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职业工作总结 高中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关于“长三角”人才、沿江人才开发的思考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流年似水 时间:2024-06-04 19:16:3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关于“长三角”人才、沿江人才开发的思考

    弹奏“四部曲”共振“长三角”

    ——关于“长三角”人才、沿江人才开发的思考

    长三角经济建设的一体化势必带来区域人才开发的一体化。在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项目流破壁互融、加速配置的大潮流中,我们张家港市作为一个县级市,人才工作既面临机遇,更面临挑战。机遇主要有:我市地处长三角腹地,地理优势明显;已经基本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产业优势突出;与上海等大中城市经济交流起步早,对接条件比较成熟。挑战主要有:一体化将加速人才流动,使我们得以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挑战;与周边大中城市相比较,存在着市场运作机制不优的挑战;企业体制陈旧、用人主体意识不强的挑战。一体化进程的初期,作为县级市,要在同一机制体制环境中和大中城市就人才争夺“掰手腕”,无疑是挑战更多。认清形势、知难而进,使我市人才工作健康地融入一体化大潮并充分得益,是当前人才开发的重点。围绕一体化来开发人才,必须让我市有关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和薪酬等与整个区域内先进地区逐步实现对接。具体要在政策体制、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人才进出等方面加速贯通、融合,实现互动、双赢。形象地说,就是要弹奏好“贯通、融合、互动、双赢”四部曲。

    1.首先要“贯通”,这是实现区域人才开发的基矗做到“贯通”,必须敢于打破、善于接轨。

    “打破”需要勇气和胆识。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上重新审视我市现有人才工作的制度体系和环境体系,进一步放开思维、大胆放弃,坚决摈弃人才工作上某些落后的观念,坚决破除与先进城市间机制和体制上的壁垒,实现观念衔接、制度联通。

    “接轨”是要做到观念、制度、信息、交通和分配上的基本对等。重点要加快我市基础设施和网络工程建设,形成接轨上海、连接四邻的大交通体系和信息互通平台,同时逐步缩小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先进地区的差异,逐步缩小人才在薪资福利等方面的地区差别,最终实现政策观念、机制体制、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一体化,从而为人才开发一体化的顺利实现畅通渠道。

    2.重点要“融合”,这是推动区域人才开发的气候。做到“融合”,必须敢于创新、善于合作。

    “融”就是在初步贯通的基础上,加强和加速我市和长三角城市间各项硬件和软件的磨合和统一,逐步在整个区域形成人才开发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服务贯通的新机制,逐步使我市的人才工作融入区域内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融入长三角人才大市场和人才大服务的一体化的气候环境。

    首先要敢于创新。既要敢于放弃,又要敢于吸收。放弃旧的、落后的观念和做法实质上也是一种创新,要把我市有关人才开发工作的各种硬件和软件条件放到一体化的平台上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清差距并消灭它,看准先进并靠近它、超越它。

    其次要正确定位。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首先是融入和参与的任务。在人才开发上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打出自己的品牌。业务领域上尽量避免项目趋同、重复建设。不再盲目追求小而全,而应转向努力追求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富有自己人才开发特色和品牌的“服务名片”,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有重点、有前瞻地开发应用型人才。有所区别才能更好地实现融合,才能和周边城市形成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

    再次要善于合作。竞争和合作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合作是实现双赢的前提和策略。当前要着力解决长三角城市间在人才资源开发上竞争过度协作不够的问题,遵守《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把原先的“自行其是”改造为“共行其是”。

    3.关键要“互动”,这是区域人才开发活力的体现。做到“互动”,必须科学引导、市场配置。

    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一次性的纸巾,而是一种在使用中不断刷新和不断增值的再生性、可持续性资源,需要互动。人才资源的“互动”既是充分发挥人才价值的有效方式,又是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渠道。

    促进“人才流”的形成,首先要坚决扼杀“肥水不外流”的短视思想和行为,只有在较为灵活的机制下实现各类人才的灵活流动,才能在“流动”中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使人才本身获得薪酬效益,才能在“流动”中“留妆各类人才。

    促进“人才流”的形成,重在科学引导。我们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上和大局上,从本地区城市功能定位的战略上和前瞻上制定人才开发规划,形成既融合于大环境又贴近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吸引、培养和活用机制,使各类人才适其位、用其所、献其智、获其利。

