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保险合同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关于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烟雨蒙蒙 时间:2024-05-31 16:38:16

    第一篇:关于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张璞 8.31

    一、简介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参加过中考和未参加过中考的中学生。共回收问卷20份,其中参加过中考的有11人,未参加中考的有9人。

    2.调查方法

    由于条件限制,本次调查采用了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由于回收问卷数仅有20份,不能较好地体现整体中学生的情况,且本次调查比较仓促,问卷设计并不完善,因此数据仅供参考。

    二、调查结果

    1. 对于参加过中考的调查结果

    选择参加过中考的人数为11人,占全部人数的55%。以下是调查结果:

    1.2 您在中考中思想品德一科的分数是

    选择满分为60分的4人中,有2人选择了45~55分(50%),有2人选择了 56~65分(50%)。

    选择满分为80分的1人选择了66~75分(100%)。

    选择满分为100分的5人中,有1人选择了66~75分(20%),有2人选择了76~85分(40%),剩余2人选择了86~95分(40%)。

    选择满分为120分的1人选择了95以上(100%)。

    1.3 您中考思想品德一科的满分是

    选择60分的有4人(36.36%),100分的有5人(45.45%),120分与80分的均为一人(各占9.09%)。

    1.4 您中考时思想品德试卷能否全部完成此题11人全部选择了是(100%)。

    1.5 您中考时思想品德的考试形式是

    有5人选择开卷(45.45%),6人选择闭卷(54.55%)。

    1.6 您认为中考的思想品德试卷难易度为

    共设三个选项(简单,一般,较难),分值分别为1,2,3分。此题平均分为1.82分。有4人选择了简单(36.36%),5人选择一般(45.45%),2人选择较难(18.18%)。

    1.10 您日常考试中思想品德的考试形式是

    有5人选择开卷(45.45%),6人选择闭卷(54.55%),与1.4题选项比例吻合。

    1.11 您思想品德的常用学习方法是

    有5人选择“死记硬背”(45.45%),有3人选择“使用做题等方法帮助记忆,但是不专门背诵”(27.27%),剩余3人选择不背诵(27.27%)。

    1.12 您认为哪种学习方法最适合您

    有6人选择“需要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背诵”(54.55%),有1人选择“平时做题,考试前突击”(9.09%),剩余4人选择“不需要背诵”(36.36%)。

    1.13 如果实行闭卷考试制度会对您造成的影响是

    有1人选择“增加负担且成绩提升”(9.09%),6人选择“增加负担且成绩下降”(54.55%),剩余4人选择“不会有任何影响”(36.36%)。

    1.14 如果思想品德考试是开卷形式,您认为

    有4人选择“需要抽出一定时间来背诵”(36.36%),有6人选择“不需要专门背诵”(54.55%),1人选择“不需要背诵”(9.09%)。

    1.15 除了学校提供,您是否还有其他思想品德的教参

    有2人选择是(18.18%),9人选择否(81.82%)。

    2.对于未参加过中考的调查结果

    选择未参加过中考的人数为9人,占全部人数的45%,以下是调查结果:

    2.7 您在大型考试中思想品德一科的平均分数是

    选择满分为60分的1人选择了45以下(100%)。

    选择满分为75的3人中,有2人选择了56~65分(66.67%),剩余1人选择76~85分(33.33%),疑似选择错误。

    选择满分为100分的4人中,3人选择86~95分(75%),1人选择95分以上(25%)。选择满分为120分的1人选择了76~85分(100%)。

    2.8 您大型考试思想品德一科的满分是

    有1人选择了60分(11.11%),3人选择了75分(33.33%),4人选择了100分(44.44%),1人选择了120分(11.11%)。

    2.9 您大型考试中思想品德的考试形式是

    有4人选择开卷(44.44%),5人选择闭卷(55.56%)。

    2.10 您日常考试中思想品德的考试形式是

    有3人选择开卷(33.33%),6人选择闭卷(66.67)。

    2.11 您日常考试中思想品德的考试形式是

    有3人选择“死记硬背”(33.33%),4人选择“使用做题等方法帮助记忆,但是不专门背诵”(22.22%),2人选择“不背诵”(22.22%)。

    2.12 您认为哪种学习方法最适合您

    有5人选择“需要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背诵”(55.56%),3人选择“平时做题,考试前突击”(33.33%),1人选择“不需要背诵”(11.11%)。

    2.13 如果实行闭卷考试制度会对您造成的影响是

    有1人选择“增加负担且成绩提升(”11..11%),6人选择“增加负担且成绩下降(”66.67%),2人选择“不会有任何影响”(22.22%)。

    2.14 如果思想品德考试是开卷形式,您认为

    有4人选择“需要抽出一定时间来背诵(”44.44%),4人选择“不需要专门背诵(”44.44%),剩余1人选择“不需要背诵”(11.11%)。

    2.15 除了学校提供,您是否还有其他思想品德的教参

    有5人选择是(55.56%),4人选择否(44.44%)。

    三、调查结果分析

    20人中有12人就闭卷考试的影响,作出了“增加负担且成绩下降”的回答,6人选择了“不会有任何影响”,仅有1人会因为闭卷考试而成绩提升。剩余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闭卷考试的态度,都普遍有抵触情绪。但是在日常学习中,20人中选择“需要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背诵”有11人,说明这门科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然还是以背诵为

    主,即使是假设采用开卷考试,选择“需要抽出一定时间来背诵”也有8人之多,达到40%。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不需要专门背诵”有10人,占总人数的50%,从这也可以看出,学习方法并不能适合所有的人,选择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附:关于初中思想品德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注:在第一题选择A则不做7~9题,选择不做1~6题)

    1.您是否参加过中考

    A.是

    B.否(请跳至第7题)

