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构建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他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一文中也明确地指出: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原则,因为它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存亡。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要彻底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邓小平强调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非如此,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这已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所证明,被社会主义各国建设的实践所证明。唯因如此,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
在对待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自身通过不断地进行改革来加以解决的。所以恩格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它通过不断地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经济体制改革是要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是要改革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地加以解决,永无止境。正是这种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完善,使生产力不断地向着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社会主义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揭示了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当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在全社会确立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体地位,因而标志着我国已由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即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阶段。掌握这两层含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不承认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走回头路,那就会犯右的错误;如果看不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急于求成,急于求纯,企图超越这个阶段,那就会犯左的错误。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是生产力水平低、多层次、发展不平衡,商品经济不发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必然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地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技术进步,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60%,在全国税收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超过50%,在全国就业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80%,在全国技术创新中所占的比重约有70%。②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它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也有利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形式。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6.社会主义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之所以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所决定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价值规律看。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就是商品的价值要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而不是由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企业只有把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才能获得更多的盈利。为此,企业就会积极地改善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
第二,从供求规律看。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商品的价值,而且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跌。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反映着商品和资源的稀缺程度,这就为企业提供了社会需求的信息。市场在供求规律的支配之下,就会促使企业主动地适应市场供求的变化,引导生产要素流向社会需要的企业和部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从竞争规律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积极地采用新技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及时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所以,市场在竞争规律的支配之下,就会促使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和部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总的来说,市场配置资源的上述优点是传统计划手段所不具有的。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应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无足轻重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进一步阐明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有八个方面:(1)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2)强化和优化公共服务;(3)保障公平竞争;(4)加强市场监管;(5)维护市场秩序;(6)推动可持续发展;(7)促进共同富裕; (8)弥补市场失灵。在政府的这八个作用中,有许多作用如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推动可持续发展等都是从不同方面弥补了市场的缺陷。例如,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单靠市场调节的结果,必然会造成两极分化,难以实现共同富裕。又如,在市场失灵区,市场调节是无效的。再如,市场调节是从企业的局部利益出发的,难以协调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难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一方面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政府做了许多不该由政府做的事,如干预过多等。这正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就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同时仍然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
7.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理论
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发生了两重变形:一是分配主体由社会变成企业;二是可分配总量中除了经营性收入外,还包含有非劳动收入。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必须贯彻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相应地提高劳动报酬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形成正常的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条件下,必然会发生收入分配的过分悬殊,因此就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特别要重视运用以税收、社会福利、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的调节力度,调节过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缩小收入差别,防止发生两极分化。邓小平曾指出: 分配问题大得很,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 又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因此,在我国今后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
8.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解决的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任务。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把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提高到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高度,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9.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发展理论
发展是硬道理。一切问题的解决,如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的改善,共同富裕的实现,都要靠发展。所以,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一定要以人为本,这是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所决定的。在发展中,要十分注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10.社会主义社会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就必然会由国内贸易走向国际贸易,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对外开放的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但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我国与14个国家毗邻,陆路边境长达2.28万公里,沿边有139个县级行政区,其土地面积约有200万平方公里,居住着45个少数民族。 因此,今后我们将扩大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加快沿边开放的步伐。在继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以周边为基础、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拓展改革发展的空间。
中共中央提出并正在规划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 (简称一带一路)是新形势下我国以新的方式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出发,涵盖了中亚、南亚、中东欧,直达欧洲;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和东盟国家,而且将中国和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都联系起来,再到沙特等海湾国家、伊朗、埃及等国家,然后经过苏伊士运河到地中海,与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国家联系起来。一带一路覆盖人口44亿,占全世界人口的63%;经济规模达21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规模的29%。
推荐阅读: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
简析治国理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相关文章:
- [ 经济论文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 [ 经济论文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
- [ 经济论文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
- [ 经济论文 ]简析治国理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 [ 经济论文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 [ 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
- [ 经济论文 ]实验经济学:兴起、应用与意义
- [ 经济论文 ]浅论LMX领导理论及其应用前景
- [ 经济论文 ]韩流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论文
- [ 经济论文 ]2024经济学论文选题
- [ 经济论文 ]经济学理论范文循环再生产业
- [ 经济论文 ]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的特点及原因分析(1)论文
- [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学术论文
- [ 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特征、原因及对策分析(1)论文
- [ 经济论文 ]FDI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1)论文
- [ 经济论文 ]浅谈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影响论文
- [ 经济论文 ]贸易成本与国际贸易模式研究
- [ 经济论文 ]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问题探析
- [ 经济论文 ]关于发展经济学论文
- [ 经济论文 ]浅谈低碳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