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日常祝福语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八年级地理学习方法[大全五篇]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诗酒琴音 时间:2024-08-09 18:04:2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八年级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理性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联系的知识,对于初二地理的学习,需要运用哪些好方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地理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汇总

    (一)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印尼、不丹,南部缅、老、越。)

    ②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最南是曾母暗沙(南北纬度相差49度,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产生了季节差异);最东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西是帕米尔高原(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

    ③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领海及内水面积37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我国最大的盐场是长芦盐场,最大的渔场是舟山渔场。

    ④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行政区划行政区: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省、县、乡,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本节重点:熟记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分布与大概轮廓(即课本7页图1.7)

    (二)众多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24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以上,我国人口增长较快,我国人最多的省是河南省,人口最少的省是澳门,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面积最小是澳门。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① 我国人口的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东多西少。决定了我国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

    ② 会计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2.人口东多西少: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57%,人口仅占6%,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数的92%,其它5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所以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00多万人,人口400万以上的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地势和地形

    1.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

    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P23活动1——4)

    3.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主要有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掌握:课本P22图2—2、24页图2—4

    4.我国的主要山脉: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 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⑶ 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 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6.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我国的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7.山区面积广大

    (二)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1.我国气温的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约50℃);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仅12℃)全国普遍高温。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北→南)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高原气候区)。

    3.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5.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P39图2——21)

    6.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

    7.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东部地区: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三)河流与湖泊

    1.知道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及界线(季风界线)知道我国的主要河流。

    外流区域: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

    分界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占全国总面积:2/3

    2.主要大河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3.黄河的治理

    4.黄河概况: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呈巨大“几”字型,向东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九省区,注入渤海;黄河上游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龙羊峡),中游则修渠灌溉(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由于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致使下游形成地上河。

    5.长江概况: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东雪山西南侧(正源沱沱河),流经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区,注入东海。(P53图2、36)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到江西湖口;下游至入海口)

    6.开发:

    (1)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游河段(源头——宜宾段和三峡段),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量占全国的一半。

    (2)黄金水道:①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②干支流航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的2/3,货运量约占全国的60%。

    7.治理:

    (1)长江洪涝发生原因:

    ①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长、水量大;

    ②有三大洪水来源(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干支流;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汉江);

    ③社会原因:围湖造田、滥伐森林、陡坡开荒等)

    (2)治理措施:

    ①加固江防大堤;

    ②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③修建许多水库;

    ④重点治理一些河段(如荆江,川江等);

    ⑤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

    ⑥禁止围湖造田,政府应实施平垸行洪政策,落实移民建镇计划,帮助农民发展替代产来,减少抗洪压力;

    ⑦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⑧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8.京杭运河:

    (1)起、终点 :北京到杭州 地位: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长度:1800千米

    (2)经过省、市:京、津、冀、鲁、苏、浙 沟通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航运量:浙江、江苏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运输线,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1定义: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能的都是自然资源。

    2.分类:

    (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2)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3.特点: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二)土地资源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利用特点: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3.分布: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2)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全国土地日:6月22日

    (三)水资源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最多的是冰川,人类可以利用的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

    (1)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

    (2)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

    (3)南水北调的路线和意义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以茶换马:甘肃天水

    2.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3.我国的铁路干线

    (1)东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2)南北:京哈线;京哈线;京广线;京九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3)青藏铁路

    4.交通枢纽: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成都等经过的铁路线

    5.交通方式的特点

    6.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贵重或者急需的货物而又数量不大的用航空运输;容易死亡或者变质的货物,多用公路;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或者水运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定义和分类: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2.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3.农业分布

    (1)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和平原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水田,以北是旱地。

    (2)牧业:西部的高原和山地,四大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内蒙古牧区

    (3)林业: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东南部人工林区

    (4)渔业: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工业和分布与发展

    1.定义和分类: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2.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3.工业的分布

    (1)沿铁路线,江河和沿海分布

    (2)工业基地:沪宁杭(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4.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1)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2)分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四大区域划分: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地理特点。

    2.界线:

    (1)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一线

    (3)青藏地区: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

    3.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

    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

    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1.位置范围:以东渤海、黄海,以南秦岭、淮河,以西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

    2.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判别:湿润、半湿润。

    3.农业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小麦;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经济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矿产资源:铁;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

    4.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防寒保温(东北,华北:土坯垒墙,砖瓦房(火炕);黄土高原:窑洞);

    交通工具:传统:骡马作役蓄马车;现代:铁路、公路 运动项目:溜冰

    5.生态环境及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6.主要城市: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

    南方地区:

    1.位置范围:以东 东海,以南 南海,以西 青藏高原,以北 秦岭、淮河

    2.气候类型: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判别:最高气温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3.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经济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树: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 主要水果:甘蔗;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柑橘、桂圆、椰子;

    矿产资源:有色金属;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丰富;

    4.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大米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通风散热,以南北朝向为主,瓦房屋面较陡

    交通工具:传统:船舶;现代:船舶

    运动项目:游泳、龙舟竟赛

    5.生态环境及治理:红壤和水土流失。

    6.主要城市:上海

    (三)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1.位置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宁夏,甘肃北部1、地表景观

    ⑴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⑵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3.灌溉农业为主。

    4.主要分布地区

    ①内蒙古河套平原

    ②宁夏平原

    ③河西走廊

    ④新疆绿洲

    5.地下宝藏: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

    6.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

    (1)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2)住:用羊毛毡搭成的易于拆卸的毡房

    (3)行:马、骆驼、小毛驴。

    (4)体育项目:舞蹈、摔跤、马术。

    青藏地区:

    1.位置范围

    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积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区,青海省东部汉族人数较多。

    主要河湖有:长江、黄河、支流湟水、雅鲁藏布江、青海湖(多咸水湖,干旱,蒸发量大,冰雪补给,含盐,冰川纵横,犹如固体水库)

    2.自然环境特点:高寒

    3.高原农牧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主要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

    主要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4.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太阳能,地热,柴达木盆地矿产

    5.青藏地区人民的生活

    (1)食:青稞面作的糌粑,焦烤或煮熟的牛羊肉。

    (2)住:牧区一般居住在可以自由移动的、厚重的牦牛毡搭成的帐篷中;非牧区大多数在用石头和土坯砌成的墙体厚实的房屋中。

    (3)行:牦牛

    (4)体育项目:舞蹈,马术

    6.保护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

    六、认识省级区域

    (一)北京

    1.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2.北京的城市职能:北京是国我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城市

    3.城市现代化

    (二)香港和澳门

    1.地理位置:位于我的的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岛(山地点2/3,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和沿海)

    2.资源丰富的宝岛

    森林宝库(樟树);甜岛、粮仓(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矿产丰富(海盐、天然硫磺、金、铜、煤、石油);水产王国(鱼类等);祖国东南海上明珠;祖国东南盐仓。

