快乐地驰骋!
第二篇:虽有嘉肴.教学反思doc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小街基中学 李艳陆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申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最后点明观点“教学相长”。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教学本文,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因此我安排一课时完成。时间安排紧凑,按预期完成教学任务,效果很好。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用的是朗读法和交流体会法。总的来说,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可以借鉴:
一、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并举。
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注重了诵读教学。所以,本节课我多种阅读方式并举:有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等。结果证明,学生既读准了字音,又把握了节奏,甚至还读出了语气。同时达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为下一步的课文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背诵的适时登场。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因此,我把背诵课文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课前,我曾反复琢磨,背诵环节放在哪里能让学生更快的记忆呢。因为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放在讲解完文章结构后比较好。因为这篇文章结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再加上有板书做导引,记起来应更快一些。虽然第一名同学背的不够流利,但第二名就开始非常流畅。有了两名同学“打前站”,全班同学的背诵就水到渠成了。实践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英明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位,合作学习中精心设计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深入到各个小组中间去,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一起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之间密切合作,小组成员互相信任,没有出现消极“怠工”现象,顺利地完成了探究。既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讲解完文章内容后,为了让学生能把本节课内容学以致用,我精心设计了问题:“小明(假设有这样一名同学)的文言文掌握的不太好,可他的同桌不愿意教他,认为教他是浪费时间。你能用文中的道理来劝说小明的同桌吗”。这个问题正好运用了本节课刚刚学到的“教学相长”的道理,既让学生巩固了新知,又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运用这个道理。一箭双雕,构想奇特。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会发觉再完美的课堂设计也难免在实施时出现疏漏失误之处。如:
一、在论证过程的解释上,由于同学们是初次学习,所以表现得不够好。只有老师在前面一个人连说带写,下面很少有同学响应,甚是尴尬,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还好,后来在我的一再提示下,才顺利完成。我没有想到梳理板书这里会把同学们难住,因为这篇文章毕竟条理非常清晰,跟着老师应能顺利完成,也许我真的是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今后应该通过现代文和举例来引导大家对论述文的理解。
二、还有在疏通文意后合作探究之前,本来是想齐读一遍课文的,但是,由于紧张,把这一环节漏掉了。另外,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在拓展提升环节的第二张PPT处,翻译课外文言文时,让学生先试译一下,然后再给出准确译文,我觉得也许这样会更好些。(这是我的设想)总的来说,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第三篇: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南京市伯乐中学 李艳华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学习重点】
1、2 【教学思路】“言”→ “文”,“文字”→“文本”。【课堂实录】
一、预习检省 ——读读 写写
师:这个演讲给我们的启发是,工作着是幸福的。没错儿,萧伯纳的幸福是工作,是创作。其实,学习着也是幸福的。你看,《论语》中的颜回学习起来快乐不?
生:快乐。
师生(齐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师:同学们,学习了第十课《论语十二章》,我们知道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可以想见,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四书外,你可能也知道另一部儒家经典—— 生:《礼记》。
师:正是。今天,让我们走进《礼记》中的《学记》,探寻其独特之美。
板书课题 虽有佳肴(ppt展示,本课学习目标)生:读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
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生:齐读课题一遍、两遍、三遍 师:有没有问题?
生:老师“嘉肴”的“嘉”字,不是“上好佳”的“佳”,应该是“王嘉婧”的“嘉”(众笑)。
师:呵呵,你看书很仔细。这是读书的好习惯。可以写一写吗? 生:一笔一划写“嘉肴”二字。
师:写得时候,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嘉”字,上边“一横“长,下一横短;“嘉肴”两字都是上下结构,注意结构要匀称(师示范)。谁能试着讲讲课题“虽有嘉肴”的字面意思? 生:虽然有好的饭菜?
