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个人简历 担保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五篇模版]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独坐青楼 时间:2024-08-04 15:48:3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xxxx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xxxx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个规划纲要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的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无论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xxxx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都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环境的变化

    我们先谈一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均发生了深刻调整。世界大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全球经济、贸易、投资、产业布局,还有治理体系变革等方面来看,“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是世界经济有可能持续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放缓。xxxx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就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增速显著放缓,国际贸易增速持续低于世界经济增速,跨国直接投资也趋于回落。xxxx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使得世界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陷入最严重的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下降。xxxx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全球经济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改善有所回升,但未来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受到疫情防控形势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因此,未来几年,特别是“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有可能处在持续低迷的态势,出现强劲复苏的可能性较低。

    从近xx年来世界经济的增速看,世界经济在xxxx年金融危机之前,尽管常有一些波动,但总体是向上增长的态势。xxxx年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此后,随着应对危机的刺激政策效应逐步减退,世界经济在这次疫情之前也处在疲弱的复苏状态,走势并不强劲。从目前看,今年世界经济有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增速有可能达到x.x%。但是除去xxxx年的负增长,今年世界经济总量仍然很难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走势的相互关系看,金融危机之前和金融危机之后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金融危机之前,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增长时期,国际贸易增速持续快于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平均来看,金融危机之前,国际贸易增速应是世界经济增速的x倍以上。但金融危机之后,在多数的年份国际贸易增速低于世界经济增长。这反映出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退潮,逆全球化的趋势增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使得贸易的增速低于经济的增速。受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的回落幅度较大,接近xx%。

    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量看,xxxx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曾经达到了历史峰值,此后逐年回落。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基本上稳定在x.x万亿美元左右。但xxxx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量下降了xx%,仅有xxxx亿美元。其中发达经济体只有xxxx亿美元。而新兴市场国家基本保持在xxxx亿美元以上的增速。xxxx年中国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由此可见,xxxx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发达经济体的投资,特别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也进入了低迷期。未来要想重新恢复到比较快的增长态势,仍然需要很长时间。

    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我们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尽管xxxx年我们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我国利用外资仍然达到了xxxx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xxxx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冲击很大,美国吸收外资大幅度回落。同时,我们的对外投资仍然保持在xxxx亿美元以上的稳定水平。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和项目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xxxx年关于世界经济最新的预测。根据最新预测,xxxx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x.x%的恢复性增长,但前提是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就目前的全球大环境而言,在“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速与历史比,应该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是国际分工深刻变革,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加快。一方面,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生命健康、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相互促进、交叉融合,科技创新进入了大融通时代,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迅猛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发生了深刻重组。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得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各国内顾倾向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向多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以往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时期,以效率优先为导向而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在加速向以安全可控优先方向调整,所以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格局在我国“十四五”时期将发生更加深刻复杂的变化。

    三是经济全球化势头继续减弱,国际治理体系呈现“碎片化”。xxxx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化收益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出现了社会撕裂,民粹主义盛行,对外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经济、贸易、投资问题政治化。在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较量依旧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有可能减弱。围绕着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公共卫生领域挑战等方面的博弈和斗争可能更趋激烈,国际治理体系变革达成共识的难度在上升。所以,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势必要在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和推动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

    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的内部条件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一是我国仍处在成长的上升期,但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在加大。我国仍处在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以往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很大的改变,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区间。其中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压力和需要前所未有。所以,未来一个时期,经济潜在增速仍有可能继续有所回落。

    《纲要》没有像以往对整个未来五年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而是强调每年度根据形势变化决定年度增长目标,这也是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环境有很大不确定性。当然,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有充分的信心和条件保持经济适度的发展。

    xxxx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增长从xxxx年达到峰值以后逐渐回落。特别是过去xx年,中国经济增长更加平稳,增速比以往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当然这反映了我们的经济结构有重大变化,经济增长目的在转换。所以,“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将保持中速到中高速的增长态势。

    二是我国已经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渐被摒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有机统一,已经成为新发展导向。但是,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依然艰巨。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意味我们已经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而是意味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身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过去几年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看,我们的经济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从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看,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去年已经达到xx.x%。包括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现在在经济中占比已在xx%以下,农业总体维持在接近xx%的水平。这种结构变化,与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路径的一般规律是相符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经济已经由过去工业主导型的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

    由于服务业的占比上升,也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更加稳固。过去在工业主导时期,工业周期性比较强,所以,往往会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现在服务业占比提升到xx%以上以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xx%以上,这也使得我们的经济运行比以往更加稳定。这种结构变化,也使得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总体趋势是有所减弱的。另一方面,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加。过去几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上是xx%以上,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xx%现在都来源于服务业。

    从贡献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分解来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最大的。由于这种变化,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新变化,特别是服务业占比的提升,使得服务业成为过去几年吸纳就业唯一保持增长的产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们吸纳就业的最主要的渠道。从就业方面来看,我们还要依靠更多的服务业来创造就业。

    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就业超xxxx万人,去年受疫情冲击影响,我们的城镇新增就业有所回落,但也实现了目标。这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为保持就业稳定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三是“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难以维系。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紧迫性在上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xxxx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发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工厂,这种发展模式有力带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要素条件的变化,这种两头在外,也就是市场和资源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近年来明显减弱,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限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更加凸显,经济安全的风险增大。

