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招标合同 教学资源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最新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二十三篇)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梦里花开 时间:2024-08-25 01:17:15 下载.docx文档

    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怎样写计划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计划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计划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一

    1、根据七上期末考试情况,认真分析了解学生,开学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拟订短时间学习方案。

    2、采用多种措施,充分利用多煤体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现在白板在班里特别实用,学校领导要求每一节课都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生物,提高兴趣。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好实验课,做好演示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课前教师要熟悉实验操作,课上认真指导学生操作,使学生通过实验来体验探究过程,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为中考实验打定基础。

    4、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认真复习总结,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出马上解决,争取把当天学习的知识消化,布置的作业及时认真完成,提高课堂效率。

    5、每一章测验一次,随时关注、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及时进行课后辅导,帮助落后生。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二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七年级学生都是刚入学的新生,刚步入初中,没有生物知识的基础.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从学习情况来看,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应付学习,整体学习成绩比较差;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二、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教育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主要有:

    (1)正确使用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4.上好探究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让学生把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5.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认真复习,争取把当天学习的知识消化.布置的作业及时认真完成。

    6.每个单元测验一次,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7.期末认真组织学生复习,争取在期考中取得好成绩。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三

    【学习目标】

    1.知道金的建立、金灭辽与北宋以及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2.了解岳飞抗金的英勇事迹,知道宋金议和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岳飞抗金的正义性,正确看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学习难点】如何评价岳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 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 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________,他就是 。

    3.金太祖改革女真部落 ,颁行 ,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4.女真崛起之时, 和北宋的统治危机重重。

    5. 年,辽被 灭亡。

    6. 年,金军攻破 ,北宋灭亡。

    7.北宋灭亡后, 登上皇位,他就是 ,定都 ,史称南宋。

    8.南宋初年, 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9. 统率的“岳家军”在________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10.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________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11.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 ,并给金岁币,双方以__________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 局面形成。

    二、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宋金议和?

    三、练习巩固

    1.下列人物中,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的是( )

    a.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铁木真

    2.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发生于( )

    a.北宋与南宋之间 b.辽与南宋之间

    c.辽与北宋之间 d.北宋与金之间

    3.岳飞的抗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b.他坚持的是正义的抗金斗争

    c.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 d.他的抗金斗争使南北获得了长久的和平

    4.明朝人在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了澶渊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的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谋反罪害死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同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是( )

    a.澶渊之盟 b.南宋的建立 c.宋金议和 d.金迁都到中都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自宋后少名桧,我至坟前愧姓秦。

    ——秦观

    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满江红》

    (1)材料一中“忠骨”是指谁的遗骨?“佞臣”指谁?

    (2)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中“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阿骨打 2.1115 大金 金太祖 3.军政体制 女真文字 4.辽 5.1125 金 6.1127 开封 7.赵构 宋高宗 临安 8.金军 9.岳飞 郾城 10.秦桧 11.称臣 淮水至大散关 宋金对峙

    二、(1)宋金议和是南宋以屈辱的条件换来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使社会较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3)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4)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

    三、1.a 2.c 3.d 4.c 5.c

    6.(1)岳飞。秦桧。(2)北宋灭亡。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四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会对实数进行分类,了解实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重点

    理解实数的概念.

    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使用计算器,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3,-35,478,911,1190,59

    生1:3=3.0-35=-0.6478=5.875

    911=0.811190=0.1259=0.5

    生2:这些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

    二、讲授新课

    师:很好,其实,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师:很多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例如:2、-5、32、33等都是无理数.

    π=3. 14159265……也是无理数.

    师: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实数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师:像有理数一样,无理数也有正负之分.

    无理数正无理数2,33,π,……负无理数-2,-33,-π,……

    师:由于非0有理数和无理数都有正、负之分,所以实数可以这样分类:

    实数正实数正有理数正无理数0负实数负有理数负无理数

    师: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请大家观看大屏幕:

    如图所示,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点o′,点o′的坐标是多少?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oo′的长是多少?

    生1:这个圆的周长为π.

    师:o′的坐标是多少?

    生2:o′的坐标是π.

    师:所以无理数π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师:如何在数轴上表示±2呢?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巡视、检查,适时点拨.

    师生共同完成:

    归纳: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

    即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

    师: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有何关系?

    师: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师: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

    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实数.

    师:请同学们做题:

    2的相反数是________,

    -π的相反数是________,

    0的相反数是________,

    |2|=________,|-π|=________,

    |0|=________.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与有理数一样.

    师生共同归纳:

    数a的相反数是-a(a表示任意一个实数).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例】(1)分别写出-6,π-3.14的相反数;

    (2)指出-5,1-33分别是什么数的相反数;

    (3)求3-64的绝对值;

    (4)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3,求这个数.

    解:(1)因为-(-6)=6,-(π-3.14)=3.14-π,所以,-6,π-3.14的相反数分别为6,3.14-π.

    (2)因为-(5)=-5,-(33-1)=1-33,所以,-5,1-33分别是5,33-1的相反数.

    (3)因为3-64=-364=-4,所以|3-64|=|-4|=4.

    (4)因为|3|=3,|-3|=3,所以绝对值为3的数是3或-3.

    三、随堂练习

    课本第56页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请与同伴交流.

    本节课通过对无理数的学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又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通过举一些数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类,即按有理数和无理数归类,使他们对这两类数进行区分,更深入地认识这两类数的区别.

    第2课时实数的运算法则

    实数的运算法则.

    重点

    掌握实数的运算法则.

    难点

    实数运算法则的正确应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是什么?

    生:先算高级运算,同级运算从左至右,遇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

    二、讲授新课

    师:很好.有理数运算法则仍适用于实数,请大家看几个题目:

    展示课件:

    【例1】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3+2)-2;(2)33+23.

    学生活动:尝试独立完成,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位上做.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完成:

    (1)(3+2)-2=3+(2-2)(加法结合律)

    =3+0

    =3

    (2)33+23

    =(3+2)3分配律

    =53

    师:在实数运算中,当遇到无理数并且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时,可以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用相应的近似有限小数去代替无理数,再进行计算.

    【例2】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5+π;(2)3•2.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一学生上黑板板演.

    教师巡视、纠正.

    师生共同完成:

    (1)5+π

    ≈2.236+3.142

    ≈5.38

    (2)3•2

    ≈1.732×1.414

    ≈2.45

    三、随堂练习

    课本第56页第4题,第57页第4、5、6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五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课程标准5-1:选择衣食住行等的事例,了解到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课程标准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

    唐朝前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这正是课程标准4-2里提出的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本课主要展现的是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907年结束。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本课时一方面用大量的图片展示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繁荣的印象。而这正是课程标准5-1里提到的选择衣食住行等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另一方面又蕴涵着出现盛世景象原因的分析。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唐朝跻身当时世界级的经济大国。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尤其是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新发明曲辕犁和筒车,与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关系十分密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值得后人引以自豪。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使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西交融。这正是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所要求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唐朝经济的繁荣既是唐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直接结果,也与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有关。

    (三)学生分析

    (1)通过前面帝国新政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唐朝唐太宗贞观之治,以及唐朝国家政治体制和科举制的一些情况。有部分同学观看过《贞观长歌》等影视作品。这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作为现在的初中学生,身居城市之中,对农业情况了解得较少,要想理解当时农具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以致使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比较困难。

