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小结
第一篇:江苏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小结
江苏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小结
总体情况
江苏大学是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学校主动对接国家中长期制造业人才发展战略,秉承“追求卓越是根本任务,深化改革是主要动力,协同培养是重要机制,优化体系是有效保证,持续改进是战略举措”的教育理念,坚持“引领性、探索性、持续性”三大原则,打造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教学改革特区”,构建了立体化对接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持续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促进学校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
为了确保卓越计划顺利实施,学校加大对卓越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就经费保障、学生遴选、学籍管理、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明确一时难以在全校普遍实施的改革事项可先在卓越学院试行,取得经验后再加以推广;关于培养思路与标准,课程体系与内涵,教学模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设想、方案和举措都可以先行先试;卓越学院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在实践中持续推进,努力保持领先地位和示范作用。相关改革工作的开展,不仅对卓越计划实施专业,而且对全校的工程教育改革、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及职称评聘改革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亮点工作
1.形成专兼职教学队伍
学校出台了《关于开展工程型教授、副教授评聘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专业青年教师实践工程能力的通知》《关于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若干 1 规定》等一系列教师评聘与考核文件,从政策上引导和保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校内外教师投入卓越计划。大力实施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青年教师过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关的各项措施,要求青年专业教师深入实验室、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顶岗工作等制度,引导教师全面了解和掌握行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先进生产工艺与流程、先进设备与技术水平等,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聘任一批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承担卓越试点专业部分课堂教学、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外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定期为外聘兼职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培训,有效提升了企业教师授课和指导学生的能力。目前学校已在实践教学基地聘任兼职教授、副教授45人。近3年共聘任496名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研发和管理经验的校外专家担任校外指导教师。打造形成以校内专业核心教学团队为主,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和企业工程实践教学团队相结合的校企联合培养专兼职教学队伍,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2.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建设提供了底线要求。学校在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探索以“提升质量、强化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推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的开展。四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将“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融入教学环节和管理过程,深度推进专业建设,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校四个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专业中,机械设计及自动化、车辆工程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3个专业均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因专业领域未开放而暂未能申请工程教育认证。3.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学校立足卓越专业的学科优势,瞄准行业前沿,建立校企(行业)合作新机制,打破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转化的壁垒,为教学科研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依托的学科均为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平台建设、项目开发、技术合作等方面能和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学校遵循“主动对接,互利双赢,协同推进”三项原则,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构建更宽广、更深厚的合作基础,逐步建立了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长效运作机制。近年来,学校联合中国一拖集团等大型知名企业获批8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建设单位,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实践教育中心。根据长三角地区专业行业的特点和人才需求,与若干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联合,重点打造了25个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示范区。学校先后与426 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还先后在45家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基地。4.探索区域产业集群联合培养新途径
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高校和以为区域产业集群集聚人才为重心的基层政府,都属于不同层面上的人才供给侧,这两个主体可谓志同道合,极易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区域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属于省属高校工程人才的主要需求侧,从而使得高校、基层政府及其所引领产业集群企业三方协同推进卓越计划成为可能。学校立足于我省区域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现实,充分调动县区、乡镇两级地方基层政府积极性,联合政、校、企三方着力打造若干能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高科技型地方中小企业集群,发挥了1+1+1远大于3的作用。这样的尝试对地方高校推进卓越计划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如:学校与江阴市云亭街道开启了“政企校——以基层政府为主导、以中小企业集群为主体、校 方指导教师深度参与”的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新模式。这些举措最大限度地集聚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从机制上保证了校企将培养目标统一在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定位上,顺应了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的具体现实和一般规律,可较好地突破目前地方高校卓越计划在企业培养阶段所遇到的瓶颈问题。5.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
