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八号文库 涉外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六号文库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人力资本

    栏目:六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悠然小筑 时间:2024-08-13 18:57:5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新制度经济学论文人力资本

    新制度经济学人力资本产权理论与当今人才的现状分析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大家都知道《天下无贼》这部电影吧,其中的一个镜头也许会令你发笑不止,贼老大(葛优饰)当着贼徒们说了这么一句话: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

    人,创造了历史;人,创造了文明;人,创造了工业化、商业化;人,也将创造未来。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一个企业、一个集团、一个想成就宏图大志的人,如果没有人才,所有的理想都将成为空中楼阁、虚幻泡影。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人才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并不断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获得人才、留住人才,人才储备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战略性人才储备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通过有预见性的人才招聘、培训和岗位培养锻炼,使得人才数量和结构能够满足组织扩张的要求。然而,人力资源的固有特性却使企业人才储备陷入困境。

    盖茨称雅虎工程师价值400亿美元

    据国外媒体报道,微软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Bill Gates)周二表示,雅虎之所以价值400亿美元以上,并不是因为丰富的产品线、庞大的广告客户群体、或者市场份额,而是因为优秀的工程师团队。微软目 前正致力于在网络搜索和广告市场追赶谷歌,因此对雅虎的技术团队可谓求贤若渴。

    盖茨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表示,为广告客户打造工具、开发移动和视频产品、改进核心搜索算法、以及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都需要大量人力资源。他 说:“要完成这些工作,肯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如果工程师的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可以加快工作的进度。庞大的广告客户和终端用户群体固然很好,但我们更为重视雅虎的员工和工程师。”

    盖茨同时表示,如果雅虎继续实施前任CEO特里•塞梅尔(Terry Semel)制定的战略,其吸引力可能会小一些。他说:“如果雅虎朝着媒体公司的方向发展,不重视软件创新,那么微软同雅虎之间可能不会有交集。雅虎联合 创始人杨致远重新出山就任CEO后,重新调整了公司的发展方向,让很多优秀的工程师有了用武之地,这样的做法值得赞扬。这也是我们认为合并后的公司将更加 强大的主要原因。”

    各国“亮剑”人才争夺战

    2024年12月19日,我国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近7年,我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工作蓬勃发展,人才发展步入新境界;党和国家爱才、识才、用才、聚才,造就了一支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探索了一条条人才工作的创新路径,奏响了一曲曲人才强国的时代乐章。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1世纪00年代,一场空前激烈的无声无息的战争——人才争夺战,正在全球悄然打响。虽然没有硝烟、没有战火、没有兵剑、没有血肉,然而,这一场战

    争却是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持久大战。

    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科技、知识和人才就是第一生产力”。最典型的就是美国。

    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科学、经济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来人才,是全球人才流动的最大受益者,美国的人才策略也最具代表性。

    ⑴放宽移民限制。

    美国《移民法》明确提出只要学术、专业上有突出成就的人,美国不考虑其年龄、国籍和信仰,一律优先入美国国籍。

    ⑵增加签证名额。

    2024~2024年,美国对高科技人才引进的名额增加至20万。美国众议院移民小组委员会通过法案,撤销有关外国技术人员在美国工作所必需的签证限制。⑶聘用外国专家。

    美国核武器的研制、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国外专家实现的。在美国59%的高技术公司里,外籍专家占了90%。目前在计算机产业领域的博士中50%以上是外国人,美国还以合作攻关的名义,借用外国专家的智慧。

    ⑷争夺本土人才。

    具体措施包括:设立研究机构吸引大批优秀人才;设立“管理学院”或“培训中心”,加快人才本土化进程;争夺人才幼苗。近年来,美国跨国公司人才资源竞争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重视挖掘现有人才,而且发展到寻找人才苗子。如,摩托罗拉公司2024年在中国启动“希望之星奖学金”,将单纯的人员资助转变为人才培养。

    ⑸实施留学政策。

    1999年在美国大学深造的外国留学生共49.1万人,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 1/3,美国还通过实施“绿卡制”来吸引国外留学生定居美国。

