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500字作文 辞职报告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并举 全力推进安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静谧旋律 时间:2024-06-16 12:56:0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并举 全力推进安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并举

    全力推进安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中共安吉县委安吉县人民政府

    (2024年12月31日)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不断深化“生态立县”战略,主动适应宏观形势的新变化,较好地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全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80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8.44亿元,增长20.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5亿元,增长2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0元,分别增长12.8%和10%。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思想行动在复杂局面中高度统一。及时掌握干部群众中存在的不适应宏观调控形势、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等苗头性问题,层层召开形势分析和专题学习会,及时把全县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四个坚持四个注重”上来,即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不动摇,更加注重发展战略的深化;坚持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更加注重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加快城市化不动摇,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更加注重依法行政、规范操作。同时,采取“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倒计时攻坚”等策略,全面推进了12项重点工程,及时把干部群众的注意

    力和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

    2、经济在严峻的要素制约中持续增长。按照“远近结合”的方针,着力推进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一抓要素制约缓解。坚持“让电于民、节电于工”原则,引导企业自备发电,新增自备发电装机容量5.01万千瓦;充分发挥小水电顶峰作用;开工建设110千伏城南变电站。全面清理各类建设用地,盘活工业用地近1500亩;突出抓拆迁和供地工作,为发展拓展空间。积极争取外埠银行对重点项目、优势产业和企业的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开放股权,争取民间资本投入。抓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2+4主导产业。利用宏观调控“倒逼”机制,引导企业走集约发展、内涵提升之路。加快推进天子湖现代工业园建设;完成转椅特色园一期;启动建设竹子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转椅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和企业家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实施首批先进制造业基地项目18项,完成投资3.11亿元。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83亿元,增长23%。1—11月,竹制品和转椅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7.5亿元和30.8亿元,分别增长18.1和33%;工业用电量增长40%;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7%。三抓针对性招商引资。成功举办接轨上海活动周和生态文化节,以节为媒,以上海为主平台招商引资。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以外引外、以民引外。今年1—11月,实到外资7800万美元,全省利用外资综合排名第16位;引进内资17亿元,增长40%。四抓外贸出口。针对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鼓励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做强一般贸易。1—11月完成自营出口1.95亿美元,增长78.4%。

    3、三农工作在市场引导、行政推动下加速转型。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年直接支农补助达4590万元,增长44%。三农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一是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在严格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笋竹、白茶、畜禽、种苗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3.5%。加快农业企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进程,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110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70余家,其中两家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合作组织;建立省级以上标准化基地6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万亩,17个农产品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年粮食增产11%。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加速向非农化转移。扎实开展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完成目标的131%。大力发展旅游富民经济,开辟农民非农就业和增收的新空间。全年接待游客250万人次,门票收入2600万元,分别增长52%和71%,其中农家乐床位增加到4000张,增长87%。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率达65%,其中今年新转移1.1万人;农民现金收入新增部分65%来自非农产业。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4.2%,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0.6%。三是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扎实推进“双十示范、双百整治工程”、“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水工程”等民心工程。累计完成582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受益率达到55.6%;新建通村公路256公里;启动农村垃圾处理网络和污水处理。山川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山川乡高家堂村被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4、社会稳定在平安创建中得到巩固。认真贯彻省委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决策,启动“平安安吉”创建工作。层层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安全防范体系构建、安全生产责任。认真实施领导下访约访、联合接访、信访听证会等息访制度,实现“零进京”上访和敏感期无集体上访。开展了“反盗抢、控发案、强基础”专项行动。1—11月,全县刑事立案增幅低于市均14个百分点,破案率高于市均6个百分点,治安案件查处率高于市均12个百分点,万人发案率也略低于市均水平。

    5、服务环境在狠抓效能中得到优化。实施素质工程,建设学习型机关,切实提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实施阳光工程,改善审批中心服务质量,全面完成二轮审改,建设政府招投标中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监督工程,完善效能投诉中心建设,建立依法行政责任制、行政过错追究制、典型效能案件通报曝光制。严格执行“四项禁令”,继续深化创满意单位活动、乡镇个性化考核和机关工作人员立体考核。

