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承包合同 IT行业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中职 高二语文 上 期末试卷 参考答案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花开彼岸 时间:2024-06-09 13:28:1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中职 高二语文 上 期末试卷 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13DBDDADAAACAAA

    14答: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强调集体,忽视个体,如果一个人向世界宣告我很重要,就极容易受到批判和攻击。

    15.答欲扬先抑为提出和探索“我很重要”的命题做好蓄势,同时与后面反复强调“我很重要”形成鲜明的对比。

    16.答:既是对我不重要的质疑,又是作者探索个体生命价值的起始,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17.答:指人类的历史与文化,人类的精神之火

    因为我们是历史与文化,人类的精神之火的传承者,对推动人类进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从人体的物质构成方面我是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万物之灵; 从人在历史进程中作用方面我是人类精神文化之火的传承者。

    19-21 CCC22-25BDDC26-30BDCAA

    31(1)此时无声胜有声(2)道之所存(3)死亦为鬼雄(4)可以攻玉(5)病树前头万木春

    32.示例路标:只能给人指路,不能替人走路。木偶:没有灵魂的人,才受人家牵制。镜子:当面把人放在心里,过后却把一切忘记。蜡烛:站的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卵石:一旦磨光了棱角,就被抛弃在滩头。

    六、(略)

    第二篇: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的期末试卷

    第Ⅰ卷(共36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鼙pí鼓 未遂suí 骊lì宫 城阙què 勖xù勉

    B.饥馑jǐn 扃jiǒng牖 修葺qì 引擎qíng 栏楯shǔn

    C.薜bì荔lì 佝偻lǚ 召zhào见 筵yán席 莳shì秧

    D.踯躅zhú 凝睇dì 脂zhī粉 汀tīng州 哂shěn笑

    2.下列各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白皙 文身 照相机 明火执仗

    B.斑驳 坐落 流线形 世外桃源

    C.倦殆 度假 名信片 缔结邦交

    D.呕气 脉膊 捅漏子 坐阵指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春节期间,王府井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B.尽管有过许多血的教训,一些司机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交警部门应当加大处罚力度。

    C.那林立的大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惟妙惟肖。

    D.这些文章或辨析真伪,或分别源流,或比较优劣,或品评得失,其结论虽难说都是不刊之论,但都建立在丰赡的材料基础之上,可谓持之有据,故令人信服。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上海世博会刚刚完美落幕,华特·迪士尼公司又与上海申迪集团签

    署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合作协议,标志着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正式启

    动。

    B.最近卫生部组织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公布

    了4批43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19种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

    剂的黑名单。

    C.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

    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

    率。

    D.新年伊始,国家再次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

    控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5.下列注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早实以蕃(而且)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认为)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修饰关系)夫差以酣酒亡(因为)

    B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其莳也若子(种植)

    轩凡四遭火(总共)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迎)

    C往往而是(到处)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每次)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沿袭)秉烛夜游(持,拿着)

    D苟有能反是者(假使)苟且偷生(姑且)

    吾与点尔(和)雪肤花貌参差是(长短不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取消的地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结构。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国家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

    6.下列对文章表述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养成不均衡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B.要体现教育的公平,必须让所有学生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让学生接受不同模式的教育。

    C.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差异,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完善,一旦取消文理分科,就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D.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

    一旦取消分科,就会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7.下列对“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的积极意义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避免学生个性的片面发展,帮助他们建构完整的人格。

    B.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让学有生接受到更广的学科知识。

    C.让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高考、高校录取制度改革。

    D.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利,让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相结合。

    8.文章说“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不能作为理由的一项是()

    A.我国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还没有丰富起来;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还不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

    B.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学生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

    C.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利于大学的专业学习,促进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D.我国的高中教育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孟 德 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

    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10.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为国以礼

    B.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 府吏见丁宁

    C.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第Ⅱ卷(共114分)

    四、古诗文阅读(24分)