    2.您在中考中思想品德一科的分数是

    A.45以下

    B.45~55

    C.56~65

    D.66~75

    E.76~85

    F.86~95

    G.95以上

    3.您中考思想品德一科的满分是

    A.60

    B.75

    C.100

    D.120

    E.其他

    4.您中考时思想品德试卷能否全部完成A.是

    B.否

    5.您中考时思想品德的考试形式是

    A.开卷

    B.闭卷

    6.您认为中考的思想品德试卷难易度为

    A.简单

    B.一般

    C.较难

    7.您在大型考试中思想品德一科的平均分数是

    A.45以下

    B.45~55

    C.56~65

    D.66~75

    E.76~85

    F.86~95

    G.95以上

    8.您大型考试思想品德一科的满分是

    A.60

    B.75

    C.100

    D.120

    E.其他(请注明)

    9.您大型考试中思想品德的考试形式是

    A.开卷

    B.闭卷

    10.您日常考试中思想品德的考试形式是

    A.开卷

    B.闭卷

    11.您思想品德的常用学习方法是

    A.死记硬背

    B.不背诵

    C.使用做题等方法帮助记忆,但是不专门背诵

    12.您认为哪种学习方法最适合您

    A.需要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背诵

    B.平时做题,考试前突击

    C.不需要背诵

    13.如果实行闭卷考试制度会对您造成的影响是增加负担且成绩提升

    增加负担且成绩下降

    不增加负担且成绩提升

    不会有任何影响

    14.如果思想品德考试是开卷形式,您认为

    A.需要抽出一定时间来背诵

    B.不需要专门背诵

    C.不需要背诵

    15.除了学校提供,您是否还有其他思想品德的教参

    A.是

    B.否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情、学情调研报告

    隰县教研室

    新课程条件下,初中政治课该如何去有效的进行教学呢?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为了能够了解我县组织学科在教与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2024年7月20日至26日,对我县五所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一、从教师角度看: 主要优点

    (一)大多数教师都能较准确地定位本课程的学科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实施基础,对于这些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理念,大多数老师能够知晓,并且承认本课程的育人价值是第一位的,其践行功能远远大于简单的掌握知识。

    (二)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所用教材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思品教材是以生活主题为单元设计的,它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标内容,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道德践行,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三)有的教师能够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

    作为品德课教材,无疑也具有滞后性,尤其需要教师进行教材的整合、加工和拓展,以保持思品课程的时代性、鲜活性、实效性。不少老师理解并运用了我县提出的思品教学“四化”要求,即“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活动化、活动系列化”,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和改造,更加适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四)有的教师教学方式生动活泼,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减轻了记忆负担。

    有的老师较好地运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共享智慧;有的老师引用小游戏、情景剧、辩论赛、现场访谈等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效愉悦;有的老师采取主干知识网络化的方法,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规律,简化记忆知识点,易于学生记忆;有的老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孩子有效、高效地学习。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思品课的核心问题是育人功能发挥不够。

    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功能是育人。思品课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的一门特殊课程,课程中的不少内容,尤其初一初二的内容,学生从小就从家长、小学老师或其他途径中有所了解,只是不够全面系统,缺少深刻体验。初中思品应立足于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系统了解自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社会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深入生活实践及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的深入剖析等方式,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做人处事。但是多数老师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不敢放手让学生感悟体验,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分析研讨,过度重视知识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靠说教进行或受不到应有重视,致使以明理、修心、导行为主要价值追求的思品课演变成一门纯知识传授学科。访谈中,几乎所有学生一致认为,最犯愁、最不喜欢的是思品课有太多要背的东西。在“不喜欢思品课程的原因”的调查中,“不喜欢学科内容”排首位。我们很难想象,如何让孩子们去接受那些根本就不喜欢的“道理”,更谈不上在生活中践行!这是思品课程目前最大的问题。

    二、从学生发展看:

    我县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整体情况是好的,其主流是健康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情况也是正常的,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表现在以下多方面:

    (一)、大多数中学生基本人生价值观是健康的。大多数的学生都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都希望成为有益于深化的人。如调查“和同学们发生矛盾时会怎么做”时,60%的人选择“主动道歉,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28%的人选择“等待对方主动道歉,重归于好”。

    大多数学生的人际交往没有障碍,能够和谐处人,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它有利于人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人克服困难、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实现人生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讲人际关系是到社会走的第一步。88%的人表示人际关系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12%的人表示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人际关系一般。中学生的是非观念有所增强,是非标准较清晰,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对命运的看法上,60%的人认为命运是靠自己掌握的。

    (二)通过调查,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中学生对社会的道德状况存在着较多的困惑和疑虑,从而导致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偏颇。对当前社会文明修养现状的满意程度较低,60%的人觉得一般。60%的人认为中国20来年的改革开放后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但人们的精神家园空虚,人们的责任心下降。在回答“竞争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时,52%的人表示基本同意。这些反映出中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评价已经降到了较低的水平,这将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2、对学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很低,满意率仅占12%,52%的人对目前学校开设的政治课表示毫无具体实践性和实际意义,应当停止。

    3、自我中心意识比较突出,行为动机较趋于实际。比如看到有人不讲公德时,40%的人表示如果关系自己利益就指出。在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上的表现差强人意。在回答“如何看待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36%的学生选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64%的学生选择“个人利益得到最大满足的同时满足集体、国家利益”。当然,这里不可回避的是当代中学生的利益判断有着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

    4、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者联系不够紧密。主要反映在:理性认识基本明确,行为选择往往以自身的厉害关系为准则。比如在道德倾向较明显的特定问题“(发现同学违反校规怎么做)”时,92%的人选择“泰然处之”,4%的人选择“上前阻止”,4%的人选择“主动报告”。