    6、执政能力在强化基础中有了提高。扎实开展“三树一创”活动。加强科局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重大问题集体议事规则。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年轮训或挂职锻炼干部700人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推行县管领导干部任期、县委全委会差额票决乡镇党政正职等制度,“三推两决”乡镇长1名,公选副科级干部8名,差额票决乡镇党政正职10名。认真贯彻两个条例,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五廉”活动,推行党政“一把手”任期承诺制。

    一年来,我们不仅经受了“检查多、矛盾多、挑战多”的考验,保持了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势头,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同时,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必须抓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一是如何加快发展生态工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增长质量的问题;二是如何加快城镇化,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三是如何创新发展旅游,带动和提升第三产业的问题;四是如何缓解土地、电力尤其是资金供需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五是如何争取杭长高速、天荒坪(二)等重大项目尽快上马,实现安吉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六是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机关干部服务效能的问题;七是如何提高县委驾驭经济、统筹发展、维护稳定、狠抓落实能力的问题。

    2024年,我们将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工业作为第一方略、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群众利益摆到第一位置,把干部当作第一资源,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努力推进安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力争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力争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以上。明年的工作重点是:

    1、突出抓工业,致力于强化产业支撑。按照二产强县、一产稳县、三产兴县的方略,致力于开放带动,特色发展,不断强化产业支撑。一是牢牢扭住工业经济这个牛鼻子。继续走有鲜明生态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二次创业两条腿走路,工业园区和城镇工业功能区同步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两手抓,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集中更多的财力和土地指标,优先用于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的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推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做大块状经济。加快转椅、竹制品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培育和品牌经营,争取在五年内把椅业、竹制品产业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分别超100亿元和60亿元的制造中心。争取明年培育产值超5亿元企业1家,培育产值超3亿元企业7家,培育产值超1亿元企业8家。争取明年实施重点技改项目39项,其中上亿元项目7项,5000万以上项目10项。二是用抓工业经济的思维抓农业。积极培育“四位一体”(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生产从自然人向法人转变,农产品从直接商品向工业加工品转变。着力推进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着力打造面向上海的绿色农副产品基地。加快构建与大都市市场有效对接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面向“三农”的各项扶持政策,继续加大支农力度,优化支农投入结构和绩效。三是以改革的精神和办法抓旅游突破。创新旅游经营和管理机制,实质性启动县旅游集团公司组建,整合旅游资源和市场,增强自我发展和融资能力;明年努力实现旅游人次300万,旅游收入9.5亿元,门票收入3500万元,分别比今年增长15%、27%和30%;分步调整旅游规划区土地利用规划,争取1—2个重点旅游项目招商成功。三个度假村开工建设。

    2、突出抓“一号工程”,致力于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不动摇,强势推进针对性招商引资。严把投资强度关,科学设置单独供地企业进入门槛,鼓励“零土地”招商。集中更多的要素资源用于二产招商,进一步降低商务成本,营造投资综合环境新优势。重视引资质量,把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人才、先进理念结合起来,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大一区一园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理顺园区机制体制,大力开展园区招商,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四个率”;强化企业招商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以民引外”、“以外引外”。明年努力实现协议外资2.8亿美元,实到外资1.3亿美元,实到内资16.5亿元。积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提高出口整体效益。鼓励企业到外地参展参会,建立原材料基地。切实做好出口主打产品反倾销和应对贸易技术壁垒工作。

