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三号文库 应用文书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最终定稿)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诗酒琴音 时间:2024-05-23 15:40:52

    第一篇: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

    本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

    第一单元词语盘点:

    清爽[qīng shuǎng] 唱和[chànghè] 陡峭[dǒuqiào]

    挺拔tǐng bá] 身躯[shēn qū] 精致[jīng zhi]

    蕴含[yùn hán] 奥秘[ào mì] 侠客[xiá kè]

    静谧[jìng mì] 小巷[xiǎo xiàng] 俏丽[qiào lì]

    烘烤[hōngkǎo] 音韵[yīn yùn] 演奏[yǎn zòu]

    勤勉[qín miǎn] 德高望重[dé gāo wàng zhòng]

    津津乐道[jīn jīn lè dào] 左冲右撞[zuǒ chōng yoù zhuàng]

    意味深长[yì wèi shēn cháng] 庞然大物[páng rán dà wù]

    行色匆匆[xíng sè cōng cōng]

    欢悦[huānyuè] 清脆[qīngcuì]

    凝聚[níngjù] 恶作剧[è zuò jù]

    奇妙无比[qí miào wú bǐ] 不拘一格[bù jū yī gé]

    第一单元日积月累: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3、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5、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6、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第1课 山中访友】

    本文出自着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一篇佳作。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那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他把很多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从“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可以看出他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他在这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

    【第3课 草虫的村落】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①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一个“又”和一个“躺”字,点出作者与田野不寻常的关系,正是有了这种与田野的特殊情感,才会如此关注田野中的小生命;“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心境的宁静,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作者才与大自然相融为一。这样才有了他对草虫村落的这一次奇异的游历。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筑而成的。这时,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延绵的草丛变成了一座座森林。迷路的一只小虫,就像一位游侠

    ③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二个空间,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要看清它的位置,“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也就是草丛边上的一些小土堆,④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这些甲虫竟然还是音乐爱好者,它们振动翅膀发出声音的时候,便有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出来。作者赞美这些音乐演奏者从这段话及末尾的感叹号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⑤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一幅甲虫“村民们”的劳动图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小甲虫是如此的“勤勉”,小小的身体却能推动“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还“行色匆匆地赶着路”。看着它们劳动的场景,作者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小甲虫如此勤勉地奔忙?可能是一种家庭的责任感,使它奔忙着;可能是小甲虫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感,激发它前进着……一个问句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促使读者不断地联想开去。

    ⑥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这一句以“夕阳亲吻着西山”和红鸠鸟归巢的鸣叫声点明时已傍晚。作者对草虫村落的奇异游历竟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那是一种沉醉。“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更点明了心灵沉浸在奇异游历中的欢快和得意。

    静谧:安宁而平静。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文中指的是黑甲虫来来往往的情景。

    行色匆匆:匆忙赶路的神态。色:这里指神态。

    静谧”的“谧”,字音是“mì”。“巷”字提醒学生第8笔是横。

    第二篇:精品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崔 欣

    一、字词积累:

    易错生字:邀、蕴、谧、庞、韵、巷

    形近字: 激—邀 暴—瀑律—津俏—峭—悄 巷—港 供—烘 侠—峡 漆—膝 笔顺容易出错的字:邀、烤、勤

    易考、易错词语:陡峭、蕴含、静谧、挺拔、音韵、德高望重、左冲右撞、津津乐道、辨认、凝聚、不拘一格

    近义词:轻盈──轻快

    水洼──水坑

    欢悦──愉悦

    清晰──清楚

    优雅──文雅柔软──柔和

    宛若──好像

    啼啭──婉转

    湿润──潮湿

    轻捷──轻快辨认──分辨

    融化──消融

    幽静──寂静

    凝聚──凝结赋予──给予

    雕琢──雕刻反义词:清晰──模糊

    干燥──潮湿

    幽静──喧闹

    柔软──坚硬

    异常──正常

    词语搭配:德高望重的老人 清凉的山泉 汨沓的溪流 飞流的瀑布 陡峭的悬崖 悠悠的白云淘气的云雀 别有深意的仪式 湿润的山风 无字的歌谣 奇妙无比的琴键 优雅的小曲幻想的色彩 轻捷柔软的手指 炎一般的红色 水淋淋的嫩绿 清脆的音响 天然的美惊险的美磅礴的美 随心所欲美 不拘一格的美 野性的美 熙熙攘攘地往来 意味深长地对视不断地左冲右撞 悠悠忽忽地漫游

    重点词语的含义: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丝丝缕缕:一丝一丝,一条一条,连续不断。啼啭:鸟婉转地叫。余韵:遗留下来的韵致。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静谧:安宁而平静。

    花色斑斓:色彩艳丽,灿烂夺目。驻足痴望:指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悠悠忽忽:本文有形容神志恍惚的意思

    绵亘:接连不断(多指山脉等)。如:大别山绵亘于豫、皖、鄂三省的边界上。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文中指的是黑甲虫来来往往的情景。寒暄: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的意思。行色匆匆:匆忙赶路的神态。色:这里指神态。

    婷婷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也作“亭亭玉立”)如:路旁那一株株白杨高耸、挺拔、婷婷玉立,分外醒目。

    窈窕淑女:窈窕,(女子)文静而美好。淑女,美好的女子。

    二、句子工厂:

    1、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变为被字句)

    2、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变为陈述句)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变为陈述句)

    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变为陈述句)

    三、重点感悟:

    1、《山中访友》重点句子解析: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2、《山雨》重点句子解析:

    ①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书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③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3、《草虫的村落》重点句子解析:

    ①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③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④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⑤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⑥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4、《索溪峪的“野”》重点句子解析:

    ①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

    ②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③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④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

    四、习作指导:

    【习作要求】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项,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1、请你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可以说自己写的内容,也可以讲自己本次习作的体会。