    13.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4分)

    答:

    (2)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4分)

    答:

    14.古诗文默写。(每空l分,共6分)

    ①________,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②,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③,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④,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⑤,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⑥ 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 — 19题。(22分)

    空巢

    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大雪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村头村尾,现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自己在空巢面前无来由地气短,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往行人的目光。

    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来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影交迭,旧时月色重来。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他们的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漂泊的日子更多一分风险和和一大串未知数,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游历的风尚、仗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义情怀。现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每次冬天到北方,我都要目击空巢。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他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15.“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技巧(4分)

    16.文章第二、三、四段描写了哪几类“空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17.文章第三段写到“名人故居”,试分析“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中“起点”的意味。(6分)

    18.文章最后说“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特点?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作者来年愿望的理解。(6分)

    六、语言表达(8分)

    19.依据下面报道的信息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4分)

    为防止一些质量低劣的国外大学和跨国皮包公司招摇撞骗侵害我国自费留学生的利益,教育部考试中心近日决定,今后将定期向社会公布信誉良好,并经所在国政府机构批准的国外院校名单。

    据了解,该中心已公布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符合要求的高等院校名单,近期还将公布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高校名单。这些院校都经过所在国政府机构批准,具有学位教育资格。由这些院校颁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证书,所在国政府和中国教育部都认可。另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近期还将公布经各国教育机构批准、具有办学资格的语言学校、职业学校以及技术学院的名单。由于我国政府不鼓励中小学生出国留学,因此,有关部门将不提供国外中小学学校名单。

    七、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次,一个推销员在街头推销气球。生意稍差时,他就会放出一个气球。当气球在空中飘浮时,就有一群新顾客聚拢过来,这是他的生意又会好一阵子。他每次放的气球都变换颜色,起初是白的,然后是红的,接着是黄的。过了一会儿,一个黑人小男孩拉了一下他的衣袖,望着他,并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先生,如果你放的是黑色气球,会不会上升?”气球推销员看了一下这个小孩,以一种智慧和理解的口吻说:“孩子,那是气球内所装的东西使它们上升的。”

    全面理解材料内容,联系社会或自身作文,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题答案

    1.D 2.C 3.D【解析】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易错用为贬义成语。A项 不绝如缕,比情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悠长。B项 铤而走险:因走投无路而采取冒险行动。用在本句与句意不符。C项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此句式说天然的“大石”,使用对象不当。

    4.A(B项成分残缺,应在“添加剂”的后面加上“的专项活动”;C 单谓语与双宾语搭配不当,“效率”不能用“完善”,应用“提高”。D项语序不当,应将“一系列”放在“促进”的前面)5.B

    6.C(A项,原文是“一直有观点认为”,并非作者的观点;B项,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D项,原文是“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7.C(C项是说取消文理分科的条件)

    8.D(D项是说我国高中教育已形成了系列化举措,与解释理由无关)

    9.D庶几:希望、企图

    10.C(A作为;治理B被;我C都为音节助词D顾念;回头看)

    11.C【解析】A.项:①第一段:“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B项:②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②第三段:“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

    12.B【解析】B项: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该项无中生有。

    13.(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省略主语)(2)张安道正好掌管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适 知 除)(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意 “被之以威”倒装 被)

    14.诗歌鉴赏

    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廖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具体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⑵第一问: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2分)

    第二问: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2分)

    ㈠寓情于景。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

    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16.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2分),形象表现了鸟的空巢随着时光流逝,日渐残损、破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鸟去巢空的怅惘之情。(2分)

    17.描写了三类“空巢”:①乡村空巢(或乡村现代气派的住宅),豪华气派却没有人气,是主人炫富的象征。②市井空巢(或古四合院),曾经兴旺,如今岑寂。③南方空巢(或漂泊者的空巢),主人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每点2分)