    5、入团动机不大端正,个人的意图较明显,对团的工作不够热情,缺乏入团的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国家意识,在回答“入团动机是什么”时,8%的人选择“信仰共产主义,个人人生追求”,24%的人选择“愿意更好地为同学服务”,31%的人选择“把它当成是一种荣誉的标志”,37%的人选“为个人发展获取资本”。

    6、较少主动关注科学发展新动态,科学意识不为突出。20%的人选择“关注”,80%的人选择“偶尔了解一下,不会主动查询相关信息”。

    7、在与父母沟通方面,68%的人表示偶尔沟通,20%的人表示经常沟通,12%的人表示不沟通。当有烦恼和痛苦想与人倾诉时会找谁,92%的人表示会找好朋友、老乡或同学,8%的人表示谁也不找。可见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良好的沟通和谐的家庭氛围、亲密无间的相处、言传与身教并重的教育方式及激情洋溢的生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学生们还是愿意和同龄人交流沟通,这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的不足。

    通过调研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一)教师教育理念不够先进,缺乏育人为本的强烈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在体验和感悟中明理、导行,其生命力在于解决学生自己成长中所遇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问题。而不少思品课老师把思品课当成普通文化课处理,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方法,阻碍了学生学科思想的形成,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浸染与落实,甚至采用传统的划书、背诵的方法,导致不少学生心生厌烦,疲于应付。从中可以看出老师们育人为本理念的欠缺。

    (二)对教材的挖掘、整合严重不足,还不能做到“用教材教”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而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基本的教学素材,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少老师不能把大量的鲜活的事例、视频、学生存在的困惑等所关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入课堂,更不会把“生活主题”看作一个整体统筹安排组织教学,导致知识体系被肢解,一节课往往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休,让学生心生厌烦。另外,还有的老师害怕直面问题,不敢、不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毋庸讳言,当前社会现实中的确存在与教材上的规范、观点不相符合的现象,甚至有相悖的地方,面对这样的疑问,有的老师刻意回避,而不是运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剖析根源,展望未来,从而让思品课在生活中显得“假、大、空”,其威信大大降低。

    (三)对于优质高效课堂理解片面,导致课堂机械套用模式 有不少老师对优质高效教学模式理解片面,认为课前延伸、课后拓展就是布置课下作业,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导致教师的教学思路由正确的归纳式教学回流到传统的演绎式教学,从而不能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观点和价值追求来源于学习过程,缺乏了对知识和观点的理解,记忆起来就显得很困难。

    (四)考试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是导致学生记忆负担重的重要原因

    调研中几乎每个老师都反复谈到“考试评价”对教学的影响,事实证明,现行考试评价是导致老师们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探索体验的最重要原因。

    一是单一的纸笔测试评价方式,导致教师更加重视知识教学。由于思品课程的考试评价和其他学科一样仍然采用纸笔测试,而最具有思品课学科特点的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未能纳入对学生的思品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是思想品德知识学习情况的评价而不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纸笔测试的局限性也决定着无法真正考察出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二是采点计分的评卷方式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尽管我们每年的WAT阅卷都强调“采意给分”,但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老师们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记住”的重要性,许多老师面对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回答”的询问,明明知道可以,却不得不强调答案的规范性。

    三是初一初二阶段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命题欠规范。调查组随机抽取了五所学校月考试卷发现如下问题的存在,一是直问直答,没有情境铺垫;二是“两张皮”,设问和材料根本没有关系,不能做到答案从材料中来,是在解决具体的情境问题;三是设问的切口过大或过小,为了所谓的开放性,就漫天发问,让学生不知所云,为了所谓的具体化,就钻牛角尖,考查生僻的角落知识,让学生不知就里;四是情境假、大、空,不能采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事例来考查,让学生不感兴趣。五是设置的参考答案不与具体材料结合,干巴巴地答教材上的内容,只采点不采意。

    (五)、德育大环境不好。大环境主要是社会,社会因素中固然有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但相比较而言,消极因素的诱惑力似乎要比积极因素大得多。普遍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现实,学校应该及时有效地吸收社会现实中 „

    三、思考与建议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大教育观

    鉴于思品课是以“践行”为价值追求的学科,在学习中就应该围绕着这一目标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思品课教师要担当起这一历史责任,通过思品教学较好地解决学生自己成长中所遇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做到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动情、明理、导行。

    (二)彻底改造思品学科教学模式 1.整合课程资源,拓展育人渠道

    (1)整合学校育人资源。把思品课教研组与德育处联合办公,把品德课育人与团队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双导师制”,思品课教师担任或兼任班主任,参与主题班会,把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结合起来;整合综合实践课,把思品行为养成的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把两种课程结合起来;参与公民养成教育项目,每个年级分解出几个生活主题,用公民养成教育的形式开展研究活动。

    (2)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人老师,身教胜于言教。充分利用“亲子共成长”“家长学校”等平台,教给家长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孩子的道德导师,并定期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3)开发社会育人资源。把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名家、义工组织等资源整合起来,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每学期开展1至2次活动,培养学生接近社会、走进生活、服务他人的能力。

    (4)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如好书推介;收看《大家》《心理访谈》《焦点访谈》《新闻联播》《道德人物评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浏览有关网站等。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跟进式活动,如心得体会、成果展评、我在行动等,深化活动效果。

    (5)根据教材德目设计参与体验类活动菜单,制定部分必修模块,其余由各学校自选进行。鼓励学校形成学校特色。

    (6)尝试义工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先从服务教育内部开始,逐步与我县的环保局、工商局、旅游文化局、社区等单位联系,开展义工服务基地建设。纳入学生的平时考查。

    2.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

    (1)灵活运用模式,优化教学流程。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上,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发现自己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入手,综合运用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人生发展释疑解惑。

