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礼仪范文 合同书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花无言 时间:2024-09-06 06:54:0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浅谈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可耕地少、国家底子薄,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从而造成社会再生产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现状和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人口的高速增长,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已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人口的主要特征

    1.人口众多,绝对增长量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2024年末我国人口已达到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2024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还未公布,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人口城镇化率超50﹪,城市人口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总人口54167人。由于当时社会不稳定、生产发展的需要、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人口迅速增长,1969年已达到80671万人。面对严重的人口问题,从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到2024年,已下降至12.41‰。目前,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下降,但因为基数太大,所以人口总数还在不断增加,比如说平均年龄是70岁,25岁结婚生子后也会是三代同堂,因此,人数是在增加的,一般要先进入老龄化后,人数才会慢慢减少。

    2.地区分布不均,城乡结构倒挂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为 1

    137人。但分布颇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200多人;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从城乡分布来看,202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

    3.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婴幼儿性别比居高不下,未来婚姻挤压会日趋严重 :人口出生性别

    比正常值一般在103到107之间。但我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却迅速攀升。大多数省区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19.45。

    4.老龄化加剧

    中国目前虽然还不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国家,但老龄化速度

    已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2024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2024年的抽样调查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五普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预计,2024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0%,达到10.42%。

    二、我国人口目前面临的安全隐患

    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毫不例外地要过人口关,既要解决人口

    数量对发展的制约,又要迎接人口对发展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质量是在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质量得到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人口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既有数量问题,也有质量问题,但现阶段数量制约是主要的。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表现为四大显著特征,即人口基数大、净增长量大、持续增长惯性大、人口对生活资料的绝对消耗量大。人口基数庞大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

    1.人口基数巨大且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中国人口总量早已超过最优规模(7亿到10亿之间),正逐步向安全

    警戒线(15亿到16亿)逼近。

    2.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出生缺陷发病率处在较高水平,普通人群面对传染病和慢性传染病双

    重挑战,且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整体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1994年,发达国家婴儿死亡率为33.8%,我国到2024年才可能降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

    3.人口结构凸现新的安全隐患

    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常;二是人口的城市化越来越严重,大批农村

    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三是老龄人口比例讯速上升。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24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6.96%。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类型,那么2024年我国已经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的门槛。

    4.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我国环境的现状是“局部改善,整体恶化”,主要原因是人口过多、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和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的。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7个。因为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的发展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由于人口的高速增长,人们从自然环境中摄取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增加,而且在许多地区已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受量。滥垦滥伐,毁林开荒,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现象严重;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并引起地面下沉;工业和农业排放出来的“三废”严重污染环境;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造成交通拥挤、汽车废气、噪声的污染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近年来,强沙尘暴在我国发生率呈急速上升趋势,发生次数由20世

    纪50年代平均每年5次增加到现在的23次。由于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我国沿海地区滩涂湿地已经减少了1/2,三江平原的湿地已经减少了3/5;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七大水系1/3以上河段被严重污染;全国农田污水灌溉面积比80年代增加了1.6倍;城市大量垃圾仅有少数经过无害处理,“白色污染”严重。人口的过量增长和对生态资源的掠夺性开

    发,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被淹没,这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如此下去,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5.人口的流动性增强

    我国人口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农村地区人口发展的速度高于城市,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高于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严重,大批农村富余人口涌进城市。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人类消耗的各种生活资料会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6.人均资源越来越少

    虽然我国耕地、森林、草场等资源的绝对数量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的数量较低。如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9公顷,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多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3。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粮食、棉花最多的国家,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却都很低。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选必须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如果人口盲目地膨胀,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不仅难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而且势必破坏资源与环境,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中,人口是关键,必须把人口问题摆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鉴于人口在持续发展问题上所处的特殊地位,我国人口的现实态势及其在制约我国持续发展诸因素中的作用,决定了现阶段实现我国的持续发展必须以控制人口数量、平抑人口的过快增长趋势为突破口。因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将为我国人口素质的逐步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进而从整体上为缓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强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内涵发展能力奠定初步基础。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巨系统,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系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无序状态,要使这个巨系统由无序向有序演化、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演化,其基本条件是各子系统之间要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协调这个巨系统各子系统发展的战略,因为这一战略从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全过程中全面、系统、综合地考虑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这一战略,可以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者协调发展,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控制人口数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将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未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社会各项事业所需要的劳动人口数量总是一个可以计算的有限数量。而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导致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社会负担加重、就业率降低等,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宝贵经验。强调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增长,是协调我国人口与环境、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首要问题。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把控制人口数量的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并置于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2.提高人口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已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教育和

