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党建教育 涉外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雨后彩虹 时间:2024-06-04 05:05:34

    第一篇: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摘要: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中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标志。中职学生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会制约他们的身心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引导中职学生审视自我人际关系、教会学生人际交往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投身交往实践。

    关键词:中职学生;校园人际关系;构建;人际交往能力

    卡耐基指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知识, 而85%要靠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中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标志, 其成败势必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交往能力直接影响他们以后适应社会、独立生活、实现人生跨越、完成角色转换。因此,让学生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教育学生快乐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影响中职学生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建构、良好人际交往培养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中职学生常见的校园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又盲目狂妄自大。中职学生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能力低,压力比较大,不够自信甚至感到自卑。但是又看不惯别人,对方的不良习惯会不能容忍,对别人不够宽容,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一切是自己好,别人不理解自己,没有知己。

    2、交往中不好的观念。中职学生在交往中怀疑友谊真诚,觉得每个人都不是真实的自我展示,有太多掩饰,虚假的东西太多,人在交往中自私自利的一面使自己更加封闭自己。

    3、是校园人际交往相处中出现的矛盾。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同宿舍之间内的矛盾、朋友之间的矛盾,让中职学生感觉各种关系难以相处,关系不好搞,学生形成小团体,团团伙伙,自己融不进去,班级宿舍之间凝聚力小,不团结。

    4、异性交往太敏感。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妙龄和异性交往关注度大,容易早恋、也容易被人说闲话。不少学生觉得与异性相处难,不知道如何适度相处。

    二、影响中职学生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建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人际关系的发展受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又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中职学生校园人际关系问题, 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1、交往障碍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人不良性格。由于自卑、内向、猜忌、逆反、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这与他们的家庭教育、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尤其是没有进入普通中学带来的自卑,让自己在很多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他们在初中的学习成绩比较一般,带着失望情绪来到中职学校学习。在初中时已经形成的内向、自卑性格严重影响人际交往。

    2、交际范围狭窄。大多数中职学生除了上课学习,技能比赛,学校常规的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校园歌手赛、演讲比赛各种活动以外其他日常交往活动比较少,多数学生是和同班甚至是同宿舍之间学生关系较密切,其他学生交往少,造成校园交往局限性大,没有有意识的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3、在虚拟网络交往中寻求自己的世界。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中职学校学生通过电子邮件、QQ、网上聊天室、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聊天、交友、游戏、娱乐等网络人际交往,这为中职学生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在网络世界中寻求解脱或满足好奇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很多学生深受诱惑,导致其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甚至厌恶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三、中职学生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建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1、引导中职学生审视自我人际关系现状及其成因

    要提高人际关系质量并扩展和谐人际关系,就必须认真负责地对自我人际关系现状进行审视。我们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进行自我反省:是人际关系紧张还是融洽?要让学生寻找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看自己在交往中是否存在以下心理缺陷:自卑、猜疑和妒忌。

    如果自卑,那么教育中职学生挺起胸膛不要退缩,不要拿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比较。如果猜疑,那么教育中职学生要信任别人,不要仅凭表面现象推测得出的结论在彼此之间筑起一道本不该有的隔阂。如果妒忌,那么教育中职学生要认可并赶超别人的优秀。并且在人际交往中不断纠正认知偏差,中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综合不同方面获取的信息对人际交往对象做出全面、客观的正确评价。不断扩展人际关系的范围和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

    2、教会中职学生遵循人际交往基本原则

    一是要遵循尊重原则。尊重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第一要诀,是对方认识你的开始。懂得尊重人是讲道德、守礼仪、有教养、有素质的一种表现,能让对方产生一种满足感、愉悦感、尊严感,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强化继续交往的愿望。把握好尊重原则,有利于其与不同阶层和地位的人打交道,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在人际交往中杨总做到,不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也不必低三下

    四、卑躬屈膝。只有这样,才会修炼出好的人品,成为不卑不亢、自信平和、有所作为、富有人格魅力的人。

    二是要遵循宽容原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只有宽容对方的缺点并帮助对方改进提高,彼此之间才会成为真正的朋友,并发展为知己。如果发现对方有了缺点或错误就不予理解、不予接受,甚至改变对他的交往态度, 那么彼此之间的交往就会拉远甚至中断,身边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胸怀宽广才能有真正的朋友。

    三是要遵循保密原则。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对他人的“隐私”、“心里话”要做到“严防死守”,不要有意或无意地给朋友泄密, 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烦恼。何时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做法违背了交往中的保密原则,势必导致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为继续交往设下障碍。