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国际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学生留学交流经费资助管理办法》《本科生国际化教学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等文件,实施了72个海外学习项目,交流形式包括交换学习、攻读学位、夏令营、暑期短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访问考察等,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校实行“引进国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积极邀请外资企业工程师、管理专家,国(境)外高校教授为本科生开设“卓越工程师计划”系列讲座,参加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拓展国际化教育渠道”,鼓励专业教师学习和吸收国外工程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进优秀的工程教育原版教材和教学软件,全英文专业课程普遍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将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方法、手段和成果用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选派教师到国外培训深造”等措施,加大卓越计划专业的国际化程度。学校还积极开拓学生海外交流学习渠道,不断满足学生海外交流学习的个性化需要。支持学生海外交流学习,允许学生整学期置换或以课程(而不以单个学分)为单位进行学分转换。同时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学生赴海外留学交流学习或参加出国类外语考试。
第二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交流会江南大学(2024.1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汇报
——北京邮电大学
自2024年6月北京邮电大学被批准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以来,学校积极推进试点工作,从2024级信息安全专业和2024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中开始全面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通过开展多方研讨和调研,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相结合,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加入企业培养环节,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与著名企业的合作培养,实行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双导师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工业界的高端的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将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
(一)开展积极研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卓越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该计划,加强教师、企业和学生对政策的理解,学校和学院多次组织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企业资深工程师等相关人员开展座谈研讨,明确了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世界、面向工业界的高端的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配套政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统一了思想。
(二)组织广泛调研,开展理论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是国家深入开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我国各高校与企业都是一种创新。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该计划,我校通过参加一系列全国性的研讨会,多方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 加强同企业沟通,听取企业提出的宝贵意见。
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卓越工程师教育之课程内容改革探索”和“基于大工程理念‘现代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获学校2024年教改立项支持。信息安全专业持续多年对国外工程教育开展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课题组成员于发表了“国外信息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活动”等多篇教改论文,对实践教学活动中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三)改革教育理念,制订培养方案
信息安全专业2024级全体学生90人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该专业依托信息安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强大优势,充分利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和国内外各种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培养信息安全研究型、创新型工程高级技术人才。专业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名师杨义先教授通过整合信息安全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及科研合作单位的强大资源,依托“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网络信息攻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力量,制订了信息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实施三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或科研院所学习实践的“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秀学生可免试推荐攻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工程硕士。
2024年版信息安全专业“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在保留2024年版培养方案中厚基础、重实践的理念,将专业课程分为密码学、网络安全、数字内容安全、信息系统安全4个模块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实践常态意识,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四)实施内引外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努力探索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每位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
学校正在逐步完善配套的师资政策,包括聘用政策、晋升政策、考核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以及教师培训和提高的措施。计划引进有工程和研发经历的博士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考核办法,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正在制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培训和轮训的制度。
从2024年开始,信息安全专业计划在4年内达到6门专业核心课程:现代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数字内容安全、软件安全、信息安全工程概论的师资具备5年以上工程经历。每年安排教师到信息安全企业或研究院所兼职、挂职锻炼。计划从2024年开始,启动信息安全专业教师认证资格计划。
(五)学校大力支持,专项经费保证
学校对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给予专项经费支持。2024年支持每个
试点专业10万用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并将随后的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计划的经费报学校明年预算。
(六)依托学科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和取得预期成效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建立校企战略联盟是关键所在。学校在整合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成为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成立联合培养体,建立培养基地,确保校企各项培养目标得到具体落实。信息安全专业已经与国瑞数码安全有限公司、北京安码科技有限公司、东华软件股份公司、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家行业企业探讨了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与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由北京邮电大学、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组建,具有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产学研强强联合的优势)联系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灾备系统实习工作。
