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精品范文 英文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xx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花人独立 时间:2024-09-06 16:00:22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xx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xx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xx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xx

    作为一名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深入实地,搞好社情民意调查,是我履行好指导员工作职责,接近群众的基础,也是熟悉村情的有效途径,我通过查询资料,走访农户,深入地块调查等方式对xx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祥细调查。并在上半年的调研基础上对如何抓好xx村产业发展,富裕农民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xx村发展现状

    xx村位于xx乡西部,距乡人民政府驻地8公里,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2400米,山高坡陡,立体气候显著,全村辖4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有人口2188人,农户559户,有耕地1662亩,人均占有耕地0.7亩,有林地4500亩,已发展核桃5294亩,建成高优桑园60亩,有茶园600亩。202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0万元,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2380元。xx村是一个人口较多,生产资料相对较少,人口和资源矛盾突出,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高寒贫困村。全村地貌山头大,山脚小,80%的村民居住在1800米至2300米海拔范围内,气候变凉,耕地产出率低,且农户土地零星分散,路途耗费时间较多,不利于耕作及管理,致使优势特色产业规划难,产业化推进难,以种粮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仍然存在,优势特色农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经济对比效益不明显。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科技发展滞后,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 全村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接受新科技运用新技术能力较弱,缺乏产品竞争意识,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二)、思想观念落后,产业管理粗放

    大多数青壮劳动力奔波于打工热潮,家里仅剩老人和子女,农业生产,产业管理投入不足,靠发展产业效益的思想认识不足,科技措施落实不到位,传统的耕作方式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生产出的产品竞争能力较弱,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低

    村、自然村技术力量薄弱,产业协会运转机制不活,职能作用发挥不突出,缺乏农村经纪人队伍,产业发展仅靠村“两委”牵头组织,组织化程度较低。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工程性缺水现象仍然突出,产业水浇条件仍然较差,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后,靠天吃饭的现象仍然存在,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

    三、推进xx村产业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一)产业发展的思路

    立足xx村区位气候条件,资源状况,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导

    向,科技为依托,紧紧围绕“长抓核桃,短抓桑,粮、畜、茶叶不松劲”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巩粮食、畜牧、茶叶产业,做优泡核桃产业,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以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

    (二)加快xx村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要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典型大户、示范户,进一步加大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力度,提高群众产业意识,按照市委提出“见缝插针做大产业,精益求精做优产业”的要求,继续抓好泡核桃种植,大苗移植工作,进一步提高核桃在全村的覆盖率,发展面积达7000亩左右;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扩大蚕桑产业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打造蚕桑种植千亩村,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实施专业化发展;推广良种,普及良法巩固好粮食产业。

    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

    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产业发展条件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关键在投入,重在基础设施。要改善群众的生产发展条件,我们只有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抓住上级扶持导向,积极做好项目规划、申报、协调争取工作,争取实施好一批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全村产业发展条件。

    3、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水平

    要加快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忖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以农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村级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特色产业协会,制定协会《章程》,明确协会职责任务,着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采取联合经营、租赁、转让、转包等各种形式,扩大特色产业发展规模,通过服务机构的建立,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措施的落实,为广大农户提供高效的服务,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

    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因此,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提升产业效益,扩大产业规模的动力,我们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扎实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办好特色产业科技培训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水平,抓好核桃、蚕桑示范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全村科技的窗口,培训农民的场地,扎实推进核桃、蚕桑科技的推广普及。

    5、逐步建立特色产业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产业新、机制活,则产业效益高。我们要下决心坚持不断地

    抓好核桃、蚕桑两大基地建设,打造好产品品牌,加大产品对外推广力度,把两大产业建成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农业,实现xx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发展格局,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中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营管理体制和适行机制,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第二篇:乡镇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镇八里十河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产业发展现状

    八里十河村地处**镇南部20公里处,与竹林关、土门、毛里岗接壤,地处偏远,土地资源贫乏,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225户,849人,劳动力601人,享受低保户84户170人,有耕地714亩,人均占有粮4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860元。