    3.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导向型经济)

    4.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8个国家相邻,是国我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国我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2.自然环境:

    (1)地形:三山夹两盆,阿尔金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2)气候:深居内陆

    (3)河流:内流河为主,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距海遥远→干旱→地形闭塞,山地、高原屏障

    (4)植被:荒漠为主

    (5)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①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高梁;

    ②特色农产品:棉花、甜菜、瓜果等;

    ③特点:产量丰富、品质优良。

    七、认识省内区域

    (一)珠江三角洲

    1.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2.有利条件:

    ①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展;

    ②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③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策。

    3.经济特点:

    (1)外向型经济

    (2)发展的的利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②海陆交通运输便利;

    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3)经济模式:“前店后厂”,“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4.城镇的发展

    (1)重要标志: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变化

    (2)原因:

    ①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

    ②产业结构发生重在变化

    (二)西双版纳

    1.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的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

    2.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1)热带动植物王国;

    (2)人文旅游资源: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民族在这里合睦相处,他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傣族的泼水节等。

    (3)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

    八、认识跨省区域

    (一)黄土高原

    1地理位置和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甘、宁四省区。

    2.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风吹来形成的。其它学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3.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一般为山区,并且坡度较大;

    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③黄土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④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的基本建设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的废土石随意向河沟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4.生态建设措施:

    ①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5.解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①加强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②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③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④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二)长江沿岸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

    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

    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④自然资源丰富。

    3.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沿江地带的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以及以它们为中心形成的四大城市密集区。

    4.沿江地带的工业:四大工业基地,四大“工业走廊” 5.生态环境及治理:

    九、走向世界的中国

    1.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在世界中发展

    八年级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理性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联系的知识。它包括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理论三部分。地理理性知识的学法在策略上应有的放矢,即学概念要抓本质特征;学规律要找联系、找趋势;学理论要使概念和规律系统化。在技能上分为以下三种学法:

    1地理概念的学法。按照学习心理即感知、理解、记忆、区别概念的进程分为:

    ⑴感知概念的学法,即利用自己头脑中原有的感性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想象力,首先感知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其次发现地理事物的特征,最后经抽象、概念的思维过程,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通过“感知事物→发现特征→抓住本质”三个具体步骤学习概念的学法。

    ⑵理解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概念的基础上,先通过分析概念的内涵,再划分概念的外延(即归纳类型)两个具体步骤,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理解概念的学法。

    ⑶记忆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对比、归纳、挖掘特征等相互并列或互补的方式,将概念的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学法。

    ⑷区别概念的学法,即通过对概念之间本质属性或各种关系的比较,找出概念之间差异的学法。此学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记忆概念,最适合学习易混淆的概念。操作时可从分析、对比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入手,找出差异,如时间与空间的区别;从概念的从属关系上区别,如降水与降雨,土地与土壤。从概念的并列关系上区别,如气候类型、植被带、自然带之间的区别;从概念的因果关系上区别,如风蚀作用与风蚀地形;从概念的对立关系上区别,如气旋与反气旋;从概念的近似关系上区别,如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从概念的交叉关系上区别,如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与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

    2地理规律的学法。地理规律是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它包括地理原理、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三部分。学习地理规律从策略上一定要抓住“联系”,寻找地理事物本质联系的原因,明确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清楚地理事物联系的发展过程或趋势。从技能上需要掌握学习地理规律的主要方法。

    ⑴因果联系的学法,即在阅读课文、阅读图像、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或对规律所涉及的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找出地理事物为什么存在必然联系的原因,从而理解规律的学习方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原理,也可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的成因分析。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产业转移的原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周期性演变规律的原因时,均可用此法学习。

    ⑵空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里(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甚至宇宙空间),有其空间位置、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所以,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主要是空间联系。只有明确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事实,才能进一步理解地理事物与空间的本质联系。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事实及其空间联系,最好的工具就是地理图像,尤其是地理分布图。空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通过阅读地理分布图,在明确了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结构等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明确地理事物与空间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理解规律的学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例如用此法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

    ⑶时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发生,并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时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采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来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随时间发生、发展、变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用四个步骤来学习。首先,要特别关注地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其次,在阅读地理图像、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找出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发展的特点;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明确不同时期地理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最后,用概括的、准确恰当的语句或简图(表),表达出地理事物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演变规律,如学习生物演化序列,气候变化史、城市化进程等演变规律。同时也可作为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分布规律的辅助学法。

    3地理理论的学法。地理理论是有关整个地理环境或其中某一广阔领域的整体认识,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经过系统化后形成的知识体系。地理理论的学法就是通过综合分析和系统归纳,使相关的概念和规律系统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建立新的概念;其次,明确理论中包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地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例如板块构造理论的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中心地理论的学习等。

    八年级地理复习要点

    1.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2.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最大的咸水湖)。巴颜喀拉山

    3.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源头——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最终注入东海。

    4.流经了,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共11个省区。

    5.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6.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等。

    7.上、中、下游的划分: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到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8.水能资源: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源头——宜昌、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

    1.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等。

    2.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①、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夏季——南北普遍高温。(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3.温度带: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从北到南被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暧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4.降水:

    ①、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②、夏秋多,冬春少。

    ③、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④、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主要地形区位于的干湿地区和各干湿地区的植被分布。

    5.气候类型: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东半球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区是独特的高原气候。西北高山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1、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主要山脉:

    ⑴、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⑵、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⑶、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

    ⑷、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秦山、祁连山。

    ⑸、弧形山脉:世界是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最高峰(位于中尼边境)。

    3、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

    ⑴、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地面崎岖,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⑵、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最大的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多沙漠、戈壁,边缘有“绿洲”分布,盆地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准噶尔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多沙漠、戈壁,边缘有许多“绿洲”分布。

    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南方地区的一个湿润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

    ⑶、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第二大平原,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有“水乡”和“鱼米之乡”之称。

    八年级地理学习方法

    第二篇:地理学习方法PPT

    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作为一门学科 ,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 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

    一、地理方法的灵魂──地理的利用

    ⒈学会分类

    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形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⒉学会读图

    ①先读图的主题

    ②看清图例

    ③注意细节

    ④联系实际

    ⒊学会变图

    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⒋学会用图

    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

    ②用图记忆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⒈依纲据本, 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 在书上作读书笔记, 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 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 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 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 其中节点表示概念, 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 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⒉利用课本,做到举一反三

    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 适当拓宽知识面, 在思考问题时, 有一定的铺垫, 能触类旁通, 思路灵活。

    ⒊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 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⒋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

    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 贴给哪家美?)②口诀记忆法。

    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峡, 内重台海北上天, 港澳特别行政区, 一国两制已实现。篇二: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总结