    18.“起点”意味着曾经寻常而温暖的“空巢”是名人走向广大世界、无限量地展示才情的出发点,(3分)如今又寄寓了人们探寻名人成功足迹、获得教化的心愿。(3分)

    19.首尾呼应,与文章开头北方鸟的空巢的破败景象形成强烈反差。(2分)作者展开想象,描绘了北方空巢雏鸟欢叫、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寄寓了呼唤游子归巢、亲人团聚,向往温暖和美生活的愿望。(4分)

    20.教育部考试中心将定期公布国外正规高校名单(4分)

    21.(1)答案示例:一千多年前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4分)

    (2)答案示例:多情的小草,在春风和雨露的歌吟里,在大地上排列着,把自己排成诗行。(4分)

    22.作文(60分)

    第三篇:初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22分)

    1.用楷书抄写下面冰心的一首小诗,并谈谈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3分)

    我要挽那“过去”的年光,但时间的经纬里已织上“现在”的丝了。

    (1)抄写:

    (2)感受: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2分)

    A.乳臭未干(xiù)无边无垠(yín)猝不及防(zú)头晕目眩(xuán)

    B.随声附和(hã)模样可怜(mó)煞费苦心(shà)诲人不倦(huǐ)

    C.言简意赅(güi)精神虐杀(nûâ)执著守候(zhù)瞑目蹲身(míng)

    D.精神恍惚(huǎng)熹微晨光(xǐ)泥沙沉淀(diàn)不能自己(yǐ)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销声匿迹 无可耐何 司空见贯 心有余悸

    B.笑容可掬 寥寥可数 棱角分明 涛涛不绝

    C.微不足道 名副其实 不缀劳作 含辛茹苦

    D.崭露头角 任劳任怨 趋之如归 扑朔迷离

    4.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年,流出了_____,流出了_____,流出了_____。

    1黄皮肤人的群落 2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3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A.123 B.312 C.321 D.231

    5.生活即是语文,关注生活就是学习语文。下面是很多公共场所都能看到的两幅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其表达的意思介绍出来。(2分)

    (1)禁止鸣喇叭__________(2)出口标志___________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在后面括号里打“√”,错的打“X”。(4分)

    (1)出自《乐府诗集》的《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

    (2)《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作者是女作家丁·K·罗琳,她与马克·吐温都是美国人。()

    (3)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运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

    (4)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

    7.根据提示,按原文填空:(7分)

    (1)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2)《木兰诗》中用互文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登飞来峰》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所描写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境与郦道元《三峡》中的两句相似,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

    (6)由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莺啼”,你联想到朱自清在《春》中描写江南春天鸟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8-12小题(10分。)

    (甲)1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顽艺。2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3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4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乙)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A)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B)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8.乙段所介绍的主要事件是________(不得超过15个字,并根据已段的内容写出事件发生的地点、结果。)(3分)

    地点:________结果:________

    9.文中已段A、B处应分别填入的词语是A________ B________(只写序号)(1分)

    A.a.害怕 b.惊恐 c.惊惶 B.a.愤然 b.傲然 c.傲慢

    10.在甲段中用横线画出表明“我“对风筝的态度的语句。(1分)

    11.体会甲段2、3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并任选一句分析其作用。(3分)

    12.结合选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放风筝这种游戏的认识。(2分)

    三、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3-16题(8分)

    1老婆婆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拐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

    2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黄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3“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这三年,我哪能每个月回乡?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4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5“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6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8分)

    13.3段中老婆婆说的一段话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怎样的作用?(2分)

    14.5段对母亲外貌和神态的描写,蕴含着“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5.简析选文中反复提及的小巷和竹棒的作用。(2分)

    16.读了这篇文章,你怎样看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2分)

    四、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7-20题(9分)

    春天在哪里?

    风说:在这里,在万里无垠的长空。是我,把春天驮负而来,让春的气息撒满环宇。鸟儿,在我怀中纵情歌唱,满舞翩跹。多情的云,为春天绣出绚丽的衣裳。

    春天在哪里?

