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自我鉴定 装修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最终定稿)

    栏目:七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雪海孤独 时间:2024-10-10 16:15:1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工作总结

    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的应用。内容不仅多并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难。

    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对一个数乘分数的理解上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重要了。

    数量关系的理解,要紧紧依托于图像的直观性,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图形与数量的结 合。变抽象为直观,用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表述,再逐步使学生脱离直观上升到抽象语句的规律性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式方法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反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用乘法来列式即可。同时引导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了积小于被乘数的道理。下一步教学计算时更是要借助图示来帮助理解等于几的道理。用图形表征让学生充分观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这一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引导归纳得到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分子相乘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做积的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才比较简便。分数乘法的应用,则要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数量与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明确分数乘法的应用就是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和深化。

    数学的理解是离不开图形的辅助的。图形和数量是数学学习的一对相互依附的对象。要学好数学就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用一定的符号、图形来翻译抽象的数学内涵,变深邃为简约,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吧。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坚持每天进行口算训练。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能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教学,注重加强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但也忽略了单位化聚的方法复习以及一些重点评讲。

    以后应从以下几点来加强日常教学。

    1、在教学中多进行题组训练,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提炼方法。

    2、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4、加强单位化聚方法的复习,如

    时=()分 吨=()千克。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学工作总结

    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如教室里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本节课“位置”的教学,教材只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如“第几组第几个”。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习《位置》这一课时,我并没有照搬教材,而是利用了班内学生的位置这一“活”教材,让孩子们共同学习。首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在班内的位置。有的说他是班内左数第几列几行,有的说他自己的位置是班内右数第几列几行等。描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次,让他们继续更加简练地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在自我描述位置的同时,孩子们发现虽然描述位置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自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并作交流与汇报。我认为孩子们在自我描述中和与书本学习中,思维在进行着一次次的碰撞,在对比中掌握了应用数对知识来表示位置的方法与技能。教学中我发现只要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高,学习的兴趣也很浓。在教学中我们要扮好知识与学生的搭桥与铺路的角色,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比我们乏味的讲解要好得多。

    由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也较好。但有一点,我觉得不好把握,如果提供给你一张确定位置的格子卡片图,哪为第一行呢?到底是从上往下数,还是从下往上数,我查看了好多教辅资料,“上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下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到底怎么给学生说呢?没办法,我只好告诉学生,先看看题中有没提示的语言,如果有,先根据提示的语言来决定是上一行为第一行还是下一行为第一行,再做题。

    “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结合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借用教材的情境与问题这一思路,先从学生自己班上的座位情况这一真实的课堂情境 引入,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练习时的城市街区图、火车票、电影票、地球的经纬线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与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生成,效果较好。

    二、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完“分数除法”这一课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猜想中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

    【片断1】

    教师出示口算题,观察每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0÷5= 48÷8= 36÷4= 20×1/5= 48×1/ 8= 36×1/4 = 生1:前一个是除法,后一个是乘法,但它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生2:第一个数都是相同的,第二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倒数。师:“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0除外)与乘以另一个数的倒数的结果是相等的”这个规律在整数除法里成立,那是不是适合分数除法呢?

    【安排的三组(整数除法、分数乘法)口算练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和计算结果,利用已有的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及有关倒数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给学生一个感性上的认识。然后提出“是不是适合分数除法呢?”对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猜想之后去进行验证。】

    【片断2】

    教师出示问题“妈妈买来 张大饼,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大饼的几分之几?”学生试做之后交流算法

    【把平均分的问题“ 张大饼平均分成3份—— ÷3”和分数乘法的意义“ 的 是多少—— × ”结合起来,进一步说明了上面总结的规律在分数除法里同样适用,这是一个计算方法的形成和验证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以一个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此环节也是一个计算方法的形成和验证的过程。通过片断2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计算,得出结果,对规律进行验证和扩展,形成计算方法。】

    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了从整数除法迁移到分数除法,从特殊到一般,从初步感知到猜想尝试、验证、归纳的严谨的数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计算方法的形成和验证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扎扎实实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工作总结 分数除法应用题,在新教材中的解题方法淡化了用算术解题的要求,更侧重于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侧重于用代数思想解题,即让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但由于小学生目前尚未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方法很难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对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解,需要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切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题中的