    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配套齐全的完整产业体系。我们本身具备内部循环的大国经济优势。xxxx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所以,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继续顺势而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加快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

    xxxx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对外贸易,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是两位数增长。但是xxxx年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缓慢、外需减弱,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速也在减弱。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总体看,我们的对外贸易增长潜力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和以往相比,再出现高速增长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了。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内外需占GDP的比重也明显回落。xxxx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最高达到过x.x%,接近xx%的水平。因此,外需对我们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是非常大的。xxxx年我们经常项目顺差仍然接近xxxx亿美元,但是占GDP比重只有x.x%。xxxx年,我们的GDP按照人民币计算是xxx.x万亿元,折合成美元是xx.x万亿美元。

    现在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内外的均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现在被提出来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这个事情。从需求方面看,消费、投资、进出口占GDP的比重也反映出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与此同时,我们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比过去在持续提升,已经超过xx%。但是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消费占比仍相对偏低。

    从生产角度看,我们的服务业占比超过一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xx%。从支出角度,或者从需求角度看,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接近xx%。所以,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跟以往相比有很大变化,我们不再过分依靠投资、工业。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既应对了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也是我国在当前阶段的主动选择,更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因此,必须深刻理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新趋势和新特征:

    一是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将更加明显。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要求我们坚持扩大内需,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我们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从以往看重国际市场为主,转向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我们有这方面的条件。首先我国有xx亿人口,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多年超过xx万亿美元,大概是美国的xx%。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十四五”期间,按照世行的标准,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可能最终达到x.x万美元以上,进入高收入国家行业。

    同时我国还有x亿多的中等收入群体。xxxx年,我们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了xx万亿人民币。xxxx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了负增长,大概是xx万亿元人民币。但总体来讲,我们国内消费品市场规模大概是x万亿美元左右,可以说和美国现在的市场规模相当。但和美国相比,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所以,我们的市场是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

    当前,我国还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建设都将不断释放出投资需求潜力。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最大的竞争力。我们完全有条件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来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这也是我们能够实现扩大内需,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底气。

    但是当前,我们的国内大循环还不够通畅,突出表现在国内统一的大市场尚未形成,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还有很多门槛,要素商品流动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另外,我们流动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不高,交易成本也较高。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物流成本持续下降,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高。xxxx年,我们的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高达xx%以上。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只有x%。所以,我们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还有很多空间。现在我们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化改革降低流通费用。

    当前,我们的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发展也不均衡,这均妨碍了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流通,同时,我们的体制机制问题也较多。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循环,也制约了消费和投资需求潜力的释放。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发展问题,实际上是改革问题。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潜力。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深化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有效释放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内需,更加注重和加强需求侧的管理,构建扩大内需的有效机制,全面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在稳定汽车、家电等传统大宗消费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进一步扩大养老、健康、家政等服务消费,进一步净化我们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提量升级。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像x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一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政设施升级。

    “十四五”时期,我们在落实扩大内需方面有一系列的举措,除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一些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以外,我们在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方面还有很多具体的举措。扩大消费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提高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近年来,我们的最终消费比重已经超过xx%,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剔除政府消费后,我们居民的最终消费还低于xx%。也就是说,我们在扩大内需方面,除了稳投资外,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扩大消费。扩大消费除了从营造消费环境入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切实有效提升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

    近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xxxx年有明显回落。所以,这既不利于当期经济可持续的恢复,也会制约我们未来的发展。

    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将不断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经济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关键还是要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从而让国内大循环有效运转起来。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首先,在国内大循环中,供给和需求必须循环起来。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完整的配套能力。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供给体系大而不强,特别是一些传统低端领域的产能和供给持续过剩,而很多新兴的高品质服务供不应求。所以,在居民消费加速升级的态势下,我们的供给体系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供给结构难以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国内循环之所以存在很多堵点和断点,最主要的方面是我国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有时,国内的商品难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有很多人到国外去采购。

    要解决国内经济循环不畅的问题,还是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我们的供给体系能适应国内需求的需要,那么庞大的国内需求就会刺激我们的供给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业、服务业也就会更好地发展起来。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矛盾既有供给侧的,也有需求侧的。但深入分析后,我们的判断是,矛盾主要还是在供给侧。供给体系不能适应需求变化。如果我们仅仅是扩大内需,而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内需供给就很难能支撑经济增长。所以,我们必须把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不断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品种,提高它们的质量和品类。“十四五”时期,我们还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要用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来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

    三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保障将进一步强化。当前,国际上围绕着优质要素资源的争夺在不断加剧,我国正处在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

    第二篇: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2024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4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个规划纲要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的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无论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4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都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环境的变化

    我们先谈一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均发生了深刻调整。世界大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全球经济、贸易、投资、产业布局,还有治理体系变革等方面来看,“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是世界经济有可能持续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放缓。2024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就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增速显著放缓,国际贸易增速持续低于世界经济增速,跨国直接投资也趋于回落。2024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使得世界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陷入最严重的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下降。2024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全球经济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改善有所回升,但未来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受到疫情防控形势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因此,未来几年,特别是“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有可能处在持续低迷的态势,出现强劲复苏的可能性较低。

    从近30年来世界经济的增速看,世界经济在2024年金融危机之前,尽管常有一些波动,但总体是向上增长的态势。2024年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此后,随着应对危机的刺激政策效应逐步减退,世界经济在这次疫情之前也处在疲弱的复苏状态,走势并不强劲。从目前看,今年世界经济有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增速有可能达到5.5%。但是除去2024年的负增长,今年世界经济总量仍然很难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走势的相互关系看,金融危机之前和金融危机之后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金融危机之前,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增长时期,国际贸易增速持续快于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平均来看,金融危机之前,国际贸易增速应是世界经济增速的2倍以上。但金融危机之后,在多数的年份国际贸易增速低于世界经济增长。这反映出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退潮,逆全球化的趋势增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使得贸易的增速低于经济的增速。受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的回落幅度较大,接近10%。