    3、突出抓城镇,致力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一主三副五镇六十村”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推动城镇加快发展、农村跨越式发展。一是把中心城市做丰满。进一步完善建成区功能,完成城西水厂、垃圾综合处理和文体中心等重大基建项目。尽快启动筏湖景区、凤凰山公园项目,进一步引山入城、引水入城,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二是把副中心城镇和一般镇做强做特。加快天子湖工业园和孝丰、梅溪工业功能区建设,加快孝丰、梅溪、高禹等副中心城镇发展。依托在竹木制品初级加工、生态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做特一般镇。三是把中心村做实。切实加大行政村撤并的力度,拆除空心村、萎缩小型村,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继续实施康庄工程、十万农民饮水工程,推进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薄弱村脱贫工程、“双十双百工程”,推进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农村面貌改善工作;继续实施农村优质教育工程、东海明珠工程,推进以教育医疗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实施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和异地致富工程,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4、突出抓平安建设,致力于构筑和谐社会。围绕率先达标抓创建。一是建立健全维稳机制。进一步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矛盾纠纷疏导化解机制、治安防控机制等六大机制,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二是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整合资源,进一步发挥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和城乡社区、社团、行业组织的作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三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认真解决好城市改造拆迁、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群众具体利益问题,从源头上消除矛盾隐患。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高度重视做好困难群众工作,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工作进一步推进。

    5、突出抓保先教育,致力于加强党的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能力提高年”为载体,以提高五种能力为内容,以争创“好班子”活动为形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执政水平,特别是发展经济的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能力和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真正把村级组织班子建设好,夯实基层基础。

    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市委全会精神,勇于创新,攻坚破难,努力推进安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第二篇:坚持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面向新世纪,汕头的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以提高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一个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汕头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是正确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五”期间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我市的“十五”计划纲要也强调,“十五”期间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构造符合汕头市实际生产力水平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迎接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到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各项举措之中。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首要方面。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调整经济结构是发展我国经济的当务之急和根本着力点。根据汕头市经济发展情况,充分考虑中国加入WTO,以及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应把握住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把握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这一世界性潮流,把结构调整同科技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机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是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环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利用世界经济结构加快重组的机遇,从我市经济结构的多层次性出发,注意发挥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积极采用资本、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模式,获取新的国际分工优势。

    四是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积极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二、按照“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把经济结构调整落到实处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遵循江泽民同志的讲话要求,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致力落实经济结构调整的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加速潜在比较优势向现实竞争优势的转化,争取在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企业组织结构、增创民营经济优势等方面有所突破,构筑与国际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形成能够有效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首先,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结合我市的产业发展特点,在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要求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壮大优化汕头工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突破口,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为重点,着力引导、扶持工业企业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纺织服装、塑料制品、食品轻工、玩具工艺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加速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化工医药、感光材料、新型包装和建筑材料等先进技术型工业优化升级,扩展产业链;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形成具有汕头特色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经济增长点,以资本密集的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体系。

    二是发挥汕头特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积极拓展提升第三产业。巩固和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物流业、房地产业。要以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发展物流业,要对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提高物流管理的社会化和组织程度,变粗放管理为集约经营,使物流企业适应中国加入WTO,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要深入发展连锁、超市、代理、配送、网上销售等新型经营业态和营销方式,以电子商务手段改造传统的营销手段,规划建设一些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比较完整的物流网络,推动物流业向集团化、联合化、规模化发展,最终达到大流通促进大生产。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先导型产业,鼓励发展能有效引导消费、促进社会转型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保健、新闻出版、广告会展等“知密型”第三产业,全面提高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加强公路、铁路、港口、航道、机场的建设,建立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发挥汕头处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骨干节点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信息化应用工程,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速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面向国内外市场和城市现代化,比较效益高、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商品率;重点发展蔬菜水果、水产、畜牧、花卉、食用菌五大主导产品,大力发展设施、生态、观光农业;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大力促进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经营形式;推进以汕头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学园为龙头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加速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及产品加工业的渗透,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水平,基本形成以汕头特区为中心,辐射粤东及周边地区的开放型农业产业体系。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加快推进我市海洋资源产业化进程。突出海洋综合开发和管理两个重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初步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资本密集、多元化、开放型的海洋经济体系。