    3.引导中职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交往实践

    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交往实践之中,老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各种有益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要在活动中让自己增长见识,与朋友们增进了解、建立友谊、携手努力、共同进步、加深感情,让彼此关系更加密切,在完成活动任务的同时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当然,要不断拓展人际交往范围,就必须不断开发社会实践活动空间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用真心去唤醒对方的真诚,这样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我们相信在中职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校园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健康,中职学校的明天更加灿烂。

    高守晨,资深编辑

    第二篇:搞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搞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

    关键词: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干群关系

    和谐校园是文明、向上、创新的校园,是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也是师生员工工作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而构建和谐校园,要协调处理好学校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理顺师生员工的思想情绪,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专心学业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校园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领导干部、教职工、学生三类群体的内部关系以及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等,其中干群关系和谐是关键,师生关系和谐是根本,各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谐是基础。

    一、领导干部之间的人际关系。

    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学校领导应该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前景凝聚教师人心。

    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校长是关键。作为校长要有高尚的情操,光明磊落,以德服人,要相信学校里的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是为了搞好教育工作而来学校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为了搞好自己的学习而来学校读书的。在信任的基础上再考虑学校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说穿了就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关系,所以校长要善于沟通心灵,要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真情关怀温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人格魁力“征服”人心。

    各处室、各中层领导干部应以学校的大局为出发点,不要过多计较个人的得失,做好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遇到问题敢于承担责任,生活作风正派,不拉帮结派,不搞分立。

    二、教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群体内部关系需要教职员工以真诚、尊重、宽容、互助为原则,构建生活和谐、工作和谐、学习和谐、心理和谐的同事关系。

    对同事应多理解慎支持。在办公室里上班,与同事相处得久了,对彼此之间的兴趣爱好、生活状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同事,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人家为自己尽忠效力。在发生误解和争执的时候,一定要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人家想想,理解一下人家的处境,千万别情绪化,把人家的隐私抖了出来。任何背后议论和指桑骂槐,最终都会在贬低对方的过程中破坏自己的大度形象,而受到旁人的抵触。同时,对工作我们要拥有挚诚的热情,对同事则必须选择慎重地支持。支持意味着接纳人家的观点和思想,而一味地支持只能导致盲从,也会滋生拉帮结派的嫌疑,影响学校决策层的信任。

    各班主任之间因为班级之间的竞争,以及在解决班级同学之间的矛盾时,容易处在人际关系紧张的边缘。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就事论事,采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事关各人利益的大事上,如职称评定、奖金发放、优秀名额的分配等,则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学校大局为重。

    三、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的培养在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友好、合作对于学生进步和心理发展,以及增强集体凝聚力等都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纯洁性和丰富性。学校是向下一代传授知识与文明、传播科学与真理、传承道德与精神的场所,教育的对象是天真无邪的青少年,这种情况必然体现在学生的群体人际关系中。同时,在班集体中,所有成员都可以直接交往;几乎所有教育活动都是以人际交往的形式进行的。学校越是追求教育效果,学校的人际关系也就越丰富多彩。因此,改变管理方式,优化师生关系,积极创造教育情境,营造良好教学气氛,丰富集体活动内容,更新活动方法和组织形式等等,都有利于和谐班级人际关系的培养。

    四、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教师是科学知识的开拓者,是知识和智慧的引渡者,是学生成才的领路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导作用。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对象,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体作用。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只有校园和谐,才有书声琅琅。只有消除校园中消极的、负面的东西,及时

    化解各种矛盾,才能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把师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读书做学问上来,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只有在校园内营造一个“和而不同”的大环境,师生才能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理念、学术上的探讨、交锋和争鸣,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想像力得到充分发挥。只有这样,高素质人才才能破茧而出。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成为构建和谐学校不可或缺的方面。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按现代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活,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生活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生存素质,拓宽劳动教育内涵,加大科技含量,传授科技知识,训练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会欣赏并享受美好的生活,达到“生活与生存的和谐”。学会健身,就是要注重活动课程的实效,提高活动课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竞技的个性品质和健康坚定的人格,发展学生的审美、塑美能力和完美的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审美素质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健身”,达到“训练与锻炼的和谐”。学会学习,重点是研究学法,改进教法,精讲精练,优化教学过程。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以“做中学”为基点,努力培养师生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眼、手、脑、口等感官的同时使用,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探究问题,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施教与求知的和谐”。学会关心,是要弘扬人文智慧,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尊重人格,关注心灵的共鸣。师生以尊重关心为前提,体现为以“关爱、宽容、和谐、共生”为宗旨的人文素质特征,着力从人心、人格、人性、人生等四个方面推动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共同提高。通过创设的情境和教育机智,大力弘扬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优良的人文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关心”,达到“管理与自律的和谐”。