    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量看,2024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曾经达到了历史峰值,此后逐年回落。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基本上稳定在1.5万亿美元左右。但2024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量下降了42%,仅有8590亿美元。其中发达经济体只有2290亿美元。而新兴市场国家基本保持在6000亿美元以上的增速。2024年中国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由此可见,2024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发达经济体的投资,特别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也进入了低迷期。未来要想重新恢复到比较快的增长态势,仍然需要很长时间。

    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我们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尽管2024年我们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我国利用外资仍然达到了1444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冲击很大,美国吸收外资大幅度回落。同时,我们的对外投资仍然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稳定水平。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和项目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2024年关于世界经济最新的预测。根据最新预测,2024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5.5%的恢复性增长,但前提是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就目前的全球大环境而言,在“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速与历史比,应该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是国际分工深刻变革,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加快。一方面,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生命健康、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相互促进、交叉融合,科技创新进入了大融通时代,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迅猛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发生了深刻重组。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得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各国内顾倾向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向多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以往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时期,以效率优先为导向而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在加速向以安全可控优先方向调整,所以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格局在我国“十四五”时期将发生更加深刻复杂的变化。

    三是经济全球化势头继续减弱,国际治理体系呈现“碎片化”。2024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化收益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出现了社会撕裂,民粹主义盛行,对外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经济、贸易、投资问题政治化。在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较量依旧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有可能减弱。围绕着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公共卫生领域挑战等方面的博弈和斗争可能更趋激烈,国际治理体系变革达成共识的难度在上升。所以,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势必要在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和推动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

    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的内部条件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一是我国仍处在成长的上升期,但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在加大。我国仍处在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以往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很大的改变,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区间。其中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压力和需要前所未有。所以,未来一个时期,经济潜在增速仍有可能继续有所回落。

    《纲要》没有像以往对整个未来五年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而是强调每根据形势变化决定增长目标,这也是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环境有很大不确定性。当然,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有充分的信心和条件保持经济适度的发展。

    2024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增长从2024年达到峰值以后逐渐回落。特别是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更加平稳,增速比以往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当然这反映了我们的经济结构有重大变化,经济增长目的在转换。所以,“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将保持中速到中高速的增长态势。

    二是我国已经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渐被摒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有机统一,已经成为新发展导向。但是,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依然艰巨。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意味我们已经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而是意味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身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过去几年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看,我们的经济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从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看,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去年已经达到54.5%。包括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现在在经济中占比已在40%以下,农业总体维持在接近10%的水平。这种结构变化,与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路径的一般规律是相符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经济已经由过去工业主导型的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

    由于服务业的占比上升,也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更加稳固。过去在工业主导时期,工业周期性比较强,所以,往往会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现在服务业占比提升到50%以上以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60%以上,这也使得我们的经济运行比以往更加稳定。这种结构变化,也使得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总体趋势是有所减弱的。另一方面,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加。过去几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上是60%以上,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60%现在都来源于服务业。

    从贡献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分解来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最大的。由于这种变化,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新变化,特别是服务业占比的提升,使得服务业成为过去几年吸纳就业唯一保持增长的产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们吸纳就业的最主要的渠道。从就业方面来看,我们还要依靠更多的服务业来创造就业。

    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就业超1300万人,去年受疫情冲击影响,我们的城镇新增就业有所回落,但也实现了目标。这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为保持就业稳定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三是“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难以维系。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紧迫性在上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24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发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工厂,这种发展模式有力带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要素条件的变化,这种两头在外,也就是市场和资源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近年来明显减弱,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限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更加凸显,经济安全的风险增大。

    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配套齐全的完整产业体系。我们本身具备内部循环的大国经济优势。2024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所以,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继续顺势而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加快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

    2024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对外贸易,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是两位数增长。但是2024年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缓慢、外需减弱,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速也在减弱。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总体看,我们的对外贸易增长潜力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和以往相比,再出现高速增长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了。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内外需占GDP的比重也明显回落。2024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最高达到过8.7%,接近10%的水平。因此,外需对我们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是非常大的。2024年我们经常项目顺差仍然接近3000亿美元,但是占GDP比重只有2.0%。2024年,我们的GDP按照人民币计算是101.6万亿元,折合成美元是14.7万亿美元。

    现在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内外的均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现在被提出来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这个事情。从需求方面看,消费、投资、进出口占GDP的比重也反映出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与此同时,我们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比过去在持续提升,已经超过50%。但是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消费占比仍相对偏低。

    从生产角度看,我们的服务业占比超过一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60%。从支出角度,或者从需求角度看,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接近60%。所以,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跟以往相比有很大变化,我们不再过分依靠投资、工业。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既应对了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也是我国在当前阶段的主动选择,更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因此,必须深刻理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新趋势和新特征:一是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将更加明显。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要求我们坚持扩大内需,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我们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从以往看重国际市场为主,转向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我们有这方面的条件。首先我国有14亿人口,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多年超过14万亿美元,大概是美国的70%。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十四五”期间,按照世行的标准,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可能最终达到1.2万美元以上,进入高收入国家行业。

