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哲学论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中国农村教师的两难问题(范文模版)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心上花开 时间:2024-07-15 18:40:4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中国农村教师的两难问题(范文模版)

    中国农村教师的两难问题

    我的很多同事面对山区学生成绩的难以提高,面对家长们的“非议”,于是调到了县城学校去工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摇身一变,由“水平差”的老师顷刻成了学校的“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周末我去拜访了他们(调到县城学校的老同事),问起他们的工作情况。他们说,城里学校的工作负担轻,相当轻。首先,代课单一,每位教师只会担任一个年级的一门学科的教学(单班单科),任务最重的也不过担任同年级的双班同科教学任务而已。其次,课外辅导任务量小。学生的作业分为“在校作业”和“家庭作业”,“在校作业”老师在课余时间就批阅完毕了,“家庭作业”由家长或家教老师负责检查批阅。家长和老师分工明确,真正实现了家、校合作的教育。再次,县城学校教师总工作量小。科任教师基本没有兼职工作,只管上课,其他后勤、活动、建立档案资料等等方面的工作有专人(不代课教师)负责。下班之后无牵无挂照顾孩子、做家务、逛街、交友„„真可谓工作生活两不误。

    听了他们的介绍和切身体会,再看看和我一起奋战在农村山区教育岗位上的同仁们,我不禁内心充满了困惑。我和我的同事们,每日里上课忙、辅导忙、改作业忙,还得为兼职工作(少先队、图书室、校园安全检查、“普实”验收、“316工程”督导„„)的开展和资料的整理忙得不亦乐乎,在校基本就没有了备课的时间。于是,下班后,晚上还得在灯下加班赶备课。我们的学生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家庭几乎没有起到一点儿辅助作用。学生的学习完全依靠老师课堂的讲解、引导,依靠教师凭良心的课外辅导。仅仅凭借这么有限的时间,仅仅依靠教师微薄的力量,学习成绩怎么能提高呢?教学质量又谈何提

    高呀?

    于是,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走访了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家庭,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希望他们每日里能够抽出一些时间来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并检查、批阅和辅导,能够和学校老师密切配合,以使学生学习成绩有较快的提高,最终达到较为理想的成绩。我刚刚有这样的想法时,同事们奉劝我,别白费心机。我不相信,我要试一试。然而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走访以失败而告终。我所走访的家庭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力不从心类。这一部分家长,支持“家校合作教育”观念,但因自身文化水平低下,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担负辅导和批阅家庭作业的任务;第二类,工作繁忙类。这一部分家长,大多在外地务工,学生属于留守儿童,要么自己照顾自己,要么由爷爷奶奶,甚至有的还由亲戚邻居代为照顾。还有的在当地打零工和兼种土地,整日里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学习。第三类,不尽义务类。这是较少的一部分家长。他们有的有时间,也有能力参与学生辅导和家庭作业的批阅,但是,他们情愿把时间用来闲逛、打牌娱乐,甚至赌博上,却不愿意尽自己作为父母的义务。他们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尤其对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更是学校老师的事。要是靠家长的话,还要老师干什么呢?

    走访失败,渴望家长的配合无果。接下来还得回到老样子、老传统的“农村山区教育”的特殊阵营中去,实行学校教师的单一化教育模式。内心充满困惑之余,我也真想像那些调走的同事一样,进入县城学校,轻松地工作,愉快地生活,成“名师”,当水平高的老师。可细细想来,难道都这样“跑了”,逃避农村山区教育的现实,让农村山区学校“垮台”不成么?答案当然是不能。

    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我们渴望有一个崭新的农村山区教育的氛围。这需要我们山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教育部门、政府部分的大力支持和相关政策。只要教育部门、政府部门与学校三方携手,办好“家长学校”,真正发挥“家长学校”的现实作用,让家长们接受培训,参与孩子的共同教育,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我相信,家长们的意识和素质定会有暂新的面貌,到那时,就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协作教育。农村山区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再是梦想,到那时,定会实现农村山区教育与城市教育的接轨。到那时,山区教师们不再为工作而困惑,不再一个个

    想逃离山区教育的“苦海”。

    第二篇:中国经济两难问题

    中国经济遇12个“两难”:控房价还是保“支柱”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王红茹 叶建国 刘永刚

    2024年06月08日07:07

    温家宝总理天津再谈中国经济两难问题

    一、中国经济六大矛盾详解

    中国经济在极为复杂的2024年面对诸多“两难”问题。那么中国经济的“两难”问题难在哪?