    第二,优化产业布局,增强特区辐射功能。采取“新上一批、提高一批、转移一批”的策略,以突出保税区、高新区特定区域功能开发,加快工业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区域内外企业间合作,促进区域内外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市区北区以高新区和各级科技工业园为基地,以重点大型企业为骨干,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型工业;南区以发挥保税区和广澳深水港的综合功能为重点,发展以资本密集、大运输量的石化、新型材料、船舶修造工业为主体的临港工业。潮阳、澄海两翼要着力推进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工艺玩具、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优势行业的升级换代,引导企业向工业区和中心城镇聚集,加速产业化、基地化、现代化进程;南澳县以充分运用海岛开发试验区政策、区位和资源优势为动力,大力发展海洋产业、风能发电、海岛旅游产品加工业,积极拓展对台经济合作,努力建设生态岛。

    第三、着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我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朝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的方向发展的。其中,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是核心和关键。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入手,产品、技术、区域、劳动力等结构的调整才有实施的载体。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做强做大一批。我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促进我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通过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推动企业上市;实施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在主要行业形成具有龙头地位的骨干企业;突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等手段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的依托。如超声电子集团、海洋集团、宜华集团等企业,通过扶持和培育,让它们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集团。

    二是搞专搞精一批。根据我市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使它们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建立小企业同大中型企业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培育和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力培训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是关闭破产一批。对于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厂必须依法关闭。尤其对我市自来水取水源进行污染的纺织、印染、洗涤等企业更要采取有力措施,及早关闭。同时,对于国有企业中那些产品没有市场、资不抵债、亏损严重、扭亏无望的企业,也要解决退出市场的通道,实施破产关闭。不抓紧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结构调整就迈不出大步,国民经济素质就难以提高。

    第四、增创民营经济优势。民营经济是汕头经济的主体力量。多年来,民营经济对推动汕头经济的腾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24年,非公有制经济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0%以上,出口创汇40%以上。一批民营科技企业脱颖而出,在国家和省认定的6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40家。进入新世纪,在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巨大发展潜力,引导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立与国际市场规则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努力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包括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速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化进程;增强民营科技企业整体创新能力;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企业家群体以及探索和发展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等。

    鼓励为非公有经济加快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鼓励各地市对优秀中小企业实行规费收取的封闭管理,每年由分管专员市长或分管县市长带领有关部门集中办公1—2次,有效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使企业集中精力搞好经营管理;鼓励各地市依法涵养税源;鼓励各地市在工商领证、土地征用等方面为非公有企业提供“一条龙”便捷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经济每次大的发展,都创造出新经验、新特点,也推动着我们有新的探索、新的认识。领导推动、市场拉动、利益驱动、能人带动、环境松动,既是过去我省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后加速推进需要重视的基本经验。

    领导推动。我省既是地处中西部的内陆省份,又是国有企业占较大比重的老工业基地,发展非公有经济往往与旧体制、传统观念、教条思维发生较多碰撞,领导推动对加速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全省各地都在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群雄争先、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慢进亦退的新趋势。

    市场拉动。市场竞争的选择和淘汰对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为鼓励非公有企业在当前全国经济已经由过去的短缺发展到现在剩余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快速发展,省和各地市将帮助中小企业通过“三网一平台”获取信息,使他们按照市场需求导向,把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既能够跟踪企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技术进步前沿,努力开发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也能够在政府的扶持下,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开发电子、通讯、医药、生物、环保等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事实证明,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最深刻的动因,没有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的优势难以发挥,仅仅停留在机制创新而没有技术创新也是“短命诸候”。

    利益驱动。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鼓励人们合法地追求物质财富。从我省非公有经济发展看,在国家政策鼓励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下,利益驱动对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在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中,在企业内部采取员工购股、法人持股、让利参股、要素入股、人力折股以及厂长经理年薪制等措施就是为了加大国有和集体资产存量盘活的力度;在企业外部采取涵养税源,费用缓征,贷款贴息等政策,是为了给优秀中小企业创造资本增值的有利环境,鼓励其创出优秀经营业绩。为缩小我省经济发展与沿海省市的差距,鼓励非公有经济能跑则跑,能跳则跳,能快则快,能联则联,一切从有利于培育山西经济增长点的实际出发。