    (3)学生不喜欢死气沉沉、干巴巴的历史课,他们最想把历史学活,能学以致用,能亲身体会和参与,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欢乐的历史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简要叙述唐朝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学生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能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在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各举出具体的一到两个例子。

    2.能力、方法培养目标: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 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六)教学方式

    以本课教学方法以创设情境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启发法和讨论法为辅。使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思考、讨论问题,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七)教学用具

    曲辕犁的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布置学生查找资源。了解曲辕犁的构造;收集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的图片。探究:为什么在唐玄宗时期会出现唐朝会出现盛世景象?探究方向:农业生产情况,手工业状况,商业繁荣状况。

    (二)新课导入部分

    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的学习和理解导入本课。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不正是唐朝盛世的一个缩影吗?设问:杜甫此诗中所描写的是历史上哪个时期情况?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由诗中所描写的内容,请你推断当时社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诗中描写的是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开元盛世不仅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还是中国古代社会鼎盛的时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盛唐气象》。

    设计意图:通过杜甫的诗中所描写的繁荣景象现象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上唐玄宗创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

    (三)师生互动部分

    1.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导入新课后,老师出示三幅图片,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继续设问:当时是哪个皇帝在位?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唐朝进入盛世景象? 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吗?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唐玄宗所处“开元盛世”时代的知识掌握。而对唐朝进入盛世景象原因的探究,则需要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唐太宗所作所为,还要学习本课所涉及武则天“贞观遗风” 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到“开元盛世”这样一个递进发展有了初步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决非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与他前几任的统治者的奠定的良好基础有关。

    (2)探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设问:除了唐太宗、武则天的积累,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开元盛世的出现还与当时的政局稳定、唐玄宗任用贤人和励精图治等分不开。

    设问:出现《忆昔》诗中所描写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景象出现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唐朝国势强盛,百姓富庶,粮食产量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密不可分。从而引出两个新出现的农具。

    2.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曲辕犁与筒车

    设问:筒车是干什么用的?它有什么好处?

    老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曲辕犁实物,让学生回忆以前的农业生产工具,说说曲辕犁功用。老师一旁释疑。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粗略讲解筒车的功用,着重讲解曲辕犁。通过实物认识曲辕犁并了解它的构造和用途。和过去耕地所用的犁的对比,感受曲辕犁的优点: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性,既便于深耕,节省畜力。先进的生产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活动一:时空连线 梦回唐朝

    现在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特派四组记者为大家就盛唐时期的农业做现场报道

    ● 画面一:采访正在河边灌溉农田的农民

    ● 画面二:采访当地主管仓库的官员

    ● 画面三:采访正在农田犁地的农民

    ● 画面四:采访当地主管户籍的官员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所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回到唐朝,在刚才老师对唐朝开元盛世的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四个画面中的某一个来反映盛世情景。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都围绕一个中心---盛世来设计,从而牢牢把握了盛世的四个方面的表现。

    活动二:小组探究

    “唐人斯科特”

    请阅读学习p94~p95的相关内容后,合理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在衣、食、住、行方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展示照片──这学期学校新来的外籍教师斯科特,利用他特殊的身份来设计活动,创设情景。

    创设情境:高薪急聘!!!

    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唐朝都城长安城里外国人很多,报道组与他们沟通很不方便,急需翻译一名,薪金100000新唐币!你们觉得谁最适应?老师觉得这一个人比较适合。出示斯科特的照片。

    1.“斯科特的变化”请同学们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衣、食、住、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圣诞节你最想要的礼物。

    快到年底了,斯科特要回到学校主持圣诞party。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请你写一件最想让他从唐朝带给自己的圣诞礼物,并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用时比较长(从阅读相关课文材料、思考礼物、书写纸条、老师读幸运学生纸条等大概所需10到15分钟)规模大、参与学生人数多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怀着兴趣,带着任务去有目的的、主动的阅读课文中描写唐朝盛世期间手工业、丝织品、瓷器、商业的繁荣这些内容,又避免了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的听这种乏味场面。活动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外籍教师斯科特先生入手,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视觉上一下就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第一个情境的设计斯科物来到唐朝开元年间,他会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发生变化:可能吃胡饼、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第二个情境的设计回老家将准备带些什么礼物,正好可以把书上的唐代的丝织品、唐三彩、珠宝等考虑进去。这两个情境的设计很好地把书上的唐代的社会生活这个内容运用起来,把唐代的手工业特色反映出来,这些内容更好地说明了唐代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3.唐朝的衰落

    设计问题:安史之乱的时间:唐玄宗统治后期

    叛乱将领:安禄山史思明

    影响: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由老师从本节课所学大唐帝国的鼎盛,过渡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此部分,老师略讲。

    4.你还有哪些疑惑?

    老师接受现场学生的提问,出现个别解答不了的问题,可放到课后师生共同探究。

    设计意图:老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对可能暴露出来的认识误区和存在问题,可以及时给予弥补和更正。

    (四)课堂总结部分

    一根主线:唐朝的繁荣原因: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

    政局稳定、任用贤人、励精图治

    表现:农业(粮食产量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

    手工业(丝织品、瓷器)

    商业的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社会生活(中西交融、胡汉交融)

    安史之乱:时间:

    叛乱将领:

    影响: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所学。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六

    七年级学生在对本章学习的基础上,对实数知识点有了一定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有较强的欲望。所以本节课是以中考考点作为切入口进行的复习。七年级学生好动、好表现、爱发表见解,易对事物产生兴趣,但是情绪、情感及意志能力不稳定,易产生受挫心理。对知识点的认识依然是感性认识占据主要认识方式。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采用较为生动、易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进行转变,多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实数章节知识点,熟练实数章节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维导图对实数章节知识点进行网络状构建,梳理知识点; (2)通过典例解析的学习总结解题过程中的思路方法与技巧,体会数学方法和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高解题能力; (3)通过“当堂训练,能力提升”巩固知识点,体会数学方法与技巧,逐步学会将数学思想应用于解题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师生互动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氛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学习中学会协作,在协作中快乐学习。

    本章重点:无理数、实数概念、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

    念及求法,它们是理解立方根、实数概念及运算的基础。

    本章难点:平方根、实数的概念,算术平方根双重非负性的理解应用

    及算术平方根性质的应用。

    课时:第1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 微课学习,对本章学习过的主要内容进行网状构建,梳理知识点,提高复习积极性二、 从知识梳理中提炼本章重难点,明确复习目标 1、 实数、无理数概念及实数分类; 2、 平方根、立方根概念、及性质; 3、 开平方、立方运算; 4、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表示; 5、 算术平方根非负性的应用; 6、

    ∣a∣的化简。

    三、通过典例分析讲解过程复习基础知识点,并归纳解题技巧、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考点1、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请读出这两个式子,并求出它们的结果。 (1)

    (2)

    (3) 的平方根是

    考点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1) 分别说出式子

    有意义时, x的取值范围

    (2)若a、b两数满足+=0,则 =

    解析:(1)根据平方根性质,被开方的数需是非负数可得:

    x≥0; x≥-1;

    (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结果具有非负性可得:

    ≥0,

    ≥0 且

    +

    =0

    ∴ a =2 b=-3

    =

    =1

    考点3、利用平方根、立方根定义解方程 3、解方程。 (1)4

    -16=0 (2)4

    -16=0

    考点4、无理数的估算 无理数

    在 与 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

    解析:方法一:借助数轴,数形结合

    方法二∵2 ²=4 3 ²=9 (

    )²=5

    而 4 <5<9

    ∴在2与3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

    考点5、∣a∣ 的化简

    5、化简∣3.14-∣

    总结做题技巧:∣小-大∣=大-小 ;∣大-小∣=大-小

    -1 0 1 2 3

    三、

    归纳解题技巧和数学思想与方法

    思路与技巧

    数学方法 整体思想 1、对于∣a∣的化简: ∣大-小∣=大-小 ∣小-大∣=大-小

    2、结果具有非负性的三类运算:

    ( )²、

    ∣ ∣

    3、从形式上来辨认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含开不尽方的式子、 含的式子 无理数 估算法

    从特殊 到一般

    整体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方程思想 类比思想

    四、基础训练 1. 在实数

    ,,

    ,,中,无理数

    的个数是 个. a. 1 b. 2

    c. 3

    d. 4

    2.

