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党建教育 策划书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民间除夕的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大全五篇)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前尘往事 时间:2024-09-15 06:04:1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民间除夕的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

    除夕是指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因常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大年三十。下面是小编整合的民间除夕的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民间除夕的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

    清晨最后一次年货采购

    在北方年货一半都会在年三十前准备齐全,但是在南方人们喜欢新鲜的果蔬和鲜活的海味,冰冻 过的海鲜河鲜已经失去了鲜活的口感,用来制作年夜饭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在年三十一大早,最后一次年货采购正在火热进行中,过了上午10点之后菜场小贩就陆陆续续回家过年了。

    贴春联挂红灯笼

    除夕当天除旧迎新是重要的事情,将屋里里里外外红红火火装饰一新,贴上新的对联和福字,还有各种生肖贴画看着都很喜庆。至于贴春联的时间各地都有不同时间观,有入夜之前贴好的,还 有吃年夜饭之前贴好的,还有在中午十二点之前贴好的,各地习俗不同,说法也不同。

    放鞭炮

    虽然现在城里禁鞭,但是农村过年哪里有不放鞭炮的呢,除夕这天放鞭炮的次数很多,习俗不同讲究也多种多样。有些在贴完春联之后要放一挂鞭炮,祭祖的时候也要放鞭炮,在吃年夜饭之前要放一挂鞭炮,还有晚上十二点新旧交替的时候准点放一挂鞭炮,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挂鞭炮了。而除夕也是立春,在立春吉时也要放一挂鞭炮,这是春天到来万物开始复苏的时 候。

    祭祖

    一年中祭祖的时间很多,但是年三十是重中之重,在堂屋的香案上或者是去到坟头摆好贡品,与祖先一起过年。祈求祖宗保佑新一年能家宅安康,风调雨顺。在家族繁盛的人家,祭祖从早上就要忙到下午。女人不能参与祭祖就负责准备年夜饭。只有祭祖过后年夜饭才会开始,这是对祖先的尊重。

    吃年夜饭守夜

    可以说除夕忙活一天就是为了准备这一顿饭的,喜庆的团圆饭是很多人一年到头的心愿,这一顿 年夜饭可以吃几个小时的时间,大家谈天说地,搓麻将,打牌,看春晚。一直到新一年的到来,在新年的祝福声中才逐渐散去休息了。

    为什么要除夕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除夕时间查询表

    2024年1月31日 农历 腊月廿九 除夕

    2024年1月21日 农历 腊月三十 除夕

    2024年2月9日 农历 腊月三十 除夕

    2024年1月28日 农历 腊月廿九 除夕

    2024年2月16日 农历 腊月廿九 除夕

    2024年2月5日 农历 腊月廿九 除夕

    2024年1月25日 农历 腊月廿九 除夕

    2024年2月12日 农历 腊月廿九 除夕

    2024年2月2日 农历 腊月三十 除夕

    民间除夕的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

    第二篇:中秋节民间传统民俗活动2024

    中秋佳节我国民间有家家吃月饼的习俗。中秋吃月饼,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食俗。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秋节民间传统民俗活动,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秋节传统民俗活动

    1、拜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2、祭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3、赏月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4、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5、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6、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7、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8、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9、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10、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中秋节介绍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早在唐时中秋就正式成为节日,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于中国的农历,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以“月”为内容的,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中秋节这一天的月亮格外晶亮、圆润,被人们看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因此,又被人们叫做“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民间传统民俗活动2024

    第三篇:民俗 传统民俗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按公历来说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所以这近二十天内均为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根据传说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开始相仿效,定在这天祭祖扫墓,沿袭至今成为我们的传统风俗。