    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学: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一开始我安排了研究同学们喜欢的运动员姚明身高和腿长的关系唤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回忆。接着通过,你知道小巨人姚明的腿有多长吗?引出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如果是根据腿长求身高,你会吗?首先请你把上题改编成这样的应用题,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题的呈现很自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用乘法应用题与例题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 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介绍方法的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 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普遍出现计算错误,是计算的灵活性和应用性不够。

    2、概念性的知识容易混淆,填空题的错误率较高,如:同一段路程,甲行了5小时,乙行了4小时。甲乙的时间比是(),速度比是()。

    3、出现平时作业正确率较高,而测试错误率较高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平时作业的独立性,所学知识经常性地巩固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教学工作总结

    一、比的认识教学工作总结: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二、对“比的应用“的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圆》教学工作总结

    本单元教学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在教授《圆的认识》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对圆规比较感兴趣,我便利用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做了很多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平面图形,并在课堂上通过折叠、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了圆中各部分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圆的周长》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引进了圆周率的内容,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测量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并对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列表比较,使学生在比较观察过程中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点。在此情况下我告诉学生,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就叫做圆周率。并针对圆周率的取值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对学生来说可能意味着一堆混乱不清的字母,尤其是在引入了《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后,在对圆进行剪切、拼接长方形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强调圆的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两个长,半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但是学生仍旧在对公式的计算上存在着误差。在计算过程中时常把半径的平方写成半径乘以二。鉴于这种情况,我课下经过对个别同学的提问才发现,所有学生都知道一个r的平方等于r × r,但是一遇到具体的计算,学生们往往忽略了平方,而用r × 2来计算。在计算元的周长和面积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以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学生把知识学死了,不会用来解决实际遇到的数学问题。部分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也为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很大的障碍,由于在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圆周率取近似值3.14,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断出现某数与三位数相乘,除数出现三位数的除法。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部分同学就表现出计算能力的薄弱,往往一道题目的计算要经过反复的订正才能正确,大大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效率。

    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从他们理解的角度出发,还要通过外力手段强化他们的记忆,通过比较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2、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如口算训练,熟记2∏——9∏的结果等等训练。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自己解题的思路是否正确,解题的结果是否符合事实都不在乎,只有等老师反问时才会恍然大悟。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百分数》教学工作总结 在教学百分数意义这一内容时,我发现教材是通过呈现一些生活当中存在的百分数的例子,提供一些实际的素材,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这样安排,我觉得略显单薄,似乎不能完全体现百分数产生的价值及在比较中的优势。在教学中我就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想了解些什么,并让学生思考以下4个问题:

    1、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

    2、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不是百分数?

    3、一支铅笔长多少米,可不可以说“一支铅笔长17%米” 4、100%是不是最大的百分数。这样既关注了让学生经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又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感受百分数产生的价值和作用。

    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力争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注重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中不足之处主要有:

    1、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关注不够,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学策略还需要调整,不能凭想当然通过一个例子或演示,就抽象出数学概念,然后让学生背概念。由于学生对概念学习缺乏参与和体验,因此对概念的理解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今后应注意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2、对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多样化及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到位,对于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及加深练习训练得也比较少。部分学生对应用题的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采用适当的方法正确解答问题的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教学工作总结 较好的地方

    1、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感兴趣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选取、呈现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 什么信息,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有着丰富的感知。

    2、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教学时我通过提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获取的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进一步巩固了百分数的应用。

    3、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

    课标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注重让学生与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独特的作用。

    不足之处

    1、从统计图获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问题难度较大,将简单知识复杂化了,不利于差生的学习。

    2、有一部分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导致一些解决问题的环节上耽误了一定的时间,今后在练习中要继续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与形》教学工作总结 “数形结合”是经典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整个数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思维的需要。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量的变化等都是以符号加以表示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共同决定了“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地位。“数形结合”是小学教育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数学思想。

    一、把数学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数与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了教学图形,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找到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求新、求异意识。

    二、把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领悟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时,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理解了计算算理。