    各校要凝练出优质高效教学模式,应该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课前延伸不是单纯对教材知识的预习,而是对学习材料、学习背景、学习组织进行必要的准备,是为课堂探究做准备的。课内探究要分析教材,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三讲三不讲”,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课后拓展作为课堂的延伸,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设计发散思维性、观察思考性、实践体验性、调查研究性、迁移应用性为主的作业,让学生走进生活,为自己或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服务社会。

    四环节是指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研究好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五课型是根据思品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①新知探索课;②复习巩固课;③测试讲评课;④时政点评课;⑤综合探究探究课。

    (2)奏好课堂“四部曲”,落实育人主旋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走好“四部曲”: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走进生活----实践平台。

    第一步:自主感悟(创设情境、整体感知)。需要思考、讨论、认识、解决的问题是来自社会生活的,面对社会生活的,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够触动、震动心灵,感动、感化学生,启动学生的思维。在实例分析中体现观点、规范。第二步:合作探究(活动引领、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在价值冲突中辨别、选择观点、规范,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规范。

    第三步: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分析辩识)。在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和规范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注重价值判断和行为实践。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发现、在价值冲突中内化观点、规范。

    第四步:实践平台(走向社会,动手实践)。在学生了解了生活主题的内容后,还要让学生走向真实的、更加复杂的社会中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自己已有的能力解决社会问题。在践行中验证、完善、实践、强化观点、规范。

    (3)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四个充满”。教学中,要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着重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倡导讨论式教学,促进教学互动,着力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加强研究性学习,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搞好主题探究活动等。具体教学方法可参考认知法、讨论法、操作法、行为改变法等。在此基础上,让思品课课堂充满观点、充满智慧、充满文化、充满民主和尊重。

    (4)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实现智慧共享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的有效方式,是锻炼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因此,应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合作小组建设,细化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在互助中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听课,学会讨论,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归纳,学会批判。

    (三)完善考试与评价

    1.完善评价结构,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1)把行为测评纳入考查范畴。在初一初二年级期末测试时,把50%左右的分值拿出来放到学生行为测评中去。学生行为测评每学期可以进行2次,具体做法是:排查所有适合于行为考察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研制“学生思想行为测评表”,组织学生、任课教师、思品课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等进行多元评价,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弥补单纯纸笔测试不能完全考查行为的不足。

    (2)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把学生行为考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思想品德课部分的细目要求与思品课的培养目标整合,使思想品德课的行为考查得以量化,纳入中考等级作为录取的依据之一。或者把7-9年级各个学期的12次平时行为考查取平均值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或中考成绩中。

    2.改革纸笔测试命题形式

    (1)调整主客观题目比重,落实能力立意。加大客观题的比重,创设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主观题目的比重,并力争使试题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用开放性、探究性的设问来考查学生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达标情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尽力改变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就能得高分的状况。

    (2)真正落实“采意给分”的原则。对于客观性试题,允许、尊重考生有切合题意的自由发挥和多角度的思维,对确有创见和特别优秀的答案可从优给分。评卷时要把采意评分和采点评分有机结合,以采意评分为主,不要过分追求措辞及顺序的完全一致,只要答题方向、观点正确即可。对较为复杂的主观题,建议在试批的基础上,实行2人独立评分,再取平均分的办法评分。

    (3)精减考试内容,切实减负增效。对于模块一“成长中的我”和模块二“我与他人的关系”(主要分布在7年级、8年级)的大部分内容原则上不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进行书面考查。重点考查模块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3.加强日常考试管理

    取消学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由教研室统一组织命题。消除老师因惧怕平日考试不得不让学生死记硬背的顾虑,用考试评价引导教师的教学改革向育人方向发展。

    (四)建立促进教学改革保障机制

    1.组建思品教学研究项目组。组成由市教科院分管局长主抓、思品教研员负责的隰县思品课教学研究项目小组。

    2.开展思品课教学改革试点研究。在我县开通世界大学云空间的信息平台下,组建虚拟政治教研集体备课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把各个学校各年级教材进行集体研究,形成活动式教案,集结成册,发布到云空间供各校政治教师们参考使用。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县教研室经常性地组织活动,并及时指导、总结经验,不断深化研究。

    3.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素质。一是定期开展活动,适时召开基础年级、毕业年级教师培训会、经验交流会、观摩会等,提高教师认识,训练基本育人技能,交流评价与考试的经验;举行课改优质课、课改论文、优质教案评选等活动;举办教师、学科、学校层面的课改经验论坛;征集课改金点子等。二是外出学习,借鉴交流。在课改探索到一定阶段后,组织骨干教师到课改新进地区进行学习交流,以开阔眼界,取长补短。三是课题引领,把立项课题放进来,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让一部分具有研究型特长的教师参与,用科学的方法总结育人规律。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2024年10月20日至26日,我们对我校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听课、学生问卷、学生访谈和教师座谈。调研前调研组设计了学生问卷及访谈提纲。

    本次调研共听课8节,进行学生问卷597人次,访谈学生90人次,座谈教师10人次,搜集到学案、试卷、经验介绍等12份。

    一、主要优点

    (一)大多数教师都能较准确地定位本课程的学科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实施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对于这些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理念,大多数老师能够知晓,并且承认本课程的育人价值是第一位的,其践行功能远远大于简单的掌握知识。

    (二)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所用教材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现在使用的山东人民版教材是以生活主题为单元设计的,它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标内容,搭建起以生活逻辑为主,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有机结合的内容体系结构,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道德践行,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的成长记录,启发、鼓励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及时做好成长记录,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三)有的教师能够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

