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新励志典故故事(合集)
第一篇:2024年最新励志典故故事
身在职场,我们需要的是不断的鼓励自己,给自己加油,给自己信心,给自己打气。其中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每天看一则经典的励志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和体会,从故事的启发中找回自己的自信!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励志典故故事,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励志典故故事1
成功不只有一个方式,学着去适应,去改变,去选择合适的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故事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听,我们羡慕那些成功的人便开始学习和效仿,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走一条别人的路真的就适合自己吗?不由得让我们深思起来,其实重要的是应该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当发现道路走错后,应改正过来,再去奋斗就会发现不一样的天空。
“总有一个适合你,愿你不曾放弃。”这是一位德国作家说的话,就像选择道路,最终走向成功的事例不少,四处碰壁,灰心准备要放弃,但坚持下来了,成功的人也有不少,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应对。我的叔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叔叔包办了一块儿十多亩的地,去种植花卉。花卉都长起来了,但前来购买的人却少之又少,只有几个重大的节日才会有生意,叔叔已经失望了,认为自己不适合干这个行业,于是就在低价卖完花卉的时候,索性把剩下的花种全都撒到了这十几亩田地上,几月后购买地的人打来了电话,收购价提的却是原价的很多,这样叔叔很不理解,来到田地时发现这地里满是鲜花五颜六色,就像身处花海叔叔转变了主意,在这里做起了生意,可以摄影、可以观赏,经过大力宣传,这里马上被很多人熟知,门票价也随之上涨,还在顾客离开时,送上鲜花,钱也越赚越多,他还是选对了方式,他改变着,终究有了收获。
但不只在是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要找对了方式方法。学习方法用对了自然成绩就会上去。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走着一条自己的路,即使是在路上我们有了许多差错,迷失了方向,我们也不能气馁,因为会有适应你的让你去做。
农民的故事教会我们道理,但这些道理我们更要在现实中去展现,天空不会拒绝飞鸟,大海不会拒绝游鱼。愿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应有的理由与方向。故事我们都在听,我们慢慢的去适应,去寻找自己适合的道路,最终也会成为别人耳中的故事。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正确的去面对对待,成功不只有一个方式。去适应,去改变,总有一个适合你,愿你不曾放弃。
励志典故故事2
我们关心的,不是你是否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能否无怨。——林肯
阿达约纳特,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她最的标签是“从女清洁工到着名科学家”。有人认为她是充满不理性幻想的所谓科学家。直到她经过无数次失败获得实验成功,质疑声也从未停止。“那段日子很艰苦,但我对科学的欲望和雄心却从未因此动摇。”所以阿达约纳特成功了。
就如贝多芬所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苦的遭遇中百折不挠。”失败是替她后来的诺贝尔奖埋下伏笔。喜欢黄桐的一句话:上天没有给你的,不是因为你不配,而是因为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大臣,小时候的他因为智力太高,被很多人称为“神童”。但由于他过于张扬和骄傲,在考试中没能够成为“举人”。这次失败给了张居正很大的影响,他收起了曾经的张扬和骄傲,打起精神重新苦读,三年后时间没负他,失败也没负他,他终于考取了第一名,最后成为了千古名臣。“张居正”这个名字被历史记住了,流传到了现在。失败给了他教训,同时又为他开辟了一条大道,为他后来的作为深深地埋下了伏笔。因为张居正值得去拥有更好的。因此,我们要以一颗坦诚的心去接纳失败,才足以收获成功。
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也是令我们不得不佩服的。吴王夫差率兵把他打败,对身为越王的勾践来说,这无疑是最致命的打击,繁荣富贵在顷刻便化为乌有,权利,王者的至高无上也不复存在。这是毫无退路,绝望至极的失败。但他将失败化为自己复仇的动力,坚定信念,不断的激励自己。公元前473年,勾践亲自带兵攻打吴国,此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夫差求和无用,只好拔剑自杀。勾践又重新做回了自己。忍辱负重,能屈能伸是他的无价之宝,他没有在失败的打击下一蹶不起,坚定的复仇决心让他战胜了困难,最后得以成功。
失败之后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哭泣之后又是一个新的明天,随时带着微笑,迎接新的出发。毕竟失败是替将来的灿烂埋下伏笔的。
励志典故故事3
其实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总会有一个非常不幸的人,但是我们对这种不幸的人有什么态度呢?有的人态度就是一种不屑、有的是鄙视、有的是同情……种种许许多多的不幸,但是,更多的是同情。
当他们遇到不幸时,我们不要给他一种无所谓与我无关的表情,这样的表情会给他人一种更大的打击,我们应该安慰她,开导他,教他如何如何对他以后的生活,但是不可能一直是我们开导他,有时候,应该是他自己走出来,来迎接生活对他的一种挑战。有时候,我们也在想,如果我们与到了不幸,那他们是否想我一样安慰他们,同情他们,开导他们呢?未必吧!
