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述职报告 自我鉴定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六号文库

    亲子关系(共五篇)

    栏目:六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烟雨蒙蒙 时间:2024-09-08 18:48:2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亲子关系

    【论文关键词】亲子关系 儿童 社会性发展

    【论文摘要】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亲子关系的界定分析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三个方面影响,并提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

    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人们试图通过对亲子关系的探讨,为儿童不同的社会化发展进程及后果提供解释通,通过对亲子关系所特有的行为系统及其内部表征机制的研究,分析亲子关系的不同形态,有利于深入到儿童第一个最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深层,这有助于人们理解儿童社会关系的发展。

    一、亲子关系的涵义

    亲子关系原是遗传学中的用语,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亲子关系的内涵有所扩大。台湾学者从生物条件——血缘关系、社会条件——法律或制度关系(如入赘或婚姻)和心理条件——当事人双方以亲子互许,有亲子情感交流这三个纬度把亲子关系分成七种类型:A型(通常的血缘之亲子关系);B型(真实的亲子,却无心理沟通);C型(有血缘关系,也有心理沟通,因某种理由未入籍者);D型(收养的亲子关系);E型(只有血缘关系,无社会、心理联系);F型(名义上的亲子关系);G型(因约诺而成的亲子关系)[1]。近来有人将其界定为“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2]。这一界定排除了非血缘关系的养父母、继父母的亲子关系,同时也排除了虽有血缘关系但未共同生活担负抚养、教养、赡养等义务的亲子关系。毫无疑问,这样来界定亲子关系对于亲子关系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不过这一解释对于亲子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亲子之间的双维活动、双向原则的内涵表现得不够明显。“抚养、教养、赡养”等只说明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而子女对父母行为的影响则不够清楚、突出。刘晓梅、李康将亲子关系进一步理解为“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这样既可以排除非血缘关系的亲子关系,有血缘关系而未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亲子关系,又突出了亲子关系中的双维双向原则和亲子之间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为亲子关

    系的研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研究内容、范围和方法。

    二、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学中,伊恩?罗伯逊指出儿童社会化(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它主要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儿童将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感情联系,并了解他人的角色和观点。《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编辑委员会则解释儿童社会化指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

    陈帼眉根据《规程》的基本精神以及幼儿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进行了较多研究,概括起来儿童社会化的结构包括如下内容:(1)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2)情绪情感的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等。

    (3)社会交往的发展,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关系等。(4)品德发展,包括:爱周围人、爱集体、爱祖国、礼貌、诚实、爱劳动等。[3]结合以上分析,笔者通过三个方面分析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与同伴交往

    儿童是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不断发展的。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有家庭和家庭外两大系统,其中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与子女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儿童会获得安全感,信任感,这对他们的社会性和情感性模式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反映在他们的同伴交往中。如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老师反映他们的朋友多,自尊、同情、积极性情感较高,更多地以积极性情感来发动、响应、维持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同时他们攻击性低,对新鲜活动表现出较少的消极反应,更具社会竞争能力和社会技能。同伴也反映他们比不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接近。安全依恋的2-3岁儿童,在玩伴中有更强的人际吸引力,积极、利他行为比较多,而焦虑、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常对同伴做出消极、攻击的行为,因此人际吸引力差。对4岁儿童配对游戏的研究发现,虽然冲突在所有儿童之间都是普遍存在的,所不同的是,安全-安全型组队的儿童能够很好地解决分歧,慎重地对待朋友的不同意见,协商出公平的解决办法;而安全--不安全型对子的儿童更倾向于相互挑战,靠武力解决冲突,往往最终以生气或赌气而结束游戏,显示出两组儿童友谊质量的差别,安全依恋的儿童之间更协调,更善于合作。[4]

    所以亲子关系对儿童同伴交往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其形成和谐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亲子关系与社会认知