    ⑹增加福利待遇。

    在美国,学位越高收入越高,美国很多高技术公司还实行配股方式,即公司除了给高薪外,还视高技术人才工作的重要程度额外配给股票期权。

    全球人才竞争趋势

    1.争夺顶尖人才。

    世界人才战争所争夺的对象,正是那些能够左右全世界经济、军事、金融、能源、科技等所有重要领域命运的顶尖人才。

    人才战争早已改变了小规模常态。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新的科技革命,全球分工协作的细化,国际产业的转移,以及跨国公司的崛起,推动人才战争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激化。

    很显然,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去增强了对手,不仅仅是人才教育、培养、培训、替代成本的不可收回,还意味着经验、理念、技术、知识、资金的损失,最严重的是导致自身错过重要的发展机遇。

    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世界大战中,中国和印度并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国家,但绝对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改革开放后移居海外的新华侨华人已经超过600万,2024年以来每年都有大约40万人离开中国,大部分是通过技术、投资移民以及留学等渠道流失国外的。截至2024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而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需要

    指出的是:学历越高,专业在全球越紧缺,回归的比例就越小。1990~1999年,大约47%外国出生的博士选择留在美国,最重要的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中国博士生滞留率高达87%,超过同样以人才流失严重著名的印度(82%)。

    清华和北大是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但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从2024年开始,清华和北大已是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2024年,被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也居世界各国留学生之首。由于留学生大多学成不归,因此,中国逐渐成为了美国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美国《科学》杂志就把清华、北大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日本的崛起历史证明,要走全球化时代的强国之路,没有能源、土地、交通,却可以依赖人才资源而揽全世界的土地、资源、市场为己所用,进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则证明了全球化时代领袖世界之路,不仅仅要培养以及挽留本国的顶尖人才,还要获得全世界大多数的顶尖人才,以期成为真正唯一的超级大国。

    2.控制人才流走。

    目前,全球人才流动出现了两个新趋势:一是新兴国家前些年出国学习进修或工作的专家及技术人员开始“回归”;二是一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千方百计从全球吸引人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原来都是人才“输出国”,现在正努力成为人才“进口国”。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人士说:“任何商品总是朝其最大获益的方向在市场上流动,人才也不例外,总是朝着高收益、高回报的方向流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面对大量优秀人才外流时只能处于束手无策的境地。国家正在用利益激励机制控制人才外流。”

    3.确立人才立国战略。

    “新加坡什么也没有,只能靠人才立国了。”新加坡政府为了吸引人才,推出了一系列计划,比如国外人才居住计划、减少就业障碍计划、港人永久居留计划、技术移民计划、外籍人士居留权计划、特殊移民计划等等,尽可能地为外来人才提供方便。

    在新加坡现有的三所大学中,外国学生约占22%,其中中国留学生又占了一半左右。他们在入学前一般都要签署协议,承诺毕业后为新加坡服务5~6年,然后才可以到其他国家择业或继续深造。还有一部分是新加坡为吸引人才而招收的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只要找到用人单位就可在新加坡工作。为直接吸收海外人才,他们在海外设立了8个“接触新加坡”联络处,负责海外宣传和招聘联络工作。还定期举办“新加坡职业博览会”,在全球大城市巡回展出并现场招聘。为了资助各国人才来新加坡访问与服务,建立了新加坡国际资金。

    新加坡现有常住人口400多万,其中有近100万是外籍人士。该国经济增长中有1/3是外来人才所做的贡献。

    4.完备留人制度。

    加拿大拨出9亿加元的专款,专门设立了一项加拿大研究学者计划。2024年前,它已在全国设立2024个加拿大研究学者席位,以吸引世界一流的学者和为本国有可能处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项目服务,政府还在考虑设立像罗德斯奖学金那样的世界一流的奖学金,并修改移民法规,使更多的人才能够进入加拿大。

    德国政府的目标是使德国的大学成为“未来国际领袖人物的熔炉”,并为此先后推出旨在吸引欧州以外国家信息技术人才的“绿卡”计划和新移民法,为外国学者、科学家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