    2、音响世界真是太丰富、太迷人了。雷声、风声、动物的叫声,人的说话声、笑声、脚步声,物体的撞声、摩擦声……选取生活中的几种音响,或者仔细听一段音响的录音,展开想象,把想到的、感受到的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下来。

    3、暑期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你可能游览了风景名胜,可能参加了有意义的活动,也可能帮父母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你是不是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呢?先说一说,在写一写,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写作指导】

    开头:可直接点题,点明你把自己想象成了什么事物。如我是一个小雨点,我是一片云等等。

    中间:具体描述你所想象的物的严重的世界。以物的眼光看世界,把自己想象成某一物来描述生活体验。在具体描述的过程中,我们如果介绍一种自然景物,比如小水珠、白云、风、雾、露珠等等,可从它的形态、颜色、静态或动态、变化过程等方面来展开联想和想象,重点应该介绍它的变化过程,功能特点等等。在具体写作的时候,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生动的故事情节,写出有趣的生活细节,可以写它们的对话、行动、活动等等,使所描述的物品或景物具有人的一切特征。如果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介绍一些自然景物的科学知识,使文章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具有知识性,那就更好了。

    结尾:应注意呼应开头,或抒发感情。

    想象自己是一种植物或动物,想象它们怎样生活,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适当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写。

    首先用双耳去聆听;其次用不同的拟声词去描写听到的声音;另外,还可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写声音,发挥想象来勾画声音。

    可写游览的风景名胜;可写参加的有意义的活动;可写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情……

    第三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

    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

    2、搜集资料的途径有:看报刊、采访、上网、参观有关展览。

    3、搜集资料常用的方法有:做摘抄笔记、拍照片、编辑剪报、制作资料卡片

    1、我们爱你啊,中国

    1.易错字音:屋脊(jǐ)

    景德镇(zhân)

    强(qiánɡ)者 2.易错字:银装素裹

    浓妆淡抹

    谱写 3.易考点:

    (1)全诗的结构:总分总,开头是歌颂祖国的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2)全诗是从五个方面来赞美祖国的: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民族多样、历史

    悠久、成就伟大

    (3)关于桂林山水的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关于西湖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关于黄山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关于庐山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关于长江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关于黄河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4)名茶名酒还有哪些

    茶:碧螺春、铁观音、乌龙茶、黄山毛峰

    酒:五粮液、汾酒、剑南春、古井贡酒

    (5)第四小节四句分别是哪个民族:傣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

    除了这些还有哪些民族:壮族、白族、满族、汉族(6)赞美祖国的成语:地大物博、壮丽河山、山清水秀

    锦绣中华、波澜壮阔、万里河山

    2、郑成功

    1.易错字音:郑(zhânɡ)成功

    侵(qīn)略(luâ)

    瞭(liao)望

    载(zài)歌载舞

    乘(chãnɡ)势

    耙(bà)

    2.易错字:负隅顽抗

    街头巷尾

    兽肉

    融洽

    风帆蔽空 3.易考点:

    (1)郑成功的功绩: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2)民族英雄有哪些:林则徐、戚继光、左宗棠、邓世昌(3)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点明中心,总结全文(4)词语的感情色彩

    (5)解释:载歌载舞:且,又

    负隅顽抗:负,依靠

    喜出望外:盼望

    惊恐万状:样子(6)形容郑成功的成语:赤胆忠心 碧血丹心 精忠报国 足智多谋 骁勇善战(7)背诵并默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易错字音:欺凌(línɡ)

    薄(bî)薄的雾霭(ǎi)

    即(jí)使

    眼眶(kuànɡ)

    弥(mí)留之际

    2.易错字:即使

    催人奋起

    悲愤欲绝

    勉励

    弹琴

    欧洲 3.课文内容: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讲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 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4.易考点:

    (1)第二自然段填空(2)课后第四题:

    a、埃斯内尔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为的是让肖邦永远不要忘

    记自己的祖国。

    隅,角 b、“弥留之际”指病重快要死的时候,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至死

    不忘祖国强烈的爱国情感。

    (3)人物品质:才华横溢、以身许国的肖邦

    (4)解释:悲愤欲绝 :气息中止

    与世长辞 :告别

    疾驰而去 :快速

    弥留之际 :时候

    异国他乡 :别的

    (5)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

    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

    3、古诗两首

    1.易错字音:妻子(zǐ)

    涕(tì)泪 2.易错字:衣裳

    家祭 3.课文内容及易考点: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 一首快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 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 阳。”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2)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3)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

    日放歌须纵酒”、“却看妻子愁何在”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大唐军

    队收复失地而欣喜。

    (4)《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作

    者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5)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6)爱国诗篇: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杜甫《春望》

    文天祥《过零汀洋》(7)带点字:

    △妻子:妻子和孩子。

    △漫:随意胡乱。

    △ 漫卷:随意地卷起来。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青春:明丽的春天

    ◇示:告诉

    ◇元:同 “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事情都没有了。

    ◇但:只。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九州:指中原。

    ◇同:全国统一。

    ◇定:平定,收复。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不要。

    ◇乃:你的。

    ◇翁:父亲。

    (8)诗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

    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我的衣裳。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

    愁不知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在大晴天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美好的春光,我也好回我的

    故乡。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一路顺流之下,一过

    襄阳,便直奔洛阳。

    《示儿》: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只是为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等到宋朝军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在祭祀祖

    宗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9)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不同点:第一首是通过“喜”

    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后极度喜悦和急还乡的心情;而《示

    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

    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练习1 易考点:

    (1)语文与生活部分字词的读音与意思

    (2)《爱我中华》这首诗是著名词作家乔羽为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所写

    的会歌,这支歌真切地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及对

    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

    (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如蒙古族(那达慕)、回族(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经节)、藏族(沐浴节)、维吾尔族(内孜节、库尔班节)、苗族(龙船节)、彝族(火把节)、壮族(三

    月三)、傣族(泼水节)、满族、朝鲜族(斗牛节)(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你知道的“花”有。

    你属于

    这朵花。

    第四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词 语 盘 点

    1、读读写写: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左冲右撞、意味深长 庞然大物、行色匆匆

    2、读读记记:

    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恶作剧、奇妙无比、不拘一格、年过花甲

    二、日积月累: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3、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5、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6、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三、课文梳理

    (一)山中访友(重点课文)

    本文出自着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一篇佳作。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1、重点句子: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那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老桥的“德高望重”?