    亲子关系不仅与儿童的情绪、情感及行为表现有显著联系,与社会认知模式也关系密切,而且以认知模式来解释亲子关系的作用机制,这就是“内部工作模型”假设。许多学者同意,亲子关系对儿童后期适应性发展的持续影响,是通过自我认知提供的一种机制来完成的,工作模型的假设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至少母子亲子关系质量和儿童对自我的知觉之间有显著的联系。有研究比较了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各自与幼儿自尊、自我认识之间的关系。自尊、自我认识的评定分为三部分:教师评定的儿童自尊性行为表现量表、以玩具为道具的访谈、幼儿对自己社会接纳性与社会性能力的知觉绘图量表,后两者均为投射技术。结果发现,母子关系质量可以预测儿童的自我肯定水平,父子关系对儿童自尊性行为表现及社会性能力的预测性更强[5]。验证了Bowlby的思想:安全性水平高的儿童,更自信、更主动,自我效能高。由于儿童认知发展平的局限,亲子关系与社会性认知的研究大量来自成人及大学生。从社会性认知角度对依恋的研究表明,工作模型对个体日后的人际相互作用有强有力的影响。安全被试对积极关系结果的辨别反应更快,也就是说他们更敏感,而不安全被试对消极关系更敏感。除反应速度的比较外,对反应频数的比较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不安全依恋的大学生更多地回忆起日常生活中的消极人际关系结果,并与安全依恋的大学生之间的差别达到了显著程度,这些发现表明过去的人际关系经验以一定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进一步知觉人际关系的认知准备。

    (三)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Bowlby认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婴幼儿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建立一种温暖、亲密、稳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婴幼儿既获得了满足,也感到愉悦。”相反,早期主要亲子关系的破坏会导致儿童情感上的危机,并将在其

    后的生活中以突然的抑郁或焦虑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抑郁焦虑似乎与当前的生活压力无关,因此儿童早期生活中亲子关系的形成与否会影响整个人生的顺利发展。因此早期亲子关系成为儿童精神健康研究的一个突破口。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婴幼儿期,也会在成人期表现出来。那些回忆其早期亲子关系为稳定、安全的大学生,同伴反映他们焦虑水平和攻击性低,他们自己也报告了较低水平的孤独和压抑。与母亲形成安全依恋,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小学五年级儿童,报告了较低的孤独感。父母婚姻质量对儿童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有关离异家庭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比如抑郁、焦虑、孤独、孤僻等一些内部行为问题,是父母离异儿童的常见症状。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婚姻质量差,互相争吵,对儿童关注较少或经常指责儿童,缺乏沟通,亲子关系差,儿童没有安全感,进而通过影响儿童的情感影响其社会性的形成。研究表明,(1)母亲在与子女交往中,给予最多的是抚育、照料和丰富的情感反应以及言语教导、具体示范、行为榜样、平时鼓励与错误纠正等等。其中,母亲对婴幼儿的交往态度和丰富而又积极的情感交流,对子女未来一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情感具有奠基性的影响。(2)父亲与子女的交往具有母亲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父子交往内容偏重于游戏、游玩和学习指导活动,具有更多的认知性和活动性交往内容。方式上偏重于身体运动、户外活动和科技工艺性活动等,它具有更大的活动量和更强的刺激性。父亲在与子女交往中,常常成为子女游戏的伙伴、学习的指导者和品行的榜样。孩子在与父母的亲密交往中,获得安全感,学会独立和与人合作,并在未来的生活中为发展其完美的人格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6]

    三、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开展亲子教育,传播科学育儿方法,提高家长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亲子关系不当的家长其本身的愿望都是好的,但由于他们不懂得正确的育儿方法,不了解子女的真正需要与真实水平,从而使教育与实际相脱离;这样既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又使亲子之间的关系僵化,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要改善亲子关系,首先要使家长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一定的科学育儿方法,真正从子女发展的需要出发,学会做一名可亲可敬的称职的家长。第二,利用亲子游戏进行亲情教育,改善亲子关系。游戏是婴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他们通过游戏学习并发展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所谓亲子游戏是指父母鼓励性参