    清明期间,我们那都要做清明果,可以用来当作寒食节的食物,也可以用来当作清明扫墓的祭品。清明果也被称为清明团子,在南方地区非常盛行,尤其是江浙沪一带。本来,清明果其实是寒食节的吃食,而寒食节与清明节应是两个不同的节日。起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但因为在清明期间,所以现在大多是放在一起过的,并且,将寒食节吃的这种食物称为清明果。要做清明果首先得找“清明草”。原先一直不知道它的本名叫什么,只知道是在清明期间用到的才叫“清明草”,后来上网查了,原来它的学名叫鼠鞠草,也叫佛耳草。全株有白色绵毛,叶如菊叶而小,开絮状小黄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时节,萌生绵绵白毛细叶。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在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然后躲过追兵。清兵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要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看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这些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我们的清明果有甜、咸两种。每次都看我妈适量的糯米粉、大米粉和好,再捏成小块的饼状下锅煮好,然后捞出来与清明草和在一起,作为基础原料。如果要做成甜的,就在面皮里包入白糖和芝麻,然后放入磨具里压出各种花样,有万年青、菊花还有凤凰等;如果是做成咸的,就把皮擀薄,包入炒好的冬笋丁、豆腐干、香菇丁等,做成饺子的样子。蒸好后的清明果看上去碧绿碧绿的,晶莹剔透,还会透着股清香,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现在貌似只有在农村才能真正吃到地道的清明果了,从采摘清明草到制作再到上蒸笼蒸熟,这一过程可以看做是对传统食物,传统习俗的继承延续,很有乐趣。

    1、清明草

    2、甜的清明果

    3、咸的清明果

    第四篇:端午节民间传统风俗活动2024

    幼师一年一度端午节到来,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民间传统风俗活动,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端午节民间传统风俗活动

    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端午食粽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戴香包

    挂艾草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其他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挂艾草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抹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雄黄酒

    1.河北省

    北京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2.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a href='//www.feisuxs/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缙鹁枰埔槐悼梢员苄啊H照斩宋绺呱撸恢币鞯浇诤蟮谝淮蜗掠瓴沤庀吕慈釉?a href='//www.feisuxs/jieri/yushui/' target='_blank'>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事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3.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4.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5.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6.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7.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8.上海市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9.江苏省

    仪征县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10.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11.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12.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13.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14.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端午节的来历

    认为源于纪念屈原。

    民间普遍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南朝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由此可见民间传说也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鳖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伤害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看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怪,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散失,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了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是中国各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这种习俗传播至华夏各地,使这一民俗文化由各族人民共享,屈原之名尽人皆知。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江浙人大都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化妆逃亡,奔向吴国,受到吴王阖庐信用,成为吴国重要朝臣和大将。后来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掘墓鞭尸,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在伍子胥、孙武训练、指挥下士气高昂,百战百胜。吴国与越国交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许之。伍子胥高瞻远瞩,建议夫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辅伯嚭接受越国贿赂,经常在夫差耳边谗言陷害伍子胥。在伯嚭的蛊惑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令其自杀。伍子胥本为忠良,忧国忧民,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国京城的东门上方,让我看到越国军队是怎样入城灭吴的”,以提醒国人对越国的警惕。伍子胥自刎死后,夫差听到他的遗言不仅不警醒,反而大怒,命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袋子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江浙人相传,端午节在江里划龙船、赛龙舟等活动是纪念伍子胥的。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还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死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寻找了十七天未果,在五月五日,曹娥投入江中寻父。五日后,曹娥虽死,但仍抱着父尸浮出水面。乡民传为神奇,称赞她是孝女。继而曹娥事迹传至县官耳中。县令度尚为曹娥立了碑,并令自己的外甥、才子邯郸淳作诔辞加以颂扬。

    端午节由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第五篇:传统的民间婚礼

    传统的民间婚礼(指汉族)十分讲究,需行“六礼”方可完婚,即所谓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六个环节。现在的民间婚礼已经大大简化,一般只有定婚(纳吉)、行礼(纳征)、结婚(迎亲)三个环节。其中,最隆重也最富有民俗风情趣味的,当数迎亲,这是整个婚礼的高潮。惟其如此,才衍生出了押礼先生这一重要角色。

    迎亲,就是男方迎娶女方。每到这一天——男女双方择定的吉日良辰,男方家要按照六、八等成双成对的吉利数(男女都必须是双数),请人组成迎亲队伍,备上食盒、礼品(俗称抬盒),到女方家举行欢天喜地的迎亲仪式,迎娶新娘。迎亲队伍的主角就是押礼先生。

    押礼先生分主礼、副主礼二人。正常情况下,到了女方家,从开门、摆礼、燃蜡、点香、燃纸、敬酒、鸣炮、厨礼交割等仪式,各个环节均由主礼人与女方所请先生共同完成。如主礼想不到处,副主礼应补上。主礼遇上被为难之事,副主礼应积极配合解难。押礼先生的职责:一是要询问了解双方情况,做到成竹在胸,有备无患;二是要在起身前检查礼物备办情况,以免遗缺,遭致对方讥讽、责难;三是要熟悉当地的风俗民情,以免出洋相,丢面子;四是要口齿伶俐,能够随机应变,出口成诵,用“说四句”的方式展示才干,烘托气氛,并化解各种刁难乃至矛盾。