    五、干群之间的人际关系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校的工作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教师为本,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和谐的干群关系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关心、关注教职员工的需求,用真挚的感情和丰厚的待遇留住人心,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要倡导干群之间的团结互助、谅解与宽容,促进教师与干部、职工之间的和谐,努力营造理解与尊重、支持与合作的和谐氛围,使所有教职员工都能在信任和关爱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任何一个上司,干到这个职位上,至少有某些过人处。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

    和待人处世方略,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精彩的过去和骄人的业绩。但每一个上司都不是完美的。所以在工作中,唯上司命是听并无必要,但也应记住,给上司提意见只是本职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尽力完善、改进、迈向新的台阶才是最终目的。要让上司心悦诚服地接纳你的观点,应在尊重的氛围里,有礼有节有分寸地磨合。不过,在提出质疑和意见前,一定要拿出详细的足以说服对方的资料计划。

    作为上司对下属应该多帮助细聆听。在工作生活方面,只有职位上的差异,人格上却都是平等的。在员工及下属面前,我们只是一个领头带班而已,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荣耀和得意之处。帮助下属,其实是帮助自己,因为员工们的积极性发挥得愈好,工作就会完成得愈出色,也让你自己获得了更多的尊重,树立了开明的形象。

    和谐的校园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

    校园是一个大家庭,在这家庭里编织着各种人际关系网,只有搞好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才能创建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凝聚力的学校,学校的事业才能发展,才能呈现一个文明、向上、宽松、包容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侯慧君—————《三大重点构建和谐校园》

    徐飞鹏—————《建设和谐社会核心是以人为本》

    张建鹏—————《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

    第三篇: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要全面发展,社会要文明进步,前提是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人的思维、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对杨丽娟心理个案的分析让受教育者学习和借鉴心理学知识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知道,人生的意义既不能模仿也不能引进,它只能由我们每个人在各自不同的存在环境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生的目标不是寻求心理或灵魂的安宁,而是在从现实到理想的奋斗中体验人生的意义,感悟人生价值,我们这些信仰辩证唯物主义者们的人生目标更是早已明确了,在伴随着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越的过程中,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要全面发展,社会要不断进步,首要的是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人的思维、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塑造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想达到目标就势必得注重教育方法。出于实践的需要,让受教育者学习和借鉴心理学知识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那么探求人的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杨丽娟追星的悲剧解读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而人类社会精神层面却逐渐与之相悖,很多人无法适应这种转瞬即来的大变革,开始在物欲横流中放纵、沉溺,社会上浮出“价值真空”、“信仰危机”等负面现象。

    过去的一年,痴迷刘德华13年的女追星族杨丽娟成了全国的焦点:杨父跳河自尽。遗书上要求刘德华与其女儿见面,而杨丽娟在父亲自尽后依然表现失常。让我们回顾一下。1994年的一个晚上。16岁的兰州姑娘杨丽娟突然梦到刘德华。此后三年,杨丽娟天天做同一个梦。她相信自己与刘德华有一种特别的缘分,于是开始放弃初中学业,把自己关在家里“专职”迷恋华仔,对华仔的照片、海报、录音带从不放过收藏。甚至期望刘德华会来看她,就在家里等待。而后,其父为满足女儿追星的愿望。不惜卖肾凑齐路费。让她踏上去香港接触刘德华的旅程。鉴于舆论界的炒作。刘德华与其见面后,杨丽娟又压制不了内心的冲动,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其父尽然以死为代价乞求刘德华满足他女儿的心愿。

    一石激起千层浪,杨丽娟及其家人令人震惊的经历,让大众的目光再度聚焦在追星族身上。几年前。一位17岁辽宁追星族自杀身亡的事件曾轰动一时,而今一位追星族的父亲以自尽的方式再度引起公众的反思。杨丽娟事件让人揪心,凄惨结局的可以归于教育问题。从大量的报道可以看出,杨丽娟的父亲是很怕杨丽娟母子的,这种怕其实就是一种深深的爱,甚至可以做出一切牺牲,从现在的情况可以推测杨丽娟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极度溺爱,父母亲几乎从不违逆她的任何要求,这种爱却反而使杨丽娟陷入极度欲望的自我膨胀和对父母的极度依赖。从心理角度来说,父母为她做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她想得到什么也是理所应当的,她对刘德华的迷恋已经不仅仅是粉丝对偶像的迷恋,正如她自己所说:刘德华不能把她当作一般粉丝,刘德华应当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从这句话可以推断,杨丽娟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明显的妄想症,完全没有了理性。其实杨丽娟的父亲早就无数次劝过杨丽娟,不过得到的是女儿的怒骂。杨父的自杀也是有预谋的,杨母承认遗书是提前写的,说明杨丽娟及其母亲知道杨父要自杀,种种迹象表明作为亲人根本没有劝阻过杨父,整件事仿佛就是母女二人策划。为了满足女儿的无理要求,父亲甘愿以生命为代价,当然他们家庭所面临的困境也足可以让杨父绝望,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杨丽娟是不能推卸责任的,是她的心理障碍和无理要求葬送了她的父亲!在这里,整个事件尚未终了。以致于网络和新闻媒体仍有后续报道。