    与婴幼儿的游戏活动,与孩子一起动手完成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儿童的积极情感,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孩子乐于学习,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同时也使父母对子女更关心,更真切地感受和了解子女的内心需要,为家庭教育指引正确的方向。第三,提倡“三亲、三和、四自”教育,改善家庭教育模式,实行亲情教育。三亲是:距离要亲近、教育要亲切、关心要亲热;三和是:态度要和气、方式要和顺、交往要和谐;四自是:要让婴幼儿在自由自在中玩得开心,在自说自话中鼓励开口,在自作主张中逐渐开窃,在自由活动中给予开胃。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实践使人们感悟到,只有研究婴幼儿的心理需要,给予适当的满足,就能建立起亲密、亲爱、亲热的亲子关系,在教育上也能得到超常性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概括出这样一些体会:“亲子教育以亲为主;亲而不教,也有成效;亲而又教,效果更好;不亲而教,等于无效。”随着年轻父母学历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也逐渐趋于合理化。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培养与发展,正越来越受到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的涌现和发展,亲子关系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必将对子女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7]

    【参考文献】

    [1]台湾教育学会主编:亲职教育研究,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3年12月出版

    [2]刘晓梅、李康:亲子关系研究浅识,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3]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6]于海情: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4年第1期

    [5]Davies P.T.,Cummings E.M:Exploring children’s emotional security as a mediator of the linkbetween marital relations and child adjustment[J].Child Development,2024

    [7]胡雁波:试论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年3期

    第二篇:亲子关系声明

    亲子关系声明

    (婴儿姓名),_____________(性别)是

    (母亲姓名)与(父亲姓名)亲生。母亲出生年月国籍民族现居住地联系电话: 父亲姓名出生年月国籍民族 现居住地联系电话:

    出生时间:年月日时 出生地:省地县(市)乡(镇)村 由(接生人员姓名)接生,与婴儿关系____________ 因原因,未在医院出生 出生时婴儿状况:

    1、好

    2、一般

    3、差 以上情况若不属实,愿负法律责任。

    母亲签名:身份证号:日期: 父亲签名:身份证号:日期:(或监护人签名日期)证明人签名:日期

    证明人与婴儿关系:

    第三篇:学习心得:关于亲子关系

    [学习心得:关于亲子关系]李子勋关于亲子关系的经典言论我们的亲子教育问题,不是来自于教育本身,而是在我们的大脑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有弊病的观念和概念,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从孩子本身去思考,而是给予某种概念去思考,这种模式就导致了我们的教育陷入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恰恰是观念给我们带来的,而与教育本身无关,学习心得:关于亲子关系。我首先给大家提供我的一些新的想法,我不想取代朋友们大脑里已经有的东西,也不想和任何人进行抗衡,因为它是并存主义的。管孩子,先要和他拉关系家长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忘记了和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比如说,你越不喜欢我,我就越得管你。可是这种教育恰恰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学习越来越糟糕,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达成效果。我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关系。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不是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家长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比如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孩子很多问题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大多数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他会逆反,比如家长要他们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所以,家长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家长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我们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一条隐蔽的信息链,虽然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公司和老板说话,表面上是和老板在汇报相应的工作,实际上你在内心里是在期待着老板对你的态度,对你关注的方式,亲子教育也是如此,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要重要。孩子行为没有绝对化的对错我们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标签下的好孩子,其实,一味地盲从榜样的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们应该用并存主义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非常痛苦,一生都会纠缠在观念性的东西里面。我们要注意文化对人的内心的构建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细节事情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也不要总是用对错来分析,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不要和别的孩子硬性地比较,而是要鼓励他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虽然和高考状元不同,但是妈妈认为你们都同样是可爱的,这样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础。一个人的心理痛苦往往是童年时期家长灌输给他们的某些观念,假如家长总是把绝对化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长大后总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在大脑里面他僵硬地认为只有一种东西才是正确的,他们不会尊重少数人,处于弱势的文化,一旦自己成为少数人就会非常恐慌。个性是孩子坚强的源泉我发现中国的很多孩子总是在自我否定,都特别害怕被老师批评,就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样的孩子的心理基础是脆弱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个别性是很重要的,你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你有权作出决策,同时,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小告诉他你就是很独特的,这样的心理基础好在哪里呢?会使孩子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更容易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未必就是不好的,他在成长中就不会害怕被否定,被排挤。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也重要家长教育的方式比内容更加重要,很多家长都在不断寻找最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希望以理服人,但是我主张不要用非常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绝对化的,对于孩子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压力。我们成年人判断生活细节事件是对是错,远比孩子要宽松,因为我们会首先判断有效还是无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大道理,心得体会《学习心得:关于亲子关系》。所谓大道理,孩子往往达不到,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用稍稍含混的、摇摆和模糊的内容去指导孩子,会比绝对化的正确的内容要好。自己的教育方法被某些传统观念认为不好,这不重要,关键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中获得他所需要的利益。先假定他是个好孩子有的家长会把孩子过去和现在的错误无限地延伸到未来,无限地加重自己的忧虑,小儿子和幼儿园同学打架了,就被家长认为有暴力倾向。孩子在成长中会犯很多错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如果用某种特有的眼光来看孩子,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个求证的过程,我们认为孩子是个坏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变坏。因为那时我们会产生一种心理能量,它会放大孩子的毛病,使得我们根本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面目。我们要先积极地假定自己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好孩子,这会给孩子内心以力量,即使孩子不受同学欢迎,被老师批评,我们也要给孩子雕刻出一个优点。即使他没有,也告诉他有。不要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真实,而要在内心建造一个内心的真实来引导孩子。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这样的假定一旦成立,家长的思维就被僵化了,就会出现自我催眠的过程。我们高度关注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被这个问题所催眠了,这时我们变得狭隘、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允许孩子犯很傻的错误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困惑看作问题,而要看作一种资源。这样我们就会帮助孩子从消极事情里面学到积极的经验。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这是我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样的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要允许孩子犯一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这些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家长认为这是障碍,它才会成为障碍,因为你的沟通的方式、言语会把它真正地演变为一个大障碍,家长担心害怕,其实是被自己吓倒了。孩子受挫败没关系,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没有过痛苦,那肯定会被痛苦所打倒,经历了才会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家长过度的保护倾向,以及犯错之后父母的代替承担的倾向,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只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咨询现场千万别否定孩子的个性读者1:我的孩子非常内向,我觉得外向的孩子占便宜,我该怎么改变他的个性?李子勋:你是在自己的内心构建出了一个真实:外向的孩子占便宜,事实上成功与外向无关。你实际上是被自己的观点催眠了。要改变孩子个性,千万不要说你的个性不好,个性不好是坏的假定,你可以这样说,孩子你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生活多好啊,爸爸妈妈很喜欢你的性格,社会也需要啊,可是你要知道在学校里有一个规则,集体生活都会需要一种技术和本领,对你也对所有的孩子都要求学会交流的技术。把所谓的外向当作一种技术来学习,不管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我们把这个技术和孩子的个性分开。在孩子的心里,他会感觉自己是在学习一种本领,而不是在和自己发生冲突,不需要否定自己,去痛苦地承认自己是个无能的孩子。而是会积极地认为我的个性很好,只是在学习一个本领而已。孩子的优点要无中生有读者2:我的孩子很邋遢,说他总不改,怎么办呢?李子勋:要培养孩子爱干净的优点,不能仅仅是口头的鼓励,我们一起来给他构建一个优点,就像雕塑一样,你就说孩子你很干净啊,你看自己的鼻子,多好啊,你是个爱干净的孩子!你在反复强调孩子是个爱干净的孩子,孩子慢慢地就会被你的观点所催眠,他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爱干净的孩子,然后他会自然而然地向爱干净的方向发生转变,这样比居高临下的教训效果要好得多。对待孩子的缺点,我们要化有为无,如果孩子被人说是个坏孩子,但是你要说妈妈认为你是好孩子,别人没有妈妈了解你,你就是个好孩子!孩子听了会认为我不是坏孩子,他就会积极地修正自己成长中的偏差。淡化问题帮孩子摆脱困境读者3:我的孩子总是感觉很焦虑,我们该怎么劝说?李子勋:孩子总焦虑,你可以对孩子说能不能把你的焦虑表现出来给我看?孩子会想表现出来焦虑,但是却表现不出来。这时,我们需要的是淡化这个问题。要让他明白焦虑不是他生活的全部,给他的生命和焦虑划定一个边线,当我们找到这个边线的时候,去夸大他的正面的东西。和孩子交流少用语言读者4:我和孩子无法交流,我该怎么修复和他的交流?李子勋:语言交流不是最好的沟通,因为语言是最靠不住的,它会给我们带来歧义和误解。语言的教导容易被误解,孩子弄不清楚家长的教导是出于喜欢他,还是讨厌他?也许妈妈不喜欢我才这么反复教导我,这就是语言交流造成的一个矛盾。多用非语言的交流,比如孩子回家后,妈妈喜悦的眼神,多抱抱孩子,轻轻地抚摩孩子的头,这些不容易被误解。用夸奖来拒绝孩子读者5:孩子才6岁,就吵着要买笔记本电脑,我该怎么办?李子勋:一般家长对孩子这些问题会采用打骂的方式生硬地拒绝。我却建议你要问问孩子你买了有什么用呢?他说不出来,首先让孩子明白他的要求不是那么强烈的成立,其次,你要说,你这是个好主意,妈妈会给你买的,得先要存钱对吧,每天妈妈给你存5元钱,你自己存3元,你实际上是在把兑现承诺的时间无限拉长。你会发现过不了很长时间,孩子就会放弃他的这个要求。在这个过程里,你没有否定他,反而是在夸奖他,非常有利于他的成长。这种技术很巧妙,家长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平常心。