    三、将问题显性化,缓解学生解题坡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各种图,使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讲问题化难为易,能调动学会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40分钟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效果很好。实现了将“苦学”变为“乐学”,“被动”变为“主动”,“负担”变为“享受”,真正将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遗憾:在练习题的设计时题目较多,不能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全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设计中重视了“以数辅形”而淡化了“以形辅数”;在课堂总结时,教师说的过多,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在以后的教学中,题目设计要注重基础,面向全体,恰当设计题组,完善题形了改进设计,用焕发生命力的课堂去激发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更广的展示舞台,诱发学生探索创新,从而充分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信息窗1 飘逸的风筝

    分数乘整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1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直观图示。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话题引入:在全市行的“做风筝”活动中,芳芳同学了解到:风筝的尾巴是由6根布条做成的,每根布条长1/2米,根据这一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做这个风筝的尾巴,一共需要多少米布条?

    活动二: 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师:要求做这个风筝的尾巴,一共用了多少米布条?该怎样列式?

    生1:1/2+1/2+1/2+1/2+1/2+1/2 生2:1/2×6 生3:6×1/2

    2、师:你能说一说这些算式有什么区别吗?

    生1:1/2+1/2+1/2+1/2+1/2+1/2=1/2×6=3 生2:1/2×6或6×1/2=1/2+1/2+1/2+1/2+1/2+1/2=(1×6)/2=3

    3、:通过加法和乘法算式的比较,你想说什么?

    几个相同加数相加都可以写成分数乘整数的形式

    4、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谁能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交流概括: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分数的意义完全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数

    活动三:

    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师:结合刚才的分析过程,请大家观察1/2×6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交流:1/2×6=1/2×6=3或1/2×6=1×6/2=3

    2、师:想一想,你是怎么计算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分数乘整数,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3、师:应用刚才的发现,计算10×2/

    15、7/12×9、18×3/4(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提醒学生: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抽生交流。

    教师强调:在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中,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活动四:

    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1、师:想一想,怎样计算分数乘分数?

    2、师生共同概括:分数乘整数,把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活动五:

    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第1、2题是巩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示独立填写,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自主练习第46页第2题读懂题意后做在纸上并抽生交流算理。

    2、自主练习第42页第3题是整数与分数相乘的综合练习题。练习时,应通过交流先明确每个算式的意义,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3、自主练习第42页第4题、5、6题是运用分数和整数相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重点让学生探究列式的理由和计算的方法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乘整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继续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解答与分数乘整数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难点:解答与分数乘整数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话题引入:这节课我们应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答有关应用题

    活动二: 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及应用题练习

    1、自主练习第7题是口算训练,关键是让学生明白一个因数不变,一个因数不断变化,积也不断变化。

    抽生板演,共同订正。

    2、自主练习第8题是求正方形周长的题。练习时,要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然后再列式计算。

    学生做完后相互交流核对。

    1、自主练习第9题是综合运用整数乘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可让学生先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

    4、自主练习第10题是口算训练的题目。可让学生自行练习。

    5、自主练习第11题是综合运用整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每天看这本书的几分之几,并提醒学生要约成最简分数。解决第2个问题时,可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交流订正。

    6、自主练习第12题是综合运用整数乘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可让学生先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

    7、自主练习第13题是综合运用整数乘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可让学生先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并交流 信息窗2 漂亮的围巾

    一个数乘分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2 分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话题引入:在学校举行的“小手艺展示”活动中,王芳同学获得了“编织能手”的称号。她每小时能织1/4米长的围巾,根据这一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1)2小时织多少米?

    (2)1/2小时织多少米?

    (3)2/3小时织多少米? ……

    活动二::

    教学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1、师:要求2小时、1/2小时、2/3小时织多少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

    生: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关系,可以列成:1/4×2、1/4×1/

    2、1/2×2/3

    2、师:你能通过画图或用纸条分别表示1/4×2、1/4×1/

    2、1/2×2/3是什么意思吗?