    的立方根是______ .

    3. 若∣x-1∣=5, 则x= . 4. 若

    ,则

    ______ .

    5. 已知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b∣=

    6. 计算:

    解方程:.

    六、能力提升 7.观察下列各式:

    ,,,请你找出其

    中规律,并将第个等式写出来______ .

    8.如图,数轴上表示1、

    的对应点分别为点a、点若点a是bc的中点,则点

    c所表示的数为( )

    b.

    c. d.

    七、小结

    学习小贴士:学会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总结解题思路与技巧、体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提高能力;学会合作交流,愉快学习。 八、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

    2.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三、教学难点: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四、辅助工具:ppt图片

    五、教法设计:讲授法、启发法

    六、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课型:新授课

    八:教学程序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新课

    1.以 “抓耳挠腮落笔愁,胡编生套成文羞”导入,用上一次学生写的作文《在挫折中成长》所总结归纳的学生的选材情况引出对教学重点--选材三要素“围绕中心、真实、新颖”的讲解 。选材情况如下:

    (1)写考试失利的20人

    (2)写家庭变故,父母离婚的2人。 (据了解,父母婚姻幸福)

    (3)写作业任务繁重,没完成作业的1人。

    (4)其他选材5人。

    请三位同学讲述上述选材情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一一引出写作选材三要素“围绕中心”、“真实”、“新颖”并板书。

    2、详细讲解如何做到选材“围绕中心”。讲解围绕中心的三个要点:“确定中心”、“广泛取材”、“仔细删选”。接着出示一份案例《记一位助人为乐的同学》所选的几种材料:

    (1)小勇同学学习刻苦,从乡下转到城里,英语基础差,但他勤学好问,一个学期就将英语成绩赶了上来。

    (2)他爱好体育,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了几个冠军。

    (3)他课间很抓紧时间,珍惜分秒复习功课。有时同学课间遇到难题,他耐心帮助解答。

    (4)他课间帮助低年级小童学抬水。

    给学生2-3分钟思考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第四点是围绕中心选材的。然后再次向学生强调“围绕中心”选材应该做到的三步:“确定中心”、“广泛取材”、“仔细删选”。

    进行练习:

    从《误会》、《我长大了》中任选一题,你会选择哪些材料?以提纲的形式写下来,准备交流。(3-4分钟,通过交流分析讲述同学所选材料在“围绕中心”方面落到实处与否。)

    3、以2个写作不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案例的“不真实”的原因,并抽同学讲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过的“不真实”的材料,从而讲解选材真实的必要性。案例如下:

    “我今天看到一个老大娘从口袋里掉出了4张500块钱。我马上捡起来还给老大娘。老大娘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转身对老大娘说,我叫红领巾,雷锋叔叔是我的偶像。”

    老师评语:“4张500块钱,下次带给老师看看。”

    “今天是雷锋日,我拾金不昧。在公园捡到一亿元,全部都是10块钱的,有一本语文书那么厚!我把钱交给警察叔叔,受到表扬。”

    老师评语:“你的语文书真够厚啊!”

    接着出示一则选材真实的案例“妈妈夜晚为我洗衣服”片段:

    “妈妈的身影朦胧在冷冷的、黯黯的灯光里,昏黄的光线让人感受不到一丝暖意。春寒料峭,风依旧像小刀一样锋利,吹割着妈妈的皮肤,可以想象水的温度是如何的冰冻着她的手。“嚓、嚓、嚓……”妈妈用她那柔而有力的双手一下一下的搓洗着,领子、袖口、前襟……单调的声音在清冷的夜里诉说着她无言的爱意,也一点一点地沉淀在我心底:那仔细的动作,让人觉得她手里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个值得拥有的珍品。她的背影俯下,抬起,俯下,抬起……在这个寂静清冷的夜里成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无论岁月如何斑驳,它都是我心底永不褪色的技艺……”

    请一位同学朗读,并抽同学分析这则材料选得真实,写的好的原因,然后总结同学们的回答:抓住细节、环境描写、修辞方法。

    然后出示课件:“在我们班级生活中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细节。请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以“那一刻,我很--”为题,选择材料。思考后口头交流。”时间2-3分钟。抽同学回答后总结作文选材真实应该“观察生活,注意细节。”

    3、讲解选材新颖。首先讲述何谓“新”,接着以《做早操》为题出示2份写作片段:

    (1)一天,阳光明媚,我和哥哥去草地上做早操。

    第一节12345678;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二节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三节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四节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2)一提起做操,我们班同学答案各不相同,有烦、无聊、害怕、厌倦……我觉得做操很高兴,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事发生。

    平时,老师不在的时候,男生和女生就发生大战了。你看,做第二节的时候,男生连忙冲过去,用起了“泰山掌”,女生们几乎要摔到了。可是,女生们也不是省油的灯,往右的时候,用了“如来神掌”,还好男生们稳定性好,只受伤。接下来往左时,男生用“葵花点穴手”,往右时,女生用“连环八卦掌”。有时几个男生或女生检到“暗器”,就用起了“小李飞刀”。

    通过两者之间的截然不同进一步讲解选材新颖应当“全面撒网,重点捕捞。”。然后以“被咬过的苹果”为主题选择新颖材料。注意:“全面撒网,重点捕捞”

    1-2分钟思考后抽同学讲述自己的选材,然后出示老师的选材:

    ①苹果像地球,奉献了甘甜却被人类破坏得伤痕累累。

    ②生活就像被咬过的苹果,并非十全十美,我们要热爱生活,尊重生活。

    4、和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

    5、布置作业。

    以《谢谢你》为题,围绕这一中心,选择真实、新颖的材料,只写提纲。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八

    学情分析: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在写作中,学生若能恰当地抒发真情实感,定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文章主题。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写作中要么存在情感单薄支撑不起主旨的问题,要么存在抒情过度情感不真实的问题,主要还在于不会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引导学生区分两种抒情方式,并且能够灵活自由、恰如其分地使用,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

    学生:提前一周思考写作题目:《乡情》和《我的烦恼》。二选其一挖掘可写素材。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了解抒情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导语:诗人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 ,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1.老师板书题目:学会抒情

    2.出示任务:什么是抒情?抒情可以分成几类?