    第四篇:亲子关系相关内容

    专题九:亲子关系相关内容

    一、留学生刺母案引发关注 多重因素叠加致悲剧

    新闻热点:2024年4月1日晚,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搭乘航班从日本返沪的中国23岁留学生汪某到达后不久,与前去接机的母亲顾某发生争执,焦点是因为学费寄晚了。汪某从托运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着母亲顾某连刺9刀,导致其母当场倒地昏迷,被送医抢救时胃和肝均已破裂。然而,被刺重伤的汪母却尽力为其子开脱。

    热点评述: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在哪里?恐怕家庭教育问题,品德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兼而有之。

    家庭教育:中国父母的溺爱教育方式,在汪某事件中可以看到。现在不少家庭送孩子留学,宁可举债也要帮孩子负担所有费用。经济上包办,精神上关注不足,养而不教的后果,是汪某极端行为产生的根基。

    品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道,古人说的“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关于德之本的教育如果乏善可陈,其它的品德教育也容易处于流失状态。学校和社会教育应把传统文化中对品德教育的重视传承下来,把品德和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心理健康: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人传统文化不重视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与中国人的性格也有关,相对比较内向,不善于吐露心事,有的更因保护面子而把问题压在心里,缺少疏散渠道,再加上留学生在海外生存不易,语言障碍、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及人际关系等产生的压力外人难以了解。留学生们应该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多参加活动,多交友,努力融入周围环境。

    二、16岁男孩给妈妈写绝交信 称彼此只维持金钱关系

    新闻热点:2024年4月15日,家住重庆江北的陈女士(化名)收到16岁的儿子写的“绝交信”,“妈妈,从现在开始,我们只维持金钱关系嘛,以后长大了,我会把钱从账户上转给你„„”在信中,儿子要求妈妈做甲方,自己则是乙方,甲方的责任是把他抚养成人,而作为乙方的儿子,他的责任就是在长大成人后分期偿还父母养育他的所有费用。

