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演讲稿 其它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推荐阅读)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霞与孤鹜齐 时间:2024-06-09 22:23:35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当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早在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就对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很多重要理论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当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课题。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1]事实上,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虽然没有使用过“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但他的思想和实践中有很多都涉及到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是我们宝贵的理论资源。

    一、毛泽东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重要思想是和谐社会理论创建的重要前提

    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政治方面,毛泽东立足中国实际,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制度框架,建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其目标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2] P457~457保证人民群众平等和真正当家作主。在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总体目标和合理途径进行了论述,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应当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提出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思想,这就是发挥中央和地方这两个积极性;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绝不能只顾一头,要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扩大企业民主、监督行政、克服官僚主义的良好形式。在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并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P385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毛泽东对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的有益探索,对我们今天构建包括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世界和谐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保证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体现在,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和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毛泽东反复告诫全党,必须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4] P1094-1095毛泽东还强调要维护和保护好广大农民的利益,他曾明确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 [5]P643他认为,我们必须坚持城乡兼顾、共同繁荣,使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都实现现代化,使工人和农民都富

    裕起来。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密切了党群关系,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了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实践证明,我们党只有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动员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论述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毛泽东提出了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创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6]P1433他指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虽然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思想后来没有坚持下去,但却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解决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提出要使人民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要普遍提倡和善于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的重要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新的历史课题。我们应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实现社会和谐要首先实地解决重大的社会矛盾,我们比较重视贫富差距悬殊,城乡及地区差距扩大,劳资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干部腐败及干群关系紧张等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却较少深入思考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执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各个社会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完全应该而且能够在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先和团结一致的前提下,通过沟通、协调以及行政、法律等文明方式来解决,可以说,毛泽东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方法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进行了初步探索。他对个人与集体、民主与集中、改造人与改造世界等许多重大关系或重大矛盾做了辨证的思考,提出了要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等三大差别。论述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社会和谐取决于各种经济社会关系的和谐,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毛泽东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他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他这样一个世纪性的伟大领袖的最好纪念,莫过于让毛泽东思想的理性光辉,继续照耀我们一代新人,把他的未竟之业进行到底。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并以其理论基础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

    第二篇: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答模拟题:以法制为切入点建设和谐社会

    【背景链接】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标准表述】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对策措施]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完成五方面任务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二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

    三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2四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五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六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七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一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二要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三要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四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五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六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二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要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四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要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三要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四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五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六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七要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一要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二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要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四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三篇: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正如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和”的表演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和”,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等都主张社会和谐。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有建立大同社会的理想。欧洲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也都在追寻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最前沿的思想,是最具有眼光的决策。构建和谐社会和实施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有持久奋斗的思想准备。当前,我们可以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起,使社会更加和谐。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重视“三

    农”问题,免征农业税;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坚持“五个统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使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等。

    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新生力量的,更要出好自己的一份力,要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并将理想的实现和艰苦奋斗相结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硬本领;树立和提高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节约用电、用水、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决同一切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做斗争。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美发展银行执行副总裁南西·博德塞奥说:“自《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经有150年有余,全球不平等在不断加剧”。在众多不平等中,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尤为突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在此背景下,重温《共产党宣言》中的公平精神,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中的公平精神《共产党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根据,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为真正的的公平社会指明了方向--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宣言》深刻揭示了社会不公的根源,并提出了实现公平社会的必要手段--工人阶级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碎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为实现真正的公平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堪称社会公平的伟大旗帜。

    (一)追求公平是《宣言》的价值起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被奴役的的悲惨处境。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所追求与向往的平等是人们作为一定的商品所有者,在进行“等价交换”时主体之间的平等。这种平等只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对于广大无产阶级来说,它用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是虚伪的平等和公平。《宣言》指出,“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争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二)《宣言》把“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实现公平社会的最高目标恩格斯晚年有记者问他:你认为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信条是什么?恩格斯回答说是《共产党》中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全人类的解放,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实现真正的公平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人,每个人的才能、智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人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每个人的发展不仅不会妨碍别人的发展,而且能够起到相互促进和相互鼓励的作用。建立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能够保障真正的公平得以实现。

    (三)《宣言》为实现公平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宣言》指出,公平的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必须依靠工人阶级自己的力量“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并且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解放全人类”。在这里,马克思科学地指明实现公平社会的主体力量、革命手段以及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的独立运动”,为公平社会的实现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

    二、彰显公平精神,划解贫富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目前,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我国的社会贫富差距有拉大的趋势。2024年8月8日亚洲开发银行发表《亚洲的分配不均》的研究报告,在22个纳入亚行研究范围的国家中,中国的贫富差距成为亚洲之冠。在衡量分配不平等的两个常见指标中,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与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的比率,中国是11倍。可见,贫富分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严峻现实。为此,必须坚持和贯彻公平精神,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社会:

    (一)优化社会底层人民谋生的社会生态在扶助弱势群体方面,近年有一些好的进展,各级政府用于扶助弱势群体、贫困群体的开支在较大幅度地增加,低保等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在我们社会中规模仍然不小,而且现在贫富差距开始定型为社会结构。即谁是穷人谁是富人,已经开始落实到人头,不太容易发生变化了。认识到这一点