当我们遇到自己不幸的事,不要轻生,也不要半途而废,相信学过历史和政治的孩子们,都都应该知道林肯是谁吧?不过不知道的人没关系,我告诉你们,他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总统——林肯,他是连续当了2届的美国总统,他废除了奴隶制度。但是,你们看到眼前发光的他,却不知道他的背后有一个怎么样的历程,怎么样的艰辛,让我来告诉你们吧。是这样的:林肯他出生在寂静的荒野上的一座简陋的小屋,7岁时,母亲去世。22岁,经商失败。25岁,竞选州议员,失败,36岁,女朋友出车祸,死了。37岁,神经崩溃。38岁,再次竞选州议员,失败。40岁,争取成为被选举人,失败。42岁竞选参议员,失败。43岁,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张,失败。49岁,再次竞选参议员,失败。51岁,成功当上美国总统。56岁,去世。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总统——林肯,一生的辉煌。但是面对着连续失败的他,依然是没有放弃,但是,同样都是人,我们的那些遭遇这点似的人跟林肯的遭遇相比,后者的遭遇更大,可是偏偏为什么有人确是放弃了呢,到处还要别人可怜他。面对生活的不幸,更应该面对他,古话说: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将不幸踩在脚底下,才能让那些不幸的事成为我们成功的路上的绊脚石。记住:不幸的事,用坚强的心态去面对,会是你成功路上的朋友。加油!
励志典故故事4
诸葛亮(181—234)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机妙算而闻名。他为子孙的打算,也是算计得比较久远的。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诸葛亮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这都表明他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他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信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可见,诸葛亮让子孙生活俭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出息,其眼光不能不说“超俗”远大!
励志典故故事5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于是展纸挥笔-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励志典故故事6
话说乾隆年间,乾隆喜欢吃萝卜,当间大臣和坤就献计向全国征集的萝卜进贡,各官员为了讨好乾隆纷纷去征集好萝卜。可偏巧这时四川一带闹了一场大旱灾,田里庄稼颗粒无收,而朝庭的税物照常繁重,四川一带民不聊生,这时当朝一个叫刘墉的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心要为百姓们减轻负担。刘墉一听皇上要全国征集萝卜,于是一计上心头。
刘墉来到四川,召集当地官员下达皇上征集萝卜的旨意,当地官员万大人为难的讲:“刘大人,我们四川一带闹了旱灾,您是知道的,现在庄稼颗粒无收,哪有好萝卜上贡。”刘墉看到他那为难的脸色,招了招手,示意他过来,刘墉对他耳语了几句。只见这时那万大人一听吓得跪在地上急忙道:“刘大人,这样不好吧,万一万岁爷怪罪下来,下官可担当不起啊,到时我怕受苦的还是百姓啊。”刘墉笑了笑:“没事,有事也由我承担,而且还可能造福四川的百姓哦。”万大人好像略有领会。
第二天,万大人拿了一包东西找到刘墉,对墉讲:“这是我昨夜连夜挑选的,您看怎样。”说完打开包袱,刘墉看了看,那萝卜还真是小的可怜,全只有手指大小。刘墉从中选了一个比小指还小的萝卜,笑了笑,“这个好,就这个了。”那万大人还是心有顾忌,“刘大人,这样行吗?如果皇上真的怪罪下来,下官可真的担当不起啊。”
“万大人,没事。你就放心在这等消息吧。”说完刘墉拂袖而去。
话说到了进贡这天,满朝文武都拿出自己在各地征集的萝卜,那可真的是又大又好。在这其中要数和坤的进贡的萝卜。乾隆看见这些萝卜笑了笑,说道:“和爱卿,看到你们进贡的萝卜,我想天一一定太平无事,又是一个丰收年。”
“对,对。有万岁爷这样的明君,治理有方,天下当然一定太平”和坤拍着马屁,笑了笑。众大臣也连声称是。
这时该到刘墉进贡了,只见刘墉手捧一个红色盒子,外观极其漂亮,进贡给了乾隆,乾隆一见好生喜欢,猜想其中一定是个大萝卜,于是亲自拿过来,打开盒子,哪知打开盒子里面竟还有一个一样的红盒子。乾隆不知刘墉葫芦里卖着什么药。只有继续往下看。一连打开了五个盒子后,只见那盒子只有了掌心大小,乾隆打开一看,只见一个比小指还小的萝卜。顿时怒了。“刘墉,这就是你进贡的萝卜。”和坤在一旁也落井下石的讲,“好你一个刘墉,竟敢戏弄皇上。”
刘塘一脸苦相,对皇上无奈的讲:“这次我去了四川征集萝卜,当地正在闹旱灾,这是我在当地官员上贡的萝卜中选的一个的萝卜,当地百姓不仅庄稼颗粒无收,而且还要面对繁重的税务,百姓们现在都在吃草根,吃完草根就吃观音土,这个萝卜是我千辛万苦才征集回来的。”乾隆一听,“真有此事,和爱卿,刚你不是说天下太平了吗?怎么又有此等事情,在座的各位官员,你们讲怎样才能解决四川一带的旱情。”
此话一出,和坤‘吱呀,吱呀’几声,就没了话。
刘墉上前一步回管道:“万岁爷,当务之急,还是得减税,朝庭再拨救灾金下去,这样一定能帮他们度过旱情。”