    作为品德课教材,无疑也具有滞后性,尤其需要教师进行教材的整合、加工和拓展,以保持思品课程的时代性、鲜活性、实效性。不少老师理解并运用了我市提出的思品教学“四化”要求,即“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活动化、活动系列化”,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和改造,更加适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四)有的教师教学方式生动活泼,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减轻了记忆负担

    有的老师较好地运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共享智慧;有的老师引用小游戏、情景剧、辩论赛、现场访谈等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效愉悦;有的老师采取主干知识网络化的方法,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规律,简化记忆知识点,易于学生记忆;有的老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孩子有效、高效地学习。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思品课的核心问题是教法陈旧,育人功能发挥不够。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功能是育人。思品课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的一门特殊课程,课程中的不少内容,尤其初一初二的内容,学生从小就从家长、小学老师或其他途径中有所了解,只是不够全面系统,缺少深刻体验。初中思品应立足于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系统了解自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社会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深入生活实践及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的深入剖析等方式,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做人处事。但是多数老师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不敢放手让学生感悟体验,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分析研讨,过度重视知识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靠说教进行或受不到应有重视,致使以明理、修心、导行为主要价值追求的思品课演变成一门纯知识传授学科。访谈中,几乎所有学生一致认为,最犯愁、最不喜欢的是思品课有太多要背的东西。在“不喜欢思品课程的原因”的调查中,“不喜欢学科内容”排首位。我们很难想象,如何让孩子们去接受那些根本就不喜欢的“道理”,更谈不上在生活中践行!这是思品课程目前最大的问题。

    通过调研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一)教师教育理念不够先进,缺乏育人为本的强烈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在体验和感悟中明理、导行,其生命力在于解决学生自己成长中所遇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问题。而不少思品课老师把思品课当成普通文化课处理,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方法,阻碍了学生学科思想的形成,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浸染与落实,甚至采用传统的划书、背诵的方法,导致不少学生心生厌烦,疲于应付。从中可以看出老师们育人为本理念的欠缺。

    (二)对教材的挖掘、整合严重不足,还不能做到“用教材教”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而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基本的教学素材,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少老师不能把大量的鲜活的事例、视频、学生存在的困惑等所关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入课堂,更不会把“生活主题”看作一个整体统筹安排组织教学,导致知识体系被肢解,一节课往往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休,让学生心生厌烦。另外,还有的老师害怕直面问题,不敢、不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毋庸讳言,当前社会现实中的确存在与教材上的规范、观点不相符合的现象,甚至有相悖的地方,面对这样的疑问,有的老师刻意回避,而不是运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剖析根源,展望未来,从而让思品课在生活中显得“假、大、空”,其威信大大降低。

    (三)对于优质高效课堂理解片面,导致课堂机械套用模式

    有不少老师对优质高效教学模式理解片面,认为课前延伸、课后拓展就是布置课下作业,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导致教师的教学思路由正确的归纳式教学回流到传统的演绎式教学,从而不能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观点和价值追求来源于学习过程,缺乏了对知识和观点的理解,记忆起来就显得很困难。

    (四)考试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是导致学生记忆负担重的重要原因

    调研中几乎每个老师都反复谈到“考试评价”对教学的影响,事实证明,现行考试评价是导致老师们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探索体验的最重要原因。

    一是单一的纸笔测试评价方式,导致教师更加重视知识教学。由于思品课程的考试评价和其他学科一样仍然采用纸笔测试,而最具有思品课学科特点的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未能纳入对学生的思品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是思想品德知识学习情况的评价而不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纸笔测试的局限性也决定着无法真正考察出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二是采点计分的评卷方式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尽管我们每年的WAT阅卷都强调“采意给分”,但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老师们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记住”的重要性,许多老师面对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回答”的询问,明明知道可以,却不得不强调答案的规范性。

    三是初一初二阶段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命题欠规范。调查组随机抽取了几份学校月考试卷发现如下问题的存在,一是直问直答,没有情境铺垫;二是“两张皮”,设问和材料根本没有关系,不能做到答案从材料中来,是在解决具体的情境问题;三是设问的切口过大或过小,为了所谓的开放性,就漫天发问,让学生不知所云,为了所谓的具体化,就钻牛角尖,考查生僻的角落知识,让学生不知就里;四是情境假、大、空,不能采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事例来考查,让学生不感兴趣。五是设置的参考答案不与具体材料结合,干巴巴地答教材上的内容,只采点不采意。

    三、思考与建议(请大家讨论其可行性!)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大教育观

    鉴于思品课是以“践行”为价值追求的学科,在学习中就应该围绕着这一目标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思品课教师要担当起这一历史责任,通过思品教学较好地解决学生自己成长中所遇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做到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动情、明理、导行。

    (二)彻底改造思品学科教学模式 1.整合课程资源,拓展育人渠道

    (1)整合学校育人资源。把思品课教研组与德育处联合办公,把品德课育人与团队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双导师制”,思品课教师担任或兼任班主任,参与主题班会,把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结合起来;整合综合实践课,把思品行为养成的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把两种课程结合起来;参与公民养成教育项目,每个年级分解出几个生活主题,用公民养成教育的形式开展研究活动。

    (2)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人老师,身教胜于言教。充分利用“亲子共成长”“家长学校”等平台,教给家长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孩子的道德导师,并定期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3)开发社会育人资源。把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名家、义工组织等资源整合起来,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每学期开展1至2次活动,培养学生接近社会、走进生活、服务他人的能力。

    (4)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如好书推介;收看《大家》《心理访谈》《焦点访谈》《新闻联播》《道德人物评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浏览有关网站等。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跟进式活动,如心得体会、成果展评、我在行动等,深化活动效果。