    同时我国还有4亿多的中等收入群体。2024年,我们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了40万亿人民币。2024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了负增长,大概是39万亿元人民币。但总体来讲,我们国内消费品市场规模大概是6万亿美元左右,可以说和美国现在的市场规模相当。但和美国相比,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所以,我们的市场是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

    当前,我国还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建设都将不断释放出投资需求潜力。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最大的竞争力。我们完全有条件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来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这也是我们能够实现扩大内需,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底气。

    但是当前,我们的国内大循环还不够通畅,突出表现在国内统一的大市场尚未形成,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还有很多门槛,要素商品流动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另外,我们流动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不高,交易成本也较高。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物流成本持续下降,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高。2024年,我们的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高达14%以上。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只有8%。所以,我们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还有很多空间。现在我们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化改革降低流通费用。

    当前,我们的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发展也不均衡,这均妨碍了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流通,同时,我们的体制机制问题也较多。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循环,也制约了消费和投资需求潜力的释放。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发展问题,实际上是改革问题。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潜力。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深化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有效释放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内需,更加注重和加强需求侧的管理,构建扩大内需的有效机制,全面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在稳定汽车、家电等传统大宗消费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进一步扩大养老、健康、家政等服务消费,进一步净化我们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提量升级。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像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一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政设施升级。

    “十四五”时期,我们在落实扩大内需方面有一系列的举措,除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一些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以外,我们在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方面还有很多具体的举措。扩大消费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提高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近年来,我们的最终消费比重已经超过50%,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剔除政府消费后,我们居民的最终消费还低于40%。也就是说,我们在扩大内需方面,除了稳投资外,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扩大消费。扩大消费除了从营造消费环境入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切实有效提升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

    近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2024年有明显回落。所以,这既不利于当期经济可持续的恢复,也会制约我们未来的发展。

    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将不断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经济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关键还是要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从而让国内大循环有效运转起来。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首先,在国内大循环中,供给和需求必须循环起来。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完整的配套能力。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供给体系大而不强,特别是一些传统低端领域的产能和供给持续过剩,而很多新兴的高品质服务供不应求。所以,在居民消费加速升级的态势下,我们的供给体系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供给结构难以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国内循环之所以存在很多堵点和断点,最主要的方面是我国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有时,国内的商品难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有很多人到国外去采购。

    要解决国内经济循环不畅的问题,还是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我们的供给体系能适应国内需求的需要,那么庞大的国内需求就会刺激我们的供给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业、服务业也就会更好地发展起来。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矛盾既有供给侧的,也有需求侧的。但深入分析后,我们的判断是,矛盾主要还是在供给侧。供给体系不能适应需求变化。如果我们仅仅是扩大内需,而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内需供给就很难能支撑经济增长。所以,我们必须把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不断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品种,提高它们的质量和品类。“十四五”时期,我们还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要用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来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

    三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保障将进一步强化。当前,国际上围绕着优质要素资源的争夺在不断加剧,我国正处在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的阶段。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高端设备“卡脖子”问题还比较严重,所以,断供风险难以完全排除,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已成为重大课题。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候不掉链子是一个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也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战略支撑,依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的核心技术,强化对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保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还可以依托国家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完备的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在加强科技创新方面有一系列重要的部署。

    从“十三五”以来,我国在科技投入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一定程度上也等于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剔除资本和劳动的贡献以外,经济增长和其他方面的贡献是来自科技进步方面的。我国科技的不断提升,与我们加大研发投入经费有关。

    此外,无论在加强国家科技创新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还是市场引导企业创新主体以及激活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等方面,我们都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四是要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既面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加快向各产业渗透和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约束强化的巨大挑战。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应用阶段,成为驱动产业变革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十四五”时期将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各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以提升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为导向,把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依托产业园区和自贸区等平台,推动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有效集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五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会进一步增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机构如果脱离实体经济去搞以钱生钱的自我循环,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是金融危机,最终也会危及到金融自身发展。因此,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金融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新发展阶段,金融工作要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动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形势,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2024年,从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的过程中,我们看得很清楚,普惠金融大量发展,引导更多金融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不断降低实体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严控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综合施策,引导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从宏观层面看,重点做好金融领域跨周期政策设计,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使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

    从微观层面看,我们要进一步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入激励相容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更多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支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支持创新层面看,我们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从优化结构层面看,我们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从完善货币、监管、税收等制度入手,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政策性业务和商业业务分账管理,提升支持国家战略的能力;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统筹规划建设管理适应金融双向开放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确保金融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从防控风险层面看,我们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方针及时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加快构建宏观审慎加微观审慎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管理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是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型开放特征更加鲜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要搞封闭的内循环,畅通国内循环与参与国际循环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而不是割裂或对立的。

    国内大循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畅通国内大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有利于我们更好参与国际循环。

    坚持开放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循环,可以更好地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深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动力。

    因此,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中国机遇”,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成果。“十四五”时期将以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为方向,健全制定内外贸、内外资统一的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新的外资基础性法律,清理涉及外资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限期废止或修订同对外开放大方向和大原则不符的法律法规或条款,加快推动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制度保障。

    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探索实践更高水平更高标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加快金融等服务领域开放,促进制度型开放。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五通”合作,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扩大西部和沿边地区开放,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特别是世贸组织改革,开展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出更多中国倡议、中国方案。

    第三篇: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国信观点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呈现新趋势