    5.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

    保住人才的前提是要有人才,为此各国纷纷加大了对青年人的培养力度。韩国政府则在全国设立了15个“科学英才教育中心”,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培养,为国家科技发展储存后备力量。

    我国2024年人才总目标

    2024年我国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1.人才规模明显扩大。

    截至2024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近1.14亿人。其中,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4600万人,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总量超过196.5万人年,仅次于美国。从规模上看,我国已是世界人力资源大国。到2024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亿人。

    2.人才素质显著提高。

    近7年,全国参加各类脱产学习培训的党政干部约1600万人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约900万人次,专业技术人才约2600万人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选派72万余人次赴国(境)外培 训,仅2024年,就培训10505人次。

    3.人才结构明显改善。

    2024年底,国有单位已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之比为 7.3:33.4:53.2;到2024年底,这一比例已调整为9.9:36.8:44.2;人才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到2024年,我国非公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已达38.5%„„

    4.培养高层人才力度加大。

    近几年,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力度不断加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启动,“优 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中央有关部门新政频出。截至目前,我国有“两院”院士1400多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00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8万人,博士后研究人员7万余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 伍初具规模。

    5.“千人计划”圆梦中国。

    “海归”人才,已成为加快自主创新、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几年里,一批优秀海外留学人才纷纷归来,在各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业绩。截至目前,回国留学人员累计超过50万人。2024年底,中央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两年来,有关部门抓住有利契机,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目前已引进662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目前,20多个省区市成立了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制定实施了本地区海外人才引进计划。

    6.社工人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逐步进入公众视野。特别是2024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社会工作人才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减灾救灾、扶危帮困、社区建设、社区矫治、医患关系调整、特殊人群服务等领域广泛开展了“助人自助”的专业服务,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7.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成效显著。

    国家把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途径,摆在突出位置,列入议事日程,采取多种方式,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队伍规模稳步壮大。二是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三是农村实用人才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8.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梨园花开。

    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更加重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构建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持科技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成就事业。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科技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持续改善。一是造就了科技领军人才。二是培育了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三是吸引和凝聚海外归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四是造就了一批跨部门、跨单位的强强联合的优秀团队。

    人才是民富强国之基,人才资源是民富强国第一资源。只有把人才建设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的高度,才能为实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战略总目标;只有全面完善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才能不断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只有把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放在一切之首位,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永立潮头;只有重塑当代中国全新的育才观和用才观,才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以期促进13亿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培育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才能早日圆梦和复兴全面小康与科学发展的和谐盛世。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使普通高校本科生在学人数达到了2 700万的规模,毛入学率超过23﹪,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从202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100万人(103.63万人)以来,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每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要就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质询议案,甚至中央政治局也开会专题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这些现象是前所未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多,归根结底是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企业需求人才之间的素质不对称,甚至脱离甚远。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以下的八项要点或可做为基本的标准:

    一、始终如一的敬业精神

    “敬业”一时易,“敬业”一世难!敬业是判别人才的第一标准。现下,很多企业拒绝招收刚毕业的学生,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年轻人没有工作的耐心和韧劲,工作没几天就这山望着那山高,跳槽而去或不能安心把手头的工作作好。还有的人刚到一个新岗位时热情很高,积极认真,时间一长就陷入疲惫,不再把工作当会事了。而真正敬业的人,每天都一样的勤奋、认真,在岗一天就绝不松懈。

    二、孜孜以求的学习能力

    企业和员工有时是一对矛盾体,但在发展和学习上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员工一同成长,否则,停滞不前者只能被淘汰。而员工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又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良性的促进做用。工作当中学习与在校学习不同,更强调个人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三、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行

    规范的商业社会中,企业也要讲伦理道德。企业中的人就是企业道德的施为

    者、传播者和发扬者。个人的道德品行不仅指社会伦理,这里尤指其商业道德。中国企业普遍的诚信缺失,令人担忧,其实是企业中的人的道德出了问题。只有企业中的人,将自身的修养与企业道德合而为一时,才能将企业文化发扬光大。

    四、雷厉风行的工作能力

    商场如战场,很多工作来不得半点拖沓,优秀的人才时间观念极强,行动迅速果断。而做到这点,需要一些前提条件:

    1、观察力强,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2、分析力强,能够迅速把握问题的实质;

    3、专业力强,熟悉工作流程并能敏捷实施。

    五、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

    本部门的人抱团不难,难的是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人也能抱团。本分内的工作讲团队也不难,难的是遇到有额外的工作,甚至毫不关己的工作时,也能毫不抱怨的贯彻这一精神,那才是真正的团队精神的体现。

    六、健康活泼的身体条件

    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带来高度的竞争,国家之间的、企业之间的以及同事之间的,这种竞争的氛围,压迫于每一个个体的身上。这就要求优秀人才,内外兼修,不仅有强健的体魄(物质基础),更要有积极抗压和自我调节的良好心态,这是使之能够长期适应变化无常的工作氛围的精神力量。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不仅需要实物资本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的人力资本的积累,这才是经济发展长盛不衰永不枯竭的源泉!

    第二篇: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论制度的实施机制对制度效率的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经济学家估计,中国由家庭承包责任制取代原来的集体农作制度这一变迁对中国农业生产力的贡献份额为20%~50%,有的学者的估计值甚至高达7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对中国的农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制度建立中的一个典范。那么,什么是好的制度,制度有是怎么影响效率的呢?

    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制度

    作者:刘畅(湖北经济学院 会计学院 会计Q1141)

    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内涵的界定要从旧制度学派说起。旧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凡勃伦指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总和。因此,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可以概况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状态或流行的生活理论。说到底,可以归纳为性格上的一种流行类型。至于经济制度,就是在社会的生活过程中接触到他处的物质环境时如何继续前进的习惯方式。”

    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减少交易费用,保护产权,促进生活性活动。

    对制度的构成或制度结构的剖析,是制度分析的基本理论前提。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这三个部分就是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

    人们判断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有效,除了看这个国家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是否完善以外,更主要是看这个国家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实施机制是指有一种社会组织或机构对违反制度的人作出相应惩罚或奖励,从而使这些惩罚或奖励得以实施的条件和手段的总和。

    实施机制对于制度功能与绩效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个社会或组织系统来说,尽管有规则比没规则好,但有规则不实施,即“有法可依”而“有法不依”往往更糟。这是因为如果制度得不到实施,不仅会影响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从而使制度形同虚设而不起作用;而且还会使人们产生对制度不正常的预期或使人们产生藐视制度的文化心里,从而使目无法纪的行为畅通无阻并愈演愈烈。

    国家能否有效行使代理职能,主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总结以下几个。

    1、制度安排的设计是否合理。制度安排的设计必须和制度环境、生产力水平、人性假设、人们的道德水准、社会文化心理等基本国情相匹配,否则就会流于空想。我们在实行农村联哦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大刮“共产风”,搞“公共食堂式”的“免费午餐”,但事实证明再好的制度如果脱离生产力水平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制度的设计也不能建立在人性利他或人性善的假说的基础上,因为这样不仅会违反人性或脱离人的道德水准,而且会给那些自私之徒提供不劳而获和以权谋私的可乘之机;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收入水平差距过分悬殊的制度安排会缺乏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而遭到社会公众的普遍不满。因

    此,要使制度安排得以实施,首先就要使制度设计与国情相适应。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资源,人类将长期继续在土地上生存和发展。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经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有保障功能、发展功能,尤其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国内社会动荡,生产力始终没有得到恢复。由于文革时期的土地制度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当时农业发展受阻,农民迫切需要土地的愿望与国情,顺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农民的发动下产生的,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顺应的广大农民的要求,是人民的制度。

    2、制度安排的供给是否体现社会公众的利益或是否是社会成员公共选择的结果。任何社会制度的本质都是利益制度,且是利益维护、激励、约束、协调与整合的产物。而一项制度安排的选择及供给,只有体现了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才能最终得以认可和实施。因此,制度安排创新越是容易得以实施。