    一、地理的特征

    1、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初中学)、为什么(高中学)。

    2、(1)自然地理,理科学习方法,强调理解,以用为目的,重理解,重运用,联实际,解问题。多练习,重思路,多画图,熟知识。

    (2)人文地理,文科学习方法,理解后记忆。多看书,熟要点;会看书,握主干,善总结,形己见。重于方法,结实际。

    3、学习四部曲

    预习知内容,晓不懂,重难点上注意集 上课 老师的引导,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练习即使巩固,知识过关 复习点点过关,基础牢固

    二、学习技巧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读厚书:书中做笔记,加理解、找疑点

    ②读薄书: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2、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

    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②口诀记忆法。

    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3、学习世界地理: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三、要掌握的技能

    一、利用地图

    1、分类地图(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读图 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变图 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用图 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5、做到脑中有图,手会画图

    二、利用课本

    1、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2、总结和归纳: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3、抓重点,中消化

    四、高三复习小技巧

    1、熟练自然地理

    原因:(1)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载体,是解答人文地理、时政推理的知识工具。(2)高考试题多为从自然地理生发出来的人文地理、时政地理

    2、心中有图

    (2)地理高考卷面上题题有图。

    3、文图结合(文字、数据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规律等转嫁入各类地图中记忆理解。)原因:地理图象是地理信息最密集的知识载体,4、先图后文(先熟记地图,再记忆具体文字知识。)收集典型图文结合题目,编成一本地理图文妙题集,对提高地理图←→文双向信息转换能力、地理图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5、贵在坚持练习

    量化知识积累是复习好地理的基础特征。每天记一幅地图、做十道地理填空题、阅读10页教材、整理5个地理知识点、6、讲究技巧

    (1)小技巧:浓缩法、比较法、框架法、图表法、网络法、整体法,(2)课后趁热动手整理出合理的小型知识网络结构,(3)题后,总结规律、题型特点、语言书写、图文分析技巧。(4)有问题及时问。篇三:地理学习方法

    学习高中地理的八种方法

    一、字头记忆法

    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语句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能有效简化知识,利于记忆,特别适用于性质、特点等字数少但并列项多的知识。如记忆地球外部三个圈层,可简记为“外圈气水生”

    二、谐音记忆法

    即把枯燥的知识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如地壳的物质组成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可巧记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三、比较法

    学习零散且相似的地理知识时,往往因为知识点多而导致混淆。如果我们把这一类知识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最常用的比较形式是列表。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如学习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作比较,方便记忆

    四、归类记忆法 杂乱且无条理的地理知识是不容易记忆的。如果把这些知识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以我国半岛为例,可记忆为从北往南依次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

    五、用地图学地理 地理事物及现象的许多属性、特征及变化规律都可以在各类地图上直观的表现出来。熟悉地图即可按图索骥,对号入座,快速解题。如我们知道了某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某大陆西岸,问该地气候状况。如果熟悉地图,就可快速推出此地为地中海式气候,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

    六、识图记忆法 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如我国地形特征之一是:地势西高东低,有明显的三级阶梯。这一特征在地图上表现为三种不同的颜色: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土黄色:由此往北、往东就变成浅黄色,是海拔1000—2024米的高原或山地,属第二级阶梯;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往东直到海滨广阔的绿色或绿黄相间的地区,便是第一级阶梯的平原和丘陵了。通过识图,这些看似复杂的知识也能记得一清二楚。

    七、简化地图法

    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如我国长江水系,干流部分极像由“l”和“w”两个英文字母连接而成。从源头

    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的“l”形河道为上游,谷深水急,有大量水利工程。“w”河道则为中下游。“w”两端分别是宜昌和南水北调东线的江都水利枢纽,“w”中点武汉市有支流汉江汇入。“w”下方两处转折点是我国两大淡水湖洞庭湖和鄱阳湖。

    八、综合法

    在中学地理的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以北美大陆为例,问北美大陆的主要气候类型及成因,首先应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围,其次应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气压带及风带等方面去分析气候成因。然后再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特点,看它们在北美大陆气候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最后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学习和作答不仅能举一反三,更能涵盖全面,做到不遗漏。篇四: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你做的笔记为啥提不了分?

    课堂上你不敢忽略老师吐出的每一句话,不敢漏掉每一个粉笔字,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得你手都疼了,可是考试还是不见有长进。是不是很冤?那你想过该怎样真正利用好这个工具吗?

    课堂笔记只是笔记这个工具的一小块而已。而真正有统治力的是“纠错笔记”。一些状元的手写稿能卖出不可思议的价格,这才是笔记的灵魂!所以你是不是该考虑做下真正的笔记了? 1.纠错笔记建立的原则

    (1)每错必纠,以使错不过二。

    (2)随错随纠。错题进本是每天最重要且最紧急的事,千万别耽搁,一耽搁十有八九就会忘,好不容易找到的知识漏点就又消失在汪洋题海之中。

    (3)纠错要有恒心。建立纠错笔记的确需要花一些精力,尤其在刚开始阶段,但它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法宝,绝对是一本万利,当离高考越来越近时,别人都在汪洋题海中苦苦挣扎、看不到天日,而你却能一本在手,悠然自得。

    2.纠错笔记的建立步骤

    我们在学习中遇到错题时,可按照解题出错的原因分析,但是一定要具体到主干知识和核心技能。纠错笔记的建立步骤如下:

    (1)确定错题的主要易错点

    根据题目所涉及的主干知识,确定本题的易错点。如地球公转运动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等的常见误区。

    (2)摘录原题

    把做错的原题在纠错笔记上原原本本地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纠错笔记上,把原来错误的解法清晰地记录在纠错笔记上,并在下面(或一旁)留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的地方可用来记录相关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

    (3)分析错因,书写正确答案

    按照上面叙述来剖析错误原因,然后将本题的正确答案书写下来,以作矫正之用。(4)总结纠错心得

    分析了错误的原因以后,要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该试题涉及的知识、规律、原理以及以后做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去思考分析、如何杜绝再犯同样的错误等,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这一部分应该是纠错笔记的重要内容。 在总结纠错心得时,可以按照如下类型进行整理。

    ①自然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类问题,以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式进行归纳。

    ②地理答题模式的整理:如水文特征分析,将错题整理好,后附答题通用模板。

    ③用思维导图整理答题过程,有利于强化思维,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④非规律性的知识:该类问题应结合区域将答案要点组织起来,作为今后考试的知识储备或者知识迁移的素材。

    3.纠错笔记的使用

    (1)经常翻阅,“温故知错”。考试前更应重做纠错笔记中的错题。

    (2)定期归类、整理。在一段时间的复习结束之后(或是一个章节复习完成之后),应该把这一段时间(某一章节)内所犯的错误按照上面提到的类型进行归类整理。同时要注意将自己的一些再认识记录在上面,这个过程也是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学习中,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每位同学都会不断地突破自我,成为自己心中的状元,乃至高考考场上的状元。篇五:地理学习方法