    生1:用一段纸条表示1米,先表示其中的1/4米,在1小时的基础上,再分别表示出2小时、1/2小时、2/3小时各织多少米布。

    生2:用一条线段表示1米,先表示其中的1/4米,在1小时的基础上,再分别表示出2小时、1/2小时、2/3小时各织多少米布。

    生3:用 表示1米,先表示其中的1/4米,在1小时的基础上,再分别表示出2小时、1/2小时、2/3小时各织多少米布。

    ……

    3、师:结合图示,你能说说上面三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1)2个1/4是多少? 1/2个1/4是多少? 2/3个1/4是多少?

    (2)1/4的2倍是多少? 1/4的1/2倍是多少? 1/4的2/3倍是多少?

    4、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谁能说一说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交流概括:一个数乘分数,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活动三:

    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师:结合刚才的操作过程,请大家观察1/4×1/

    2、1/4×2/3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学生交流:1/4×1/2=1/

    8、1/4×2/3=2/12=1/6

    2、师:想一想,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两个分数相乘,积的分子是两因数分子相乘的积,分母是两个因数的分母相乘的积。

    3、师:应用刚才的发现,计算1/4×1/

    2、1/4×2/3(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提醒学生: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抽生交流。

    教师强调:在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活动四:

    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1、师:王芳6/15小时织了多少米?怎样列式?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2、师:想一想,怎样计算分数乘分数?

    3、师生共同概括:分数乘分数,把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活动五:

    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是借助直观图来理解分数成分数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图,先横着看,再竖着看,分析重叠部分表示的分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2、自主练习读懂题意后做在纸上并抽生交流算理。

    3、自主练习第3题读懂题意后分小组进行比赛。

    4、自主练习第4题读懂题意后独立解答并说出算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乘分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继续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解答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难点:解答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话题引入:这节课我们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有关应用题

    活动二: 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及应用题练习

    1、自主练习第5题

    师: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解答

    抽生交流,共同订正。

    2、自主练习第6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这是一组判断题,呈现了学生在计算市容易出现的几种错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及原因并进行改正

    学生做完后相互交流核对。

    3、自主练习第7题是较复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师: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解答

    生1:可以先算每个月各吃了多少千克大米,然后进行比较

    生2:可以直接比较1/4和3/8的大小 师: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自主练习第8题是一道通过计算、比较找规律的题目。

    师:独立计算,算完后观察两个数相乘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之间的关系

    生交流:两个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大于1时,积就比两个因数大;当其中一个因数等于1时,积就等于另一个因数;当其中一个因数比1小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小。

    2、自主练习第第9题是综合运用整数乘分数与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师:观察统计表,仔细清理统计表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列式计算

    抽生交流。

    教学后记:

    信息窗3 多彩的泥塑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了解信息,并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所提问题,重点研究“一班男生做了多少件?”和“二班女生做了多少件?”这两个问题。

    两个红点部分都是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其中第一个红点部分是研究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第二个红点部分是研究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教学的重点是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从分数乘法意义的角度思考,最终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教学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时,教师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究,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理解数量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把一班的15件泥塑作品用一条线段来表示,把它等分成5份,而男生做的占了其中的3份,要求一班男生做了多少件,就是求15件的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计算。

    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时,可以进一步放开,启发学生自己画线段图来表示。在交流过程中,继续强化“求二班女生做了多少件”就是求“12件的是多少”。引导学生对比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理解同样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如果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常画一条线段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是两种量之间的关系,通常画两条线段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告诉学生,画线段图时通常先画出表示单位“1”的量。

    “自主练习”第1题是计算的题目,目的是掌握和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为后面解决实际问题作铺垫。练习时,可重点强调“先约分,再计算”。

    第2、3、4、6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其中第2、4题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3、6题是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练习时,让学生先弄清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再通过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并解答。交流时,重点让学生理解要求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象这样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练习时也可以适当进行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第7题,要引导学生理解做实验的时间占了“谁”的,即将整节课的时间小时看作整体,进而推想出求“做实验的时间有多长”就是求小时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信息窗4 精致的沙包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信息窗4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用连乘法计算解答。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和把谁看作单位“1”。

    (1)梨的筐数是苹果的子。

    (2)梨的筐数的 和苹果的谨数相等。

    (3)白羊的只数的 等于黑羊的只数。

    (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

    教师给上面每个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再要求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并解答。

    (1)有40筐苹果,梨的谨数是苹果的,„„?