    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演进、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增大以及“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驱动因素正在悄然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政府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以及发展目标提出了许多创造性和革新性的思路,这将引导和推动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呈现新趋势。

    一、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速增长阶段

    1979-2024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2024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过分依赖外需的高增长动力被弱化,同时经济依赖廉价丰富生产要素的高增长时代趋于结束,经济运行进入了一个拐点转折期,经过最近几年的调整转型,可以确认,我国经济增长逐渐由过去的高增长步入中速增长时期。过去30年增长约10%,2024年7.8%,2024年预计7.5%,未来一个时期将会维持6-8%的中速增长。

    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

    第一,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人均GDP达到6000多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此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质量和效益的改善,结构的升级,增速减缓势在必行。在该阶段我们面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问题,要解决重大社会、经济结构问题,必须放慢经济增速,释放经济社会的风险。

    第二,要素成本水平明显提高。2024年至2024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由12373元/年增加到41799元/年,增长了23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70%,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了5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了35.8%。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力度,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支持企业低成本扩张的低要素价格条件不复存在。

    第三,市场需求不足问题凸现。经过多年的快速扩张,中国经济已由短缺经济变成了过剩经济,目前出口需求萎缩,消费需求徘徊不前,最终需求不足,大量的工业产品,一生产出来就变成了库存,企业连续亏损,只好降低速度压缩生产,市场需求不足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速减缓的根本原因。

    二、新型城镇化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城乡割裂、城乡二元差距是中国经济的特有产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迫在眉睫,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切入点,大力推进城市化也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潜力。分流农民需要城市化,发展三产需要城市化,创造就业岗位需要城市化,提高多数人的劳动生产率需要城市化,扩大内需,促进发展更需要城市化。

    新型城镇化是要改变中国人的面貌和综合素质,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改变人的身份被限制的状况,最终打破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因此,要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其一,城镇化的本质在于“化人”。要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把农民先化成农民工,再将农民工化成市民,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在有些地区城镇化走偏路,主要是化土地,搞土地城镇化,搞房地产化,依旧把农民和市民、城乡进行分割。

    其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改革,不是简单的城市投资建设。要更多的关注城市软环境、公共服务的建设,以改善人的生活条件、优化生存环境为宗旨,要统筹推进均等化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到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

    其三,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一种高效的城市运营体系。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以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为重点,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创新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建设没有环境污染,没有交通拥堵,井然有序、运行高效的城市,总之是通过城市结构优化来提高它的综合承载力或者它的竞争力、吸引力。

    今后的城镇化建设重点:一是在特大城市周围兴起一批小城市。美国洛杉矶、加拿大蒙特利尔周围都有70个以上小城市,中国不可避免的要走同样的道路,特大城市周围一定要建起一批小城市。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中部地区,兴起一批规模较大的新兴城市,以此为龙头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加速

    和完善已有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城市功能建设。四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搞好以城带乡,城市反哺农村。

    三、服务业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我国原有发展模式是“重二产、轻三产”,2024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1:45.3:44.6,第三产业占比虽然较十年前的32.3%提高了12个百分点,但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超过70%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当今世界,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和彼此合作的热点,发达经济体在寻求再工业化、再制造化的同时,继续保持服务业领先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也在弥补服务业发展的短板。服务业日益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引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方向。

    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意义重大:

    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是稳增长、调整优化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国许多工业产品产能过剩或供过于求,但服务产品却有许多领域供不应求,满足不了需求,一方面要提升商业流通业发展水平,扩大和引导商品消费,另一方面,要增加服务业的有效供给,提高服务业水平,让巨大的内需潜力得以释放,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

    二是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传统服务业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研发、信息、物流等新兴服务业需要具有一技之长高素质劳动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信息化的部分新增就业也需要通过各种服务业来吸收。

    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有效推进“新四化”的实现。做强研发、设计、营销等服务环节,可以推动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开发新一代信息产品,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推动信息化、扩大信息消费;增强交通、环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功能,是建立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需要。

    四是“松绑”服务业是推进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最大的制约是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发展服务业要求放开服务业管制,要求依法依规为服务业发展“松绑”,让企业轻装上阵。同时,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探索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

    四、创新驱动和自主品牌建设成为行业发展的标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经济总量、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继续严重依赖外来技术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难免受制于人。要具有自身的发展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创新驱动,在跟踪先进水平的基础上,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要耐得住寂寞,用10年20年的时间实现自主创新的突破(美国的页岩气开采研究用了40年的时间),最终拥有自己的品牌。

    为鼓励技术创新,应把科研经费投入占企业产值比例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把科技发明成果转化率作为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依据,为了给未来5-10年经济发展储备人才技术,政府可以设立国家创新基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基金以及重大项目创新研发基金,以支持中小企业、有增长潜力的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

    我国自主品牌较少,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要提高企业的软实力、竞争力,一定要建立和培育自己原创产品的品牌。培育国内知名品牌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从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做起,探索创新适合中国特色的生产营销模式并加入最新科技元素,将自己最熟悉、最具竞争力的领域做精做大做强,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培育品牌切忌大而全什么都做,有些品牌企业成名后,房地产、计算机甚至制造业生产行业都要涉猎,结果哪方面都不突出,一旦市场竞争激烈、需求不足,必然没有立足之地。

    五、体制改革的红利将进一步释放

    过去我们很好利用了资源红利、人口红利、入世红利、房地产泡沫红利,现在这些红利在减退,要转变发展方式、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需要寻找新的红利和动力。全面推进新一轮的体制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改革可以创造并收获新的改革红利,支持经济持续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和着力点:

    1、加快政府职能改革,建设透明、高效、服务型的政府。进一步理顺政府和经济的关系,大幅度改革行政审批和监管的方式,把行政审批的过程尽量地科学化、专业化、透明化,而不是垄断在政府部门,将不必要审批的决策交给企业家。政府应从直接组织资源配臵,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转向负责社

    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居民提供基本生存保障,为企业维护透明、公正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提供高效的执法维权服务。

    2、国有经济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应完全推向市场,与其他市场参与者一视同仁,人员任免、薪酬待遇、经营管理完全市场化运作,脱离行政干预。严格执行破产退出制度,对资不抵债的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要及早破产退出。切实改变通过保破产企业的方式保产值规模、保就业、保稳定的思维定式,尽快转向保基本民生、保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保障房等方面。

    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权利,是农民分享城镇化、现代化红利的最重要资本,必须依法严格保护。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严格征地程序,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应给予农民公平补偿,让农民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六、保护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

    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思路,把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的提出来,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重要的战略之举,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经过几十年的大发展,中国的生态问题十分严重。

    首先,中国的资源严重不足。以人均计算,水资源、林业资源不到世界水平的1/3,矿产资源不到世界水平1/2,石油资源只有世界水平的1/10,天然气资源只有世界水平的1/20。但是我们对资源的利用十分粗放,有些资源的单位GDP消耗高出国外好几倍,甚至十几倍。中国农业生产中单位面积的化肥用量是世界水平3.6倍,是法国的6.2倍,是美国的3.5倍。

    其次,由于资源的过分消耗,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一是三大湖、七大河污染严重,水质都在三类以下。二是食品及饮用水的污染,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隐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三是空气的污染。今年冬天,持续的雾霾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四是土壤的污染。土地污染来自化肥的不适当使用和企业排污,特别是深层排污。

    快速的经济增长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环保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生命比GDP更重要。我们是后发展国家,完全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吸取先期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面对资源紧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形势,将保护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常态化发展是题中之一,环境升级和生态文明升级也是中国经济升级的重要标志。

    本次政府部门机构调整,我国首次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部,积极推动资源环境保护的监测和防控工作。目前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建设不断增加,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污染物排放检测标准陆续出台,制定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惩戒力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关系,严格考核和奖惩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体现了政府倡导节能环保、清洁绿色经济发展的决心和理念。

    (经济预测部祁京梅)

    第四篇:“十四五”时期,如何奏响绿色生活新乐章?

    “十四五”时期,如何奏响绿色生活新乐章?

    蓝天白云、清水绿岸,蜂飞蝶舞、鸟语花香。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也是我们共同守护的家园,它赠与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也需要我们以切实的行动保护与回应。

    202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为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谱写序曲。

    今年,“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关注和讨论。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如何开展,专家给出这样的答案。

    “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不仅是未来五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部署。创建绿色生活,奏响绿色生活新乐章,个人、家庭、社区都是缺一不可的重要力量。

    社区紧握指挥棒,统筹调配有良方。创建绿色生活,社区在精神引导和组织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规范公共设施维护,用大数据管理好社区噪音……绿色环境,我们共建共享;美丽家园,我们共同守护。

    绿色生活,让家更美。将绿色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新时代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减少家庭能源资源消耗,引导家庭成员树立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源源不断,世代常足的理念,让绿色发展的新风吹进千家万户,让勤俭节约的美德焕发勃勃生机。

    奏响绿色生活新乐章,我们每个人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义务植树、环境监督、优先购买使用节能电器、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主动向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用品和塑料包装说再见……节能降耗,从我做起;厉行节约,值得鼓励;每件小事,都有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就是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中,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成为令世界瞩目的风景线!

    第五篇:“十二五”时期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展望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

    “十二五”时期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展望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教授

    在谈之前,首先要认识到一点,在世界经济中,中国经济是首先复苏了。

    首先复苏意味着什么?首先复苏至少可以讲其他的国家还没有复苏,或者没有完全复苏,而中国经济的首先复苏,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商机。我们有更多的商机,正是我们首先复苏所带来的。但是,要使这个商机持久的话,就必须调结构。当前调结构问题的重要性,就是其他的国家经济还没有复苏,我先复苏了,我就能够通过调结构、通过品牌、通过制度创新来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在这个背景下,人家都复苏了,我们就缺乏了这种机会。

    常言说得好,“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我们既然要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我们要大富,我们每一个企业都要大发展,因此固然需要拼搏,固然需要抓紧机会,但最重要的需要大智慧。这种大智慧要考虑我们今后的经济战略在什么地方,我们发展的战略到底在哪里!我们看到,一定要走扩大内需的道路。因为投资带动增长,这是创造中坚需求,只有消费带动的增长所创造的才是最终需求。那么,出口也能够创造最终的需求,但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投资和消费共同带动上。扩大内需当然有投资方面造成的需求,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消费方面造成的需求。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展望今后的几年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什么地方,中国经济的动力应该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刚才讲过了,这是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够发挥我们的优势。过去认为我们有外需,那就能够拉动经济发展。但是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外需,也应该在自主创新的前提下来进行。根据现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讨论,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在科技方面所要做的。