    3.反馈指导:

    (1)学生交流:抒情,是指在文中自然真挚地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使读者引起共鸣,受到感动、或产生激情,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2)教师补充:抒情是一种表达方式。抒情——即抒发感情。它是作者或文中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也就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产生各种感情,或使你高兴——想放声歌唱;或使你生气——使你悲痛。这就是你对这些事情产生了感情,有了感受。在写作时,把这种喜怒哀乐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叫抒情。

    (二)对比阅读,体会作用(ppt显示)

    导语: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具有内在的魅力。否则,无论怎样雕章琢句,都只能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抒情的重要性。

    1.出示任务:让我们通过两个片段,进行对比,体会抒情的好处。

    片段一:如今,我已离开了家,离开了这个曾经带给我无限回忆的地方,也离开了您——我的妈妈。我带着您对我的期盼,踏上了追求梦想的旅途,我不会放弃,因为您说过的话,是我听过最动听的语言。尽管有些是批评,是责骂。妈妈,我想对您说很多话,但世界上所有的话都不如一句“谢谢您!”

    片段二:如今,我已离开了家,离开了这个曾经带给我无限回忆的地方,也离开了您——我的妈妈。我带着您对我的期盼,踏上了追求梦想的旅途,我不会放弃,因为您说过的话,是我听过最动听的语言。尽管有些是批评,是责骂。妈妈,我想对您说,您是柔和的春风,抚弄着我这支新发的柳条;您是淅沥的细雨,滋润着我这株娇嫩的小草;您是蓬勃的大树,为我遮挡了狂风暴雨;您是冬日的暖阳,用您那温暖的光芒,照进我迷失的心房……

    妈妈,谢谢您!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一主要采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片段二除叙述外还大量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2)教师补充:片段二之所以比片段一好,就在于作者在叙事之外运用了一种表达方式使文字充满情意和张力,这种表达方式叫抒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

    二、名篇引领,感知抒情

    (一)名篇指路,初识抒情

    导语: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也有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名篇。研读这些名篇有利于我们区分什么是直接抒情,什么是间接抒情,并继而掌握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技法。

    1.出示任务:让我们阅读名家名篇,体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不同。区分哪些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ppt显示3页)

    片段一: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留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羚羊木雕》

    片段二: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荷叶 母亲》

    片段三: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最后一课》

    片段四: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

    片段五: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散步》

    片段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土地的誓言》

    片段七: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

    片段八: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走一步,再走一步》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一、二、三、四采用直接抒情方式,片段五、六、七、八采用间接抒情方式。直接抒情表达比较直接,篇幅较短;间接抒情表达委婉,要将人、事、景、物融为一体,篇幅较长。

    (2)教师引导:两种抒情方式没有高下之分。根据抒情的位置和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比如:片段三《最后一课》中,文章充分讲述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特殊经历,并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展现了这节课的悲壮情调之后,才让小弗郎士用一句话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就显得自然而然,真切动人。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写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大概就是,用我的心去体悟,用我的心去味万象,那么所有的物象都有我的面貌,都有我的心性在其中。比如: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借太阳和花来表达感情。

    (二)比较分析,体会不同

    1.出示任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的概念及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试填表区分。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1)学生活动:结合课本p44页圈点勾画两种抒情方式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2)教师引导:准确区分两者的概念及表达效果,可以让我们在作文中更好使用两种抒情方式,为自己的作文增色。

    (三)区分类型,体会间接抒情

    导语: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比,必须得有一种凭借,即要有一种“附着物”作为依托:或人、或事、或景、或物,或议论中、或叙述时,将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互相融合,创造一种诗意的意境,让你去感受、去品味。因此,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出示任务:间接抒情,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或者说,间接抒情有几种类型呢?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感是流淌在文章中的血液,“情”要隐,隐到不直说别人也能感觉到。借写景抒情,关键是选择善于引发真情的景物。比如:片段五《散步》通过对田野、绿芽、冬水等描写,展示了春天的浓厚气息,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描摹景物,处处充溢着作者莫怀戚的情感,正所谓景中有情、情寓景中,使全文浑然天成。

    托物言志(融情于物):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孕着真切动人的情感。比如:片段六《土地的誓言》就是融情于物,借东北特有物产,抒发了对故乡的强烈的思念与爱恋。

    记事抒情(融情于事):借叙事抒情,叙事是手段,不必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要把浓郁的情感融入叙述之中。要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着力用情。比如:片段七《最后一课》刻画了韩麦尔先生用全身力气写下“法兰西万岁!”为所有人上了真正意义的“最后一课”,震撼每个心灵!

    议论抒情(融情于理):议论抒情句就是兼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章的结尾表达作者的观点。一般是先抒情,然后引出议论。比如:片段八《走一步,再走一步》就在文末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是多么富有智慧的人生哲理啊!

    (1)学生活动:结合文中间接抒情经典名篇(片段五——八),区分间接抒情的四种类型。

    (2)教师引导:明确四种间接抒情类型,并形成板书。准确区分间接抒情的四种类型,可以让我们在作文中学以致用,更加自由地、多样化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三、借鉴名篇,学习技法

    导语:有的人形容说:“感情是文章飞腾的翅膀。”好文章,会把你带入美好的情境界中去,使你得到美感享受。从经典文本的经典抒情段落来看,抒情方式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学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技法,一定会使文章更上层楼。

    (一)借鉴名篇,学习直接抒情方法

    1.出示任务(ppt显示):让我们观察课文《土地的誓言》片段,探讨直接抒情的方法。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土地的誓言》中这句直抒胸臆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方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人称发生了变化由她变成了你,便于直接倾诉;用了比喻、拟人、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此片段人称发生变化,便于直接倾诉;将土地比作母亲,并将倾诉对象拟人化;运用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直接对土地母亲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等情感,表达情感更加炽热直接。

    除此之外,《荷叶·母亲》中将母亲比作荷叶,“我”比作红莲,生动形象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珍爱、庇护,“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运用反问,强调母爱的重要性——庇护子女、荫泽后代。

    (3)方法小结(ppt显示):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有:直陈肺腑(内心独白)、变换人称(她—你)、善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呼告、反复),并形成板书。

    a.直陈肺腑(内心独白):人在情绪高涨或激愤的时候,往往要找朋友倾诉;或将它写在文章中,用纸、笔为代替物,将感情发泄出来。这种方法,就叫“直陈肺腑法”。在小说、戏剧等作品中,常以独白的形式出现;而在散文中常是作者内心的直接剖白。例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内心独白的句子:“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到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当小弗郎士知道这是“最后一课”之后,内心悔恨万分,懂得了上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感到了它的弥足珍贵。内心独白具体细腻、真实可感。

    b.变换人称(她—你):一般来说,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但是,由于抒发情感的需要,有时也可变换人称叙述。特别是在感情激动到极点时,往往不自觉地突然转向所叙述的人、物。例如,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抒发了强烈的愤慨之情:“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 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闻一多在讲演的大会上将人称“他们”转换为“你们”,直呼特务们,并怒斥他们,痛快淋漓,浩然正气充乎天地间。

    c.善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呼告、反复):有很多修辞,都是随作者情感的激化和升华而产生的;反过来,它也正适合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直接抒情时,要加以选用。例子很多,不再赘述

    3.总结:直接抒情不讲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的袒露;它直陈肺腑,发自内心;它有极强的感染力、爆发性。它或像高山大海,波澜壮阔,气势酣畅,遒劲感人;或像火山喷发,宣泄奔腾,感情浓烈,撼人心魄;或像潺潺溪水,脉脉流淌,清静幽雅,沁人心田。

    (二)比较揣摩,学习间接抒情方法

    导语:间接抒情是与直接抒情相对而言的。它不像直接抒情那样直抒胸臆,它不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而是借助各种外物,含蓄委婉地加以表达。直接抒情是情感的直接抒发,技法简单明了、易于掌握;但间接抒情是把情感和人、事、景、物融为一体,技法多样、值得探讨。

    1.出示任务(ppt显示2页):让我们体会改成直接抒情的片段五——八,与原文相比,效果怎样?探讨间接抒情的方法。

    片段五: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各种事物都充满春天的勃勃生机,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片段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东北特有的植物、动物、农作物、物产等,还有那神奇的事情,让我回味无穷、永生难忘!