    (2)梨的筐数的 和苹果的售数相等,有40筐梨,„„„?

    (3)有40只白羊,白羊的只数的等于黑羊的只数。„„?

    (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 ,有4只只黑羊。„„?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装一个绿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

    引导学生解决“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

    (1)、“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的重量?

    “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的重量?画多长?根据什么?” 表示黄沙包克数的线段应该怎样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并标明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要求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必须先求谁的重量?“那么,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计算?”(3)、让学生讨论:第一步计算什么?第二步计算什么?

    (4)、让学生尝试计算

    (5)、把上面的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列出算式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求的是什么?是把谁看作单位'1'的?第一步乘得的数再乘以

    求的是什么?第二步是以谁为单位'1'的?”使学生明确用综合算式解答,分析的思路和分步解答的思路是一样的,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2.做自主练习第2题。

    教师先说明可以用分步列式解答,也可以用综合算式解答,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果有学生不理解,可画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

    3.小结。

    从上面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看,与前一节课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伺点?解答这样的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确定计算方法?

    让学生适当讨论、使学生明确。今天学的两步应用题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样的应用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判断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确定计算方法。

    三、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2、4题,让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同样要说明,用分步列式解答和用综合算式解答都可以。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每一步以谁为单位“1”?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交流完后进行评价。第二课时

    第5、7、8、11、12题,都是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练习时,可由学生独立解答,弄清是求“谁”的几分之几。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第6题是比较大小的题目,是有关分数计算的变式练习。这里有加法也有乘法,练习时应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第9题是分数连乘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求黑板的面积必须知道黑板的长和宽,宽可以由长求出,从而求出面积。提倡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第10题为分数连乘的基本计算的题目。练习时,要提醒学生能约分的尽可能先约分再计算,逐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第13题,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题中的 “质量减少”是“谁”的,即青草的吨数是单位“1”。要求“晒干后质量减少了多少吨”就是求“96吨的是多少”。

    第14、15两题都是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结合线段图帮助理解。

    相关链接——倒数

    教学目标: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教学倒数的意义

    1、出示红点所列的算式,请大家观察,问: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几组数的特点:两个因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了位置,它们的乘积都是1。然后引出倒数的定义,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又问:谁能根据刚才的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倒数?

    二、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问:我们知道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那么怎样来求一个数的倒数呢?小组讨论一下。提醒大家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你认为怎样就能很快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2、通过交流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就是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3、出示第二个红点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上面总结的求倒数的方法独立完成题目。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0没有倒数?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指出:分子是1的分数,它的倒数就是分母,整数的倒数就是这个整数做分母,分子是1。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说明:算式中两个数的积都是1,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布艺兴趣活动”为素材,创设了布艺兴趣小组给小猴子做衣服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去。这些素材简明、直观、信息明了,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索活动。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为计算而计算”的编排体系,把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融合在一起,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实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步发展。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4.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乘法算式的意义,并为后面的学习难点打下基础。

    出示例题,要求:默读题,列出算式,并说出算是的意义。第三小提要求用两种方法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其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后面理解新授内容开拓思路。

    2.复习倒数的定义,及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多少。

    提问:什么是倒数?求出下列数的倒数各是多少?

    其教学目的也是为了给后面的新授内容作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新知

    1.出示信息窗1 提问: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重点板书: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

    2.解决“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这个问题如何列式?根第一单元有何不同的地方?揭示板书课题:分数除以整数

    这个算是该如何进行计算?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将学生的方法陈列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重点分析教材中出现的第三种方法。

    3.解决“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

    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方式解决“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这个问题。

    学生做后交流解题过程,重点交流算式的转化思考过程。

    为什么这道题不用第二种方法进行计算?(分子不能整除整数)

    4.将9/10米换作8/9米,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继续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方式解答。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这道题为什么只能选择第三种方法解答?

    5.方法的优化。

    看看前面做的三道题目,那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仔细观察这种方法,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在集体交流计算过程,教师最后总结计算方法。

    三、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20 T2 2.计算练习

    3.自主练习P21 T4、5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该如何进行计算呢?

    信息窗口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2、在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学准备:书信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明确要求

    1、师:同学们,认识老师手中的东西吗?