    “两难问题增多”成为决策层的共识。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两难问题增多”。5月13日至14日,温家宝在天津调研时再次指出,当前国民经济继续回升向好,但国内外形势仍然极其复杂,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不少,必须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由此可见,“两难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体现。“两难”的矛盾症结在哪?如何破解?

    矛盾一: 控房价与保“支柱”

    在高房价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时候,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位置却从未动摇过。

    近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虽然房价高涨带来了社会对于房地产泡沫的担忧,但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一点也不能动摇,不但不能动摇,还要进一步发展。

    此观点即出,房地产的 “泡沫论”与“支柱论”的纷争,再起硝烟。

    “房价高企可以刺激投资,但同时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造成收 入分配严重失衡,更为严重的是,这也给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破坏。但是如果房价降低了,老百姓是买得起了,相应的就会削弱或减少房地产业发展的能力,这对国家来说是个两难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针对姚景源提出的房地产是我国的支柱产业,袁钢明认为,“在热点产业不多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不但填充不了,还供不应求,所以,房地产成为了中国经济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副教授曲卫东也认为,中国目前处于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期,房价上涨一定程度上是由供需来决定的。房地产成为我国支柱产业已是不争的事实。

    曲卫东认为房地产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对国家的好处多多,因为只有高房价才能有高地价。现在地方财政50%以上的税收都交给了中央,如地方财政没钱,就可以通过土地出让获取出让金,这成为地方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高房价虽然对老百姓很不利,但却是解决政府财政困难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但是上述表述还是得到专家的反驳。

    袁钢明认为,要解决“高房价和房地产支柱产业”这个两难问题,关键在政府,政府要毫不犹豫地压低和控制房价过高,开征物业税无疑是一个好办法,“开征物业税就能抑制投资人的投资需求,那些人就不会去买房了,买房的需求一旦下降,房价很快就下来了。”矛盾二: 保增长与控通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8%,距离今年的通胀管理目标3% 仅一步之遥。这个数字让当局者踌躇:货币政策如何在管理通胀预期的情况下兼顾经济增长。这个“两难”问题首当其冲的表现是:全年设定3%的通胀管理目标存在争议。

    3月20日,姚景源在202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CPI上涨控制在3%左右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指标。但他也表示,在宏观调控作用下,最终能够完成和实现这个指标。

    袁钢明的表达则更为直接,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3%这个指标定得太严格,同时给政府调控也增加了难题。因为CPI一旦超过3%,按政府的目标就会紧缩货币,而一旦紧缩货币,企业就会倒闭,随之失业率就会增高,农民收入也会下降。”

    但相关资料显示,近期国家发改委先后在5月14日、19日、24日三次谈到了物价问题,认为3%的目标可以实现。

    而要 保增长与控通胀并行,却是个难题。

    “现在主要问题还不是防止通胀,保增长的需要优先于控通胀。现在政策的着力点还不是要下大力防通胀,而是要调结构使得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速度。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调整结构,必然会有一定幅度的通胀,但通胀幅度不会太大。”首都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焦建国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矛盾三: 保增长与调结构

    温家宝总理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

    调结构的寓意就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日前也在公开场合表示,经济结构调整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调整,区域结构的优化及收入分配结构、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化等,范畴很大。他说,“结构调整好了能更好地增长,结构不调整不优化,想达到增长目的也难。”

    然而,结构如何调整也是众说纷纭,从何处首先着手,力度和方式如何选择更是难以拿捏。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认为当前经济结构失调主要原因是重化工业增长过猛,项目摊子铺得过大,供求关系失衡。可以说,重化工业增长过猛是当前结构矛盾之源。

    韩康认为,重化工业增长过猛,是投资对消费增长产生挤压的主要因素。而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是当前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核心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在2024年―2024年,我国投资率从41%上升到43.5%,居民消费率却从56.8%下降到48.6%,2024年仅为35.4%,比198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袁钢明认为下一步调结构的方式,可在短期内把钱投到农业中去。“如果在短期内把钱投到农业中,相对来说,工业或者某些城市方面的资金就相应地减少,这种情况下,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 就相对减少。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太薄弱,只有加强了农业,提高农业收入,才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矛盾四: 提高居民收入与增加国家、企业收入

