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教育论文 300字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人民日报社论公务员申论(小文档推荐)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尘埃落定 时间:2024-06-24 01:09:05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人民日报社论公务员申论(小文档网推荐)

    公务员考试资料

    人民日报社论:汇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

    2024年03月03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今天开幕。在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汇聚京城,共商国是。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未来五年间,“十二五”蓝图如何铺展挥就?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怎样更加奋发有为?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嘱托,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

    2024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攻坚克难,集中力量办好大事喜事,妥善处置急事难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重要作用,谱写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一年来,人民政协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入开展协商议政,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献计出力;围绕教育、卫生、安居、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帮助党和政府排忧解难;认真贯彻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和睦;加强与

    港澳台侨同胞的团结联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推动公共外交、拓展对外交流,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大力推进经常性工作创新,提高人民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

    总结一年来的生动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推进人民政协事业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五个意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在纷繁复杂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坚定立场,在社会深刻变革中坚持正确方向;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始终服从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牢固树立群众意识,情牵人民、心系群众,协助党和政府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牢固树立履职意识,把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作为重大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委员意识,支持帮助广大委员深入实际、走向基层、贴近群众,在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实践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2024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的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诸多风险挑战,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局面,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同心协力搞好政治协商,积极稳妥推进民主监督,扎实有效开展参政议政,汇聚起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贡献。

    成就鼓舞人心,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接再厉、锐意进取,为13亿人民谋取更多福祉,为中华民族赢得更大荣光。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王毅)

    第二篇:人民日报申论社论(一)

    人民日报社论: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

    2024年12月23日00:00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精心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全面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为“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今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历尽艰辛、再创佳绩的一年。自然灾害极为严重,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外部环境非常复杂,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沉着应对,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农村干部群众吃大苦、出大力,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在极其困难之年取得了极不寻常的成就: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七连增”;农民收入年增长再创新高,实现“七连快”;农村民生加速改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抗灾救灾有力有效,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为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十一五”圆满收官做出了重大贡献。

    过去的5年,是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

    一。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十一五”时期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产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毫不动摇地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明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仍面临复杂形势,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连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背后,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大好形势之下,往往潜伏着危机。明年在高起点上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难度很大,挑战空前,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减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导向要明确,措施要过硬,行动要坚决。

    实践一再证明,越是宏观环境复杂,越是经济发展遇到难处,越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哪一样离得开农业、农村、农民?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业有好收成,农民有好收入,农村有好局面,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底气、有基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整盘棋才能活起来。做好明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突出重点,瞄准难点,力争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大兴水利强基础,就是要针对水旱灾害频发、水利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建设,大力度推进改革。当前更要突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着力夯实水利这个最重要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狠抓生产保供给,就是要针对农产品总体供给偏紧、部分品种短缺的紧迫问题,毫不放松粮食生产,落实扶持政策,强化领导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加强科技支撑,搞好高产创建,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努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

    力促增收惠民生,就是要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的严峻局面,努力

    开辟就业门路,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努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动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扶贫开发等取得较大突破,多为农民办好事谋福利。

    着眼统筹添活力,就是要针对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依然明显的突出矛盾,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等更多向农村倾斜,不断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明年农业农村发展大政方针已定,任务非常艰巨,工作极为繁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担负起领导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确保力量不削弱、工作不放松,舍得真金白银,拿出真招实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再创“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

    人民日报社论:紧紧围绕主题主线 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科学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对于统一全党认识、凝聚全国力量,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极为复杂,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极为严峻。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沉着应对,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好成绩,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圆满收官。

    “十一五”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在过去的5年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共克时艰,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就必须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贯彻这个总体要求,关键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如何开局、怎样起步,关系到未来5年能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切实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真正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研究新思路,出台新举措,开创新局面。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防止借“十二五”开局搞指标层层加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攀比速度,搞重复建设、粗放发展。

    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明年经济工作要突出以下重点: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争取农业好收成。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切实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确保群众吃上放心食品。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健全水利建设长效机制,切实扭转水利建设滞后局面。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扎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重点改革,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资源环境等领域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应对外部环境变动的能力,有效发挥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促进国际收支在更高水平上基本平衡。

    明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突出主题,贯穿主线,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着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人民日报社论:欢聚 分享 共赢

    今天,美丽的南国花城广州,又迎来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继第十六届亚运会之后,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在这里拉开大幕。来自亚洲41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将展开友好激烈的竞赛,展示自强不息的风采,与关注他们的亚洲人民一起,共同实践“我们欢聚、我们分享、我们共赢”的亚残运会理念。当亚残运会的圣火熊熊燃起,精神力量与生命价值交相辉映,人文关怀与社会大爱将书写新的华章。

    广州亚残运会是展现“文明亚运”理念和残健共融社会风尚的重要载体,是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提高残疾人社会参与度的重要平台,是展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窗口。举办亚残运会,实践“精神寓于运动”的残奥理念,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必将推进亚洲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加深亚洲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一定会在中国乃至亚洲的文明发展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残疾人群体有特殊困难,同时也是社会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亚残运会的赛场,将展现残疾人运动员无惧磨难,乐观向前的生活态度。命运虽然没有赋予他们健全的躯体,但他们在赛场上用顽强拼搏与不屈意志书写完整的“人”字,用饱满的灵魂诠释“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他们直面残缺、超越自我的奋斗故事,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同时,亚残运会也是推进残疾人与健全人彼此了解、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赛场内外的无障碍设施,志愿者与观众的帮助与鼓励,让爱心向四面八方播撒,使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我国现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把标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持续进步,“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发展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亚残运的筹办与举办,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前进足迹,让承载人类梦想的希望之舟,又一次扬帆起航。

    “爱心满花城”,亚残运会的举办,有力助推了广州人文环境进一步提升。从“城市无障碍”到“心灵无障碍”,一座撒满阳光与微笑,崇尚奉献与友爱精神的广州,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活力激荡赛场,暖流滋润心田,在爱心中彰显生命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残疾人运动员的优异表现,期待爱与希望让生活更加美好。

    祝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社论:风雨见证伟大的精神

    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灾难不仅带来挑战,也历练国家能力;对于一个坚强的民族,灾难不仅意味风险,也砥砺民族精神。