    加强对地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地理知识分为三大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其中自然地理是基础,而自然地理的各要素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在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不同的人类活动,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活动总是想协调一致的,总是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关系,因此找出地理事物的关联性是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捷径”,如气候总是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形势(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位置,或者季风位置等),地面状况(下垫面:地形的高低起伏、轮廓的完整和破碎、洋流的性质等);而气候又会影响当地的降水和温度状况,从而决定当地的农业类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会影响当地的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对人口和城市已经工业、商贸产生影响,反过来人类活动的有序和无序又会对环境施加影响。总之在学习时应该充分挖掘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这样既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大大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四、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地理试题一般由客观题(选择题)和主观题(综合题)构成,选择题一般为四个或者多个选择项,需要大家选择其中一个(单项)、两个(双项)、或者多个(常见于综合题中的小问题),其答案是显性的;而综合题答案则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因而难度一般较大。不管是哪种题型,试题总是依托文字、图象或者图表来承载

    信息,寻找命题的切入点。审题能力即地理试题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实际上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要提高审题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选择题的审题步骤

    排错法:(1)题支本身错;(2)与事实不符;(3)与题干无关 排异法:(1)张冠李戴;(2)因果倒置;(3)二次推理 怎样“排错”“排异”:(1)审题干;(2)审要求;(3)审题支

    二、综合题的审题步骤

    (一)浏览文字、图表、图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题目文字信息是一般短小精悍,但非常有用,对题目文字信息稍加解读并表述出来,可能便是答案构成中的得分点。因此要特别关注题目文字信息,它就相当于“题眼”,揭示考查的中心内容或成为解题的条件。

    地理图像图表是地理信息承载的主要方式,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近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呈现出无题不图的现象,几乎每道题都显形或隐性的运用地图。图量大概在17-20幅,仍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地理图表的判读对答题的正确性影响很大。(1)地理的图象特点

    地理形象材料表达方式有:点、线、面、箭头、数、形象符号等,应认真阅读图例的文字说明。

    1、“点”——常表示城市、港口、矿区、工厂、旅游点 等的确切地理位置;或起点终点等。

    2、“线”——有经纬线、等值线(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交通线、生产网络线、要素相关线条等。

    3、“面”——工业、农业区;气候、地形、大洋等。

    4、“箭头”——①自然要素运动方向。(河流流向、地球运动;洋流、大气、生态物能、地壳物质等的循环)②区域生产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资本、技术、廉价劳力、产品、市场信息等)③工艺流程等。④地理要素运动箭头。

    第三篇:初中地理学习方法

    浅谈初一地理学习方法

    舒 欣

    在初中阶段,一定要把各科知识基础打牢,才能更快的进步,同时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涉及政治、语文、历史、数学、理化、生物等等学科。例如时区的运算、土壤的改造、气候和天气都和其他学科知识有联系。

    学习地理,首先就要对所学的内容多动脑筋,想一想:“它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这样”等等。然后,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 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2)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3)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4)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要认识学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对待学习。我们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中国地理知识是不行的。试想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点不懂,何以动手去搞建设?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样不行。

    要学好地理,最重要的是读图和学习绘图,用图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做到“心中有图”。

    其次,要用联系的观点学习,例如,气候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矿产和工业有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有关系。各种自然条件彼此又有关系,如:气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此外,还要多阅读地理书籍、报刊、观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中有关地理的内容,从电脑网络上获取有关地理的信息,这些都能丰富我们的地理知识、锻炼我们的才智,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地理!除了这些之外,学习地理,既要了解课本中的内容,学会阅读、使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技能,还要留心观察自然和社会,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观察时,要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

    八年级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舒 欣

    一、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二、科学预习

    科学预习就是要在巩固旧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发现疑问,以做到心中有数,为进行新一轮的学习而进行准备,预习的最大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预习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只有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才容易打胜仗。可见,只要抓住了预习,就抓住了提高成绩的关键。

    预习方法:

    (1)、要认真读书。先将教材粗读一遍,领会基本大意,然后再反复细读。细读时,可用彩笔在课本上初步勾划出重点、难点、疑难问题。

    (2)、要认真思考。预习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有关参考材料,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3)、要虚心请教。在预改头换面过程中,有些问题虽经过立的思考(包括查资料),但仍得不到解决,可与同学讨论,必要时要向老师、家长或其他人请教,尽量将总是解决在课前,以便课上集中精力思考些新问题。

    (4)、要适当地做些习题。

    (5)、要认真做好笔记。写预习笔记是预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具体来说,预习笔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课中的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二是每一课中秘括的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三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五是主要心得体会。当然,这五个方面不一定每次笔记都记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灵活处理。

    三、专心听课

    听课对学生来说,其基本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无数事实表明,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知识和能力都是在课堂学习中学到和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认真对待上课并学会如何听课。课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1.集中注意,专心听讲。

    2、积极思考,努力把握获取知识的主动权。

    3、要理清教师的讲课思路,抓住学科特点和教师的讲课特点来学。

    把握住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和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于重点处下功夫,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不钻牛角尖,做好课堂笔记,争取当堂掌握所学内容。

    坚持做课堂笔记,可以促使我们思想集中,及时记下老师讲课的要点,重点和难点,便于课后查阅、复习和巩固;同时,由于听课做笔记需要眼、耳、手、脑并用,因此可使大脑接受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从而加深对老师讲授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记忆。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笔记呢?

    第一,做笔记时要记下老师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以便课后复习和指导作业。

    第二,笔记要尽量完整而简洁。重点、难点、疑点要记全,记录最好能用自己的话或“关键词“概括老师讲授内容。这样可迫使自己集中精力,边听边积极思考,抓住重点,重新归纳,既省时,又省力,还能提高听课效果。另外,对尚未完全理解的内容,最好也可简要地记下来并加上记号或批注,以便课后复习时予以解决。

    第三,笔记不要写得太密,要留有空白,以便课后补充和修正。

    四、学会自己留作业

    五、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的程序:

    (一)、尝试回忆。

    (二)、阅读教科书。

    (三)、整理课堂笔记

    (四)、看参考书。

    六、从容考试考试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环节之一,它是结学习效果的检查和评价,并从中起反馈作用。

    1、考试前不易开夜车。

    2、进考场莫患得患难失。

    3、答题前纵览全卷。

    4、怎样编排解题顺序

    5、考场运筹时间的方法。

    初三地理复习方法

    舒 欣

    一、狠抓“讲”、“练”、“补”三个环节

    要使中考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从这两年考试卷看: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掌握方面,主要存在不牢、不活、不准、不全等问题。不牢是记不住地理概念;不活是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准、不全是答题不准确、不完整或不会正确使用地理语言。故中考复习必须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补”三个环节。