    片段七: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再见了,韩麦尔先生,我永远会记得您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永远会记得您的教诲,永远会记得法语及我们最亲爱的祖国!

    片段八: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感谢那次爬山,感谢我的父亲,您的教育我终生难忘!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五改动后,虽直接表现了对生命的赞美,但南方初春的田野是怎样的,焕发着怎样的勃勃生机,我们无法体会,没有细化景物,就没有生动性,眼前就没有画面感,显得枯燥乏味。

    片段六改动后,将东北特有的景物都删掉了,只用一句话带过,脑海中缺乏画面感,无法体会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原文还大量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形象的、生动的画面。

    片段七改动后,缺乏对韩麦尔先生神态、语言、动作的细致描写,我们就感觉不到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撼动人心的一面,情感也就弱化了许多。

    片段八改动后,没有了最后的议论句,这件小事的意义也就不明显了,整篇文章的主旨也得不到更好地升华。

    (2)教师指导(ppt显示):细化景物,即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巧用修辞,即是“让情感形象生动”;描摹人物(精雕肖像、刻画神态、突出语言、延长动作),即是“让情感站立起来”;议论点睛,即是“让情感深邃无底”。明确四种间接抒情的方法,并形成板书。

    3.总结: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优美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四、牛刀小试,体验抒情

    (一)动手实践,运用多种抒情

    1.出示任务(ppt显示):片段作文。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200字左右。

    提示:

    1.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

    2.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情感的抒发要与自己所写的内容相结合,不可以孤立抒情;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仍不足;两种抒情方式的自由转换、灵活运用还不到位。

    (2)教师指导:选择好想要表达的情感,回忆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建议采用直接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二)习作交流,修改当堂习作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四人小组成员交流习作,推荐最好的一个片段,当堂朗读交流。

    (2)交流完之后,修改自己的习作,争取运用好抒情这种表达方式。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抒情不是全篇使用,要运用合宜;交流时要用心体会别的的同学的优点,加以运用;修改时,如果能力不足,可以让本组写作优秀者帮助修改。

    (2)教师指导(ppt显示):通过交流、朗读、修改等环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将两种抒情编成口诀:“表达情思抒情感,直接间接两者兼;写景突出景特征,叙述描写感情抒;写人记事好文章,人物描写显情感;抒发情感可议论,点题明理升主旨;抒情不是所有文,中间结尾最常见。”让学生大声朗读并认真体会。

    3.总结: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广潜就说“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绝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在习作中,情感的抒发要自然,水到渠成。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互配合往往能令文章产生更为强大的感染力。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还要反复运用,加以实践,争取让自己的作文“抒情共记叙一色,美文与高分起飞”!

    五、抒写真情,成就佳作

    (一)写作实践一:《乡情》

    以《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二)写作实践二:《我的烦恼》

    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二选其一,按照课本p45页提示,完成习作。要求:用红笔勾画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直接描写用直线,间接描写用波浪线。)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__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本课共四部分,即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本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割据混乱完成统一,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最终因暴政而亡的历史过程。隋朝的统一及发展为此后唐朝盛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可以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整合,即分为大运河为何能开通、大运河如何开通、大运河开通致隋亡三部分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简单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充满了好奇,这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七年级学生了解隋朝这段历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图书、影视剧(如《隋唐英雄》《隋唐演义》)、网络游戏、遗址博物馆等。很多同学对这段历史都有一定了解。这对于开展本课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学生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是由于一些影视剧、网络游戏的误导,七年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不能辩证地分析,故教师应在课堂中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隋的建立、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及隋的灭亡等基本史实。通过对隋文帝灭陈建立隋朝的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对隋朝户籍制度及科举制度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隋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大运河等公共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条件。通过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并意识到隋虽灭亡,但其制度在唐不断发展完善,为唐朝鼎盛时代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隋朝的灭亡。

    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教师讲述:1999年,淮北市对公路实行拓宽改建,在改建到柳孜镇时,意外发现古运河南堤从柳孜镇穿过,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考古的首次发现,该遗址被称为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另外还有铜钱、铁器、石器等。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大运河于20__年6月22日,在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给淮北博物馆增加了众多的高古瓷珍品。我国著名古建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亲自题写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馆名。

    讲授新课

    (一)

    大运河为何能开通

    材料二 中国大运河……比举世闻名、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长21倍,比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即使被称为世界“运河之王”的苏联土库曼大运河,也比我国大运河短700多公里。

    ——岳国芳著:《中国大运河》

    教师设问:在古代要开通这样一条运河需要哪些条件呢?(参考答案: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教师讲述:这么长的一条大运河,它的开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不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很难实现。大运河是在隋朝时期开通的,隋朝是具备了哪些条件才能开通这条举世无双的大运河呢?

    1

    国家统一

    教师讲述: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为北周外戚,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兵向南方的陈国发动进攻,最终灭陈一统天下,由此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又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隋朝的统一,是南北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了有力的后盾。

    2

    经济发展

    材料三 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浮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隋朝刚建立的时候,全国大约有400万户、20__多万人。建国第三年清查户口后,立刻上升至700万户、4000多万人。

    ——何成刚主编:《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上)》

    教师设问:隋文帝在户籍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成效?(参考答案:进行“大索貌阅”,编订户籍;增加国家控制的人口,提高赋税收入,同时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小结:户口不实会影响政府的收入和徭役的征派。南北朝时期户口隐漏情况严重,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严格检查户口。彻查户口并重新编订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兵役的征派,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五

    五铢钱

    教师设问:隋文帝在币制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参考答案:统一币制;有利于商品交换,为隋朝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教师讲述:隋朝初年,钱币非常混乱,关东、关陇、梁益等地使用的钱币不但大小轻重不一,而且币质低劣,影响了商品交换。隋文帝建隋后,统一改铸五铢钱,另外还统一了度量衡,这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

    3

    人才济济

    材料六 著名诗人李贺想参加进士考试,但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晋与进同音,李贺若考中进士,就犯了家讳。这在当时是个“不孝不敬”的罪名。李贺为此顾虑重重,踌躇不决。一些跟李贺争进士名额的人,更加推波助澜,造谣攻击,竭力阻止李贺应试。大文学家韩愈坚决反对这种腐朽的“避讳观”。……在韩愈的鼓励支持下,李贺就勇敢地报考了。但事与愿违,以李贺之才,却屡试不中。是否因为闹了这场避讳风波,考试官们嘴上不说,心中有鬼,故意不予录取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李贺郁郁不得志,死时年仅27岁。