    今年以来,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旷日持久的特大干旱、频繁发生的台风灾害,特别是在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奋力夺取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共同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的壮丽篇章。12月7日,全国防汛抗旱暨舟曲抢险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全面总结防汛抗旱救灾工作,表彰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必将激励和鼓舞灾区人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振奋精神、不断前行。

    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的斗争,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重大的检验。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砥砺了中国人民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不屈意志,展现了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见证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崇高品格,彰显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尊重科学的执政理念和危难时刻非凡的领导驾驭能力。

    风雨见证的,是以人为本的国家精神。从“要把维护灾区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到千方百计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从国旗再次为自然灾害中罹难的同胞而降,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迅速推进,“人”成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理念历经抗击非典、汶川玉树抗震救灾而不断升华,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原则。

    风雨见证的,是尊重科学的时代精神。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科学指挥;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有力、协调有序;广大军民合理应对、科学救援。从完善应急体系,到第一时间救援,再到形成合力应对、灾后恢复重建,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防汛抗旱救灾工作坚强有力又井然有序。只有在这种科学精神的支撑下,大灾之年才能书写大发展的奇迹,机遇面前才能书写无愧于历史的篇章。

    风雨见证的,是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上下一心、干群一心、党群一心、军民一心、前方后方一心,凝聚起无难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无论是八方驰援的人间大爱,还是舍己为人的坚定从容;无论是忠于职守的高度责任,还是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都为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只有继续弘扬和发展这样的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战,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未来征程上,我们必然还会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坚信,这种风雨锤炼的伟大精神,不仅在应对灾难时显示出磅礴的力量,同样会在更为漫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凝聚起当代中国发展的合力,释放出更为持久、也更为强大的力量。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申论必备-2024年上半年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2024年上半年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实践

    2024年04月07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春天。历时一年半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拉上帷幕,370多万个党组织得到锤炼锻造,7500多万名党员经受精神洗礼,我们党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这是一个承载人民期望、担当历史使命的新起点。这次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较好地实现了让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为我们党更好团结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履行党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凝聚了强大智慧和力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全面总结了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丰硕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精辟概括了学习实践活动积累的丰富经验,进一步作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保证的重要部署。全党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清醒而坚定地朝着我们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执政能力建设,关系执政基础稳固,关系执政使命完成。我们党执政六十一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一年来,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根本建设,总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首先动员党自身的力量,切实提高执政能力,进而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更好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乃至世界各国执政党历史上罕见的伟大壮举,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我们党具备对全体党员的强大动员能力、教育能力和组织能力。

    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法宝。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紧扣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着力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加强分类指导,注重舆论宣传,基本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和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切实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提高了党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更加稳固。实践充分表明,这次全党大规模集中教育活动,是 1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我们党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检验着全党同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迫切要求我们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考验,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贯彻落实到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各个环节,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推动我们伟大祖国相继实现历史性转变,迎来实现历史使命的光明前景。面向未来,在我们的肩上,还将担负着相继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2049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梦想。这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我们的幸运。

    仰观使命之大,我们满怀豪情;俯察任务之重,我们充满自信。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坚强的意志、更加坚定的行动、更加坚实的步伐,更好担当起党的历史使命,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

    鼓励民间投资,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2024年05月15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近日发布。文件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三十六条政策措施,是鼓励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若干意见》与党中央、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一脉相承,是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针对民间投资发展而出台的又一综合性政策文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久之策。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贯方针和长期政策。《若干意见》强调,要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合理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对民间投资与其他投资一视同仁。《若干意见》坚持和重申了党中央、国务院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一贯态度,有利于坚定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促进民间投资全面启动。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稳固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实际需要。2024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关键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非常复杂的一年。民间投资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由刺激性政策推动向内生性活力带动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意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取向,努力打破阻碍民间投资进入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为民间资本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将有利于提振民间投资意愿,增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已占半壁江山,但在产品结构、组织规模、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若干意见》强调,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要“多管齐下”,既要优化组织结构、鼓励做大做强,又要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更新换代;既要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又要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立足国内苦练内功,又要面向全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要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要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清理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推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要强化为民间投资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民间投资公共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监管,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抓住新机遇,激发新活力,实现新发展,推动我国的民营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辉煌!

    社会和谐需要更多“心理疏导”

    2024年05月17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只要社会各个方面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就会大大降低精神疾病和公共治安事件暴发的风险

    日前,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召开紧急视频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并特别提出要加强对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

    就在此前不久,江苏警方靠心理疏导成功遏制一起校园恶性事件。被同学调侃、群殴的程某准备磨刀复仇,民警得知后配合社会力量,通过谈心、交朋友、让打人者向程某道歉等方式,最终将其从危机情绪中解救出来。

    心理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任何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一些人难免会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冲击,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纠葛和冲突。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的疏导,心理问题就很容易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有些人会选择通过伤害他人、侵害弱势人群的方式,埋下公共危机的种子。

    对此,一方面个人需要学会科学调节,更重要的,社会和国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应该看到,目前我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了解还很不够,认识程度还停留在医院的心理门诊以及一些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后的心理干预。人们有了心理问题主要是靠家人、邻居、朋友帮助排解,发展成明显精神疾患后才会被送往医院。

    此外,我国现阶段的心理干预所重点关注的,多是有自杀倾向、受过灾害的患病人群,或是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较少关注表面健康而实际上存在心理不适应的人群。改变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思维模式,不只是关心患者的生理健康,而是要综合考虑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建立常态化的心理干预机制,改善这部分人群的生存状态,把可能造成公共危害的因素化解于萌芽。

    国际通行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相关组织机构,由专业人员到社区、农村、家庭,通过心理风险因素评估,对心理、精神上有隐患的人群进行排查并分级管理,进行个性心理干预,从而化解各种潜在的社会危机。一般来说,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心理咨询、心理援助。除了发挥政府的作用,心理健康的维护还有几个重要关口: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单位、社区等社会组织的教育。只要社会各个方面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就会大大降低精神疾病和公共治安事件暴发的风险。

    心理健康是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专业机构与社区、学校、家庭、个人等各方一起努力,加速建立心理干预机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服务模式,迫在眉睫。而加快此方面的立法,推动精神卫生法尽快出台,确保精神健康维护的相关投入,也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