    [学生可能回答:A装信和报刊的袋子B布袋子]

    师:今天我们运用做书信袋来研究整数除以分数的知识。

    [师板书课题并出示信息窗2的内容:布艺小组的同学要用2米布做书信袋。一个小书信袋需要1/5米,一个大书信袋需要2/5米。]

    二、提出问题 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作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可能会提出:A 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小书信袋?B 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大书信袋?C 一个大书信袋用的布是一个小书信袋用布的几倍?D一个I小书信袋用的布是一个大书信袋用布的几分之几?] 师:第三和第四个问题放在问题口袋等以后再研究,今天我们就研究前两个问题。怎样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生思考后可能回答:A 看看2米布里有多少个1/5米。B用2除以1/5可以算出来。师列式:2÷1/5]

    师: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怎样算呢?

    [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可能有这几种情况:A 我把1/5化成小数0.2来算。B我画图分析:1里面有5个1/5,那么2里面有10个1/5。2÷1/5=2×5=10(个)师板书:2÷1/5=2×5=10(个)C 我用商不变的性质计算:2÷1/5=(2×5)÷(1/5×5=2×5÷1=2×5=10(个))师:观察上面的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思考交流,可能这样说:A 我发现可以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 B 我发现乘法可以转化成除法来计算了 C 我发现5和1/5互为倒数,2除以1/5 等于2乘1/5的倒数] 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学生小组交流,重点交流思路与计算方法,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能说一下怎样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吗? [学生可能说: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数乘分数的倒数]

    三、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 1、师:请同学们做自主练习第题,与同组同学交流交流,重点说一说计算方法。生小组交流

    2、师:口答自主练习第1题(一个数除以分数的题除外),注意看清运算符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答] 3、自主练习:第3、6题

    [学生自主练习后全班进行交流,第6题重点巩固用“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 板书设计: 整数除以分数

    2÷1/5=2×5=10(个)

    2÷1/5=(2×5)÷(1/5×5=2×5÷1)=2×5=10(个)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第三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ax+bx=c等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ax+bx=c等方程的解法。

    2、难点:会列方程解决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关键: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正确解答。

    课时划分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4课时

    2、整理与练习3课时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

    第1页的例

    1、“练一练”及第2页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需要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

    难点:会正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解方程: x-20=35 3x=60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并说说每一步是怎样解的。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情景引入谈话:

    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课件出示图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

    (2)分析指导:

    师问: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你们能从题目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谁能说说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的等量关系式。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

    师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指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列方程解答。(板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尝试解答:

    师问:你会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吗?试试看。

    板书: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2x-22+22=64+22 师追问:根据什么解方程?

    2x=86

    X=43

    师指出: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4)小组交流:

    师:说说我们是怎样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

    说说可以怎样检验?

    师指导口头检验,并写出答句。

    (5)独立尝试:

    师: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

    交流解法。

    (6)引导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归纳:

    1)根据题中的条件找出等量关系,一般要找出最容易、最基本的等量关系。

    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x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

    3)解出方程后,认真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2、完成“练一练”。

    (1)读题并理解题意。

    (2)在小组中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

    (3)学生独立完成。

    (4)反馈交流。

    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解题。

    展示学生作业,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样做,依据是什么?

    如何检验?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填空。

    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这样写的。

    3、完成练习一第3题。

    题目中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什么方程?如何解答?

    完成后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一第4、5题。

    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指明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说说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

    教学内容

    第2---3页练习一的第6---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熟练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1)学生独立练习。

    (2)方法指导。

    问:4x+12=50,第一步需要做什么?

    30x÷2=360,第一步需要做什么?可以怎样算?依据等式的什么性质?

    (3)展示学生作业,交流方法。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1)分析指导:

    问: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在这里哪个量是未知的?根据什么列方程?怎样列方程?

    2)19.8元包括哪些东西?请说一个等量关系式?怎样列方程?

    (2)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8题

    (1)指导分析:

    问: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你会列表进行整理吗?

    松树 3x棵 共61棵

    杨树 25棵

    可以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

    (2)学生独立解答。

    2、完成练习一第9题

    (1)理解题意。

    问: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2)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方法。

    3、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评价。

    师追问: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的?