    山说:在这里,在这连绵起伏的岗峦。是我,把春天挽留,让春的色彩遍染大地。万树千花呢喃低吟,潺潺的流水,为春天编织闪光的银练。

    春天在哪里?

    海说:在这里,在辽阔广袤的波域。是我,把春天簇拥紧抱,让春的旋律震荡浪涛,你看那金色的沙滩,玩耍的人们开怀嬉戏,无忧的潮阵,为春天鸣奏蓝色交响曲。

    春天在哪里?

    心说:在这里,在平和愉快的心房。是我,敞开双肩,迎接春天怡然来往。啊,春天,你曾来过,又不辞而去。这回,我终于想到了留住你办法,你别再想离去!

    17.文章描写了风、山、海、心四幅画面,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朱自清在《春》中描绘的几幅画,它们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迎春图。(2分)

    18.作者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来歌咏春天,主要赞美了春天的什么特点?(2分)

    19.春天无处不在:在天空、在山岗、在海域,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请模仿文章,根据提示完成下面文字的补写。(2分)

    春天在哪里?

    孩子说:在这里,在小伙伴花样百出的游戏中。

    说:在这里,________

    说:在这里,________

    20.结合文中的画线句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打算怎样留住春天?(3分)

    (回答时不能用文段中的语句)

    五.阅读下列古诗文选段,完成21-24小题。(11分)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1.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并释义。(3分)

    巘()________ 竦()________ 眦()________

    22.翻译1段中的画线句子(2分)________

    23.这三段文字都有写景的内容,但侧重点不同。请将下列三个词语填在对应语段的横线上,只填序号。(3分)

    A.巍峨雄壮 B.清新秀美 C.博大豪迈

    1段________ 2段________ 3段________

    24.请谈谈你对3段最后两句话的理解。(3分)

    六、作文(40分)

    告别了小学,你开始了全新的初中生活,同时,你在一天天长大,不仅身体在逐渐长高,思想也越来越成熟。请以《我懂事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文中如出现校名、人名等,请用不同字母A、B、C代替)

    初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22分)

    1.抄写1分,感想2分。感想要围绕着“时间稍纵即逝,要珍爱每一寸光阴”来谈,大意对即可。

    1.B(2分)3.D(2分)4.B(2分)

    5.(1)禁止鸣喇叭(2)出口标志(意思对即可)

    6.(1)√(2)×(3)√(4)×(共4分,每小题1分)

    7.(每小题1分)(1)学而不思则罔(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5)朝发白帝,暮到江陵(6)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本小题2分,每空0.5分)。

    二、(10分)

    8.(每项1分,共3分)主要事件: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结果:“我”得到完全的胜利,傲然地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9.A.a B.b(共1分,每空0.5分)

    10.第一句(1分)

    11.第二句加点字:用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表现出小兄弟聚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表现出他对风筝的喜爱。第三句加点字:通过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出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到了极点,即使他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地观看,突出小兄弟的天真烂漫。(本小题3分,大意对即可)

    12.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分)

    三、(8分)

    13.老婆婆的话从侧面交代了母亲三年来为“我”默默付出的一切,使母亲的形象更感人(意思对即可)(2分)

    14.藴含着“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自己无知、爱慕虚荣的深深自责。(每点占一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5.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的曾经依靠,二者浓缩了他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情感的依托。(意思对即可,2分)

    16.略(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10分)

    17.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每空0.5分,共2分)

    18.歌咏春天的新、美、勃勃生机(大意对即可,2分)

    19.略(2分)

    20.此题旨在检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答案不唯一。(3分)

    五、(11分)

    21.巘-yǎn山峰;竦-sǒng高耸;眦-zì眼眶(每个字的注音、解释各0.5分,共3分)

    22.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2分)

    23.(1)B(2)C(3)A(每空1分,共3分)

    24.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这是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3分)

    六、作文(40分)