    科学,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统一人们的思想,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只有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社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人民才能自觉地降低生育率。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才能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在自然规律及经济规律指导下,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使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3.增强忧患意识。向全体公民宣传全球环境与发展形势和中国持续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前景和基本对策,增强忧患意识,树立人类与共生、环境与发展协调共进的整体观念,明确持续发展的目标,增强全社会对持续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逐步改变人们对男孩的性别偏好,消除性别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

    综上所述,只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的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使人的素质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田方,林发棠.中国人口迁移.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3]徐效波等.控制人口是改善中国持续发展环境的关键。“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选集.北京: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第二篇:浅析我国人口问题与发展

    浅析我国人口问题与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以人口大国来著称,巍巍中华,泱泱大国。山河壮丽,幅员辽阔。汇聚五千年文明,纵横九万里风云。人口问题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些年来我们随着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人口政策,借此机会我来谈谈我国的人口问题与未来发展!

    备受瞩目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在2024年5月11日发布。如果回头来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发布的日期(2024年的4月28日),与今年其实差别不是很大,但大家对本次普查结果的热切期盼,反映了社会近几年来对人口问题的关注。目前,我国人口仍处于正增长的阶段,但是人口增速不断放缓。“10年间,我国人口的主要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历程,也符合人口自身发展趋势和人口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普查数据也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呈现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等。

    通过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的特征和趋势,可以全面摸清我国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等最新情况,有利于准确的掌握我国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人才流动情况;方便国家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均匀发展。通过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我总结出一下几个特征:

    特征一:少子化特征显著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4-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规模分别为1786万、1723万、1523万、1465万和1200万左右,出生人口规模持续下降。总和生育率为1.3,远低于更替水平2.1,也低于“低生育率陷阱”警戒线1.5。目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下跌明显、有陷入“低生育率陷阱”风险等问题,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为防范人口发展存在的风险与挑战,需坚持系统观念解决低生育率问题,努力促进生育率回升,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是赢得主动的必由之路。【1】虽然我国一度在出生人口规模变动之前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明显,二孩生育比例一度超过了50%,但随着时间推移,二孩生育比例趋于平稳。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于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我认为人口问题不仅仅是颁布几个政策就能解决的,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大部分年轻人的育儿观念与以前人们不同。随着生育成本,养育成本的提高、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不平衡、母亲产后就业权益无法保障等等问题都是造成生育率低下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我国的不孕不育患者规模庞大,根据中国人口协会、卫健委发布的数据,平均每8对夫妇就有1对生育困难,不孕不育患者规模庞大,高达4000余万人,如何解决这部分群体的生育问题成为重要议题之一。

    特征二:老龄化情况严重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4—2024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从17.9%上升至18.70%,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预计我国“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20%左右,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到2024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人口结构变化呈现新特征,尤其是老龄人口快速增加,必将对我国经济运行、居民储蓄、劳动力市场和养老负担等多个方面产生冲击和影响。【1】本质上,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的难题,是一个整体结构变化的过程。更何况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如果以65岁为基准的老龄系数从7%上升到17%所需时间比较,中国只需要30年即可完成西方发达国家70~150年的人口转变历程。【2】这也使得我国“未富先老”的问题更加凸显。社会养老的物质基础源于国民收入的分配,而国民收入增长的实现有赖于劳动力的稳定增长和协调适配。年轻人口是人口红利的最大创造者,集聚着实现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人口推力、人口活力和人口动力。一个规模、比重、结构和功能方面存在年轻人口“亏损”的国家缺乏老龄问题治理的人口基础和物质基础。【2】所以目前我国当务之急就是统筹、整合、协调制定好老龄化社会的方针。

    从健康情况和寿命来看,我国人口预期寿命持续提高,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4年8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3.6千万人,比2024年增加了1.5千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从2024年的1.6%提高至2024年的2.5%。【3】这也意味着因为健康的提升使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时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延长。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他们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的潜力较大。【4】竟然传统的“人口数量红利”会不可避免地逐渐消失,那么就要从提高人口质量方面着手培育和增强“人口质量红利”,所以我国在退休年龄方面有相当大的挖掘潜力,增加劳动力供给,减轻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为此我们要加大“老有所为”的观念宣传。同时也应该进一步完善基本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消除后顾之忧。