    能人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动因可以说是机制上的利益驱动加发展上的能人带动的组合。厂长经理的素质维系着企业发展的命运。培育企业家既是投资,也是“储蓄”。优秀的厂长从哪里来?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和自学成长者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正值精力充沛时,为选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基础。聚财先聚才,聚才先聚心,聚心先造就带头人。非公有企业的优势是产权清晰,但优选小企业经营者的重要手段是公开选聘。

    对非公有企业要以“改革分是非、发展论功过、业绩定取舍”,鼓励优秀中小企业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凭着对事业的追求,把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与经济资源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环境松动。经营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非公有企业的兴衰。经济落后往往与环境不宽松相伴。要引导政府中有关检查、收费的部门做企业发展“助推器”,“吃税人”必须服务于“纳税人”,蛋糕做大才能有共同利益,企业萎缩,自己将被解职,机构将被撤消。我省只有加大环境松动的治理力度,才能创出松宽环境,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涌进

    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基础和前提。落实“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第一位的任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中创造和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运用到工作中来,为我市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坚持面向市场,切实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重点提高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水产业、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优质农产品的比重和农产品的加工比重。一是要大力提高果蔬设施化种植水平,扩大反季节高档蔬菜比例,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和加工的质量档次,提高蔬菜生产经营效益。要把水果上山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山区综合开发步伐,抓好未利用的10万亩宜果山坡地开发工作,形成名优水果规模生产与经营基地。二是要加快海洋开发工作。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稳定近海捕捞,探索发展远洋渔业;大力增加苗种繁殖数量,提高育种技术。三是大力发展家畜和珍禽生产。要充分挖掘生产潜力,积极发展肉牛和水奶牛,提高草食家畜和家禽的比重,发展节粮型牧业,并在规模化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一批上市量超过万头的大型猪场,上市量超过10万头的养鸡、养鸭、养鹅场,带动整个禽畜业的发展。四是要发展名、特、优、稀、新农产品,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选育、引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强化名牌意识,重视名牌品种的培育、商标注册,提高市场竞争力。五是要着力于农产品的保鲜生产设备、储藏包装设备、加工生产线的引进,发展多品种、多风味、高档次的速食品、冷冻系列品和保健营养品。力争至2024年,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5%,至2024年达到55%。

    ——开拓物流业,营造城市大商业,增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功能。当务之急是针对我市区域中心功能弱化趋势,积极发挥特区优势、侨乡优势、商贸传统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以增加市场供给为基础,市场开拓为导向,发展物流业为重点,营造城市商业氛围,立足粤东,服务全国,构建汕头商业大规模的跨区贸易服务功能。一是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同时扩大对内开放,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构建“海外汕头内地”双向大经贸格局。二是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市现有流通设施改造,投资兴办区域性商品配送中心、发展商品仓储中转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行业、参(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feisuxs查看)与大型批发市场建设和经营。三是大力扶持商业批发。围绕力争在3-5年内,培育3-5家年零售额超1亿元的零售企业,3-5家批发销售超5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批发企业的近期目标,发展集批零于一体的仓储式大型商场;组建集收购、运输、销售于一体的批发机构,专事农副产品的销售;建立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于一体的批发企业。在上述几个方面发展基础上,逐步发展以系统性、整体性和网络性为特征的采购、运输、分类、配货、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等业务,构建区域内及全国性乃至国际化的物资中转、储存和发送等功能,促进物流、商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合理组织,带动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第三篇: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重庆日报讯(记者 商宇)日前,市委就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发出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切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巴山春早,重庆花开。3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给重庆直辖10周年带来了最好的“礼包”。总书记指出了重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三大定位和一大目标:“要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通知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就重庆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过去一年改革发展和各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进一步明确了重庆发展的“三大定位”,科学确立了重庆发展的“一大目标”,明确提出了新阶段重庆需完成好的“四大任务”,并语重心长地强调了领导干部要增强“三种意识”的工作要求,为重庆新阶段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兴直辖市的高度重视和对重庆人民的亲切关怀,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旗帜和纲领,是推动重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充分调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在前十年“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基础上奋力开创“求突破、大发展、上台阶”的新局面,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把《讲话》精神领会好、把握好、运用好,切实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要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上下功夫,安排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讲话》精神实质,特别要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的总体部署和对领导干部增强“三种意识”的要求,力求学懂弄通、学深学透。要在结合实际、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紧紧围绕“314”的总体部署,按照“率先”和“加快”要求,坚持把各地各部门的各项工作置于“314”的总体部署下来谋划、来推进,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具体措施,使科学思路和各项措施真正起到推动工作、寻求突破、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实在效果。