    4、完成练习一第11题

    (1)问:这题中需要求几个问题?身高和体重与出生时比分别有怎样的关系呢

    (2)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方法。

    5、完成练习一第12题

    (1)问:从发票中看出哪些信息?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怎样列方程?

    (2)完成解答。

    6、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观察温度计,介绍“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

    (2)指导推算。

    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换算公式是什么?

    知道摄氏温度,可以怎样推算华氏温度?需要列方程吗?

    知道华氏温度,可以怎样推算摄氏温度?可以列方程吗?

    温度计上的86○F,相当于多少○C呢?

    (3)完成解答。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座互相说说自己收获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第四篇: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六上数学第一单元练习

    一、填空。

    (每空1分,共12分)

    1、+++=()×()。

    2、10个的和是();

    12米的是()米;

    3吨的是()吨;

    0.6平方米的是()平方米

    3、在○里填上“>”“<”或“=”。

    ×4○

    9×○×9

    ×○

    4、比24多的数是();比56少的数是()。

    比5吨多吨是()吨;比10吨多是()吨。

    5、边长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分米。

    6、六(1)班有50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有()人,男生有()人。

    7、一袋大米25千克,已经吃了它的,吃了()千克,还剩()千克。

    二、选择。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8分)

    1、“羊的只数是牛的只数的”,这里把()看作单位“1”。

    A.羊的只数

    B.牛的只数

    C.无法确定

    2、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多,今年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

    A.B.C.3、12×(+)=3+4=7,这是根据()计算的。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分配律

    C.乘法结合律

    4、比28的多7的数是()。

    A.15

    B.14

    C.1

    三、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m的3倍和1m的同样长。

    2、3个比5个小。

    3、a×=b×(a、b均不为0),则a<b。

    四、计算。

    (共32分)

    1、直接写得数。(8分)

    ×=

    ×24=

    ×=

    25×=

    2、能简算的要简算(24分)

    +×

    ×

    ××

    五、解决问题。

    (每题6分,共30分)

    1、甲乙两地相距420千米,一辆汽车4小时行驶了全程的,行驶了多少千

    米?

    2、一个果园占地20000平方米,其中的种苹果树,种梨树,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平方米?

    3、某鞋店购进一批运动鞋,第一周卖出200双,第二周卖出的比第一周多。第二周卖出多少双?

    第五篇:XX—2024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XX—2024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教案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首案编写者:彭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养成教育训练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圆的特征。

    2.画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三角尺、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

    .欣赏生活中的圆:棋子、桌面、钟面、车轮、中国结。

    2.观察这些图形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

    4.做套圈游戏,哪种方式更公平?

    二、画一画

    .你能想办法画一个圆吗?

    (1)用手比划着画圆。

    (2)用一根线和一支笔画圆。

    (3)用圆规画圆。

    2.教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三、认一认

    学生用圆规画一个圆。

    讨论:圆规的“尖”、圆规张开的两脚之间的长度所起的作用。

    告诉学生半径和圆心。

    四、画一画、想一想

    .要求学生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

    观察比较得知:圆有无数条直径,无数条半径。

    在同一个圆内直径都相等,半径都相等。

    2.以点A为圆心,要求学生以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五、讨论

    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六、观察与思考

    .播放。

    动物王国自行车比赛。分别有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的车轮。

    思考:车轮为什么是圆形?

    操作:

    用硬纸板分别剪一个圆形、正方形、椭圆形。

    小组合作描出运动轨迹。

    七、练一练

    课本练一练题目。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圆的认识

    (二)首案编写者:彭建红

    教学目标:

    .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养成教育训练点

    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难点: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探索活动

    .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欣赏与设计

    首案编写者:彭建红

    教学目标:

    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养成教育训练点:

    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2.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3.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欣赏美丽的图案:

    .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小组内进行交流.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5.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4.绘制的步骤。

    5.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6.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

    (1)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2)教师系统评价:

    A.学生表现

    B.作品优点、缺点

    c.需要改进的地方

    D.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六、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推荐阅读: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最终定稿)
    2024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学》综合试题及答案(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民族团结月活动总结
    肃州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各项管理制度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