    村现有山茱萸900亩,全村山茱萸大户15户,户均10亩650株,挂果树占47.5%,年产34万元;核桃100亩,年产5万元;年出栏商品猪240头,年出栏5-10头以上的6户,全村基本达到户均养1头猪,年产24万元;劳务输出350人次,其中:1年以上外出务工的达132人,半年以上达94人,半年以下124人次,年收入70万元。劳务和山茱萸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农村产业的长足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八里十河村通外水泥路工程正在立项,有35%农户住进宽敞明亮的小洋平房,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均达到60%以上。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大户。洪沟组黄恩娃,栽植山茱萸树12亩,年收入1.2万元。椒树洼组周保林,猪年出栏10头,收入1.1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村组干部群众创业精神差,满足现状,“小农思想”严重,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特别是大部分青壮认为发展林果业、养猪业,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费力费时、受市场控制大,从而形成劳务大发展,其它产业比重严重失衡,阻碍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产业项目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现该村林果业、养猪业仍停留在家庭小经济状态,做大做强意识不够,年用于发展产业的投入比重很少,仅占年投入量的15%;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不足,年养猪与林果发展规模增长率仅有10%;村组干部在市场开拓与产业项目引进等方面缺乏创造,等米下锅思想严重;劳务输出地分散,没有当地带头人,难以形成劳务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虽然群众种植山茱萸、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农户文化素质低、经营分散、技术推广滞后、资金等投入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难以正常进行,年损失率在20%以上,导致产品产量低、质量差,造成了广种薄收。

    4、林果规模小,基地建园不足、水平低,良种比例小。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没有1处,良种栽植面积不到20%。

    5、加工水平低下。山茱萸、核桃仅限于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简单,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产值效益低下。

    6、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和营销队伍,尚未形成产供销体系,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造成产品抢购抢销或滞销的混乱局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生猪存栏少,适繁母猪比例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当地养猪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领导,形成工作合力。镇、村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并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二是广泛宣传,制定工作规划。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板报、会议、宣传材料等进行了广泛宣传,组织各级干部和产业带头人开展学习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一村一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立足本村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制定出“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指导“一村一品”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今年举办培训班2次,培训32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20份,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农村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强村新突破。

    四是分类指导,实现重点突破。按照“畜牧抓发展,林果抓科管,菌药抓营销,劳务抓培训”的工作思路和 “一业突破,长短结合”的方针,采取“抓大户建小区,抓协会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促增收”的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服务,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一村一品”实现突破性发展。

    五是抓点示范,辐射带动。坚持从示范带动入手,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户。

    六是组建合作组织,实行品牌经营。成立劳务和山茱萸产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服务,拓展市场空间,树立产业品牌形象,形成产业发展聚能效应,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载体。

    四、产业发展的计划和对策

    一是以农民培训

    为突破口,加大农村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把会管理、懂经营、群众信得过的能人选进村两委会班子,采取形式多样的办法推广实用致富技术,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力争3-5年培训每组3-5人技术能手和1-2人劳务带头人。

    二是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市场营销体系和营销队伍,扩大品牌效应。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努力提高农户组

    织化程度,提高经营效益。

    三是以产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建立农村产业合作社,力争尽快实现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路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

    四是以开发品牌为突破口,加大市场开拓工作力度。引导农户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发展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一方面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要创建品牌效应。

    五是以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力度。以产业合作社、产业大户为重点,建立科学规范的利益机制,用市场手段抵御市场风险。

    六是争取国家惠农政策,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以产业合作社的名义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用资金使产业发展再上台阶。特别是在化肥、山茱萸剥皮机、病虫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农补帖、扶持资金上给予投入。

    七是面向市场,扩大规模,狠抓良种建设。鼓励群众培育良种育苗,力争在3年内发展良种核桃300亩,山茱萸500亩,改造核桃100亩;大力建设标准化、卫生化圈舍,引导群众扩大适繁母猪规模,加大良种瘦肉型猪引进力度,平抑仔猪市场价格,力争每户平均存栏2-5头。

    八是壮大劳务产业,开发劳务品牌。根据该村外出务工群众较多的实际,以协会为平台,内引外联合作单位,大力培训青壮年劳力,扩大年劳务规模,努力打造劳务品牌。

    第三篇:明朗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明朗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年8月31日)