文武百官也连声称是。乾隆一听,点了点头:“好,好。传我旨意,四川一带免税三年。拨纹银100万两。帮四川度过灾情。”
第二天,四川到处呼喊:“免税三年了!”刘塘一个萝卜换来百姓之福也成为佳话。
2024年最新励志典故故事
第二篇:成语典故故事汇总
成语解释及典故:鹏程万里
鹏程万里常用来表达赞誉之情,鼓励年轻有为有志向、目标远大者。下面就是《庄子·逍遥游》中关于鹏程万里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庄子在一篇名叫《逍遥游》的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北海有一条长得身体庞大,长达几千里的大鱼,名字叫“鲲”。后来,它摇身一变成了一只大鸟,其背部到底有几千里无人能说得清,这就是“鹏”。当大鹏展翅高飞时,两个张开的翅膀像两朵云彩挂在天上,它借着大海波动时掀起的大风飞向南海。当大鹏飞到南海的时候,两翅膀拍打在水面上,激起的大浪有三千里高。它借着旋风的力量,能飞到高达九万里的天空……讲完故事后,庄子又用水浅而船大的道理说明了大鹏的翅膀之所以力量巨大,是因为下面的水积蓄深厚;而它之所以能飞上高达九万里的天空,是因为下面有风。它借着风的力量,在没有任何阻挡的广阔天空中展翅飞翔,一直飞到南海。成语解释及典故:披荆斩棘
披荆斩棘一般比喻在创业和前进的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这里就是关于光武帝刘秀在开国时期历经种种困难、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
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举兵时兵马很少,生活条件也非常差,因此一些受不了苦的人纷纷离开了他。但主簿冯异却依旧跟随刘秀左右,从没因为生活条件差而有丝毫动摇。有一次,刘秀率军经过河北饶阳的芜蒌亭时,由于长途行军,又饥寒交迫,士兵们都忍受不了。冯异想办法煮了一锅豆粥给大家喝,为大家消除了饥寒。还有一次,当大军来到南宫县时,遭遇大风雨,被淋得像落汤鸡,直打寒颤。就在这困难时刻,冯异不但设法生起一堆火为大家驱寒,还给大家找来了食物。刘秀对这位困难之时尽力解困的主簿印象非常好。
公元25年,冯异又出色地完成了平定关中的任务。此时,有一些小人上书劝刘秀提防冯异。刘秀没有听信他们的谗言。公元30年,在冯异朝见光武帝时,刘秀对众大臣说:“他是我起兵时的主簿,曾为我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荆棘,扫除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是我大汉王朝的开国功勋啊!” 成语解释及典故: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这里就是关于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成语解释及典故:气宇轩昂
气宇轩昂形容气概非凡,精神饱满。用于称誉气度不凡的人。也做“器宇轩昂”。接下来就是关于诸葛亮气宇轩昂,舌战群雄的成语故事:
公元208年7月,刘备兵败当阳,奔往夏口。10月,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东吴孙权派鲁肃到夏口见刘备。刘备依照鲁肃的意见,派诸葛亮到柴桑。
诸葛亮到达柴桑后,鲁肃立即去见孙权,告诉他诸葛亮到来的消息。孙权光听说过诸葛亮的大名,却没见过他本人。虽说博望烧屯,火焚新野布置得十分出色,但诸葛亮毕竟只有二十七八岁,这么大的战争,刘备只派他一个人来“联合”抗曹,够份量么?东吴也是谋士如云,能不能比得上他呢?孙权听完了鲁肃的回报,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叫他先见识见识我们东吴的才俊!”并事先知会了东吴的谋士们在外厅等候。诸葛亮泰然自若地跟着鲁肃进去了,一一做过介绍后,坐了下来。东吴的一班谋士开始仔细打量诸葛亮。张昭(字子布,孙权的首席谋士)等人见诸葛亮丰神秀逸,气概非凡,料到此人必来游说。于是,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舌战。结果,东吴的一班谋士在诸葛亮时而谈笑风生,时而义正辞严的回击下,一一败下阵去 成语解释及典故:运筹帷幄
运筹帷幄一般指能对当时的形势作出精辟的分析,预先做好详细的计划,从而合理地安排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使事情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方向发展。这里就是关于刘邦运筹帷幄的成语故事:
刘邦有一天在洛阳南宫设宴招待文武大臣。在宴席上,刘邦问文武大臣:“诸位将领,你们坦率相告,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而项羽怎么又会失去天下呢?”王陵回答说:“您派人攻城掠地,取胜后论功行赏,与大家分享利益。而项羽嫉贤妒能,有功的人他就设计陷害,有才学的人他就怀疑。打了胜仗,得到土地,既不赏有功之人,也不给别人一点好处,所以他才失掉了天下。”