    (5)根据教材德目设计参与体验类活动菜单,制定部分必修模块,其余由各学校自选进行。鼓励学校形成学校特色。

    (6)尝试义工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先从服务教育内部开始,逐步与当地的企业、机关、特殊学校等单位联系,开展义工服务基地建设。纳入学生的平时考查。

    2.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

    (1)灵活运用模式,优化教学流程。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上,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发现自己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入手,综合运用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人生发展释疑解惑。

    我校凝练出的优质高效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课前延伸不是单纯对教材知识的预习,而是对学习材料、学习背景、学习组织进行必要的准备,是为课堂探究做准备的。课内探究要分析教材,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三讲三不讲”,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课后拓展作为课堂的延伸,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设计发散思维性、观察思考性、实践体验性、调查研究性、迁移应用性为主的作业,让学生走进生活,为自己或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服务社会。

    四环节是指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研究好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五课型是根据思品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①新知探索课;②复习巩固课;③测试讲评课;④时政点评课;⑤综合探究探究课。

    (2)奏好课堂“四部曲”,落实育人主旋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走好“四部曲”: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走进生活----实践平台。

    第一步:自主感悟(创设情境、整体感知)。需要思考、讨论、认识、解决的问题是来自社会生活的,面对社会生活的,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够触动、震动心灵,感动、感化学生,启动学生的思维。在实例分析中体现观点、规范。

    第二步:合作探究(活动引领、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在价值冲突中辨别、选择观点、规范,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规范。

    第三步: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分析辩识)。在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和规范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注重价值判断和行为实践。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发现、在价值冲突中内化观点、规范。

    第四步:实践平台(走向社会,动手实践)。在学生了解了生活主题的内容后,还要让学生走向真实的、更加复杂的社会中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自己已有的能力解决社会问题。在践行中验证、完善、实践、强化观点、规范。

    (3)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四个充满”。教学中,要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着重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倡导讨论式教学,促进教学互动,着力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加强研究性学习,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搞好主题探究活动等。具体教学方法可参考认知法、讨论法、操作法、行为改变法等。在此基础上,让思品课课堂充满观点、充满智慧、充满文化、充满民主和尊重。

    (4)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实现智慧共享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的有效方式,是锻炼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因此,应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合作小组建设,细化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在互助中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听课,学会讨论,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归纳,学会批判。

    (三)改革考试与评价

    1.改变评价结构,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1)把行为测评纳入考查范畴。在初一初二年级期末测试时,把50%左右的分值拿出来放到学生行为测评中去。学生行为测评每学期可以进行2次,具体做法是:排查所有适合于行为考察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研制“学生思想行为测评表”,组织学生、任课教师、思品课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等进行多元评价,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弥补单纯纸笔测试不能完全考查行为的不足。

    (2)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把学生行为考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思想品德课部分的细目要求与思品课的培养目标整合,使思想品德课的行为考查得以量化,纳入中考等级作为录取的依据之一。或者把7-9年级各个学期的12次平时行为考查取平均值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或中考成绩中。

    2.改革纸笔测试命题形式

    (1)调整主客观题目比重,落实能力立意。加大客观题的比重,创设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主观题目的比重,并力争使试题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用开放性、探究性的设问来考查学生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达标情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尽力改变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就能得高分的状况。

    (2)真正落实“采意给分”的原则。对于客观性试题,允许、尊重考生有切合题意的自由发挥和多角度的思维,对确有创见和特别优秀的答案可从优给分。评卷时要把采意评分和采点评分有机结合,以采意评分为主,不要过分追求措辞及顺序的完全一致,只要答题方向、观点正确即可。对较为复杂的主观题,建议在试批的基础上,实行2人独立评分,再取平均分的办法评分。

    (3)精减考试内容,切实减负增效。对于模块一“成长中的我”和模块二“我与他人的关系”(主要分布在7年级、8年级)的大部分内容原则上不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进行书面考查。重点考查模块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3.加强日常考试管理

    取消学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由市区统一组织命题。消除老师因惧怕平日考试不得不让学生死记硬背的顾虑,用考试评价引导教师的教学改革向育人方向发展。

    (四)建立促进教学改革保障机制

    1.组建思品教学研究项目组。组成由市教科院分管院长主抓、思品教研员负责的市区思品课教学研究项目小组。

    2.开展思品课教学改革试点研究。在市区部分实验学校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在课堂教学、命题考试、行为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探索思品课育人为本的高效教学模式。建立区域内集体备课制度。以市区实验学校为龙头,组建虚拟课改教研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把各个年级教材进行集体研究,形成活动式教案,集结成册,发放到各校供老师们参考使用。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市教研室经常性地组织活动,并及时指导、总结经验,不断深化研究。

    3.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素质。一是定期开展活动,适时召开基础年级、毕业年级教师培训会、经验交流会、观摩会等,提高教师认识,训练基本育人技能,交流评价与考试的经验;举行课改优质课、课改论文、优质教案评选等活动;举办教师、学科、学校层面的课改经验论坛;征集课改金点子等。二是外出学习,借鉴交流。在课改探索到一定阶段后,组织骨干教师到课改新进地区进行学习交流,以开阔眼界,取长补短。三是课题引领,把立项课题放进来,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让一部分具有研究型特长的教师参与,用科学的方法总结育人规律。

    第四篇:关于中学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邓文婷 164078

    一、调查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传入及影响,以及我们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不全面,导致全社会的信任危机、社会危机等。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深入开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开始关注德育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必须使学生全面发展,家长和社会要求孩子既要成才,更要成人。中学生因为其可塑性很强,道德教育更应该抓紧。思想品德课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目标,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更要渗透德育教育。

    二、调查目的

    了解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中道德教育的现状,以便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对症下药”提高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正在从事或将来将要从事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的人们提供一点帮助。

    三、调查时间、对象、方法

    调查时间:2024年2月至2024年8月

    调查对象:富平中学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35份,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查阅法。