    他把很多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从“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可以看出他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他在这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

    (二)山雨

    作者:赵丽宏。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表现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1、重点句子:

    ①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理解: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句中“流动”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在雨中所独有的特点:这种“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理解:这是描写雨至山林时的音响特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③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理解:这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而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文章开头相对应,写出山雨来时的特点,即“来得突然”“悄悄地来”。作者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突出了雨来时一种逐渐清晰、飘飘渺渺的音韵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情感,并给人以无限遐想。

    (三)草虫的村落(重点课文)

    作者(郭枫)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1、重点句子:

    ①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一个“又”和一个“躺”字,点出作者与田野不寻常的关系,正是有了这种与田野的特殊情感,才会如此关注田野中的小生命;“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心境的宁静,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作者才与大自然相融为一。这样才有了他对草虫村落的这一次奇异的游历。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筑而成的。这时,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延绵的草丛变成了一座座森林。迷路的一只小虫,就像一位游侠

    ③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二个空间,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要看清它的位置,“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也就是草丛边上的一些小土堆,④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这些甲虫竟然还是音乐爱好者,它们振动翅膀发出声音的时候,便有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出来。作者赞美这些音乐演奏者从这段话及末尾的感叹号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⑤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一幅甲虫“村民们”的劳动图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小甲虫是如此的“勤勉”,小小的身体却能推动“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还“行色匆匆地赶着路”。看着它们劳动的场景,作者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小甲虫如此勤勉地奔忙?可能是一种家庭的责任感,使它奔忙着;可能是小甲虫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感,激发它前进着„„一个问句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促使读者不断地联想开去。

    ⑥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这一句以“夕阳亲吻着西山”和红鸠鸟归巢的鸣叫声点明时已傍晚。作者对草虫村落的奇异游历竟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那是一种沉醉。“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更点明了心灵沉浸在奇异游历中的欢快和得意。

    (四)索溪峪的野

    作者(曹敬庄)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1、重点句子:

    ①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野。

    理解:我们感受到了索溪峪“野性的美”和作者的匠心独具。这句话起到点题的作用,又统领全文。

    ②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

    理解:呈现出一幅人景合一的美丽的画面,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第五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草原》风景图片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3篇精读课文和《花之歌》1篇略读课文组成。《草原》描写了大草原的自然风光美和草原人民热情迎客;《丁香结》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作者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古诗词三首》分别描写了建德江、望湖楼、黄沙岭的不同时段的自然景观;《花之歌》写出了花的生存空间以及所作出的贡献和高尚的追求。习作《变形记》以《草虫的村落》为例,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变形后生活的世界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重点是把自己想象成石子儿、路灯等另外一种东西,并用一种新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世界,记下有意义的见闻。语文园地学习对比阅读,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和好处,感知分号的作用和用法,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2.单元重点:

    (1)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要想深入理解课文,朗读是关键,只有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草虫世界的奇妙、古诗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让学生讨论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作者不但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而且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学生应该由此受到启发,把这些方法自觉运用到习作中去。用感悟充实想象的空间,要将自己的变形与生命感悟融为一体,无“感”则无“悟”,无“悟”则想象毫无价值,想象的价值,在于化“感”为“悟”,化情为理。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但是由于学生对大自然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学习文章时,情景交融是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再次,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功夫。

    【教法建议】

    1.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积累优美的语句,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文中描述的生动情景。

    2.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只有将自己融进去,感同身受,赋予变形对象以自己的情感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1.草原

    2.丁香结

    3.古诗词三首

    2-3

    4.花之歌

    1-2

    习作

    猜猜他是谁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字词句运用

    日积月累

    合计

    11-13

    1草原(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奇、好、曲”;能正确读写“绿毯、彩虹、马蹄、羞涩、摔跤、”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草原风光、草原迎客、草原联欢三个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

    3.能找出描写草原的优美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法揣摩优美的语句,领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者情景交融表达方法。

    必备品格

    4.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关键能力力格

    抓住关键语句,运用“品读、对比、联想、小练笔”多种方式,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抓住草原风光、草原迎客、草原联欢三个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景交融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毯、境、陈”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绿毯、境界、皮鞭、彩虹、马蹄、羞涩、摔跤、”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师生同唱,(草原图片展示)。

    2.大家说说这歌中描绘的是哪儿的景色呢?(草原)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去领略一下美丽的草原吧!

    二、介绍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绿毯

    陈列

    衣裳

    衣裳

    彩虹

    马蹄

    奶豆腐

    稍微

    (重点指导生字“蹄”为平舌音,“陈、裳”为翘舌音;前鼻音“毯”,后鼻音“虹”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词语:陈列、衣裳;

    注意读准“陈”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奇(jī

    qí)

    曲(qǔ

    qū)好(hǎo

    hào)

    ①读句子,找发现。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②读一读:看着天空中火红的太阳好(hǎo)像一个大气球,三岁的小姑娘睁着大眼睛好(hào)奇地看着,妈妈发现了急忙拉她进屋。

    (3)理解词语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翠色欲流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

    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渲染

    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洒脱

    回旋,环绕。

    迂回

    行动自然,无拘无束。

    羞涩

    用线条画出轮廓。

    勾勒

    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美丽的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毯、腐”,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字要写小一些。