    促进“人才流”的形成,需要市场配置。我们将积极会同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谋求联动发展,构建区域性的人才服务集团,把人才市场的一体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通过组建人才“猎头公司”、人才学会、人才租赁公司和人才派遣公司等新兴实体激活和引导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推动人才市场的市场化运作进程,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学配置程度。要通过发展长期聘用、短期聘用、一事一聘、兼职聘用和“星期日工程师”等多种开放的形式活性用才、柔性用才,把“单位独享”变成“社会共享”。

    4.最终要“双赢”,这是区域人才开发效益的标志。做到“双赢”,必须资源共享、利益共沾。

    指导思想不能局限于一地之利、一城之利、眼前之利的狭隘角度,定位要准确、看点要高远。把我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开发放到长三角一体化的大平台上去思考和定位,就要广泛学习借鉴周边兄弟城市特别是以上海为龙头的大中城市人才开发的先进经验、做法,扬长弃短、取长补短,既不做自大的“夜郎国”,也不做自惭形秽的“望洋者”。观念上破除以邻为壑、划地割据、各自争胜的短视,树立以邻为补、相辅相成、协同开发的思想

    。在人才开发的竞争中不搞“跷跷板式”的你高我低的恶性竞争,而要让人才的争夺在长三角各城市实现水涨船高、共进共荣的发展目标下展开。

    “资源共享”和“利益共沾”主要是信息和人才资源共享。我们将以我市人才网站为纽带和突破口,加速与区域间在人才信息网络建设上起步早、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的网站的互通,打破各自为战、彼此信息相对封锁的状态,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交互平台。及时了解整个区域甚至国内外人才使用、人才储备、人才缺口和人才流动等动态。为全市产业布局和人才结构调整提供准确依据。同时要充分利用一体化所带来的更加灵活开放的机制体制,广泛“猎缺各类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当前,从传统的“单位人”到现代的“社会人”的转变,从传统的“储备人才”到现代的“活用人才”的转变,从传统的“求所有”到现代的“求所用”的转变,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用人新走向。各类人才也只有在这个新的走向中竞相涌流和暴露,才能实现自身才华发挥的最大化和知识增值的最大化。人事部门只有积极适应并努力推动这个新走向,才能更好发展自己、发展人才、发展生产力,真正走上合作群赢的一体化道路,从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出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二篇:关于“长三角”人才、沿江人才开发的思考

    弹奏“四部曲”共振“长三角”——关于“长三角”人才、沿江人才开发的思考长三角经济建设的一体化势必带来区域人才开发的一体化。在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项目流破壁互融、加速配置的大潮流中,我们张家港市作为一个县级市,人才工作既面临机遇,更面临挑战。机遇主要有:我市地处长三角腹地,地理优势明显;已经基本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产业优势突出;