    曾有人提出,刘德华应像父亲一样去治疗杨丽娟。杨丽娟已经是一个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她始终不知道自己的错,坚持认为刘德华负了她。假如真的给他们一个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后果谁能预想?一个逼着父亲自杀的人,就算满足了病态愿望,恐怕会招致更多的人效仿!整个社会就堪虞了。

    截止2024年2月底,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关于杨丽娟的留言108858篇,应该说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人们各抒己见,看法不一,但最主要的还是涉及杨丽娟的心理问题。杨丽娟事件尚未平息,社会上又陆续传闻“杨丽娟第二、第三„„”。

    二、杨丽娟心理问题的成因

    杨丽娟及其家庭的追星历程引起媒体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背后有其深刻的心理成因。心理专家李子勋,对这一事件曾有过独到而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是带有偏执色彩的“家庭共病”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只有启动危机干预、紧急救助,让当事人尽快重建自我,才能从困境中走出。

    倘若16岁的杨丽娟虽然有一个梦,但依然可以正常生活,把梦想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这本来没什么不妥。可一旦她为此放弃自己的生活、学习、朋友,梦上升到生活的全部,那么她整个人生的意义就变了。试想当一个人阻断所有信息来源,整天闭门不出,只听刘德华的歌,一醒来就是刘德华的声音,而且多数是关于爱情的,对这个女孩来说,可能就会有一个“移入”,把自己移入到唱歌的对象一一似乎刘德华的每句话都是对她说的,每首歌都是为她而唱的。13年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知道真实的环境在发生什么,耳濡目染全是刘德华,任何人处在杨丽娟的位置。都可能失去理性,这就是“自我催眠效应”。到最后,她真的坚信自己与刘德华有特别的缘分。所以。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完全封闭的生活,通过不断强化自我催眠把念头变得牢不可破。

    从杨丽娟追星的表现来看,可以推测她有偏执型的人格。当然这并不是一种病。仅仅是一种性格上的倾向。与普通人相比,偏执的人较真、认死理、敏感、多疑。不过这种个性可能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比如这个女孩16岁的时候虽然偏执,但假设她住校,生活在另一个群体里,这个群体里没有一个人偏执,她的性格可能会受到浸染,变得开放很多。也许进入另一番生活领域,可以释然,但是自我封锁就断绝了这种可能性。因此,脱离社会大环境可能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青少年“追星”的心理表现

    “追星”行为是指青少年过分崇拜迷恋影星和歌星的行为。有这些追星行为的青少年,往往被称之为“追星族”。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重要的心特征之一,是青春期心理需要的反映。而青少年“追星”的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成功心理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充满幻想、渴望成功的时代。青少年对未来有太多向往和追求,追求个性的发展,向往事业的成功,期望赢得别人的好感和赞扬,希望得到异性的垂青,渴望自己有出众的风度和优雅的举止等等。但是,仅靠自己的摸索。很难获得成功,于是,那些不能实现自己向往的青少年。就把那些已经取得一定成功的明星作为仿效的榜样。明星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功、优越的生活条件、前呼后拥的气派和如潮水般的掌声、鲜花等。使青少年们羡慕不已,他们的家庭所给予的声讨、指责及教育,都难以改变他们急切想要提升自己的价值,追求成功的心理。

    (二)炫耀心理

    一些青少年刻意模仿明星们的作风,收集其信息,把这些作为交往中炫耀自己的能力、消息灵通的资本。在一起交往时,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谈论自己知道的情况,体验一种自豪感、满足感甚至“成功感”,以此提高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地位。

    (三)从众心理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追求时尚的时代。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模仿力都很强烈,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追赶潮流。只要浮现一种新的时尚,就极力去模仿,希望自己一直立于时尚前沿。

    (四)共鸣心理

    青少年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失意、挫折的时代。他们在追求独立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困绕。自己无法解决。但是又不愿把心中的困惑与苦恼向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倾诉。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歌星们演唱的表现青年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感历程的歌词的内容,在影视中表演的反映青少年生活苦恼和奋斗成功的角色,恰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引起心理共鸣,使青少年把这些歌词当作生活的指南解决自己的情感问题,把演唱这些歌曲当作排解烦恼、忧愁的措施;把明星们塑造的青少年形象当作自己的楷模去崇拜。

