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礼仪范文 党建教育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遵义市市情简介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夜幕降临 时间:2024-06-07 00:52:0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遵义市市情简介

    遵义市情简介

    遵义地处贵州省北部,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区域面积30762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5.1℃,全市城镇化率达34.5%,森林覆盖率48.6%。辖2区2市10县和新蒲新区,人口750万,中心城区人口近110万。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也因此名扬中外,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遵义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资源优势明显。现已探明的矿产有60多种,水能资源、煤炭储量、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二是农业基础较好,粮食、油菜、烤烟、茶叶、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占全省1/4至1/3,是贵州省着力打造的“名烟名酒名茶”基地。三是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能源、原材料、化工、机电、制药、食品加工六大工业基地框架,“10+7”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遵义是著名的酒乡,出产包括茅台酒在内的“一大十星”名酒。四是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202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23亿元,财政总收入141.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

    入5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9元。今年1-6月,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2.36亿元,同比增长17.5%;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1.96亿元,增长92.8%;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05.2亿元和44.69亿元,增长41.8%和51%;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824元,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970元,增长11%;“十大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全市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以“富、学、乐、美”为奋斗目标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使遵义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加快了农村文明进程;持续不断的城市品牌创建,使遵义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酒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中国最美旅游胜地等殊荣。2024年,遵义赤水丹霞地貌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我省我市重要的旅游品牌。

    “十二五”时期,遵义将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

    型、推动跨跃”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和农业产业化战略,着力“六个率先”,在“增比、进位、突破”中努力把遵义建成加快贵州发展的“金三角”,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到“十二五”期末,主要发展指标占全省比重增加、在全省位次巩固提升,力争在西部同类城市中晋升2位以上,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80%以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24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力争4年翻一番,突破2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工业增加值突破9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入突破10000亿元;财政总收入3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3亿元;城镇化率4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61元。

    第二篇:市情简介

    一、咸阳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资源蕴藏丰富的千年古都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咸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处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东靠省会西安,西接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市辖1市2区10县,总面积10196

    平方公里,总人口504万。

    咸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咸阳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誉为“中国第一帝都”和“中国金字塔之都”。不到陕西领略不了中国的历史,不到咸阳体会不到汉唐雄风。作为我国周、秦、汉、唐等13个封建王朝的都城或京畿重地,咸阳是与古埃及、古罗马同时代的世界文明古城,距今有2350多年的建城史,拥有内涵丰富、魅力独特、特征鲜明的秦汉文化,是举世公认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咸阳境内景点众多、文物荟萃,有帝王陵27座,王公大臣及皇亲国戚陪葬墓800余座。全市现有各类文物景点4951处,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5处,是中华民族的天然历史博物馆。

    咸阳矿产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咸阳的煤炭、水、电、气、热、人力资源充足,素有“九州膏腴”之称。咸阳北部的彬长旬东煤田是陕西第二大煤田,已探明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6670大卡以上的优质储煤100亿吨以上。石灰石资源储量有440亿吨,居陕西第一。这里我想重点向各位介绍咸阳的地热资源。咸阳地下热水分布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具有温度高、压力高、水量高、效益高等“四高”特点,富含氡、硫、碘、锂、锶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全市地热水年开采量为195万立方米,中地温泉水疗中心等项目相继建成,总投资5亿多元的港中旅温泉度假村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咸阳被评为第一个“中国地热城”。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温泉疗养沐浴、地热采暖、温室种植、水产养殖等,进一步做大做强“地热经

    济”。

    咸阳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咸阳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陕西“一线两带”建设的副核心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在我市的泾阳县永乐镇。咸阳拥有西部最为便捷的立体化交通,境内不仅有铁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而且拥有西北最大、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通航能力直达我国90多个主要城市以及12个国家和地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00万人(次)。这是咸阳连接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便捷通道,将为咸阳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咸阳是一座支柱产业发达、经济实力较强的西部重镇