    特征三:城镇化和人口流动趋势明显

    自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正式确立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由此产生。改革开放放松了僵化计划体制对规模巨大的相对过剩人口的行为束缚,使得人口流动开始成为出生和死亡两大自然因素之外影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主导力量。因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存在,乡村医疗设施和社会服务的先天不足,乡村传统价值观念遭受冲击,家庭规模结构转变和农村土地收益下降等因素,【2】致使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10年间增长了将近70%。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海、沿江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这些数据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所带来的劳动力需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对一些相对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地方,所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相互叠加,大大提升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以及城市间流动的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就表示,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所在,每年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进城,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持续释放巨大内需潜能,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4】因此,我们既要从人口流入地做好增量规划,也要从人口流出地做好减量规划。以应对未来将长期存在的人口和经济空间格局大调整的趋势。

    【1】汪彬。坚持系统观念推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4.09

    【2】穆光宗,林进龙。中国老龄问题治理的战略思考。[N]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6)

    【3】佚名。应对人口挑战,把握人口机遇。[J]中国总会计师 月刊,2024.05

    【4】王璐。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问题的三大特征趋势。[N]金融时报,2024.06

    第三篇: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综述

    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性障碍。在对我国人口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人口问题的种种表现,进而阐述我国在人口问题上采取的解决办法。说明重新审视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

    关键字:中国人口问题、可持续发展、计划生育

    前言

    我国人口问题十分严重 ,人口因素很难自发地与社会其他要素相适应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解决了生育率与死亡率不对称性的矛盾 ,解决了物质资料再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不平衡性的矛盾 ,解决了家庭生育计划与社会适度人口不一致性的矛盾 ,促进了人口因素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协调与可持续性发展。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比如性别比例的严重不对等和老龄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学者和专家针对这个问题作了不少的研究和讨论。

    人口安全是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2024 年6 月12 日,在中国人口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口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人口、社会与SARS”学术研讨会上,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不仅要关注国家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信息安全,而且还要更加关注人口安全”,这是中国学者和中国政府率先提出“人口安全”这一概念,也升华了人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 适度人口 ” 即“最优人口 ” ,指既未“过剩 ”也非“ 不足 ” 的“ 最理想 ” 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一国(或地区)这样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 ,可以使该国(或该地区)获得最大(或最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

    影响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在我国建国初期为什么我国的人口会增长的如此迅速,学者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传统观念因素和现代政策因素。

    传统观念因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在我们的思想上已经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个靠精耕细作的农业大国,多一个人是相当与多一份劳动力,而其中的支出无非是多一双筷子而已。因此产生了人多办事好的传统。

    同时,在古老的中国,小农经济与宗族制度联姻,孕育出传统的中国文化――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生育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 “家天下” 的社会, 皇权依赖于族权,国法得意于家法,统治奉行 “独尊” 的儒学, 在 “治国” ,“齐家”两方面都与生育文化密切相关。用孟子的话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这样, 孝也就是 “传宗接代” , 传宗接代, 无子不孝的伦理道德,千百年来形成了人们生育观念的思维定势,已不再是迫于社会群体规范成为个体的自觉要求, 这种生育观为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提供了伦理道德基础。

    现代政策因素

    在现代政策方面影响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 我国建国初期实施按人头分配粮食住房和补贴的政策, 同时人工流产和绝育受到谴责和禁止;第二, 50年代末期马寅初人口理论受到严厉批判, 从此, 人们对人口控制谈虎色变, 噤苦寒蝉;第三, 60年代盛行 “人手论” 径直鼓励人口迅速增加,在 ‘大跃进’ 运动中,人口多被说成是好事。人口越多, 手也越多, 便越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第四,“文化大革命” 中无政府主义盛行, 人口增速失控, 从1965—— —1970年连续5年创平均增长2.6%的记录。人多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首先是人口流动和分布的挑战。人口数量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但目前的问题并非如何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而是如何让已经生活在国土面积上的人口拥有更好的生活。人口流动和城镇化是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最直接的方式。事实上,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上最为迅速的城镇化过程,目前城镇化率为 43 %, 今后 20-30年时间内还将有超

    过 5亿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无法阻止的历史潮流, 但我国目前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并没有为农村人口进城做好准备,同时,农村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之后对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挑战。因此, 人口的流动和重新分布是关系中国今后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家应该从战略的角度加以考虑和解决。