师:你是说“虽”的意思是“虽然”? 生:“即使”。
师:对。“即使”更契合文意。
生:合起来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
师:之前同学们,都作了预习,请介绍一下作家作品。生:读课文下注①
师:结合下注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好习惯。有人说,读书的妙处在于“把厚书读薄”,同时也能“把薄书读厚”。哪位同学可以补充一下
生:《虽有佳肴》出自《学记》,《学记》出自《礼记》。师:谢谢。你梳理了三者的关系,且准确清晰。
生: 我补充一下《学记》的介绍: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生:据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生:《学记》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师:好。你们预习充分,值得全体同学学习。那么,我们怎样“读懂”、“读厚”《虽有嘉肴》呢?这节课后,便可知晓。Ppt展示:读的三个要求 读清楚 读得好听 读得有味
(6个同学范读文,每人一句话)
师:读清楚,就是要读准确,看看下面字音,你能都读对吗? 生:4位同学分别板书,错一,自强的“强”错为二声调。明确:嘉肴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â 学学半xiào 师: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读课文了。要“读得好听”。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的美感。
师:注意停顿自然、适当
(此环节:结合课后练习“一”,意在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律之美)生:(边读边做记号)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二、学习交流——比比 说说记记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一起疏通一下文章的意思。生:先逐句翻译课文。再梳理字词: 生:分组演示,明确: 1.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2.古今异义
A 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 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今义:意义。C 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D 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3.词类活用
A 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B 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4.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音 xiào,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三、思考 总结 拓展——诵读 深思 生:自由朗读、熟读课文。
师:呵呵,这是咱班同学的墨迹,想看吗?有横幅,有立轴。为了同学更好的学习古文,他们花了功夫呢。他们一人挥毫一句话,只是李老师打乱了顺序。你能排除正确的顺序不?
生:6位同学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
同学排序。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呀,效果也不错。仔细请想一想,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生:意思是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师:对。道理很清楚。这是课文的第4句话吧。文章总共6句话,言简意赅。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个道理“抛”给读者呢?或者说,我们共同探讨下,本文说理的艺术。
生:(分4人小组讨论、交流)
生: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
师:哦。是的。结合具体的语句,你能说得再详细些吗? 生: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师:引出下文什么?
生: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师:事.或者说,由 “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生:“类比推理”
师:好的。咱们回到文本的思路上。
1、2句“佳肴”、“至道”作类比,引出第3句教与学的关系的具体阐述,再得出第4句所言的„„ 生:“教学相长”的道理
师:嗯,确切的说,是结论。细心的同学就会有发现了,这个说理,不只是“类比”,推理也很讲究,一句废话也没有。生:层层推进。生:1到4句.师:你很敏锐。我再追问一句:既然是结论,文章至第4句可矣。那么,何来5、6句的赘言呢?也请全体同学深入思考思考。
(学生陷入思考,这个,对初一学生,确实有难度。但,这个班是千里马班。)生:(若有所思)不是赘言。
师:那么,它的作用是?
生:第5、6句用傅说的例子证明,前面的话。师:傅说的例子,哪里来的? 生:《尚书》
师:准确地说是:引用论证,补充说理。使说理更缜密。让我们理一理,课文说理的艺术:
生:类比推理、层层推进、补充印证。
师:是的。如此说理艺术,如此章法,也不过是为了让我们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再来看,行文语言的艺术吧。生:语言简洁
生:对偶句,结构整齐。师:出示ppt 生:理解体会明确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师: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就是因为其不朽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体会,去践行呀。
生:(悄悄地)对,《论语》中告诉我们要“学而时习之”嘛。
师:很好。你们能把今天学习的方法与昔日的相互勾连,加以理解运用。那么,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
(以上环节老师和同学们重点学习思考的是“文”的理趣)
生:谢谢老师。讲到“言”的艺术,我还有一个问题——关于文题,想起来了,记得我们小组,提出了:题目《虽有嘉肴》有什么内涵。生:即使有好的菜„„老师,前面同学讲过了。师:呵呵,不急,不急。我们听他把话讲完
生:之前早自习的时候,课代表傅渝舒同学,收集整理了咱班同学提出的12个问题。我归为三类:一是关于题目的,二是关于内容的,字音词义、句意以及文章讲了什么道理的。三是标点符号的,第6句怎么就是一个问号。现在,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还有些不甚明白,第三个问题求教老师同学。谢谢!师:谢谢你!提问题条理清楚,而且实事求是,很有勇气。刚才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为什么以“虽有嘉肴”为题,这个是不是有什么讲究? 生:嗯
师:我们先来看看:
Ppt展示 “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汉代的郑玄对篇名《学记》的解释