刘邦听后笑着说:“你只知道这一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在营帐之中决定计策,能取胜于千里之外,这点我不如张良;安定国家,抚恤百姓,保证供应不缺,粮食不断,这点我不如萧何;组织百万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点我赶不上韩信。他们三个都是杰出的人才,因为我用他们,所以能取得天下。项羽有个能 成语解释及典故: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是指一个男人面对女人的诱惑不动心,很有定力。下面就是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大思想家荀子在他的著作《荀子?大略》中,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坐怀不乱》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柳下惠,是春秋时鲁国大夫,是当时掌管监狱的官。鲁僖公二十六年,齐国进攻鲁国时,他派人到齐国去,劝说齐国退兵,受到鲁僖公的称赞。在当时,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著称,是个道德品行高尚的人。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耽搁了出城时间,此时,客店也住满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门下过夜。他刚刚安顿好自己,就看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柳下惠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瑟瑟发抖。柳下惠见状,恐怕那女子被冻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淫乱行为。成语解释及典故: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是说在不利的情势下,用隐藏锋芒的方法,躲避不利,保存自己,伺机图发。这里就是关于刘备在三国时代韬光养晦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很大。刘备虽贵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光养晦之计。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曹操说,刚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往一件往事,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理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在地上。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地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怀疑刘备了。
古今对韬光养晦这么学问最有研究的,当首推刘备。他在曹操面前不夸张、显耀、自大、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这让曹操很放心。他的种菜,他的数英雄,收敛和掩饰了自己的真实行为,让曹操对其不加防范,从而才有了以后的东山再起,三分天下。
但在现实生活中,还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自恃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事则不留余地,待人则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十二分地表现出来。他们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
事实上,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刻意炫耀才能,不仅会招来别人的妒忌,并且会被认为是轻浮。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当时机不成熟时,往往会采取韬光养晦的谋略。韬晦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也是做人处事的一门学问。成语解释及典故: 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是指事情不管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为人处世圆滑。这里就是关于左右逢源的成语故事:
有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学艺3个月后,这天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短。”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亲切。”顾客听了,欣喜而去。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交钱边嘟嚷:“剪个头花这么长的时间。”徒弟无语。师傅马上笑着解释:“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说:进门苍头秀土,出门白脸书生!”顾客听罢,大笑而去。