    胡锦涛总书记为新时期重庆勾画了一幅发展蓝图,提出了“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的发展方向。三大定位,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一大目标,即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四大任务,即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还要求重庆干部群众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率先改革创新。同时,还要求所有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大兴创业兴业之风、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大兴探索创新之风,抓住机遇,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干工作。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更多就业政策,帮助城市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再就业。完善居民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关注弱势群体,抓好民心工程,将帮扶政策落到实处。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使我县干部群众感到压力大、责任重,我们必须坚定信心,自强自立,加快发展,把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要借助重庆是西部和长江上游的“窗口”、“龙头”地位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巫溪发展。同时,要正视差距,真抓实干,一心一意谋发展,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培育山区支柱产业,为共同建设和谐富裕巫溪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陈肇雄

    《 人民日报 》(2024年07月26日07 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增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动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刻不容缓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表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世界经济原有的格局,国际经济环境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试图调整需求结构,改变过度依赖负债消费的发展模式,通过增加中小出口企业贸易融资、有条件放松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迫使贸易伙伴扩大市场开放以及货币贬值等手段扩大出口;大力推进“再工业化”,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产业发展,抢占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抢占未来科技和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赢得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等瓶颈制约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难以支撑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国家的发展目标,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我们清醒认识、科学把握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全球经济结构变化互动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凸显,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等,都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使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

    矛盾明显暴露出来,主要是:在需求结构方面,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在产业结构方面,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在要素投入结构方面,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在区域结构方面,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与区域产业同构现象并存;等等。只有解决好这些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制约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但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尚未理顺、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改革有待深化等体制机制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制约因素。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找准突破口、把握着力点,努力实现在调整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调整。

    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多、幅员广、市场回旋余地大,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坚持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使投资更多地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收入水平的提高支撑消费需求的扩大。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服务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发展。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效益型农业、设施先进的科技型农业、资源节约的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的生态型农业,促进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重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型产业发展。紧紧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龙头型、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优、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建立健全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促进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商品化率,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空间立体化、功能多样化、建设集约化,增强城镇要素集聚和产业承载功能,优化城镇空间和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优化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一批城市群,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应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掌握一批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标准。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业、创新示范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养和集聚创新型人才,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与培养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

    建设“两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应按照技术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要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两型化”改造和“两型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建立“两型”生产体系,努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正确处理转变生产方式与转变生活方式的关系,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推广使用绿色产品、节能产品,倡导适度消费、文明消费,反对铺张消费、奢侈消费,养成合理消费、绿色消费习惯,推动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文明消费模式。建立生态教育机制,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

    优化社会管理。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面临的问题,既有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制约,也有社会结构不合理的影响。应重视优化社会管理,切实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筑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社会基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增强市场主体的动力和活力。积极稳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等体制改革,更好地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轨道上来,引导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共促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格局。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株潭试验区工委书记)

    第五篇:进一步夯实林业站基础建设全力推进林业站更快更好地发展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设区市林业工作站(科)长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去年全省林业站建设工作及所取得的成绩,研究部署2024年全省林业站建设工作。省厅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副厅长从百忙中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请大家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会议表彰了2024全省设区市林业站工作目标考核优胜单位,希望大家继