    严格执行四项监督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2024年05月11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四项监督制度的发布,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四项监督制度的出台,为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供了制度化武器,为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了有力保障。对此,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期盼在贯彻落实上动真格、下功夫、见实效。

    四项监督制度,是针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总结基层探索和创新基础上制定的,形成了事前报告、事后评议、离任检查、违规失责追究的监督链条。《责任追究办法》细化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主体,界定了责任追究的主要情形,明确了责任追究的具体方式,是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杀手锏”;《有关事项报告办法》明确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应当报告的有关事项和审核程序,前移了监督关口,为选人用人安装了“过滤器”;《“一报告两评议”办法》规定地方党委常委会要向全委会专题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强化了全委会在用人监督上的作用,为评估选人用人效果提供了“度量衡”;《离任检查办法》规定市县党委书记即将离任时,要对其选人用人情况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市县党委书记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是一种“用人审计”。四项制度全面加以实施,将有力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健康进行。

    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力。不抓制度执行,制度就没有效果;不抓制度落实,就 等于没有制度。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部门要增强原则性、体现战斗性,敢于负责、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得罪人。对报告的事项要认真审核,严格入口监督;对民主评议的结果要充分运用,做到奖优惩劣;对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要切实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对查实的用人问题要纠正问责,不搞下不为例。要做好四项监督制度的宣传,将有关执行情况在党内和向社会公开,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监督、参与监督、支持监督。要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检查工作和巡视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有章必依、执行必严、违规必究。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硬任务,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要有硬措施。各地各部门要以落实四项监督制度为契机,加大对违规违纪用人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整饬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干部人事纪律松懈现象,始终保持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在继续整治拉票贿选问题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买官卖官行为,让卖官者身败名裂,让买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要密切关注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新变化新动向,不管刮的是什么风,不管风从什么地方来,都要坚决抵制。要建立健全自查自纠机制,坚持有案必查、鼓励自查、上级督查。坚持实报必查、查实必究、失职追责。既要发挥查处的惩戒功能,更要发挥查处的教育功能,做到查处一起、通报一起、教育一片。

    贯彻实施四项监督制度,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担负重大职责,必须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带头落实制度要求,坚决纠正违反制度行为,用党性原则、刚性制度和铁的纪律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要带头遵守四项监督制度,自觉履行用人职责、规范用人行为、接受用人监督。

    让人民满意

    2024年05月12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2024年5月12日到2024年5月12日,整整两年,汶川地震灾区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着一场重整河山、再塑民生的伟大壮举。

    这是一次全方位的恢复,这更是一场高水平的重建。如今的灾区,不仅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而且城乡整体布局得到全面优化;不仅公共服务设施整体跨越,而且群众生活方式发生历史性变迁;不仅城乡环境风貌焕然一新,而且群众精神状态实现深刻转变……这份恢复重建的壮丽答卷,人民满意,世界惊叹。

    让人民满意,是把民生作为重建的根本。把灾区群众的利益当做根本利益,把保障人民的生活当做头等大事,灾后重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震后一百天,完成1200万人的过渡性安置;震后一年内,350多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多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不到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四川全省51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震前水平。

    让人民满意,是把民生作为重建的重点。两年间,民生成为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满意与否成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中央财政和18个对口支援省市,在安排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时,都把保障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如今,3000多所需重建的学校,已有2600多所竣工;在建的医疗卫生项目近六成已竣工……走进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优美的是社区,最坚固的是学校,最满意的是群众。

    让人民满意,体现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与根本宗旨。“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基本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这一切,宣示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4万亿元投资中,1/4将用于灾后重建;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支援灾区“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这一切,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汉旺镇老厂大钟,时间仍然定格在14时28分;旁边,3.5平方公里的花园式新型场镇已然崛起。两年过去,震区灾后重建将逐步转向以提升发展能力为重点的新阶段。挑战仍存,艰辛仍在,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灾区干部群众的奋发自强,有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灾区重建定将书写出一份又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体面劳动离不开合理报酬

    2024年04月29日03:50 来源:人民网

    “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引起强烈反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在不久前,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等地,纷纷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从总书记的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到各地的实践,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劳动者的尊重和关怀。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重要体现。较之其他再分配方式,初次分配无疑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关键。尤其在当前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都来自劳动收入的情况下,增加劳动报酬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一定程度上,工资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普通劳动者的幸福指数,关系到他们的生活尊严。据统计,2024年全国城镇私营企业职工月均工资仅为1423元。在包括房价在内的各种消费品价格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倘若工资水平没有合理上涨,将让劳动者背负更多压力。尤其对于许多一线劳动者而言,如果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拿的是最低最少的钱,这不仅会消解“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价值,也会迫使许多劳动者“用脚投票”来维护权益。今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的“用工荒”,某种程度上就与此有关。

    不断提高一线劳动者报酬,是促进公平和谐的基础性工作。全国总工会的调查表明,75.2%的职工认为当前收入分配不太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过低是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中最大、最突出的问题。如果一边是农民工等一线劳动者的工资长期在低位徘徊,一边却是国企高管等的收入远高于一线劳动者,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势必会挑战人们的公平观念,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对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尤为关键。改变劳动报酬过低的局面,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高劳动报酬,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

    也许有人会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就会增加生产成本,在招商引资中丧失“比较优势”。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低工资可能是比较优势,但绝对不是核心竞争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尤其是经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考验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在这个时候,如果依然想依靠低工资的优势,在产业链的低端“拼血汗”,建设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国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总之,不断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肯定劳动价值,实现分配正义,让广大劳动者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这不仅是执政为民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平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保障。

    资源节约,一场深刻的变革

    2024年03月26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4.59%——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这个数字举世瞩目。202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59%。

    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绩,也是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这一资源节约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必须确保实现。然而,由于2024年和2024年节能降耗“欠账”不少,目前离“20%”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资源环境不堪重负的突出矛盾尚未有效解决。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任重道远,仍须不懈努力!

    粮仓满了,钱包鼓了,为什么还要倡导节约?