    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既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和切身利益,又能增加城市农产品的供给而不损害市民的利益,还能增加农业的剩余和国家的税收,是对各利益集团都有利的事情,因而能得以迅速而有效的贯彻实施。相反,有些改革措施要么损害了许多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要么少数利益集团垄断改革收益而由社会公众来支付改革成本,因而受到强烈的阻滞和引来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最终因制度的实施成本过高而难以实施。

    3、运行的交易成本的高低。制度运行是有交易成本的,它包括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维护组织和机构的费用、强制成本、信息成本、监督费用,等等。有些有效制度之所以不能被供给和实施,是因为制度运行的交易成本太高,以至于让人们得不偿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农民自主实验实施,是顺应呼声的产物。所以不需要特定的过高的组织与强制成本。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

    在人民的要求和丰厚的利益下,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

    4、信息机制的有效性。在纵向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中,信息的相对充分性、对称性、可识别性和连续性,以及信息发布主体与信息接受主体的利益一致性或信息兼容性,也是制度安排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政府不能获取完全信息的事实、存在下级和微观单位与中央信息的不对称性、存在政策多变而信息缺乏相对稳定性和可识别性、存在地区和企业对中央信息的不兼容性或自利性筛选,因而最终导致包括中国在内,因计划经济体制尚不具备完全实施的条件而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也就是在这种不能获取完全信息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农业发展受到了制约,使人民不能丰衣足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对土地的迫切需求,出现了孕育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肥沃土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顺应了以上几个条件,设计合理、符合社会公众利益、运行的交易成本低廉、信息机制有效,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中国将继续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历史选择,该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集体时期)相比具有较大的进步,在改变农村经济格局的同时,奠定了经济发展和后续改革的基础,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民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使得制度实施的机制对制度的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新制度经济学概论》 东北大学出版社主编:王海涛

    《寻找一种好制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作者:卢现祥

    《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王桧林

    《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析》论文作者:马举魁

    第三篇:新制度经济学

    以产权明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2007161050经济学谢雁娇

    一个学期的新制度经济学课,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新制度经济学下的产权理论,它让我对当今的企业制度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我查了有关产权方面的知识,结合所学内容,简单谈谈以产权明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正逐步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和改造,改组和改造的目的是尽快让国有企业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而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特征。我想从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入手,就产权清晰问题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1、产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产权理论起因于科斯对外部性问题的重新研究。科斯通过引入产权概论,论证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前提下,市场机制仍是有效的在零交易费用前提下,权利的初始界定并不影响资源优化配置的最终结果,这就是科斯第一定理。这一定理揭示出传统经济学论市场机制而不涉及产权制度所产生的逻辑悖论,从而推翻了庇古的外部性理论,说明经济学分析必须引入产权因素。

    但“零交易费用”是不现实的,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产权的界

    定、产权的交易都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只有当产权界定和交易带来的收益大于所需成本时,产权的调整方能实现;若收益小于成本,即使产权调整能带来更优化的资源配置,但因无利可图,也不可能实现。

    2、企业产权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

    正如科斯所指出的,由于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产生了企业这种可节约交易费用的组织,但企业的出现又使得原有的产权状况变得更为复杂,企业产权理论正是研究和解决企业制度中因产权复杂化而带来的各种问题。企业产权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剩余索取权问题。

    为了保证企业的效率,剩余索取权应归监督者(即企业管理者)所有,而在企业内部,管理者既可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又可为资本所有者或劳动者同时兼任。因此,按剩余索取权归属的主体不同,企业可划分为企业家企业、资本家企业、工人管理企业三种类型。而具体采取何种形式,则取决于各生产要素的市场环境,因为企业作为一种特定的交易组织形式,出于节约交易费用的考虑,会根据具体的资本、劳动及管理的市场交易费用的比较,避免所需交易费用过高要素的直接市场交易。若违背这一原则,企业效率必然低下。

    在现代股份公司中,所有者即股东的利益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经营者由于掌握实际的经营权,可能会谋取私利,这就产生了一个委托——代理问题。若没有有效的制度控制代理成本,则股份公司将无法有效运转。委托——代理理论正是研究如何设计一种机制,使之最大限度减少代理成本,同时又给予经营者以最大激励。首要的措施就是必须使经营者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把经营者的报酬与企业利