    “陈、虹、蹄、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裳”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毯、腐”,学生练写。

    毯:“毛”部的竖弯钩要长一些,使“炎”稳坐其中。

    腐:“付”和“肉”要写得扁而小,不宜过长。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我们的情景。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17-29)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描写草原的优美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法揣摩优美的语句,领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者情景交融表达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通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二、品读释疑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有感情地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方法指导:运用恰当比喻

    展开合理想象:把见到的形状、姿态、颜色,听到的声音,嗅到的气味等,借助贴切、逼真、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实物与想象之间架起一座彩桥,使得观察对象活灵活现,也使想象更神奇、新颖和真实。

    4.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5.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二)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们感情深厚,舍不得分别,在这辽阔的草地上倾心交谈!)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三、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排比手法的运用。)请找出相关语句。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使用排比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的修辞使文章读起来有节奏感,琅琅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3.运用排比的手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1)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2)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4.照第1自然段的样子,用上“那么…那么…那么…”写一个排比句。

    预设:我们来到西湖,这里真漂亮,湖水是那么的清澈,垂柳是那么的多姿多彩,鱼儿是那么的自由自在。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文中的写法,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练笔,读写结合。】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草原以及蒙古人们的喜爱和感谢之情,突出了蒙汉人们接下来深厚的友谊

    五、学习写作方法

    运用情景交融法进行描写

    1.这篇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先景后情,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2.举例: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镶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这段文字抓住草原的广阔、美丽描写,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3.练一练:

    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物?动手写一写,注意运用情景交融法进行描写。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学习了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藏北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

    八、当堂检测(选做)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教材课后题第3题。)

    2.读到“绚丽多彩”,我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

    九、课后作业(选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3)

    (4)

    (5)

    (6)

    (7)

    (8)

    (9)

    (10)

    (11)

    (12-14)

    (15)

    (16)

    (17-18)

    (19)

    (22-23)

    (20-21)

    板书设计空气清鲜

    天空明朗

    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

    翠色欲流

    回味无穷

    景色美

    草原景色美

    蒙汉情谊深

    草原

    群马疾驰

    欢迎远客

    载歌载舞

    盛情款待

    夕阳西下

    依依惜别

    人情美

    课后反思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文章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为了很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我注重以下几点教学: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教学这课时,我特别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把学习、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说自己想说的话。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谈体会,充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了草原如诗如画的境界。

    二、深层挖掘文本资源,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由于孩子们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他们在课堂上的理解和想象有时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说,在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时,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作者初次见到草原,就像换了一个环境,心情开朗愉悦,所以看什么都觉得可爱。”也有学生将城市的天空与草原的天空作比较,来衬托草原天空的可爱。所以从孩子们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只要老师善于激发引导,学生可以表现的更好。

    三、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草原的风土人情

    高年级的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很容易就能总结出草原景色美丽,草原人热情好客的特点。但是对于草原有多美多辽阔,草原人有多热情多团结,学生们只能单凭想象。所以,为了让草原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就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只有将课文内容与多媒体直观的画面相衔,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草原的风土人情。才能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

    四、课堂中的收获很多,但也有很多不足

    首先,虽然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但遗憾的是,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却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来肯定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只是简单地说“你真棒”“好极了”等。虽然我在网上听了很多节优秀教师的讲课,也学到了一些课堂激励语,但没有学以致用。这是以后值得改进的地方。

    另外,我对关键词的教学引导的不到位。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好像给无边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教学时,我忽视了对“绣”这个词交流。

    草原

    一、师:同学们喜欢听凤凰传奇的歌吗?谁来说一说喜欢他们的哪些歌曲?对了,凤凰传奇演唱过很多的草原歌曲。

    今天我们就一边欣赏他们的歌曲,一边欣赏美丽的草原风光。(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图片,背景音乐是凤凰传奇的歌曲《天籁传奇》)

    师:同学们都够聪明,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吗?齐读课题“草原”。谁能讲讲,你想像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草原是牛羊们的天堂;原来草原也是那么的富有情趣;草原还是诗意)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高原辽阔的大草原。

    二、师:现在大家打开书,根据自己的节奏自由朗读,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三、师:作为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学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请大家用心地读读这一段,把自己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这些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

    师:请大家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部分画出来。

    生:我画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生:我找的也是这个地方。

    师:骏马和牛羊是草原上本来就有的东西,我们一会儿随课文去研究它,现在咱们就按第一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第一句话,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这是一句话,他要高歌。(板书“高歌”)

    师:什么叫高歌?

    生:就是放开声音,不拘束地唱歌。第二句话,和它相对应的,他想干什么呀?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他想吟诗。

    师:怎么样吟诗?

    生:低吟。就是声音很小地吟诗。

    师:这是作者的两次抒情,一次要高歌,一次要低吟,两种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心境。一开始,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使他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所以他要高歌;后来他又看到什么样的景色,产生了什么情感,而要低吟。要想通这个问题,咱们必须把前后文对照起来,把景和情联系起来体会。

    师:作者究竟看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使他情不自禁想高歌一曲?

    生:这是老舍先生生平第一次看到草原,草原一直是他很向往的地方,踏上这块神圣的土地,他很激动、很兴奋。人在激动的时候,就想跳起来、喊起来,唱起来,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师:因为是第一次,所以他还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新奇,面对这样的美景,他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出示图片)

    生:他会感叹草原好大、天好高好蓝、天气好晴朗,真想不到世界上竟还有如此美丽的地方!

    师:这里没有林立的工厂,没有密集的楼群,没有废气浓烟的污染,空气像溪水一样清澈,像泉水一样纯净,不带任何杂质。置身在这样的空气中,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觉得我一定会贪婪地呼吸,让每个毛孔都张开,让清新的空气浸润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我们要尽情享受这清鲜的空气。

    师:初到草原,心胸开阔,视野大开,一股豪放之情油然而生,想引吭高歌。每个人到这个地方都想大声歌唱,当然老舍先生就更会这样。

    师:那么作者低吟又是因为什么呢?