生:这是对题目的直接解释。刚才我们也对《虽有嘉肴》做了这样的解释了呀。师:那,我们不妨试着在“字理”上做些推敲。也有些意思呢。边讲解边板书: 生:边听边记边体会(不少同学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嘉”:形容词。形声。《说文》,美也。从壴(zhù),从加,加亦声。“加”意为“用呐喊声助力”。“壴”为“鼓”省。本义:呐喊声伴随鼓声。引申义:齐心协力,结局完美。《尔雅》,善也。
(2)“肴”:名词。从乂(yì),从有,有亦声。“有”为“以手持肉”之形,意为“生鲜肉食”。“乂”即“又(右手)”。本义:做熟的鱼肉和猪牛羊肉。《说文》肴,啖也。《广雅》,肴,肉也。
师:再有一个,关于文章的题目,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也是文章的第一句话。
师:然也。正是这样。就是古文常以第一句话为文题。在以后三年的古文学习中,我们会慢慢发现更多的例证。生:像《陈太丘与友期》 生:像《学而》 „„..7 师:谢谢,同学们。时间关系,正确与否,以后再做深入讨论吧。这里,推荐同学们看些相关的书:
Ppt展示
1.《学记》全文,摘抄名言。2.《礼记,观其大略。》
3.了解《尚书 兑命》及傅说其人。生:(朗读)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2.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学记 名言》
(以上环节重点是借“嘉肴”字理解析,引发拓展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初步感知“言”的理趣。)
师:同学们,作为初中生,我们未必对每一个汉字,都要知之甚深。同样,我们一节课,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每一个问题。但是,学习古文,了解汉字,热爱汉字,古 为今用,汲取母语文化的精华,提升我们思维的品质,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这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读书、质疑、思辨、明晰——这样,教学相长,我们学习的 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第四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安徽黄山市屯溪六中
张新宇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2.读懂道理,学以致用;3.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策略: 1.以朗读为主,多任务、多形式朗读。2.结合学生的学习经历,体会文中道理。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教学步骤:
一、由课文出处导入
本文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是“五经”之一。同时,“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也出自《礼记》。可见,《礼记》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同学们应该不陌生。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生发言)那么,这篇课文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1.先请学生个别读。注意让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及停顿上的错误。2.投影字音: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
自强
兑命
学学半 3.学生提出须注意朗读的节奏。
其中强调“其此之谓乎”一句的节奏停顿,明确:句首语气词后应有停顿。4.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并注意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三、读懂意思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2.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3.逐句投影简要译文。
要求:学生逐句回忆、试背诵对应的原文。
四、读出味道
(一)读出对称之美。
1.将文中对偶句的前后半句设成两种颜色后投影。2.师生对读后思考:读出了本文句式上的什么特点? 明确:宽式对偶。
3.思考:本文采用对偶句式有什么好处? 分男女生对读体会。
明确:句式工整、节奏分明、琅琅上口等。(二)读出情味之妙。1.首句。
教师引导:如果有一份美食放在你面前,你没有去吃它。有一种极好的道理放在你面前,你没有去学它。这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或言惋惜、可惜、遗憾等。学生自读体会后,请学生个别朗读。朗读指导:重音落在“弗”“不知”等词上,读出一种遗憾之情。2.第二句。
教师引导:不学就不知不足,不教就不知困。可见,学了教了才自知。知道自己差得很远,知道不懂的还很多,你是怎样的心情? 生或言难过、惭愧、羞愧等。
学生自读体会后,请学生个别朗读。朗读指导:语速渐慢,表达出一种沉重的心情。重音可落在“不足”“困”上。
3.第三句。
教师提问:这句强调什么? 学生明确:自反、自强。
教师引导:想象他如何反省自己,如何勉励自己。他会对自己说什么话呢? 让学生反复自读该句,揣摩其中的心情。生或言激励、振作、发奋等,并朗读该句。朗读指导:重音落在“自反”“自强”上,读出一种振奋之感。4.第四五句。
教师引导:一个人的学习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这最后两句可作怎样理解呢? 学生自读末两句体会。
明确:感悟出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朗读指导:语速稍慢,读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5.教师小结。
把每句背后蕴含的情感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情味。我们要从看似枯燥无味的文字中品味出古代学子求学的心路历程。我们今天的学子读这篇文章难道不是与古人心心相通吗?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本文蕴含的味道。
五、读出体会
1.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体会。
教师引导:同学们有没有教别人的时候?当时是怎样一种情形? 生自由发言。
2.谈谈从文中得到的启示。生自由发言,如:以教促学等。3.投影:学习金字塔理论图表。
要求:概括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与本文内容做比较。教师补充点拨: 这是美国学者1946年提出的理论。但是,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礼记学记》中这么简洁、精辞地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与自豪。
这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情味吧。文言文承载的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怎么可能仅仅