    5月24日、25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署名文章谈收入分配问题。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仍在制定当中。”

    据悉,这份文件发轫于2024年,在2024年至2024年间举行了6次征求意见讨论会,始终未能与公众见面。多次参与收入新政征求意见的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收入分配改革牵涉到各种利益的博弈,这是其迟迟未出台的最大原因。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迟迟未出台,在袁钢明看来,主要存在两个两难矛盾:一是“提高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的矛盾,二是“提高劳动者收入和企业收入减少”的矛盾。

    国家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但是又担心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因为国民收入就两大部分:一是居民收入,二是国家和企业非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提高了,就意味着非居民收入会减少,这是一个两难问题。袁钢明分析说,“解决这个矛盾很简单,就是改变观念,站在劳动者的角度,以提高劳动者收入为解决当前矛盾的主要出发点。如果以这个为目标,就不是两难了。”

    矛盾五: 扩大赤字与增加税负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中国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这一规模较去年的9500亿元赤字又 扩增了1000亿元,刷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赤字纪录。

    在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背景下,中国赤字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关口,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仍然强劲。

    毫无疑问,巨大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大投资、改善公民的社会保障。据业内人士分析,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没有明显升高或者财政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扩大财政开支必须要用赤字的办法,如果不用赤字,就要扩大税收。

    但是如果增加税收,难免把国家给予民生的好处被税负抵消了,目前国家积极倡导减税的政策也会成为“纸上谈兵”。

    “赤字会造成财政的压力增大,总是要转移到税收上,要增加各种各样的新税种,还有可能提高税率。即便不减税,也会把还有一些空间和灵活度的税收加以强化,实际上造成老百姓的税收负担加重。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个增加了的赤字,让未来或者下一代还这个钱。”袁钢明说。

    矛盾六: 货币的收紧与宽松

    现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出现了两难境地:信贷的大量投放,一方面造成市场流动性充足,股市、楼市过热,泡沫出现,金融风险显现。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农业生产资金仍然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收紧货币,必然直接收紧到缺资金的中小企业和农业上,使其雪上加霜。如果继续实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必然造成股市楼市资产价格膨胀,最终酿成金融风险。

    中国货币政策进入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把控时期。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拉动我国经济回升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同时也给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货币基础。

    尹中卿认为,大幅度投放基础货币和天量贷款所产生的流动性对物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被CPI和PPI所覆盖的普通商品价格上,也表现在以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为主的资产价格飙升上。他强调要抑制资产价格过度膨胀。通过适度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增加股票保证金交易限制、提高非保障性住房抵押贷款条件、实行差别化利率调整等政策工具,对2024年可能出现的资产价格暴涨进行制约。

    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樊纲则表示,“中国容易产生泡沫,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

    樊纲建议,首先要增强预见性,及早作出调整,不要等到泡沫形成再调整。目前,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调控政策,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从供需两方面,借助控制按揭贷款、杠杆率等金融政策和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

    二、中国经济的12个“两难”

    本刊通过走访多位专家学者,在当下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热点难点问题中,梳理出以下12个突出的“两难”问题。

    1、人民币升值与不升值的冲突

    国内的共识是,一旦人民币升值过大,会对中国庞大的出口导向 型产业产生影响,如果小幅度的方式,必将带来更多资本进入中国,炒作人民币汇率。而在外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声音越来越激烈,并有情绪化和政治化的倾向,这种压力也在朝向常态化发展。

    2、信贷投放规模收与放的冲突

    如果对信贷规模实行数量性紧缩,将可能导致之前投资的中长期项目出现烂尾工程,而如果不加以控制,或将对通胀产生影响。一旦实行价格性紧缩,比如加息,又将可能引发热钱的进入。

    3、财政赤字与税负改革的冲突

    赤字问题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所付出的代价之一,如果继续减税则财政赤字更难承受,如果加税,则与扩大内需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中国经济转型长期目标相悖。

    4、房价调控经济导向与民生导向冲突

    一方面房价的大幅度上涨,已经成为财富分配的重要途径,防止更大幅度的暴涨成为政府维稳的必然选择。但考虑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重要产业支柱的现实,房价上涨是中国现行各种制度、各种冲突在市场中的集中反映,这使得政府在控制房价的政策选择过程中,空间并不是很大。