    第一步是“讲”。教师必须根据考纲要求,向学生讲清概念。复习要求突出重点,讲清因果,使地理知识系统、完整、准确。从而让学生做到概念明确,答题完整。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工业区时,要突出四大工业区的特点、形成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主要工业部门、主要工业城市等内容。

    “讲”,还必须讲清知识的网络关系。既要按先后顺序的纵线复习,使学生记准、记牢地理知识与地理原理,还要按地理要素把有关内容组织起来,进行横线复习。如复习地形时,可把总的地形与四大区域地形相结合,复习农业时要求结合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这样复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第二步“练”。练是实践。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必须通过学生的练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练”要循序渐进。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应用能力的练习,都要逐步提高难度。如通过比较南方和北方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的差异。练习的题目类型要多样,同一内容,要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分析与思维。如“天津近海,为什么是大陆性气候?”“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为什么要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练习题还应针对学生易出错误的方面出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京广铁路和浙赣铁路、湘黔铁路相交于“株洲”而不是“珠洲”或“株州”。

    第三步“补”。补是对学生的练习要及时进行分析、讲解,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补课。补是提高复习质量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注重复习方法

    复习地理的方法很多,但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把所复习的知识〖如国家、地名、河流、山脉等等〗落实在图上,因为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利用地图复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进行地理复习的时候,首先要做到:阅读—认真地阅读教材、地图和笔记。教师在复习前,先给出复习范围,学生根据范围便展开阅读,此次阅读属于全面阅读,尤其注意平时忽略的部分,比如:课本中阅读教材等,阅读的速度要根据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定,千万别急于求成,平时已掌握牢的知识点,速度可快些,反之,则要多点时间。

    通过阅读,便会发现疑点,也会找出重点,使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迅速回到原来曾达到的水平。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努力地调动自己的记忆,回忆时按知识结构,有条理、有顺序地进行,避免遗漏。〖比如按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经济、居民等方面顺序进行〗这样对后面的阅读才有更好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第四篇:初二地理学习方法

    初二地理学习方法: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册“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海陆热力差异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的内容,就涉及到初中的海陆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亚、夏威夷等具体地方,及时复习熟悉这些地方,才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范围及其移动和影响等内容。

    在“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需要密切联系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初中地理知识,才能学好这一节内容。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2.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3.学会使用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能力目标 1.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2.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绘画、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

    五、板书

    由于篇幅较大就节选一些了,看着省事点!!!!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数值约为24.5℃。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下面是另一位老师的备课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初二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地理学科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自然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目的是掌握地理环境要素的形成、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对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初中地理学习方法有哪些呢?下文来告诉您。

    一、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二、科学预习

    科学预习就是要在巩固旧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发现疑问,以做到心中有数,为进行新一轮的学习而进行准备,预习的最大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预习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只有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才容易打胜仗。可见,只要抓住了预习,就抓住了提高成绩的关键。

    预习方法:(1)、要认真读书。先将教材粗读一遍,领会基本大意,然后再反复细读。细读时,可用彩笔在课本上初步勾划出重点、难点、疑难问题。(2)、要认真思考。预习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有关参考材料,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旧知识的内在联系。(3)、要虚心请教。在预改头换面过程中,有些问题虽经过立的思考(包括查资料),但仍得不到解决,可与同学讨论,必要时要向老师、家长或其他人请教,尽量将总是解决在课前,以便课上集中精力思考些新问题。(4)、要适当地做些习题。(5)、要认真做好笔记。写预习笔记是预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具体来说,预习笔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课中的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二是每一课中秘括的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三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五是主要心得体会。当然,这五个方面不一定每次笔记都记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灵活处理。

    三、专心听课

    听课对学生来说,其基本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无数事实表明,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知识和能力都是在课堂学习中学到和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认真对待上课并学会如何听课。课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1.集中注意,专心听讲。

    2、积极思考,努力把握获取知识的主动权。

    3、要理清教师的讲课思路,抓住学科特点和教师的讲课特点来学。

    把握住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和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于重点处下功夫,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不钻牛角尖,做好课堂笔记,争取当堂掌握所学内容。

    坚持做课堂笔记,可以促使我们思想集中,及时记下老师讲课的要点,重点和难点,便于课后查阅、复习和巩固;同时,由于听课做笔记需要眼、耳、手、脑并用,因此可使大脑接受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从而加深对老师讲授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记忆。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笔记呢? 第一,做笔记时要记下老师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以便课后复习和指导作业。

    第二,笔记要尽量完整而简洁。重点、难点、疑点要记全,记录最好能用自己的话或“关键词“概括老师讲授内容。这样可迫使自己集中精力,边听边积极思考,抓住重点,重新归纳,既省时,又省力,还能提高听课效果。另外,对尚未完全理解的内容,最好也可简要地记下来并加上记号或批注,以便课后复习时予以解决。第三,笔记不要写得太密,要留有空白,以便课后补充和修正。

    四、学会自己留作业

    五、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的程序:(一)、尝试回忆。(二)、阅读教科书。(三)、整理课堂笔记(四)、看参考书。

    六、从容考试考试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环节之一,它是结学习效果的检查和评价,并从中起反馈作用。

    1、考试前不易开夜车。

    2、进考场莫患得患难失。

    3、答题前纵览全卷。

    4、怎样编排解题顺序

    5、考场运筹时间的方法。篇三:初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第一步: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时区、区时;海拔、相对高度;天气、气候;寒潮、寒流;内流河、外流河、;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迚行。

    第二步:读乢、读复习纲要、要划先行——“思维描图法” 第三步:填、写结合——“地理事物定位法”

    通过第一二步的复习,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觃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觃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觃律迚行定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印制作),把有关地理事物,河流、自然带、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觃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觃律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第四步:练、测幵重——“对比强化记忆法”

    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就应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迚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觃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乊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学会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觃律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当然与地理有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有疑问的题目与同学迚行讨论或请教老师。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典型的经济项目(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可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

    区,干湿地区,回归线、赤道通过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迚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经过上述几个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图为中心线索,通过学生自己复习教材、转绘教材。这样就能迚一步加强你的地理空间观念,迚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乊间的关系,达到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较好的完成复习的目的。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漫谈

    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収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将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収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収展观念。所以,地理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觃律及其成因。除此乊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

    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

    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

    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不仅如此地理学 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

    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

    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

    源、环境和収展等问题

    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有些 同学认为,地理不难,关键是记性好,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还有的同学认为地理课没意思,除了背还是背。其实不然,地理环境的収展变化是有觃律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乊间的关系也是有觃律可寻的,地理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乊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乢,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収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觃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例一:在“经纬网图”上,我们观察到的知识如下。

    ①我们在这幅图上可以看到有许多线,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经线,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是纬线。