    “新节约观”追求有质量的富足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步履沉重。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跋涉,就在我们奋力推进现代化的时候,却又发现,沿着发达国家走过的靠大量消耗资源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人就不可能走到现代化的彼岸。

    “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2024年,我国人均净进口石油1桶。也就是说,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0美元,每个中国人的负担就增加100美元,这与农村贫困人口的全年人均纯收入不相上下。

    全国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地缺水,受水量和水质影响的城镇人口将近1亿。不少河流开发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仍有1/5农村人口得不到饮水安全,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2.3亿亩。

    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环顾全国,40%左右的地级以上城市大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污染严重的占9%。在珠三角,一些城市一年中的灰霾天气接近甚至超过一半。因吸入污染物过多,不少广州人一旦超过50岁,肺部就变成了黑色……

    资源获取捉襟见肘,发展困境如影随形。现状不变,30年来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就难以为继。长此以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即使实现了也可能是一种没有质量的小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当代中国人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竞争能力、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选择。

    就这样,在国力不断增强、商品琳琅满目甚至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节约,这个短缺经济时代耳熟能详的词汇,以新的内涵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支撑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理念。秉承合理消费、集约发展的现代节约观,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迎来一场深刻变革。

    保增长,扩内需,强调节约是否不合时宜?

    克服危机更要重视提高发展质量

    世界上没有平坦的变革之路。中国人刚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征途上迈开脚步,就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紧迫形势下,有人认为,保增长是重中之重,节能、环保、土地等方面的“硬杠杠”应当软下来。有的地方甚至打着保增长的旗号,想方设法把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塞进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大单。

    这种倾向应该高度警惕。中央明确要求,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长的时候,越要重视提高发展质量,重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越是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不移地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产能,整合生产要素,把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实现保增长和调结构、增效益相统一。

    尽管“金融海啸”来势汹汹,我们所保的增长,仍然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增长。我们所谋求的发展,仍然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发展,是既要渡难关、又要上水平的发展。

    还有人认为,既然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内需,当前就应该鼓励大家多掏腰包多消费,厉行节约不合时宜。

    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强调节约与扩大消费并不矛盾。今天我们提倡节约,不是号召节衣缩食过紧日子,而是珍惜资源,取用有度,追求健康简约的现代生活方式。今天我们拉动消费,不是大手大脚乱花钱,而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度,丰富产品线,以 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价值,满足更多需求。这样的消费观与节约观,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为增长另辟蹊径,使发展别有洞天。

    既要发展,又要节约,如何克服两者的矛盾?

    科技创新铸就“绿色中国”的钥匙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创新调控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油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蒸汽机、电动机引发的动力革命,将社会运转的速度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等新材料的出现,让生产摆脱了对天然材料的绝对依赖,产品材质和样式走向空前丰富。而20世纪下半叶以来频繁爆发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又强烈刺激着科学技术转向为信息化、绿色化提供支撑,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国,同时承受着经济总量扩大、国际产业转移和增长方式粗放的三重压力,尤其需要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推广和普及,为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提供技术保障。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从高消耗、高污染到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绿色中国”急切呼唤科技突破和自主创新。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把资源“吃干榨尽”。我国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差距就是潜力,在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工业化向高端升级。国际经验证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升到技术密集型产业,从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升到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从根本上降低对原材料过度依赖的解决之道。以知识投入优化资源投入,这样的节约事半功倍,前景无限。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化解发展与节约的矛盾,让新的节约理念深入人心。半导体照明,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所有这些技术上的突破,都无需以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而是在摒弃无节制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尽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励全社会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节约理念怎样落到实处?

    体制机制变革是知行合一的保障

    推行资源节约,不仅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习惯,更需要变革体制和机制。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常年干旱的地方,偏要上马高耗水项目;耕地紧张的地方,偏要大兴土木圈占良田;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建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类似荒谬之举时有所闻,究其缘由,总能发现决策机制上的漏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迫切需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是防范决策失误、降低决策风险、减少损失浪费的有效方法;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才能防止决策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使决策者在拍板时先算清楚资源环境账,避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只顾表面不顾实效的错误决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考核体系。把资源消耗强度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和业绩考核,层层分解落实,与各地区、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乌纱帽”挂上钩,只有这样,资源节约的国策才能真正得到全面贯彻。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迫切需要建立完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与财政税收政策。水、电、煤炭、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相对滞后,现行价格不能完全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使用的环境成本,这是导致一些人不珍惜宝贵资源的重要因素。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生产和使用资源节约型产品,对于前移节约关口、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全球性资源短缺的困境中开辟人类幸福的新道路,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在探索,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踏着生态文明的时代节拍,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的深刻变革,我们完全能够以较少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快速的经济增长,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将是中华民族为世界的和谐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从“发言门”看基层民主的推进

    2024年04月28日05:33 来源:人民网

    媒体热议的湖南双牌县县委书记“发言门”事件,近日有了新进展。事件主角之一县委书记郑柏顺接受北京媒体专访,澄清自己并非独断专行,而是一个“搞了很多规章制度”、“充分发扬民主”的基层干部。

    所谓“发言门”事件并不曲折复杂。有媒体报道说,在今年3月的双牌县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县委办副主任胡佐军发言引发县委书记不满,被指发言违反政治纪律,个人主义膨胀,随后被安排下乡工作。此后,又有人反映,印有郑柏顺头像的台历在乡镇和各单位销售,引爆“台历门”。

    让一个偏僻山区县的县委书记突破“低调做人”的原则,越过千山万水,与北京媒体对话,公开自证其民主,可见“发言门”事件的舆论威力。

    但是,一个县的民主氛围如何,仅靠县委书记在媒体上公开一席谈,恐怕难以证明。从媒体报道来看,双牌县的情况似乎并不如县委书记本人所说的那样完美。政协委员将“县委已经安排部署调研的改革措施”变身为政协会议的个人发言,而非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提出自己独家见解,这本身已有违参政议政精神;而以行政问责的方式追究政协委员的责任,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追责,同样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初衷有所出入。

    双牌县“发言门”事件发生后,舆论哗然。然而,舆论**的背后,我们是不是该平心静气想一想,这样的事是否只是偶然发生?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变为一种“民主秀”的情况,在类似的基层县乡还有多少?这对基层社会经济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正步入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推动,随之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是基层政府对经济的超强干预,干部招商、指标经济等等现象比比皆是。权力过度集中,且不受约束和限制,加之县乡远离媒体观察中心,舆论难以及时监督,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一把手”说了算。