    热点评述:新闻中的男孩,他的心理问题形成于小时候被大孩子欺负,但家长并未发觉,只一味要求其学习,所以,男孩便觉得母亲不爱自己。心理医生何梅表示,通过对很多案例的总结,发现与子女关系出现裂痕的父母,其实平时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用错了方式,“与子女相处时,最好是搞清楚,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盲目地给子女什么。”

    第五篇:大学生亲子关系

    社工1012 陆体华 1020602205

    大学生亲子沟通策略研究

    摘要:亲子互动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冲突。只要父母与子女双方能保持平和之心, 学习表达并读懂彼此爱的语言, 运用正确的沟通方法,亲情间再激烈的冲突也会化于无形。[目的]探讨大学生亲子沟通,改善大学生亲子关系。[方法]采用通过访谈5-10个个案的方法,基于个案资料分析当前大学生亲子沟通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提出大学生亲子沟通的策略。[结果]亲子沟通策略极大影响着亲子关系。

    [结论]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好

    关键字:大学生;亲子沟通;亲子关系;策略

    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 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固定化的互动关系。主要是指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 与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际交往模式。这一人际交往模式对子女会产生刻骨铭心的影响, 不仅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发展, 而且还会影响到子女将要形成的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在我国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 亲子互动是孩子在家庭中与他人交往的唯一方式, 其加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依恋, 所以, 建立和谐的亲子互动关系对子女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进入大学。大学生成为社会中不容忽视的大群体。但是人们对于9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出现了很多的质疑。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不少人认为,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父母只不过是供养他们的工具。他们对父母的亲情已非常淡漠。只存在伤人的金钱关系。他们只有在需要钱的时候才会给父母打电话。

    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确有这样一种代表性的说法;十三四岁的少年有者青春的叛逆期,当成长到20来岁的大学生后,我们也有第二次青春叛逆,暂时的疏远父母,是一直被父母罩着的我们在有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后的正常反应。是我们成长的必经阶段,其实我们在内心从没有忽视父母,我们会暂时的很少写信,很少打电话,很少向父母虚寒问暖。但这只是我们不习惯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其实父母一直在我们的心底。

    我随机寻访里一些大学生得到一些访谈案例

    案例1:小红是苏州科技学院大二的一名女生,今年22岁,家住扬州市中心,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但是她与父母关系并不融洽。她很讨厌与父母交流,她觉得父母虽然是知识分子,但是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他们总是对她进行教育,虽然她知道父母为她好,但是她很反感,觉得自己可以做好,可以照顾好自己规划好自己的生活。不需要父母的指指点点。每当通电话时父母要教育她的时候她就会找借口挂掉电话。她有什么东西都不愿与父母交流,认为自己大了,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了。两代人之间沟通的很少。

    案例2:小明是苏州科技学院大三的一名男生,今年23岁。家住农村,一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父母在外打工。一年回家4次,亲子感情不浓,很多情况下,和父母交流时小明都是出于礼节,并不愿意打电话给父母,所以交流的也不多,看到别人和父母关系挺好,他也嫉妒,但是心里就是觉得别扭。

    案例3:小芳是苏州科技学院大四的一名女生,今年24岁,家住农村,一直和

    父母关系很好,亲子交流很多也会聊很多心理事,但是自从今年开始母亲开始帮她无色相亲对象后亲子关系就急转直下。一星期都很少能达到一个电话,说不了两句就聊不下去了。母亲不能理解她给女儿找的那么好的条件女儿为什么会生气,女儿也很难受母亲不能理解她,而且母亲坚持认为这是在为女儿好。这让小芳很苦恼,也不敢打电话回家。

    案例4:小李是苏州科技学院大二的一名女生她和父母的关系很好,但是只要谈到奖学金党员什么的就聊不下去了,小李认为父母功利世俗,父母认为女儿不懂事,不上进。两方的关系在别的方面上都挺好。所以小李觉得她和父母关系还是挺好的。只是父母的不理解让她觉得不管怎么样两代人还是会有代沟的。