    一、新能源。如果没有新能源,其他的带动都不如它。因为新能源可以把整个汽车工业带动起来,有了新能源以后,交通运输和其他的方面才能够带动起来。

    二、新材料。因为新材料将带动房地产业全行业的改造,新材料也可以带动设备制造业全行业的改造。所以,新材料的影响力同样是大的。

    三、生物科技。生物科技不仅对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医药业重要,而且对于医疗本

    身可能都是一个变化。因为生物科技在进一步发展,人的寿命将会延长,健康情况好,而这个需要量很多。

    四、环保产业。环保产业一定要看准,低碳化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来看,但是低碳化本身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可以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比如说碳回收技术。

    五、互联网。互联网要走数字中国的道路,这样我们各方面的效率会提高,而且会刺激很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六、工业设计和创意。没有创意就没有设计,首先得有创意。制造业方面同样可以走在前面,因为我们搞新的创意、新的设计,所以这就构成了自主创新。

    除了自主创新,第二个要谈到注重当前的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加速了城镇化,中国城镇化进程很低。解放了60年,解放初就有20%,经过60年的工作,我们的城镇化也只达到了45%左右。这对于中国扩大内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一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加快城镇化。假定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30年之后,中国的城镇化率可以从现在的45%左右提高到75%左右。提高到75%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当时如果我们的人口是16亿的话,那就意味着1/4是是农民,而12亿城里人。30年以后,城镇化速度还要进行提高。就算75%,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不容易,不容易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提高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意味着有1000多万人要进城。除了劳动力,还有老人、家属、孩子,还有刚出生的孩子。大城市都容纳不了,甚至省会城市都不可能容纳得了,而更大量的是县城和镇,这就是每年1、2千万人要进城。住房建设、公共设施、道路、水、暖、电、学校、医院等其他的公共文化设施,全世界没有这么大的市场。中国的城镇化是中国潜在的最大的市场,每年要扩展这么多,这可以带动多少人就业,又带动了多少企业能从当中得到商机呢?我们今后5年,正是城镇化加速的时期,这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二点。

    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点在哪里呢?就是正在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979年,农村搞了承包制,但是山林没有搞,为什么?因为当时刚改革开放,政府对于老百姓不信任,如果林地都承包下去了,结果发生了砍树的风潮,在这种情况下,你把土地包给我了,你收回我们就没了。所以,出现了紧急刹车。农村的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迟了,推迟到了20多年以后。21世纪开始的时候,在福建、江西就开始试点,效果非常好。2024年6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决定,林权改革。改革开放前3年是农田承包制,改革开放后30年是我们的山田承包制。后三十年的开始是山林的改革,有的是200亩地山林,有的是100亩地山林,少的也有几十亩,而且明确规定了承包期七十年不变。

    福建、江西去年年初金融危机,有一些人下岗了,他只要家里在山地的全上山了,要解

    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让很多的同伙到他哪里去;林下的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林下养鸡、种中药材、种蘑菇。林地还有一个好处,中央规定林地可以抵押、树木可以抵押,除了试验区以外,农民的宅基地和住房可以抵押,其他的都不可以,而林地和林场的数目是可以抵押的,这样一来就火了。还有一个是农民有钱了,要搬家,在林地建自己的房子,这个时候就可以带动经济第三个方面。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方面,城乡一体化是第二个方面,林地的改革是第三方面。

    第四个带动经济重要的动力在哪里?就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低碳要根据中国的力量来做,低碳经济既然是条件也是机遇。问题在哪里?问题是在于我们能不能掌握环保的技术,环保的产业大发展。而且,我们现在的讨论中,把环保的概念已经扩大了。不是狭义的环保产业,狭义的环保产业是一系列的制造。现在的环保产业是广义化的,比如说治沙漠、造林,这都属于环保产业。比如说土壤的整治、改良,这都属于环保产业。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如果在环保方面的技术有所突破的话,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创造了产值,而且也可以抓住本行业的主导权,本行业中国说了算。今后几年,环保产业同样有大的发展潜力。

    二、扩大内需

    然后就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抓紧三个方面做。

    一、解决就业问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因为中国新增就业的75%是由民营经济创造。

    二、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上升。劳动收入近年以来,都可以看到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是下降的。这样,低收入者即使有工资,但工资很微薄,也不可能扩大自己的消费。消费信贷他将来还要还的,所以要扩大工资收入、劳动收入,扩大农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那么,农民的整体收入提高靠什么?靠推行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把产业链延长了,这样农民的收入就提高了。

    三、当前可以扩大内需的就是房价太高,一定要解决住房问题。住房问题怎么解决?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的责任是建社会保障住房,社会保障住房包括了中、低收入家庭可以买得起的,没有房子住的还可以租廉租房,这是政府的事情,政府一定不要把这个看成小事情。如果是社会保障,市场的需求就可以移到这里,减少对于住房需求的量。

    第二是土地高价,对地王这些情况应该有一个严肃的规定。凡是购买土地以后,你快到了限定时期必须开工,不开工就重罚,再不然就是收回。不仅要必须开工,而且必须规定完成的时间,如果拖个10年,我房子就不能卖。要规定你这个房子多少个月以后一定要建成,建成就可以卖,或者是在这个时间建成就要住,这是屯地屯房的现象。

    第三,禁止土地的炒卖,要重罚。要抽费,抽土地转让费。你拍卖土地肯定是要盖房子,你就要在规定时间开工。政府管的是社会保障房,市场调节的是高档住房,但是政府的管理是必要的。只要老百姓有房子住,内需就有了,一个城市没有搬家是冷冷清清的城市,一个城市人们都议论着怎么搬家,这个城市就繁荣起来了。老朋友来了,说很久没有见面,第一句话就问“搬了没有”,因为从小房换大房,旧房换新房就要买东西,家具要换、家用电器要换新的,不然干什么?所以,扩大内需是要通过就业,通过增加劳动的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再加上对于住房问题的慎重对待。