    咸阳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总量居陕西省第二位,在西北地区名列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之后,居第四位。咸阳产业基础雄厚,有“电子城”、“纺织城”和“医药保健城”的盛誉。咸阳是西部产出最为丰饶的粮果之乡。早在4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就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咸阳是西北地区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市,每年生产优质小麦、玉米100万吨以上,还是陕西最大的畜牧大市、奶源基地和无公害精细蔬菜生产基地。尤其是咸阳的苹果能和美国的蛇果相媲美,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00万亩,年产量220万吨,占陕西省的40%,全国的8%,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咸阳是西北地区加工制造业中心之一。我市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是西北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全市各类工业企业5000多家,已经形成了能化、电子、纺织、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建材七大支柱产业。其中电子制造企业60多户,全国最大的彩色显像管生产企业彩虹集团、最大的偏转线圈生产企业咸阳偏转集团、西北最大的彩电生产企业陕西康佳都聚集在我市。我市被确定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能化产业迅猛发展,为陕西第二大产煤市。各类纺织企业90多家,年产各类棉纱9万多吨,各类坯布2.6亿米,总产值占陕西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5%,是香港、上海许多著名服装企业的坯布供应地,也是新疆、内蒙等地棉绒、毛绒的集中加工地。

    咸阳是闻名全国的养生保健城。咸阳传统医学文化积淀深厚,拥有西北最大的中医药标本室、全国第一所中医药科技博物馆,而且涌现出了“神刀”张朝堂、“神脉”冯武臣、“神针”赵步长、“神袋”来辉武以及“癌症克星”李去病、田景丰等一批医术非常高明的医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以中华传统医学保健原理为基础的足疗产业迅猛发展,全市现有足疗场所420多家,分布全国各地的足疗加盟店、连锁店超过60家,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11000多人,人均月收入1000元到1500元。“咸阳足疗”注册商标已获得国家工

    商总局商标局批准。

    三、咸阳是一座社会文明进步、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城市

    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坚持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围绕创建“平安咸阳”的目标,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活动,不断完善治安中心户长制度,平安社区、平安村镇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健全处理信访问题联席会议等制度,广泛开展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活动,市级领导带头包抓重大信访案件,与群众面对面解决问题。去年以来赴市以上群众信访案件下降10%以上,信访量由原来全省第二、三位下降到第六、七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连续8年没有发生大的煤矿安全事故,我市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市。

    党务政务公开扎实推进。我们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党务政务公开的(试行)办法》,大力推行会议公开、文件公开、职能公开、办公场所公开和电话公开。2024年以来,先后有134位市民旁听了9次市政府常务会议,有59名普通党员旁听了3次市委常委会,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也促进了决策的有效落实。取消进门登记制度,沿街单位包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大院开放厕所80多座,实现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在咸阳日报、咸阳广播电台、咸阳电视台开辟了“行风热线”和“政声直通车”专栏,目前已有45名市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接受采访,公开工作职能和服务承诺,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判,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按照“科学发展富民为先”的思路,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完善财政扶持、小额信贷款、社保补贴、费用减免等保障措施,积极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交友帮扶促就业”等活动,全市2349户“零就业家庭”已有2245户的2416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基本达到了每户有一人就业的目标。在全省率先设立了劳务输出基金,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组织引导,目前长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98万人次,年创经济收入40亿元。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生活,连续三年为农村和农民办好20件实事,为残疾人办好10件实事。在抓好北部五县扶贫开发的同时,按照“政府统一筹划、资金政策捆绑、特色项目带动、整村整片推进”的思路,下大力气改善旱腰带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累计帮助25万人

    摆脱了贫困。

    四、咸阳是一座发展态势强劲、正在快速崛起的魅力城市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兴咸富民的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84亿元,同比增长12.6%;继2024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之后,2024年我市先后又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2024年被授予“中国地热城”,2024年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连续十五年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市。

    一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2024年全市引进合同项目643个、合同引资381亿元,完成投资132亿元,北京汇源、上海光明、杭州娃哈哈、山东张裕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咸阳。特别是2024年以来,我们围绕把咸阳建成大陆继东莞、昆山之后第三大台商投资聚集区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对台资企业在土地、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予以优惠。截止目前,全市共签约台资项目23个,总投资15.2亿元;帝辰彩印、天仪制药等19户台资企业已经入驻,总投资4.87亿元。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连续三年集中开展优化投资环境整治活动,着力营造亲商、安商、惠商的良好氛围。