    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力争在新的一年取得新的成绩。

    根据会议安排,我讲几点意见。

    一、2024年全省林业站工作简要回顾

    2024年,是全省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取得圆满结束的一年,是全省林业事业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我省林业站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一年来,我省林业站工作在国家总站的关心支持下,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林业站系统干部职工的努力下,紧紧围绕全省林业工作和全厅的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造性的履行职能,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积极主动参与林权制度改革

    作为全省林业中心工作的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已进入重要而关键的阶段。我们始终将这项改革作为林业站建设自身、打牢基础、发展未来的重要契机和头等大事,积极响应厅党组的号召,参与林改,服务林改。一年来,省总站共抽调6名干部职工参与了全省林改督导工作;抽调6名干部职工参与了全省林改明察暗访工作;抽调3名干部职工参与了全省林改质量评估工作;抽调2名干部职工参与了全省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检查验收工作。在去年的林改工作中,全省有4700多名林业站干部职工奋战在第一线,继续担负起政策宣传员、技术辅导员、勘察测绘员、纠纷调解员等重要角色,广大干部职工在林改的大潮中经受了洗礼,得到了锻炼,为全省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圆满结束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省总站自身建设得到提升

    一是作风建设不断加强。2024年,全站上下以林改精神为鼓舞,以两次站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在全省林业站系统认真组织学习国家林业局下发的《预防涉林渎职犯罪手册》,以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为目标,大力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着力建设一个勤政务实的领导班子,努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有力地推进了全站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去年省总站的宣传信息工作,在市、县林业站的大力支持下,继续狠抓信息报道工作,被国家总站录用的信息量又居全国第一位,又被国家总站评为先进省第一名,并通报表彰。

    二是地位取得新突破。继2024年省总站增挂“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牌子之后,我站认真准备并向省人事厅申报了参照公务员管理相关文件,经过积极做工作,率先于2024年8月获省人事厅批准,在全国林业站系统开了一个好头。这是我省林业工作站发展史上的一件大喜事,对于加强全省林业工作站建设,促进工作站各项职能的发挥,奠定全省林业发展的基础,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全省林业站建设成绩显著

    1、法律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林业站自成立以来就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每一次机构改革,林业站就毫不例外的受到冲击。为此,根据国发[2024]30号文件的精神,我们利用《江西省森林条例》的立法机会,积极主动同省人大、省法制办及省直有关部门进行协调与沟通,将林业工作站的职责写入了《江西省森林条例》并已于2024年3月29日由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在《江西省森林条例》中明确规定:林业工作站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履行林业行政管理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其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江西省森林条例》的出台并实施,结束了全省林业工作站无法律地位的历史,为全省林业工作站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2、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去年,配合省编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30号文件精神,全省林业工作站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据初略统计,截止2024年12月底,全省共有933个基层林业站,属林业主管部门派出机构的林业站有843个,占总站数91%;属乡镇管理的林业站有13个(1个县),占总数1%;属双重管理的林业站有77个(6个县),占总数的8%。在全省设有林业局的93个县(市、区)中有4个县未设基层林业站,有89个县(市、区)的林业站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占96%。至2024年底全省核定编制数4886人,纳入财政预算的职工4785人,占总编制数的98%。全省11个设区市中,有8个设区市成立了市级林业工作站,比林改前增加了2个设区市。在全省设有林业局的93个县(市、区)中,有50个县(市、区)成立了县级林业工作站,占全省林业重点县(市、区)的71%,比林改前增加了11个县(市、区)。省、市、县三级林业站管理人员分别为



    推荐阅读:
    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并举 全力推进安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现代服务业人才工作调查问卷(企业版)
    2024年度农机人才工作总结
    甘肃天水市上半年社会消费品市场调研
    西部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
    上一篇:年度述职报告(财务)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