    一、规矩

    现在迎亲讲究花车。用鲜花装扮好的花车,往往使迎亲车队显得气派、豪华。车队数目也必须符合六、八、十、十二等吉利数。迎亲队伍到达目的地后,在进娘家院子之前,主礼人要按香、蜡、纸、炮,吃、喝、穿、戴、用,鸡、鸭等顺序,安排人将男方家备办的礼物依次抬进女方家的院中。这时,为了“闹亲”,女方家一般都会抢先把大门、耳门都关好,要求叫门交“钥匙”即开门的红包。准女婿则站在门口,按照女方的口吻,从女方家最长一辈一直喊到最小一辈,叔伯姑舅,三亲六戚都要喊周到。这叫改口。

    在叫门的过程中,“押礼”先生一般都要配之以抑扬顿挫的“四句”,以烘托喜庆气氛。“说四句”时,要求既押韵、顺口,又要吉利、喜庆。最好能声音洪亮、吐字圆润、节奏分明。如能取眼前之景,随口吟唱,气氛会显得更加自然而热烈。倘若在举行仪式的各个环节,对方有“高人”想以“四句”争雄的话,主礼人应从以和为贵的大局出发,以礼待人,不卑不亢,灵活而有策略地加以应对。这是对娘家人的尊重,也是体现婆家人的智慧与修养。如果“押礼”先生不懂得以上礼仪及技巧,一般会被人小看,有损迎亲队伍形象。

    曾经有这么一幕:安顺土地坡村的人家,到普定补郎乡大田村接亲,男方家请了两位从师大毕业、从教多年的某大学中文系老师作为“押礼”先生。娘家人算是好说话的,先安排对方吃了饭,再安排举行仪式。两位先生虽是很有身份的知识分子,但因不谙风习,一时不知所措,只能窘迫地站在“家神菩萨”面前久久发呆,显得很尴尬。这引起了女方家的不满,一位年过花甲老者站出来,客客气气地对两位押礼先生说:“你们两位先生,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答出来的话,今晚上的事情我帮你们圆台(主持);如果答不出来,那我也就没得办法啰!”两位先生赶快回答:“您老请讲,看是哪样问题。”老人慢条斯理地说:“请问你们两位先生,山药和洋芋一路(同时)载下去,哪样先生?”这是一个二难选题,无论选择什么,都是骂自己的。在当地,山药和洋芋是傻子、蠢猪的代名词。这一问,两位先生面面相觑,一下子傻了眼。

    看到这种场面,在场的父亲问我:“你经常帮人接亲,如果你遇上这种情况咋办?”我想了想说:“这简单,哪个都不出这个头,就这老者出头。可以这样回答:„爱出头的先生‟,或者„喜欢抛头露面的先生‟、„老的先生‟等,都行。这样回答,一是避开二难选择的圈套,二是既巧妙地回答了对方,也暗暗回敬对方!”父亲想了想,点点头说:“你还真想得出!”

    二、过程

    笔者因受家庭影响,对“说四句”的民间风俗比较熟悉,也有幸被邀请担任过押礼先生。下面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了解,对迎亲过程中的“说四句”民俗作些介绍。

    1、叫门

    叫门的主角是新郎倌。此时的押礼先生只能是从旁协助,通过“说四句”来调节气氛,同时也从暗中为新郎使劲。比较通俗、常用的有:

    我们今天来迎亲,门内门外喜气盈; 快开大门喜相迎,金银财宝滚进门。

    花开有主福双至,门开有喜禄位升; 良辰吉日迎亲时,大门一开万事兴。

    迎亲队伍像太阳,一路欢笑喜洋洋,快迎我们进福堂,从此亲家两辉煌。

    有些地方,在未叫开门之前,礼物不准落地。这就要看“押礼先生”配合新郎的功夫了。

    2、摆礼

    把门叫开后,将礼物依次抬进女方家堂屋(或客厅)里,等待娘家安排好后,会有人来请“押礼先生”上堂举行仪式。如果“押礼”先生主动履行仪式,会被女方家视为无礼,遭来指责和非难。这就需要押礼先生见机行事,多敬两转烟,或找准对象,多说几句请教、暖心的话,以博得娘家人的好感,适当时候,自会安排其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或有文化的先生站在堂屋神龛左侧相陪。仪式从摆礼开始,也就是把预先准备好的小桌子拼在堂屋中,将男方家准备的礼物依次摆上。摆礼时,四句多由娘家陪同敬神的先生开始。常见的四句有:

    一张桌子四只角,摆着穿戴与吃喝;自从今晚摆过后,平安健康百年合。

    堂前摆礼有次序,X X联姻天注定; 自从今晚把礼敬,家业兴旺万事顺。

    吃喝穿戴摆满桌,兴家立业有把握: 天地神明笑呵呵,良缘结就幸福多。

    堂前摆了两张桌,礼信丰富不用说,某某(指男、女姓氏)联姻从此后,安康快乐共白头。

    婆家拿来红礼信,摆在娘家神堂内; 诚心诚意把神敬,良缘结就两富贵。

    3、点礼

    摆礼完毕之后,押礼先生还需要将礼物一一点交女方家。一边点,一边说着下面的四句:

    香蜡纸炮喜敬神,吃喝穿戴摆整齐:一方(猪腿)一肘(软条肉一块)请看清,招待亲戚与贵宾。粑粑大小有两堆,圆圆满满来迎亲;大的共有16个,小的多得数不清。大红苹果三十六,又红又甜多幸福;爽口面条十六斤,顺顺利利皆欢心。糖果一盘共八斤,发财发富须同心;好酒八瓶请看真,敬了神灵敬众亲。衣裤鞋袜共两套,称心如意很不错;耳环项链与戒指,都是上等足金货。梳妆用品都备全,美化人生共百年;还有鸡鸭笼中对,亲家两兴同富贵。礼品样样都点到,喜神福神齐祝贺。

    4、燃蜡

    紧接着是燃蜡、点香、烧纸。每一个步骤,同样需要押礼先生配之以喜庆吉祥的四句,以示恭贺。旧俗中燃蜡常用的四句有固定的格式:

    一对红烛婆家拿,拿到娘家神前插; 自从今晚插过后,荣华富贵两家发。

    婆家拿来蜡一对,拿到娘家把神敬; 自从良辰敬过后,家业兴旺两辉映。

    一对红烛亮真真,婆家拿来敬神灵; 娘家神前把神敬,兴旺发达两家人。

    红烛一对明又亮,婆婆家拿来插在娘家神龛上; 良辰吉日放光芒,良缘结就幸福生活地久天长。如今的迎亲仪式略有创新: 大红蜡烛亮晶晶,照得满堂喜盈盈;

    良缘结就在良辰,兴旺发达两家人。

    一对大蜡红彤彤,神前点亮满堂红;

    良缘结就志气同,从此携手共白头。

    敬了上坛敬下坛,下坛土地听我言:

    红烛一对一样圆,良缘结就情绵绵。接着是点香,常说的四句如下: 堂前烧香来敬神,好事成双在良辰; 良缘结就两相敬,白头偕老万事顺。

    一把高香婆家拿,拿到娘家神前插; 自从今晚来敬神,子孙高中北京城。

    点上香火敬神灵,神灵降福两家人; 成就一段好姻缘,幸福生活永绵延。

    敬神点香诚为上,祈求神灵降吉祥; 婚姻成就幸福长,同心同德奔小康!然后是烧纸,一边烧,一边说出四句: 一沓纸钱手中拿,手中拿来敬菩萨; 自从今晚敬过后,从此人财两家发。纸钱一沓奉神前,诚心礼敬天可鉴; 良缘结就两辉煌,同心同德永相伴。

    纸钱本是一片心,一片诚心来祈祷: 心心相印两无猜,幸福美满同偕老。

    5、敬酒(神)

    把纸烧了之后,还需开酒敬神,一边开,一边说“四句”。×、×联姻在良辰,开瓶好酒来敬神,敬得福禄满门庭,和和美美两家人。

    喜酒一杯把神敬,良缘结就万事顺; 一杯喜酒敬神灵,神灵降福满门庭。

    好酒需要粮食烤,良缘一生两情牵; 酒敬神灵福禄高,人有精神前程好。

    6、敬神歌

    在黔中安顺有的地方,敬神环节还有唱 “敬神歌”的风俗。旧式的“敬神”歌有讲究,要按天地君亲师、山神土地、福禄寿喜与和合二仙的顺序歌之。共十二句,取月月红之意,以示圆圆满满。敬神歌也要押韵、顺口、吉祥、喜庆。敬神时,先找两个杯子(碗),双方“先生”各打开一瓶酒,每说一句,各自朝杯(碗)里倒一次酒,边倒边唱“敬神”歌:

    (一敬酒)一敬上天覆盖恩;(二敬酒)二敬大地五谷情;(三敬酒)三敬君王恩赐深;(四敬酒)四敬高堂父母情;(五敬酒)五敬师道礼传承;(六敬酒)六敬山神土地保平安;(七敬酒)七敬福神把福降;(八敬酒)八敬禄神禄位升;(九敬酒)九敬寿神八百春;(十敬酒)十敬喜神喜重重;

    (十一敬酒)第十一杯酒敬和神,和睦幸福共一生;(十二敬酒)第十二杯敬合神,合心合意满斗金。

    这是旧式“敬神歌”的基本内容和顺序。而今已经没有了“君王”,新式的“敬神歌”在内容上有了调整,融入了相应的时代气息,甚至把“党中央、国务院”也编进去了。如:

    一敬苍天,阳光雨露福满天; 二敬大地,五谷丰登在人间; 三敬党中央,惠民政策像阳光; 再敬国务院,带领人民奔小康; 四敬高堂父母,教女有方,品行端庄; 五敬师长,传道授业不图报偿; 六敬山神土地,八方平安,四方大利; 七敬福神,良缘结就,金银满库; 八敬禄神,×、×联姻,禄位高升。九敬寿神,百年长寿两家人;

    十敬喜神,携手创业喜气迎,子孙高考能进北京城;

    第十一杯酒,敬和合二神,和睦相处图发展,同心同德创辉煌; 第十二杯酒,敬你我他,好日子还要靠大家。

    7、敬厨 迎亲人员到了女方家,女方家一般都要安排吃饭。这时,为了表示对女方家的尊重和对厨房师傅辛勤劳作的慰问,押礼先生需要出面,拿个“封封”(即红包,通常为吉利数字168、188、或268、288等)送给主厨师傅。倘礼数不周,也会受到为难:菜端上来,用碗盖着,揭开一看,都是生的。为了避免诸如此类的尴尬,押礼先生就要主动出场,送出预先准备好的红包,而且照例得“说四句”:

    迎亲队伍很辛苦,肚子饿得叽叽咕; 师傅快把菜来做,以免饿得肚子痛。

    小小红包表敬意,尝尝师傅好手艺。厨房师傅巧烹饪,挥汗如雨令人敬。

    8、辞礼

    吃过饭以后,除了安排司机休息外,大多都是打牌、打麻将等时间。一般都要等过了零点之后,迎亲队伍才能接起新娘起身告辞,以示前程越走越亮。“寅时不放光,卯时亮堂堂”。在很多农村,都要选在卯时发亲。黔中卯时,“天河”渐开,正是越走越亮的时候。娘家发亲时,押礼先生得有辞行歌。以下是笔者搜集整理的几首:

    一对蜡烛亮晶晶,迎亲队伍要起身; 娘家亲人请放心,有情人幸福一生。

    良辰吉日平安路,春风相伴贵人归; 贵人归去良缘就,良缘结成幸福路。

    好女喜嫁有情郎,好男喜迎贤慧女; 良缘结就两家亲,不忘孝敬养育恩。两情相悦心相印,此生幸福天注定。说声再见道声别,平安归去万事吉;

    三、解难

    现代迎亲礼仪,多数都是婚姻双方年轻人与父母商量妥当了的,一般都是按礼仪程序走。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不尽然。如果遇上娘家人出难题的话,“押礼”先生就必须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如普定县城关镇后街有一人家女儿出嫁,男方家在送去礼物中忘记了她家“花营菩萨”,少带了一对蜡烛,于是就为此争吵起来。这时候,“押礼”先生略思片刻,来了个四句:

    花营菩萨大气量,不把小事放心上; 天生一副好心肠,定叫良缘幸福长。

    这个四句一出,女方家也不好再争了,气氛顿时缓和下来。

    还有这样的人家,因为少送一双袜子也要争一下。这时的押礼先生就会灵机一动,说:

    计划生育政策好,一对娃(袜)子不嫌少; 相亲相爱无争吵,幸福前途无限好。

    把“袜子”说成“娃子”,这是在奉承女方会生一对小孩,女方父母当然高兴,还好意思争吗?