    为准确把握我村产业发展现状,摸清家底,找出存在问题和困难,更好的加快我村经济发展,为做好全村扶贫开发工作奠定基础,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快我村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抓好我村产业发展,对于推动我村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

    二、全村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叶产业:全村茶叶累计面积达2816亩,采摘面积1817.9亩,平均单产30公斤,产业辐射6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856户农户,4002人,茶农人均收入152元。

    (二)畜牧产业:我村畜牧业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动力,抓基础、调结构、树示范、促发展。全村共有草山8500亩,其中非洲狗尾草种植面积7400亩,2024年末全村的大牲畜存栏2769头,出栏960头,生猪存栏5875头,出栏禽类12458只,2024年全村畜牧业经济总收入462万元。

    (三)泡核桃产业:2024年全村核桃面积达1215亩,1其中泡核桃面积1200亩,辐射6个自然村20个村面小组,共有挂果泡核桃80株8亩产量25吨,产值约56000元,农民人均收入为14元,我村泡核桃种植开发起步晚,新种植的还没有挂果,管理机制不规范,还未能发挥出好的效益。

    (四)水果产业:全村水果种植面积320亩,产量15吨人均占有水果3.9公斤,总产值48000元,其中,苹果梨占90%以上。

    (五)低毒大麻产业:低毒大麻产业于2024年试种成功后,开始种植,2024年我村共种植低毒大麻500亩,涉及6个自然村。

    三、主要做法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村的发展思路是“打牢农业基础,主攻畜牧养殖业,培养特色经济,壮大水果产业,引资创优富民。”为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结合我村情况,支书为第一责任人,主任、副主任协助,深入组、户进行具体指导查看,帮助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做好我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立足村情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立足村情和资源优势,巩固提升茶叶、畜牧等传统支柱产业;突破发展泡核桃、水果等新兴产业;慎重发展低毒大麻产业,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三是抓好我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工作,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把我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强化劳动力输出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发展。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村产业发展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我村经济发展。我村山地面积大,丘陵平地面积小,土壤贫瘠,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农民收入少。

    二是农民收入增幅较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作物在农业中的比重较低,农村经济特色不明显,农民增收缓慢且不稳定。

    三是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四是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是信息不灵,商品经济不发达,人民群众闭关自守,缺乏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信心。

    四、“十一五”期间加快我村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十一五”扶贫工作计划,坚持把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思路:做优一个支柱(畜牧业),提升两大优势(茶叶、泡核桃),加速发展两大产业(水果、低毒大麻产业)。

    (三)基本原则:坚持“传统支柱产业巩固发展、新兴优势产业突破、其他产业慎重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切实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四)目标任务:茶叶产业“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建茶园500亩,建设高优生态茶园700亩。

    畜牧产业:到“十一五”末,全村实现牛存栏5400头,生猪存栏11000头。牛出栏2100头,猪出栏4000头,畜牧

    产业达680万余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在三合自然村建设“肉牛养殖示范村”,扶持肉牛养殖大户20户。

    泡核桃产业:分发展规划,五年内实现全村总面积4000亩,年产10吨。

    水果产业:“十一五”期间,完成苹果梨种植600亩,其他水果产业按区域布局和市场行情鼓励农户自行发展。

    (五)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加强公共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巩固发展传统支柱产业,突破发展新兴优势产业,慎重发展其他产业,着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型工业化体系,逐步实现农业资源规模化加工,工业资源规模化利用,生物资源创新式开发。

    三是组建各产业专业协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解决市场信息滞后失真、资源分散、技术经验分割等家庭作坊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

    四是围绕产业合理配套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制约我村产业发展的基础“瓶颈”。加大产业发展科技投入,把产业做强、做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明朗村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选择“基地+协会+农户”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培植支柱产业,壮大特色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六、明朗村产业发展政策选择

    一是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科技水平,使其掌握一至二门致富技能。

    二是争取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集中用于我村农业产业化建设。

    三是积极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争取专项资金,集中扶持和建设畜牧、茶叶、核桃等农产品基地。