    生:他一定是被草原美景陶醉了,后来作者平静下来了,细细地看,静静地看,所以就成了低吟。

    师:谁能把他接下去看到的景色读给大家听听。哪一句让你陶醉了?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板书: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在小丘是绿的,平地也是绿的。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师: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呀!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师:这一片绿色带给人们舒展与宁静,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生:心情开朗。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文中还有一个句子写了小丘的柔美,谁能读一下?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同学们,这句话里有一个形容绿色的词语,大家赶紧找一找,一起说是哪个词?

    生:翠色欲流。

    师: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手画一画来表现小丘柔美的线条?

    生用手画波浪

    师:你能把这种柔美的感觉读出来吗?这段话该怎么读?(慢一点、轻一点、优雅些、甜一点)这绿色向周围慢慢扩散、渗透、流动。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感觉会更好。

    生齐读

    师:这一段中有一个句子写的是羊群。谁能读一读?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师:草原上这幅巨大的绒毯仅仅是一种绿颜色吗?

    生:不,不只有一种颜色。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多美!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觉。这绿色配白色,给人一种清丽、雅致的感觉。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生:是“绣”字!羊群本因为吃草无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巨幅绿色绒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奇妙!

    师:静静地望,细细地品,面对这番美景,此时此刻老舍先生他怎么了?难怪老舍先生会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

    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师:草原是一幅画,是一首诗,这里有草原的明丽,线条柔美的小丘,富有生命活力牛羊。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把这优美的语言,这令人陶醉的景色永远留在记忆中吧!

    草原

    一、说教材

    《草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从地理位置上了解内蒙草原、了解西部大开发及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然后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对课文有个整体认识,知道课文从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知道了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是民族风情的具体体现。为了体现感知体会的完整性,我把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全部安排在了第二课时。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孩子们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

    “自然风光”这部分时,我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借用多种资源,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为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作铺垫。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因此,教学“民族风情”时,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理解学习要求,逐步按要求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理解领悟,并提醒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在教学生学习的同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环节一:复习导入,调动兴趣

    导入时,通过复习词语,谈印象,对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再用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再配上一首乐曲──《草原之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学生想象的画面导入我们对重点词句的学习。

    环节二: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在分析句子时以学生品读感悟为主,课件展示相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最后又通过读来表现体会到的情感。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同时随机介绍相关的表达方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再借范文引路教学生读写结合,让学生入情入境,练习大胆相象,学说比喻句。

    环节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在教学“民族风情”这一部分时,我考虑到这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而此次上课的却是四年级的学生,所以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能力上还是与五下的孩子有些差距,为此我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学习要求,边扶边学,边学边放,先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再逐组汇报,这样的扶放结合,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与汇报交流这些环节里有超出年龄的发挥。

    环节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本课的最后我布置学生去了解西部大开发会给草原带来什么变化,让我们课后再次走进西部,搜集相关资料去了解更多的西部知识,准备在本单元的回顾.拓展一里交流展评。这是为了突出本单元的“走进西部”这一主题。

    四、说资源应用

    为了更好地解决重、难点和营造学生学习环境,我从远教资源上下载了数张草原图片和课文插图,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草原风光的美及人情美。在教师朗读课文时,我还下载了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作为背景。配乐朗诵,不仅让教师的范读更加有感染力,而且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学完第一自然段,为了让学生对草原风光有个整体认识,我还特意安排了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有感而发。

    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我也利用多媒体凸显出来,让学生重点朗读,反复体会。并下载了相关图片作为背景,辅助学生加以理解。

    另文章脉络图和很多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我都一一展现在幻灯片上,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本节课的时间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利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信息量大,有效地利用可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给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借助和科学使用这一重要手段,给语文教学和其它所有学科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了说明,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教。谢谢!

    草原

    奶茶:

    奶茶原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饮品,至今最少已有千年历史。自元朝起传遍世界各地,目前在中国、印度、阿拉伯、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都有不同种类奶茶流行。

    中国境内的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和蒙古族等均有制作奶茶的习惯。新疆奶茶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或羊奶。乌孜别克族烧奶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先将茶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烧煮,搅匀,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适量的食盐即成。饮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

    藏族、蒙古族的奶茶以砖茶、羊奶或牛奶、和以酥油煮成,加盐调理使味道偏咸。南方的港式奶茶又称为“丝袜奶茶“,当地饮用奶茶的习惯起源于英国的下午茶,但制法有所不同,以红茶混和浓鲜奶加糖制成,用乳量及糖份较多,冷热饮均可。

    奶茶,是藏族、蒙古族牧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奶茶所用的茶叶是青砖茶。砖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单宁、蛋白质、酸、芳香油等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奶茶包括时下最流行的港式奶茶/丝袜奶茶/鸳鸯奶茶、果汁、雪泡、冰红茶/绿茶、泡沫红茶、绿茶、调味茶饮、酷乐冻、芋头妈妈、优格八大系列200个品种。奶茶的一般做法先将茶捣碎,放入白水锅中煮。茶水烧开之后,煮到茶水较浓时,用漏勺捞去茶叶之后,再继续烧片刻,并边煮边用勺搅拌茶水,待其有所浓缩之后,再加入适量鲜牛奶或奶粉,用勺搅拌至茶乳交融,再次开锅即成为馥郁芬芳的奶茶了。

    奶豆腐:又叫奶干,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用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凝固、发酵而成的食物。形状类似普通豆腐,但不是豆腐。因像豆腐而得名。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

    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我国西北蒙、藏、回、维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

    鄂温克: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在俄国被称为埃文基人。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文化具有独特性,属阿尔泰语系,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鄂温克人是从游牧发展到定居的,从事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人群。他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最为突出的是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