    二是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主导,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入实施粮食增产工程、优果工程、畜牧富民工程和蔬菜增收工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粮食、果业、蔬菜和奶业的产量和产值均居全省第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现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80家,粮食年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鲜果年加工能力150万吨,蔬菜年加工冷藏能力2.3万吨,鲜奶年加工能力42万吨。全国果汁加工企业“七雄”中,海升、通达、安德利、汇源、恒星、富安等“六雄”落户我市,带动农民增收上亿元。全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涌现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县—— 旬邑县,城郊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区——秦都区,农业部和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村—— 礼泉县白村、渭城区南朱刘村和兴平市东堡子村等。2024年,中央党校新农村建设论坛会议在我市召开,2024年底到2024年1月的5个月时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三进咸阳农村演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香港《大公报》等新闻媒体,报道了我市新农村

    建设的成果。

    三是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按照突出特色、提升层次、错位发展、均衡推进的原则,加强政策扶持,强化分类指导,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喜人态势。2024年我市有5个县市区的GDP增速超过15%。

    树立工业强县的理念,各县市区特别是北部县工业经济在能源工业引领下迅猛增长,县域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2024年县域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0%。

    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以渭河、沣河市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切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目前已建成了水面1860亩、蓄水量240万立方米的“咸阳湖”。整个工程建成后将形成绿地林带、亭台楼榭、古渡码头、人水相融、碧波荡漾的城市新貌。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扎实推进拆墙透绿和街景整治,着力塑造优美舒适、魅力无限的城市新形象。抓住省上“一线两带”建设机遇,扎实推进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共同打造西咸经济圈。2024年9月16日,西安咸阳两地电话实现同区号并网升位。

    五是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始终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率先发展的重要抓手,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202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9.3亿元,增长27.6%。目前,8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7.6亿元。特别是随着总投资58.75亿元的彬长矿区马屋电厂项目、总投资116亿元的彬县DMTO项目、总投资27亿元的60万吨甲醇项目、总投资40亿元的20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的陆续上马,对优化工业结构、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咸阳在关中地区的率先发展,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篇:最新市情简介

    定西市情简介

    定西古称“陇中”,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灿烂的史前文化,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西起定西市临洮县。自战国秦置陇西郡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定西位于甘肃中部,北与兰州、白银相连,东与平凉、天水毗邻,南与陇南接壤,西与甘南、临夏交界,座中六联,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距省会兰州98公里。陇海铁路和兰定、兰临、平定、天定高速公路及312、310、316、212国道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和宝兰客运专线也途经定西。2024年定西撤地设市。全市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现辖安定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户籍人口300万。总耕地面积770万亩,农民人均2.9亩。全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大致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高寒阴湿区两个自然类型区。全市海拔1420—3941米,年降水量35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7℃,无霜期109-162天。

    定西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全市马铃薯、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和100万亩以上,分别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

    一、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和第一。常用的130多个中药材品种定西有97个、占75%,定西三大主

    栽品种当归、黄(红)芪、党参面积分别占全省的73%、70%和65%,全国的60%、20%和40%,定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物流基地。有天然草场900多万亩,多年生人工牧草留床面积200多万亩,发展畜草产业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全市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36种,其中黄金、地热水、红柱石、大理石、岩盐、花岗岩、石灰岩等储量相对较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岷县、渭源、临洮三县,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45万千瓦,已装机30万千瓦。境内有一批以漳县国家4A级景区贵清山、遮阳山为代表的自然景区和以红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点等。

    历史上的定西曾是一块比较富庶的半农牧区,《资治通鉴》 中就有“天下称富庶者莫如陇右”的记载,但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使定西成了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从1983年开始,定西借助国家扶持,充分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大力开展了以“三西”农业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全市于1999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2024年定西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在认真吸纳历届班子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

    步总结形成了以“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和精心打造“两都”(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弘扬“三苦”(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精神、建设“四大基地”(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有色冶金、矿产建材、现代物流)、实施“五大工程”(民生、生态、科技、人才、党建)为主要内容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思路,并配套提出、扎实推进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加快走工业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带动、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口径财政收入分别完成224.12亿元、392.29亿元、38.58亿元、73.34亿元和23.21亿元,增长13.1%、44.2%、20.2%、17.3%、3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4281元和3612元、分别增长16.2%和17.5%。