    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要特别注意防止民主集中制流于形式、成为摆设。民主氛围受影响,经济发展同样也会遭遇瓶颈。县域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它是特色经济,更是民主经济,不同于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和区域经济,它更需要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支撑。行政权力对经济的超强干预,往往容易压制民营经济的发展,弄出许多好大喜功的政绩项目、面子工程。

    “发言门”事件孰是孰非暂且不论,基层民主的探讨或许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不仅关系到一方百姓的利益,更影响着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坚决打赢节能减排攻坚战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在2024年基础上,分别降低20%和10%左右。

    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各地区、各部门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四年来,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就目前的进度看,要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仍然相当艰巨。特别是从去年三季度以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增长,一些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能源需求大幅增长,能耗强度、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速度放缓甚至由降转升,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趋势明显减缓,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人口众多、资源紧张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我们不彻底转变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我们的资源就难以支撑、环境就难以容纳、社会就难以承受、发展就难以持续。因此,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政府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必须兑现的庄严承诺,是一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也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事关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攻坚之年,因此,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我们的承诺不能改变,决心不能动摇,工作不能减弱。

    目前,距离目标的最后期限已经不足8个月,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国务院及时召开了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确保如期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又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决战的进军号已经吹响。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只要各地区、各部门真正把节能减排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企业主要负责人切实负起本地区、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认真、扎实地把工作做细、做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人民日报社论:争做改革发展的时代先锋

    ——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

    2024年04月27日05:32 来源:人民网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举行。我们向今年受到表彰的2985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共和国的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劳动创造世界,奋斗成就伟业。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倾注着他们辛勤劳动的汗水,凝结着他们创新创造的智慧。作为亿万劳动者的杰出代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以日复一日的无私奉献和创造性劳动,书写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忠诚,诠释劳动光荣、知识崇高、创造伟大的价值追求。历史会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这次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有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有岗位成才的技术工人,有勇攀高峰的科技人员,有自强不息的下岗再就业人员,有带领职工再创辉煌的国有企业管理者,也有敢闯新路的自主创业者;有推动科学发展的先进个人,也有在抗击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重大事件中贡献卓著的杰出代表。他们把人生追求融入伟大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他们身上,跃动着改革发展的时代脉搏,展现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千千万万劳动者崭新的精神风貌。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劳动本身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劳动观念不断更新,劳动方式不断改变,劳动内容不断丰富,劳动价值不断升华。无论劳动形态怎样变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 劳模精神不会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不会变,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不会变。

    今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学习弘扬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伟大精神,以他们的崇高思想、先进事迹、优秀品质为楷模,引导职工群众崇尚劳模、学赶先进、争创一流,保持工人阶级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全方位提升劳动者素质,努力造就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保障。

    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促进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和让广大劳动者更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激发劳动者创新能力和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浓厚氛围,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一定能在改革发展的伟大历史征途上大有作为,谱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劳动是社会围绕转动的“太阳”,一切收获都来自于劳动。劳动是如此艰苦平凡,又是如此崇高伟大。让我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胸怀大局、纪律严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争做继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的时代先锋,争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先锋。

    人民日报社论:奋发有为图发展 同舟共济促和谐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2024年03月14日07: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举国关注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一次集思广益商国是、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大会,是一次增强信心和决心、增进共识和团结的大会。会议期间,全体委员认真听取和审议了贾庆林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审议通过了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政治决议和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13 委员们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谋科学发展之计、建促进和谐之言、献富民惠民之策,展现出政协委员心系国事民生的情怀,展现出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蓬勃生机。

    2009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委员们一致认为,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提出任务切实可行,政策措施明确具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鼓舞人心的报告。

    今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切实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功立业,人民政协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责任。

    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扎实有效地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切实发挥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协大有可为,必将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在新的一年里,人民政协要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改革创新精 神结合起来,把握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协履职和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人民政协献计出力的主攻方向,把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着力点,密切同港澳台侨同胞的交流联系,推进人民政协的对外友好交往,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为发展惠及广大群众的社会事业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营造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作出新贡献。

    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发有为图发展,同舟共济促和谐,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第四篇:人民日报社论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社论)

    万众瞩目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开幕。近10天会期里,13亿中国人民的心声在此汇聚,当今中国的改革发展大计在此谋定,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将通过法定程序凝聚成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自去年3月履新以来,本届全国人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一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迈出坚实步伐;始终坚持以监督推进改革、以改革强化监督,推动各级政府机关和审判检察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这充分说明,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汇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富强文明、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擘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倾听人民心声,凝聚攻坚合力,推进法治建设,提高治理效能。这为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提供了广阔舞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既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实现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制度保证。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维是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的重要武器。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任何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就要求立法机关紧密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更好结合起来,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从法律制度上推动和落实改革举措,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和地方保护,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改革护航。

    切实有效的监督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加大对“一府两院”监督力度,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神圣职责。认真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监督,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把改革部署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制度安排,实现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相互促进、比翼齐飞,为改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到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走过整整60个春秋。岁月为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放眼未来,相信全国人大代表们将尽心履职、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首创精神,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强大正能量(社论)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今天开幕。2024多名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共商改革发展大计。我们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本届政协已履职整整一年。回首过去一年我们国家所走过的路程,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来之不易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饱含着政协委员们的智慧和汗水。一年来,人民政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履职为民,团结海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能,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积极议政建言,深入开展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了新一届政协工作的良好开局。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人民政协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展望前程,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在总目标统领下推进“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当此之时,尤其需要人民政协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尤其需要人民政协充分释放民主的力量,团结更多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触动利益也触动灵魂的革命。面对深刻调整的利益格局、纷繁复杂的权利诉求,心往一处想,劲儿才会往一处使。作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的政治组织,充分发挥密切联系各党派、各界别的优势,积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解疑释惑,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形成最大凝聚力,人民政协责无旁贷、重任在肩。作为国家思想库、改革智囊团的一员,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调研、建言献策,针对重要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情况加强民主监督,实事求是探究改革良策,知无不言发表真知灼见,各位委员大有用武之地。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坚持和完善我国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人民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提高协商议政能力是履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过去一年,全国政协拓展协商议题、畅通协商渠道、创新协商形式,推动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在协商民主建设上做出了新的探索。新的一年里,继续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推进改革的难点问题、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人民政协必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再立新功。