    蒙古包: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有支架并盖有篷布,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

    陈巴尔虎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北部,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接壤,东南与海拉尔区毗邻,南边接着鄂温克族自治旗,西与新巴尔虎左旗交接,西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中俄边境线总长193.9公里(系水界)。

    丁香结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等词语。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4.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等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一《灯

    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板书课题,齐读

    二、介绍作者

    宗璞,1928

    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

    (重点指导生字“缀、拙”为翘舌音;,后鼻音“恍”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幽雅

    笨拙

    恍然

    注意读准“幽、雅、拙、恍”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糊(húhù)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他快把我气糊涂了。

    ②读一读:姐姐可真糊(hú)涂啊,怎么能被他的甜言蜜语给糊(hù)弄了呢?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窥着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无拘束的,不矫揉造作。

    潇洒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轻灵不整齐,不一致。

    妩媚指轻快灵巧,又指轻细空灵。

    参差忧愁怨恨。

    愁怨姿态美好可爱。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写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先写(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的丁香);再写(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的丁香);最后写(作者的人生感悟)。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案、薄”,上下结构。

    “缀、雅、拙、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幽”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薄”,半包围结构的字“幽”,左右结构的字“雅”和左中右结构的字“糊”,学生练写。

    幽:先写里面,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再写外面,竖、竖折、竖。

    雅:右边不是“住”,有四横,要注意。

    薄:上下结构,草字头下面右部是“甫”,不要少一点。

    糊:左中右结构,“古”要写得扁而窄,“月”的一撇要穿插。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了作者描写的是丁香的不同形态,表现出作者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17-29)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T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二、品读释疑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交流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

    (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T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

    (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

    (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4.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T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

    (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朱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研读第5自然段。

    (1)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②幽雅的甜香③娇俏灵动

    ④鲜润妩媚

    (2)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4.研读第5自然段。

    (1)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

    (2)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三、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本文中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课文寥寥数百个字,丁香的魅力跃然纸上,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自然能够解开这个结,由物及人,结构清晰精致。

    2.举一例: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3.体会学习本文借情抒情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示例:

    校园桂花

    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首句点题。)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从远处写桂花树静止的形态。)走近一瞧,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从近处写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形状、色彩。)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了!(从视觉、嗅觉、味觉写桂花的动态。)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从味觉、肤觉写花的香味。)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在嗅觉基础上结合诗句写出总的感受。)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

    五、当堂检测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六、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3)

    (4)

    (5)

    (6)

    (7)

    (8)

    (9)

    (10)

    (11)

    (12-14)

    (15)

    (16)

    (17-18)

    板书设计

    描写丁香

    人生感悟

    丁香结

    生长地点

    颜色

    形貌

    气味

    姿态

    古人的愁怨

    我的从容豁达度

    借景抒情

    课后反思

    《丁香结》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过程当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处理的很好。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丁香结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

    生: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A.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师: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师: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师:“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

    生:丁香花。

    师:“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香气非常浓郁。

    师: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生: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师: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B.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

    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出示: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丁香结》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丁香结》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缀、窥、笨拙、断断续续”等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三、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字词:缀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耀、怨”。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第一步是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四)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A.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B.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

    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出示: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仿写作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

    丁香结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易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2课

    推荐阅读

    我的小桃树

    贾平凹

    今天,早晨起来就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我还高兴地说:春雨今年来得这么早!可那雨却下得大了,而且下了一整天。我关上门,靠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枝条被风雨摇晃着,花一片片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转。它瘦了许多,昨日的美丽完全消失了,可怜它太小了,才开了一次花。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实在没有办法帮助它。

    记得那是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个桃子。她说:“吃吧,这是‘仙桃’,吃了以后做一个梦,谁看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含了“仙桃”爬上床去。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想起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存着我的梦。

    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我竟将它忘记了。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冒出一个嫩嫩的小芽,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忽然记起了它。

    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长出来也不会结出桃子。”我却不大相信,执著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

    它长得不慢,一个春天长上两尺多高,我十分高兴:它是我的,是我的梦的种子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他们那吃了“仙桃”后做的梦,或许早忘了,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的。

    也就在这一年,我进城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样大,城里的美景这样多。我从此下定决心,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没去想了。

    但是,我渐渐地大了,发现了自己的幼稚和天真。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就在这时候,奶奶去世了。我连夜从城里回到家,奶奶已经被安葬了。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眼泪不觉流了下来。黄昏时候,在窗下坐着,往外望,看见了我的小桃树。它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枝条,已经有一人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样长起来的呢?弟弟说:他们嫌那桃树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保护着它,给它浇水。啊,小桃树,我怎么能将你放在这里,离开家乡,又默默地将你忘记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真后悔。

    如今的它,虽然长得弱小,可一夜之间竟开满了花呢。我每次看着它,却发现从来没有一只蜜蜂、一只蝴蝶飞来。可怜的小桃树!

    雨仍旧这么大地下着,花瓣纷纷落下。我以为有了这场春雨,花会开得更鲜艳,谁知它却这么薄命,片片付给风和雨了。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就在那俯下去的一刹那,我突然看见在树顶的高高的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花骨朵,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海上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

    我的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个花骨朵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来。我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好吗?