    5、扩大出口与重塑经济增长的冲突

    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口依然是中国经济短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在新兴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这一模式正持续受到冲击和来自发达 国家强大压力。

    6、投资拉动与扩大就业的冲突

    危机之下,国家在传统的“铁、公、基”等领域的投资虽然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复苏,但是,这些领域并没有创造太多的就业,这与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对扩大就业的要求并非完全符合。从长远来看,在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目标下,扩大就业和投资方向的选择依然需要艰难的权衡。

    7、地方债务化解中的进与退的冲突

    决策部门在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进行规范的过程中,考虑到这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已经展开的相当多的长周期投资项目的可持续问题,对于支持资金的是否继续投放的决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尴尬局面。地方债务问题有可能倒逼新一轮的财权事权划分甚至分税制改革。

    8、资源价格改革与管理通胀的冲突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要素反映其稀缺性,反映其市场价值。能源价格改革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经济含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之所以提出CPI涨幅3%左右,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所以,能源资源价格改革所面临的宏观经济背景,不是简单了,而是变得更加复杂了。

    9、短期决策与长期规划的冲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项长期的政府主导的战略性工程,这就必然导致一些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与长期的战略规划之间发生冲突。这实际上也是很多“两难”问题出现的重要背景。

    10、节能减排与重化工业发展的冲突

    考虑到重化工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实,一方面,中国经济复苏的重点在于重化工业领域的投资和发展,这与长期我国产业调整的方向并不一致。另一方面,在重化工业和节能环保之间的冲突或将长期存在。在实现节能减排的两种路径(技术减排和结构减排)中,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与当下现实的压力存在冲突。

    11、土地商业化与保护耕地的冲突

    地方政府希望在土地价格快速上涨中大量投入土地,使地方土地出让金和相关房地产收入大幅度增长;而中央政府却希望城市化进程不能过度减少农用耕地,平衡房地产发展与农业之间的关系,由此产生在调控土地市场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冲突。

    12、宽松货币政策与防范资产泡沫冲突

    出于对实体经济的刺激需求,必须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流动性大量涌向资本市场和房市,导致资产价格暴涨和房价泡沫风险加大。

    第三篇:农村教师问题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 农村教师问题

    一、农村教师问题的由来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教师的主要来源: 师范学校毕业生和民办教师。

    师资基本稳定,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正式教师和民办教师之间的工资差异不大。

    (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从“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转向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 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三)师范学校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学校任教。

    脱离教育部门或者到县城以上的、发达地区的大城市任教。

    回到农村学校的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获得了职称之后设法调往大城市或沿海城市。

    (四)1998年,中等师范学校改革

    中等师范学校在大部分地区不再适合小学基础教育对合格师资的需要。1998年,中等师范学校并轨改革,被师范专科学校所代替,由三级师范成为两级师范。中师改革带来的问题 :

    招生难(交学费)——分配难

    师范学校的生源质量开始下降

    以前农村中考生成绩最优秀者进中师,中师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师资队伍里。中师的消亡使得农村师资区域性的良性循环被打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每况愈下。

    二、农村教师面临的七大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教师津贴补贴拖欠严重。

    1、《教师法》中规定“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没有达到。

    2024年全国普通小学、中学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7729元、20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5198元、1948元。部分县初中教职工人均月工资不足1000元。

    2、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偏低。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广东省小学、初中农村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仅为城市教职工的48.2%和55.2%。

    3、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工资拖欠严重。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超编和缺编现象并存,边远地区教师严重短缺且补充困难。

    不同学段:从总量上看,农村小学教师严重超编,农村初中教师数量有一定缺口,农村高中教师缺编严重。

    从地区来看: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当地义务教育的需要。中西部9省,7万多所村小的班师比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仅为1:1-1:1.3。

    年龄结构方面,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缺乏中青年教师。初中高中教师年轻化。(年龄断层现象)

    中青年教师在拥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不多的教学成绩后,会流动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工资长期拖欠,中青年教师不堪经济压力,外出打工。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与师范院校毕业生无法入编并存。

    教师学科结构性短缺表现为:缺乏信息技术教师,英语教师,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类教师。

    2024年,全国有508个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1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小学平均10所才有1名音乐教师;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不足1人。