    案例5:小沈是苏州科技学院大三的一名男生,今年23岁,他上了大学基本没怎么和父母交流,就算打电话也不超过两分钟,在他看来,经常给父母打电话时女生做的,他认为父母也不愿意他打电话回家,所以除非有什么好消息,他打电话回家时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他认为亲子关系就像美国父母把孩子养到18岁,让孩子自己闯一样,他上了大学后,就靠自己了。

    针对上面的案例,我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1.定时沟通。定时沟通对了解孩子了解父母是非常有益的。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程序: 每周保证有一定的时间量进行沟通, 沟通内容可以是事先设计的, 也可以是随机的, 前者主要是了解亲子的情况, 后者用于情感的交流。一般是先做设计好的沟通, 这样会使亲子很乐意说出个人的想法或困惑, 表达个人的主张。同时避免了交流频率太少的情况,增进了感情,也多了解决问题的机会。

    2.尊重子女人格。父母在子女早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帮助、管理、指导等等支

    配性的地位, 再加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子女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遇事时不能以子女为独立人格的个体, 这样就容易产生双方心理上的疏离、不信任或畏惧等, 不利于建立有益的沟

    通气氛。而只有父母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才可改变这种异常。

    3.对父母表达理解,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想问题,理解父母的态度,让沟通更加容易,也更加快乐。

    4.鼓励表达。父母在心理状态上对子女的独立人格予以尊重之外, 在行为上就需要鼓励子女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这样才能使异常的单向沟通发生改变, 子女除了能够了解父母的想法、态度、情感之外, 也能把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传达给父母, 从而使亲子沟通真正成为双向沟通。

    5.双方都耐心倾听。在父母鼓励子女表达自我时,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耐心倾听。由于父母的人生经历比子女丰富得多, 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所体会的种种变化和感受也许父母都曾经经历过, 这些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可能会使父母觉得乏味, 或者反感觉得错误,但是一定要听子女说完。子女在父母说话时也要耐心倾听,哪怕自己不愿听也要耐心的听下来,这会让父母更加放心。

    6.宽容异见。在家长倾听子女的表达时,有时会发现孩子有一些“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错误的”的想法、看法、打算, 尤其是有些东西与父母所信奉的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对此父母要有足够的胸襟宽容地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 之后再以谈论的方式与孩子交换意见, 否则可能堵塞沟通。子女在倾听时可能听到一些人为腐朽世俗的东西与自己内心的激情澎湃指点江山相背离。但是理解和宽容父母的说教很重要。

    7.解释规则。父母对子女实施的管教中,必然包括许多行为规范的要求, 特别有

    些要求

    是在沟通和观察中发现孩子有某种问题之后而提出来的, 而子女对这种限制会反感,这就需要父母向孩子解释这些规则,可能的话,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协商制定规则,这也是以上沟通要点的充分体现。要一起解决问题千万不要单纯的说教 良好的亲子关系式我们追求的目标它体现在:

    (一)尊重信任, 相互配合(二)民主平等, 和谐亲密

    (三)共享共创, 共同发展

    亲子沟通是终生的功课,因为在家庭每一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不同,亲子沟通水平

    要求亦不同。亲子沟通常处于矛盾之中,只有采用良好的亲子沟通方法,才能营造和谐健康的亲子沟通,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雷雳 王争艳 李宏利教育研究2024 年第6 期·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大家谈·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

    2.邓丽群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 年10 月第23 卷第5 期论和谐亲子互动关系的构建

    3.武楠楠李霞校园心理2024 年10 月第7 卷第5 期Journal of Campus Life & Mental Health,October 2024,Vol.7,No.5亲子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4.雷静辉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Sep.2010Vo.l 11 No.3浅析亲子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5.徐文龙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24年 3月 20日第 12卷第 2期Anhui J Prev M ed, M ar.20, 2024, Vol 12, No.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技巧浅析



    推荐阅读:
    亲子关系(共五篇)
    2024新版GMP规划实施建议书
    天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方案
    人才交流中心参观实践报告范文
    妇产科见习报告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