    其次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挑战。我国人口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人口素质的差距仍然很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落后至少 4年。目前, 我国每年约有 20-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各种不健康人群规模巨大,心理和精神性疾患明显增加,地方病患者达 6000万人左右, 智力残疾人达 544万人。2024年 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只有 7.85年,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 4.63%。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 47.6 %。重学历教育轻劳动技能培训问题突出。很显然, 我国的人口素质难以满足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 人口素质低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和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第三是人口加速老龄化的挑战。中国目前虽然还不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国家, 但老龄化的速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 2024年, 中国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 10 %, 达到 10.42 %;2024年达到 13.59 %;2024年达到 16.59 %;2024年会 20.13 %%。人口加速老龄化会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加大消费性人口比重,增大劳动力成本,降低储蓄率, 并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第四是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的挑战。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减缓,但目前仍然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最为丰富的时期。考虑到城镇化的影响之后,我国目前仍然需要每年为近2024万左右的城镇新增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到 2024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 8.3亿人, 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 5000万人,但就业岗位预计只能新增 40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缺口将继续存在。同时, 劳动力供需之间的不匹配现象日益突出, 一方面是对生产性人员的巨大需求无法得到及时的满足, 另一方面则是高校大学毕业生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结构性失业问题不断加剧。日益加剧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不仅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且也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严峻挑战。

    第五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挑战。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大多数省区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 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19.45。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是人工选择性别的结果。持续升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然会对将来的婚姻和家庭形成严重冲击,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是要逐渐改变人们对男孩的性别偏好,消除性别不平等,提高妇女的地位。

    计划生育——人口问题的良药?

    一、政策成果

    中国人口出生率在 1970年为 33.43, 2024年下降到12.86;自然增长率在 1970年为 25.83, 2024年下降到 6.45; 妇女总和生育率在 1971年为 5.4 ,2024年人口普查得到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只有 1.22。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低年龄组人口的漏报可能使这一数字低估了实际的生育水平,但考虑到漏报因素后,2024年的总和生育水平也不可能超过 1.8。

    二、政策的负面影响

    由以上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国的人口控制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在政策实施3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计划生育政策而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的问题。

    (一)独生子女政策及其现状

    学术界也广泛展开对独生子女现象的不同领域、不同程度的研究:风笑天教授曾根据统计数据把我国独生子女人口的发展经历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9 年到1984年,这六年是独生子女人口增加最快的时期,年均增加独生子女约440 万,1979 年时为610 万,1984 已达2817 万;第二阶段从1985 年到1989 年,这五年是独生子女人口增加最慢的时期,年均增加独生子女仅为150 万左右,远远低于前一阶段;第三阶段是从1990 年到1994 年,这五年年均增加独生子女约220 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指出,未来的家庭将是倒置的金字塔型。截止到1995年,我国累计独生子女数达到8000 万人;到1997,累计独生子女数达到8800 万。城市多一点,农村少一点。今后,中国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人群会越来越多。按照中国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未来的中国城市会形成相当多的“421”家庭:四个老人,一对父母,一个子女。

    (二)独生子女比例过高给人口安全带来的隐患

    中国疾病监测和伤害流行病学调查指出,全国每年大约四千万中小学生遭受各种意外伤害,因意外伤害造成的儿童死亡占儿童死亡总量的26.1%,并且这一数字在以每年7%

    ~10%的速度上升;翟振武根据1990 年的全国生命表推算认为全国独生子女家庭中至少有432 万家庭的孩子在25 岁之前夭折,有968 万家庭的孩子在55 岁之前死亡;桂世勋教授认为至少有8%~9%的独生子女在55 岁之前因患病或其他原因非正常死亡; 个人建议与意见

    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给我们的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下负面的影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让这些滞后的因素尽量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那么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做一些什么是来控制或者弥补它产生的负面影响呢?

    第一,人口政策要遵循人口发展规律。任何政策都应遵循客观规律,人口政策也不例外。我们在制订人口政策时,既要考虑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要考虑人口自身的协调发展,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口结构合理,比例协调。年代实行的“一孩化” 政策,不仅没有达到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人口结构的不协调。作为一个人口高速增长的国家,要在短时期内扭转这种趋势,必须考虑人口增长的惯性,考虑国民的可承受能力,使之 “软着陆” 才是最佳选择。

    第二,人口政策要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我们在制订人口政策时,首先应关注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口与资源发展的关系、人口与环境发展的关系。但是,我国 年代以来实行的人口政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只有人口生育政策的内容,没有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人口政策的这一缺陷,给随后出现的生育以外的人口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困难。