    另有一家,看着自家女儿已怀身大肚、被逼着结婚的情况,女方父母很生气,于是在敬“菩萨”时,其父说押礼先生不懂他们的风俗,为什么“敬神歌”中敬天敬地要在堂屋内?押礼先生灵机一动,回答道:

    天地写在神龛上,敬神就是敬天地; 包容万象真天地,纵有小过不怪罪!

    但女方父亲还是不依不饶地说:“反正我不管,敬天敬地,要抬头看到天,低头看到地嘛!” “押礼”先生深知其怨,但还是没有让步:

    亲家年长德行好,恭请帮忙寿延高;

    敬天敬得人安康,敬地敬得粮满仓。押礼先生接着说:“干脆这样,你年长得多,你来帮敬;你来敬,更显得对天对地敬重些。而且,作为老人,你比我们懂得多,你看一下,天的嘴在哪点,地的嘴在哪点?直接抬去凑到他们的嘴边。”这话让人要笑不是,要气不是。在亲戚的劝导下停止了争论。押礼先生争足了面子。

    在迎亲过程中,“说四句”也是斗智斗巧的一种游戏,为的都是增加热闹气氛,用一句时髦的话讲,这叫“互动”。这时就要看双方请的先生有没有高人了。有一次,笔者在场当观众,见男方家请的押礼先生“说四句”说不过主人家请的先生,只好认输道:

    娘家先生四句多,说得我们吃不消; 甘为先生做学徒,又怕先生不肯教。

    听了这样的四句,对方先生见好就收,不再为难,用以下的“四句”收场: 娘家堂上春风吹,贺喜四句为闹亲; 你来我往情意深,喜庆满门家业兴。

    四、斗酒

    有的时候,男方家请的押礼先生,或者因为喜欢闹酒,或者因为拳划得好,“四句”说不过娘家的先生,便想在酒场上争回面子,因此会主动发起挑战:

    一张桌子四只角,闲言乱语莫要说; 客们本是来吃酒,划拳桌上不知哪个着(意即不知哪方先被灌醉)!

    有时甚至会强词夺理的说:“说四句你们依这边的规矩,划拳就要依我们那边的规矩了。”如对方也不甘示弱,双方就会排出阵容,轮番上阵。一般这种时候,迎亲一方都是有备而来,不是隐藏有几个划拳高手,就是酒量极好,如此方能保证划拳、喝酒,稳赢不输,为自己挽回面子。

    但如果对方比较精明,也不会轻易上当,而只把押礼先生作为主攻对象。特别是按照风俗把仪式履行得差不多的时候,对方请的先生会以“说四句”的形式,劝押礼先生大碗喝酒。这个时候如不能巧妙应对,及时“反攻”,多半会被灌得酩酊大醉。有一回,笔者被人请作押礼先生,就曾遇到过这样的场合。最后的敬酒(敬神)四句刚说住嘴,娘家先生就抛来劝酒“四句”:

    押礼先生远方来,一路辛苦无招待; 先生请端酒一碗,一口喝完是好汉。由于对方先生年长,因此我端起碗来回敬道: 老幼尊卑有次序,让我来把先生敬: 先生喝了这碗酒,万代福寿定拥有!

    我担心老先生会说四句推辞,因此继续用“四句”鼓动: 先生喝酒似关公,英雄气慨贯长空; 大碗喝酒是英雄,一口喝完不老松!

    我估计对方也就这碗酒(近三两)的量,并且在说四句上不愿轻易认输,因此又改变策略,再劝道:

    先生千万莫推辞,劳烦先生领我意; 先生喝了这碗酒,我喝一碗来陪罪!

    说毕,我另倒了一碗酒,以示诚恳而非“反击”。老先生见状,也不好再继续推辞,豪爽地举起大碗,将酒喝下;我也举碗相陪,一饮而尽。顿时,赢得一片掌声、吆喝声。这就充分证明,这种不伤和气的巧妙应对,才是大家都需要的。



    推荐阅读:
    民间除夕的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大全五篇)
    四年级保护视力手抄报简单字少[五篇范文]
    重阳节的节日起源[5篇模版]
    2024共青团建团百年征文(精选多篇)
    水乳交融成语解析及近义词(5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