    作者写“我”去城里上学的经历和“小桃树”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充满向上的朝气,小桃树就是“我”的化身。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chú)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ǐ)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把正确答案写在括号里。

    诗人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的姑娘。

    A.快乐无忧

    B.结着愁怨

    C.单纯快乐

    参考答案:

    B

    丁香结

    丁香:为木犀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广泛分布于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岛等地,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为哈尔滨市市花,是著名的庭园花木。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因为丁香花多成簇开放,好似结。称之为“丁结,百结花”。

    丁香属植物还有较强的耐旱性,4-6月,气温从10℃迅速上升到28℃左右,此时各种丁香正迅速生长、开花.紫丁香花的所有种类,播种3—4年后,实生苗即可开花;而拟女贞亚属的种类,播种后4—5年才开花,但扦插或嫁接苗1—2年即可开花。5年后开花渐盛。

    丁香花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2]。以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为宜,忌酸性土。忌积涝、湿热,一般不需要多浇水。丁香要求土壤肥沃、排水好的沙土。丁香花不喜欢大肥,不要施肥过多,否则影响开花。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德、鹊、蝉、稻”这四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3.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建德江》。

    2.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主要内容。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介绍作者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三、初读感知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由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四、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第一句:

    (1)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移舟:移动的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日幕:黄昏时分

    客愁新:又增添了新的哀愁。

    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诗人淡淡的哀愁。)

    第二句:

    (1)

    生读句子,说诗意。

    诗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注意停顿)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五、总结学法。

    1.总结学习方法:知作者──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2.用学过的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一)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著有

    《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二)初读感知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由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第一句:

    (1)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①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②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③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④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⑤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⑥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诗意: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第二句:

    (1)

    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①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②忽:突然。

    ③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诗意: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2)指导朗读(指名读,最后一句要读得舒缓一些。)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17-29)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2.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4.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知道平仄怎样读吗?

    导读:平就是第一、二声,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一点重一点,这样才有美的韵味。请孩子们再自由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5.抽生读,再指导。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诵读朗读上。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三、抓重点词句,解词意

    1.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会读词了还要懂它的意思。在这首词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同桌商量商量,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再提出来。

    2.通过孩子们的解读,夏夜黄沙岭上的美好景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你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3.抽生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方法指导:所谓想象,就是再现记忆中的印象或是对印象加以扩大或组合。诗词创作要有独创性,必须有出人意表的想象。追忆、幻想、联想、代拟是古诗词中的四种想象艺术手法,联想是其中之一。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采用联想手法,从眼前的关塞联想到数百年前秦关汉月,概括了千年以来边境不宁、战氛难靖、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史。联想在此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借以起兴。秦汉以来就设关备胡,所以后人在边塞看到明月临关,自然会想起秦汉以来无数征人战死疆场,那秦关汉月就是历史的见证。二是借以形成历史的纵深感和画面的广阔感。

    (2)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同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获得更深的阅读体验。)

    四、想像画面,境中悟情

    1.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只是青蛙在说吗?还会有谁在说?

    2.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4.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边读边想象再现画面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得真真切切,才会体会到词人的心境。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还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更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五、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

    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通篇写景,好象没有抒情,其实心情的变化已在其中。特别是

    “天外”“山前”这两个词语,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通过描写景物和动作,把心理活动给表现出来了,俨然一个夏夜的山村风光纪录短片。

    2.举一例:

    比如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看到“翻墨”“跳珠”“乱”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诗人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3.练一练:

    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说丰年”“听蛙声”会想到什么景象?

    示例:

    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六、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月夜》《渡荆门送别》。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3)

    (4)

    (5)

    (6)

    (7)

    (8)

    (9)

    板书设计

    (泊)烟渚

    宿建德江

    客(愁)新

    孤寂情怀

    六月二十

    黑云翻墨

    七日望湖

    远处

    白雨跳珠

    大自然的热爱

    楼醉书

    卷地风

    近处

    水如天

    明月清风

    西江月•夜

    明月清风

    行黄沙

    鹊惊蝉鸣

    喜丰收,爱田园

    稻花飘香

    蛙声一片

    峰回路转

    古诗词三首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师: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才是题目。

    生:“夜行”是在夜里行走。

    生:我了解诗人辛弃疾,以前学过他的一首词是《清平乐·村居》。

    师:知道的不少,很好。我再来介绍一下黄沙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师: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师: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师:我再给这首词配上音乐,朗地起来效果就更好了。(指名配乐朗读,男女生比赛读,相机评价。)

    【环节简析】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师:(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师:说一说我们从这首词中看到了些什么?

    生: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呀?

    师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师: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现在,你们知道“别枝”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我知道了,因该是“离开枝头”。

    生:我觉得“明月惊鹊”这种现象和“月落乌啼”的景象差不多。

    师:诗人闻到了什么?

    生:闻到稻花香。

    师:闻到稻花香,会想到什么呢?

    生:稻子大丰收。

    师:诗人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师: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师:(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生:请大家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师:说一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夏夜的清幽,静谧。

    师:我们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描述)

    师:(总结学生所说)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教师相机评价)

    师: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师: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让我们—齐读上阕。(生读)

    师: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

    生: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环节简析】“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二)品读下阕

    师:(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教师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师: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引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教师出示选择:

    (1)因为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2)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生:应该是因为环境,而不是心情吧。

    师:对,你说的很好。心情高兴也不至于找不见茅店呀。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师: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我们来想像一下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一下作者的喜悦。

    (师指名读,让学生比赛读。)

    师:(出示多媒体画面、播放音乐))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师: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对,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环节简析】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精彩纷呈地想象,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

    三、与时空对话

    师: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生齐读全文。

    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师: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生:想学习其它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它词。

    生:我要把这首诗描绘的美景画下来。

    生:我们可以找音乐老师给它配上曲子唱一唱,也可以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

    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环节简析】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者能够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古诗词三首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古诗词三首》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从以前学过的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首先,我让学生初读三首诗词,重点认读课后生字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这样就基本上理解诗意了。

    (四)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就以重点问题或重点诗句入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让学生大胆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进而感悟作者蕴藏在诗词里的情感。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要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诗词的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并尝试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就重点问题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切实把诗词教学的目标逐步完成。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在弄懂诗意,感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课文,做好积累,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总之,这堂课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读好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写法,进入诗境,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从而喜欢上古诗。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到了“导”的作用,领着学生入情入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深入,以情入境,以情促读,从而熟读成诵。既理解了古诗,又体会了意境,更积累了古诗,达到了学习古诗的要求。