(七)促进国际化交流,培养国际型人才
我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吸收国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推进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实现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已和法国亚眠大学开展互派留学生毕业设计工作,同时邀请了美国,意大利等一些知名大学教授开展学术讲座,洽谈国际合作教育事宜。
二、意见和建议
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实施以来,教育部在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仍然发现有以下问题希望教育部能够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一)学制问题
目前要求的“卓越工程师”本科培养模式与“专业学位硕士”的实践环节两者均要求有一年左右的企业实践。如果学生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得学士学位,并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实践环节存在一定重复性。可借鉴国外(欧洲)普遍实行的5年本硕连读,其中含半年至一年的实习环节,更为合理。
(二)配套政策
目前国家没有相关的鼓励政策使企业感到有责任、有积极性接纳实习学生。以往的实践环节多依赖于学校、教师与企业的“私交”,这是不规范、无保障的。国家应尽快制定鼓励企业和大学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包括税收、安全、保险、教师聘任制度等制度,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
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在真实环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三、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申报和论证办法的建议
目前我校联系的大部分企业对申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抱积极态度。希望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企业对学生培养的责权利要求、设立学生实习伤害保险,对企业税收制定优惠政策。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习单位应不局限于企业还可以是科研院所,后者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主战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仅要培养卓越的高级技术人才,也要培养卓越科学家。国家要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认证之间机结合,做到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
北京邮电大学
2024年11月22日
第三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工作进展报告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二О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工程教育改革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必有之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推进全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和突破点。从“卓越计划”在我校正式启动一年以来,我校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基本原则,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顶层设计开始,系统构架、整体推进、配套实施、逐层落实,相继完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订工作,完成了从公共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课程体系重构,完成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优化设计,完成了不同教学环节(包括课堂内外)的整合工作,稳步推进了课程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工作以及校企联合培养工作。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制订培养标准
“卓越计划”首先是人才培养理念的改革,而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必须通过构建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标准来予以确定并进而在后续培养过程中予以落实,因此标准的制定是正确实施“卓越计划”的基本保障。
在培养标准制订的理念上,我们改变了过去以“知识点”确定培养标准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各种知识传授为载体,以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新模式。在培养标准制订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三个主要措施:
首先是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对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学校出台专业建设指南,明确要求各专业针对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重新全面梳理专业定位和发展目标。各专业先后进行了主要行业调研、区域调研、典型用人单位调研、毕业生和在校生调研。学校层面由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牵头,组织各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组成四支调查组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成渝地区进行专项调研。通过行业调研和区域调研对不同区域和主要行业的宏观发展形势以及专业人才的总体需求有一个总体把握;通过典型用人单位调研为用人单位的侧重点有深入的了解;通过与不同年龄段的毕业生进行座谈,掌握学生提供的详尽需求和建议。
其次开展第三方分析评估。在组织各项调研的基础上,为更为全面、定量地掌握客观数据,学校连续三年聘请第三方专业咨询公司对当前人才培养效果分专业予以分析评估,充分掌握当前培养质量特别是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培养情况,找到与客观需求的差距,形成有针对性地制订标准的重要依据。
第三是启动培养标准制订工作。按照“面向工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要求,我们借鉴国际、国内可以参考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工程人才标准,包括ABET的EC2000标准、CDIO的能力大纲、国内部分专业规范,融合我校自己的分析定位制订具体到专业的培养标准,涵盖“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形成了一套成体系的、细化的标准,指引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培养。
(二)重构课程体系
培养标准确定后,如何在培养过程中实现培养标准,成为工作的重点。学校启动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其核心内容即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整合。为引导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和整合工作有序进行,我校出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本科专业建设指南》,首先让每个专业重新审视并回答“为什么办专业?”、“办什么样的专业?”、“如何办好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等问题。学校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培养理念、社会需求、专业定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以及质量工程、专业认证、专业评估、国际化等教学改革与建设等相关内容系统地组织到到专业建设之中,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设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新培养方案的制订遵循并体现了以下六大原则:
一是需求统领原则。以国际视野把握现代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发展趋势,以社会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学科特点,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是一体化设计原则。一体化设计包含教学目标的一体化设计、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设计、评估考核的一体化设计、培养过程的一体化实施、教学条件的一体化建设。切实将总体培养要求细化落实到每门课程以及课内外、校内外各个教学环节,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等目标要素在各个培养环节中的有机融合。
三是实践引导原则。精心设计实践项目,将素质教育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融入实践项目的设计中,通过实践项目中问题的分析引导出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3 通过对实践问题的解决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能力培养。
四是能力递进原则。各类重要能力的培养须贯穿到四年培养过程中,在大一至大四的相关课程中设计能力培养主线,从认知到应用,从被动到主动,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统筹构建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能力培养体系。
五是特色凝练原则。专业培养方案在综合考虑国内外专业认证标准、国内专业规范、专业评估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传统服务面向的发展需求和已有学科基础,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突出专业特色。
六是科学评价原则。逐步建立侧重能力评价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加强过程评价的体系建设,将学生领导能力、学习研究能力、主动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纳入评价内容。
全校各专业按《指南》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新制订,包括企业领导、资深工程师在内的专业教指委委员多次就课程体系的设置整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充分探讨,明确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群与课程群之间的关系、课程和培养标准之间的关系。2024年7月和9月,学校对全校48个专业进行了两轮专业论证工作,完成了对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详细论证和确定。通过重新梳理、调整、优化、形成新的以工程实践为引导、核心课程为支撑、以方向选修为补充,全部教学环节有机联系协同实现培养标准的全新课程体系。
(四)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本身的建设和改革是决定培养标准能够真正实现的关键。在引导各个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同步推动了全校公共基础课、工科专业公共课的改革,包括思想政治课、数理基础课、计算机基础课、4 英语课、体育课在内的公共课确立了适应本校工程教育需求的课程改革目标,并在学期学时分布、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进行了不程度的改革。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均按不同专业需求设置了多套课程方案,并由专业学院和基础课程承担学院共同制订课程大纲,专业教师参与了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部分案例设计。英语课由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构成,大一统一设置基础英语部分,大二开始根据基础英语成绩进行分层分流培养,提供8门课程供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学生修读。思想政治课程和体育课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将原来五学期和四学期的课程延长至六学期,减少每个学期课时占用的同时保证思想教育和体育锻炼不断线。思想政治课还增加了实践学时的设置,强调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课程考核评价环节,打破采用一个标准,一种方法来衡量学生成才的旧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特性和由总目标细化到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制定基于能力导向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以《C语言》为代表的计算机类课程,采取分模块机考的方式,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强调编程规范和标准化;以《工程实践》为代表的团队实践类课程,在阶段检查基础上采取团队随即抽人答辩的方式给予团队总分,个人总分由团队制订标准和规则自行协商分配。在考核方式改革过程中,学校倡导并引导课程组构建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领导能力、学习研究能力、主动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体系。
(四)校企联合培养
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环节。目前学校已根据“卓越计划”专门制定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协议》,在原有“3+1”校企联合实验班继续实施的基础上,分别在2024年和2024年专门与中国最大的气象仪器设备研发制造企业中国华云技术公司、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研发制造企业仁宝 5 电脑(成都)有限公司、国内最大的广电行业软件研发和系统集成企业索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签署联合实施“卓越计划”协议,并已在高年级率先开始实施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试点,具体运行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企业全程参与4年
该模式以我校现行的周立功“3+1” 创新教育实验班运行模式为基础。公司从大一即为实验班学生每人提供一套电脑和主要工程项目设计所需器件与材料,派遣公司专家定期来校或通过网络远程讲学和指导。学校为“3+1”实验班提供固定教室(实验室),配备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参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坚持早操、集中晚自习、演讲、讨论会以及文体活动等,并根据学习进程的不同将企业已开发项目分层次引入,一个月左右完成一个子项目的设计,每月一考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和项目设计能力的形成。大四时学生直接到周立功公司参与其项目的开发或在校参与周立功公司提供的校企合作项目实训。周立功公司直接在周立功“3+1” 班毕业生中录用出色学生,或者把他们推荐给其他对口企业。
2.企业集中参与1年
在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前三年在校内组织教学,后一年在企业组织教学。合作企业提前半年列出企业阶段学习(实习)计划,学校根据联合培养单位提出的岗位需求,在校内进行双向选择预招聘,学校统一组织经双向选择确定下来的学生与企业签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企业培养阶段培养协议》,手续完备后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岗位完成企业阶段学习。
3.企业累计参与1年
该模式将企业阶段学习分解为递进的两个部分,时间上主要以“0.2+0.8”和“0.5+0.5”的方式构成一年企业阶段学习。“0.2+0.8”模式中第一部分“0.2”一般在校内学习两年后学生利用暑期进入企业学习两个月,主要学习企业文化、工程环境、行业标准、工作规范、工艺流程,学生在此阶段结束后选择由校企双方拟定的毕业设计题目,并根据题目有针对性地完成第三学年的校内专业学习;第二部分“0.8”在完成校内三年学习后根据毕业设计内容进入企业对应部门全程参与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0.5+0.5”模式中第一部分“0.5”指第七学期在校内校企联合实验室完成企业培养阶段的部分课程教学,教学方式以企业工程师 远程教学为主、现场指导为辅;第二部分“0.5”指完成校企联合实验室的教学后,在第八学期进入企业,在实际工程环境中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毕业实习、工程实践、毕业设计。
4.企业项目驱动模式
利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工程实践中心,对口专业学生经培训后进入中心参与实际项目开发过程。该模式主要针对因企业承接能力变化或学生个人意愿等其他原因无法进入企业完成学业的部分学生。学校参照原学籍管理规定,补充工程实践学生团队计分管理办法和学分替换方法。建立荣誉资格制度和优补与退出的竞争机制。