    三、管理通胀预期

    中国的经济大概是这样的,但是大家要问:中国的经济这样下去的话,每年GDP增长有多少呢?我们估计不会超过8%。如果突破了9%以上,生产资料的价格会马上上来。所以,通货膨胀的问题是存在,但是什么时候到来就不知道了,短期内不会来,因为我们的经济还没有上来,生产资料的价格还没有上来,有一些上来是恢复性的上来。但是我们要有一种预警的机制。

    假定半年之后通货膨胀来了怎么办?我们首先要分清楚是哪种通货膨胀。第一种是需求拉动型通胀,也就是投资过多、信贷膨胀等总需求过大引起的通胀;第二种是劳动成本或者是其他的成本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第三种是国外的一些我们需要的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因为石油价格上了,国际粮价上涨了,尽管我们自己进口的粮食并不多,但是国际粮价的上涨,有一种心理上的影响。这种上涨都是输入型的上涨。

    那么宏观政策要不要变?现在还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我们应该说这是目前我们经济刚开始回升,回升的基础还不巩固。政策有连续性,假定通货膨胀到下半年以后怎么办呢?要分析什么型的通货膨胀。如果是成本型的通货膨胀,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不是总需求扩大,而是供给不足引起的上升。你再一紧缩,信息信贷就困难了,而且造成的是制造。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需求过大,而是成本的推进,而且失业增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发生过,凯恩斯需求的理论是管用的,需求的通货膨胀紧缩有什么用?你需要石油你不再进口石油吗?你能够减少那么多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需求拉动的,无论是成本推进还是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要记住一条,抑制通货膨胀并非只有紧缩一条路。你把前面的政策、后面的政策紧缩了,过去的教训都在,这不解决问题,而且失业会进一步增加。

    应该怎么办呢?应该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松紧搭配。财政政策思路又分了很多细项:财政收入政策、财政分配政策,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等等,有的增,有的减。松紧搭配既是一种把整个的经济作为总体目标来看,要保持稳定和增长,同时政策要结构化、细化,这样才能够有效。因为中国的经济特点很明显,比如说一辆汽车,这辆汽车的特点是刹车容易启动难。你政府一踩刹车,马上这个车就停了,可是你要将它再启动就难了,紧踩油门但是不往前走,为什么呢?因为刹车的主动权在政府,而油门的主动权掌握在老百姓手中,他不买东西,他怕下岗,他存钱。可买可不买的他都不买,他怕投资。所以,这是一个教训。我相信在今后的几年当中,政府将吸取以往宏观调控的教训,这样可以做得更好。

    四、展望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的情况怎么样呢?我们说经济会复苏,它复苏得慢一点,因为各国都采取了政府介入,政府投资在里面,而且各国都看中技术创新。包括美国现在加紧在搞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以便于处于制高点。但是要看什么,今后还有余波在,迪拜危机表现是余波,以后还有什么余波?希腊、西班牙会不会有?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是不是没有可能二次探底?有,二次探底可能没有一次大,西方国家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有西方的结构调整这样才行。对于我们来说要走出去,要汲取以往的教训,千万不要盲目投资,自己盲目投资的话把资金链延长了,结果国际上哪一个**一来,资金链就断了,这样自己就陷入了困进。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一定要小心谨慎地来利用金融创新的新产品,金融创新的新产品,可能有一些数学模型做支持,但是实践证明它没用了,因为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问题。但是,在国际上不会像过去那样,零储蓄率就扩大消费,因为他们消费的方式在改变,消费的理念也在改变。我为什么买那些暂时不需要的东西,我衣裳能穿就穿,为什么一定要穿新的呢?当然,这是不消费、重储蓄了。

    过去的环保是一个概念,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毒,工厂排的废水废气没有毒。20年前我是国家的环境保护顾问,所以跟一些工厂讨论,只要我排的水没有毒和气没有毒,就可以了。最近几年又发现,没有毒也不行,因为二氧化碳也没有毒,你老排二氧化碳,你排多了。尽管你水没有毒、产品没有毒、废气没有毒,但是二氧化碳排多了,世界都变暖了,南极、北极的冰都化了,一些小岛国都被淹了。所以,少消费就是环保,那纸张能不用就不用,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为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讲,这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观念。重储蓄、轻消费,少消费就是环保。我们说怎么扩大国际市场呢?一定要有核心技术在里面。

    对于国际市场来讲,我们应该认识到,今后这几年,贸易保护主义会抬头。贸易保护主

    义抬头正意味着西方的国家可以把自己的产品打入国内市场,这是违背WTO的原则,其结果引起了对方的报复,结果大家都没有得到好处,但是这个区域市场还在。所以,今后我们说西方的国家经济可能是有波动的,但也可能是在不断波动的情形下逐步地回升。我们今后几年对于国际市场的预测,更加强了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扩大内需的必要性,我相信我们现在的“十二五”规划开始制定了,通过以后,我们国家将上一个新的台阶。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五篇模版]
    交流伺服电机的探究控制电机论文
    课堂教学要求与评价标准
    美术教师剖析材料
    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上一篇:美术教师剖析材料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