    今年,人民政协将迎来65周年华诞。承续光荣与梦想,肩负责任与使命,相信人民政协必定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强大正能量,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社论:改革创新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一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突出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富裕、农村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收入“十连快”。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全国粮食总产迈上1.2万亿斤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站在新起点,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尖锐;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加紧迫;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问题倒逼改革。“三农”发展的诸多难题,依靠改革才能破解;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依靠改革才能实现。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一号文件”提出的改革措施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重在为“三农”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当前的农村改革,要啃的都是“硬骨头”,要打的都是“攻坚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鼓励探索创新,坚守底线,试点先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202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一号文件”吹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集合号,我们要奋发进取,锐意创新,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迎接“三农”发展新的春天。

    选拔好干部的制度保证(社论)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这是我们党关于干部工作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遵循,是着力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培养造就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制度保证。

    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越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骨干。而选拔大批党和人民需要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正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我们党选贤任能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和重要。

    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最根本的要靠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选人用人越是重要,就越要用制度来保证;干部工作越是复杂敏感,就越要用制度来规范。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总章程,对于规范选人用人工作,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必将促进各级党组织更好地履行选人用人职责,有效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贯彻了中央关于干部工作的新精神,总结了10多年来干部工作的丰富经验,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标准条件、程序方法和纪律要求等作了全面的改进完善,特别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在加强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与充分发扬民主相结合方面有新举措,在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突出问题方面有新突破,在从严选拔、从严把关、严肃纪律、严格监督方面有新要求,标志着我们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它的颁布实施,对于统一干部工作的思想认识,推进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工作科学化水平,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用好制度选拔好干部,关键在于抓好制度的落实,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是摆在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委(党组)要抓紧作出部署,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学、亲自抓,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规范行使选人用人权。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党委(党组)的部署具体抓好落实,坚持公道正派,不折不扣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办事,为选准用好干部把好关。领导干部要做带头遵守和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表率,组织人事干部要成为精通和落实《干部任用条例》的行家里手,要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并自觉运用《干部任用条例》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加强对《干部任用条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让干部树立规矩意识,敬畏党纪国法,增强制度的执行力,防止“破窗效应”。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制度体系。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好《干部任用条例》,着力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农村工作会议,也是农业农村发展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刻阐述了事关“三农”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重大问题,全面部署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要求。这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快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快速发展、持续向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增收有望实现“十连快”,农业农村发展全线飘红。站在新起点,我们一定要清醒看到,当前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挑战更严峻:需求总量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确保粮食安全难度增大;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谁来种地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农村社会管理压力加大。解决好这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必须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寻求新突破。

    稳定政策是前提。35年农村改革,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三农”政策深得民心,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新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定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坚持中央农村基本政策不动摇,尤其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稳定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中央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先行先试,但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不刮风,不走偏,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改革创新是动力。要立足国情农情,顺应现代化规律,坚决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持续发展是方向。要更加注重永续发展,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协调兼顾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建立起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抓好粮食生产是首要任务。我们是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全国粮食总产迈上1.2万亿斤台阶,但总体看,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不能因为连年增产而思想麻痹,不能因

    为发展向好而工作松懈。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数量增加的同时,要下决心抓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序稳步推进。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农业、惠农村、富农民,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努力开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社论: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三个倡导”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兴国之魂、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渴望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这一要求与中国梦的内涵是一致的。只要全体中国人都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中国梦必将获得无比强大的精神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倡导,更需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只有使之大众化、普遍化,变成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发挥凝聚共识、引领风尚、规范行为的作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使之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落实到公民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教育、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新闻媒体等成为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实现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相统一,在全体公民中牢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准则和良好精神风尚。

    各级党委、政府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负有重要责任。人心齐、泰山移。当前各项改革发展的任务非常重,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组织领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不但有利于保证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有利于促进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

    “上好德则下无隐”。只有党员、干部都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才能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不可能取信于民,更不可能赢得群众的尊敬和效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党员、干部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为群众树立效仿和追随的榜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改造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因而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制度、政策、法律等日趋完善,随着全体公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会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人民日报 》(2024年12月24日 01 版)

    积极稳妥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社论)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这次会议集中了全党智慧和力量,取得圆满成功。会议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高度,科学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这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指导作用。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从1978年到2024年,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7.1亿,国际社会也普遍肯定中国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视之为中国发展的奇迹之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巨大机遇,更面临诸多难题。尤其要看到,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只要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城镇化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我们一定要牢记,正确的方向就是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只有把发展质量摆在突出位置,把握好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等基本原则,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才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全面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要牢牢抓住主要任务,奋力攻坚克难,解决好“人到哪里去、土地怎么用、钱从哪里来、布局如何优化、管理如何科学”等重点问题,进一步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逐步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就能给人们稳定的预期和希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用地结构,就能为城市赢得更多发展空间。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就能构筑城市发展的财力生命线。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控制好开发强度,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地区形成若干城市群,就能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升规划管理水平,确保建筑质量,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就能使城市不断增强竞争力、焕发生命力。

    城镇化是涉及全国的大范围社会进程,是我国各族人民携手推进现代化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实践。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型城镇化的各项目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坚持不懈的实干中,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才能逐渐化为现实。13亿人齐心协力搞建设,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有顽强的改革决心、有坚定的发展信心,一砖一瓦不马虎、一张蓝图干到底,我们就一定能够开拓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新境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谋求明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这对于我们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以来,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冷静把握经济大势,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坚持底线思维,稳定社会预期,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开局。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结构调整进展显著,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肯定良好开局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风险和挑战。向内看,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向外看,世界经济仍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国际市场争夺变得更加激烈。延续稳中向好之势,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明年经济工作的核心要求,既要稳中求进、又要改革创新。

    要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更长时期做好经济工作,始终要稳扎稳打、稳中求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掌控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社会大局稳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