“卓越计划”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尚存许多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我校将始终坚持“卓越计划”指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把改革目标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统筹规划、科学部署,不断完善工作方案,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卓越后备工程师培养之路。
第四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近日,从教育部高教司获悉,我校已经被教育部列入第二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24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有61所高校进入。2024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共有133所高校进入。
我校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必将会对我校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第五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定稿)
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印发《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通知
教高函[2024]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经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审定,现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印发给你们。请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参照本通用标准,结合各校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水平。
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 2024年11月28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
本通用标准规定卓越计划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制订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本通用标准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
一、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境、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4.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7.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8.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9.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0.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2.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职业健康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3.具有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掌握扎实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以及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6.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解决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7.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
8.具有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基本能力和处理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的基本能力;
9.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0.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11.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2.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领导意识; 13.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能力。
三、工程博士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2.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职业健康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3.具有从事大型工程研究和开发、工程科学研究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系统深入地掌握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工程科学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悉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制造系统以及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和趋势;
5.具有战略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6.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7.具有复杂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复杂工程项目集成能力以及处理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的能力;
8.具有工程项目研究和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能力和工程科学研究能力;
9.具有知识更新、知识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0.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11.具有大型工程系统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2.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
13.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推荐阅读:
江苏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小结
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集合9篇
辅警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
记者2024试用期间工作总结范文
测试员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
相关文章:
- [ 六号文库 ]江苏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小结
- [ 六号文库 ]2024年安全倡议书300字 安全倡议书(二十一篇)
- [ 六号文库 ]精益求精成语历史典故[五篇范文]
- [ 六号文库 ]2024河南高考成绩查询入口[5篇]
- [ 六号文库 ]大学生自我认识评价[精选5篇]
- [ 六号文库 ]有关无悔高一作文(优秀范文五篇)
- [ 六号文库 ]2024立春养生吃什么食物好[合集5篇]
- [ 六号文库 ]2024年作文,过新年(五篇)
- [ 六号文库 ]最新春节鞭炮作文600字初中(五篇)
- [ 六号文库 ]教师述职报告精彩开场白(20篇)
- [ 六号文库 ]最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500字(十八篇)
- [ 六号文库 ]珍惜水资源的倡议书150字(二十一篇)
- [ 六号文库 ]学写倡议书350 倡议书350字六年级(二十一篇)
- [ 六号文库 ]2024年居间服务费合同(7篇)
- [ 六号文库 ]最新五一劳动节作文优秀作文(七篇)
- [ 六号文库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新浪博客(五篇)
- [ 六号文库 ]最新论文开题报告的研究综述(6篇)
- [ 六号文库 ]白色污染倡议书200字 白色污染倡议书450字(二十一篇)
- [ 六号文库 ]最新体育部个人年度总结(5篇)
- [ 六号文库 ]中学历史骨干教师跟岗研修计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