    ——林白、朱梅芳著:《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七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不问家世,不须举荐,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比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吏具有公开、平等和竞争的性质,因而在历史上也更具有进步性,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张希清著:《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教师设问:材料五中李贺参加的考试是什么选官制度?这个制度什么时候创建的?有何意义?(参考答案:科举制;隋朝;体现公平,提升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开通大运河这么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人才,而隋朝通过改革选官制度,选拔出了很多有实际才干的官吏,这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官的弊端,重才学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科举制度的创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提高了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政治需要。

    设计意图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本部分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历史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了学习兴趣后,学生的求知欲望才会更强烈。

    过渡

    虽然隋朝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劳民伤财去开通大运河呢?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

    大运河如何开通

    1

    开通的目的

    材料八 从政治上看,开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东都洛阳和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从经济上看,江南地区经过六朝时人民的辛勤劳动,已经成为富庶地区……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通过陆路转运,运输量不大,费用又高,而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办法。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教师设问: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为了加强南北交通,转运物资;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大运河的开通

    材料九

    隋朝大运河

    教师引导学生看《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讲述:隋炀帝即位后便征发百万民工,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先是开挖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同时又对连接淮河与长江的邗沟进行修整、扩大,邗沟最早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时开凿。我们前面提到的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就属于通济渠段。这两段河道在605年便完成了。后来隋炀帝出征辽东,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便于608年开凿了北至涿郡的永济渠,连接了海河与黄河。隋朝大运河最后一段是江南河,610年从京口(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达余杭钱塘江。前后历时6年,最终开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3

    开通的意义

    材料十 (大运河)自其凿通以来,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通渠。它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经济繁荣与水上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罗传栋:《大运河的开凿与隋炀帝的功过》

    教师设问: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参考答案:巩固政权,加强对江南的统治;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运河开通后,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4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

    利用大运河地图,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大运河的开通以及其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过渡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流,大大促进了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此庞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数次乘船游玩,劳民伤财,使得阶级矛盾激化并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三)

    大运河开通致隋亡?

    1

    隋朝灭亡

    教师讲述:在大运河开通的第二年,即公元611年,山东爆发了王薄起义,此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举起反隋大旗,起义燃遍了全国各地。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材料十一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

    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十二 仅公元605年他首次游江都,就有游船数千艘,兵船数千艘,拉船民夫18万人,船只首尾相接200余里。两岸有骑兵相随,皇后、嫔妃、道士等共50多万人。

    ——肖长中:《我国隋朝财政政策探析》

    学生讨论: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就是为了游玩并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是隋炀帝的一大贡献。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沿河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隋对南方的统治。当然,大运河的开通,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如果不开通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依然存在,隋朝依然会灭亡。

    材料十三 隋朝的人口,刚建立的时候大约20__多万人,20多年后达到峰值,大约5000多万人。人口构成中男女各占一半,再去掉未成年和老人、残疾人,隋朝的劳动力在最高峰的时候,国家劳役竟然高达3000多万人次,几乎劳动力都被征调去兴建国家工程和当兵打仗。

    ——韩昇:《隋朝灭亡的经济原因》

    材料十四 隋炀帝穷兵黩武,频繁发动对外战争……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十五 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始终矛盾重重,异己的割据分裂暗流时隐时现,他们只是慑于隋朝的高压政策而表面顺从,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兴风作浪,当他们眼见隋炀帝已经不行了,就纷纷起兵,以废昏立明为旗号,把隋炀帝抛出去,在政治上换马,以求重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韩昇:《论隋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对隋亡的影响》

    教师设问:隋朝为什么会灭亡?(参考答案:隋炀帝的暴政;统治阶级内部不稳固,矛盾重重。)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隋炀帝统治时期苛暴的徭役、兵役,隋炀帝毫无节制地压制压迫劳动人民、抑制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这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还是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缺陷是隋朝在强盛之际迅速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抓一点,不计其余,要全面看问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往往是感性的、片面的。本部分设计主要是通过史料分析,提升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朝在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唐朝鼎盛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大运河为何能开通

    1.国家统一

    2.经济发展

    3.人才济济

    (二)大运河如何开通

    1.开通的目的

    2.大运河开通

    3.开通的意义

    (三)大运河开通致隋

    1.隋朝灭亡

    2.隋朝灭亡的原因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十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夹叙夹议、行文平易、内涵丰富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一、人物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张中行(1909-20__),河北香河河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二、基础知识梳理: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草率( ) 生疏( ) 商酌 ( ) 恳切 ( )

    ( )pì如 朦胧( ) 累 zhuì( ) 拖tà( )

    妥帖( ) 诲人不倦 ( )( ) 不耻下问 ( )

    jū gōng jìn cuì( ) diān pèi liú lí( )

    2、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商酌:

    颠沛流离: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一些事例说明。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每一层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部分【课文探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老师板书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预习检测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 (zhuó) 恳切 (kěn)

    譬如(pì rú ) 朦胧 (lóng) 累赘( zhuì ) 拖沓 (tà)

    妥帖(tuǒ tiē) 诲人不倦 (huì juàn) 不耻下问 (chǐ)

    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

    小结: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重点词语:譬如、朦胧、累赘、拖沓、颠沛流离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两方面的特点:宽厚待人,严以律己。

    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

    点拨:

    为吕叔湘先生描文章标点。

    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

    亲自送客到大门外。 宽厚待人

    及时给“我”回信表达悔恨和悲伤。

    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

    强调“简洁”的文风。 严以律己

    统一“做”和“作”的使用体例。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4、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点拨: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

    第二课时

    导入: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上节课文,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

    一、为人:(同学们,文中有哪些句子简洁明了的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德行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4)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足见其律己严和待人宽的德行。

    二、为文

    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本文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请举例说说。

    点拨: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三、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点拨: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出示自己的疑难问题,请大家讨论解决。

    例如:

    1.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2.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而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五、学以致用,获得启发

    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十一

    一、学习目标:

    1.概括唐朝时期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和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3.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

    4.掌握唐朝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了解唐朝的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及其代表作。

    二、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三、难点:

    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盛唐气象》,引入课题。学生看视频,初步感知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经济的繁荣

    (1)学习农业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课本说出农业发展的表现

    (2)重点让学生了解盛唐时期的新式农具:曲辕犁和筒车。播放视频观看。

    学生看视频,了解新式农具的特点。直观,容易记忆

    (3)材料研读: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想一想,使用筒车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探讨后回答问题

    (4)学习手工业的发展。说出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5)展示丝织业的图片并讲解。并进行材料研读,回答问题

    (6)展示陶瓷器的图片并讲解。重点介绍唐三彩:唐三彩的制作是在白底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再用黄、绿、青三色加以装饰,烧成色彩鲜艳的三彩陶器。其造型美观大方,是艺术的珍品。

    (7)学习商业的发展,重点介绍大都市长安。根据课本介绍说说长安城的布局?