    第四篇:苏州市情简介

    苏州概况 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自古以来就享有 “人间天堂,东方水城”的美誉。2500 多年的悠久历史,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仅造就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还为苏州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积聚了能量。苏州市域总 面积 8488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 8.27%,人口 629 万多。下辖张家港、常熟、昆 山、太仓、吴江五市。苏州市区面积 1650平方公里,人口 230 多万,包含平江、沧 浪、金阊、吴中、相城、高新(虎丘)六个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改革开放以来,苏 州迅速崛起为一个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极富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城 市。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古城之东,由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从 1994 年开始合作开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古城之西,区内包含苏州西部自然山水景观与国际 一流的环保产业开发区,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环境。横贯古城区东西向 的干将路,长 10 公里,连接着这两个工业区,形成了古城与新区一体两翼的格局,促进了苏州经济的腾飞。苏州的经济总量名列全国第五,吸引外资数量列全国第一。苏州的 GDP 也位居全国前列,被评为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之一,工业园名列“亚 洲十佳工业园”苏州快速崛起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新兴科技城,市。苏州坐落于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与上海相隔仅 80 公 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苏嘉杭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铁 路、沿江高速公路和 312 国道连接东西,这些道路和绕城高速公路、沪苏淅高速公 路等构成了全市的交通网络。苏州的空中交通也极为便利,东有上海虹桥机场和浦 东机场,西有光福机场和无锡硕放机场,南有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苏州滨江近海,北枕长江,西抱太湖,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 54%,

    平均海拔 4 米左右,东南部地势低洼,西南部多小山丘。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纵 贯南北,境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大小湖泊 300 多个,河道 2 万多条,全市水域 面积占总面积的 42.5%,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不多见的,被称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城因水而兴,吴文化因水而名,水是苏州的灵魂,更是苏州城市的命脉,环古 城河、金鸡湖、阳澄湖、尚湖、太湖、石湖、大运河、长江等等,形态各异、内涵 丰富的水体为苏州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灵动和优雅的魅力。在苏州,可以登临国内仅存的水陆古城门,遥望当年吴越春秋的烽烟;可以伫 立千年古刹寒山寺,吟诵唐代诗人张继的千古绝唱;也可以漫步沧浪亭,探

    寻宋诗 如歌的遗韵;还可以到阊门外走走,寻访《红楼梦》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从 古宫陈迹到幽巷老宅,从会馆牌坊到名人故居,天堂苏州处处是岁月的留痕、文化 的积淀。城内纵横交错的河道、枕河而居的民宅,形成了“河街相邻、水陆并行” 的双棋盘格局。绘画、书法、篆刻、诗文、评弹、昆曲、苏剧等都是苏州值得骄傲 的文化奇葩。苏州的古寺、古塔、古桥等古典建筑也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 值。可以说,苏州是一座历经千年而保存完好的巨大的“历史、文化、艺术、建筑 博物馆”。作为中国极具特色的旅游城市,苏州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 旅游资源。苏州是世界园林之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 60 余座,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 9 座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集中 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精华;苏州是江南水乡的典范,周庄、同里、木渎、锦溪、甪直、枫桥等千年古镇象明珠一般散落在古城四周。古朴的街市、悠长的水巷,蜿 蜒流淌的小河,清澈明净的水光桥影,以及“轿从门前进,船在家中过”的水乡风 情是苏州水乡古镇的真实写照;苏州的丝绸、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

    底蕴,素有“丝绸之府、工艺之市”的美誉。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水面的 75%在苏州境内,太湖 72 峰有 48 峰 在苏州。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于 1994 年 10 月。它以“太湖 山水、古吴文化、桥岛风光、田园野趣、美食度假、游乐世界”为特色,以度假、休闲、观光、游览、康复、运动、娱乐为主要内容,是一个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一流的旅游观光、度假休闲胜地。太湖盛产碧螺春茶、洞庭红桔、白沙枇杷、紫红杨梅、太湖银鱼、太湖莼菜等土特产品。可谓“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天天有 鱼虾”。苏州的市花是桂花。历代民间皆视桂花为吉祥之兆。举凡中榜登科,仕途得志 被称为“折桂”。对获得殊荣者则誉为拥有“桂冠”。桂花树姿挺秀,终年常绿,花 时浓香四溢,为著名的珍贵花木。苏州的市树是香樟树,香樟树四季常绿,清香宜 人。苏州是国际花园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2024 年,苏州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第五篇:镇江市情简介