故事中的这位师傅,真是左右逢源、能说会道。他机智灵活,巧妙地“打圆场”,每次得体的解说,都使徒弟摆脱了尴尬,让对方转怨为喜,高兴而去。在“打圆场”时,师傅善用“吉言”,以“动听”的话语来打动顾客,求得顾客的欢喜,是师傅成功“解围”的首要诀窍。“吉言顺耳”,爱听“吉言”几乎是人们共有的一种心理。师傅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在顾客抱怨时,有针对性地择用其易于接受的话语来博得对方的欢喜。这样,顾客的抱怨消释了,先前不快的心理得到“吉言”的“熨抚”,“欣喜而去”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包含着两重性,其中的对与错、利与弊是相对的。辩证地看待问题,得体地“扬长避短”,是“打圆场”的又一技巧。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扬长避短”策略,用巧妙的语言去作解释,通过“扬长”,引领对方换个视角,对先前不满意的事来一番变位思考,让对方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体会佳妙之处,从而高高兴兴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幽默也是化解尴尬的良方,幽默的话语常能令人转怨为喜,开怀大笑。如故事中这位师傅将头说成“首脑”,寓谐于庄,调侃中不失文雅,庄重中又含风趣,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顾客的身份。顾客能不开心地大笑吗?再看那“进门苍头秀土,出门白脸书生”之语,更是幽默诙谐、妙语解颐。
一个好的“打圆场”者就像是一个“救火队员”,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迅速给受困者以台阶。和人打叫道,善听弦外之音,又会传达言外之意,是最奥妙的人际关系操纵术。成语解释及典故: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这里就是关于不卑不亢的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齐国宰相晏子奉命出使楚国,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大门旁边开了狗洞,请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不肯进。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我现在出使的是楚国,不该从这个门进。”司仪只好又领他改从大门进去会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个居民区,所有人要是把衣袖举起来,可以组成一道围墙;大家甩一下汗水的话,就像下了一场大雨,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那为什么派你当使者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者根据出使国的情况而定。贤能的人就派往有贤明君主的国家,那些无能的人则派往君主无能的国家。我晏婴最无能,所以出使楚国。”
我们与人交往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姿态呢?晏子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要不卑不亢。这种姿态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讲究“适度”。
“度”就是讲究唯物辩证法,在与人交往时,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长处,也要看到他人的优势、长处;既要说明自己的为难之处,也要体谅别人的为难之处。努力做到自信而不自傲,自谦而不自卑。
不卑不亢就是要不戴一副假面具,无论遇到什么都宠辱不惊,在我们人生得意时,不骄人自得,展示给别人以真正的自我;当我们失意时,不卑曲讨好,展示给别人的依然是一个真正的自我,在做人上光明坦荡,心态如一,保持一种风度。
在与自己地位、才识相等的人交往时,人们都能从容以对,谈笑自若。然而若是换了其他场合,那“卑”与“亢”,便会因对方身份、地位的不同而露于言行。下级或者求者来访时,不少人冷脸以待:“你找谁,有啥事?”遇到顶头上司大驾光临,那场面便会变得隆重而又壮观:恭敬迎接,递茶送烟。这便是“两面人”的写照。
“两面人”虽多见于官场,但在百姓中也不少见。有些刚鼓起腰包的小款对穷人一副傲态,而见了巨富便露出谄相;有些居住在小城镇的人对来自山村的人常露出几分瞧不起,但见了大都市来的人又变得恭敬有加;有些知识分子在学历知识低于自己的人面前优越感十足,但见了学者名流,又显得极为自卑。所有这些,皆因几千年来等级尊卑的观念深入了许多人的骨髓,使得这些人遇到位尊而多金者会下意识地卑躬屈膝;遇到位卑而贫穷者会不由得露出轻蔑之态。
对大多数人而言,做到不卑似乎很难。因为生活的磨炼挫伤我们原来拥有的那些锐气,而且为了生活,为了出人头地,我们往往不得不对某一群体的人毕恭毕敬。所以我们可以不让自己有傲气,但是我们却要留有一身傲骨,有所不为,有所必为。靠自身境界的提高,达到处世平和而洒脱的境界。相对于不卑而言,做到不亢似乎更难。当我们取得一些名利地位往往会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在和一些人交往中自觉不自觉表现出一种优越感,好像自己确实高人一等似的。其实这样做不但会被他人疏远,而且也会使自己的步履停滞。还有些人往往一方面对上司卑躬屈膝者,另一方面对不及己者趾高气扬。表面上张牙舞爪,很风光的样子,实际是得不偿失的。另外,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很有才华,很有学问,可惜只是做不到“不卑不亢”,导致他没有能走得更远,取得应有的成绩。不卑不亢,应该是我们无论碰到怎样的形势,遇到怎样的人都应该保持的一种态度,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准则。成语解释及典故:黄梁美梦