    第三,人口政策要有科学的人口理论为指导。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政策,就没有科学的行动。在我国,人口理论的研究受政策的影响较大,在理论与政策的关系上,不是政策依据理论来制订,而是理论为现行政策服务,为现行政策找根据。独立的、理性的理论研究和思考较少。马寅初的 《新人口论》 受批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人口理论从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销声匿迹,很少有人研究或发表人口理论的文章。马寅初和《新人口论》平反后,人口理论研究得以繁荣,但又基本上形成了一边倒的倾向,不同的声音很少。有的文章脱离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不负责地宣称中国的适度人口是 9亿,甚至 6亿,好像中

    国的人口问题就是控制生育问题,而且越少越好。— 年间实际工作中出现的 “一孩化” 政策,与这种理论氛围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1、黄宏,郭凤海,“50年代以来我国解决人口问题得失的再评价_兼评一种流行的人口问题历史观”,《中共党史研究》2024年第2期

    2、陈雯,何雨,“独生子女_我国人口安全视野中不容忽视的焦点”,《青年探索》

    3、穆关宗,“我国人口政策应如何走”,《中国社会科学报》

    4、李红梅,“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导报》

    5、张车伟,“我国人口问题性质的转变及其新挑战”,《人口与发展》2024年第一期

    6、杨桓国,“历史地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及其演变”,《江西社会科学》

    7、王晶,师吉,“论计划生育政策对实现福利适度人口的意义”,《人口学刊》2024年第1期

    8、金小桃、周海炜,“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新时期人口问题综合治理”,《人口学刊》2024年第3期

    9、唐兆明、吴绍礼、谢正峰,“21世纪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前沿论坛》

    10、王国强,“关于完善我国人口政策的思考”,《人口与计划生育》2024年1月 第1期

    11、贾景梅,“人口老龄化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商业--学术探讨》2024年第4期

    第四篇:我国的人口问题

    简要评述我国目前主要的人口问题

    答:人口问题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严重挑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国目前主要的人口问题

    一、庞大的人口基数

    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政策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目前我国人口数量的极其庞大和增长惯性难以控制的严重局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人口只有5亿多,现如今,我国的人口已超过13亿,庞大的人口压力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人口总体素质不高

    我国是人口数量大国,但人口总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相对贫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长期以来,由于农民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较深,他们对人口质量缺乏认识,再加上农村办学条件偏差,教学质量稍低,因此形成了农村低质量人口沉积,低质量人口沉积造成地域性贫困,这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人口分布不均

    人口的增长离不开经济基础,反过来,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人口增长也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我国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吸引了内地大量人口向南方流动。相反,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贫困地区,人口外流严重。虽然这些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致使劳动缺乏科技含量,造成劳动力廉价,经济发展缓慢。

    四、贫困人口脱贫困难

    按每年人均收入625元计算,目前,我国有约3000万人没有摆脱贫困,如果标准再增加200元,农村贫困人口是9000万,按照世界银行统计,发展中国家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智力低下、劳动能力丧失(部分丧失)、免疫力下降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至5%。此外,贫富差距的增大将造成人们心理的不平衡,若贫富差距严重,将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五、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由于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已由解放初期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1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以及庞大的老龄人口规模,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六、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推行了计划生育,人口的增长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我国的计划生育仍面临巨大的困难,一方面由于人口惯性的推动,人口总数也将继续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的束缚,农村人口短期内不可能很快下降,晚婚晚育在农村阻力很大。

    第五篇:谈可持续性发展与财政政策

    摘 要:目前,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可再生资源迅速消耗等,人们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每个人的生活,涉及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因此,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财政的大力支持,以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为此,就需要财政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即:财政总量的可持续发展和财政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资金筹措 财政政策取向

    一、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因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可持续发展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就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模式,把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现阶段,要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取向

    1.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

    (1)总量平衡的财政政策。财政是影响总量平衡的一个重要变量,财政影响总量平衡,是通过财政发挥其自身的职能实现的。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财政可以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引导资源的流向,进而改变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原有格局,形成新的总量平衡关系。例如,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改变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进而改变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收支规模、投资方向,调节社会消费规模、消费方向,促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新的平衡。因此,应当建立健全以自动调控为主的财政运行机制:当社会总供给超过总需求时,财政可以实行扩张性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或者两者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或者两者并举,由此抑制总需求。同时,在解决需求不足时,必须注意防止财政风险。

    推荐阅读: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小议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的概念(精选合集)
    亲子活动
    在2024年度全省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最终5篇)
    优选教师培训后收获和感想参考[优秀范文五篇]

    相关文章: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