    古诗词三首

    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新安江,又称徽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境内,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后为钱塘江干流桐江段、富春江段,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钱塘江正源。干流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

    新安江水力资源较为丰富,流域内有丰乐、新安江两座水库。解放前其航运由屯溪直达杭州,解放后水库截断航线,航运几乎停顿。

    新安江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沿江有白沙大桥、朱池、落凤山、千岛湖、梅城、刘长卿别墅、双塔凌云、新安江水库等胜迹。新安江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向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

    望湖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位于断桥东少年宫广场西侧,傍湖而建。又名看经楼、先得楼。登临眺望,一湖胜景皆来眼底。宋代王安石、苏轼等人,都曾有诗咏望湖楼,或咏楼上观景的感受,其中苏轼的《望湖楼醉书》最有名,望湖楼也因此而名重天下。望湖楼青瓦屋面,朱色单檐双层歇山顶,整个建筑宏丽古雅。登楼凭栏,取山形,临碧波,借摩崖,一湖胜景皆来眼底,“天容水色绿净,楼阁镜中悬“,确为西湖名楼,让人流连忘返。

    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背景: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花之歌》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是啊!一朵朵娇艳美丽的花朵,带给人们的是美的享受,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这首诗的作者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感受花的美好,花的灵性吧!

    二、介绍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主要作品:《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与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将花比做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五、品读释疑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请将有关句子画下来。

    (“大自然的语言”、“诸元素之女”、“亲友间的礼品”、“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饮朝露、听鸟鸣”等等,都是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花的形象,渗透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4.“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5.请找出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并画出来,想一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写出了花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表面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

    ②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婆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饮朝露、听鸟鸣、舞婆娑”,花的生活精彩纷呈。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真正意图。)

    六、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以象征的手法,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积极乐观的人生。

    七、课堂小结

    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诗人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紫藤萝瀑布》《雨之歌》。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17-29)

    板书设计

    成长与芬芳

    凋谢的命运

    花之歌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和韵味,同时紧紧围绕课前出示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读文本中充分品味语言,挖掘语言的所蕴含的内容,使学生在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花之歌

    一、说教材:

    《花之歌》是纪伯伦的散文诗集《泪与笑》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二、说目标

    根据单元编排意图和文本特点,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出现的重点词语。

    (2)了解纪伯伦和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3.德育目标: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同学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语意递进的层次。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纪伯伦的散文诗语言清丽流畅,富含哲理。教学中要引导同学反复朗读,感性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领会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自读点拨法:文章属自读篇目,教师为同学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并通过点拨提示,扩展同学的阅读体会,培养发明性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1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教师以花为话题,讲了花出现的场所与含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板书文题)资料助读,纪伯伦简介。

    (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在文中作者把花比做什么,知道花儿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体会课文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感。教师配乐感情范读,同学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身的感受,了解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其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为形象地传情达意,显示了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四)分组讨论,体悟感情。

    同学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知道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引导。

    (五)请同学们延伸阅读纪伯伦的《啊!风》,试品析诗中风的形象的丰富感性内容。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美,学习了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体悟了作者的情感,了解了纪伯伦的内心世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浪之歌(纪伯伦)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的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她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

    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呜呼!彻夜不眠让我面容憔悴。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雨之歌(纪伯伦)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尘世

    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的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第一单元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豆腐(fu)

    衣裳(shang)

    稍(shāo)微

    陈(chén)列

    毛毯(tǎn)

    马蹄(tí)

    点缀(zhuì)

    幽(yōu)雅

    笨拙(zhuō)

    单薄(bó)

    模糊(hu)

    恍(huǎng)然

    喜鹊(què)

    鸣蝉(chán)

    二、易写错的字

    腐: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怨:右上是,不要写成“巳”。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德:右下“心”上面有一横。

    三、会写词语

    绿毯

    陈旧

    衣裳

    彩虹

    马蹄

    稍微

    奶豆腐

    微笑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

    洒脱

    热乎乎

    礼貌

    拘束

    举杯

    感人

    会心

    点缀

    幽雅

    伏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宅院

    浑浊

    参差

    眼帘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顺心

    平淡

    建德江

    喜鹊

    鸣蝉

    四、多音字

    稍微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清鲜—新鲜

    静寂—静谧

    羞涩—羞怯

    拘束—拘谨

    渲染—衬托

    朦胧—迷蒙

    轻灵—轻快

    单薄—瘦弱

    妩媚—娇媚

    愁怨—愁闷

    日暮—黄昏

    吹散—吹开

    七、反义词

    明朗—灰暗

    舒服—难受

    静寂—热闹

    可爱—讨厌

    迂回—径直

    拘束—洒脱

    羞涩—大方

    潇洒—拘谨

    朦胧—清晰

    笨拙—灵巧

    参差—整齐

    单薄—强壮

    妩媚—素雅

    热乎乎—冷冰冰

    八、词语搭配

    (清鲜)的空气

    (明朗)的天空

    (无边)的绿毯

    (奇丽)的小诗

    (明如玻璃)的带子

    (静寂)的草原

    (好客)的主人

    (响亮)的歌声

    (淡淡)的甜香

    (幽雅)的甜香

    (参差)的绿

    (半树)银妆

    (一柄)花蕾

    (两扇)红窗

    九、词语归类

    1.描写草原的四字词语: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2.形容白色的词语:雪白

    莹白

    银白

    十、句子积累

    1.比喻句: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2.拟人句: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十一、考点提示

    1.背诵《草原》第1

    自然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过故人庄》;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草原》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

    3.发挥想象,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将“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



    推荐阅读: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最终定稿)
    生日的随笔
    我的日记
    中专生自我鉴定
    挪用公款悔过书[5篇模版]
    中学生
    Top