    (五)替代满足心理

    随着生理性成熟的到来,青少年性意识日益增强,对异性的情感也日益丰富,开始幻想和追寻自己的恋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往往把握不住自己。他们把对异性的幻想转移到明星身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四、正视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任何极端个案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除了痛惜、遗憾与谴责之外,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关心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关注早期人格的培养,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课题。

    “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追星’是当代社会中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很难避免的现象。”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袁茵副主任如是说。

    杨丽娟疯狂追星13年,造成一系列家庭惨剧。社会对其及其家庭一片声讨、指责及教育,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事实,也不可能对其有太大的帮助。我们能做的是引导青少年正视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杨丽娟事件首先是一个心理问题。对于心理健康出了问题的人。旁人往往无法理解。也不是单纯的孝与不孝能够说清楚的,更不是帮助其实现所谓“心愿”或者说教能够解决的。我们必须了解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当杨丽娟16岁时,她梦见了刘德华。我们都知道16岁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时把压抑的能量转移到追星上,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充其量我们称之为心理学上的一般心理问题,此时采取心理咨询等干预手段,是完全可以快速治愈的。而之后出现的辍学现象则比较严重了,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这个关键时刻,她周围的人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补救,反而对其不健康心理现象采取了绥靖和纵容。这对杨丽娟之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也一步步地推进。

    不过到目前为止,她或许还没有到达我们俗称的精神病的范畴,而是心理正常人群中的不健康现象,这样的认识只是通过媒体的报道分析得来的,由于并未见到杨丽娟本人,最后的判断是不能确定的。不过无论如何,她还是可以有办法及早走出沉迷。回到心理健康的状态中来。

    对于我们自己,也要了解心理出问题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我们坚信认识始终是不断前

    进的,能够认识到心理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正确看待它并勇于面对,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才能有力地保障我们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正是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

    第四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大学校园论文

    选修论文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大学校园》

    指导老师:

    学号:

    姓名:

    班级: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

    【摘要】本文就老师、学生这两个主体展开讨论,积极寻求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营造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校园环境,构筑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富有科学理性而又体现人文关怀的和谐校园。

    【关键词】人际关系;和谐校园;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和谐大学校园一直以来都是各高校的工作重点。学校在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坚持“依法治校”,建立起和谐运转的学校管理机制,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打下基础。

    一、以人为本——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是具有自然、社会、意识三种属性的社会实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种种复杂的心理状态,高校的管理核心就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大学,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校园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一)师生关系现状分析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各自的地位、作用、价值与活动的联结及其相互作用的状态,它以老师“教”和学生“学”为中介,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师生关系的好坏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实施。

    1.师生关系物质化。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化不断地侵蚀着这个社会,两千多年来深深根植于广大教师心中的安贫乐道的人生信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个别教师在教书育人活动中融入了过多的物质色彩,甚至有人为了物质和经济利益不惜牺牲职业道德;有些管理者利用职权损公肥私、乱收费、搞腐败,置学校和师生员工的整体利益于不顾; 一些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受到强烈冲击,考试不理想、要准备入党、当班干,或打算保研、考研等,总会想到先去造访老师、或是千方百计寻找“可靠关系”。这些现象在现今的大学生活中真实存在,造成一系列的学校不稳定因素,使得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绊脚石。

    2.师生关系不密切,师生间交往不多。

    3.师生对于“大学学习”看法不一致。学生认为大学不同于中小学,信息量的空前增多和实践环节要求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对思维方式、实验、实践技能的训练取代了依靠记忆力获得知识的第一位置,教师不能再做手把手地向学生兜售知识的“夫子”,而应该做善于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和经验的“手杖”。但目前多数教师未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另外一些教师不太注意教学互动,没有很好地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使得知识仅仅是单纯的传输,至于学生有没有吸收,教师往往不知道。

    4.教风庸俗化。现阶段,有些学校的少数教师,以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为幌子,放松自己的教育责任,对学生疏于管理,甚至放任自流。师生双方,除了上课,互不见面,互不了解。学生从教师那里既不能满足求知的欲望,也不能得到情感上的抚慰交流。教师过分地迁就学生,或者有意地去迎合学生,以使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给自己较高的分数。这种教风使学生滋长了不求真知的学风,使纯洁的师生关系庸俗化。

    (二)同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同学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质量的高低,良好的同学关系氛围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能更加舒心、更加有信心去完成自己的学业。

    1.同学关系冷漠化。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自由的环境,学生往往只忙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致使有的同班同学甚至同宿舍同学之间的交流都很少,互相关心和帮助非常有限,这样的情况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非常不利的。