    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所有的纬线都

    是圆幵相互平行;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

    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所

    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且相交于

    极点。

    ③指示的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经纬度的变化觃律是:0?经线以东

    为东经度,0?经线以西为西经度;自西向

    东,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逐

    渐减小。纬度以赤道为界,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自北向南,北纬的度数由大

    到小,南纬的度数由小到大。⑤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

    例二:我们在《森林资源》一课中曾经学过的原理图,其图名叫做“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

    我们以这幅图作为例子,讨论阅读原理图的几个主 要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在“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山坡、两道林带、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头,还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径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乊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微量清水入河”。这些说明了大气降水在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受到了林木枝叶、枯枝落叶层的阻滞,促使大量雨水下渗,导致地表径流流量不断减小,含沙量逐渐减少。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说明原理,明确原理图所说明的原理。这幅“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说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学会读乢,掌握科学的读乢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读出乢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乢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迚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収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仸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乊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例: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一块特殊的大陆,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众不同,烈风、暴雪、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稀少,有极昼极夜现象,还有美丼的极光等等。而形成这些地域特征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极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其他诸多的地理特征都与这一

    要素紧密相联。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觃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迚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觃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除了这一点外,我们还可以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迚行对比梳理。

    ②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迚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乊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迚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乊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们不仅通过对比梳理找到差异性,我们还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虽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将两个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収展,是収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収达的国家。

    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篇四:初中地理的学习方法经验技巧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

    一、加强对各类地图的应用 ??

    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图册。

    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并落实下来。

    3、动手绘制示意图 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4、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二、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三、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同学们觉得对自己有帮 ??篇五:2024初中地理学习方法 2024初中地理学习方法

    首先,我们要认真疏理一下自己多年来语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学习中的得失。尤其是那些平时学得较为牵强的部分,并且现在还仍然感觉一知半解的内容,必须对之做一番整理,以便在初三阶段重点攻克、全面解决。一般来说,阅读方面那些属于语文基础部分的内容,如文言课文常识、文言实词的理解、文句中别字的辨认改正、修辞方法的识辨、说明方法的理解、文章中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搜寻等等,是大多数学生掌握得比较好的;而文章中某些环境或情景的理解、文中人物或者作者感情的把握、主题的理解及概括、观点的提炼和表达、对论证或者说明过程的分析等,就不那么容易透彻、深入地予以掌握了。这些,也往往是不少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软肋,需要花大力气去努力掌握的。因此,如果能在事先充分了解好自身的弱点,从而在初三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就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这里所说的积累,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是指积累的面要广一些。对语文学习而言,必需的积累包括课内和课文学习中重要内容的积累,也包括我们补充阅读和课外阅读时对书籍、报章杂志等某些内容所做的积累,甚至可以广义地包括许许多多其他的内容,诸如影视欣赏、广告宣传、同学讨论、家庭闲聊、诗句歌词等等,举凡可能和语文学习相关者,都值得我们去注目、去倾听,并有意地作一些积累。积累的面广一些,理解、分析时心中可以比照的人、事、物就会多一些,你的思路相对也会拓宽一些,联想也会丰富一些。其二,是指语文学习重视日积月累。语文知识的丰富、充实,情感的体验和分析水平的提升难以一蹴而就,要靠平时的积累,使这些一点一滴地渗入心中,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积累的东西多了,它们就会反反复复在脑中萦回激荡,进而形成蓄势待发的形态。比如,语文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块——写作,其材料就只有靠自己时时注重生活中的积累;因为,只有材料的不断丰厚,才能使思想也丰厚起来,才具备了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语文学科又是一门知识性、认知性和社会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它十分重视对观察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有一位著名的教师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这种说法的本质,在于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联的。对社会现象,尤其是那些与中学生的生活有较多联系的事和物,能否做到仔细观察;对社会和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否做到深刻入理,都将会直接关系到你的理解、分析水平;如果把这些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毫无疑问就会直接对你的阅读理解和表达水平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五篇: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初一地理学习方法:简单介绍与分析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涉及政治、语文、历史、数学、理化、生物等等学科。例如时区的运算、土壤的改造、气候和天气都和其他学科知识有联系,在初中阶段,一定要把各科知识基础打牢,才能更快的进步。

    学习地理,首先就要对所学的内容多动脑筋,想一想:“它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这样”等等。然后,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2)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3)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

    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4)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要认识学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对待学习。我们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中国地理知识是不行的。试想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点不懂,何以动手去搞建设?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样不行。

    要学好地理,最重要的是读图和学习绘图,用图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做到“心中有图”。其次,要用联系的观点学习,例如,气候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矿产和工业有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有关系。各种自然条件彼此又有关系,如:气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此外。学习地理,既要了解课本中的内容,学会阅读、使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技能,还要留心观察自然和社会,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观察时,要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除了这些之外,还要多阅读地理书籍、报刊、观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中有关地理的内容,从电脑网络上获取有关地理的信息,这些都能丰富我们的地理知识、锻炼我们的才智,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地理!篇二:高中地理经典学习方法技巧

    地理学习技巧方法

    同学们对地理这一门学科并不陌生,但高中地理学习对每位同学都是意义重大且极具挑战性的。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它所研究的空间范围可以大到全球,也可以小到一个点;研究的领域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通过有效的学习,能极大地帮助我们充实常识、活跃思维、提高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现代公民的必修课。不同模块之间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很大,这给同学们学习地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如果学习方法不能及时转换会造成心理上的茫然和学习上的束手无策。为了帮助同学们有准备地走进地理课堂,这里我以模块为单位主要从学法和心态两个方面慢慢道来,其间多为个人实践所得,希望能够给同学们一些启发,帮助大家及时走出困境,顺利完成学业。在正式学习高中地理内容之前,必须对学科及将来的各种考试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一、理解地理学的特点,明确学习思路 1.地理学科特点

    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色。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区就是区域性。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地理研究的现实意义就更为突出,高考正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解决区域问题来考查区域性的。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地理试题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特色的学习方法。2.高考会考对地理考查要点

    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选材广泛,材料新颖,创设全新情境,体现公平,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气息,关注热点问题,考查人文素养,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地理试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包括了基本原理性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地理素养的表现,也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地理高考坚持以“理”为主,重视核心的地理知识,强调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强调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能力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即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在上述四项能力中,尤其获取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值得格外注意。考试力图体现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课程要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的。考试也非常关注这些方面。

    在近年的文综高考中,第36题是地理学科内的综合题。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地理高考的要求。该题一般都有一幅地图,考查区域地图和其他图像图表的阅读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行空间定位,考查区域

    基础知识,考查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考查人文特征及其条件(农业、工业、资源开发、人口、城市、交通),考查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

    3.不同的地理内容,学习方法有不同的要求

    地理学科是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区域的分析方法。

    地理高考越来越脱离教材本身,要求以教材为基本载体,重在进行地理思维方法、地理基本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学生基本的、宏观的知识结构的建立成为地理知识学习的主要目标;案例式的分析法成为流行的学习方法之一,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已成为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空间概念是地理学习的关键