    镇江概况
    镇江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称,被誉为“城市山林”。全市面积 3843平方公里,人口 292 万,辖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丹徒区、京口 区、润州区和镇江新区。镇江市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先后荣获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南依冈 峦逶迤的宁镇山脉,北临浩荡奔流的万里长江,世界闻名的“黄金水 道”——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大江南北的 重要口岸,是我国古时有名的通商大埠。镇江拥有长江岸线 259 公里,有 85 公里深水岸线,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镇江港是全国十大港 口之一和长江第三大港,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铁路、312 国道、104 国道穿市而过,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为镇江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 通条件。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 3000 多年前,镇江就是商代土 著居民荆蛮族的聚集之地。西周时是宜候的封地,故名宜。“春秋” 时名朱方。秦统一中国后,取名为丹徒。三国时称京口。南朝时名南 徐州。隋唐朝时名润州。北宋时建镇江府,始称镇江,取镇守长江之 意。民国时期曾为江苏省省会。解放以后是镇江地区行署所在地,1983 年改为为省辖市。三千年的文明史奠定了镇江深厚的文化底蕴。镇江既是吴文化的

    发祥地,也是吴国早期政治、经济中心。自古以来镇江名人辈出,璨 若星河,遍布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创造了许多 “第一”或是“唯一”。刘裕、沈括、米芾、辛弃疾、孙权、萧统、王维、王昌龄、李白、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陆游、龚 自珍等或驻足于此,激扬文字;或隐居期间,著书立说,以自己的才 华和品格为名族的兴盛、地方的发展、科技文化的繁荣,立言、立功、立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留下了《梦溪笔谈》《文心雕龙》《昭明、、文选》等不朽巨著和“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绝妙好诗。在今天,、镇江更是人才辈出,李岚清、丁石孙、唐家璇、茅以升等都是从镇江 走出去的曾担任过党和国家重要职务的领导人。镇江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真山真水、大江风貌和宗教文化为 特色,拥有 1 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山”风景区,2 个国家 森林公园——南山、宝华山,4 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焦山 碑林、英国领事馆旧

    址、韶关石塔、丹阳南山陵墓石刻,6 个 4A 级风 景区——金山、焦山、茅山、宝华山、南山和镇江博物馆。被英籍华 人女作家韩素音称之为“天然历史博物馆”的西津渡古街在修缮后新 增了西津渡观音文化展示馆、救生博物馆、玉山大码头遗址、三十二 观音法相碑廊等景点。镇江市是一个迅速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城市,是国家和江苏省实施 沿江开发战略的重要城市,主要工业有电力、机械、纺织、造纸、电 子、塑料、食品、化工、医药、煤炭、建材、冶金、船舶等,并形成 了造纸、化工、建材、铝材四大支柱产业。镇江港扩建了港区,具备

    了江、海、河、铁路、公路、水联合运输优势。镇江有丰富的名特物产,镇江香醋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具有“色、香、酸、醇、浓”的特点,素以“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味鲜”而享 誉中外。百花酒又名贡酒,具有酸、甜、苦、辣、醇五大特色,是镇 江名酒,清光绪年间就远销京都。镇江酱菜从 1850 年开始出产,色 泽鲜艳、味甜且鲜,脆嫩可口。另外,镇江还有著名的汉白玉插屏、玉雕、绒制品、宫灯等工艺品。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镇江的两个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 越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如今的镇江就像一架在跑道上全力加速 的飞机,壮志凌云,强项更强,特色更特,在新一轮沿江开发热潮中,奋力加速冲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现代化,争做苏南经济 板块的后起之秀。镇江的风貌将以“显山、露水、透绿、现蓝”为目 标进行建设,一个崭新的镇江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推荐阅读:
    遵义市市情简介
    2024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韩城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优秀范文5篇)
    领导调研座谈发言
    有一种美叫感伤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