    润联系起来,或直接让经营者拥有企业部分股票。由于剩余索取权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还必须采取一定的市场约束。一是经理市场,当代理成本过高时,股东可通过合法程序重聘经营者;二是股票市场,当股东利益受损,而单个股东又无法影响董事会决策时,他可抛售其股票,从而约束经营者。

    二、以“产权明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所应具有的本质规定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其中,产权明晰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后三个方面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是有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性环节。

    首先,权责明确是以理顺产权关系为基础的。强有力的产权约束必然造成严格的与自觉的从而也是充分的责任。一系列的放权措施使企业经营者有了生产经营和其他方面的权利。但松弛的产权关系的缺陷因为这种放权而失去了行政约束的屏障。所以,权责明确的前提是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对于企业经营者形成强有力约束的产权制度。

    其次,产权关系不顺,无法理顺政企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非资产基础上的关系即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对企业实行的管理;二是建立在资产基础上的关系即政府作为企业资产的拥有者而对企业实行的管理。处理前一种关系较为容易,而后一种政企关系的处理则较为困难,原因在于政府的后一种管理具有刚性:既然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那么作为投资者的国家就必

    然要对其实施管理。无论是国家必须保持的对一定的领域、一些企业的控制,还是政资分开,都是理顺产权关系的基本内容。

    第三,科学管理要求必须理顺产权关系。在产权关系明晰的公司制下,董事会是所有者的代表,出于维护和增进自身利益的需要,将管理者的经营能力作为主要标准择优录用,并在实践中加以考评。通过这种强有力的产权约束机制,使管理岗位上永远立着优秀的管理者。因此,优秀的管理者和良好的企业管理可以说是建立在产权明晰基础上的一种派生效果。事实上,良好的产权关系本身寓含着遴选优秀管理者的机制。

    由此可见,产权明晰是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础。以上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的分析,充分说明: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三、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晰

    1、所谓产权清晰便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在狭义所有权层次上进行产权界定,根据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弄清所有权归谁;二是狭义所有权与其他产权拥有主体的产权界定,笼统地讲,也就是划分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如果以上几方面的产权都界定清楚了,就可以说国有企业的产权清晰基本完成了。产权清晰在明确投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之后,也许对国有企业产权明晰更重要更复杂的一个方面,就是明确企业与政府的权利边界,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归根结底就是这个边界不清。

    国有企业产权明晰就是要在三个层次上明确责权利的关系。第一

    是国家与公民和法人企业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投资者之间及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第三个层次就是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2、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是否就明晰了产权

    产权明晰中有一个误解,就是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后,产权就明晰了。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在提到的第三个层次上明晰投资者与人力资本投资者之间的产权无疑提供了动力,但这增加了产权明晰的复杂性。因为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各个投资者的产权也需要明晰,这在市场经济里是通过投资时的谈判与资产评估以及今后增资或减资的博弈完成的,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虚位或对其产权代表的激励和约束不力将影响其在博弈中的成绩或产生资产流失。

    无疑通过资产评估可以明确企业的资产占用数量,强化经营者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明晰第二个层次上的产权关系。而通过引进私人资本或外资,不仅可以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困难,还因为私人资本的存在,有利于明晰所有三个层次的产权关系,但这同样要付出成本。

    现有的保人不保体制的改革思路,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是旧体制不会自行消失,产权明晰也就不可能很快完成。

    3、产权明晰是动态的博弈过程

    产权明晰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市场化过程,动态博弈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财产权也是一个逐步明晰、逐步具体化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产权观念从单一的所有权观念分解为具体的所有、使用、收益和让渡等权利概念。可见产权权利意识是在历史的长

    河中逐步形成并具体化的动态过程。

    从短时间看,产权清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的状况在变,资产结构的不同及债权结构的不同,产权也有不同的权属内容。一般在企业正常经营里有满意的回报时,企业经营者有充分的自主权;而在回报不满意时,投资者的介入经营常常发生,职业经理的权力受到限制;当经营出现问题,影响职工利益或债权人利益时,他们也有参与管理甚至接管企业经营者的权力。总之,产权明晰是一个持久的动态过程,市场化的改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结束语:新制度经济学作为当今经济学的热门学科,其发展潜力巨大,实用性强,可以达成个人,企业,社会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四篇: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它涵盖了经济学与制度之间的双向关系,既关心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也关心制度在经济经验影响下的发展。