    四、调查结论分析

    中学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改革 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 新课改要求多门功课同时学习,这对于学生来时是能够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客观上增大了学生的负担。从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学教学主要将时间、精力集中在语数英三门主课的学习中,而思想品德学科只占了0.068个课时比例。第二,在教材方面

    教材应是一个能有效帮助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文本。《思想品德》教材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而且还是一个能够与初中学生展开对话并需要学生进行创造的文本。教材应使学生意识到德育课程对自己生活、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对参与德育课程产生兴趣。教材内容为学生喜爱并易于理解与实践,发挥初中德育课程的育人效益。

    当前德育的重点强调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既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在教材上,该校选取的是鲁教版本的思想品德教材。

    第三,在考试方面。

    新课标的对于教学内容上做出了调整和充实:

    对七年级的教学内容结构作了调整,把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与健康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品格修养。在课题上进一步突出品格修养的要求,把单课题式改为双课题式。如将“锻炼心理品质”改为“锻炼心理品质,加强品格修养”,“善于调节情绪”改为“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增加品格修养的内容。比如,在“锻炼心理品质”的教学内容中,加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八年级强调对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法制教育。增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自我保护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

    九年级加强国情、国策教育,课程结构作了较大调整。将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史部分合为一个单元;新增“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单元。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充实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国两制”和“科教兴国战略”等国情国策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当今世界形势的知识。

    第四,在多媒体教学使用方面

    新课标强调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感,强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八年级法律常识采用以案说法的方式,将原“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为“针对性”原则,以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通过对几位老师使用媒体教学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上初一年课时往往采取多媒体教学,因为初一年一般一节课只用一两个知识点,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音频等形式能够很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主动学习模式的形成。初二年相对初一年学习任务增加,学习内容难度也更大,教师一般会选取机会进行多媒体教学,但次数不多。而对于复习班的学生来说,一般教师不会采用多媒体教学。复习班的学生复习面广且杂,多媒体教室反而效率更低。

    (二)当前学生、教师、领导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

    新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它对学生足部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理论上重视而实际上轻视的倾向。有一句顺口溜说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地位实际被架空,各项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政治教师在评职、选优、晋级和奖金分配上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

    六、中学生道德教育现状

    第一、思想品德方面:根据调查表明,当代中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民族尊严感,绝大部分学生对祖国都抱着一种正确的情感和态度,能热爱的祖国,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但是,我们也发现,能真正以“勤奋学习,为国成才”为学习目的的学生并不多,只想到自己将来要靠上大学,能有所作为,有自己美好的人生。

    第二、道德品质方面:当代中学生大都具有基本的文明修养,都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以诚待人,爱护环境卫生,热心公益、遵守纪律等。但是现实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语言文明方面还做得不够,举手投足不够文明雅观,把所谓的“不拘小节”当成优点,时时处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导致很多城镇中学生勤俭精神不足,他们吃要好的,穿要名牌,整天零食不断,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承担责任、关心他人、勤俭节约、自我管理等方面明显存在道德缺失的情况。

    第三、人生价值方面:当前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应发现认为应把金钱作为人生最重要目标的学生也占相当一部分,甚至为了个人的成功,很多学生对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有的同学不愿意担任干部,团员不愿意参加组织生活,唯恐影响自己学业,更多主张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

    第四、心理品质方面: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总体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意志薄弱,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随着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加,有些中学生逐步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无心上学、不思上进、自暴自弃,甚至还有离家出走的念头。

    八、影响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因素

    第一、学校德育观点僵化。当前学校德育理念僵化、德育方式落后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不能与时俱进,存在唯政治化倾向。首先,学校德育重一般要求,轻个别要求,重共性,轻个性。面对经济社会生活“四个多样化 ”的特点。其次,在现实的教育中,中学的德育存在着远离社会现实的现象。另外、学校德育存在政治化的倾向。

    第二、思想品德课目标不当。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应该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参与社会、勇于实践的态度和能力。但实际上,学校的“应试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了考试机器,缺乏素质意识,忽视做人的道理和自我完善的高尚动机。为了应试,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思视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为了应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获得而轻视能力的转化;为了应试,只重视尖子学生而伤害了大多数学生。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的受教育者,其主体性、个体性被抑制到了极点。

    第三、社会、家庭、学校配合不协调。由于家长缺乏应有的教育知识及社会青少年教育机构的不完善,使学校教育势单力薄。教师表达的是学校的要求,家长传授的是自己的经验。而社会青少年机构的缺乏和不完善,特别是由于青少年特点的活动阵地相对缺乏,许多学生只有到成人歌舞厅、咖啡馆、游戏室等营业性场所参加娱乐活动,不少人因此走上歧途。

    第四、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传媒、舆论、网络、书刊中的不良信息及社会上的金钱思想和腐败现象的不良风气都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学生们虽然身在校园,但是眼睛却已经开始密切关注着社会,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为参照物来调整自己的品行。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如贪污受贿、卖淫嫖娼、拜金主义等,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腐蚀性。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九、提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几点措施

    第一、道德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说是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学习中感受到成长,在学习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不管成绩如何,都要对知识热爱;其次要让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激发他们的热情,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美的地方,发现老师同学的优点,发现生活中的细节。

    第二、道德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是思想品德教育课德育的重中之重。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高效率、高竞争,对人的心理素质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繁重的课业以及高考的压力,学生的自尊心、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情绪的调节等等都是一大挑战。自信心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对自己的实力的正确估计和和积极肯定,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习、生活的有利条件。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削弱学生的依赖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可以把学习搞好,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班级的主人,不能把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停留在论文中。教学设计中要设计学生思考的环节,多设计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不能自问自答,不给学生留回答问题时间,不相信学生通过思考能解答出来,学生上课不回答问题,不愿动脑筋,形成一有问题就坐等答案的习惯。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回答出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提高学生的成绩。