    与上海等大中城市经济交流起步早,对接条件比较成熟。挑战主要有:一体化将加速人才流动,使我们得以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挑战;与周边大中城市相比较,存在着市场运作机制不优的挑战;企业体制陈旧、用人主体意识不强的挑战。一体化进程的初期,作为县级市,要在同一机制体制环境中和大中城市就人才争夺“掰手腕”,无疑是挑战更多。认清形势、知难而进,使我市人才工作健康地融入一体化大潮并充分得益,是当前人才开发的重点。围绕一体化来开发人才,必须让我市有关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和薪酬等与整个区域内先进地区逐步实现对接。具体要在政策体制、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人才进出等方面加速贯通、融合,实现互动、双赢。形象地说,就是要弹奏好“贯通、融合、互动、双赢”四部曲。1.首先要“贯通”,这是实现区域人才开发的基础。做到“贯通”,必须敢于打破、善于接轨。“打破”需要勇气和胆识。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上重新审视我市现有人才工作的制度体系和环境体系,进一步放开思维、大胆放弃,坚决摈弃人才工作上某些落后的观念,坚决破除与先进城市间机制和体制上的壁垒,实现观念衔接、制度联通。“接轨”是要做到观念、制度、信息、交通和分配上的基本对等。重点要加快我市基础设施和网络工程建设,形成接轨上海、连接四邻的大交通体系和信息互通平台,同时逐步缩小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先进地区的差异,逐步缩小人才在薪资福利等方面的地区差别,最终实现政策观念、机制体制、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一体化,从而为人才开发一体化的顺利实现畅通渠道。2.重点要“融合”,这是推动区域人才开发的气候。做到“融合”,必须敢于创新、善于合作。“融”就是在初步贯通的基础上,加强和加速我市和长三角城市间各项硬件和软件的磨合和统一,逐步在整个区域形成人才开发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服务贯通的新机制,逐步使我市的人才工作融入区域内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融入长三角人才大市场和人才大服务的一体化的气候环境。首先要敢于创新。既要敢于放弃,又要敢于吸收。放弃旧的、落后的观念和做法实质上也是一种创新,要把我市有关人才开发工作的各种硬件和软件条件放到一体化的平台上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清差距并消灭它,看准先进并靠近它、超越它。其次要正确定位。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首先是融入和参与的任务。在人才开发上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打出自己的品牌。业务领域上尽量避免项目趋同、重复建设。不再盲目追求小而全,而应转向努力追求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富有自己人才开发特色和品牌的“服务名片”,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有重点、有前瞻地开发应用型人才。有所区别才能更好地实现融合,才能和周边城市形成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再次要善于合作。竞争和合作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合作是实现双赢的前提和策略。当前要着力解决长三角城市间在人才资源开发上竞争过度协作不够的问题,遵守《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把原先的“自行其是”改造为“共行其是”。3.关键要“互动”,这是区域人才开发活力的体现。做到“互动”,必须科学引导、市场配置。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一次性的纸巾,而是一种在使用中不断刷新和不断增值的再生性、可持续性资源,需要互动。人才资源的“互动”既是充分发挥人才价值的有效方式,又是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渠道。促进“人才流”的形成,首先要坚决扼杀“肥水不外流”的短视思想和行为,只有在较为灵活的机制下实现各类人才的灵活流动,才能在“流动”中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使人才本身获得薪酬效益,才能在“流动”中“留住”各类人才。促进“人才流”的形成,重在科学引导。我们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上和大局上,从本地区城市功能定位的战略上和前瞻上制定人才开发规划,形成既融合于大环境又贴近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吸引、培养和活用机制,使各类人才适其位、用其所、献其智、获其利。促进“人才流”的形成,需要市场配置。我们将积极会同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谋求联动发展,构建区域性的人才服务集团,把人才市场的一体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通过组建人才“猎头公司”、人才学会、人才租赁公司和人才派遣公司等新兴实体激活和引导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推动人才市场的市场化运作进程,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学配置程度。要通过发展长期聘用、短期聘用、一事一聘、兼职聘用和“星期日工程师”等多种开放的形式活性用才、柔性

    第三篇: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思考

    开发农村实用人才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同时也天地广阔,大有可为。人事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为充分开发我市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范文大全-www.feisuxs范文网【www.feisuxs】

    第四篇:沿江开发

    沿江开发的战略意义

    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项重大决策。把握当前的良好时机,全面加快我市沿江开发进程,事关南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局。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

    加快沿江开发,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着力点。我市三分之二的人口和基础产业沿江,长江岸线占到全省的近四分之一。当前,全市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沿江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有所提高,行政区划调整的综合效应逐步放大,全市加快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加。加快沿江开发,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加快推进实现“两个率先”的步伐。

    加快沿江开发,是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城市开放水平的紧迫需要。当前,全球产业与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长三角地区发展进入加速期,资源区域性配置、产业区域性转移、交通体系区域性共建进入新的阶段。这些对我们加快构筑承接国际产业与资本的平台、加强区域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沿江开发,有利于更有效地汇集国际产业与资本,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利于加快构筑参与新一轮发展竞争的新优势。

    加快沿江开发,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我市的对外开放度、城乡差距、南北差距长期制约着经济总量的扩张、发展空间的拓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不失时机地加快沿江开发,有利于打破阻碍加快发展的瓶颈,解决加快发展的薄弱环节,释放加快发展的积极因素,促进全市整体快速、协调发展。

    沿江开发的战略定位

    我市沿江开发的战略定位是:承接国际制造业与资本转移的重要载体,展现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带动江南、江北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促进都市圈共同繁荣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平台。

    沿江开发的总体思路

    沿江开发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全市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第三次发展机遇,一体化推进沿江产业集群培育,一体化推进沿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进沿江综合功能完善,一体化推进沿江景观开发,打造“两带三中心”。

    城市功能带,围绕提升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加快沿江城市化步伐,以沿江城区、新市区为核心,拓展江南、江北两翼城镇建设与功能开发,形成功能分工明确、规模等级合理、空间布局协调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滨江风貌带,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目标,整合沿江自然风光、城市风貌,着力凸显古都特色与现代文明,形成融江、城为一体,江南、江北相和谐的风貌带。

    重化工业中心,以推动产业规模化和形成产业链为方向,以产业园、产业带为载体,建设总体实力全国领先、支柱产业优势明显的重化工业中心,成为全省沿江重化工产业带的核心部分。