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
该书写的是有位叫卢生的秀才进京赶考途径邯郸,在附近一个村庄
住店,遇见道人吕翁。卢生自叹穷困,吕翁就给一个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梦到自己娶了一位高贵美丽的妻子,并进京考中了进士,当了宰相,儿子也成了名门贵族,真是子孙满堂,福禄双全,一直活到80多岁才寿终正寝,可是一梦醒来,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黄梁美梦”这个成语便由此而生,卢生经过的村从此得名黄梁梦村。现在人们利用这个成语比喻虚幻梦想一场空。成语解释及典故: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是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里就是关于范仲淹宠辱不惊的成语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当天被谪居邓州之时,他却从容处之,写下“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这样的句子。从范老夫子的这句话里,我们不难窥见一种自尊自强的人格魅力,一种淡泊名利的洒脱与机智。
《小窗幽记》当中有这么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一幅寥寥数语的对联,却深刻地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所应该持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做到了如此才能够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空”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与卷云舒则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表现了古人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可谓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门艺术,同时还更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智慧。人生在世,生活当中有褒有贬,有毁有誉,有荣有辱,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无足为奇。古人云:“君子坦荡荡。”为君子者,无妨宠亦坦然,辱亦坦然,豁达大度,一笑置之。得人宠信时勿轻狂,千万不要忘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受人侮辱的时候切忌激愤,犹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如此清醒地去面对,就不难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做到这样境界的人就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和事业的种种考验与磨难,就一定会实现人生的理想。古往今来万千事实证明,对于所有那些成业有所就的人们,没有一个不具有“宠辱不惊”这种极其可贵的品格。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然而要想做起来却十分的困难。我们毕竟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实在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么能够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其关键是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从来功名输勋烈,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心里面没有过多的私欲的话,又怎么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要能够认清楚自己所要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物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成语解释及典故:树大招风
树大招风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以下就是关于朝廷重臣霍光树大招风的成语故事:
汉武帝时,霍去病、霍光兄弟担任大将军,成了朝廷中得势的大臣。武帝死后,霍光执掌大权多年,辅佐汉昭帝,拥立汉宣帝,成为几朝重臣。朝廷上下人人对他敬畏三分。汉宣帝登基后,为了报答霍光拥立自己做皇帝的大恩大德,竟然放手让霍光一人执掌朝政,并赐给霍光家族许多特权,从而打开了霍光骄奢的口子。
霍光一家骄横奢侈、不可一世,茂凌人徐福曾经指出:“霍氏必亡,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别人的嫉恨,霍氏一家长期把持朝政,遭到很多人的嫉恨;众人嫉恨,又做出大逆不道之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徐福对霍氏的提醒和警告,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身居高位者,权势这样大,又好揽权弄权,就必然排斥异己,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力,这样就会深受同僚及下属的嫉恨,何况又独揽朝政,傲慢侮上?所以霍氏必亡。后来,霍光病故,汉宣帝才亲自执政,这时霍家的人不甘心交出大权,霍光的妻子和儿子们密谋策划,妄图废掉皇帝,重温朝政完全由霍家执掌的美梦。结果阴谋败露,终至霍氏全族被杀。
可见树大招风,而大风很有可能把树连根拔起。在这种警示面前,那些暂时还没有碰壁的“得意”者们,是不是应该调整调整自己的处世姿态了呢?避免树大招风,这显然是在现代社会为人处世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则。
成语解释及典故:缘木求鱼
缘木求鱼是比喻方向、方法错误,不可能达到目的,劳而无功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齐宣王想通过发动战争来扩张领土,树立威信,使自己称霸于天下。孟子就去见齐宣王,对齐宣王说:“听说你想用战争征服天下,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你想使天下对都归顺自己,就必须先好好地治理自己的国家,施行仁政,使天下的官员、农人、商人,甚至旅行者都愿意到你这儿来。如果用武力去征服,就好比是‘缘木求鱼’,是根本达不到目的的。”
在这里,孟子以一个高超的心理分析家的水平,道出了齐宣王心中之所想,然后予以断然否定。告诉他这简直就是缘木求鱼。
孟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齐宣王的方向错了,不能达到目的,不仅如此,更可怕的是可能带来相反的、更加严重的后果。缘木求鱼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缘”在这里是沿着、顺着的意思,“木”指的是树木;“缘木求鱼”就是沿着树木爬上去找鱼。树上怎么会有鱼呢?所以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方向错误,或违反客观规律,结果当然无法达到目的。
生活中“缘木求鱼”的例子比比皆是,都是不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者说是想走捷径,结果是用错方法,选错方向,导致走了许多弯路,甚至使事情往更坏的方向发展。
在一个大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从这里走出沙漠只需要3天,可却从来没有人走出去过。科学家在调查之后终于发现,那里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沙漠,是因为他们不认识北斗星,不能在茫茫的大漠中准确地辨识方向。他们所走的路线实际上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弧线,因而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会回到原地。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中也有这样的沙漠,很多人走不出去,并不是因为沙漠太大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走出去,而是因为我们没有选对方向。做事之前,如果方向错了,行动起来自然就会偏离目标,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的企业效益不好,不考虑如何从自身找出问题所在,如何改革,如何引进人才,如何拓宽产品的销路,却把心思放在如何偷税漏税、制假造伪上面。结果企业本身效益没有得到提高,还触犯了国家法律,不仅要付出高额罚款,企业的信誉也一落千丈。
有的女孩,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完美身材,不是加强锻炼,合理调整饮食,而是不健康地节食。结果人是瘦了点,但付出的代价太高,身体健康收到伤害,抵抗力下降,精神不振,面黄肌瘦……
缘木求鱼的道理并不深奥,一说就懂,甚至不言而喻。解决的办法也不难,只要理性地从大局、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就可以避免。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稍微不注意就爬上树去了而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当人家问他干什么时,他还会理直气壮地高声回答:让我们捉鱼去!