    第三、思想品德课也要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呵护以及生活经历导致心理脆弱、意志薄弱,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健全人格。首先要增强学生耐挫力,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在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中,就业的现状很严峻,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就业的视频以及图片,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设置情境让学生深入其境,让他们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其次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第四、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合作。学校应该主动与学生家长、社会相关方面进行协调,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三教”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并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及咨询机构,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第五、不断繁荣青少年的课外文化生活。加强青少年课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繁荣中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从小接受健康思想文化的熏陶。一是要通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来吸引青少年学生,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从小受到健康思想的熏陶。二是多为青少年提供符合年龄需求、心理需求的精神产品,通过举办各类优秀文化产品促销活动,扩展文化领域的消费,优化青少年学生的消费结构。三是依托“青少年读书俱乐部”,开展青少年读书活动,丰富青少年学生的精神生活,积极营造读书氛围,不断形成读书热点。

    附录: 您好!

    欢迎参加本次问卷调查工作!此次调查是本校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效果而专门设计的,旨在通过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对思品课教学做出改进。希望你抽出一点时间积极配合我们的调查工作,谢谢你的参与。

    1.从总体而言,你对思品课满意程度()

    A不满意

    B 比较满意

    C满意

    2.对思品课所学知识内容的满意度()

    A很不满意

    B比较满意

    C满意 3.在课堂中你的成就欲望()A没有

    B很高

    C较高 4.你对思品课课堂气氛的满意度()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5.你对本科所学是否有兴趣()A 很有兴趣

    B兴趣不浓

    C没有兴趣 6.在思品课中你学习新技能的机会

    ()

    A很多

    B有时

    C视情况而定

    D几乎没有 7.你对自己学习的目标()

    A清楚

    B较为清楚

    C不太清楚

    D不清楚 8.你对思品教师授课方式的满意度

    ()

    A很高

    B较高

    C一般

    D没有 9.你对思品教师的教态()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10.思品教师与同学的关系()

    A很好

    B一般

    C不好

    11.升国旗、唱国歌时,你的感觉如何?()

    A无比自豪、有责任感

    B这只是形式主义

    C没什么感觉

    12.对于自己班级的荣誉,你认为有义务维护吗?()

    A有

    B不知道

    C没有

    13.在现实社会中,你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

    A竞争对手关系

    B真诚协作关系

    C利益驱动关系

    14.在现代社会,你认为还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吗?()

    A需要,任何时候这种优良传统不能丢、B不需要,那是困难时期所需要的 C不清楚

    15.学校发动学生自愿捐款灾区,你的态度是什么?()

    A别人捐了我不捐,面子过不去

    B与我无关,不管他

    C尽自己的能力献爱心

    16.在街上碰到以往教过自己的老师,你会怎么办?()

    A主动问候

    B他叫我,我才理他

    C想办法回避

    17.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小孩,孕妇或残疾人上车后,你会怎么做?()

    A装作没看见或眼睛朝窗外 B别人不让座和比我让

    C积极让座 18.对于考试作弊,你的看法是什么?()

    A可耻,尽管是小事,但以小见大,小事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和文明程度。

    B没什么看法,都是想图个高分

    C只要不犯大错,这样的小错不影响对一个人的评价。

    19.你认为以下几个当中,哪个是人生比较重要的追求目标呢?()

    A 理想

    B金钱

    C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20.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社会有所贡献,你的看法是什么?()

    A赞成B不赞成C没深究过,不清楚

    21.在国家大事中,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A台湾问题

    B教育改革

    C国家经济发展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课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是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基于贯彻和落实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2.研究意义

    (1)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可以赋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2)通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模式,在理论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模式。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学习,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将思想品德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中去,能真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二、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生活化”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内容。

    2.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开放的知识观、对话交流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基本理念。

    3.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学的四大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4.“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方法。

    5.“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对象:

    课题研究的范围是:“生活化”教学提出的背景、主要理论依据、常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邵刚中学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初一至初三的全体学生以及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资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

    5、个案研究法:通过从实验教师中抽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六、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准备阶段(2024.10—2024.4)。

    主要任务: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立项申请书,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3)、撰写开题报告。

    (二)、理论研究和实践完善阶段(2024.4—2024.12)。

    主要任务:

    (1)、召开开题报告会。

    (2)、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始课题的研究工作。

    (3)、调查学校“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4)、研究“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优秀教学设计;课件、交流材料等。经验材料等。

    (三)、形成成果阶段(2024.12—2024.12)。

    主要任务: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2)、形成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中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成果报告)

    七、预设的研究结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八、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本课题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3、本课题系统性较强,涉及“生活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顺利进行具有指导价值。

    4、能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

    2、市教研室高度重视,进行必要的指导,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课题组成员由市教研员,学校教师组成,他(她)们来自于教学一线,使研究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4、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5.学校重视

    支持教科研工作,科研经费有所保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十、研究小组人员情况及任务分配情况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韩勇

    课题组成员:李涛、施学武、朱海蓉、耿芙蓉、陆占恒、徐建福、陈文军。

    2、人员任务分配情况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韩勇: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与实施,承担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管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等。

    (2)、李涛、施学武:负责经费保障及把好评估关。

    (3)、徐建福、陆占恒:负责“生活化”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

    (4)、韩勇、施学武:负责对学校“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及研究对策。(5)、耿芙蓉、陈文军:负责“生活化”教学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小组

    负责人:韩勇

    2024年1月6日



    推荐阅读:
    关于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让人文之光照耀校园
    永兴县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人民教育》读后感
    电子信息产业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