    高技术产业与研发中心,以高等院校和沿江重点开发区为主要平台,加强对高技术的开发引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沿江的高技术产业与研发中心,成为我省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核心部分。

    港口经济中心,发挥内河第一大港优势,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联动,发展现代化的港口经济,建设具有较强区域发展带动功能的港口经济中心。

    沿江开发的目标进程

    沿江开发的目标进程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2024年,即本届政府期满时,沿江开发“两带”出形象、“三中心”上规模,跨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国际化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框架基本形成。产业国际化、现代化与规模化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型;开发区、工业园区加快扩容,构筑外向型为主导的沿江产业集群;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确立在全省及整个长三角的产业竞争优势。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功能带与滨江风貌带基本形成。江北地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跨江通道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江南地区繁荣繁华进一步凸显,城市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取得新突破;以“一城三区”为主体的城市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以滨江形象为重点的城市形象建设加快推进。

    ——区域性综合集散功能显著增强。东西向、南北向功能集散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形成“呼应上海、辐射周边”的集聚与辐射机制,南京成为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经济集聚力和辐射力较强的中心城市。

    第二阶段:到2024年,即“十二•五”期末,全市产业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城市现代化形象更加突出,综合功能更加完善,实现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富民强市目标,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江南、江北一体化发展。

    第五篇:人才工作思考

    围绕中心突出特色

    积极探索我县人才工作发展的新思路

    我县去年年底刚刚召开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今后五年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实现“经济建设走在全市生态涵养发展区前列,社会建设走在全市郊区前列,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

    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人才工作才能有为有位。我们要始终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开展人才工作,以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成效检验人才工作。结合我县中心工作要求和人才工作实际,本人对我县人才工作有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推动人才工作需要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

    实践证明,人才发展后进的地方,多是思想不解放的地方;反之,思想理念先进的地方,也是人才发展较快的地方。因此推动人才工作需要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领导班子“一把手”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第一资源”就是抓“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把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作为强县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全面确立人才强县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县之路,依靠人才赢取发展优势。

    二、推动人才工作需要切实落实我县人才发展规划 要根据我县人才发展规划认真做好任务分解,围绕加快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确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依托产业优势打造人才优势,依靠人才优势支撑产业发展。要把人才发展规划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真正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要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真正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推动人才工作需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培养一批特色人才

    区域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特色优势产业的竞争,特色优势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发展要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同步谋划特色优势产业人才发展的投入、结构、布局以及政策措施,有限培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形成产业升级与人才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我县确立了符合实际的的产业方向、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在产业方向上,坚持走绿色高端高效高就业的产业发展之路;在产业结构上,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撑,以休闲旅游产业为战略支柱,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要基础,以商务区经济为后发优势;在产业布局上突出“一区”、“两带”、“三基地”,进一步明确了我县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根据这一战略思想,我县应该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培养都市性现代农业人才和休闲旅游产业人才,把我县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好,做大做强。

    四、推动人才工作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我县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许多人才工作在“硬环境”没有优势,但可以在“软环境”上做些文章。集

    聚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作用,政策、体制、服务等“软环境”往往比“硬环境”更重要。以下是本人提出几点建议:

    1、尝试建立新的人才管理模式。由直接管理向注重指导、协调、服务转变,由单纯行政手段向法律、经济与行政手段相结合转变,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把各方面人才凝聚到事业发展当中去。

    2、尝试创建更多新的人才开发培养模式。探索“人才+项目”模式。通过新的项目引进高端人才,通过高端人才带来人才团队,通过人才团队催生新兴产业,通过新兴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3、能否确立人才工作各部门“人才工程”目标责任制。结合我县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一是制定出发展任务和目标,加强监督考核。二是人才资金发放做到有的放矢,将有限的资金用在该花钱的地方、用在能够换来效益的地方。

    4、能否确立我县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结合我县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引进项目、搭建平台。通过引进人才满足我县发展需求,通过项目将人才吸引过来,通过搭建平台将人才留住。

    5、尝试人才工作各部门做好联系专家制。建立专家库,每一名专家都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人,不管是现在联系的还是曾经在一起工作过的,我们都要借助他们的能量为我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

    以上就是我对人才工作的一些粗浅思考,还希望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能够更好地开展人才工作。



    推荐阅读:
    关于“长三角”人才、沿江人才开发的思考
    抗旱应急灌溉工程实施方案(共5篇)
    神经内科2024质量管理目标与计划
    业务员做介绍及自我介绍的奥妙
    2024年1-5月份经济运行分析(5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