    4.学习第二部分:民族交往与交融

    (1)介绍唐与突厥的关系:

    (2)介绍吐蕃的统一。

    (3)说出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如何对待松赞干布的求亲?出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画像。

    (4)播放视频《文成公主入藏》。

    (5)根据视频回答: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带去了什么?唐蕃和亲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6)阅读相关史实: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7)研读材料回答问题:

    (8)学习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9)读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回答相关问题。

    5.学习第三部分:开放的社会风气。

    (1)根据课本内容,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2)展示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的图片。

    6.学习第四部分:多彩的文学艺术。

    (1)学习唐朝的诗歌。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填空回答。

    (2)学习唐朝的书法。重点讲解颜真卿和欧阳询。

    (3)学习唐朝的绘画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回答唐朝的著名的画家代表及其代表作。

    (4)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唐朝开创盛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7.巩固提升。

    绩优学案知识巩固

    五、课堂小结:

    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初唐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国家轻摇赋税的基本国策,使得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发挥聪明才智改进劳动工具,使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五、板书: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与突厥的关系

    2.文成公主入藏

    3.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2.书法

    3.绘画

    六、课堂小结:

    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初唐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国家轻摇赋税的基本国策,使得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发挥聪明才智改进劳动工具,使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十二

    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重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三、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四、知识框架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关系

    4.垂直:两条直线、两个平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5.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6.垂足:如果两直线的夹角为直角,那么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7.垂线性质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8.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9.平行: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平行。

    10.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1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12.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即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

    13.假命题:条件和结果相矛盾的命题是假命题。

    14.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15.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6.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7.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9.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0.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1.命题的扩展

    三种命题

    (1)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1)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逆否命题互否,逆否命题与否命题互逆。

    (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命题之间的关系

    (1)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2)“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3)命题的分类:

    a:原命题:一个命题的本身称之为原命题,如:若x>1,则f(x)=(x-1)2单调递增。

    b:逆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颠倒的新命题,如:若f(x)=(x-1)2单调递增,则x>1.

    c: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但不改变条件和结论的顺序,

    如:若x小于1,则f(x)=(x-1)2不单调递增。

    d:逆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颠倒,然后再将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

    如:若f(x)=(x-1)2不单调递增,则x小于1.

    (4)命题的否定

    命题的否定是只将命题的结论否定的新命题,这与否命题不同。

    (5)4种命题及命题的否定的真假性关系

    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和逆命题等价,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真假性相反。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若p,则q”为真命题,叫做由p推出q,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若p,则q”为假命题,叫做由p推不出q,记作p≠>q,并且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或p是q的非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或q是p的非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

    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或q是p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十三

    1. ▲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2.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

    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p3 例;p8 2题;p9 7题;p35 p35 3题

    3.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

    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4. 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5. 做直角三角形的高:两条直角边即是钝角三角形的高,只要做出斜边上的高即可。

    6. 做钝角三角形的高:最长的边上的高只要向最长边引垂线即可,另外两条边上的高过边所对的顶点向该边的延长线做垂线。

    7. 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8. 垂线段最短;

    9.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10.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p7 例、练习1

    11. 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2.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p17 4题

    13. 平行线的判定。p15 例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p15 练习;p17 7题;p36 8题。

    14. 平行线的性质。p21 练习1,2;p23 6题

    15. 命题:如果+题设,那么+结论。p22练习1

    16. 真、假命题p24 11题;p37 12题

    17. 平移的性质p28归纳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提高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提高识图能力。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一、情景诱导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多媒体投影汕头大桥的图片、围棋的棋盘),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线,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围棋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的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本节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交线所成的角及

    它们的关系。

    教师板书:5.1.1相交线

    教师出示一块纸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纸过程,提出问题:剪纸时,用力握紧把手, 把手

    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剪刀刃也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究指导

    探究提纲(请同学们利用8分钟时间自学课本第2页至第3页练习以前的部分,并完成探究提纲)

    1、请你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2、你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发现“相邻”关系的两角_____,“对顶”关系的两角_______。请同桌比赛说说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并快速写下来。

    3、对顶角有何性质?并用一句话叙述。

    4、对顶角性质证明:(学生独立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已知:

    求证: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汇报。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评价,完善。

    3、教师画龙点睛地强调。

    四、变式练习

    (一、二、三题口答,四题先让学生做,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让有一定问题的学生汇报展示,发动其他学生评价完善,教师情调关键地方,总结思想方法)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

    西藏、中国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

    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

    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对明、清

    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和琉球(今中国台湾)的管辖是本课

    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生回

    答:秦朝的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师归纳:不错,

    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

    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提出问题:元朝在统一全国

    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以此导人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元朝的疆域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

    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

    和唐朝。

    3.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中国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

    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提问p52“问题思考”元朝的疆域与汉朝唐朝比有哪些拓展?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承袭了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名义上应包括

    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

    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

    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

    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

    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

    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

    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

    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元朝按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来改革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中原

    地区的统治。

    2.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

    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在行

    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

    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大屏幕显示《元朝疆域图》,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行省制度主要特点是什么?

    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髙

    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

    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

    方行政区划的典范。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2)元政府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有什么影响?(学生阅读教材

    后回答)

    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

    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

    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

    阶段。

    (3)中书省位于何处?相当于现在的哪些省区?(中书省位置,学生

    指出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

    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

    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2.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

    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国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提问:元朝是如何管理中国台湾的?回顾历史上中国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学生回答: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师生共同总结:元朝时的琉球即今天的中国台湾,三国时称夷洲,当时台

    湾高山族就与东南沿海汉族有着密切往来,公元24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

    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中国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隋朝

    时,中国台湾称琉球,大陆商人常到琉球贸易,移居中国台湾的人日益增多,大陆和

    中国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

    教师归纳: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中国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

    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任何妄图分割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逆人心而

    动的,都终将被历史的车轮辗得粉碎。

    3.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

    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

    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

    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提问:元政府对西藏采取了怎样的管理方法?汉、藏两族的关系如

    何?

    师生共同回顾汉藏两族的关系:唐朝时,藏族的前身吐蕃人的部落日

    益壮大起来,过着农耕和游牧的生活,他们勇敢善战,统一西藏各部,建立

    起强大的吐蕃王朝。(放录像《文成公主》片断,了解唐朝时汉、藏两家的

    亲密关系)文成公主人藏,表明汉藏两家已合同为一家,这一历史的见

    证,迄今仍保留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到元朝时,西藏正式归

    属于中央。

    四、课堂小结

    元朝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①元朝的统一,

    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

    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

    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理大都地区;其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

    “省”。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

    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

    族的大融合。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十六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顺利完成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并很快适应中学生活。

    二、工作目标

    结合学校及政教处的工作计划,争创有特色的班集体。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紧抓学生思想工作不放,紧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放,要求学生在学好做人的前提下,提高成绩。

    三、方法措施

    根据我班特点,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树理想、转变学习态度:把“要学习”转变为“我要学”。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七年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阶段,只有重视其学习过程,才可能实现理想,转变学习态度,明确努力方向。

    (二)鼓舞学生树立信心: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班主任要关心学生各科的均衡发展,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薄弱学科,不要出现偏科现象。班主任应顾全大局,同科任老师配合。监督学生多下功夫,并要求学生各科兼顾,不放弃任何一科,形成一种以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强强联手、协同作战、齐抓共管、全面提高的局面。

    (四)加强班级管理,注意常规。一切从细节入手,不放弃常规管理,让学生全面发展。

    (五)严抓纪律,并做好思想工作。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多谈心,及时鼓励,让其不扰乱课堂的前提下,尽力学,不放弃。对优生会需要多关心和鼓励,调节心态,以竞争精神去拼搏,抛开一切杂念。力求:强科争优势、弱科保底线。

    ( 六)加强与家长联系。出现问题好及时沟通,共商对策,使其达到齐抓共管。

    总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要多方面的管理,因材施教,提高我们的德育教育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出二十一世纪有用之材。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十七

    第 1 课时累计 课时

    学习过程

    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

    【早自习任务】

    (一)了解作家作品,完成填空题。

    《河中石兽》选自 代文学家 (字 )的文言笔记体小说《 》。该小说集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又被称为 小说。

    (二)熟读并试背课文。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河干 2.圮于河

    3.募金 4.棹数十小舟

    5.铁钯 6.木杮

    7.湮于沙上 8.啮沙

    一、目标解读(2分钟)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通过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的主旨。(难点)

    二、夯实基础(10分钟)

    (一)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给你的对子听,读通句子。

    (二)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题目“河中石兽”是一个偏正式名词短语,“ ”是定语,限定了“石兽”的位置范围;“ ”是中心词,是本文写作的线索。本文围绕“ ”叙述了 、 、 三人在河中寻找石兽的 。 、 两人失败了, 的方法成功了。

    三、能力提升(20分钟)

    三读课文,理解主旨

    边读课文边思考:

    1.和尚、讲学家的方法分别是什么?他们的方法为何会失败?