    2.寝室矛盾升级。

    3.攀比风日渐增长。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大学校园中两个重要人际关系现状的分析,就“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努力实现和谐校园的目标。

    (一)教师方面

    1.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独特的人格魅力。现今社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这也促使一个知识陈旧滞后的老师必然不断努力,不然面对一群满脑新事物、新思维,满嘴新概念、新名词的学生,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尴尬。所以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独特的讲课风格,这也是吸引学生听课的关键,个人魅力能够使学生与教师有更加深入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日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

    2.树立师生互动的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师生互动的观念,就是要克服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灌输和信息单向传递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树立师生平等交往、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的教育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道德教育,都应该是“我讲你听”,“我主你从”的死板做法。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特别是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嘴巴动起来、手脚动起来,使学生在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动中进行体验和交流。

    3.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爱护学生是塑造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不同,性格迥异,要求教师应深入学生当

    中,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关心学生,时刻为学生着想,同情他们的痛苦和不幸,嘘寒问暖;爱护学生,保护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等。学生在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和热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有助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

    (二)学生方面

    1.学会自我调节,健康身心。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会乐于和别人交往,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友善、信任等)总是多于否定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憎恶等),总能关心所在集体(如学校、班级或团学组织)的发展,能够把自己摆到集体中去,以人为镜、见贤思齐,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既不过分地悦纳自我,也不妄自菲薄,能学会在集体中保有一个适当的位置,并会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赢得他人的认同、尊重,乐于交往,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2.尊敬师长,积极与教师交流。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态度,将对师生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互相尊重是为人处世的常理,大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同样也将得到老师对自己的充分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大学生必须尊重理解教师,在教学、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真诚坦白地与教师交换意见,加强彼此沟通,弥补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不足。

    3.树立正确价值观,努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支柱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一个小小的班级活动也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学校以及班级的活动,尽自己最大努力培养团队意识,调节好同学间的人际关系。

    (三)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切实保障高校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社会心理学告诉人们,人际冲突主要源于利益冲突、角色冲突和价值冲突,而制度缺失、不合理及无效监督则是这三种冲突的主要归因。由于制度不规范,必然导致社会利益分配不合理、角色定位不明确、权利义务不分明,所以导致人际关系矛盾重重,互相猜忌、仇视,很不友好。因此,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从制度着手,消除不稳定的根基。

    2.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宽容、开放、多元、和谐的校园氛围。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个体的分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客观上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作为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价值观对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重要价值,从高校目标、指导思想、办学理念、行为规范及环境建设等各方面着手,大力开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不断提升高校师生员工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全校师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全校师生中树立起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宽容和谐的良好氛围。

    结语

    目前全国上下正在全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作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设和谐大学校园还包括许多方面,但归根到底,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本文仅就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以期在高校建设中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卢望平.浅谈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党史文苑,2024,(5).[2]严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3).[3]王蓓颖.优化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大学[J].教师教育研究,2024,(9).[4]汤瑞华.平等互动:大学校园师生关系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24,(1).

    第五篇: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这是一份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共28个问题,每个问题做“是”(打 √)或“非”(打×)两种回答。请你根究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回答,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1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2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然。()

    3过分地羡慕和妒忌别人。()4与异性交往太少。()

    5对连续不断地会谈感到困难。()6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7时常伤害别人。()8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9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感到孤寂或失落。()10极易受窘。()

    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12不知道与异性相处如何适可而止。()

    13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的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时,自己常感到不知在。()

    14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坏印象。()15总是尽力是别人赏识自己。()

    16暗自思慕异性。()17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

    18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19讨厌某人或被某人所讨厌。()

    20瞧不起异性。() 21不能专注地倾听。()

    22自己的烦恼无人可倾诉。()23受别人排斥与冷漠。()

    24被异性瞧不起。()25不能广泛地听取各种各样意见、看法。()

    26自己常因受伤害而暗自伤心。()27常被别人谈论、愚弄。()

    28与异性交往不知如何更好相处。()

    【测查结果的解释与辅导】

    如果你得到的总分是0-8分之间,那么说明你在与朋友相处上的困扰较少。你善于交谈,性格比较开朗,主动,关心别人,你对周围的朋友都比较好,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他们也都喜欢你,你们相处得不错。而且,你能够从与朋友相处中,得到乐趣。你的生活是比较充实而且丰富多彩的,你与异性朋友也相处得比较好。一句话,你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你善于与朋友相处,人缘很好,获得许多的好感与赞同。