    四是鼓励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扶持农产品加工技术,抓好我村信息网络工作。

    第四篇:镇村工业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XX县镇村工业和产业发展

    调 研 报 告

    根据县领导安排,调研由县委农工办牵头,县委政研室、县政府信息调研室等9部门共同参与,利用两天时间,到各镇(街)进行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调研组通过与镇(街)主要领导同志交流、与站办所负责同志座谈等方式,着重了解镇(街)对《点评办法》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方法、考核结果运用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从调研情况来看,各镇(街)充分肯定观摩点评给地方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各镇(街)充分认识到资金投入对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强力带动作用,通过加大融资力度、广开融资渠道、创新融资办法,千方百计融集资金用于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社会资本潜力,通过制定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地方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通过观摩点评,各镇(街)通过自评找不足、互评找差距,极大地调动起镇(街)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加快发展,聚集人气,带动了地方经济跨越式科学发展。

    (三)人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各镇(街)以观摩点评为契机,大力开展综合环境整治、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发展取得的成果、改革带来的变化。开展观摩点评后,群众感触最深的就是路宽了、水清了、绿足了。

    二、关于考核办法实施情况的几点思考

    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观摩点评对镇(街)小城镇建设和地方产业集聚有着极大的助力推动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镇(街)地理区位、产业结构、资源优势等方面上的不同,难免会显现出一些不尽如人意和有失科学合理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一)各镇(街)经济实力上存在一定差距,单纯比较经济总量不足以体现发展变化。经济实力是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单纯比较地区经济总量的办法不利于原来经济总量低,但现在发展速度快、变化大的镇(街),不利于激发地方加快推进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有违观摩点评激励导向作用的初衷。

    (二)镇(街)产业发展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难以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产业类型镇(街)发展情况。由于地理区位、资源条件等因素,使得一些镇(街)工业发展十分突出,而一些镇(街)现代农业有声有色,对不同产业类型的镇(街)都用同一个标准考核,不能突出各个镇(街)产业发展特点,考核中势必导致某些单一产业主导型镇(街)的落后地位。

    (三)资金投入问题不圆满解决,将直接制约观摩点评活动实效,影响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当前镇村建设项目多为环境整治、社会公益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具有投入大、见效慢、政府财政负担重等特点。而目前各镇(街)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融资手段,紧张的财政供应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可谓杯水车薪,发展后劲不足以支撑地区长期保持快速高效发展。

    (四)全市所有镇(街)统用一个考核标准,容易忽视地方特色和地区差异。全市118个镇(街)统一考核标准,对地方城镇布局合理化、园区建设规范化、服务管理科学化起到了积极的牵引导向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各地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但同时存在一个问题,统一标准容易忽略镇(街)产业特色上的差异和经济实力上的差距,一些地区确实还不具备某些硬件建设条件,如污水处理厂建设,硬上马、强开工势必造成不必要的财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城镇化管理是现在镇(街)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但也应注意地区差异,不能搞一刀切。

    (五)观摩点评的时间和频率有待商榷。目前,镇(街)每年各类点评都不少于四次,年年点评、一年多评的现象比较突出,容易导致镇(街)在项目建设选择上顾及点评名次,对一些群众受益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不敢上、不想上,甚至可能出现专门应对点评的突击工程、形象工程。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考核内容

    1、考核应该突出镇村建设、产业发展主题,不应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点评考核一样全面考核,指标设臵更应重点突出,分值赋予方面突出重点。

    2、镇街分类观摩点评。县城驻地及周边街道,在地理区位、项目引进、服务配套、园区建设等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是乡镇所无法比拟的;而乡镇由于在自然资源、行政区划、规模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因此,建议考核按照各镇(街)发展基础加以区别,将街道与乡镇分开评比。

    3、看基础更要看变化。改变单一的看总量、比数字的方法,围绕服务发展设臵考核标准,比变化、看发展,比增量、看进步,真切感受地方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工作面貌之新、步伐之快、活力之强,彰显观摩点评的公平性。

    4、合理增添加分项。镇村建设需要与地方产业相结合,体现出地域特色、产业特色、发展特色,对镇(街)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应给予积极肯定。因此建议,对于镇(街)争创的商业品牌和获得的荣誉、称号等酌情加分,以示激励。

    5、增添产业龙头企业考核内容。产业龙头企业对于加快地方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考核内容中没有,建议增加此项考核内容,并单独设立分值。