    2.老河兵的方法是什么?他的方法为何能成功?

    3.和尚、讲学家、老河兵各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4.纪昀对比这三人在寻找石兽一事上的得失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5.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课文阐述的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四、总结梳理(3分钟)

    世界万象,纷纭复杂。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所以我们认识或处理事物不能 ,

    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片面地、主观地作出判断,而要新生客观规律,将 和 紧密地结合起来。

    五、过关检测(10分钟)

    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2.僧募金重修,3.求石兽于水中,4.竟不5.可得。

    6.乃石性坚重,7.沙性松浮,8.湮于沙上,9.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10.不11.亦颠乎?

    自学要求:

    1.先独立完成。再与对子进行对学。

    2.读音和释义采取“你读我听”的方式进行。

    3.注意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注意结合注解在理解当中来朗读。

    同学们的理解必须以课本为依据;展示时应采用多种方式,不能与其他组雷同。要有层次性,如个人——整组——男生(女生)—全班;要有互动(互动的目的是什么?你要有明确的了解)

    翻译原则:

    一字一词,字字落实;

    缺则补足,多则删除;

    注意语序,调整位置;

    语意连贯,直译为主。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十八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顺利完成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并很快适应中学生活。

    二、工作目标

    结合学校及政教处的工作计划,争创有特色的班集体。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紧抓学生思想工作不放,紧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放,要求学生在学好做人的前提下,提高成绩。

    三、方法措施

    根据我班特点,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树理想、转变学习态度:把“要学习”转变为“我要学”。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七年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阶段,只有重视其学习过程,才可能实现理想,转变学习态度,明确努力方向。

    (二)鼓舞学生树立信心: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班主任要关心学生各科的均衡发展,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薄弱学科,不要出现偏科现象。班主任应顾全大局,同科任老师配合。监督学生多下功夫,并要求学生各科兼顾,不放弃任何一科,形成一种以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强强联手、协同作战、齐抓共管、全面提高的局面。

    (四)加强班级管理,注意常规。一切从细节入手,不放弃常规管理,让学生全面发展。

    (五)严抓纪律,并做好思想工作。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多谈心,及时鼓励,让其不扰乱课堂的前提下,尽力学,不放弃。对优生会需要多关心和鼓励,调节心态,以竞争精神去拼搏,抛开一切杂念。力求:强科争优势、弱科保底线。

    ( 六)加强与家长联系。出现问题好及时沟通,共商对策,使其达到齐抓共管。

    总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要多方面的管理,因材施教,提高我们的德育教育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出二十一世纪有用之材。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十九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认识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学习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 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

    3.(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 事务;设 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 ,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

    (2)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 地区用兵和招降,吐蕃归附后,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 区域。

    二、合作探究

    与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它”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

    a.行政 军事 监察 b.行政 外交 军事

    c.财政 监察 外交 d.财政 军事 监察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5.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这表明( )

    a.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汉族强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辽阔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中国台湾等地区亦都处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元朝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对西藏、中国台湾进行管辖?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元朝 统一 最大 2.融合 3.(1)中书省 军事 御史台(2)行省 4.(1)澎湖巡检司 琉球(2)中国台湾 5.(1)西藏(2)宣政院(3)地方行政

    二、西藏正式成为元朝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1.d 2.a 3.c 4.c 5.a

    6.(1)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2)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二十

    一、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疆域

    1.元朝的基本情况: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元朝疆域与汉唐时期有哪些拓展: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和东北广大地区,中国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1)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情况,彩玉因地制宜的方式。

    (一)中国台湾

    (1)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2)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国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二)西藏

    (1)措施: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2)影响: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拓展:

    1.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证券病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个朝代保持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二十一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4.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学习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基本情况和运河地图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581年,杨坚建立 ,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

    2.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 ,统一南北 和度量衡制度;加强 ,提高行政效率。

    4.为了加强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 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 。

    5.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 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隋朝能够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

    2.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去扬州欣赏一种绮丽的琼花,所以有人认为运河的开凿对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练习巩固

    1.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注重考察的是( )

    a.儒家经书 b.学识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6.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

    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8.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1.隋朝 隋文帝 2.589 3.户籍 币制 中央集权 4.南北交通 605 5.洛阳 6.考试 进士 7.618

    二、1.(1)南北经济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2)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3)陈后主荒淫无道。(4)人民渴望统一。

    2.不对。大运河的开通虽然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它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1.c 2.c 3.c 4.b 5.b 6.b

    7.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8.(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

    1.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

    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4.汉字能假同“癫”,疯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篇二十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

    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

    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

    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

    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

    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辨证地、全面地去

    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大运河图、隋朝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p4“相关史事”中“罄竹难书”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b、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581年北周

    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

    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

    观念。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隋初经济的繁荣”

    (1)隋文帝即位后,发展经济。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称为“开

    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

    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开通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①经济原因: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

    ②政治原因: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的过程

    605年至610年,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

    至余杭,全长20__多千米。

    (3)让学生看课本p3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记忆大运河的

    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

    师)同学们看“隋朝大运河”这幅图,北南各起点是哪个城市?

    生:中心是洛阳;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南达余杭(在今杭州)。

    师:大运河是在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邗

    沟是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那它

    分为哪四段呢?

    生:从北往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师:连接哪五河呢?

    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师:大运河从北到南全长两千多公里,因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同学们想

    一想为什么隋炀帝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前面说到了隋文帝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到了隋炀帝即位他就利用已有

    的经济基础征发了几百万人(前面也说到了隋炀帝是在已有的天然河

    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

    2.提出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一: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问题二: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

    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

    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教师归纳: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

    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为开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

    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的社会 。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科举制的诞生

    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

    这些豪门大族世代 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 出

    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建立

    之初,还是沿袭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但两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诏予以废除。

    2.科举制诞生的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

    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

    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教师讲解:科举制的创立,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

    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德以参加统治,适应了庶族(寒门)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

    (四)隋朝的灭亡

    1.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

    民起义的爆发。归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①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游江南;

    ②营建一系大工程:营建东洛阳、开凿大运河;

    ③屡次战争:三次征辽东。(逼民反)

    2.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3.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与教训。

    三、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1.隋的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2.开通大运河

    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场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4.隋朝的灭亡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推荐阅读:
    最新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二十三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计划(19篇)
    最新教师工作计划 个人(十九篇)
    下半年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语文(二十一篇)
    5.12护士节系列活动策划方案(19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