    很重要,因为如果仅仅是贫富差距的话,靠政府调节贫富差距的三、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使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的高度来说明人的现实存在,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在确立了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后,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们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通过对现实的生活过程的考察,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最深刻的规律。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生产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人们不能单独地、孤立地进行生产,必须联合起来,在生产中结合成一定的交往关系,也即生产关系。马克思进一步从这两个方面来考察,指出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适应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起来,又因成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而被变革,因而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了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从而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论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进而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指出,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社会历史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人的本质也将随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方法来认识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从而达到科学。从人的现实存在出发,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示出人的本质体现为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超越了历史上一切把理性、精神或灵魂当作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同时,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的高度来说明人的现实存在,认为人的本质随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从而超越了历史上种种孤立地把人在某种特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某一特性推向极端,看成永恒不变的抽象的人的本质观,克服了历史上种种人的本质观的形而上学性。

    政策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在贫富差距定型为社会结构的情况下,仅仅用政策来调节贫富差距是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使社会的底层能有一种谋生的机会,谋生的能力。而这就需要有一种能使这种能力存在的社会生态。但是,今天的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往往是以牺牲弱者的生存生态为代价的。弱者生存的社会生态,不仅受到普遍的忽视,甚至在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城市,营业面积达不到多少平米的小饭馆和小食摊被一律取缔,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失去了谋生的机会。藏在这背后的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城市美轮美奂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一切有碍观瞻的事物,比如棚户区,城乡结合部等,都在清除之列。在西方发达国家,即使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我们,政府的财政能力也远远高于我们,也不能将贫民窟全部铲除,原因就在于这是下层群体的安身立命之所。

    (二)尊重社会底层人民的基本尊严评论家何三畏先生提出一个观点,穷人需要一个保底的尊严。例如一些商场或厂家策划的以优惠价卖鸡蛋,结果很多人仅仅为了买到几个便宜的鸡蛋就挤得一塌糊涂,尊严尽失。徐贲在介绍马格利特《正派社会》一书时,用了“正派社会与不羞辱”。马格利特把“羞辱”定义为“任何一种行为或条件,它使一个人有恰当的理由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说,嫌贫爱富就是近年来在我们社会中不断生长的一种羞辱形式。大学为企业造势,政府为企业家护航,媒体对社会中的富人充满了溢美之词等等,都是嫌贫爱富的典型表现。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对一般民众以及弱势者的冷漠甚至不屑。不羞辱特别重要,但我们还应当注意的是那些见怪不怪,甚至是在善意的动机驱动下发生的羞辱。例如“感恩门事件”,我们不能否认有关机构是在善意地促成一件善事,但我们可以看看这件善意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的。一位被资助的大学生回忆,他们被要求上台和跳舞———《感恩的心》。对这群贫困的孩子,这是尴尬、是自卑,甚至是屈辱。一篇报道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捐助仪式的现场,一位受助者向前挪了两步,又猛地坐了下去,全场愕然的注视下,男孩眼泪直下流。“我的裤子穿得太久,裤裆炸线了。”贫困所导致的自卑与自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在这样的仪式中,我们很难说组织者是有意识地进行羞辱,但捐助的仪式却无疑成了羞辱的仪式。更值得重视的羞辱是来自公权力。一些地区的公安机关明确提出为知名企业家提供专门保护。某市推出的企业家绿色就医卡,可以在若干医院享受不挂号、不排队、副高以上职称专家应诊等待遇。对于社会中一部分人给予的特权,实际上是对其他人特别是弱势者的羞辱。而这种羞辱是以对公民的平等权利甚至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权利的破坏为前提的。总之,虽然造成现今的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公平的思想和原则,政府有职责、有义务具备防范意识,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尽量减少他们的利益损失,限制优势群体利益的过度扩张,从而才能真正构建公平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第五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文章标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中国文化自古以“和为贵”。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在社会体系内同样存在和谐的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把握的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特别防止出现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要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正确处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保障和谐社会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法治是和谐的灵魂。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否则,“无法可依,就会无法无天;有法不依,法律没有权威,也会天下大乱。”当然,我们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六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必须”要求,始终坚持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三、人大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抓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各级人大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按照“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推动本区域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听汇报、组织代表视察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还要重点对招商引资、重点工程建设、城市拆迁改造、新农村建设、农民减负增收、社会就业等工作进行了重点监督,推

    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抓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各级人大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大有作为。首先,在依法行使履行重大事项决定权时,要确保公平正义的原则。要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力求所有人享有同样的权力和义务,必须符合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的最大利益。其次,要通过依法开展监督工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不受侵犯。英国哲学家培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犯罪不过是污染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则是污染水源”。司法公平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应把司法监督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司法监督,特别是个案监督,督促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抓稳定,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另一重要内容。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有责任分担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一是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思想,切实代表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决定重大事项、开展法律和工作监督,还是处理来信来访,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二是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切实抓好社会保障、再就业、帮困助残等工作,关心好社会弱势群体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三是督促政府和司法机关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力度,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抓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同时也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尤其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前些年,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大气、水污染严重,矿产及森林等资源遭到掠夺性开采,教训十分惨重。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法履行好职责,把促进生态建设,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来源于feisuxs,欢迎阅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荐阅读:
    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推荐阅读)
    2024年政治会考复习整理资料
    职教中心人才工作经验材料
    中秋祝词201009
    全市改革发展工作汇报

    相关文章: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