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加盟合同 满分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初中生物教案教学反思(四篇)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雪海孤独 时间:2024-07-02 13:09:38 下载.docx文档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生物教案教学反思篇一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营养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

    做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目标:

    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一)学情分析:

    由于班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且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失时机的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讨论题“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细菌是如何度过恶劣环境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一、二题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让学生回忆人的呼吸等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第三题,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节课采用观察法,结合比较归纳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

    1、通过学生对“细菌的发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利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归纳知识结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学习重难点。

    (一)新课导入:采用抗战期间日本人以细菌作为生化武器导入新课:日本人用抓来的中国人来做细菌试验,使无数的中国军民惨遭毒害;从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细菌

    的发现:从学生阅读书本资料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注意小结,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和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这段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成功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三)细菌的形态结构:

    本部分通过观察挂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细菌的三型,通过具体的数字形象的比喻理解细菌个体的大小。通过和老师一起绘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来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细菌的生殖:

    通过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之快,四个小时后100个细菌将繁殖成25600个通过这一活生生的数字引起学生注意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并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强调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体,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从而认识细菌的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五)练习巩固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了细菌相关知识,为了反馈课堂掌握情况,让学生对课后p61的技能训练和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最后让学生绘制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初中生物教案教学反思篇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明肾单位的各部分组成及作用。

    2、简述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对表格的讨论,提高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2、提高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树立爱护自身身体健康的意识。

    重点:

    肾单位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

    尿形成的过程。

    自主学习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出示一病人与正常人尿液化验结果单,提出问题:他怎么了?学生比较思考,顺势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的组成

    课件展示:肾单位动画、血液循环动画。

    教师启发:当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时,肾将体内的一些代谢废物和多余的物质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肾静脉将净化后的血液运往身体各处。那么,肾中的什么结构担此重任?尿液在肾中的什么结构形成呢?这需要进一步探究肾的微观结构。组成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的结构如何呢?

    (1)自学感知,探索交流

    观察ppt上的肾单位结构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肾单位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特点?

    ②组成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分别位于肾的什么部位?

    ③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2)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橡皮泥、白色卡纸、红毛线、蓝毛线等),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肾单位模型,并作简要介绍和评价。

    (3)模拟演示,深化理解

    教师演示自制肾单位的结构模型,并配合讲解在黑板上黏贴。

    2、尿的形成

    课件展示:血液在肾单位流动的动画。

    (1)分析数据,澄清问题。

    ppt展示血液和尿液成分比较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思考:为什么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入,从肾小静脉流出后,就会形成尿?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形成了尿液?

    师生归纳总结。

    (2)模拟活动:筛粮食

    教师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绿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你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筛子),请两名同学到讲台参与活动,动手将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师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教师由此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筛出去和捡回来)

    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

    师引导:“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总结升华,知识拓展

    1、课件展示

    血液透析示意图。

    师强调:人工肾是模拟肾脏滤过作用的原理,依靠体外循环装置净化血液,又称“血液透析”。

    2、学以致用

    上面那位病人怎么了?学生回答。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画概念图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课后大家查阅资料当人体的肾脏功能出现问题时人体机能会出现什么变化?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会失去大量水,那么为什么人体在缺少的情况下还是要排出尿液呢?

    初中生物教案教学反思篇三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初中生物教案教学反思篇四

    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通过分类、对比等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细菌的特殊结构。

    难点:区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图钉不同放大图片,意识到细菌是很微小的,细菌除了小还有哪些特点?微小的细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通过这几个问题。顺势引出课题——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二)新课讲授

    1、细菌的形态

    教师描述:十亿个细菌堆叠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问:想观察到这么小的细菌需要借助什么结构呀?(高倍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观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细菌不同形态进行描述,引出细菌的不同形态: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教师讲授细菌多是单细胞生物,独立生活。

    过渡:细菌具有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为什么却都属于细菌?

    2、细菌的结构

    出示细菌结构模型,对照教材上的细菌的结构模式图,从内到外观察细菌的结构特点,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归纳总结出细菌的基本结构。教师板画,请学生填写名称。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鞭毛、荚膜。)

    通过多媒体播放细菌的运动的视频,提问:是否所有细菌都具有鞭毛和荚膜?鞭毛和荚膜具有怎样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帮助细菌进行运动,荚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随后引导学生将细菌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从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与植物细胞比较,得出细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三)巩固提高

    结合着细菌的结构,思考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小结作业:细菌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下节课一起讨论。



    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教案教学反思(四篇)
    最新初中语文《我的母亲》教案设计方案(4篇)
    大专毕业自我评价(9篇)
    最新幼儿园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表现自我评价 幼儿老师工作表现自我评价(三篇)
    最新学生学期自我评价50字 学生学期自我评价简短(十一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