    师范院校毕业生只能充当代课老师,无法获得正式的教师编制。

    (四)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职称有待提高。

    1、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基本合格,初中、高中教师学历不合格率较高。在进入教师队伍时,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8.4%,农村为58.8%。此外,取得合格学历的途径主要是自学考试、函授、业余或广播电视大学。

    2、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不对口的现象突出。农村初始学历合格的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美术、音乐、艺术和体育教师,学非所教的超过40%。

    3、职称结构方面,城乡中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差距较大:小学阶段,城市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比农村高9.5%以上。初中阶段,城市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比农村高19.2%。农村中小学缺乏高级教师,未评职称教师数量大于城市,配置不均衡。

    原因:农村学校相对分散,学生人数少,学科教师少,很难产生学科带头人,培养出来的骨干教师也容易调往城市。骨干教师多集中在县镇学校。

    (五)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突出,边远农村地区教师流失更为严重。

    教师流失(流动):城乡之间:农村乡镇学校→县城学校

    县域之间:经济欠发达县镇→经济发达县镇

    区域之间: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大城市

    学段之间:小学→初中→高中(学历、教学经验)

    学校之间:非重点学校→重点学校

    学科上: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流失严重(六)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缺乏保障,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1、农村教师没有稳定的教师培训经费来源,教师个人负担过重。

    2、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层次低、培训形式单

    一、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离。

    城市: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外语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教师内涵和高层次能力的提高)

    农村:职称培训、学历进修。(外在技能和低层次能力)(七)清退农村代课教师难度大、遗留问题多。

    教育部官方统计结果,截止至2024年年底,全国公办中小学还有代课教师 31.1万。

    农村代课教师多集中分布在各乡镇中心学校和村教学点,其中以处于普及基础教育阶段的村教学点为主。

    2024年3月27日,教育部以“代课教师清退”为主题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

    从2024年开始逐步取消、清退农村代课教师。

    代课教师工资过低,工作量超大,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为维系义务教育承担着历史责任。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现实迫切性来看,清退代课教师这一政策对于我国教育环境的改变是一个刚性的要求。

    1、代课教师的身份:

    (1)农村代课教师和城镇代课教师。

    (2)代课教师没有教师编制。

    (3)代课教师无证上岗,从教不合法。

    (4)代课教师的聘用与清退—政府两难选择。

    2、代课教师的产生过程?

    1984年年底以前,农村代课教师被称为民办教师。1985年,开始民办教师的转正或清退工作。

    1997年,为改善民办教师处境,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国务院提出“关、转、招、辞、退”方针,要求2024年结束民办教师历史。

    2024年民办教师转正和清退后,不少农村因贫困招不到公办教师,一些空缺仍需临时教师来填补,一些乡村无奈只得自行招录教师,这些教师被称为“代课教师”。

    3、代课教师产生的原因:

    (1)财政因素是地方希望继续使用代课教师的动因。

    农村、西部远贫困地区政府财政拮据,无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正式分配的大中专毕业身共发放标准足额的工资。

    (2)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语言、文化隔阂)

    (3)微型的“麻雀学校”增多。

    中西部山村地区还普遍存在一些教学点。“一人一校”的复式教学。

    (4)许多西部农村学校教师缺口依然很大。

    普九背景下学龄人口增加,使得农村教师缺乏,合格教师无法补充,只能聘请代课教师。

    (5)教师招录考试不透明,有教师资格证书的大学毕业生只能以“代课教师”的身份从教。

    4、清退代课教师的障碍性因素:

    (1)代课教师是个特殊而又复杂的弱势群体。

    代课教师的贡献与报酬严重失衡。农村代课教师从未享受过《劳动法》规定的国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必须的保险福利,薪金微薄。

    (2)面向代课教师的考试录用因为地方教师编制问题难以操作。

    (3)地方财政负担的经济利益。

    代课教师群体的数目不小,县级财政能力有限,难以兑现代课教师的清退补偿。

    为开源节流,一些农村奉行“缺编不补师范毕业生”,留用代课教师。1个正式在编教师的基本工资可以维持7-8个代课教师的工资费用。

    (4)一些边远贫困农村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一旦清退代课教师,正式在编教师都不愿意去,将陷入无人任教的局面。

    (5)相当部分代课教师为争取早日成为公办教师、胜任教学,参加了各种培训,并投入了不菲的培训费用。如何弥补代课教师巨大的机会成本和经济费用?(6)部分大众媒体的质疑和对代课教师的同情。