    2.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

    3.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此所获得的信息也就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4.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场参与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新凯恩斯学派认为,不完全信息经济比完全信息经济更加具有现实性,市场均衡理论必须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予以修正。

    5.产权: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6.寻租:个人为增加个人财富所作出的对社会净财富发生不利影响的努力。

    7.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状态。在正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法律在决定资源如何利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8.制度创新:所谓制度创新是指社会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的通称,包括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等。

    9.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的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

    10.路径依赖:它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

    11.产权残缺:所有权的残缺可以被理解为是对那些用来确定“完整的”所有制的权利束中的一些私有权的删除。

    12.诺思悖论:一方面,国家权力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又是个人权利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衰落。这就是有名的“诺思悖论”。

    二、简答题

    1.产权的特征有哪些?

    答:(1)产权的完备性与残缺性。

    (2)产权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

    (3)产权的明晰性与模糊性。

    (4)产权的实物性与价值性。

    (5)产权的可分割性、可分离性与可转让性。

    (6)产权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新制度经济学有关人的行为有哪些假设?

    答: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假定有:

    (1)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

    (2)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此所获得的信息也就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3)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指人们对自我利益的考虑和追求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3.简述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

    答:(1)人的本性决定交费用的存在。威廉姆斯认为,人的本性直接影响了市场的效率。市场上交易的双方不但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还要随时提防对方机会主义的倾向。

    (2)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决定交易费用的存在。一个人做出决策时,无从了解其他人同时也在做的决策和计划。

    (3)与个体间产权交易有关的各种行为导致了交易费用的产生。这些行为包括寻找有关价格的确切信息、谈判、订立和约、监督、索赔等。

    4.国家在产权制度形成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1)国家凭借暴力潜能和权威在全社会实现所有权。

    (2)有利于降低产权界定和转让中的交易费用。

    (3)还取决于权力介入产权安排的方式和程度的差异。

    (4)离开了国家,产权制度无法建立,但无效或低效的产权又或多或少与国家有关。

    5.简述制度的构成?

    答:(1)制度构成一般概括地讲可分为两大类:即硬制度(正式制度)和软制度(非正式制度)。

    (2)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将制度分为三个层次:即宪法层次,集体行动层次,操作层次和选择层次。

    (3)柯武刚、史漫飞将制度分为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内在制度和被自上而下地强加和执行的外在制度两类。

    (4)诺斯则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制度),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制度)和实施机制所构成。这三个部分就是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

    6.科斯定理有何意义?

    答:(1)理论意义:科斯定理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制度安排会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影响,这就使制度安排这一在传统经济学中被当作既定前提的因素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实践意义:科斯定理的提出为解决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外部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措施。科斯定理的提出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也有可资借鉴之处。科斯定理指出,产权的清晰界定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往中的交易费用,达到最优经济效率。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它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改革者进一步认识产权明晰化的重要性,使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法律上对产权的规定,而重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具体明确产权边界;二是启发人们在探讨更为合理

    和更为有效的产权配置时,必须考虑交易费用。

    (3)方法论意义:进行经济学研究一定不能脱离实际,要从经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对事实的详细考察,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材料分析题

    答:(1)产权界定: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的产权理论,产权经济学强调财产权的买卖和分配应该是经济学研究和分析的主要对象,而不是商品买卖。财产权的买卖和商品买卖相比,更有利于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资源配置。

    ① 假定个人在现有的阶级结构所确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并且使效用最大化;

    ② 通过考察各种可能的制度安排对收益—报酬的影响,从而可能详细地分析制度安排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

    ③ 认识到交易费用大于零在所有权情形中具有的实际重要性。

    (2)交易费用:

    ① 交易是分析的基本单元;

    ② 造成交易成本差异的关键是交易的频率、不确定性及资产专用性;

    ③ 各种一般治理模式都是由一系列属性所界定的;

    ④ 每种一般治理模式都适用不同的契约法;

    ⑤ 交易与治理结构都以交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

    ⑥ 制度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治理成本的变化。

    四、论述题

    1.为什么利益集团的存在会导致低效率产权的出现?