    如果你得到的总分是9-14分之间,那么,你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你的人缘很一般,换句话说,你和朋友的关系并不牢固,时好时坏,经常处在一种起伏波动之中。

    如果你得到的总分是15-28分之间,那就表明你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分数超过20分,则表明你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很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得障碍。你可能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开朗,或者有明显得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

    一位青年人拜访年长的智者。青年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 也使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说:“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及当你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做别人,这样痛可就减轻了;当你欣喜若狂时,把自己当做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些;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做自己,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在别人学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第四句话:把自己当做自己.”青年问道:“如何理解吧自己当做自己,如何激昂四句话统一起来?”智者说:“用一生的时间用心去理解。”

    教你八招人际交往的技巧

    要让别人喜欢自己,首先要对别人感兴趣。应当从自身做起,克服“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错误观念,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了解彼此的权利和责任,正视差异,设法沟通。言谈举止、交往动作、角色地位、仪表风度等人际行为模式越相应近似,越易产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1、以诚相交

    要让别人喜欢自己,首先要对别人感兴趣。可以设想,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谁会对你感兴趣呢?

    2、学会“听话”

    要与他人处好关系,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是十分必要的。一个13岁的荷兰移民小男孩,成了世界“第一等名人访问者”,原来他买了一套“美国名人传说大全”,他给这些名人写信,请他们谈谈自己成为名人有趣的事情,于是他收到了许多名人的信。他深深懂得“一些大人物喜欢善听者胜于善谈者”。

    3、学会说话

    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的分寸;不讲不该说的话;在讲话中注意幽默感则能增加人

    1际吸引,克服尴尬场面;在谈话中,注意谈起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和最为珍视的东西,使之高兴,你也不难与之接近了。

    4、抛弃嫉妒心

    妒忌别人,实际上是企图剥夺别人已经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这种心理极易引起别人反感。同时要克服猜疑、苛求、孤独、自卑与自满等不良心理状态。

    5、慎交友,交益友

    并非人人都想交朋友,也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要选择交友,在人际交往中,完善自我,寻找快乐,摆脱忧愁,有益于身心健康。

    6、相互认同

    相互了解,要做到这点非常不易。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远近,往往随着彼此相互认同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当从自身做起,克服“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错误观念,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了解彼此的权利和责任,正视差异,设法沟通。

    7、情感相容

    凡是能驱使人们接近、合作、联系的情感称为结合性情感。结合性情感越多,彼此之间越相容。当别人做出一点成绩而兴高采烈时,感情相容的人也会由衷地为朋友的成绩而高兴。

    8、行为近似

    言谈举止、交往动作、角色地位、仪表风度等人际行为模式越相应近似,越易产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用十秒钟讲用十分钟听

    一般人在交谈中,倾向于以自己的意见、观点、感情来影响别人,因而往往谈个不停,似乎非如此无法达到交谈的目的。只有善于聆听的人,才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才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博采众长,丰富自己,而且能够留给别人讲礼貌的良好印象。

    一般人在交谈中,倾向于以自己的意见、观点、感情来影响别人,因而往往谈个不停,似乎非如此无法达到交谈的目的。实际上,与人交谈,光做一个好的演说者不一定成功,还须做一个好的听众。只有善于聆听的人,才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才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博采众长,丰富自己,而且能够留给别人讲礼貌的良好印象。

    外国曾有谚语说“用十秒钟的时间讲,用十分钟的时间听”。而在人们面对面的交谈中,讲与听是对立统一的,认真地去听,可以收到良好的谈话效果。因为听,同样可以满足对方的需要。认真聆听对方的谈话,是对讲话者的一种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对方的需要,同时可以使人们的交往、交谈更有效,彼此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能够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谈话,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这样在无形中就能提高对方的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反之,对方还没有把将要说的话说完,你就听不下去了,这最容易使对方自尊心受挫。

    与此同时,听还可以了解对方(现在讲话者)是否真正理解你(刚才讲话者)说话的含义。听,可以获得必要的信息。注意聆听别人的讲话,从他说话的内容、声调、神态,可以从中了解对方的需要、态度、期望和性格,他们会自然地向你靠近,这样你就可以与很多人进行思想交流,建立较广泛的人际关系。

    注意倾听别人讲话,还可以同时思考自己所要说的话,整理自己的思想,寻找恰当的词句,以完善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给人鲜明的印象。因此,从某种意见上说,在社交场合受大家欢迎的人,人人都爱与之交谈的人,并不仅仅在于他能说会道,而重要的是他会听。因为交谈中只有既讲又听才可以满足双方的需要,也只有如此,才能使交谈顺利进行。如果只顾自己讲,不想听对方说,则一定是交谈中的“自私者”,当然会被人拒之门外。