    “清退”成为2024年教育十大关键词之首。“清退”政策的内容、方式、结果以及清退后的安置问题受到多方媒体的质疑。把农村教育的责任完全推到代课教师身上并让他们承担后果是非常不公平的。

    三、农村教师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基层政府挪用教育经费并存

    1、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财政投入体制:以县为主,配合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大大增加了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但是县级财政义务教育经费紧张,公用经费严重不足。

    2、义务教育资金管理缺乏监督机制,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农村学校编制过紧与缺乏退出机制并存

    总体上看,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处于超编状况。2024年教育统计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共有2090977班,按照每个班配备专任教师1.8人,需要专任教师3763758.6人,实际上农村专任教师数量达到4618384人,存在严重超编的现象。

    农村中小学教师超编的主要原因:

    1、教师编制标准尚未充分体现农村边远地区学生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等特点,不能适应这些地区学校教育教学对教师的实际需求。

    2、已有的制定农村教师编制的政策文件规定不尽合理,在相同班额的前提下,城市、县镇和农村教职工与学生比,初中阶段分别1:13.5,1:16,1:18。小学阶段分别是1:19,1:21,1:23。

    3、小学适龄人口减少,缺乏教师退出机制。

    学龄人口高峰向高中阶段转移,小学适龄人口减少;进城务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

    按师生比计算的农村教师数量显示严重超编;已有事业编制身份的教师不能随意因生源减少而辞退;在编不在岗的教师存在。

    4、西部边远农村地区严重缺编及老龄化现象

    (1)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地势先要,培训机会少、职称名额少、离家太远等因素很难吸引正式教师。

    (2)随着西部普九力度的加大,“两免一补”“全免”解决了学生上学的问题,学生数量增加与教师短缺形成了对比。

    (三)倾向“城市化”的县域教育发展政策助长了农村教师的流失。

    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难以解决结婚生子问题,这是造成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的主要心理倾向。

    县级政府主动吸引农村教师调离农村。

    削减农村学校数量;调离优秀骨干教师

    (四)师范学校教师教育职能淡化与农村教师职后培训滞后并存。

    随着师范院校的改革,很多师范院校开始追求综合化发展,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都日渐淡化,不仅课时减少,教育实习也流于形式。

    原来面向农村培养师资的师范学校逐渐解体,高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等方面,并不对应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因此出现农村小学师资培养的真空。

    出身农村的师范生不愿意回到乡镇农村学校任教。

    新课程改革于2024年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面铺开。倡导学生主动探索,教材变化巨大(量大、过于城市化、新内容多),城乡教师都不适应。农村教师缺乏专业支持,难以适应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五)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有待健全

    没有编制或有编不补,有教师编制的人员不上岗任教,师范毕业生无法获得教师编制。中小学职称评审;教师招录问题 免费师范生政策:

    1、提前录取

    2、免费教育(免交学费、住宿费且有生活补助)

    3、精心培养(突出实践环节训练)

    4、确保就业(毕业后到基础教育阶段从事教学或管理工作不得少于10年,其中2年农村支教)

    5、支教期间工作合格可以直接攻读教育硕士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特岗计划”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乃至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放工作重点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

    西部11省: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湖北、海南部分“两基”攻坚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团场。

    现有中小学编制内实行聘任制。公开招聘,以高等师范院校和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另招少量应届师范专科毕业生。30岁以下取得教师资格证有教育教学经验的往届本科毕业生;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习支教的师范毕业生优先考虑。

    第四篇:企业管理者如何处理两难问题

    企业管理者如何处理两难问题

    两难问题,就是我说的50%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就是,无论你的决定是什么,都会失去另一半,做了决定,你也只能期望得到50%。但不做决定,你失去的将是100%。所以管理者面临的问题不应该是做不做选择,而是如何选择的问题。

    我相信,两难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也是必须解决的。碰到两难的事情,我建议管理者从三个方面寻找答案:

    1.坚持原则,用原则做决定。

    这个世界上很多的问题,是我们的贪婪造成的。如果我们给自己定下一些处理事情和为人做事的原则,我们会发现很多让我们两难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在前面提到的例子里,回扣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原则是“不行贿”,那么困惑你的问题就没有任何难度。管理者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给自己确定原则的过程。