    空间性考查主要包括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结构和立体空间关系。地理学根据空间的差异性,把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不同尺度来研究。空间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思维基础,如把握一地或某一地理现象的位置,明确半球、海陆、经纬等等位置。

    许多同学地理学不好就是没有清晰空间概念。对时空变化不敏感,对具体位置和相互位置关系把握不清。学习中能把许多地理知识记忆得十分清楚,但是不能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图上。没有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就还是没有真正掌握的地理知识。

    地理空间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空话,要具体落实在学习过程中。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培养,就可做以下设计:第一步,选取个条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让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了解大洲、大洋的基础上,让脑海中想像,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大地形、气候区等,此时,在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就已经成为平面的地球仪;第三步,在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

    建立中国的空间概念,能够进行中国空间定位是很重要的。学习中要抓住我国四至点与主要经纬线,明确中国范围和位置;抓住界线地理事物,明确相对位置。如山脉界线(三大阶梯、主要界线山脉);河流界线(例如,黄河、长江沿线等)以及其他一些主要界线:秦岭淮河一线、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我国1月平均温0°c等温线、年降水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中国人口线、京哈—京广线、陇海—兰新线铁路沿线等等。

    中国的空间定位要求落实到两个层面上,一是落实到省级行政区地层面上,而是落实到地形区的层面上。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以中国政区图为基础,不断建构中国空间图。包括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河湖图、中国资源能源图、中国农业图、中国工业图、中国人口城市图、中国交通图、中国分区图等。建立世界的空间概念要求落实到十三个地区的层面上。结合主要的经纬线,深入掌握世界政区图、世界气候图、世界自然带图、世界交通图、世界分区图等。

    三、运用地理工具是学好地理的桥梁

    文字和地图、图表、图片等地理学表述的双重形式,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地理高考会考突出考查了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地理事象的思维品质。地理试题几乎是每一个题组都有一幅图(表),这些图表多数比较新颖,对学生读图(表)的能力要求较高。地理技能主要包括地图基本技能;时间计算;等值线判读;地形剖面图绘制;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圆形百分比图的阅读与绘制;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图表分析;原理示意图、景观图分析;分布图阅读与分析;资料阅读与信息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技能等等。

    等值线图重点是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等值线图的读图要求主要是五个方面:读数据;判断等值线疏密、走向和递变规律;判断弯曲特征及成因;判断极值区特征及其成因;绘制剖面图等绘图技能。

    图表类型很多,包括经纬网图、等值线图、分布图、原理示意图、模式图、结构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等。统计图表三科综合的切入点之一。

    统计图表类型多样,高考中常见的有曲线图、折线图、点状坐标图、圆(扇)形百分比图、柱状图、饼状图、统计表格等等。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表特点和功能不同,高考中多在教材中原有图基础上作变式处理(统计图的转换)或考查新图。统计图表按要素多少可以分为单图(单一要素图)、叠加图(多要素图)和组图(多幅图组合)三种。叠加图和组图要会分解成单图,在阅读单图基础上,分析要素间相互关系和多幅图间的联系。单图的阅读包括:(1)读出图名,明确图表内容;(2)阅读坐标(横坐标、纵坐标;观察坐标设置是否严格)、明确单位、读出数据。(3)抓住特征点与特征量(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转折点),分析数据特点和变化趋势。(4)提取已有知识信息,分析图中各要素间相互联系,发现隐含信息。(5)注意整体和局部分析、宏观与微观分析

    叠加图和组图的阅读要明确:不同单图的各自优点不同;组图扩大信息含量和读图难度;分解法和叠加法训练是平时训练的重要方法;要经常使用比较法。

    四、联系实际,关注现实问题

    我们通常把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里所说的理论既可能是某一个学科某一方面的理论,也可能是多学科多个方面的理论。理论联系重在强调理论的实践意义,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和在实践中对理论的科学发展,这反映了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作用。它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综合使用各种理论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②从实际问题中推导出理论和原理。③根据理论和原理的要求,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或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就中学而言,学生在课堂教学学到的主要是系统的、完整的、能够体现学科主要特点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等,我们称之为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正向的,既先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后,并能运用学到的东西解释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论的认识。就综合能力考试而言,理论联系实际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综合题往往由实际问题引出,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具体问题设问,命题者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景,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际)的基础上,考查考生能否做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一个或多个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找出适用于该理论的实际问题。命题追求“学以致用”,不仅是对学习结果和学习思维过程的检测,也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地理命题一贯以此为重要目标。

    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在中学地理学习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最低表现为用一般的原理来定性地解释地理现象和说明一些地理问题,高一层次是把多方面的主干知识联系起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更高层次是善于将原有的主干知识新获得的地理信息相结合加以分析运用的能力。该项能力在考试中尤其显得重要,也是考核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

    地理学源于人所生活的环境,反过来又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门科学。应时时刻刻关注周围的生活,注意将生活现象引入到学习中来。如对沙尘暴、火山、地震、台风、洪涝、城市绿化的现实解释,对我国能源、交通、农业、工业发展的具体分析等。例: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回答1—2题: 1.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数量 2.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 本题通过城市环境的治理问题,将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水体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希望引起广泛的关注。

    第1题充分表明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的现实情况。在众多的城市环境问题中,热岛效应的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引起了极大的注意,不少国家已经在建筑物的“绿化”问题上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付诸实施,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有效地减轻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该问题在我国相对于其他城市环境问题,注意得还远远不够。在大城市急剧增温的房地产热中,也很少有开发商关注屋顶的绿化问题,更不要说付诸实施了。因此,我们结合能量的转化问题,把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的建设问题摆到了题目的题干中,以期引起关注。正确选项是b。

    与之相类似的情况就是人工草地的建设问题。多年的跟踪研究表明,高尔夫球场的草坪在养护过程中,对土地和地下水所造成的污染,十数倍于农田施肥和使用农药造成的污染。一些人口密度大的发达国家,已经严格限制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对品种单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造成的土地资源退化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也加紧了研究和及时采取对策。我国的人工草地建设,在许多城市是方兴未艾,可是令人忧虑的是对其引发的负面影响却很少有人注意和过问。因此第14题的设计突出了考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期望引起全社会对这一类问题更加广泛的注意。14题正确选项是:d。

    五、逐步建立地理知识结构,形成地理知识体系

    通过中学地理的学习,学生应该形成有质量的地理知识结构,并能进行灵活提取、迁移和应用。地理知识结构建构的层次包括:(1)地理常识(地理事实、地理数据);(2)地理概念(概念群、核心概念);