    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转型,以改革促民生改善,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得以延续。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二者相辅相成。稳中求进是根本。只有稳中求进,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改革任务顺利推进。如果经济大起大落,不仅会影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会影响改革的进程,增加改革的难度。改革创新是引领。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才能进一步突破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确保“稳”、实现“进”。

    既要稳中求进,又要改革创新,关键是把握好度,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急于求成,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完成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应当突出重点,扎实推进。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谋求农业的永续发展。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着力防控债务风险,把地方政府债务作为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要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好扶贫攻坚战。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搞好经济外交,为实施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做好准备。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统筹谋划,有序推进。改革要注重增强经济的活力,抓紧推进有利于市场机制更好发挥作用的改革,使经济的微观主体更加活跃,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改革要注重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百姓能够直接得实惠的改革摆在优先位置,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注重实效,取信于民。改革要注重把握大局、协调有序。对一些方向明确、见效快的改革,要在明年或近期尽快启动实施;对一些情况还不清楚、条件还不具备的改革,要深入研究、统筹谋划,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推行。

    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奋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 人民日报 》(2024年12月14日 01 版)

    人民日报社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保证

    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正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切实推进节约型党政机关建设。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行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过硬作风取信于民、带领人民为实现美好梦想而奋进的坚强决心。

    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出全面规范,对宣传教育、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条例》用十二章六十五条规约,构筑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党内法规堤坝,给奢侈浪费者划定了制度“红线”,给以身试法者设定了“高压线”。有了这样一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综合性、基础性党内法规,党政机关做好节约工作、防止浪费行为就有了总的依据和遵循。这对于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风建设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往往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一些党政机关讲排场、比阔气、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实践证明,作风方面的积弊顽疾,归根结底要靠制度来祛除。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建章立制、严格按章办事,是刹住铺张浪费之风的标本兼治之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出了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的新要求。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制度机制建设和创新作为必选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体现的正是法治思维和改革精神,是教育实践活动建章立制的重要成果。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就是要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使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纪违规违法现象得到切实遏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了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力,制度就会成为一种摆设。坚决执行《条例》提出的各项要求,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努力形成不能不愿不敢铺张浪费的长效机制。只有紧密结合各自实际,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贯穿到各项工作的诸环节、各方面,《条例》才会真正释放制度的效力和威力。也只有对违反制度踩“红线”、闯“雷区”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杜绝“破窗效应”,制度的刚性约束力才会产生倒逼机制,遏制和根治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打铁还需自身硬。把反浪费的要求上升为党内法规,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是实现我们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条例》,增强节约意识,全党全社会养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我们就一定能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和清廉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凝聚起亿万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

    《 人民日报 》(2024年11月26日 01 版)

    人民日报社论: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即将在全党深入展开。在中央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站在我们党90多年光辉历史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远意义,指明了开展这一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要求。讲话思想深邃、鞭辟入里,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遵循,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科学指南。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这些年来,从整党到“三讲”教育,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党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一贯要求从严治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曾经用小米哺育延安革命根据地、用小车推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用手印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正是因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我们的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参与和拥戴,才能够战胜世所罕见的风险考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今天,我们站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全新的发展起点。“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前景可期,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曙光在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让党群干群关系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不仅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更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如何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作风建设这个主要任务,才能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集中解决“四风”问题。认真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态度上,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抛开面子、动真碰硬、触动灵魂。在步骤上,要坚持领导带头,力争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剖析解决突出问题好一筹。在方法上,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制度,经常抓、长期抓。力戒形式主义,做到“不虚”;解决突出问题,做到“不空”;紧紧围绕主旨,做到“不偏”,真正击中痛处、打在点上,这一活动才能取得实效、获得长效。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力倡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了榜样。现在,中央又对这项活动做出了全面部署,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就要开始了,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领会、积极参与、扎实推进,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

    人民日报社论:用劳动创造托起中国梦

    中国梦,劳动美。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向全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五一”前夕,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劳动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热情赞扬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功绩和劳动模范的卓越贡献,对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劳动创造未来,奋斗成就梦想。回望过去,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建设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世纪工程,到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百年夙愿,从实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少辉煌的成就,在埋头苦干中铸就;多少豪迈的跨越,在挥汗如雨中实现;多少伟大的梦想,在胼手胝足中变为现实。正是劳动,成就了一个充满活力魅力的现代中国;也正是劳动,让我们今天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我国工人阶级始终紧跟党的前进步伐,坚定走在全民族伟大奋斗的最前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在共和国的史册上镌刻了劳动者的无上荣光。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取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无不凝结着工人阶级的历史贡献、展现着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实践充分证明,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习近平同志强调,“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不热爱劳动,任何蓝图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努力工作,一切梦想都只能是一枕黄粱。以主人翁的姿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共同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我们才能不断抵达发展的新境界、梦想的新高度。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要继承光荣传统、锐意改革创新,以领跑者的步伐解读中国梦,以劳动者的佳绩共创中国梦,以创新者的姿态拥抱中国梦。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做坚持中国道路的柱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充分发挥伟大创造力量,始终做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根本上是为人民谋幸福,让更多劳动者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牢记奋斗目标,更加关心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切实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级工会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服务大局、服务职工的能力水平。全社会都要尊重劳动者,维护和发展劳动者权益,努力使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劳动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用劳动和创造托起中国梦,将圆梦的目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转化成每个劳动者一锤一钉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实干兴邦的正能量,为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未来。

    人民日报社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新年伊始话农桑。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连续发布的第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目标,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突出强调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为“三农”工作再创新辉煌提供制度保障。

    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这是一份了不起的成绩单!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在重重困难中奋进立下汗马功劳。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呈现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紧约束、青壮劳动力紧缺的态势,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日益严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

    应对新挑战,再上新台阶,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力大大发展,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各类新型经济组织发育成长,社会化服务更加便利。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变化,遵循发展规律,努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充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内生活力。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需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二是着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只要有利于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活力、激励农民生产经营热情,都可以试、可以闯。必须始终铭记,农户是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决不能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不刮风,不走偏,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三农”,潜力和希望也在“三农”。“一号文件”再次吹响了集结号,让我们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坚持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顿,奋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第五篇: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团结奋发进取 不负人民重托