    2.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看法时,用实验做决定。

    管理上的很多问题,不是分析可以解决的,因为你无从分析。也不是讨论可以解决的,因为大家的意见截然相反。也不是经验可以解决的,因为你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又不是原则问题,解决两难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做实验,让实验结果告诉我们该往哪个方向走。例如前面提到的广告问题。很多人凭老经验做决定,浪费公司的钱。做个精心设计的实验,能够让我们少花很多冤枉钱。

    3.当前两个方法都不适用时,Just do it。

    很多时候,往左还是往右并不违背任何原则。要做的事情,也没you988.com yo588.com

    有办法通过实验决定,要么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做实验,要么因为实验的代价太高。这个时候,我的建议就是那句广告词:Justdoit!往左还是往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一个决定,才不至于像那只驴子,活活把自己饿死。不做决定,结果是零;做了决定,得到50%,无论如何好过零。决定了往一个方向走而不是犹豫不决,能让我们得到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机会。哪怕是错误的决定,也能让我们根据行动的结果做调整。

    管理者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决定。决定有难有易。容易做的是80%的决定,不容易做的是50%或者说两难的决定。坚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养成做实验的思维习惯,让我们能处理大部分两难问题。如果这两个方法都无法让我们做决定,最后的办法就是不犹豫,做了再说。

    you988.com yo588.com

    第五篇:家庭教育的十个两难问题

    家庭教育的十个两难问题

    1.穷孩子(让孩子过节俭的生活)还是富孩子(让孩子过富裕的生活)?

    第一,穷孩子。相关的说法是:让孩子过穷日子;再富不能富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轻易给孩子钱,让孩子通过劳动挣自己的零花钱。

    第二,富有孩子。穷人的孩子没志气(人穷志短);警惕贫穷出身的人,因为他们有复仇心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零花钱,让孩子在同伴面前有自信心。

    2.管(严厉管教)还是不管(宽松教育)?

    第一,管。禁止是必要的;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学习是需要刻苦的事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第二,不管。宽松的家庭才可能培育民主的人格;和谐的性格源于宽松的家教。严厉的教育职能训练人的奴性。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有效的学习是玩中学。

    3.游戏(让孩子做游戏)还是知识(让孩子学知识)?

    第一,游戏是幸福人生的基本形式,没有游戏的人生是不幸的。

    第二,知识比游戏更重要;应尽早让孩子为学校生活做准备,尽早让孩子适应学校的生活。

    4.爱还是不爱?

    第一,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爱孩子包括不求报酬地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

    第二,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不独立。警惕父母以爱的名义干涉孩子的自由成长;做父母的人应该残忍一些,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5.学习性知识还是顺其自然?

    第一,教给孩子必要的性知识;性教育越早越好;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

    第二,直接地教性知识是干涉孩子的成长并破坏性生理的美感;让孩子自己从交往中获得性知识;反对孩子“早恋”。

    6.鼓励孩子玩电脑游戏还是禁止孩子上网?

    第一,让孩子适应网络时代的网络文化;

    第二,为了不让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禁止孩子上网。

    7.禁止还是容忍让孩子“吃甜品”?

    第一,不应该剥夺孩子在吃甜品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

    第二,吃甜品会破坏孩子的饮食习惯,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吃甜品的孩子牙齿不好;吃甜品的孩子肠胃不好。

    8.禁止还是鼓励孩子看动画片?

    第一,孩子能从动画片中获得大量的知识;富有想像力的动画片能够激发孩子的想像力。

    第二,迷恋动画片的孩子会耽搁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感受;过多观看影视会影响孩子的视力。

    9.早教还是延长童年?

    第一,知识学习越早越好,错过了关键年龄,知识学习(比如语言学习)就比较困难。第二,没有丰富的童年是不幸的。不宜过早地学习某些知识,某些知识的学习需要有足够的年龄。

    10.礼貌还是活力。

    第一,礼貌是对他人的尊重,尤其要有等级观念。没礼貌的人意味着没修养。

    第二,活力比礼貌更重要。看重礼貌会导致孩子胆小、拘谨。



    推荐阅读:
    中国农村教师的两难问题(范文模版)
    南洼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体制工作总结
    小溪河镇中心小学
    教师计算机培训心得
    上一篇:教师计算机培训心得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