    6、考核内容要体现群众受益。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

    善民生,使群众受益,而对镇村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的也是人民群众。因此,观摩点评办法当中应当有体现群众满意程度的项目,比如人均纯收入、人均储蓄余额、群众幸福指数等。适当减少短期行为指标权重,如垃圾箱、水冲式厕所设施。

    (二)关于考核方式方法

    受历史沿革、地理区位、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为充分调动镇(街道)加快小城镇发展的积极性,建议考核采取以县(市、区)自评和市重点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县(市、区)自评为主,市里对各县(市区)评出的前1-2名、后1-2名进行重点考评时,考评人员与考评内容专业对口,时间要充分,打分要具体,真正考核出实际发展状况,并确保每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的“排头兵”。县(市、区)自评采取现场观摩和年终统计数据相结合,其中,现场观摩占40%,年终统计数据占60%。

    (三)关于考核结果运用

    考核结果运用要有科学性、连续性、导向性,要有利于促进各镇(街)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避免和杜绝短期行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同时在奖惩措施落实方面,应加强正面奖励,对投入大、变化快、观摩点评成绩突出的镇(街),在给予组织肯定的基础上,加大经济奖励和政策支持;削弱负面刺激,对于点评名次靠后的镇(街),应区别对待务实肯干但效果显现还不明显和确实无所作为两种情况,谨慎采用干部处理的惩罚办法,以保护地方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和积极性。

    二〇一二年二月

    第五篇:红岩河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永乐镇红岩河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红岩河村位于永乐镇南部川道地区,距镇政府10公里。高安公路穿境而过,交通相对便利。全村三个村民小组,223户1051人,总耕地面积1591亩,其中川台地634亩,山坡地957亩。202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024元,经济来源主要是种植、养殖、劳务输出。

    二、产业发展现状

    202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32万元,其中粮食油料种植面积1240亩收入62万元,种植西甜瓜350亩收入35万元。养牛200头,猪羊360头(只),收入52万元,劳务输出96人收入48万元,政策性补贴收入11万元,其他收入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4,是全镇经济欠发达地区。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该地区川道狭窄,川地少而坡地多,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90年代虽然修通了“高安公路”,但由于水毁等问题,道路出行不畅;川台地由于大田块较少,农田灌溉主要以农民自购的柴油机抽水灌溉为主,成本高而效益差;电力线路基本正常但由于群众居住分散而未进行低压线路整改;大部分群众吃上了自来水,产业发展方面,90年代,该村曾栽植酥梨多亩,挂果面积 余亩,亩均产值达到4000元左右,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年收入上万元的户占该村果农的30%,一大批农

    民建起了新房。但好景不长,2024年起,连续4年果树遭受低温冻害,该地区酥梨几乎绝收,2024年起该地区果农大面积挖梨树,目前梨园面积不足百亩。占据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位的果品产业倒了,部分有作物西甜瓜特长的农民种起了西瓜、甜瓜,3亩以上的种植户有44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0%。2024年以来,该村逐渐形成了以粮食、西甜瓜、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导的4大产业格局,但产业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不高。

    四、产业规划

    调查组认为该地区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以核桃、柿子、大枣为主导产业的干杂果业,最终形成干杂果、畜草、粮食西甜瓜和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的五大产业格局,使农民收入在五年以内上台阶。

    该村有坡地95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如果全部栽上干杂果,5年之后,亩均产值按3000元计算,产值可达287万元,人均达到2730元,扣除费用,人均增加纯收入可望达到2024元,使2024年人均纯收入的1倍。

    五、配套措施

    1、修通山坡生产路。该村山坡大部分为羊肠小道,农机无法通行,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2、实施节水灌溉工程,该地区干旱少雨,缺水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有效开发红岩河川道水资源,形成节水灌溉网络,必将为当地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3、实施电网改造工程,确保电力供应高效可靠。

    4、加大扶贫投资力度,该村是国家重点贫困村,应重点支持产业发展和基本设施建设。

    5、加快推进农民安居工程,大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6、修建手机信号塔,进一步改善群众对外联系的条件。



    推荐阅读:
    xx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人口计生工作电视宣传方案
    京东商城之差异化战略——物流战(精选五篇)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八大趋势
    圣诞节教练部安排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