    ——热烈祝贺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2024年03月15日04:47来源:人民网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了。我们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近3000名代表肩负全国人民重托,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审议并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各项任务。会议开得民主、求实、团结、奋进。代表们聚民意、汇民智,讲大局、议大事,重实际、求实效,为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会议高度评价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贯穿了推动科学发展这个根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推进改革创新这个关键、着力改善民生这个重点,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提振信心的报告。

    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代表们一致认为,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高举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科学发展、推动依法治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工作,立法工作取得新进展,监督工作取得新成效,代表工作迈上新台阶,自身建设开创新局面,有力保障了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修改选举法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大会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能够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有利于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选举法的修改,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发展,是我国人权事业的重大进步。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迈进的重要一年。新形势新情况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就是,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着力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人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大工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只有加倍努力、奋发工作,更好地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任务。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才能更好地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集中力量,成就大事。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激励奋发的勇气,坚定必胜的信念,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的目标催人奋进,我们的使命神圣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进取,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乐章。

    人民日报社论:奋发有为图发展 同舟共济促和谐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2024年03月14日07:5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举国关注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一次集思广益商国是、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大会,是一次增强信心和决心、增进共识和团结的大会。会议期间,全体委员认真听取和审议了贾庆林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审议通过了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政治决议和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委员们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谋科学发展之计、建促进和谐之言、献富民惠民之策,展现出政协委员心系国事民生的情怀,展现出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蓬勃生机。

    2009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委员们一致认为,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提出任务切实可行,政策措施明确具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鼓舞人心的报告。

    今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切实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功立业,人民政协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责任。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扎实有效地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切实发挥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协大有可为,必将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在新的一年里,人民政协要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结合起来,把握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协履职和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人民政协献计出力的主攻方向,把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着力点,密切同港澳台侨同胞的交流联系,推进人民政协的对外友好交往,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为发展惠及广大群众的社会事业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营造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作出新贡献。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发有为图发展,同舟共济促和谐,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人民日报社论:创造新业绩 谱写新篇章

    ——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

    百年探索奋斗,几代理想追求。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不懈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谐作出伟大贡献的全国各族各界妇女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世界劳动妇女表示热烈的祝贺!

    100年前,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确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年来,中国妇女运动和世界各地妇女运动一样,走过了艰辛而曲折的道路,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找到了自由平等解放的奋斗方向。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我国妇女“半边天”的地位,男女平等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妇女运动蓬勃发展,妇女事业不断进步,妇女地位日益提高。广大妇女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向社会展示了新的风貌,向世界展示了新的形象。中国妇女的翻身与解放、妇女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激荡百年的国际妇女运动史上最为震撼人心的光辉篇章。

    妇女是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是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广大妇女以奋斗求平等、以贡献求地位,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解放,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新中国诞生而成立的全国妇联和各级妇联组织,紧紧围绕各个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充分运用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以及妇女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个世纪的峥嵘岁月,中国妇女运动的成就举世瞩目;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中国妇女运动的经验弥足珍贵。中国妇女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进步的过程,始终与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民幸福休戚相关。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妇女的光荣使命;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建功立业,是中国妇女的历史责任。广大妇女勤劳、勇敢、智慧、善良,她们哺育生命、持家爱国、奉献社会,在传承文明、弘扬新风、培养新人、倡导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动形成人人相互关爱、家家幸福安康、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远大理想、光荣传统的广大妇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眼于新的实践,以更加开阔的思维谋求新作为,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推动新发展,必定能够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更大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实现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妇女事业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内在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妇女“半边天”的重要作用和做好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积极为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创造条件,引导广大妇女用劳动和智慧共创美好生活、共促社会发展。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妇女工作的领导,支持妇联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对妇女工作的方针政策,理直气壮地代表和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各级妇联的重大责任。顺应时代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的新期待,妇联工作大有可为。各级妇联组织应当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力推动解决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深化和拓展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努力吸引和团结广大妇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中创新业、立新功。

    百年风起云涌,而今勇立潮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功勋的中国妇女,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人民日报社论:凝聚亿万人民的力量

    ——热烈祝贺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

    2024年03月05日03:54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又是一年春来早。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带着全国人民的重托,云集一堂,商国是、谋发展、议民生。这是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2009年是新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国经历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严峻的考验,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以顽强的奋斗拼搏取得了极其不易的成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

    众一心、共克时艰,实现了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显著成就,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充满生机活力。过去一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坚持一手抓法律的制定,一手抓法律的清理,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上迈出新的步伐;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在推动中央重大决策的部署和贯彻落实上取得积极成效;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坚持尊重代表的主体地位,代表作用进一步发挥;坚持服从、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对外交往更加活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身建设继续加强,充分发挥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2010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继续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坚定不移继续深化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这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只有坚持好、完善好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才能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继续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这次大会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各位代表坚持求真务实、广泛集中民智,大会的召开,必将为中国现代化航船的破浪前行,进一步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未来任重道远,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时机,顺时而动,因机以发,才能实现奋斗的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艰巨光荣的任务正等待着我们去完成。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使命光荣,全国人大代表责任重大。让我们携起手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奋进,为全面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继续奋斗。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社论:建睿智务实之言 谋科学发展大计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

    2024年03月03日03:31来源:人民网

    肩负着全国人民的信任和嘱托,今天,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是在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召开的重要会议。开好这次会议,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

    2024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新的显著提升,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是对党和政府执政施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水平的考验。一年来,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团结动员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积极履行职能,切实发挥了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认真贯彻中央决

    策部署,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献计出力;高度关注和促进民生改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隆重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深化交流合作,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扩大对外友好交往,为我国改革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行职能的成效,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过去一年政协工作,回顾人民政协60年光辉历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推进新形势下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把人民政协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作用,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组织的作用,巩固好、发展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2024年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人民政协服务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成效,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创造新业绩,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扩大对外交往上发挥新作用,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上迈出新步伐。

    中华民族发展已开启新的征程,人民政协事业正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携起手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凝聚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社论公务员申论(小文档推荐)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性思考范文合集
    相聚有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寺庄乡百日攻坚行动自查报告最终稿
    (高新)全市招商引资大会发言材料(范文大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