是那些生僻拗口的文字呢?我们与古人是一脉相承的啊!4.齐诵全文。
第五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宋登水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教和学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二)读清句读
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读通句读,虽然文章已经有了标点,不过有些句子之间还需要再次停顿,请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旨:甘美 善:好处 虽: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开来,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 困:不通 反:反省 强:勉励 长:促进
翻译句子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学习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足,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对,坚持学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对,还是回到学习中去。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教师分享故事:
事例
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平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事例
二、老师平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代表性。3.《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结合预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乎?”的意思(大概„„吧?“
(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ė)”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学字多了几个形状: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即庐,表示房屋。
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指导背诵
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请背诵第一句。
学习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习。背第二句。学习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学习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习;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习。所以说教学相长。背诵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尤其是从至道的学习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习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结束语: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作业布置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板书设计
附录:
《虽有嘉肴》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相关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预习作业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兑命()学学半()
自强()教学相长()
(二)正确使用词语
1、通假字 兑命通
2、古今异义 ①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②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解释下列的词语。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三)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四)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五)寻找生活中自己经历的或者听过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事例,将它写下来。
学校: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姓名:宋登水
推荐阅读: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五篇范例)
危险品货物运输合同范本(五篇范例)
初一话题作文我和大自然600字(共五篇)
社区党建区域化建设方面(样例5)
员工个人转正申请书
相关文章:
- [ 六号文库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五篇范例)
- [ 六号文库 ]最新女生写给男生的短情书长篇 男生写给女生的情书(十八篇)
- [ 六号文库 ]2024年电务段施工安全协议书(24篇)
- [ 六号文库 ]初三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14篇)
- [ 六号文库 ]最新酒店领班工作总结代写(十二篇)
- [ 六号文库 ]2024年男生给女生写情书(15篇)
- [ 六号文库 ]表白男生情书 女生表白男生情书(二十二篇)
- [ 六号文库 ]钩机出租合同(3篇)
- [ 六号文库 ]最新美术学期教学总结(42篇)
- [ 六号文库 ]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人教版(十六篇)
- [ 六号文库 ]房屋租赁居间合同(二十三篇)
- [ 六号文库 ]2024年初中体育教学工作总结简短(十篇)
- [ 六号文库 ]2024年二年级体育教学计划下册(14篇)
- [ 六号文库 ]2024年建筑工程投标书制作 建筑工程投标书(21篇)
- [ 六号文库 ]可转让许可协议 可转让的许可(二十三篇)
- [ 六号文库 ]实验小学2024—2024学年下期德育工作总结
- [ 六号文库 ]副市长在全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作年会上的讲话(汇编)
- [ 六号文库 ]云曦的个人简历
- [ 六号文库 ]2024年党员干部春训工作会议讲话
- [ 六号文库 ]在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发言材料——青年干部要有斗争精神、廉洁自律、勤奋好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