    答:(1)加入不同集团以后,产权的选择不一定是最优的了,对某一集团有利的产权安排不一定有利于其他团体。

    (2)产权的安排取决于利益集团对统治者的影响力。在利益集团中失利的往往是那些从属于大集团的个人,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获得有关可靠信息的高额成本;二是搭便车问题;三是相对较小的人均受损额。越是小的利益集团越是容易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可以影响统治者。为什么少数人能愚弄多数人呢?有两种相互联系的原因:产权结构的边际变化能导致人们的收益和成本的不公平分配,而在这些变化中,得益者和受损者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

    (3)利益集团对统治者的影响力决定制度安排:人人皆大欢喜的制度是不存在的。因此,一种制度能否得以实行,就要看一个社会的决定政策的权力掌握在什么人的手中。

    (4)既得利益集团阻止有效的产权制度变迁的原因:

    ① 从舆论上打着国家利益的招牌,进行院外活动,影响政府制定对自己有利的产业政策或保护政策。

    ② 对新的进入者设置障碍,即斯蒂格勒所说的一种管制需求,强调管制,以行政的手段分配资源等。

    ③ 在这种有利益集团影响的行业或部门往往形成以行政垄断为支撑的产权结构,其他经济主体很难进行这些行业,产业缺乏竞争,从而导致低效。

    2.试比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答:(1)两者相互补充:

    ① 当诱致性制度变迁满足不了社会对制度的需求的时候,由国家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就可以弥补制度供给不足。

    ② 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品”也并不是无差异的,即制度是有层次性、差异性及其特殊性的。有些制度供给及其变迁只能由国家来实施;而另外一些制度及其变迁,由于适用范围是特定的,它就只能由相关的团体(或群体)来完成。

    (2)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有许多共同点,如两者都是对制度不均衡的反应;两者都得遵循成本——收益比较的基本原则等。

    (3)种制度变迁模式差别:

    ① 制度变迁的主体不同。

    ② 两类制度变迁的优势不同。

    ③ 两类制度变迁面临的问题不同。

    3.什么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答: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人们常常将正式制度称为正式规则和硬制度。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特征。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

    联系:(1)二者是相互生成的。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2)二者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任何正式制度安排都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各种不同形式的非正式制度的必要补充,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约束体系。

    区别:二者之间只有量的差异,而无本质的不同。(1)存在和表现的形式不同。(2)实现机制不同。(3)实施成本不同。正式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成本较高。(4)形成和演变的时间长短和稳定性不同。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而非正式制度的改变却是一相当长期的过程。(5)可移植性不同。正式规则是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但非正式制度其可移植性就差得多。(6)认知表达和传导方式不同。非正式制度形成和运行所依据的是心照不宣的默认的知识,而正式制度可以通过语言或以符号形式进行表述、传递和存储。

    总之,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作为社会制度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互为条件、相互补充。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关注二者的作用,不可偏废。

    第五篇:新制度经济学

    制度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执行机制人的行为新制度经济学假设前提

    三大命题环境

    财产权利、机会成本、可降

    内涵与外延科斯威廉姆森

    契约人特定交易交易费用理论决定因素(威廉姆森)

    应用纵向联合、技

    术转让、跨国

    公司

    私有产权与共有产权公共物品与外

    部性

    产权理论(人与人)产权功能

    产权的排他成本与内部管理

    成本度量成本、不完全合同与公共领域

    本质

    科斯定理

    边界新制度经济学科斯

    企业理论企业的本质与边界

    公司治理(保护所有者权益、委托代理)制度功能威廉布森本质边界源泉:相对价格的变化、偏

    好的变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时滞、路径依赖制度与制度变迁制度变迁



    推荐阅读: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人力资本
    电大《民法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作业一(共五则)
    2024年人防工作总结及2024年的工作打算
    申论文章
    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