成语解释及典故:胡服骑射
典自《史记·赵世家》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固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第三篇:故事典故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回答者:匿名 2024-2-4 21:56 垂帘听政
回答者: 精TO京-试用期 一级
2024-2-5 20:35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词条: 九牛一毛(浏览数:553)
成语发音: jiǔ niú yī máo
成语释疑: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成语示例: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陈毅《感事书怀·七古·手莫伸》诗)
(其中~代表本词条:九牛一毛)
成语故事: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幢恍倥送蚱锉ё。故橇蛄耸柑?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成语词条: 上下其手(浏览数:519)
成语发音: shàng xià qí shǒu
成语释疑: 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叫皇颉作证,并向皇颉暗示,举起手说:“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把手放下说:“此子可为穿封戍,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
成语示例: 亏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脚,还可~一番。(朱自靖《“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其中~代表本词条:上下其手)
成语故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成语词条: 人面桃花(浏览数:385)
成语发音: rén miàn táo huā
成语释疑: 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成语出处: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成语示例: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有一位到京城应考的读书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游玩,看到一间小屋很不错,就找借口走进去看看。没想到一看就看上了屋里的一位美丽的姑娘。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回到那间屋子,却看见大门锁着,人已经不知道搬到哪了?于是就提笔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不死心的他又回到那个地方,这一次大门不但没深锁,还看见姑娘的父亲,姑娘的父亲伤心的告诉他说:“我女儿因为看了他写的诗因此得了相思病,没想到竟因此而死了。”他听了之后非常难过,情不自禁抱着姑娘大哭,没想到这时姑娘却醒了过来,原来她只是昏倒而已,不久后,身体渐渐痊愈的和姑娘就和读书人结成了夫妻。
第四篇:洒扫应对的典故及故事
1、洒扫应对,出自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意为洒水扫地,酬答宾客。
2、《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黎明:天刚亮;庭:厅堂;除:台阶。天刚亮就起来,打扫庭堂院落。指治家过日子很勤谨。
3、《弟子规》中讲述道:“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意思就是,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到处乱丢,以致于弄乱弄脏。
4、“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在路上遇到长辈,我们要主动过去打招呼,这是见面的礼仪。当然遇到长辈,我们就要“疾趋揖”,要主动去鞠躬。当我们跟长辈打招呼了,长辈假如没有什么事,等他离去了,我们就可以走了,这就是“长无言,退恭立”。
5、“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这是讲话的礼貌,在尊长面前讲话时,声音要放低。讲话也要强调中庸之道,“尊长前,声要低”,这是对长辈的尊敬;“低不闻,却非宜”,讲话使长辈听不清楚也很失礼。
6、“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进必趋,退必迟”,遇到长辈要快步上前,不要让长辈等太久;跟长辈谈完话,我们要离开就慢慢退几步,然后再走出去。跟长辈讲话,要让长辈听清楚我们在说什么,而且眼睛要看着长者,就是“问起对,视勿移”。
第五篇:成语典故故事精选3个
成语典故故事精选3个
篇一:中国经典成语小故事和典故
中国经典成语典故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
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
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9.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10.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篇二:成语典故小故事10篇
尝胆卧薪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
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
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闻鸡起舞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源了。
悬梁刺股
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泊,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
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
医。
篇三:古代唯美的成语故事3则
古代唯美的成语故事3则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
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趕,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
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
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
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
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
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
推荐阅读:
2024年最新励志典故故事(合集)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五篇范例]
简易装载机租赁合同范本最新(共五则)
2024春节的最美瞬间作文[精选多篇]
我感激的人600字话题作文(最终定稿)
相关文章:
- [ 七号文库 ]2024年最新励志典故故事(合集)
- [ 七号文库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五篇范例]
- [ 七号文库 ]以可以放弃九年级话题作文[优秀范文五篇]
- [ 七号文库 ]车间加班管理规定细则(十九篇)
- [ 七号文库 ]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制度(21篇)
- [ 七号文库 ]最新最新借款合同模板(十二篇)
- [ 七号文库 ]安全评价管理规定第1号 安全评价管理办法(20篇)
- [ 七号文库 ]2024年档案室制度管理制度 文件和档案制度管理内容(二十二篇)
- [ 七号文库 ]最新会计制度精编版电子书(3篇)
- [ 七号文库 ]店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免费版 店里放的消防安全制度(十八篇)
- [ 七号文库 ]初一男生自我介绍400字(四篇)
- [ 七号文库 ]骨干教师培训个人工作总结(十篇)
- [ 七号文库 ]政治体检个人自查表自我评价意见范文2024
- [ 七号文库 ]城管自查自纠工作报告范文5篇
- [ 七号文库 ]动物保护意义的认识★
- [ 七号文库 ]高三全日制寒假班课程规划何丽梅
- [ 七号文库 ]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定工作方案
- [ 七号文库 ]最新教育叙事小学(13篇)
- [ 七号文库 ]2024年白色情人节祝福短句 圣诞祝福语短句情侣(二十三篇)
- [ 七号文库 ]怎么写销售分析总结(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