    (3)地理规律和原理;(4)主要知识点及答题思路;(5)章节知识结构;(6)宏观知识结构;(7)学科内综合知识;(8)跨学科知识。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概念学习是中学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高考考查概念主要有两种:考查已知概念,测试学生掌握的准确程度;考查未知概念,考查学生把提供信息读懂,形成新概念的能力。

    有的时候,学生最主要的问题是概念不清。例如:走向、延伸方向、流向、上风向、最小风频、递变规律、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河流补给、地质构造、地质作用、锋面气旋、季风、山麓、雪线、伏旱、湿地、耕作制、坎儿井、地带性规律、晨昏线、日期界线、环境人口容量、文化传播、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布局、产业转移、区位等等。

    举例法是学习概念最基本的方法,对比法是学习概念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进行概念分类,明确概念从属关系,了解概念群并进行概念应用训练,在使用中掌握概念。要梳理主要的概念,进行重点核心概念分析。例如气温的概念群包括:

    (1)极值气温(最高、最低);(2)平均气温(日平均、月平均);(3)温差(日较差、年较差);(4)积

    温;(5)温度带;(6)等温线;(7)气温变化(水平变化、垂直变化);(8)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地形、水文、天气、人类活动)。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及其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等。地理规律主要分为空间规律(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时间规律(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年际变化)、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自然界主要是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运动。物质的组成主要是基本地理概念和地理事实,物质的运动变化则是规律和原理。理解运用基本规律和原理,要求首先识别简单的规律和原理,主要是单要素的变化规律。如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oc);气压垂直变化规律(越往高气压越低);经度和纬度分布规律(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为西经度)等等。遇到复杂的规律应该分解为简单的规律,分析主要影响要素及其关系,分析规律使用的条件。规律的掌握要经常借助地图来实现。

    理解运用基本规律和原理,要求会归纳概括出规律和利用规律分析地理事物趋势,预测地理现象等。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变化大都有规律可循,地理原理涉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素的各方面,因此考生在学习与复习过程中不仅应对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理解,更重要的是应用它们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即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或演绎推导等能力。

    地理规律和原理很多,学习中要会总结。如主要包括:时区变化规律;经度纬度变化规律;地图方向规律;地球自然和公转规律;阳光直射点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气压变化规律;锋面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变化规律;河流补给规律;洋流分布规律;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和物质循环规律;人口增长变化规律;城市化规律;河流分布规律;地球上存在生命现象原理;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原理;水平衡原理;地质作用原理;生态平衡原理;气候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布局原理;工业布局原理等等。

    地理学关键要就“理”字做文章,否则就停留在描述的阶段。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地理事物分布在哪里,更要学会分析为什么在那里。理解、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比较、推导、综合分析的能力就是要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并运用其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或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比较和分析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建构知识结构要注意建立地理知识练习线索。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是对已知知识的加工和重组,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联系途径和方向,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方能提取应用。旧知识在新的指导思想下,经过重新组合、归纳、联系、迁移,就成为“有组织的”新知识。例如: 空间分布的接近联系或对比联系,如;世界大洲的分布——板块的分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年青的褶皱山脉的分布——年青的高原的分布——某些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主要平原的分布——与冲击平原有关大河的分布。

    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联系,如: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土地利用的不同类型——农业发展的不同类型——农作物的分布。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晨昏线移动——地方时不同——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地球运动在远日点附近——7月初——北极附近为极昼——晨线在北极圈内。篇三:初一地理有怎样的学习方法

    初一地理有怎样的学习方法?

    怎样学好地理?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于动手。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很多人都在开始学习地理时会觉得有些困难,但是要相信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对于地理,要多看地图,培养兴趣,要理解原理,之后强加记忆。在不懂得时候,要问老师,或者同学,试着用一种熟知的事例或者将原理简单化。同时要掌握一些回答问题的套路,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有些东西只要记住就可以,就不要浪费时间去追究为什么。可以买一本十年高考的地理来做,这样能够在学习时,把握学习的大方向。还是培养兴趣最重要啦~~可以买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特大的那种)分别挂在房间里,每天用心看看~比如想一想到地图上的某个地方去玩,那里会是什么气候啊,首都在哪,都盛产什么~~什么时候去气候最合适~~为什么会形成那种气候,以及那里会有什么著

    名的自然景观,怎么形成的~这样慢慢的就很有兴趣啦!就像一次思想上的旅行,很放松,当然就容易记得住啦~祝你成功!篇四:地理工作总结 2024-2024学第一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孟爱菊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现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分析,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年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年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本人承担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希望该年级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了解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技能。但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较差,并且地理是中考分值较少的科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通过与学生的课堂交流、课后谈话,分析和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呼声和感受。七年级学生是刚从小学毕业,所以在初中第一年的学习中一定要给他们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上课听课、思考回答问题、记笔记、课后的巩固复习等各方面。

    二、认真备课、上课,细致批阅作业。(一)一堂好课,前提还在于备课的质量好与坏。“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离不开夜以继日的研究教材及学生、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所以,我经常为了备好一堂课,不厌其烦的问同事,尤其向那些在地理教学中积累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从他们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到图书室查找资料,到网络上查找各种媒体等,为上好一堂课竭尽所能,付出了许多的精力,也为课堂良好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每次课堂下来,我都有种充实的感觉,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汗水没有白流,同学们开心的笑容是我最大的鼓励与快乐。(二)精讲精练抓提高。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了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避免了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在本学期的第五章内容《发展与合作》讲解中,我重点交给学生们如何总结归纳教材内容,把比较烦杂的内容梳理清楚,从领土面积、人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四个方面了解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最后又回到各个国家地位是平等的,这样本章内容条理究非常清楚,学生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练,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了复习效率。(三)地图训练抓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一种特殊语言,学生地理成绩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高低。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从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尤其是在地理期末复习中,我重点以读图分析为主,就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学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必须学会识图。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三、深入教研教改,加强校本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1、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一场教育的革命正在兴起,尤其以新教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蓬勃发展,只有融入这时代的步伐,都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本学期学校组织了听评课活动,我学会了听课;学会了评课;学会了备课;学会了讲课;学会了??我知道我学到的这些只是皮毛和其他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没有办法相比较。可是,这是一种进步,一种来自内心最深处的喜悦油然而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以后工作和学习中去我将会更加积极、主动,以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新的教学中。

    四、注重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本人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动手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如在本学期开始,在班里组织了小地球仪的制作比赛,有不少同学制作的地球仪非常标准,不好的同学也自己针对自己的错误加以修改。总之,在活动中,他们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动手实践中增加了知识,巩固了知识。学年的工作很快就要结束,还有很多的工作有待完成。“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理由”,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保持现在的工作状态,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推荐阅读:
    八年级地理学习方法[大全五篇]
    学生好学故事(5篇材料)
    企业表扬信样本2024借鉴[5篇材料]
    高三生物复习策略和方法(共五则范文)
    诚实守信手抄报简单好看8张(五篇范例)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