    第四篇:中职学校高二语文上期中考试试卷

    樊城职教中心学校

    2024----2024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1.2.3.4.5.6班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热敷(fū)惊惶(huáng)B.气氛(fèn)有恃无恐(chì)....C.圭臬(nì)参透(cān)D.迷惘(wǎng)遵循(zhuō)....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针炙 虔诚 昼夜 侥幸 B.弘扬 超拨 滥用 不足侍 C.凄历 滥恶 惶惶 坦荡 D.觉解 腼腆 棱角 尴尬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追求成熟,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____,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更想以老到、____、成熟的面孔引起别人的重视,____有的年轻人尽管还很不成熟,却陶醉于自我认定的成熟状态之中。

    A.时髦 深沉 而且 B.时尚 深沉 甚至 C.时尚 深刻 而且 D.时髦 深刻 甚至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特级教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B.我们图书馆关于科技方面的书收藏的有几万册。

    C.《教育法》颁布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了进一步落实。D.加强对全民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老师惊讶地问道:“你是什么时候进来的,王立辉同学?”

    B.我们家乡的物产可丰富啦,例如粮食啊、棉花啊、各种水果啊、还有很多土特产!

    C.据说,列宁最爱听的一首俄罗斯民歌就是我们至今还经常唱的“三套车”。

    D.“学知识是很重要的,”叔叔对我说:“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6.下列各项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孝顺是一朵美丽的浪花。

    B.有花的地方,就有蜂,就有蝶。每次看到它们绕着花飞前飞后,就觉得生命真是一种美。

    C.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D.家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谁动真情谁才能读懂它。7.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创作的两大流派。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源于《诗经》,浪漫主义源于《楚辞》。

    B.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诗歌。C.词在宋代的发展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故有人把宋词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两个部分。

    D.北宋词坛最重要的三位词人是李清照、苏轼、周邦彦,南宋词坛上最重要的三位词人是柳永、辛弃疾、姜夔。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8—10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生不说 说:通“悦”,高兴。.B.吾悉能志之 志:记住 .C.莫逾自厌

    厌:厌烦 .D.余不敏 敏:聪明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 ..C.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 ..10.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 D.请铭之坐/右

    11.请将第一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2.请将下面的句子改为被动句。(4分)

    点蓝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着染料,填到钢丝界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里。

    13.仿写下面一句话。(4分)

    不经过敲打,燧石不会闪出火花。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

    (1).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3分)A.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C.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千树”“星如雨”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了灯火之盛。

    B.“风箫声动”“一夜鱼龙舞”表现了人们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C.词以“那人”所处地点之冷清,表达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品格。D. “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描绘了“那人”的美丽和可爱。

    二、默写题:(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10分)15.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16.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17.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9.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2题。

    一只麻雀的故事

    宁静的夏日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母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母亲静静地坐在旁边。

    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母亲点点头,若有所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我刚才告诉过您了,妈妈,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看下去。

    麻雀飞起,落在不远的草地上,母亲的视线也随之起落。望着地上的麻雀,母亲好奇地略一欠身,又问:“那是什么?”儿子不耐烦了,合上报纸,对母亲说道:“一只麻雀,妈妈,一只麻雀!”接着用手指着麻雀一字一句大声拼读:“摸—啊—麻!七—跃—雀!”然后转过身,负气地盯着母亲。

    老人并不看儿子,仍旧不紧不慢地转向麻雀,像是试探着又问了句:“那是什么?” 这下可把儿子惹恼了,他挥动手臂比划着,愤怒地冲母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这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您难道听不懂吗?” 母亲一言不发地起身,儿子不解地问:“您要去哪?”母亲抬手示意他不用跟来,径自走回屋内。

    麻雀飞走了,儿子沮丧地扔掉报纸,独自叹气。

    过了一会儿,母亲回来了,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她坐下来翻到某页,递给儿子,点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念!” 儿子照着念起来:“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爱。” 老人的眼角渐渐露出了笑纹,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