    诚信是金 尊重是银

    学习目标:

    1、知道人生离不开交往。

    2、理解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树立交往意识,养成乐于交往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友情在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2.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3.初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重点:生活需要友情

    难点:克服闭锁心理

    二、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体会友情的重要性。

    2、能力:能克服青春期的闭锁心理,积极寻找朋友,并且注意谨慎交友,做到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3、知识:理解友情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活需要友情;

    难点:克服闭锁心理,积极寻找朋友。

    学习重点:

    1、重点: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2、难点:人生离不开交往。

    教学目标:

    1、明确自己的交往状况,了解为什么要和他人交往;

    2、掌握交往对我们成长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交往应注意的问题,多交益友,谨慎择友。

    教学重点:交往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到现在,你接触过哪些人?

    (学生回答)

    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交往圈越来越大,从父母到同学、老师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和他人交往呢?交往对我们有什么重要作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授:请大家读一个有趣的故事:

    某铁路工人马超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生怕自己的孩子受他人的欺负,一直把三个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出门。时间到了1989年,人们发现了这一情况,这时大女儿已经19岁,二女儿15岁,小儿子11岁,可他们的智力却分别只相当于5岁、3岁、1岁儿童的水平。可见,剥夺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是多么残酷!

    议一议:一个人,如果离开社会交往,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故事,思考,分组讨论并回答,师归纳)

    可见,人生离不开交往。

    人生离不开交往,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交往的地位又如何呢?请看报道: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24年4月13日,新生代市场检测机构在北京发布了《2024年中国城青少年消费形态报告》。该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中学生认为,知心朋友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最重要。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选择财富、权力、信仰等其他项目的比例。同时,59%的中学生表示最快乐的时刻是“与朋友在一起”这项报道反映了什么问题?(生读材料后齐答:学会交往,广交朋友,对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交往对我们有哪些重要性呢?

    !通过交往,我们能够实现心灵的沟通,找到感情的寄托,更可以摆脱孤寂,保持心情愉快。

    !在交往中能不断完善自我请大家读名言,谈启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语对我们的交往有何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师总结)

    交友要慎重,要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何为益友、诤友、损友呢?请看相关链接(师展示)相关链接

    益友:是指正直、诚实、知识广博的朋友,他们能够帮助自己上进。

    诤友:是指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对方错误,并真诚地帮助对方改正错误的朋友。

    损友:是指品行不正、表里不

    一、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这种人会给自己以消极影响,阻碍自己进步

    第四讲 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交往方法,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知性色彩。

    主要内容:一.人际交往的作用;二.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原则;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教学重点:交往的心理学原则、交往的方法。

    人际交往指人的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是人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沟通过程。

    由人际交往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即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的作用

    1.与人交往是身心健康的需要2.与人交往是培养良好个性的需要3.与人交往是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4.与人交往

    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原则

    1.交互原则2.功利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情境控制原则

    1、交往的心理学原则之一--交互原则:

    交互原则说的是人际行动倾向的相互对应。

    2、交往的心理学原则之二--功利原则:

    功利原则指人际交往需要交换的对等。

    3、交往的心理学原则之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指人为了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4、交往的心理学原则之四--情境控制原则:即人都需要在所处情境中保持表现自己的自由。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1.完善自我,改善人际关系

    (1)完善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是每时每刻都对人们的交往发生影响的背景因素,并且较难改变。

    你若想让自己为别人所喜欢,就要让自己身上尽可能多的具备被人喜欢的个性特征.(2)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人的交往行为越是和大多数人对他的期望相符,其交往效果也就越好。

    自我意识水平落后的人有两种表现:一是对自己的评价不客观,二是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清醒的判断.2.交往的方法

    技能的缺乏会使人们不会选择适当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和解决人际矛盾,吵架、生闷气、冷战成了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技能的缺乏直接源于知识的不足和社交经验的欠缺。

    (1)第一印象极为重要

    第一印象有强烈的定向作用。最初印象有高度的稳定性,后继信息甚至不能使其发生根本性变化。

    (2)主动交往

    采取什么样的交际态度,便拥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3)角色置换

    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体验别人的内心真实情感,就无法使自己交往行为具有合理性、对应性。

    (4)有效沟通。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表达态度、交流感情、交换情报信息的过程。

    (5)帮助别人

    在心理学中帮助是广义的,既包括情感上的支持,对于痛苦的分担,观点的赞同,建设性的建议,也包括困难解决上的协助和物质的支持。

    可见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能力。



    推荐阅读:
    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2024年新年献辞(最终定稿)
    大学生思想汇报--感悟人生的美丽
    城关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本站推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十九
    上一篇:暖心晚安朋友圈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