    儿子读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母亲,深吻着她的面颊。

    20.母亲认识麻雀,却反复问“那是什么”的原因是什么?(4分)

    21.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例说说这一手法的作用。(4分)

    22.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母亲不可理喻的行为让儿子感到愤怒,他对已变得痴傻的母亲十分厌烦。B.故事发生的场景相似,但同样的人物在不同年代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引人深思。

    C.母亲本子上的一段话为母亲看似不合情理的不认识麻雀的情节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D.小说围绕一只小麻雀展开故事情节,以小见大,感情深挚,意义深远。

    四、写作题(本大题共1小题,50分)23.请在以下题目中选择其中一题写作即可

    ①请以“生日”或“××的生日”为题,写一篇叙事作文。②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人生,就是一个不辍前行、不断成长的历程。一路记下的也许是含泪的笑,相携的手;也许是厚积薄发、收获成功的喜悦;也许是徘徊时仁爱者的呵护,睿智者的指引。成长回眸,值得思索的也许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也许是换个角度思考的智慧和豁达;也许是战胜困难、毅者无疆的勇敢„„回眸间,盘点曾经岁月中的记忆或对成长的理解、觉悟,你一定有所收获。

    请以“成长回眸”为题写一篇叙事性记叙文。要求: 1.中心明确,选材合理,详略得当。2.叙事清楚具体,结构完整。3.字数600字左右。

    第五篇:邯郸市2024—2024学高二历史期末试卷 答案

    邯郸市2024-2024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

    1B 2D3D 4A 5A 6B 7D 8B 9A 10A 11B 12B 13D 14C 15C 16C 17C 18A 19D 20B 21A 22D 23D 24B 25D

    26【答案】

    ⑴资产阶级民主制中得的确立;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新移民的大量涌入;社会问题的暴露。(8分)

    ⑵经济危机的影响;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能提供必要的保障;志愿救助不能满足需要。(9分)

    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稳定社会秩序。(6分)

    27【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答案】(1)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应对即将爆发的世界性战争;国力匮乏,国家尚未统一,统治面临危机(每点2分)

    ⑵内容:开展新生活运动,改变落后习俗,进行普遍的国民军事训练;(2分)扶助民族工商业;调整金融,发行法币;实现关税自主;实施宪政。(3分)

    作用:新生活运动在树立抗战信心、激励民族气节、鼓舞抗战斗志方面起了一定作用(2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工业更快发展,稳定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分)

    29【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答案】(1)材料一认为:“君权神授”,人民无权议论国王;材料二认为立法权是人民赋予的,法律应体现人民的利益,否则人民有权反对(6分)

    (2)材料一力图维护君主专制,导致资产阶级、人民群众与统治者矛盾激化,是引起革命的原因之一。材料二为反对专制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9分)30【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答案】(1)特点: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化发展迅速。(2分)原因:德国本身工业基础雄厚;国民素质较高;一战没有伤害德国工业基础;希特勒煽动对凡尔赛和约的复仇主义;英美国的变相援助。(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德国在二战后进行了民主改革清除了法西斯的影响,建立了民主制度。(2分)影响:德国二战后以史为鉴,经过民主改革清除军国主义影响,促进了德国和平崛起;有利于维护欧洲和平和世界的和平,对世界各国的稳定发展有现实意义。(5分)3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答案】(1)材料一认为,袁世凯编练新军,废除科举办新式教育,发展工商业,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材料二认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出卖民族利益,阻碍了中国民主化进程。(7分)

    (2)一方面,世界发展潮流的推动;辛亥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另一方面,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封建专制观念根深蒂固。(8分)



    推荐阅读:
    中职 高二语文 上 期末试卷 参考答案
    2024年1-5月重庆市经济发展情况
    今生宝贝公司项目规划书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做一个骄傲的职业中专人演讲稿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